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landa甯
80年代最为流行的20个词语1、万元户《半月谈》1985年第4期报道:广西梧县潘地村,四五年间冒了富,全村30户人家,除了原五保户刘大娘年收入二千元外,都是万元户,小山村被人誉为“小金库”。万元户,既是80年代初的时髦词汇,也是指首先富裕起来的第一批人。很多乡镇、工商行业以出现了多少个万元户为光荣指标,虽然听起来有些像以前放卫星的感觉,但让更多的平民感觉到了致富所带来的空前喜悦。说到万元户,大伙眼睛都亮啦!万元户大体由率先完成了个人承包的个体养殖户、建筑包工头、个体工商户构成,他们在经济起步阶段靠的不是知识或者素质,而是胆量和勤劳。我们还可以回忆起那时邀请“万元户”们作报告的场面:他们的确没有什么文化,以前更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说话难免语无伦次,甚至因为受到如此平生未遇的隆重欢迎,有些紧张和失措,但他们创业的艰辛历程无不感动每一个与会者,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而如今,时代变了,最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十万元户刚起步,百万元户马马虎虎,千万元户才算富。万元户,听起来就跟穷人似的。2、个体户、专业户“个体户”和“专业户”的概念,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个体户最初出现,便为很多人所不齿。所以,他们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做的也大多是些不成气候的小营生。那时,很多人吓唬不用功的孩子常说:“瞧你这孬劲儿,再不用功,就让你到街上练摊儿,当个体户去!”还有一句流行语,叫:“大姑娘要想体验生活练吆喝,就赶紧找个个体户嫁过去。”后来,许多小打小闹的个体户发了大财,成了款爷儿,人们的观念才转变过来,由开始的鄙夷变为满脸的羡慕。而专亚户则是指打破了“小而全”的观念,专门从事某种行当的家庭。它可是我国农业专业商品生产的雏形,其发展为大批剩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出路。人们的眼光开始放得更长远了,不再事事兼顾,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把精力集中在更能赚钱的活计上,并从中尝到了甜头。到80年代中期,专业户一词在社会上,已经非常流行了。3、女排精神排球世界杯赛、世界排球锦标赛和奥运会中的排球赛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三个大型排球比赛。从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在世界大赛中赢得“五连冠”的殊荣,在世界排球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81年11月,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力克强敌,跃居冠军,开创了我国大球翻身的新篇章。之后的几年,队员们再接再厉,连续五年获得冠军,“女排精神”从那时开始被人们口口相传。“女排精神”在中国80年代的体育界,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和热情。这种精神之所以备受国人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那可远远比“五连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国人。4、五讲四美三热爱1981年2月,《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社论,号召青年们把“五讲四美”和“三热爱”结合起来,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美好。80年代喜欢喊口号,“五讲四美三热爱”从那时起成为最数字化的经典语言。“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是我们小时候所接受过的最直接、最通俗、最上口的素质教育。那时我们不仅喊了,而且虔诚地去实践了。每天比谁打死的苍蝇多,看谁衣服上染了小污垢,瞄准着某某某又骂了句脏话,赶紧报告老师去。所以,这可是影响了一代人的口号,跟早期“世界是属干你们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等号召一样,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成为一种标榜和纪念。5、大锅饭“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会影响个人的工资分配,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8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很不完善,职工们都挤在一起,往国企这碗“高汤”里趟,政府就成了那掌勺的厨师。这种制度严重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生机盎然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为彻底根除这种弊病,中央作出了要求:“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之后,“打破大锅饭”的口号喊得轰轰烈烈,人们开始在商海中探出自己的触角,实现了曾是神话的“一夜暴富”。于是,从那时候起,整个中国的经济就在“有声有色”的改革中“活”了过来。6、冲出亚洲新时期,我国体育界提出了豪迈的战斗口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洲运动会上,经过十五天的角逐,中国体育代表团的307名运动员在18个大项目的比赛中,共夺得61枚金牌、51枚银牌和41枚铜牌,金牌总数超过前亚运会冠军日本队,首次居于第一位。