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4

黄黄的树
首页 > 医学论文 > 百病皆生于气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尛小尛111

已采纳

养生的重要性格式要求告诉我。。

228 评论

粒粒soso

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     古代的音乐和现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宫、商、羽。这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行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这一点,恰恰被中医利用了。     音乐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这就是“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    “百病生于气”!这个“气”不仅是情绪,五脏的脏气也包含其中。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结构不同,五脏在脏气上的差异,配合不同的音乐,就可以使五音防病、养身。当然,我们并不是用某个音去调理某个脏器,而是运用五行原理,使它们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约,五音搭配组合,适当突出某一种音来调和身体。     用乐如用药     在繁体字中,乐、药、疗三字同源,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     音乐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而且音乐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  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 肝——在音为角——在志为怒 心——在音为徵——在志为喜 脾——在音为宫——在志为思 肺——在音为商——在志为忧 肾——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古医籍中关于五行、五音、五脏相配的记载很多。如《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 概言之,按中国古医籍中所论:天布五行(木、火、土、金、水),生五音(角、徵、宫、商、羽);地有五季(春、夏、长夏、秋、冬),育五化(生、长、化、收、藏);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生五志(怒、喜、思、忧、恐)。体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有机联系。     中国音乐追求的清、静、淡、远的意境,与中医学提倡顺应自然“恬惔虚无”的法则出一辙。 所有的病都因身体里郁结的气而起,当通过音乐疏散后,这病也快痊愈了。中医经典古籍《素问·举痛论》中说“百病皆生于气也”,《灵枢·五音五味》又详细论述了宫、商、角、徵、羽等5种音阶调治疾病的理论,最后被归纳为“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的音乐治病理论。以下再引述几段古人对音乐疗疾的论述: 《内经》:“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 《白虎通·礼乐》:“调和五声以养万物” 《史记·乐书》:“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类经附翼·律原》: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 《理瀹骈文》:“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总之,五音和五脏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实都可经由「五行」的共通属性而彼此作用。五音之进入人身,改善人体的作用机制,是相当奇妙的。首先,音乐传入体内,会引起人体细胞组织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进而调节人的生理节奏。适当的声波能使各系统组织的生理机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如脉搏起伏、心率快慢、呼吸节奏、胃肠蠕动,甚至肌肉的收缩舒张,都能得到良好的调节。音乐声波也是一种能量,可以激发人体潜在能量的发挥,使人体更加生气蓬勃。其次,音乐声波对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也具有良性的刺激作用,能促进内分泌系统分泌有益健康的荷尔蒙,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298 评论

