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3

xiaowanziji
首页 > 医学论文 > 痰饮病论文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肥肥肥肥啊

已采纳

痰饮的形成 痰饮的形成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而成。 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依靠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或变为汗、尿,携带废物而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当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时,则水液不能化生津液,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而排出,则会停留积聚于体内而生成痰饮。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则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也可停留而成痰饮;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亦可发为痰饮。由于三焦历经五脏六腑,概括了表、里、内、外,上、中、下各个部位,故痰饮病邪可以在三焦各个部位停留,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所不至,从而可形成多种痰饮病变。导致痰饮形成的原因,多由外感六*,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所致。若外邪犯肺,肺气郁阻,或化热化燥,则煎灼肺津而成痰;若平素体胖阳虚,又久嗜酒肉肥甘生湿之品,湿聚而不化,亦可成痰或成饮;考试大网站收集若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火热煎灼津液,则亦为生痰之因。而久居潮湿环境及水中作业,外湿困遏脾阳,运化失职,则又为水饮内生之因。 痰饮病证形成之后的病机特点 ① 阻滞经脉气血的运行:痰饮之邪可随气流行于机体内外,若痰饮流注于经脉,则使经脉阻滞不畅,气血运行不利。 ② 阻遏气机的升降出入:痰饮为有形之邪,停滞于体内,则易于阻滞气机的升降,从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如痰饮停肺,则可致肺失宣肃;痰饮停胃,则可致胃失和降等。 ③ 影响津液代谢之进行:痰饮之邪虽为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然一旦形成之后,便又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而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脾、肺、肾的气化功能。如寒饮阻肺,可致宣肃失常,水道失于通调;痰湿困脾,则可致水湿不运,饮停于皮下;累及肾阳,则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饮进一步停聚在体内,导致津液代谢障碍的恶性循环。 ④ 易于蒙蔽神明:是指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可致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则可致神昏谵妄,或引发癫、狂、痫等病证。

147 评论

小库2011

痰饮的概念及性质 痰饮,是由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1) 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2) 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由于其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其为无形的痰饮。 此外,痰饮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饮,系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而广义之痰饮,则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还应包括留滞于体内因水湿凝聚而成之痰饮水邪及无形之痰饮病证在内。 关于痰饮的性质,由于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因此四者皆为阴邪,故痰饮病邪性质属阴,一般以浓度较大,质地稠粘为痰;而把浓度较小,质地较为清稀者称为饮,故两者区别即在于痰稠而饮稀、痰浊而饮清。从寒热性质来分,前人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成痰,得阴气凝聚则为饮”,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亦有寒痰或热饮者,故不可一概而论。痰饮具有聚散不定,流动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 痰饮的形成与病机 痰饮的形成 痰饮病证形成之后的病机特点 痰饮的形成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而成。 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依靠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或变为汗、尿,携带废物而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当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时,则水液不能化生津液,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而排出,则会停留积聚于体内而生成痰饮。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则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也可停留而成痰饮;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亦可发为痰饮。由于三焦历经五脏六腑,概括了表、里、内、外,上、中、下各个部位,故痰饮病邪可以在三焦各个部位停留,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所不至,从而可形成多种痰饮病变。导致痰饮形成的原因,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所致。若外邪犯肺,肺气郁阻,或化热化燥,则煎灼肺津而成痰;若平素体胖阳虚,又久嗜酒肉肥甘生湿之品,湿聚而不化,亦可成痰或成饮;若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火热煎灼津液,则亦为生痰之因。而久居潮湿环境及水中作业,外湿困遏脾阳,运化失职,则又为水饮内生之因。 常见的痰饮病证 临床所见,痰饮所致的病证较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痰饮为病,即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等多种病证在内。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1) 常见的痰证: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停皮下肌肉,则可见痰核、阴疽流注;痰阻经络筋骨,则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头目,则发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2) 常见的饮证:如饮泛肌肤,则成水肿;饮停胸胁,则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停胸膈,则常见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饮在肠间,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总之,痰饮病证,随其病变部位及其寒热虚实性质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临床见症,应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219 评论

