吾竟谁陈
摘要:目的:探讨金代著名针灸学家张从正求医经历、主要主要学术思想与著作、贡献、临床疗效经验等。方法:从张从正的著作《儒门事亲》中了解他的针灸方面的成就及思想,并收集其他学者对张从正及他学术成就的认识,从中选取了一些主要内容来归纳分析探讨。结果:张从正是攻邪派,重视刺络泻血,祛邪安正;重视经络理论,提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尤其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多用攻邪的汗、吐、下法;在实践中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他把病因发病规律,治法治则,针刺用药联合(针药兼施,刺灸并用)起来治疗疾病。结论:张从正的刺络泻血学说及诊治疾病的思路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且起到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关键词: 张从正 刺络泻血 汗吐下三法 重络放血 《儒门事亲》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是一位继承经典且有创新意识,独特的杰出人物。张氏从小生活在医学的环境中,受到家庭的熏染,十余岁跟随家父学医,博览医术,且会深究医书其中医理,后来私淑“寒凉派”--刘完素之理论,深得刘完素学术影响。曾得刘从益传授,后又随姜仲安学针灸之术。当过太医,时与麻知几、常仲明等人切磋医理,将平生精力全部投入于医学,勤奋苦学,成一方名医,将他的思想,观点方法集素日临床及所著理论,辑成《儒门事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主要学术思想 刺络泻血,祛邪安正 从血驱邪这个观点从《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来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对实热证候提出了“菀陈则豫之”的治则。《内经》中有很多阐述了刺络放血的篇幅,张氏受《内经》思想影响,结合自己的理论,重视针灸在继续发展了此法;他提出“岂知针之理,既所谓药之理”在临床中遇到了很多疑难杂症,张氏常用刺络泻血而取效,他认为泻血除热,疗效最佳。张氏刺络攻下学说当时也是受到了扁鹊、华佗、皇甫谧、陈自明等医家的影响,张氏从前人古籍经验中出发,加上自我创新。体现在张氏[1]不但继承了《内经)刺络放血理论之真髓。而且善用刺络泻血攻下说补充《内经)病机十九条之未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刺大敦。“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刺少冲。“诸湿肿请,皆属于脾……,可刺隐白。… 诸气贲郁,皆属于肺……,可刺少商。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针对不同病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针对不同病机,采用井穴泄血治之。张氏不照搬前人的方法,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实属难得。 张氏汗、吐、下三法 张氏汗、吐、下三法的内容极其广泛的,他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泄、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临床各科,在张氏的著作《儒门事亲》卷6至8“十形三疗”中记录了很多病案,都有关于汗、吐、下这三法的详细治疗方法,比如在肾风中,患者面肿,色黑,提出宜刺面,大出血,“偏肿处皆针之,惟不针目锐皆外两旁。盖少阳经此,少血多气也。隔日又针之,血色乃紫。二日外又刺,其血色变赤。初针时,痒;再刺,则额觉痛;三刺,其痛不可任。盖邪退而然也。待二十余日,又轻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水洗其面血。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红白”。张氏[2]认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圣人剌热五十九刺为无药而设也,皆以开玄府,而逐邪气与汗同”在此书中分别有汗、吐、下法的详细治案,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与特色。张氏[3]还认为, 正常生理情况下, 血气本是流通的, 一旦患病则血气壅滞, 而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故治疗以祛邪为首要, 病邪如得祛除, 则可以达到恢复人体血气流通的目的。他也强调“使上下无碍, 并无壅滞”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对失治误治后所产生的精血不足之证, 提出“当补之以食, 大忌有毒之药, 偏胜而成夭阏”, 也体现其“药攻食补”论在临证中的运用。在记载的这些治案中,虽然汗、吐、下三法皆有很好的疗效,但是现在的临床运用中还是以汗法和下法偏多,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吐法在临床中运用很少,在这一块缺少研究,还有待继续挖掘,服务于临床。 气血宜辨多少,泻络当重“三多” 张从正十分重视经络理论,提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尤其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在临床实践中,他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泻络风格,既肄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量多。他认为:“血出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血多之经刺之,能祛邪而不伤血,血少之经刺之,则使血受伤而正气不足,有时助长邪气之虞;如他治疗一小儿面赤肿, 两目不开,“以绯针刺轻砭之,除两目尖外,乱刺数十针,出血三次乃愈”。两目尖为少阳经所过,血少故不宜刺。又如“背疮初......以针于肿焮处乱刺血出”,“一省掾,背项常有痤疖,愈而复生。戴人日:‘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以排针出紫血,病更不复作也”。《素问》、《灵枢》中表明经络的气血多少有差异,张氏在此基础上获得启发,依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判别哪里的经络气血多,哪里的气血少。哪个部位可多放血,哪里不宜出血。他的这种观念在现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针刺疗法用经络辨证,从经络出发更能体现人体气血的状况。但是张氏的重“三多”需要继续的深入的研究,探讨它的好与坏,比如对于重放血多,甚至不止血,一直把恶血放完,那对于这种情况就得分析注重患者的身体本身状况,分析能不能多个部位放血,能不能多放血。关于辨经络气血多少还得多研究其机制机理,还得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是张从正编撰的中医著作,是张氏的代表作,他的中医学术思想全面的体现在里面,共十五卷,是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的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体列各别,有立论、评论、辩论、病案治法、方药等等。此书主要的两大学术成就一是系统的病因发病学观点,二为积累丰富的临床治验、方药及创新。 2、小结 宋金元时期正值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医学发展的盛世。在这一时代有很多医学流派诞生,张氏处于这一时代突破繁杂的医学流派,独特的创立了攻邪学派,也成为了中医学术理论中的一支重要支流,对当时及以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张氏的学术思想著作对今仍然有主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中仍能看到他的学术思想在实践及运用。关于他的著作《儒门事亲》,从事临床工作的读者,能从中得到启迪,结合自己及现实情况,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认真实践,积极创新拓展 ,提高医术水平,能将张氏的医学理论及方法达到突破与创新。对于张从正个人,他是有极高的胸怀,正确的医学思想,不对自己的成就自傲,不为我独尊,而是谦虚学习前人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不固守已有学术方法,积极创新理论,在《儒门事亲》最后一卷中,纯属明间搜求积集的方和药。可见张氏及其门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都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张建斌.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针灸,2001(4):247-249. [if !supportLists][2] [endif]成国春,喻松仁.张从正外治汗法案例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3):201-202. [3]胡方林. 张从正汗、吐、下三法临床运用验案分析[C].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186-188.