在这次亚洲规模最大的体育比赛上取得如此骄人成绩,使全国人民的体育热情空前高涨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风采。在此后的世界级大赛中,中国体育健儿屡获佳绩。特别是 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250 名运动员参加了16个项目的比赛和一项表演赛。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顽强拼搏,最后我国共夺得金牌15枚,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突破,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终于圆了中国人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心愿。7、皮包公司皮包公司是指从事科技咨询的服务机构,在经商热中,也泛指一些从事商品倒买倒卖的中介机构。80年代我国新旧体制“双轨”并存,某些政策还不完善,给一部分既无资金又无经营场地和固定职业的人员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在经商热大潮中,涌现出一批所谓的“皮包公司”。他们利用图章与合同,进行咨询和流通领域的投机活动,一时间,皮包公司臭名昭著。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从事咨询服务的皮包公司对搞活科技、经济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但是,空手套白狼的人越来越多,有人专门把别人的货冒充自己的,一点是一点,口袋一鼓便立马走人。还有的随便拉几个人,租间店面,打着某某公司的幌子,明目张胆地坑蒙拐。因此,80年代中期起,国家坚决清理整顿流通领域里那些形形色色的假“皮包公司”。到1989年2月底,全国撤并公司6万多个,占公司总数的%,使“皮包公司”得以还原其真正面目。8、 铁饭碗铁饭碗是对我国长期实行的统包统配、只进不出用工制度的一种形象说法。改革以前,企业长期实行以固定工为主的用工制度,这种用工制度的特征在于:国家是用工的主体,企业无用工自主权;劳动关系的建立不是通过法律方式,而是通过计划统配的方式;职工有充分的就业保障,企业无权辞退职工,但职工亦无流动的自主权。通常,人们把这种用工制度喻为“铁饭碗”。可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这种制度由初始时的保障变为束缚的枷锁。企业从自身的经营管理需要出发,强烈要求改革能进不能出、用工形式单一的机制。1983年,劳动人事部颁发的文件中规定全民所有制单位在劳动计划内招收新工人时,都要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1986年,劳动制度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便是在新招工人中实行劳动合同制。后来,职工下岗成为很平常的事。于是,在中国存在几十年的“铁饭碗”最终被彻底打破,“铁饭碗” 一词也再少人提及。9、武打自从1981年《少林寺》火爆神州,1982年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风靡之后,中国人对舞拳弄棍的兴趣与日俱增。1983年,随着由香港亚洲电视台录制、广东电视台配音的《霍元甲》在各地电视台播放,该剧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以及霍大侠的“迷踪拳”一下子红遍了大江南北,即便是偏远的内地,也能看到年轻后生嘴里哼着蹩脚的粤语,手脚比划着霍师傅的招式。10、《读者文摘》与尚武之风相映成趣的是,经过了一年多的起步发展,西北地区一本温情脉脉的杂志《读者文摘》——现改名《读者》 ——在这一年脱颖而出,成了当时中国风靡一时的杂志。这本充满温馨隽永浪漫亲情的励志读物,无条件地征服了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的广大读者群。十多年后的今天,它已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而昔日的“读者”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狂热不免暗叫一声惭愧。11、迪斯科、美学1981年迅速流行的迪斯科音乐节拍带给人们强烈的感官刺激。这种节奏感极强的黑人音乐在中国的年轻人当中极有市场,至少在中国的摇滚出现并被广泛接受以前,迪斯科事实上是年轻人内心压抑或郁闷情绪的间接爆发和直接释放;更有充满上进心的青年一窝蜂地开始研究美学,到处都能听到有关 “美的本质”问题的业余高论,不少从国外来中国讲学的教授很惊异地发现枯燥的美学讲座竟会有成百上千的听众。虽然人们很决就发现,美学跟他们实际上热爱的艺术不是一回事而移情别恋的时候,美学家们在这一年已经尽享荣耀。12、大哥大“大哥大”一词创源于南方,但很快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一种显示身份的流行语。新中国成立前旧上海黑社会中,一般把其头目称作“大哥”,后来“大哥”一词就泛指某一领域里的顶尖权威人物。80年代初,改革开放首先让南方人的腰包鼓了起来,似乎一夜之间遍地是大款。大家都有钱,但总要分多少,于是那些大款里的大款、富翁中的富翁就被称作“大哥大”,意即比大哥档次还要高一级。80年代中期,当代最先进的通信工具——无线手持自动电话开始进入我国市场,由于其高技术含量,只有那些商界“大哥大”级的人物才用得起,所以手持电话便物随主贵,被形象地冠以“大哥大”的美名。“大哥大”的意义相当明确:第一,机身很大;第二,因为大,所以具有醒目的炫耀效果;第三,拥有的人很少,于是持有的人很“牛”;第四,它是一面浮华的双面镜,一面照出别人的寒酸,一面显示自己的辉煌。那时候,谁手握“大哥大”,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有些人专找人多的地方打,眉飞色舞,唾沫四溅。如今,科技进步,手机越来越小,掌可盈握,所谓的“大哥大”早已消隐了痕迹。