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0

请叫我大海哥
首页 > 职称论文 > 会议研究海军发展方向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琳琳666

已采纳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海权紧密的联系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具体如下:“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地球财富和地球本身”。全球化发轫于近代航海地理大发现,海权从一诞生就打上了全球化烙印。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在创立海权论时就强调世界正处于今天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审视海权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深刻意义。1政治方面:实际上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而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当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2经济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3安全方面:“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说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都表明,海权对陆权具有特殊的优势,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可在世界范围调动各种资源来压制坚持陆权战略的一方。海权能够凝聚分散的陆权势力从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陆权的“倍增器”,因此,获得强大海权的陆权帝国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没有海权的陆权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何英国与德国在北非发生激烈争夺?因为德国一旦占领北非控制中东后,就会把英国本土同它的庞大殖民区域拦腰截断,英国就难以调动雄厚的海外力量投入战争。趋势与历史上最好的防御是进攻不同,全球化时代最好的防御是合作与预防。。自近代以来中国海防的悲剧一演再演,其根源首先在于海防观的落后和不切实际。1874年,大清王朝为应对第一次海洋浪潮的冲击,开展了一场影响百年的《海防大筹议》,其结果却是出于对工业革命的恐惧,自我封闭的战略思想做出了“以守为战”的决策,结果作茧自缚,不仅导致北洋水师覆没在自己的家门口,而且造成中国海防的一蹶不振。今天,经济全球化正带来第二次世界性的海洋发展浪潮,中国需要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精神的海防观。与第一次海洋发展浪潮相比,历史条件和发展内涵有了很大差异,前者是海洋国家霸占海上通道去掠夺陆地资源,建立海外殖民地,海防的第一要务就是击退海上入侵者;而今新的海洋发展浪潮则是全球性地开发海洋资源,海防的重心转移到塑造和维护海洋开发的和平环境,海防观需要因应新的矛盾做新的历史定位。从总体上说,海洋经济与海洋开发处于一个充满局部冲突的共同利益体中,具有鲜明的地缘政治特征,维护海洋环境、海上通道和海洋经济体的共同安全与处理海洋权益冲突的历史责任决定了中国的海防使命将是开拓合作、预防危机。一方面,从周边安全合作、地区安全合作,到全球海上安全合作,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海上防务都面临着同一个发展命题。另一方面,在防御性政策框架下预防双边海上危机,防范地区性海上冲突,遏制海洋安全秩序的崩溃,并应对非传统威胁挑战。从一定程度上说,走合作与预防的海防之路也是对中国古典海防思想的回归。海军与海军决斗的时代走向终结,海战进入远程联合防卫作战的新时代。去年,我在美国访问时,不少人问我同一个问题,就海战能力而言,假如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甚至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来一场对抗赛,会不会又是一场甲午之战。我告诉他们,这个前提很难成立,因为随着联合作战和远程精确武器的发展,从舰与舰的决斗到海军单军种较量的海战将走向终结,未来的海战将不再是海军唱独角戏,而是舰艇在一线、空中为二线、陆基为三线、天基为支撑的远程联合作战。伴随海战从近战体系向远战体系转变,国土面积大、战略纵深广的国家将获得占据优势地位的自然条件。对此,我们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握海上力量的发展趋势。方法全球利益需要一支蓝水海军海权是一个国家运用军事力量对海洋的控制能力,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海上力量(海军)的强弱,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需要锻造一支强大的、确保随时有效执行任务的海军队伍”,是实施中国海权战略的号令。发展“蓝水”海军,作为中国海权战略的第一步,已使这种令国人尴尬的情况有所改变,但与大国掌控海权的要求,与真正的蓝水海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武器发展的选择应立足体系配套,航母留给未来的最大启示是体系化建设思想。历史经验表明,武器发展的目标不是追求最强大的武器,而是追求符合使命任务需要的最优化武器体系。历史经验还表明,高技术武器中最强大的武器也有最娇嫩、最脆弱的一面,要想发展大型武器平台需要有与打击能力相配套的预警、通信、指挥、机动、防护和保障能力。吨位增加一倍,风险可能要提高三倍。这个问题在美军中也是热门话题,我走访美海军战争学院时,一些教授就站到了航母的对立面,而将军们则坚守继续发展航母的阵线。我想,航母的价值不仅是作为战略长臂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它区别与同时代其他海战武器的特质,这就是它是一个作战体系,而其他武器只能称作是作战系统。因此,吸取航母的思想,体系化改造海上作战平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少的成本、较成熟的国有技术,将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改造成具有远程侦察打击能力、立体防御能力、持久续航能力的轻型“航母”、微型“航母”和水下“航母”,将有望从整体上实现海战武器的跨越发展。中国的海权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和什么时候解决和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呢?中国的海权问题,可分为南海问题和东海问题,解决的性质可分军事解决和政治、外交解决;解决的策略又可分为被动解决和主动解决等。东海问题,基本上只有日本问题。而钓鱼台是个关键的、具有很大象征意义的岛屿。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更大的压力逼迫日本让步,同意于东海共同开发,即使在台湾问题解决之前,中国大陆无意进一步显示自己在钓鱼台附近的存在,但也绝对不允许日本变本加厉的升级行为。如果日本变本加厉该区域的主权显示,中国应该有比严正声明更加切实的行动:比如把钓鱼台列入中国导弹试验场:日本不登岛、不设置建筑,就不试验,如果有新的设置,就定期用导弹清除;布雷封锁钓鱼台等。至少要做到,近期谁也别想在钓鱼台有进一步的行动。东海问题,容易激发成难以控制的冲突,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解决和管理钓鱼台的成本都将是最大的。钓鱼台等东海问题,应该是中国真正强大之、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具有航空母舰不是强大的指标,航空母舰基本不会用来进行日本和美国之类对等势力国家的军事对抗)。南海问题牵涉到的国家比较多,相关国家也是见缝插针找点麻烦、制造点事端。针对南海问题,中国不能够只有抗议没有行动。特别是对特别连中国退让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都要挑战的国家,选择一个合适的,适时狠狠教训一下,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否则,一些国家看到中国雷声大雨点小,就会有样学样。如果说,东海问题我们现阶段我们可以适时强硬的被动解决方式的话,南海问题,我们就应该在一些国家挑衅启动争端后,采取更多的主动策略。比如对那些企图通过法律来侵占中国领海的,要限期让其搬迁出其侵占的岛屿,否则就用导弹清除。以退为进。让已经被侵占的岛屿回归为零。在南海要软硬兼施,政治、外交优先,划定红线,软的更弱,硬的要有行动;东海问题,要和台湾相互呼应,软有底线,硬有表现,避开其转移国内矛盾的表演等。中国的海权问题,不但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强大的指标,也是考验我们的信心和国之骨气的指标,更是展现我们解决这些包含经济军事外交多种复杂因素智慧最好场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提防有人故意利用这些问题转移国内矛盾,我们不应该配合其表演,但绝不允许逾越红线。更不能惧怕这些问题带来的国际甚至是军事麻烦,更不能迷信将来我们的军力更强大。我们发展,别人也在发展,无论何时解决,我们都要面对同样的麻烦和挑战。如果我们面对挑衅不能够有相应的反应,不但会措施解决问题的良机,也会被历史定位真正的软弱。

