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an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下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院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高职院校专案化课程改革的特色,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了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设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而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当前大学生却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压力,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职业心理素质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与思路
1.专案的实施背景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许多高职学生存在自我效能感低,对学校课程缺乏热情,厌学情绪滋长,缺乏自信心和价值感,情绪调节能力较低等情况,这些都急需心理辅导或治疗。此外,由于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在人才培养上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而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2.专案的性质和思路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组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以“工程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为前提,以专案设计为重点,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评价体系中,遵循以任务评价为主,强调过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团队合作、讨论分享、情景模拟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法与过程
1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
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来体验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强调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和反馈机制。在体验—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陪伴学生一起探索心理的奥秘,面对自己的问题,完成心灵之旅。
2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包括小组活动、个人分享、集体讨论、专业装置体验、心理剧编演、案例分析、电影赏析、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冥想练习、放松训练等多种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建立课程QQ群、微信群、微课、教学资源库、云班课、微电影制作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课程互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孙英.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2]黄群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析[J].新课程中,2011
[3]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摘要】在人才强国战略意识逐步加深的今天,教学工作者不再将工作内容局限于保障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教学的范围逐渐的扩充套件到了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大量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用对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本文就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重点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级管理;作用;应用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科学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班级管理的初级阶段,班主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伸,管理不是重心,班级管理的重心应该在学生身上,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人相处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部分出现不合群、性情急躁、悲观等不良心态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摩擦、争执等现象无法避免,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帮助学生明白争执并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协调或者沟通来进行问题的处理。教师自身也要做好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3.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进行问题的分析,这对于发育中的小学生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下,学生可以明确地了解自身的问题与优势,教师也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班级的管理,通过细节的处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诚实的优良品德。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也会有意识的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回馈社会储备力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络,因此,在差异化的生活背景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观察逐步的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受挫能力及控制力,这些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需要面对的群体也各不相同。现阶段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庭的溺爱会让学生非常的自我、自私,这些性格极易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相处的技巧,更好地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4.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宣泄情感。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稍显不足,但是基础性的感恩教育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接受、领悟社会、家庭、学校给予自己的历练和爱护。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形式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教育和集体教育两组形式来进行。单独教育可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科学的引导,如学生在出现较大心理问题的时候,单独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集体教育则可极大的减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两种方法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都运用的较为普遍,教师可以依据班级管理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2.具体的实施方法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及领悟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同时,按照学龄段的不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填充,以此来提高心理教育的预见性。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适时的帮助学生减压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明确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有目的的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
2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德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内容和措施落实奠定基础,二者是互补的,德育过程中,采用榜样示范,典型引路、批评和表扬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各种有趣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个班要形成良好的班纪班风,需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班的小学班主任,至少担任著这个班的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师充分挖取学科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建立心理健康驿站。心理驿站中受教育的学生是学生自己感到有心理困惑、心理压力时主动寻找教师,希望得到帮助。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布置工作,也帮助了由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学生,使他们走出不良心理的阴影,在集体中快乐地成长。
5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主观意识都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需要时时留意,对于一些表现较为特立独行的学生必须予以关注和引导,让其步入正轨。在日常班级的管理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如“一周值日生”“小助手”等活动都非常可行,学生在体验过班级管理的角色之后会一改之前的不足,学会为他人着想,并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四、总结
对于班主任而言,除了需要教好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确保所在班级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班级管理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抓住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现有方法的科学运用。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非常有限,且在资讯化的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资讯非常的繁杂,因此,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严与爱[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
[2]沈清峰.管理有方法,真情最为佳———谈谈我眼中的小学班级管理[J].学周刊,2013,15.