13、人体、侃大山1979年10月,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壁画上那几个裸女曾经引发出超出人体本身的震撼力。九年后的1988年12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油画人体大展,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日平均观众超过万)使平日清静的艺术宫殿变得像个大集市,虽说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模特儿与画院之间的纠纷闹得沸沸扬扬,但如果人们没有对人体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兴趣,你们自家的那点事儿谁会搭理?与此同时,这一年因为王朔小说的流行而渐成时尚的“侃”反映的则是一种玩世的社会心态。一部分人穿着“文化衫”招摇过市,而更多的人则沉溺于“侃大山” 的言语快感之中。种种烦恼、郁闷都在这种亦庄亦谐的调侃中得到了释放。14、 民工潮“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每年农历正月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北上,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运潮”。过去人们总说农村是个大海绵,如今“民工潮”浪打浪地涌出来,拍打着城市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角落,也强烈震撼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一部分不满现状的农民背起行囊,离开家园走天涯、闯天下。于是,农村一度出现了“送出一人,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也带动了更多的农民源源不断地走出家乡,进入城市,最终涌动成潮。民工潮的奔涌,是一个跨世纪的壮举。民工的跨省流动总的看是一巨大的历史进步,这种劳动力的自发调节和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脱贫步伐,也极大地支援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当然,民工进城,由于文化的碰撞、生存方式的激变,他们给城镇带去活力的同时,也带去了纷乱和冲突,给城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带来一系列有待解决的课题。民工潮方兴未艾,经由各种渠道的疏导和管理,民工流动趋向有序,呈现出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大好形势。社会应该为这些勇敢的农民喝彩。15、走穴《新民晚报》:“今天,一些影星、舞星、歌星,包括节目主持星等等群星,也到下面‘走穴’,也可能站在‘野台子’上热闹一番。然而,人们不无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光彩往往被过重的市侩气熏黑了。”“走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演艺界出现的新名词。所谓“走穴”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走穴”是指“演员为了捞外快而私自外出演出”。显然,“走穴”是一种无纪律的谋利行为,早已为公众所诟病。16、下海“下海”一词是在中国刚开放时的用词,意思就是做生意。也含有风险的意思。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开始繁荣,一个新的自由空间正在出现。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位置,转而到这一新的空间里创业经商、谋求发展,这样的行为被称作“下海”。“下海”曾带动一些普通人走向致富的道路,快速奔向小康生活。在八十年代后期的中国,下海经商是一代人的梦想,也是他们的抉择。从改革开放初期“下海”一词就伴随着中国人一路走来。一批又一批的人毫不犹豫的跳进商海,以身试水。17、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具有同样的身心发展规律。但兄弟姐妹关系会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作中国 80 年代以后,随着把规定一对城市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优生和优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18、三好学生第一、思想品德好。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心为集体服务,积极参加劳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同学中能起模范作用。第二、学习好。即为“四化”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学习成绩优良(低年级90分以上,中年级85分以上,高年级80分以上)或有显著进步。第三、身体好。即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身体健康,体育成绩在75分以上(或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深圳速度是中国大陆形容建设速度非常快的一个词。这个词出自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个月期间,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集团公司)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国贸大厦)时,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深圳国贸大厦建成后,是当时深圳的最高楼,成为深圳地标,而且周边也因国贸而被称为国贸商圈。