在路上8848

学术思想 我们临证治病,最重辨证论治。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故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其中“因时制宜”,不仅指一年中时令节气的变化,治法亦随之而改变。还应指宏观的时代变迁,造成疾病的种类、性质发生变异,治法亦应随之而变化。历史上许多医学派别的形成,就都是在时代变迁,疾病谱发生变异的情况下形成的。如金元时期的医学派别,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便都是时代产物。如今时代,科学技术极大进步,社会文明显著提高,物质财富相当丰富。但社会竞争加大,人际关系复杂,工作紧张劳累,精神压力增加。另外,娱乐种类繁多,物质享受丰盛。很多人为了生存,为了工作、为了事业,疲于应酬。整天肥甘厚味,嗜烟酗酒,五更不睡,过午方醒,昼夜颠倒,习以为常。再如非法同居,已属普遍。未婚先孕,屡见不鲜,视婚姻如儿戏,性交更是家常便饭。以及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恶化,辐射的增加。这些当今时代的特点,必然造成疾病谱的改变,如艾滋病、空调病、非典型性肺炎、形形色色的性传播疾病------均是过去闻所未闻的疾病。也正是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造成当今发病中痰证、痰病明显增加,治痰一法也更加被医者重视和普遍应用。一、 痰为何物 痰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是由体内津液煎熬而成的一种病理产物。非仅指气管、喉间存在的那种粘稠物质而言。它可广泛停滞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间,导致各种千奇百怪的疾病。痰既是很多疾病产生的原因,又是很多致病因素在人体形成的产物。病因学上把它列为“不内外因”之一,亦有人称它为第二病因。历代医家对痰也有很多明确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如:元•王隐君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明•王纶也说:“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唯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由于痰所致疾病少有规律可寻,且其表现症状又怪异多端,故有“怪病多痰”,“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 痰与饮不同:虽然两者均由水液代谢障碍所致,但痰质粘稠,饮质稀薄;痰多停滞少移,饮则游走不定;全身脏腑组织无痰不生,饮则致病范围相对局限;痰证表现多无规律可寻,饮则表现较为单纯;治痰无定法,而治饮不离温阳。临床亦常见痰、饮俱病者。 痰与瘀血不同:痰为津液凝结而成,瘀为血液瘀阻所致;痰可遍布全身脏腑组织,瘀则只存脉络内外;痰浊所致疾病广泛多变,瘀血所致疾病多有规律特征可寻;痰浊表现胀多於痛,瘀血表现痛多於胀,且有定处。治痰无定法,治瘀不外活血通络,临床亦常见痰瘀互阻者。二、痰之形成 1、痰之成因: 六气、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火灼津液而成痰。现代社会气候变暖,燥热偏盛。再加工作紧张劳累,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或嗜食辛辣(现在的饭馆几乎是川菜、湘菜的天下),肥甘厚味,烟酒无度;或夜生活增多,性生活过度,无节制的耗精伤阴;或滥用温补,身体稍有不适,不问虚实寒热,动辄参、茸、虫草。以上诸端,大体是造成痰病之成因。张从正《儒门事亲》说:“凡膏梁之人,起居闲逸,奉养过度,酒食所伤,以致中脘留饮”。(其所指饮,亦包括痰在内)《素问•上古天真论》讲的更好”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这些话,实际上就是现代很多人(尤其是城市白领阶层)的生活写照,也是如今社会痰病丛生的大致原因。2、痰之病机: 痰的前身是体内的津液。由津液而成痰浊,是因为火邪的煎灼。即所谓“灼液成痰”。所以只有在火邪炽盛的情况下,津液才能被灼而成痰。火邪在何种情况下才炽盛?就是前面所讲的那些情况:六气过极或五气志过极,皆能生火,即所谓“六气化火”“五志化火”“气有余便是火。”而煎熬津液的火,既可以是实火,也可以是虚火。实火灼液成痰,很好理解,不用多讲。虚火如何也能灼液成痰?凡虚火偏旺之人,必然是阴液先已偏衰,阴虚才能阳亢,津亏才能火旺,以偏旺之虚火,烧灼不足之阴津,更易凝聚而成痰浊。所以这个痰证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阴虚,津亏。治疗就不能单纯泻火,而应重在养阴生津。另外,被灼的津液,运行凝滞才能停而为痰。而津液的运行,需气的推动。若气虚或气滞,无力推动津液的运行,津液停聚才成痰浊。所以治痰又需治气。助气或行气以化痰。气虚,气滞无力推动津液的同时,也无力推动血液的流通,所以痰证形成的同时,血液往往也会瘀阻凝结而成瘀血,这便是痰瘀互阻。故治痰同时常常兼以化瘀,反之化瘀活血同时也需兼以祛痰。又痰与湿与饮为同类,痰浊形成的同时,还往往兼有停湿停饮之表现,故祛痰同时,又需兼以化湿利水。再者津液的代谢离不开五脏,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痰浊的形成,便於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不可分。这一机理下面治法还要讲到,这里就不多赘述。痰证形成的机理可以用下图概括之:六气五志(七情) 过极 化 火煎熬 津液 成 痰 第二病因 痰病、痰证饮食劳倦 气虚、气滞推动无力 五脏 代谢功能失调临证经验: “治病必求其本”,治痰亦必求其本。