352 评论

薄荷点点

作为一个有深度的海军历史学家,马幼垣对于北洋海军的失败有着深深的痛惜,对导致这种失败的领导者有着强烈的抨击,这和国内史学界动辄用“爱国将领”之类术语来主导历史研究,形成鲜明的反差。

在中国近代海军历史研究者队伍中,有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几位重量级的学者,都是业余玩票的“票友”,他们不在历史研究的专业机构供职,却将海军史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其年轻的代表为陈悦,而年长者,非马幼垣先生莫属也。

我是在2000年威海的一次北洋海军史的学术会议上初识马幼垣的。那时,他刚从夏威夷大学退休,又到香港岭南大学任教,我却不知道他的本行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更不知道他专攻的方向是《水浒》。我们兴致勃勃地聊天,听他介绍他搜集的各类西文的海军史资料。当时,我已拜读过他在1994年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论文《法人白劳易于日本三景舰的建造》,觉得他对世界海军舰船的沿革和掌故颇为精通。2004年,我到香港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推广活动,在南洋酒店的鹭鹭餐厅与他还一起吃过饭。

和马幼垣断断续续保持着联系,也常常收到他从海外寄来的论文。2009年,收到一本寄自台湾的精装厚书《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台北,联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是他近年海军史研究的论文汇编,兴致勃勃地捧起来阅读,厚厚的六百余页,竟一口气全读完了。最近这部书,中华书局又出了简体字版,整个版式与台版一模一样,只是分作两册,开本的上下边切得略小几毫米,没有原书大气。但一本学术著作,能在两岸都出版,还是值得庆贺,对于大陆的学人和读者来说,读一下马幼垣的大作,能加强对中国近代海军史的了解,尤其是对于中国近代海军在世界近代海军发展历史中位置的了解,都是很有益处的。