当时深圳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快速进行中,国贸的建设过程经报道后,成为深圳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被广为宣传。因此“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是当时媒体提到深圳常用的词汇。不过,深圳国贸大厦建设虽然以快速而著称,但是却不是所有的施工单位都能模仿的,在某些地方即便是加长每天的工时都不可能达到。其中有些条件是自然因素,有的地方是不能达到的。比如,深圳由于气候原因,混凝土的凝固期远短于中国内地很多城市,而且在施工时候加入了加速凝固的凝固剂,因此混凝土在浇铸后可以更快凝固,以加盖上面一层。此外,建设中还使用了多层的楼板模板,不必等下面一层完全完成再将模板撤除而加盖上面一层,节约了不少时间。20、夏时制夏令时比标准时早一个小时。例如,在夏令时的实施期间,标准时间的上午10点就成了夏令时的上午11点。夏令时,又称日光节约时制或夏时制,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间”。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提前一小时,可以使人早起早睡,减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各个采纳夏令时的国家具体规定不同。目前全世界有近110个国家每年要实行夏令时。(各时区多数位于其理想边界之西,导致实际上全年实施夏令时。)1986年至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国范围实行了六年夏令时,每年从4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2时整(北京时间)到9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夏令时)。除1986年因是实行夏令时的第一年,从5月4日开始到9月14日结束外,其它年份均按规定的时段施行。夏令时实施期间,将时间向前调快一小时。1992年4月5日后不再实行。
haihuan1988
我还是来混下分看。世界上本没有书,书都是人写的。所以,你要尝试向原始人那样,创造文字,语言向有巢氏神农氏燧人氏那样去不断创造。读书就是为了学到东西。但是书上的东西对不对呢?这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要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得经过思考理解。所以思考理解有非常关键。而什么是思考?思考就是联系实际(我知道又有人要批评我,说这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时候马克思的观点已经如此让人讨厌。骂我之前请好生思考下这些话。)。联系实际的意思就是观察和分析,就是实践<情不要迂腐的认为实践就是让你去做 ,许多人连究竟什么叫实践都搞不懂还在那里到处散布谣言>检验书中说的东西是对是错。许多人连思考是怎样一个过程都不清楚,我确信这一点。我只是一个高中生,但也自以为是的认为可以来这里教训人。古人讲,真正的大家要学才识兼备。如果只知道学,而无识读再多又何益?一块金子摆在面前你说是坨屎,有什么办法?我确信你我读过的书,你都读过,但是你却未必有自信。孟子云,放今天下舍我其谁?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哪来这种自信?刘翔站在起跑线上那种笑傲群雄的气势几人能有呢?读书要用心,知道不?不过我还是尝试介绍一下我读过的一些我认为很好很经典的书。林觉民<与妻书>司马迁报任安书乐毅报燕王书。红楼梦,西游记前半段,就是被压在五指山之前那一段。史记,国语国策。诸子百家如荀子韩非子孟子论语六则(初中课本上有)庄子。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苏轼的词文章李清照王羲之辛弃疾谢灵运古诗十九首建安诗六朝歌诗文章诗经楚辞。孙子兵法,九章算术太公兵法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佛家暂未涉猎,只是侧闻。吴伯萧<记一辆纺车>毛泽东诗文章邓小平理论。马克思著作未深钻,毕竟课本上就有。但自信真懂马克思的人唯我等人而已。业余的比专业的往往更超脱。也看的更深刻。还有很多想不起了!凡真正爱书之人,是无所挑拣的,只要觉得有价值,哪怕与自己无关也可以去看。比如山海经,不一定要懂,但是要去了解。凡爱书之人,必定可以觉得书中的亲切,并将书中记载一切作为我的情感思考联想的起点。不过要贴近现实中,不要活在书本里。用一句很经典的话结束吧!想学啊?我教你啊!<功夫>。年轻人,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就落在你们的肩膀上了。
重叠的岁月
薛暮桥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前身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的创始人,是新中国第一代经济学家。薛暮桥"相信商品、相信市场"。这既需要务实求真的学术精神,更需要罕见的政治勇气,他既因此获罪入狱,也因此声名日隆。主要表现在:80年代初他深刻论述了我国必须实行商品经济。由于长期工作劳累。坚持真理,引起入超,宣传爱国救国的文章、伪供过于求,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并在“大跃进”后为成功地调整物价。我们的物价相对稳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总结了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探索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关问题。 薛暮桥指出物价上升是坏事、物价,根据地盲目禁止土产品出口,才能进而谈到发展经济,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冰箱在说话
