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独秀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 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另外考虑到“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毕业生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这些课的另一部分目的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法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让那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这些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初步掌握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学生身体条件差、专业基础弱、年龄偏大、水平不整齐以及这些限制条件与本课的教学周期短、课时少这一现实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使得该专业的中国古典舞课不可能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基训(基本功腿功、技巧)加身韵的教学功能以前的基训、身韵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取舍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r把教学方向调整到体现各门舞蹈技术课精华的风格、特点的训练上来,紧紧抓住代表风格特点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点,舍弃那些矛盾突出和不切实际的纯功能性的身体条件训练任务。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由于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只要学生把身韵教材掌握好就可以达到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目的。 因此概括起来说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教学任务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根据需要配合以密切相关的能力和技术训练将这些课的“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必须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之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从需要和条件出发、使教学安排目的明确经济有效。 (四)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技术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而展开。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从总体上讲,教材的选定应围绕身韵内容展开教材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基本能力,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幅度和控制能力包括指、腕、肩、腰、髓、踩、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二)基本技术,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身体各部位的单一运用技术,包括基本的手型脚型、基本的头眼手脚位置、动律元素、单一手臂动作及单一头眼步法的运用。(三)综合运用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各种单一技术的复合运用和综合运用,包括复合手臂动作、复合步法和各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大嘴小鲨鱼
芭蕾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关系的论文
文艺复兴前期,芭蕾处于萌芽状态,汲取了古希腊的舞蹈,古罗马的拟剧,中世纪杂耍者的技艺。为早期芭蕾艺术提供了戏剧结构、演出形式和哑剧成分。这些养料和早期的萌芽状态,为后来芭蕾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历史中的一种承担者的角色,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掀起的一次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文化运动。“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只是复兴古代文化,而是要利用古代文化来创造与中世纪封建教会文化根本对立的文化。”①
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旗号,而此时的芭蕾同样作为一种古代文化,在这个历史时期作为复兴古代的文化的一个小分支,承载了一定的历史发展使命。萌芽时期的芭蕾艺术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和创造,这一特点正好与“人文主义”的实质相符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人文主义”所倡导的:尊重人志,尊重人的潜力,尊重人的自由创造力,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西欧各国的文学艺术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芭蕾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意大利和法国在芭蕾的形成初期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芭蕾承载着文艺复兴所需要的文化资源,文艺复兴同样促进了芭蕾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通常会把《王后的喜剧芭蕾》作为芭蕾的生日。