鲁鲁鲁德林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 人际交往 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 渠道 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压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 心理 健康知识 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 自我评价 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 方法 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国家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1:127-128.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
浅析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摘 要: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 措施 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 文化 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 社会实践 活动。
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
[2]陈素红,胡小红,张西.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论文中心,2009(11)
[3]史济纯,陈玉民.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EB].天下,
monmonfxwen
小学体育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 是目前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体育课是实践类课程,学生通过情景变化来表现出感情变化;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情节表现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显示他们的个性特征。不论这种角色是小学低年级游戏“老鹰捉小鸡”中的老鹰、母鸡、小鸡,还是中年级“老狼、老狼几点了”中的老狼、小羊。这种角色变化就是未来生活的演习,更是在体育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时机,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挖掘教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体育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例如基本 体操 、队列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韧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的意识等;游戏活动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广阔天地,它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交往与合作。例如教学“各种方式的起跑”时,根据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我以《老鹰和小鸡》的 故事 导入课堂,让学生认真听故事,了解故事中发生的问题,使学生亲身加入到故事情景中,参与《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扮演好老鹰、小鸡、母鸡的角色。通过游戏,强调学生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同心协力,力争第一,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再如参与“我是木头人”游戏让学生目视前方、一动不动,坚持1分钟训练等有效手段,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雅俗的 学习态度 ,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爱上体育课。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与信任之情。教师首先要增强民主宽松的意识,允许学生就教学内容和 教学 方法 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应尽可能地争取学生的认同后再执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胆子敢表真情,敢吐真言。因此,开学初一般我会采用师生商量式制定学期教学活动:如“我们都喜欢体育课,新学期我们对体育课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希望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本领。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体育课变得更加充实、更有趣好不好?”这种信任学生的方式,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说出心中的话,使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的需求。 2、教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发展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都同老师的评价方式有关。评价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权利,说出一句话,递出一个眼神,做出一个动作,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在这之前,也应该想一想这些可能引发的后果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全面观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同时注意评价的发展性。 (1)教师语言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通常是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兴奋和沉闷的调和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正确、恰当。尤其在学生完成某一个动作时,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比如“动作完成的很规范!”、“你是怎样做到的,能给我们展示一下吗?”、“从你掌握动作的情况,我确信你认真听课了!”“动作做得非常完美!”、“你是一个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你的想法很独特充满创意!”等等;如果学生动作不正确或不够好时,教师不能责备,讽刺学生,而是以表扬的形式表达批评的意见:“动作做得比以前好多了,继续努力!”、“再努力一下更漂亮了!”、“不信再试试”、“简单的事情要重复着做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继续加油!”等,在指出问题的同时,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认真地把动作做好。而等到他把动作一旦学会,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教师体态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也可以运用体态语言。如在学生学练过程中给予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对学生点点头、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膀等给予肯定的暗示,都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所以,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最佳策略之一,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从引导入手,要尽量给他们创造和提供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增添勇气、增强信心,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作者:白俊英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伊敏河镇第一小学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篇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一、习于智长,优与心成 要想学好习,先学会做人。学生在小学期间的心理教育非常重要,这期间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而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很多老师都不是特别重视,甚至经常霸占体育课,而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课。体育课相对于 文化 课来说比较放松,这个时期,就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但是总有一些时候,文化课的老师都有抢课现象,抢来的体育课用来复习或者讲题。这对学生的心理是有消极影响的,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体育课也应该被重视,利用体育课轻松的氛围,在边授课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 (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工程。可能一开始的点点滴滴对于教育本身没有特别急切的突破,可也就是这点点滴滴的累积,对于以后的影响是巨大的[1]。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如此,可能平时偶尔的只言半句并不能一下子抓住他们的心理,但是长此以往,总是有效果的,水滴石穿的功效是日积月累才能看得见的,需要时间来见证。 (二)用心教育 很多学生和老师的代沟都取决于老师。大部分的教育者,在面对学生时,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很难从心理上真正的被学生接受。大部分的时间,教师对学生而言,都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育人。一个教师,只有从心底真正的被学生接受了,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根本不是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掺杂在体育中,就更容易了,因为体育课堂本身对学生来说,也是值得欢喜的课堂。这个时候,再采取适当的方式,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营造信任感 当前教育中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空谈式。很多教育者摆出高姿态后,往往只会讲大道理给学生听。恰恰这种方式是最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做到的只是口服心不服。这个时候作为教育者,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和学生建立一种信任感,放低姿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谈,实时掌控学生的心理动态,获取学生的信任。只有在信任感十足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的进行心理教育[2]。 二、体育不仅仅是运动 大部分小学体育课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做一些基本的 体育运动 ,如跑步,然后就自由活动了。