美羊羊小P

“百病生于气”载于《素问-举痛论》,原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以上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被统称为九气为病,旨在说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方面,而气的运动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活动的体现。气布散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运动不息,不断地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证,因而气的运动失常是很多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内经》将气的运动失常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气虚,二是气机失调,具体分析如下:气虚气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气的化源不足,如禀赋不足,先天精气匮乏;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水谷精气亏虚;肺之功能减弱,吸入清气减少,致使气的生化乏源。二是气的消耗太过,如后天调养失宜,邪气伤正,久病重病消耗等。此外,劳耗太过,致喘息汗出而消耗精气,如“劳则气耗”。 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或脏腑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气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协调。气机失调在《内经》中的表现主要有气机郁滞、气机逆乱、气机下陷和气机闭阻等方面。 气机郁滞 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停滞瘀阻的病理状态。气机郁滞多因情志不遂而脏气不舒所致,以全身气机不畅或局部气机郁阻为特征。因气机郁滞所在部位不同,其证候表现各具特点,但临床总以胀闷疼痛为主。 气机逆乱 “逆”之含义有二:一是方向相反,现在中医界认为以不降反升或上升太过称上逆。二是抵触不顺妄行称逆乱。《内经》所论气机逆乱,既有全身阴阳、清浊、营卫之气运行逆乱,也包括脏腑经络之气妄行反作,如《素问·举痛论》所言“怒则气上”当属脏腑气机上逆之类。气机上逆,指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下降运动不及的病理状态,如肺、胃之气宜降却易升而上逆,肝气宜升却易升发太过而冲逆。另外,若因致病因素干扰人体,影响人体之“神”,则会出现脏腑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即“惊则气乱”,使心失所养,神无所依,从而产生“气乱”的病证。 气机下陷 指气下降运动太过或上升运动不及的病理状态,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气陷以脾、肾两脏为常见,如“恐则气下”,肾虚不足封藏失职,而出现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清气在下,则生飱泄”也是脾气下陷所产生的病证。 气机闭阻 指全身气机闭郁或重要脏腑气机闭塞不行的病理状态。轻者昏厥呈一过性,重者多以突然意识丧失、呼吸窒息、二便不通或四肢厥逆为特征。《内经》所论的暴厥、薄厥、尸厥、大厥即是以阴阳气血逆乱闭阻不行为其病机,其证尤甚于“思则气结”,与气机逆乱有密切联系。 气机失调与情志疾病 此外,需要特殊说明的是,《素问·举痛论》所论述的“九气为病”中,由情志因素引起的有六种,由此可见情志致病的广泛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是以五脏气机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情志活动是人体正常生理表现,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续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自身的调控能力,才会使人体气机运行紊乱,导致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且直接伤害内脏,即所谓七情内伤,同时不良情志活动可造成卫外御邪和抗病康复能力的降低,不仅可引起疾病发生,也可使病情恶化加剧,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常有因患者情志异常波动而使病情加重。可见,情志因素是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其致病机理的关键在于扰乱人体的气机。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可以采用调理气机的方法来治疗情志疾病。