在此之前,意大利还是一个城邦国家,各城邦君主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常常办节庆演出,其中也包括舞蹈演出。芭蕾发祥于意大利,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城邦君主炫耀财富的工具。正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出现了“席间芭蕾”。随着意大利与法兰西的联姻与文化交流,“席间芭蕾”传入了法国,成就了1581年最受推崇的《王后的喜剧芭蕾》。在此时的法国宫廷中,芭蕾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喻护和护国。在这个时期,芭蕾从“城邦君主炫耀财富的手段”到“联姻的文化交流的工具”到“护国寓意的媒介”,在这一承载过程中,芭蕾自身也从“席间芭蕾”走向了“真正的芭蕾”。
在路易十四执政期间芭蕾承担了两种角色:路易十四为提高皇权和威望所用的手段,吕里和博尚在宫廷占有一定地位的根本原因。路易十四从小就热爱舞蹈,到后期他亲自批准了皇家舞蹈学院的章程和建院所需的经费,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由此而建立的芭蕾的基本技巧和训练体系历经了几个世纪发展至今仍是各个国家各个派系芭蕾的艺术的基础。路易十四之所以对舞蹈重视,是因为他深知艺术是可以用来提高他作为君王的威望。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法国宫廷中,有两个对芭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吕里和博尚。“吕里迎合了法国宫廷观众的口味,巧妙地运用了意大利职业喜剧的优秀成分,同时他又力图探索和创造新的形式,使芭蕾逐渐从“出场”锦集向独立的芭蕾舞剧发展变化。博尚的舞蹈反映了凡尔赛的风格和情感,他的‘出场’,使加沃特和小步舞在出色的曲线中一一展现。”②
正是靠了他,法兰西舞派在欧洲占据了优势。路易十四提高皇权的欲望和吕里、博尚对地位稳固的追求,对他们的承担者——芭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芭蕾,在这段历史中始终潜伏在历史事件的背后,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这样一次次的磨炼与洗礼中,芭蕾得到了一步一步的发展。芭蕾所得到的远大于芭蕾所付出的。所以说,早期芭蕾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使芭蕾的形成和良好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我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芭蕾的这种历史承担是不自觉的,它只是在有了一定文化积淀后,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所使用的文化艺术手段之一奠定了,而正是这种不自觉地承担,使得芭蕾在欧洲历史的发展中汲取了更多的历史意义。也正是在这种不自觉地承担过程中,芭蕾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为以后成为一门历史悠久、保存良好、发展奠定了稳定的优秀艺术基础。
参考文献
①②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萤火虫BB
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以下简称《大》剧)不久前在第二届“国家精品工程”评选中被评为十大精品剧目之一,我感到十分高兴。《大》剧近年来在国内外巡演,引起广泛的议论,有褒有贬,声音不绝于耳。而我对《 ...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以下简称《大》剧)不久前在第二届“国家精品工程”评选中被评为十大精品剧目之一,我感到十分高兴。《大》剧近年来在国内外巡演,引起广泛的议论,有褒有贬,声音不绝于耳。而我对《大》剧持赞扬的态度,她的勇敢创造的精神值得提倡,更是值得学习的。《大》剧的出台给我们带来了以下思考:—对艺术形式要不要创新与突破;—如何建立民族化的中国芭蕾;—如何继承、发展、借鉴与创新;—如何看待新事物。总之,《大》剧推动着中国舞剧向前发展的步伐。它的革新是中芭在坚守演出古典芭蕾的情况下,为使芭蕾民族化而走出的一条新思路。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我认为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伴随着失败、坎坷或风险,必然要进行一次次的试验,而且要在顽强的斗争中,甚至在痛苦和艰难中进行着实践,并且要经过不断否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境界,才能经受住真理的检验。如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三百年后才被人们所承认,他的日心论《天体运动论》否定了在西方统治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说,他的日心说经历了艰苦的斗争,甚至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在实践中真理受到了检验,人们为真理而欢呼,为伟大崇高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而欢呼。我认为《大》剧的制作人、编剧、编舞、导演、作曲家、演员以及中央芭蕾舞团的领导,都具有勇于实践、不怕困难、胸怀胆识的科学精神。他们敢想、敢创、敢于胜利,在艺术实践中迎接挑战。我对《大》剧的观点有如下几条仅供参考:编导有创新精神,敢于突破芭蕾定式,勇于创造。 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借鉴中有创新,富有想像力而不落俗套。剧目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个性,形象比较鲜明贴切。芭蕾舞中的双人舞及人物之间的舞蹈对白不墨守成规,技巧运用得当,手法不拘一格,特别是戏剧性的音乐与现代节奏相结合,使芭蕾与音乐融为一体而不觉得生硬。舞美的综合性体现得好。无论是服装、化装、灯光都比较讲究。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风格,从而增加了舞剧气氛。剧情脉络清晰,艺术手法新颖,能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总之,《大》剧好听、好看、好懂。