临证时,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手段,找出痰病、痰证的症状表现。再运用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审证求因,追本溯源的辨证功夫,找出形成痰病、痰证的最初病因,以及痰的性质(主要是虚实寒热),存在的部位。针对此病因、病位、病性的治疗。才是根本的治疗。历代医家治痰,同样重视求本。特别提出“见痰休治痰”的治疗原则。如叶天士就讲“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自消也”。何梦瑶也说:”痰标也,所以致痰者本也。治病固当求本,然须看痰势缓急------。”治痰的具体方法很多,不同医家具体运用亦不相同。从治病求本的原则出发,总结多年来的治痰经验,概括出临证常用的治痰八法,简要介绍于下:一、 助气祛痰: 津液运行,气为动力,“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气虚或气滞,气行无力,津液凝滞则成痰浊。故凡痰病、痰证,如有气虚或气滞表现者,治当助气祛痰。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气”。冯兆张也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古今医鉴》同样是说:“痰随气而升者,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所以历代医家已经认识到治痰必须治气的道理。此外,“气有余便是火,火能灼津成痰”,故祛痰同时,有时还须清气泻火。 助气药中,临床常用黄芪。黄芪补气同时,尚有利水,祛湿功效。临床常以之配伍苍、白术、生苡仁、茯苓诸药。 行气药常用陈皮、香附。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胃,香附理气解郁,宣通十二经,解六郁。 清气化痰常用瓜蒌、竹茹、海蛤壳、海藻、昆布、夏枯草等。这些药不仅清化痰热,且有软坚散结功效,凡热痰为病者,用之最宜。二、养阴化痰: 痰浊为津液所化,这是历代医家一致的认识,如张景岳即说:“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盖(痰)即津血之所化也。果使营卫调和,则津自津,血自血,何痰之有?”津液被灼,痰浊方生;痰浊产生,津液必亏。故治痰必须顾护津液。治痰方中,更不能过用辛温香躁之品,以免更伤津液。见有阴液不足表现者,必须加用养阴润燥之药,其中元参、鳖甲最为适宜。元参清热养阴,且有散结化痰功用。鳖甲滋阴退热之外,也能软坚散结。二药又均具有清热凉血作用。一药而兼三用,故对痰证而阴虚病人,用之最为恰当。三、泻火祛痰: 痰与火的关系,前面已经讲到。历代医家也有很多论述,尤其清代很多医家,论述更为详尽。如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中就讲的很详细。”--------故曰热痰者,痰因火盛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证,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气能发火,火能役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关于泻火祛痰之选药,大多医家,主张用黄芩、黄连、青黛等药。如《丹溪心法》即曰:“热痰用青黛、黄连、黄芩”。“黄芩治痰,假其下火”。此外,牛黄、大黄、连翘、鱼腥草等亦在常选之列,但气血津液得寒则凝,故大苦大寒之品,用时还是慎重为宜。以免进一步使津液凝结不行。四、化瘀祛痰: 津液凝结则成痰浊,血液凝结则成瘀血。而津液、血液均为体内流动之物,皆化生于水谷。《内经》所谓精气津液血脉,一气而辨为六名。再者痰,瘀形成之病因,病机又有相同之处,治疗亦有相似之法。所以历来就有痰瘀同源、同病,同治之说。如朱丹溪认为“痰夹瘀血逐成窠囊”。叶天士在治疗胃病时,指出胃病久而屡发,必是“痰凝血瘀”形成“痰瘀有形之阻”。用韭汁、桃仁、半夏以散瘀化痰。唐容川更认为“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类似论述,不胜数举。 治疗痰瘀互阻症候,常在祛痰药的基础上,酌加活血化瘀药,诸如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泽兰、穿山甲等。其中丹参有祛瘀生新功效,各种症瘕积聚,皆可使用。常用其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肝脾肿大、乳痈、乳腺增生、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牛皮癣以及神经衰弱、失眠等多种病证。如配黄芪、远志、节菖蒲、桂枝、茯神、龙齿等治冠心病、心律失常;配鳖甲、泽兰、水红花子、赤芍、香附、郁金等治肝硬化;配银花、连翘、槐花、紫草、蝉衣、蛇蜕、白藓皮等治牛皮癣;配降香、三七等治消化性溃疡、心绞痛等。五、涤饮祛痰: 饮与痰同类,故常痰饮并称。但同中有异。说其同,是因其同源,皆由水谷津液所化;说其异,既指其病证治法不同。张景岳讲的很清楚:“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饮清澈而痰稠也。饮唯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至于治法,治饮重在温阳逐水,因势利导。常用发汗、利小便之法,药物不离苓泽、车前、苡米之类。而治痰无定法,若痰饮并存,则当祛痰涤饮同治。六、清肺祛痰: 痰之为病,虽关乎五脏,然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清.吴澄在《不居集.