98 评论

水瓶座A型

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著作。从词面解释:养生者,调养生息也。科学养生,就是用最科学的养生理论、方法实现自己的健康长寿。因此,从养生学学科理论中寻找科学依据,从高龄老人群体中寻找养生经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养生准则。 一、科学养生四大障碍 (一)“烦恼”因素。 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工作到了家庭,与子女共居的,考虑如何适应家庭工作,比如买菜、煮饭、送孙上学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辈之间,未免有些“摩擦”,产生了一种转换“岗位”的“烦恼”。 (二)“失落”因素。 特别是当过单位领导的老人,过去“有权不使”,如今“过期作废”,“下岗”后有一种失落感。加之对自己尊称改变:过去任长官,受人“尊敬”,今天,见面避开,人走茶凉。感到“世态炎凉”。 (三)“拼搏”因素。 与“失落”相反,这些老人认为过去“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显身手”了。少数人说自己过去只有“奉献”,没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机会,千方百计想弥补。个别人,一反常志,买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无归”。 (四)“厌世”因素。 有些老人无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觉得日子很难过,吃完三餐,不知到哪里消磨时光。个别老人,一迈进60花甲之年,自称为“等死队员”,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着一种醉生梦死的思想,于是喜、怒、哀、乐无常。 二、科学养生三大原则 老年人是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对于科学养生所选择的途径有较大的复杂性,人与人所处的区域、地位、环境,甚至年龄、性别、体质、爱好有很大差异,因此,每个人在养生之道上应该因人而异。但人生历程中的三大原则是统一的。 (一)自主性养生原则。 俗话说:生命有限,养生奥秘无穷。人能否健康长寿,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注定,而是靠自己主观努力创造条件获得的。广西有个长寿县——巴马,80岁以上寿星有几万人,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极劳动,注重身心锻炼,从而形成少病、长寿的老年群体。 (二)平衡性养生原则。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康寿在于平衡。”大多数老年人注意到体育锻炼,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锻炼积极、运动量大、休息不好、营养不足、失去动静平衡,阴阳失措,结果反而搞垮了身体。一些老人争强好斗、怒气横抽,导致疾病丛生。这些现象说明:追求健康长寿的老人,如不按科学养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坏,好事则变成坏事。 (三)特殊性养生原则。 世间事物有两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学养生过程中,应强调个人内在因素,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制订和实施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则,事与愿违。 三、科学养生四大基本经验 (一)思想要乐观,心态要平衡。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无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从忧生……”说明遇事要乐观,要求心态平衡。否则效果不堪设想。中国最早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指出:“心是五脏腑之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又曰:“百病皆生于气。”道出了科学养生心态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斤斤计较,要注意保持心态平衡,做到“四个一点”。顺境时要谨慎一点;逆境时要振作一点;得意时要谦虚一点;烦恼时要“糊涂”一点。不因地位低微而气馁;不因薪资偏薄而苦闷;不因权力丧失而哀叹。要善于控制情绪,切勿庸人自扰,惹事生非,避免过喜过怒,造成过于兴奋,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骤升,血糖改变,引发脑充血或心脏病。待人接物,要讲究文明礼貌,以诚待人,以礼敬人、平易近人,适力助人。 (二)忍气不争吵,处事和为贵: 中国有句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后能公,和忍性,然后能修。”即是说,能强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纵,放纵就是为所欲为。不然大则以杀身,小则以伤气。 (三)节食加节欲,生活有规律。 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养生论》说:“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此语意思是饮食、色欲两事应有节制。使之适度,以求长生。《增补遵生八笺》上曰:“……六日饮食,七日黄室……归心静然,可以永生。”也说明了节欲、节食之重要。所谓节食,就是说,餐吃八成饱,暴食伤胃也伤肠。节食,对于老人来说,还包括选食。做到不偏食,有什么吃什么,一日三餐,再好的饭菜也不饱食,更拒绝花天酒地。 这里必需郑重阐述色欲话题。在中国封建意识掩盖下,人们对性事自然讳莫如深,作为一种保密性的事。古代医学书籍,文中也只用“节欲”或者“填房事”两个词。养生文章中《格言联壁》说:“积精求神谙得切实。”顾名思义,既名之为精,既为精华、精粹。在人体内,所谓独一无二之至宝。不能滥用,滥用则影响健康长寿。为何一些长寿村男女人寿星较多?为什么尼姑、和尚较之一般人长寿?那就是人之宝贝藏之于身。依愚之见,人过七旬,以少行房事为宜,至少要注意适度。“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过眼云烟,气是惹祸根苗。”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得好:“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把人寿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锻炼,动静要适度。 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常动故也。”外国人说:“生命在于运动。”经常的、适度的运动,可以补充肌体能量,有利血液循环,可以改善脂肪过多地在体内存积,防止肥胖,保证血糖正常,延缓骨质疏松,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一些适度的、柔和的项目进行身心锻炼。早晨起床,适当步行、打拳、舞剑。稍年轻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坚持做保健操,动静结合,呼吸结合,心平气静。