许多观众看后反映说:“能看明白,很有意思。”并说:“‘打麻将’这场太逗了,有戏,真够浪漫的,点子出得高。”综上反映,看来观众很认可。不过在芭蕾圈内人们反映就不一样了,提出的意见比较严重,认为“《大》剧破坏了芭蕾舞,是对芭蕾舞的践踏”,有的反映“《大》剧是个四不象”等等。这些意见并不奇怪,我认为他们是出于对芭蕾的维护与敬重,担心芭蕾被歪曲了。其实《大》剧并没有破坏、歪曲芭蕾的地方,而是加强了戏剧性,戏剧性强就更有感染力,当然我们不能削弱芭蕾。《大》剧后来的修改版就好多了。《大》剧在题材与体裁上进行了艺术的、创造性的尝试,这些尝试动作之大、突破性之强使得一些长期从事芭蕾舞的人措手不及,认识上不去,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要完成《大》剧这样比较复杂的内容情节,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下,选择有利于完成剧情所需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只靠芭蕾自身的表现定式和芭蕾语汇是不足以完成这个特有的剧情的。因此编导必然去寻找适合表现《大》剧的艺术手段,那么也就是说舞剧编导在考虑如何做到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时,要积极地进行创新的思考。无可讳言,创新不可能一步登天,而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与心血才能换来突破与创新的成果。创新是时代所需,人民所求,我们应该创作出更新、更美、更好、更多样的优秀作品,所以应该大力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应该学习《大》剧勇于“破旧迎新”的精神,我们应该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让人们树立好的风尚,鞭挞那些丑陋的东西。现在有谁还那么愚蠢,迷信酿酒时往酒里撒童子尿呢?有谁还崇尚那封建的贞节牌坊并给予赞美呢?我们应该迎着信息时代科学进步的风帆勇敢前进,用先进的文化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由此可见,创新必须要有勇气,要有胆识和科学精神。说到这里,我想起现代舞之母邓肯,她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令人钦佩,在封建意识弥漫的19世纪末,她敢于举起反对当时已经僵化了的芭蕾舞的大旗,呼唤“舞蹈要从芭蕾舞解放出来走向大自然”。当时受到了封建王朝和保守者的反对,但是邓肯创造的现代舞对芭蕾的革命行动,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结果已超越了两个世纪,她的传承伙伴肖恩、韩芙莉、拉班、魏格曼、玛莎·格雷姆以及尼古拉、沃克·泰勒、艾尔文·艾利、石井漠等,这些欧美亚的现代舞的先驱者积极传承着现代舞,让现代舞在世界各地广为流行。当今我国也有好几个现代舞团和优秀演员。总而言之,我们不能满足已有的成绩,还要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是时代的趋向,我们应随着时代的进步积极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剧艺术。我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野斑马》在创新方面树立了一个崭新的榜样,可以说《大》剧在古典芭蕾民族化方面独有风范。显而易见,芭蕾民族化不只是从形式上去突破,在题材的选择上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舞美都包括其中。因此必须看到内容情节在推动形式的发展,所以编导对舞剧题材和体裁必须认真去把握,二者不可偏颇,因为民族化要全面去体现。张艺谋和舞剧编导以敏锐的眼光调动其他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段来扩大芭蕾舞的表现力,在《大》剧中我们看到了导演的功力。我非常敬佩张艺谋的艺胆,他学用有方。当然,我希望《大》剧精益求精。带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大》剧能跳出芭蕾程式化的框框,本身就是破立其中成功所见了,因此我伸出大拇指,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当然《大》剧并非完美无缺,尽管它已进入精品剧目的行列,但舞剧某些地方还需要加工,没必要并且重复的东西应该去掉。剧中还缺少精彩的舞段,戏剧性动作过多而有些影响芭蕾舞风的展示,演员在刻画人物和表演方面应该更深刻些,最好做到形神兼备、情舞交融。更希望编导能把东西方最好的艺术精华精辟地蹂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地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的芭蕾舞剧,我认为《大》剧的成功也是对世界芭蕾事业发展的一个贡献。(完)
芭蕾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关系的论文 文艺复兴前期,芭蕾处于萌芽状态,汲取了古希腊的舞蹈,古罗马的拟剧,中世纪杂耍者的技艺。为早期芭蕾艺术提供了戏剧结构、演出形式和
舞蹈的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的一个总体规划和设计,是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舞蹈的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 浅谈芭蕾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
“不动行不成,形成仍在动”——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动感与艺术形象朝鲜族舞蹈和韩国舞蹈风格比较浅析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与继承从生活到舞蹈创作——谈舞蹈作品的创作过
少数民族舞蹈尚需不断创新· 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 以情动情,舞在其中· 开拓舞蹈审美文化的新天地· 浅谈舞蹈的创作· 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 舞蹈要注意的艺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