马幼垣的论文,篇幅浩瀚、内容洒脱而随意。他自己说:“我写学术文章向主尽所知而为,不肯受制于长度的框限,文章即使写到六七万字,仍坚持要把话说完才收笔。”他考据入微,对于所论课题,能广泛引用史料,尤其是外文史料,这些恰是目前大陆学者所不足的地方。

比如研究甲午战争时“镇远”舰上的洋员帮带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以往国内学者对此人的了解,先见于林乐知择译《中东战记本末》(上海图书集书局,1896)中辑入的“美麦吉芬游戎语录”,后有张荫麟先生1931年所译《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录》(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6册)中英籍洋员戴乐尔(即张译所称之泰莱)对他的记叙,再从1936年出版的《海事》杂志第10卷第3期中,找到《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但几十年来,进展不多,对马吉芬来华前的经历,几无所知。马幼垣详考了马吉芬的生平大略和性格特征,发现这位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毕业生,“性格好动,顽皮透顶,捣蛋最精”,甚至可能是“这所学院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捣蛋星君”。他学校毕业后就失业,1885年跑到中国,在李鸿章手下当差。马幼垣研究了马吉芬的侄媳妇马芬妮(Lee Mcgiffin)依据马吉芬家书编纂的传记,指出马吉芬当年在家书中讲述的关于他在北洋海军的见闻和活动,真假混合,“编起故事来,不计老本”,是个说谎大王。此公在甲午战争之后返美,发表了海战记事文章,随即被西方军事评论家争相引用,马吉芬的声誉也由此文而起,连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纂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东京,春阳堂,1905),也将其收入。但中方对此,毫无关注,直至1930年代,才弄出简略的提要(发表于《海事》杂志)。再往后,台湾退休海军将领郑天杰、赵梅卿在《中日甲午海战与李鸿章》中(台北,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79),依原文翻译出来,也未得到更多大关注。1996年出版的《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第7册),所收录的马吉芬海战报告《鸭绿江外的海战》,竟然还是转译自日文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对此,马幼垣感慨地写道,百年前,日本人找马吉芬报告原文毫无困难,但对大陆学者而言,直至今日,竟仍是绝难一见之物。

马幼垣为收集原始史料所下的工夫是令我钦佩的。早年,台湾著名铁路工程师凌鸿勋在《詹天佑先生年谱》(台北,中国工程师学会,1961)中提到詹天佑曾参加过甲申中法马江之战,史料来源是“上海晋源西字报一八八四年七月初五日”,为了找到这张“上海晋源西字报”,他花了十几年的工夫,终于搞清楚其英文名为Shanghai Courier and China Gazette,即通常称作《晋源西报》或《上海差报》,他又托我在上海图书馆寻找此报。我拜托复旦大学历史系陈绛老师代为查检,陈老师找到原文后,因上图不让复印,竟代为抄录全文。我将抄件寄给马幼垣,他自己也通过其弟马泰来获得了该报道影印件。2004年,马幼垣写出《詹天佑曾否参加甲申中法海军马江战役问题平议》,他在文中说:“史学虽不是史料学,但治史不可说出超越材料允许的话,故资料如何配备始终是成败的关键。此文的筹备长逾四十年,原因即在此。”一个严肃学者的甘苦其实全在其中了。