穷爸爸富爸爸:作者是美国的,以穷爸爸的思想和富爸爸的思想做比较,我强推。思考致富:以爱迪生和福特这些例子来说明,不凡看下,我就先给你推荐这两本,太多你也一下看不了,杂志我看的是汽车方面的(个人喜欢)像名车志
夏日风清凉
薛暮桥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跨越了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由于他始终身处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可以说,他的思想体系是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薛暮桥又是一个十分超脱的人,尽管始终从事具体的经济工作,但他的理论研究却从不被身边的环境所羁绊。曾是薛暮桥秘书、现任中国保监会副主席的李克穆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评价说:“薛老是一个求真务实的经济学家,他从不会为站不住脚的结论而自圆其说,他始终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薛暮桥平静地离开了这个喧嚣的世界,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长期执著的探索精神,以及淡泊名利、坚持真理的大师风范永远为我们铭记。在改革步入到攻坚阶段,每一项决策的做出都需经过各种利益集团博弈,一系列市场取向的观点都面临巨大压力的大环境下,老一辈经济学家薛暮桥的精神和风范显得弥足珍贵。身陷牢笼志更坚 一代大师初长成薛暮桥(原名薛与龄)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献给了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而他的这种理想和信念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扎根于心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还未满15岁的薛暮桥就跟随高年级学生上街游行演讲。暑假期间,又与几个同学创办了一张油印小报,每期发表几篇批评列强、军阀,宣传爱国救国的文章,提倡抵制日货等。每份报纸售价一个铜元,销路很好。有了收入,再买纸出下一期,就这样坚持办了一个暑假。“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薛暮桥开始阅读宣传共产主义的小册子,革命思想的火花闪耀在他还略显稚嫩的心灵中。1927年初,薛暮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时,人生的命运往往被一个关键的人、一件关键的事所改变。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当时任中共杭州区委工人部长的薛暮桥与其他几位工会领导人一起被捕入狱。在狱中,他遇见了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张秋人,张秋人自知必死,但每天仍要读书五六个小时。在临刑前对薛暮桥说:“共产党员活一天就要做一天革命工作。在牢中不能做革命工作,就要天天读书。读书就是为着革命。”这几句话对薛暮桥来说是终生难忘的教诲,他的一生从此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薛暮桥开始了狱中的学习生活,他在艰苦的环境中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以及一些自然科学著作,同时还刻苦地学习了英文和世界语。三年半的狱中生活,使他获得了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这为他以后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9年,薛老访美时,一位美国教授问他毕业于哪所高等学府,薛老诙谐地回答:“我毕业于旧中国的牢狱大学。”李克穆告诉记者:“薛老的学习动力完全源于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狱中这三年的苦读对他的成长相当重要。”薛暮桥在狱中的学习积累很快派上了用场,出狱后不久,他与孙冶方、钱俊瑞等人一起在共产国际党员、历史学教授陈翰笙指导下,从事农村经济调查研究工作。1933年,陈翰笙推荐薛暮桥去广西师范专科学校任“农村经济”教员。薛暮桥说我连中学都没有毕业,怎能到大学去教书?陈翰笙说不要紧,我为你假造一个履历,为此薛老将名字从“与龄”改为“暮桥”。薛暮桥到广西后不久立刻发电报回来说:不好,如果按照履历上的介绍,我和这里的校长就是同班同学了,要穿帮。陈翰笙说没关系,你和校长说是我推荐的就行了,“牢狱大学”毕业的薛暮桥开始在正规大学任教。而关于“暮桥”二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在1958年春节期间,毛主席有一次和薛老闲谈,问他“暮桥”二字出自何处,薛老回答说,“暮桥”的名字是陈翰笙因革命工作需要为他起的。主席听后随口吟出了陆游的两句诗:“朝发云根寺,暮宿烟际桥。”然后说:“陈翰笙喜欢陆游的诗,大概是用的这个典。”关于“薛暮桥”名字的由来,薛老夫人罗琼曾经讲到:30年代初,陈翰笙推荐刚出狱不久、处境困难的薛老到广西的一所大学去讲授经济学,他自己政治处境也很困难,不久便出国了。当时陈翰笙说过:“末路穷途,有桥可渡。”暮桥二字应源于此。就这样,薛暮桥开始走上了系统研究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之路。当时,薛暮桥是《中国农村》月刊主编,《中国农村》月刊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从事有系统的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活动的重要阵地。