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调子810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神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30年代初,北京的关颂韬和沈阳的张查理是中国最早实施神经外科手术的医生。1932年,关颂韬在英文版的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神经外科专著。除上述两人外,西安的张同和也尝试行前额叶切除治疗精神病。另一位受人尊敬的中国神经外科的先驱者是赵以成。赵以成193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1938年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师从于著名神经外科专家Panfield。1940年,归国的赵以成和关颂韬一起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直至1942年末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并占领了北京。关颂韬继续留在北京中和医院工作并于1949年远赴美国。赵以成则来到天津,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许多神经外科医师,为中国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关颂韬先生及家族简介画面上的这位先生,谦和有礼,眉宇间可以看出他良好的修养品性。那种温润儒雅的气质,被画家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就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之一——关颂韬先生。关颂韬先生自幼出身于西医世家。祖父关元昌为香港著名牙医。孙中山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的时候,曾与关元昌之子关景良(关颂韬叔叔)交往甚密,关元昌先生更被中山先生认作义父。关元昌有子十人,习西医四人;女五人,习护士及接生三人。其中关颂韬之父——关景贤毕业于“北洋西医学馆”,在满清政府和国民政府曾任高职,曾居于慈禧太后御医之列。据关氏族谱记载,“自关元昌以下五代,业西医不下三十余人”,堪称中国[西医世家]。尽管这个家族以悬壶济世为立身之本,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让这个家族声名远播的,是关颂声先生所创立的近代中国最大的建筑事务所——基泰工程司.关颂声先生曾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就读,并随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17年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同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市政管理。关颂声留学美国时,与宋子文是同学,并交往甚密;五弟关颂坚在南开中学就读时,与周恩来是同班同学。他后来留美学习建筑,归国后加入基泰。这些早年积累的丰富的社会关系和资源,都为基泰工程司在中国的起步及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相对于兄长建立基泰所做出的社会贡献,及其为家族所带来的声誉,关颂韬先生则是依然在西医领域对家传做了很好的继承。关颂韬是北平协和医学院第一期毕业生,【彼时的协和医学院,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创办,旨在培养有潜质的男女学生,使其成为独当一面的医生、老师和科学家,所以学业要求十分严格,以淘汰制而闻名-'一门不及格要补考,两门不及格要留级,三门不及格要扫地出门。为此,踏进协和大门之日,便是寒窗苦读之时。】协和毕业后即留学美国,归国后在协和医院工作。与谢元甫、钟慧澜、孟继懋等同为当时协和名医之列。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神经外科几乎一片空白。早在20世纪30年代,先生与赵以成教授首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开展了国内最早的脑肿瘤手术治疗。并曾任职首座国立医院——北大医院的外科主任。【当时的外科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并无细分。】那时的中国,正处战乱频仍的历史阶段。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关颂韬主任就率先开展了普通外科手术和神经外科的开颅手术。1932年,关颂韬在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第一篇神经外科专门论文。1940年,归国的赵以成和关颂韬一起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据凤凰卫视对清华历史系教授李学勤采访中得知,关颂韬先生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医生,他是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进行开颅手术的医生,李学勤先生的父亲曾任职北京协和医院,非常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像关颂韬先生一样著名的医师。李敖也在他的回忆录中述说过他六岁时得过慢性盲肠炎的经历:邀请当时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关颂韬先生为其手术诊治,在记录中曾经提到关先生是当时中国第一名医。更在日后医生检查身体时,医生听到手术是关颂韬先生所做,都会称赞他的医术医德。可见关颂韬先生在中国西化医学领域的地位。1942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有美国背景的协和医院解散,关与其他几位协和毕业生钟惠澜(黑热病专家)、谢志光(放射科专家)接手原来的中央医院,更名中和医院。关颂韬先生曾任北平医师公会会长。1949年,关颂韬赴美国定居。晚年居住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市,在大洋彼岸,他依然在西医领域受到人们的尊敬与景仰。 LIFE THAT SPANS BOTH SIDES OF THE PACIFIC图为美国媒体对先生精于医学研究的肯定
游客小孩儿
在正文后引用参考文献不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尊重和认可,也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医师只重视论文正文的撰写,而忽略了参考文献的引用。参考文献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杂志发表的文章。目前国内同行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少一多:引用中文参考文献少,引用自己所发表的文章过多。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特别是引用中文参考文献,不仅可以促进个人的学术进步,更能够促进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多年的办刊经验,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应注意4个方面问题:⑴ 坚持引用必要的参考文献,希望多引用中文文献,⑵ 多引用权威学者的文章,⑶ 多引用权威杂志的文章,⑷ 多引用其他学者的文章。一、坚持引用必要的参考文献,希望多引用中文文献语言是传承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强势民族就可以体现出强势语言,强势语言可以影响其他民族的发展,甚至影响世界的发展。科技是否有国界?关键是看科技归谁所有和为谁所用。从近百年的科技发展史来看,先进的科学技术被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国家所拥有和使用,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坚持引用必要的参考文献的前提下,在神经外科学术论文中多引用中文参考文献,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神经外科事业的必经道路,应该成为全体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的一种责任。