马幼垣治海军史的特长,更多体现在对于世界海军的广博视野和对军舰发展的了解之上。他的《北洋海军“平远”舰考释》一文,首先讨论“平远”舰仿自何种军舰。当初,船政大臣裴荫森上奏提出建造计划,史学界,包括我自己,通常均使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5册第311页的标点,为德国军舰“柯袭德士迪克”、“士飞礼”、“则唐”。我相信了《洋务运动》的标点,也用这几个舰名去查找过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之类海军工具书,无法对上,但也没有深究,只是如法抄录。其实这里有文字和标点错误,福建师范大学林庆元先生早在1984年已经做过考证,但却未引起学界的关注。马幼垣不仅指出了林庆元的研究成果,即仿制的军舰应当为法国军舰“柯袭德”(Cocyt)、“士迪克士”(Styx)、“飞礼则唐”(Phlegeton),还进一步考证出这三舰属于法国“黄泉”(Achron)级装甲海防炮舰及其设计特点,从而推断福建船政的造船工程师——他们是船政学堂培养的第一批学生,也是清政府派往法国学习造船的第一批留学生——的专业水准,并得出“平远”舰的设计建造所达到的技术高度,使整个军舰研究线索清晰完整。这篇论文首发于马幼垣本人主编的《岭南学报》新第2期,十六开本的杂志,洋洋洒洒,篇幅长达五十六页。读到马幼垣的大作,我对他是佩服的。而对于自己忽略了长期专研福建船政历史的林庆元的研究成果,亦是甚感懊丧。林先生数年前过世,对我研究海军史多有帮助,回想初识是在1985年秋,我和沈渭滨师同在福州出差,专程去林府拜访。林先生人极敦厚诚挚,林师母特地下厨,为我们做了炒米线,此情此景,宛若就在眼前。

同类的军舰研究,还有鸦片战争期间的侵华英舰,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谋划购买的外舰,甲午战后清政府向外购舰,在这些研究中,马幼垣都列出军舰的线型图,考订出这些军舰的源流和特点,体现出对世界海军舰船沿革旷阔的专业知识。

马幼垣曾和我聊起他的西文藏书,比如布拉西主编的《海军年鉴》(The Nanal Annual. Edited by ),从1886年到1920年代各卷,他基本收集齐全了,这很让我神往。他在《靖海澄疆》中说,Warship International,他全部看完过,对此我并不吃惊。这份国际驰名的英文海军史杂志,刊登过不少海外学者对晚清海军军舰的研究论文,更有不计其数的关于十九世纪海军技术知识的论文、照片、资料,是西方海军史研究界援用颇广的材料,而在中国,即使如一些大型专业图书馆,也未见有全套收藏的。

我完全同意马幼垣的观点,“海军是高科技的兵种,写海军史不从科技角度去交代舰只就会沦落为重心失调的货色。”回想我自己开始研究近代海军史,就有幸看过1890、1895等年《海军年鉴》分卷。还在复旦图书馆研读过驻德公使许景澄编纂的《外国师船图表》。1885年,许景澄到柏林履职,发现使馆已故随员刘孚翊和美籍译员金楷理译有各国铁甲船表,认为很有价值,但内容较少,遂与金楷理合作,利用欧洲丰富的海军舰船资料,编成图表十三卷,杂说三卷,包括英、法、德、俄、奥、意、日等十九个国家一千六百多艘军舰技术参数和两百四十余幅军舰舰体图、结构图、舰队阵法图,于该年底在柏林用洋纸石印,共印一百部,绝大多数解送总理衙门,使得中国人第一次全面了解西方军舰的总体状况。次年,许景澄感到“初余辑是编,急于成书,随笔写印,献之于官”,内容和体例上尚不完善,又将全书结构重新组织,内容重新修订,吸收了各国海军的最新材料(包括一些正在建造的军舰),并将原来附于各表后面的插图集中于一卷,编为表八卷、杂说三卷、图一卷的第二版。其图版的精密与准确性,远胜前版。1986年,我就引用了《海军年鉴》和《外国师船图表》的数据和舰图,撰写《“定远” 和“镇远”铁甲舰述略》一文,在国内海军史研究中首次公布了李鸿章谋划购买铁甲舰时,曾经打算购买的土耳其铁甲舰“柏来尔”号、“奥利恩”号的型线图,以及在德国订购“定远”“镇远”铁甲舰时,曾参考过的英舰“英弗来息白”号、德舰“萨克森”号型线图,和“定远”“镇远”的型线图。实在说来,早些年国内对于西方十九世纪军舰发展的著作少之又少,能够请教切磋的人也没有,只能靠点点滴滴的阅读、搜索,来逐渐拼凑对于西方军舰发展的认识,这和国外学者收集世界海军史所能获得的便利差距甚大。