还可以积极参加书法、绘画、诗词班学习,陶冶身心,健脑强心,延年益寿。实践证明:老年人,不动不行,不静也不行。动多静少,不注意休息,则增加身心疲劳,降低血糖供应,不利健康。只静不动,常睡懒觉,易使身体僵化,关节失灵,也不利于科学养生、延年益寿。正确处理动静关系,宜动则动,宜静则静,动静适度,对身体有益。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在养生保健中,处理好下面一些问题的辩证关系,对于健康长寿至关重要。饱与饥 多食伤身,营养不足也损害健康。《抱朴子》中说:“养生赖于饮食,然使醉而强酒,饱而强食,未有不伤身者。”唐代诗圣杜甫就是因为饱餐一顿耒阳县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顺康年间,户部尚书马齐,自其祖父以下四代多享高寿,其中百岁者有5人之多,马齐本人享年88岁。据传马家主要是善于饮食调摄,坚持“早饭淡而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但是有的人由于减肥心切,过分少吃而严重损害健康也是不可取的。养生格言中说:“吃饭八分饱,无病活到老。”节制饮食可减轻胃肠和内脏的负担,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延长寿命。荤与素 不能绝对素食或荤食,应合理搭配。以清淡素食为主,才有利于健康。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条是“合理膳食”。老年人以素食清淡饮食为主是对的,食物中的脂肪和胆固醇较低,可有效防止或减慢高血压、心脏病乃至糖尿病、脂肪肝等中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生和发展。但也不可绝对地一概拒绝荤食。因为脂肪和胆固醇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养分,如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既健脑又护心,且胆固醇抵御癌症功不可没。由此可见,三餐荤素搭配,以素为主,荤食为辅比较好。动与静 《健康格言》中说:“久坐不动,易伤血气,脑力者应慎之;身动过剧,易损内脏,体力者应戒之。”故而说有动有静才无病无痛。美国宇宙航行局的科学家们证实,一个人三天不活动,他的肌肉的最大力量会丧失1/5。据浙江省的一份报告表明,运动的人免疫功能明显改善,发病率仅为,而缺乏运动的人发病率达到。但运动必须适量,超负荷的运动会加速体内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而引起疾病,缩短寿命。多睡与少寐 古代养生家认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有人提出“睡眠养生论”,认为睡眠好可以延长寿命,但并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美国心脏病学会研究发现,每晚睡10小时的人比仅仅睡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人数高一倍,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高三倍半。民谚说的“早睡早起,没病惹你”是有道理的。睡眠不足对身体有害,不仅影响工作学习,而且影响身心健康,引发各种疾病。但同样睡眠过多也有害。睡眠过多,身体各样机能呆滞,久之必致病。可见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贪。纵欲与禁欲 历代帝王多不长寿,与其恣情纵欲有关。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精少则病,精尽则死。”明代《养生八笺》中说:“阴阳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美国研究人员对600人所作的调查发现,上了年纪的人维持积极的性生活,有助于长久地保持他们的活力和较强的记忆力。如果老人放弃性关系,他们的智力就会很快衰退。显然,纵欲伤身,禁欲也有害健康,节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乐与悲 有些老年人离退休后由于精神上无所寄托,往往产生失落感而闷闷不乐,这对健康极为不利。《灵枢》中说:“悲伤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若能通过各种形式参加社会交往,诸如打扑克、下棋等娱乐游戏,有助于消除寂寞,增加生活乐趣。但有的人终日沉湎其中,导致精神失衡,甚至猝死在麻将桌下,那就更为可悲了。正如《健康格言》所说:“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快乐有度,失度则乐极生悲。”冷与热 冷水浴是一种健身妙法。通过冷水的低温刺激,可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物质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会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强,血液加快循环,血压上升,肠胃蠕动加强,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也会得到加强。同时,在水对皮肤冲击的机械作用和一些矿物质对人体的化学作用下,还能增加皮肤的抵抗力,使皮肤病发生率大大减少。而热水浴及桑拿浴能在高温的作用下,使皮肤毛孔和毛细血管扩张,有效地将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并带走一些污垢及存在于皮肤表层的有毒物质,健康效果也相当好。具体是洗冷水浴好还是热水澡好,需因人而异,视体质及习惯而定,但最基本的日常用水应是民间谚语所说的: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温水刷牙牙齿喜欢,热水洗脚如吃补药。

267 评论

相关问答

  • 百病生于气论文

    指众多疾病都是因为体内 精气不调而导致的。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

    小东菇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谈一谈百病生于气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篇3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 【摘 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孤星泪新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百病生于气内经论文

    “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黄帝内经》载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胃食眉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万病皆生于气的论文

    指众多疾病都是因为体内 精气不调而导致的。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

    暗了个然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百病皆生于气论文

    养生的重要性格式要求告诉我。。

    黄黄的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