从根本上只运动到了身体,不能达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实实在在的浪费了体育课。体育课中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可以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以及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多和学生一些互动,多做一些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游戏,多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单一的重复运动。比如多一些比赛,赛跑, 跳远 , 铅球 ,这些都可以用比赛的形式来进行,比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此期间可以跟学生宣传一些体育精神,比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种的基本体育精神。多做一些游戏,游戏这种形式更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一些互动性较强的小游戏,更能使学生沉醉其中。比如螃蟹赛跑这个游戏,两个学生背对背夹住一个 篮球 ,开始后用侧身跑的方法前进,中途不能用手扶球,看哪组先到终点。这个游戏不仅互动性较强,要求的默契度也很高。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会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伙伴的重要性,从而在不费唇舌的情况下,就达到了心理教育的目的,这种方式也能在无形中,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三、带有特色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平时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细节行为,学生会跟着去模仿[3]。推出自己的特色教学,让学生带着好奇学到知识,同时也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体育课跑步,体育老师还是亲力亲为,带领学生一起跑步,这样一定可以增加师生间的心灵共鸣。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本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下》中的一句话,但是用在当前教育中,却是极好的。书本毕竟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载体,不能针对各种小细节小问题时,都有应对的方法。面对各类问题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毕竟小学生的心理是脆弱的。可以这么说,要想从根本上真正的给学生教好体育,就必须教育好学生的心理。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取决于教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想要给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从心底热爱自己的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多关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关爱。这种方式下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任何教育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作者:李俊秀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铁路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晓娟.小学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体育时空,2014(24):154-154. [2]乔军.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6):145-145. [3]傅云,郭晓琴.如何在小学阳光体育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内容[J].科教导刊,2015(2):162-163.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篇三: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教师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学工作相结合。体育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而设立的学科,但是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不仅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要求学生的心理也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为了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教育局鼓励全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的发展是以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而心理素质作为人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精神面貌、性格形成、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健康发展的根本标准。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随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带给学生自信。体育活动能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状况,因此利用体育教学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通常都是以老师为模仿对象,并且以老师作为心中的榜样,教师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重点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出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影响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 2.创设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帮助教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营造能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情境或氛围,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对教学环境的创设首先是要注重体育教学环境的安全卫生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体和发育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教师采用轻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学习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3.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不是很关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更加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以学生真正的需求为课堂目标,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以此来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4.设计合理有效的场地和器材。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是小学生的一个年龄特点。小学体育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这样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前,必须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保证课程能安全、顺利的完成。体育器材的摆要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美观性等。这样学生在上课期间不仅能集中注意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美的享受,从而学生的心理逐渐舒畅、愉快。 5.挖掘小学体育教材之外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材中的内容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课堂,将学生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或少数民族体育运动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能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体验体育课的情趣。将各色各类的体育活动引入到体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运用多种感官来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消除学生紧张畏难的情绪,促进学生能身心健康的发展。 6.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心理辅导活动不仅仅是针对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日常中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无论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是心理健康的学生都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方式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的引导学生排解各方面的压力和烦恼,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全面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不仅能促进体育在健康的、积极的教学氛围中开展教学工作,还能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品质,保证身心能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创新出新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 作者:魏晓琴 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兴塔小学 参考文献: [1]黄芙蓉.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学园,2013,17:161. [2]乔军.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4,06:145. [3]曹占军.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0:74-75.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你的心理有没有受到困疑,如果有,又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你就不会把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就会天天像幽灵一样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