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树dodo
近代是从1984年鸦片战争后开始的,1984年当时还是清朝。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 ,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 ,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 ,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 ;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①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②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爱吃肉的饭团
民国时期男装形成了 中山装、西装、长衫三足鼎力 的局面,有中有洋、亦中亦西,对后来服装的发展景响很大。 中山装, 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 的男用服装, 由陆军制服改制而成 ,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汲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于练、简洁、大方。 服装造型改变了传统宽松样式, 呈矩形轮廓 , 贴身适体 ,前襟等距离排列5粒纽扣,中轴线对称式的四袋设计,实用、方便、稳妥。 与西服相比 ,领型为封闭的连翻立领式。庄重、自然。 适合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 。这种服装流传很快,经过不断修改,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 中山装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不管哪种说法,都与孙中山有关。据记载, 历史上第一件中山装 是由孙中山先生构思与设计,由他的助手广东台山人 黄隆生 协助制作完成的。孙中山曾对人说:“这样的服装既保留了西服的长处,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好看、实用、方便、省钱。” 1925年4月 ,广州革命政府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传承他的治国方略, 将他倡导的服装命名为中山装 ,将其出生地 广东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 ,将 永丰舰易名为中山舰 。中山装也因此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山装款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局部变化,整体不变,并且由繁到简,结构更加清晰,线条简练滑顺。 民国时期公务人员率先穿着西装革履出入公共场合,对民众起了示范作用。 国内的洋行买办、银行高级职员、富家子弟、社会名流等追随时尚,社会上出现了 第一次“西装热” 。 各种报刊对西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洋装的轻便、简洁与清朝官服的臃肿、拖沓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这种形势下,以制作西服为主的专业裁缝作坊也不断涌现。如宁波鄞奉路一带出现了“ 红帮裁缝 ”,主要以制作西服为主,不少裁缝曾为外国人裁制过服装。“ 红帮”即“红毛 ”,最初是对 荷兰人 的称谓,后来 泛指欧洲 人。 随后,中国相继出现了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和第一所西服工艺学校等。 长袍 与 马褂 在民国元年被列为 男子常礼服 之一。 长袍用在礼服时, 立领、平袖端、大襟右衽、直身袍式,长至踝上6厘米,左右两侧下摆处,开有30厘米左右的长衩 ,其 袖长与马褂同 。 礼服长袍 ,用 蓝色面料 ,纹饰均为暗花纹;作非礼服用时,成为男子便装,俗称“ 长衫 ”,又称“ 大褂 ”。 马褂 是用 黑色 丝麻棉毛织品缝制, 衣长至腹 ,前襟 钉扣5粒 , 立领、对襟、袖端平 。 马褂来源于清代的“ 行装 ”之褂,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到民国时期又升格为礼服, 统一用黑色面料 ,织暗花纹,不绘彩色织绣图案。 至于为什么民国男子穿中式长袍马褂不会觉得特别落伍,因为他们会在搭配中加入许多当时的流行元素。比如西式的短发、眼镜、手杖、软呢帽、皮鞋等等。1900-1940年, 长袍马褂是男装的主要款式 ,流行时间较长。特别是 在新派知识分子中 , 穿长衫、戴眼镜成了当时这一群体的普遍服饰特征 。 因此,“ 长袍、马褂 ”一词已经脱离了原本的意义,而 成了男式服装的代名词 。 在教师和大学生中则流行长衫和西裤,一般是上身穿由阴丹士林布制作的长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这种装束成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品牌”。(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 著)
niuzhirong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民国服装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供大家参考:开题报告格式:课题名称开题报告(宋体,三号,加粗)简要描述课题概况,主要描述课题要完成的目标.(宋体,小四,150字以内)一、课题研究背景(宋体,四号,加粗)(一)工程概况(宋体,小四号)主要描述工程的具体名称,位置建设单位,规模,技术经济参数等(宋体,小四,300字左右)(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宋体,小四号)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对工程有何用途,及对本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何意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二、课题研究内容(宋体,四号,加粗)(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宋体,小四号)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哪些内容,或进行哪些项目的设计或计算.(宋体,小四,300字左右)(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宋体,小四号)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具体目标)(宋体,小四,100字左右)(三)预期成果形式(宋体,小四号)施工组织设计文本、计算书、设计说明、或图纸等,结合课题自选.三、研究步骤及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四号,加粗)(一)研究步骤研究步骤如下: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1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2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3(二)关键技术描述完成课题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小四,100字左右)四、课题研究价值(宋体,四号,加粗)(一)创新点描述课题的创新点.(宋体,小四,60字左右)(二)应用价值描述课题的应用价值.(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1] 刘岳屏. 服装展示空间设计初探[J]. 广东建筑装饰, 2007, (04) . [2] 李洪琴. 民族民间服饰的现代设计方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平面杂志,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早就是夕阳了,但从文艺的角度,似乎一直都是朝阳的状态:有多少人在前面倒下,就是多少人在后面又站起来。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传统杂志倒闭
我会的了,同学你要的吗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服装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1]张文明.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N]. 云南政协报,2020-08-26(006).[2]孟庆.关于人
Clothes Material Clothing Fabrics a wide range of the material science and fi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