痰证扼要》中讲:“盖肺主气,肺金受伤则气滞而为痰,故痰之来也,无不在于肺;而痰之化也,无不在于脾;若论痰之本,无不在于肾。故主此三法,以统痰之要也”。肺主气,其气清肃下降,朝百脉而输布津液于全身。若肃降失常,治节无权,则津液停滞,聚而为痰;肺喜清润,若肺阴不足,虚火灼津,亦可成痰;或六淫过极,化火灼津,亦可成痰;或脾运不健,肾失温煦,“水泛为痰”,亦可上渍于肺,故又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治疗常宜清降凉润。清肺祛痰之药很多,诸如贝母、瓜蒌、桑皮、黄芩、石膏之类。七、健脾祛痰: 脾主运化水谷,其气机脾升胃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失健运,或气机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得正常运化散布,则凝聚为痰为饮。冯兆张讲:“脾虚不能散精于肺,下输水道,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瘀而成痰”,其治疗自当健脾胃,调气机。脾喜燥而恶湿,故健脾不离燥湿,苍术、白术、茯苓、苡米、为首选之药。胃喜润而恶燥,常选炒莱菔子、山楂、谷麦芽、蜂蜜等.下面特别谈谈苍术和山楂之运用. 苍术:燥湿健脾,凡临床见有痰湿表现,不论上下表里,均可使用。即使阴血虚,但有痰湿见证,亦可配伍养阴药同用。如以苍术为主,配首乌、熟地、当归、桑枝、牛膝、蝉衣等治鹅掌风;配黄柏、苦参、白藓皮、蝉衣、土槿皮等治湿疹、神经性皮炎;配黄柏、苦参、椿根皮、荆芥炭、车前子等治带下病偏于湿热者;配陈皮、厚朴、藿香、佩兰等治暑季急慢性肠胃炎等。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为消肉食积滞之要药,又有祛痰化瘀同功之效。《本草纲目》谓其“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痞满吞酸、滞血通胀”。临床常以其配伍他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冠心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症、产后恶露不尽、产后腹痛、肥胖等症。八、温肾祛痰: 肾主水,司开阖。肾为先天,为元阳元阴之所寄。故肾阳不足,或开阖失司,水湿停聚,即成痰饮。王肯堂曰:“痰湿者,脾胃气虚,命门必衰,水中无火则阴气凝聚,釜底无火则饮食不消,两者俱能生湿,由湿生痰”。刘仕廉在《医学集成.》中亦说:“痰虽生于脾胃,其实由肾阳虚损,不能熏蒸脾胃,以至脾不纳涎而痰成矣”。故陈念祖总结曰:“王节斋曰:‘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余又从而续之曰:痰之成气也,贮于肺。此六语,堪为痰病之纲领”。治疗肾阳不足,水湿停聚之痰症,除祛痰之外,温阳补肾,常选附子、鹿角、仙茅、仙灵脾、冬虫夏草之类。其中冬虫夏草,温肾润肺,兼祛痰湿,为上上之选,惟其价格昂贵,不便轻易使用。 痰病,痰症的治疗,《内经》虽有《素问。奇病论篇》的兰草方,《灵枢。邪客篇》的半夏汤。但毕竟很不系统和完整。到张仲景《金匮要略》专列“痰饮篇”,并明确指出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当以“温药和之”。但仲景所指 “温药和之”之法,实际是针对水饮而言,直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才将痰和饮分别论述,随后许多医家才将痰和饮分而论治。上面所讲治痰八法,便是在前人治痰基础上,个人多年临证经验的总结。此外,治疗痰病、痰症,忌用大寒、大热之药。气血津液,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故既使热痰胶结,亦尽量不用或少用大苦大寒之药,避免气血津液更加凝结不行。当以凉润为宜。反之,热能伤津耗液,痰的形成,本由火热耗津灼液而成,故既使寒痰凝聚,亦尽量不用或少用大辛大热之品,以避免津液再度耗灼,总宜温化为宜。此当作为临床治痰之禁忌。

215 评论

相关问答

  • 对痰饮病的认识论文范文

    人的气管和支气管的黏液腺及杯状细胞经常分泌些液体,用以湿润黏膜和粘附空气中的灰尘及微生物。正常人每天分泌100ml。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不断地向外扇动,将气管

    犀牛望月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痰饮病的论文参考文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论一首 脉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

    蝎子豆丁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对痰饮病的认识论文题目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为人体水液【津液】代谢异常所致的病理产物,津液在人体为阴。其生成之后若未化热或为热邪所狭时。多表现为“ 阴”的特性 。故其总的治疗原则

    画布大小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痰饮病论文金匮

    凡是弦脉,代表里水很盛,十枣汤是治疗悬饮的主方。临床上看到的十枣汤证大部分都是肺里面有积水,病人主要症状就是咳不得卧,咳了半天又吐了很多涎沫出来,当我们看到病人

    zhuyutong21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痰饮病的形成论文

    多恶心的话题 没别的了

    bamanai11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