中国神经外科最大特点是临床病例多、病种齐全,医师的手术经验丰富。当我们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并撰写出论文后,提倡首先在国内杂志发表,让广大的中国神经外科医师所借鉴和使用。这是语言爱国的最具体表现。然后可以翻译成外文到国外杂志发表,通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让国外同行知道中国神经外科的实际水平。多引用中文参考文献也反映出中国神经外科学术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和扩大。在早期,我们多引用国外的参考文献是因为要向先进国家学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神经外科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文章,其先进性和学术性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中文文章的被引用率自然就有所提高。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2005年中国临床医学类期刊引用中文参考文献的比例为37%(1)。《中华神经外科杂志》里中文参考文献的引用率1987年为19%,1997年为23%,2007年上升到34%。从此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神经外科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映到中文参考文献的引用率也在不断上升。我们提倡多引用中文参考文献,其目的在于尊重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和学术成就,并不断提升中国神经外科的整体水平。目前有相当多的作者在学术文章中很少引用中文参考文献,甚至全部是国外杂志的文献。我们应该承认国外的一些著名学术杂志水平很高,如Neurosurgery和J. Neurosurg,这2本杂志发表的文章体现了世界神经外科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代表了世界神经外科的水平。这是由于美国的国力强大,英语成为强势语言,许多非英语国家的医师将本民族语言的文章翻译成英语后投稿,从而吸引了世界上大多数高水平的文章。但是,并不是所有英文杂志都能达到他们的水平。有人认为文章在国外英文杂志发表后代表文章水平高,并非完全如此,并不是说英文杂志水平就一定比中文杂志水平高,不同语种的杂志是不能进行水平比较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杂志的办刊经验,争取高水平的稿源,如果能集中我国本专业所有最好的文章到《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来,我们的杂志就可以成为中国最好的杂志。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中文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强势语言,那时,我们将会有更多、更好的稿源,甚至来自国外学者的稿源。二、多引用权威学者的文章当我们在论文中阐述某个学术观点时,应该首先看看在这个学术问题上全国比较大的神经外科中心或权威学者的观点和学术状况,其次也要了解广大基层医院或同行的水平,对两者进行分析和比较,就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神经外科学界的真实水平。一般而言,权威学者本身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学术素质,他们所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代表了学术发展方向。较大规模的神经外科中心积累的病例数较多,手术技术和学术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我们在多了解广大基层医院神经外科水平的同时,要向规模大、学术强的神经外科中心学习,要向学识高的专家学习,多引用他们的文章,以此为标准,籍以指导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工作能力。同时了解该课题或研究的最高水平,努力达到这一目标。三、多引用权威杂志的文章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医学学术杂志众多。依据2007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统计,国内有70种与神经外科有关的统计源期刊(神经精神类27种,外科学类43种)。以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这2个期刊指标的平均值为例,在总被引频次平均值以上的神经精神类期刊有10种,外科学类期刊有15种;在影响因子平均值以上的神经精神类期刊有9种,外科学类期刊有24种。可以看出,在这2类期刊中,较权威的期刊约有30种,这些期刊发表的文章基本代表了国内本学科最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发展方向。《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在2007年度的全国医学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排名第41位(神经精神类期刊第3位),影响因子排名第5位(神经精神类期刊第1位)。学术权威杂志应该是全国性的杂志,也是能被全国神经外科医师所认可和阅读的杂志。我们不可能阅读所有与神经外科有关的杂志,但我们应该有目的地阅读几本具有较高学术权威的杂志,以指导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我们曾看到过有作者引用某地区卫校的校刊发表的文章为参考文献,这个校刊很少能被全国的读者看到,所以不具有权威性;同时也反映出作者没有阅读更多更好的学术杂志和文章。四、多引用其他学者的文章赞美他人是一种美德,这是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应树立的人文素质,要坚决抛弃“文人相轻”的不良学风。个别医师在撰写论文引用参考文献时,过多地引用自己发表过的文章,而很少引用其他学者的文章。从杂志编辑部和读者这两个方面来讲,我们希望知道更多的国内外同行的相关研究情况(2,3)。引用自己发表过的文章,是为了体现自己在某个学术研究方面的传承和发展,无可厚非。但在引用自己发表过的文章同时,也要多引用国内其他学者的文章,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多学习和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分析他人失败的教训,从中获取感悟,这是提高自己学识非常好的方法。多引用国内其他学者的文章,使读者充分了解国内的研究状况,促进了国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发展。坦言之,多引用国内其他学者的文章,并没有降低自己文章的水平,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学术争鸣,可以促进学术发展,不仅体现了你个人的包容胸怀,也树立了谦虚学习的形象。通过学术杂志这个平台,全国的神经外科医师就能达到以文会友、建立友情、交流学术、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十多年来,发表论文近五十篇,主要代表作品:1、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高位颈髓肿瘤(附8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颅内胰岛移植治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神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30年代初,北京的关颂韬和沈阳的张查理是中国最早实施神经外科手术的医生。1932年,关颂韬在英文版的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
北京天坛医院是中国最好的脑外科医院,全球三大脑外科中心之一,由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忠诚院士一手建立,在神经外科也就是脑外科方面国内无人能比。北京天坛医院始建于
像你这样的,自己来会比较麻烦。
看你想投几分的杂志了,2分左右的杂志有《bmcneurology》,其他疑问可以咨询志诚医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