薛暮桥在《中国农村》上发表了大量论文,证明中国还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薛暮桥的经济学思想日趋成熟。新四军建军之初,薛暮桥受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之邀,参加筹建新四军教导总队,并主持政治教育工作。他利用行军的间歇期间,在膝盖上写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政治经济学》两本教科书。这两本书成了新四军抗大学员的教材,在革命人士中广为流传。李克穆说:“如今很多老同志都说他们是薛老的学生,因为他们读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出自薛老之手。”敌后抗日施巧计 小小货币立大功1943年,薛暮桥在奉命去延安的途中,被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留在了山东解放区,协助进行对敌货币斗争。抗日战争期间,在没有硝烟的经济战场上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历史,更能感受到当时对敌斗争的艰辛、体验到薛暮桥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济学家的坚韧与智慧。早在1938年,胶东抗日根据地就自己发行货币,称作“抗币”,作为“国民政府”规定银行发行的钞票——“法币”的辅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其占领区排挤法币,造成法币币值大跌,物价猛升。那时,山东分局和省政府不了解货币和物价规律,仍允许法币在市场上流通,用行政手段强压法币与抗币的比价。但由于法币能在全国流通,抗币只能在根据地流通,人民乐于收藏法币,黑市上法币的币值反而高于抗币。日本扶植的伪政府所发行的伪币,可以禁止流通。但在敌占区的黑市上,伪币币值又高于法币。在游击区,三种货币同时流通,伪币币值最高,法币次之,抗币最低。怎么才能改变这种劣势?薛暮桥大胆地提出,要稳定根据地的币值、物价,惟一的办法只有驱逐法币,使抗币能够独占市场。山东分局和省政府于1943年6月初在报纸上宣布,自7月1日起停止使用法币,动员人民把法币兑换成抗币,或到敌占区换回物资。消息一公布,市场上法币立即下跌。排挤法币使根据地换回大量物资,能够用于支持抗币,在物价上涨时抛出物资,回笼货币,提高抗币的币值,物价就自然回落。驱逐法币后,由于抗币的流通数量满足不了市场流通的需要,物价从稳定趋向下落。薛暮桥指出物价上升是坏事,物价大幅下跌也是坏事,报告分局应当增加抗币,大量收购农产品,制止物价下落。就这样,根据地发行的货币没有用黄金、白银、外汇作储备,而是用物资来作储备。随着物价的涨落,工商局随时吞吐物资,调节货币流通数量,以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根据地内可以停用法币,但对敌占区的贸易仍然要用法币、伪币,因此,必须明确它们同抗币适当的兑换比率。起初,根据地与敌占区接壤的银行往往强压法币、伪币的比率,引起贸易入超,法币、伪币供不应求,比率回升。薛暮桥建议要按根据地和敌占区物价的变化和各种货币的供求情况,来灵活规定兑换比率。抗币与法伪币的比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贸易的入超与出超。1942年前为保护物资,根据地盲目禁止土产品出口,引起入超。后来改为鼓励有多余的土产出口,主要协助商人经营进出口贸易,以减少日军扫荡时的损失。当时山东丰富的出口资源主要是海盐和花生油,这是上海人民的必需品。薛暮桥建议食盐由工商局专卖,这样对外贸易出超,法币、伪币供过于求,它们对抗币的比率可以完全由边缘地区的银行和工商局操纵,更有利于保持根据地的物价稳定。花生油也由工商局收购,以私商身份运到上海销售,换回军需民用的重要工业品。上海日军也知道这些花生油来自山东抗日根据地,但因市场必需,暗中保护。根据地印钞票用的纸张、器材和部分军用物资,都是用出口花生油的收入从上海采购来的。薛暮桥在后来总结这段经济工作的宝贵经验是:提出货币斗争、贸易管理、生产建设三大任务,从货币斗争入手,并用贸易管理支持货币斗争。只有首先争取货币斗争胜利,完成停法(币)禁伪(币)的工作,保护物资,稳定物价,克服经济危机,才能进而谈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可以说,如果不是货币斗争的胜利,根据地的经济将受到很大的损失。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国有个经济学家来山东访问,问薛暮桥山东的货币既无金银作储备,又无外汇作储备,为何能够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薛暮桥回答说我们有物资作储备,如果物价上升,我们出售这些物资来回笼货币,平抑物价。薛暮桥还告诉他,在实行纸币制度以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流通数量。我们的物价相对稳定,原因是我们适当控制货币流通数量。这个道理现在已经是经济学常识,但当时欧美各国还保持金本位制,这个货币理论似乎还是创见。这位经济学家问薛暮桥美国能不能实行这样的货币制度,薛暮桥说美国现在掌握着世界三分之二的黄金,还可以实行金本位制。而薛暮桥万万料想不到,这次谈话的30年后美国也被迫放弃金本位制,也要用控制货币发行数量来稳定物价,并因此产生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央把薛老调到西柏坡,协助周恩来处理全国解放后的经济建设工作。周恩来习惯于晚间办公,规定处理财经、后勤工作的时间是晚上10点至次晨2点。于是,薛暮桥每天晚上都要到周恩来的办公室,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处理日常工作。当时国民党报纸上有一句话:周恩来手下有两个人,一个负责发炮弹,一个负责发货币。“负责发炮弹”指的是军委总后勤部长杨立三,而“负责发货币”指的就是薛暮桥。