下雨天2017
[1]吴以岭,高怀林,贾振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经验[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6.[2]吴以岭,魏聪,贾振华,朱昭明.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探讨及相关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2)——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06:4.[3]吴以岭,魏聪,贾振华,袁国强. 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第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13:5.[4]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5]吴以岭. “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6]吴以岭.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7]吴以岭,贾振华,魏聪. 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的新靶点[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8]吴以岭.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治疗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8.[9]吴以岭. 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11.[10]吴以岭,张会欣,王宏涛,贾振华. 津力达口服液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5.[11]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 .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7.[12]吴以岭. 脉络学说及其临床价值[A]. 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首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江西省中医药学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0:4.
盛开的七月
李桂东先生,男,汉族,1973年出生。杭州观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杭州胡庆余堂名医馆专家,北京同仁堂杭州名医馆专家。李桂东先生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工作中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免疫失调性疾病和肿瘤等重大、疑难、慢性病的治疗颇有心得,主张中西医融合、重视营养治疗,积极推动精准诊疗技术与中医药的结合应用。近年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先后组织研究开发出发酵中药膏方系列、中药体外预消化解决方案、甲状腺结节中成药千金散结丸等一批学术成果。其中用于代谢综合征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特殊医疗用途食品配方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专利号CN201810069561)。 李桂东先生是中医全科专家及功能医学专家,尤其擅长通过常规检测和精准检测解读报告数据并进行分析,循证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结合中医理论及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健康管理。李桂东先生的医学理念是能不用药的尽量不用药,尽可能通过纯天然、不用药的方式逆转病痛,让患者恢复健康。 擅长主治: 代谢综合症(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高脂血症)、甲状腺相关疾病(桥本、甲亢、甲减、甲状腺癌)、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不孕症、体重与形体管理、肿瘤风险防控、衰老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及激素分泌失调、慢性呼吸道炎症的非抗生素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返流性食道炎、胃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消化道菌群失调症)、抑郁症、焦虑证、睡眠障碍、皮肤、肠胃、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等。 李桂东先生在20多年的医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医药技术自身具有局限性,医务人员与患者大多重视疾病治疗而忽略疾病预防,往往错失治愈良机或者过于依赖药物而受到毒副作用伤害,广大客户对于慢性病预防的渴望和生活方式调整常常得不到专业指导。因此在门诊工作之外又兼任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医学顾问,致力于推广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直接为会员客户服务,同时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健康管理人才。 代表性论文与专著情况: 《乌芪参苓汤治疗肠癌30例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扶阳解毒法治疗肿瘤概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学术年会暨首届中医肿瘤临床创新与标准化论坛论文集; 《生物发酵对中药方剂增效减毒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专集; 《甲状腺疾病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 《慢碳生酮复合饮食在体重管理中的运用》-糖尿病天地; 《以扶阳理论指导药膳在体重管理中的运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2018年会议论文集; 主要社会兼职: 杭州迪安健检医学顾问,杭州怡年健康管理公司医学顾问,杭州霍思威健康管理公司医学顾问,杭州甄元医学实验室特聘医学顾问,北京和四方中医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1]魏执真,易京红,周燕青.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第二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
摘要:目的:探讨金代著名针灸学家张从正求医经历、主要主要学术思想与著作、贡献、临床疗效经验等。方法:从张从正的著作《儒门事亲》中了解他的针灸方面的成就及思想,并
摘要:目的:探讨金代著名针灸学家张从正求医经历、主要主要学术思想与著作、贡献、临床疗效经验等。方法:从张从正的著作《儒门事亲》中了解他的针灸方面的成就及思想,并
有用。中华医学会会议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通过提交和发表论文,可以与其他医学专业人士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经验和观点,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