相比较而言,台湾学者条件较我们好很多。台湾师范大学王家俭教授对于近代海军史就做过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他1970年去伦敦大学做访问学者,查阅英国外交部、海军部档案和国会文书;1979年去哈佛大学进修,在哈佛社图书馆发现大批日本海军资料,这些对他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帮助极大。他的一系列论文,先结集为《中国近代海军史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后又进一步发展为专著《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台北,国立编译馆,2000),经我向潘振平先生推荐,2008年在三联书店出版大陆简体字版,受到读者的欢迎。王家俭研究侧重文献史料,尤其是英国档案,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门,使得中国近代海军史这项与英国关系极为密切的现代化事业的研究得到双边史料的推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我收到王家俭新出版的自传《梦影萍踪——一个农村子弟的奋斗》(台北,国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书中提到当年在英国档案局阅档的种种细节:一是原始档案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且多数是手稿,不易辨识,煞费猜想;二是当时复印非常昂贵,史料又极为丰富,每天抄写眼花手酸,所录者极为有限;三是英人规定抄档只能用铅笔,大量抄录十分不便。这些情形,相信史学研究者都有同样的体验。王家俭对中西方舰船发展沿革和英国海军传统等方面用力不多,他与马幼垣的研究各有侧重,可以互相弥补。当然,治海军史,全面了解军舰的发展沿革,乃是基本功,今后学人,内外兼修,将把学术更加提升。

马幼垣眼大如斗,目光如炬。言辞犀利,嬉笑怒骂,宛若学术界的“老顽童”。他把北洋海军军官称作“烂泥糊不上壁的癞蛤蟆”;他说李鸿章、丁汝昌是“大饭桶,而且还是破底的大饭桶,怎也不致冤枉他们。虚有其表的大饭桶李鸿章推举连虚有其表也称不上的超级大饭桶丁汝昌来主持北洋海军的发展,悲剧如何能够避免?”酣畅淋漓,大逞口舌之快。他的不少观点,我也有同感,但按照大陆学人的行文习惯,我却难以如此下笔。

马幼垣曾说:“此集何以取名《靖海澄疆》?这是一个具有反讽意味的选择。”本书台湾版用丁汝昌照片做封面,用陈绍宽(民国时代海军司令)照片做封底,马幼垣说是为了“反映两个不同时代的共同特质——领导人海军知识和统理能耐同样严重不足”。

作为一个有深度的海军历史学家,马幼垣对于北洋海军的失败有着深深的痛惜,对导致这种失败的领导者有着强烈的抨击,这和国内史学界动辄用“爱国将领”之类术语来主导历史研究,形成鲜明的反差。在甲午战争和北洋海军史研究中,历来存在着简单地用政治评价代替学术评价的倾向,这和前些年养成的僵化的观念体系有很大关系。十几年前,我因反对某些人士为“济远”管带方伯谦平反而写文章参与学术批评,就注意到,方伯谦的侄孙女为方在黄海海战中因逃跑被清政府杀头一案鸣冤,但到了国内的写作者手中,他们的翻案文本则一定要写成“弘扬民族魂,继承爱国精神”,“树立方伯谦的爱国将领形象”云云,他们的整个话语系统,早已被定型和扭曲了。作为海军史研究的“票友”,我平常写作史学论文较少,偶尔参加学术会议,总感到充斥着一堆概念形态的垃圾文章,抄一些初级史料,重复一些老生常谈,就凑成参加学术会议的“门票”,看到这类论文的遣词造句,常常不适应,不理解,但也无可奈何。直到今天,这类浅薄的文风仍在继续着重复着,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各据半壁江山。在这种情形下,马幼垣深入细致的研究,就显得宝贵和富有学术精神。

马幼垣有些观点也可进一步研讨。比如他说刘步蟾、林泰增没勇气参加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入学考试,“他们仅要求上舰实习,整套留学过程就算过得圆满,可向清廷交代了”,但他并没有拿出依据。据我所知,刘步蟾等人不入学而直接上英舰实习,是中英官方的安排,从时间上看,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是先落实了实习,而后才接洽其他人入学考试,与留学生本人胆量无关。故我期待拜读马幼垣的进一步考证。