求真务实屡建功 超脱淡泊看人生在建国后的四十年中,薛暮桥先后担任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兼私营企业局局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全国物价委员会主任,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顾问,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等重要领导职务。虽然薛暮桥一直身担要职,但李克穆告诉记者:“薛老是一个相当淡泊超脱的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开始给干部定职定位,给那些对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干部委以重任。当时担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秘书长的薛暮桥,却做出与众不同的举动。由于长期工作劳累,薛老在1951年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为此,他向中央提出自己身体不好,要求辞去中财委秘书长等职务,以便集中精力进行经济理论研究。薛老曾赋诗一首:幽谷飞瀑涤尘俗,林泉深处养劳神。文山会海无已时,不如偷闲理经纶。诗句贴切的表达了薛老超凡脱俗的心境。像薛暮桥这样难得的经济人才,中央难以同意他专做研究,不担任领导工作。此后,政务院任命薛暮桥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就是在这个岗位上,薛老开创了新中国的统计事业。李克穆说:“薛老在对待名利上非常超脱,但在工作中却十分务实,他从事经济理论研究都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薛暮桥创立了新中国的统计体系;60年代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物价管理制度,并在“大跃进”后为成功地调整物价,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末他提出准许待业青年自找就业门路,支持乡镇企业,鼓励长途贩运,推进了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他深刻论述了我国必须实行商品经济,并系统地提出了财税、金融、价格、外贸以及国有企业等体制改革方案。“薛老在长期的经济工作中,特别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若干建议,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薛老对于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从不随风而变,这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很难做到的。最值得钦佩的是,当时代或实践证明他的一些观点有问题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去修正。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观念,使薛老的理论观点始终站在我国经济理论界的前列。”李克穆评价说。李克穆至今还记得薛老和钱学森的一次讨论。有一次中央开会,钱学森找到薛老,说:改革开放了,经济研究应该运用数学模型。薛老说:“很好,但一定不要搞成‘数字游戏’。如果输入计算机的数据不准确,得出的结论就有问题,因为计算机缺乏‘测谎功能’”。对此,钱学森也十分赞成。当时,李克穆随手在一份《人民日报》的空白处,把这段对话记录下来。后来,《半月谈》杂志把这两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巨匠之间的对话刊登出去。尽管这番对话的原始记录已经难觅踪影,但类似的讨论如今仍在持续。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一辈学者对国家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让李克穆感触最深的还是薛老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所做的细致入微的调查工作。印数达1000万册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就是薛老去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区作了深入调研写成的。李克穆开玩笑对记者说:“我和薛老一起出去调研很有压力,他在研究问题时太专注,有时眼睛一直盯着某个事物,脚还在移动,我得随时保护。”薛老有一个十分和睦的家庭,他与夫人罗琼相识在上世纪30年代进行农村经济调查时期,1935年结为伴侣。罗琼长期从事妇女工作,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第一书记等职。他们有三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薛小和与父亲相处的时间最长,并继承了父亲研究经济问题和善于写作的才能。薛老在晚年仍然笔耕不辍,曾有记者问薛老如此高龄,为何还每天坚持长时间写作时。薛老的回答很简洁:“如果我不写作,不思考经济发展问题,那么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去公务员考试中心书店看看
有的学校里卖杂志的地方有卖的,也可以去邮局订《半月谈》(半月刊) 邮发代号:2—510。邮局全年订阅价:57.6元,零售价每册:2.7元 出版日期:每月10
时事新闻的专业杂志,也是一个老品牌的杂志
80年代最为流行的20个词语1、万元户《半月谈》1985年第4期报道:广西梧县潘地村,四五年间冒了富,全村30户人家,除了原五保户刘大娘年收入二千元外,都是万元
每月的的1号和16号出,一个月分上下两期!~杂志 是每月的什么时候出? 一月有几期? 谢谢大家~!!每月的的1号和16号出,一个月分上下两期!~《半月谈.内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