208 评论

宇宇酱ovo

军事战略是治军之道,也是治国之道。确立与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国家战略指导理论和军事斗争实践的重大贡献。从《江泽民文选》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握世界大势、驾驭发展规律的雄才伟略,领悟到新时期我军战略指导的高屋建瓴和深厚底蕴。系统学习和准确理解江泽民同志关于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论述,对于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着眼战略形势发展变化实施军事战略调整军事战略方针作为党和国家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是统揽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纲,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各级领率机关进行战略筹划、实施战略指导的基本依据。制定军事战略方针,历来是我们党的领导核心和军队最高统帅深刻思考、精心运筹的重大问题。战争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创立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总是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及时把握未来战争的特点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为军事战略方针增添新的内容。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从制定确立到充实完善,先后有过两次重大的调整变化。20世纪90年代,国际战略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发展势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出现新的特点。新的世界大战和针对我国的全面战争一时打不起来,因领土、民族、宗教及各种经济利益矛盾引发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凸显。“台独”势力的发展,对祖国统一的现实威胁日趋严重。尤其是海湾战争爆发,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兴起,对我国的安全统一和军事力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国家的发展也进入了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新阶段。据此,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将来的仗怎么打和军队怎么建的问题,要求我们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确立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以掌握战略主动;指出军事战略归根到底是治国之道,在战略上必须深谋远虑;认为“现代战争正在成为高技术战争”,要关注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赋予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以新的内容。1993年,在江泽民同志的亲自主持下,军委制定了我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了新的战略部署,成为我军新时期战略指导的根本依据。党的十六大后,在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对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充实完善。“9·11事件”的发生和阿富汗战争的爆发,世界各主要国家加紧进行新的军事战略调整;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成为主流;我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加深,周边安全环境有所改善,面临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由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的因素逐渐增多;“台独”行动愈演愈烈,严重威胁我国家安全和主权权益;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威胁也日益突出,已进入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和加速发展的战略风险期。还有,通过十年来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丰富实践,使我们对当代中国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认识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这一重要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发展我军的军事战略奠定了基础。从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到充实完善,我军在战略指导上紧跟时代步伐,争得了历史性的机遇,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我军战略指导的历史性跨越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关于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针对当时的战略环境,将我军战争准备的立足点,由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到应对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上来。1993年制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需要和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事领域的新课题,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使我军的军事战略上升到指导信息化时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崭新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是,打赢一场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战略目标是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证;战略指导思想是创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扬长避短,灵活应变,遏制战争,赢得战争。充实完善后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战略指导重点转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上来,进一步明确了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确定了我军建设与军事斗争准备新的基点、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方向、作战对象、战略指导思想和原则、基本作战思想以及军队建设的战略举措;内容体系更加完整,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全局性和指导性。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充实完善,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利益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本质规律,客观反映了敌我力量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创新了我军在信息化时代的基本作战思想和军队建设思想,为将我军战略指导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条件。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我军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全军各项建设和工作,都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周密规划、全面部署和深入展开。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把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在加强军队机械化建设的同时,加快军事信息化建设,“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提出军事人才新要求,规范未来一二十年我军官兵队伍的培养方向与标准;积极稳妥调整体制编制,使我军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科研先行,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健全武器装备领导管理体制;不断改革教育训练,贯彻战训一致的原则,提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大力创新和发展军事理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充实完善后,我军着眼解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提高军事斗争准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妥善处理好军事斗争准备与军队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关系、主要战略方向和其他战略方向的关系、重点项目建设与体系建设的关系,使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大力加强海、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建设,增强海军近海遂行海上战役的综合作战能力,推动空军逐步实现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发展核威慑和常规打击能力;强化应急机动部队的战备训练和武器装备等各项保障工作,逐步使其成为应付局部战争、突发事件、完成新时期军事斗争任务的中坚力量;深入开展联合作战理论和战法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军情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断增强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联合作战能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不断走向深入。胡主席多次强调:要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全局,提出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要求全军要认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科学筹划我军的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要求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举措,必须有利于我国在政治上和外交上保持主动,要善于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问题,善于着眼国家利益全局筹划和指导军事行动;始终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这一系列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军事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军队职能任务必须与党的历史任务相一致、军队建设和改革必须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客观规律,将我军战略指导的视野扩展到一个更为宽广的新境界,从新的历史方位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与运用的正确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引领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而不懈努力。

234 评论

相关问答

  • 会展论文研究方向怎么选

    其实应该要综合以前的一些论文题材,而且要挑选自己比较擅长的。

    叮当木马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写发展方向研究论文大纲

    大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如何把毕业论文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

    太阳的路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发展心理学论文研究方向

    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已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分为多个研究方向,如心理测量与咨询、医学与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 心理卫生)、管理(工业)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

    曦若若往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珠海市会展业发展研究论文

    走出会展经济与管理是学科还是专业领域的争论,需要超越传统的学科评判标准和具体学科的立场,站在科学整体转型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会展学科的归属及其持续发展问题。下面是我

    逍遥无涯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会议研究海军发展方向论文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海权紧密的联系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具

    请叫我大海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