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2

小小桐桐
首页 > 职称论文 > 以宝黛爱情为主题的小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月兮月兮

已采纳

朋友 呼吁学术版权

219 评论

麻辣de火锅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 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执著地迫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可惜红颜薄命,情路坎坷,她的自尊叛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终以悲剧收场。本文将从林黛玉的气质个性、性格成因以及她的悲剧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简析。

关键词 :林黛玉;人物形象;悲剧意义

引言

在《红楼梦》中,薛、史、林三位是描写较多的角色,其中林黛玉的个性使她从大观园的众姐妹中脱颖而出,“潇湘妃子”表现了曹雪芹想要描绘的不食尘世烟火、跳出人世间的仙子形象,又把竹子安排在潇湘馆以衬黛玉之品格。如此精心安排,黛玉的一生却以悲剧收场,这不得不让我们有所思考:林黛玉的魅力从何而来?她的悲剧又有什么意义?

1.气质个性

容颜娇美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曹雪芹呈现的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娇俏柔弱,惹人怜爱。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风流,娇美动人,即使是自小混在胭脂粉里的宝玉也动了情。作者借凤姐的赞扬和宝玉动情的痴态,侧面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使得多少后人对林妹妹心驰神往。

才华出众

黛玉的诗才不只是《红楼梦》众人知道,所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为之倾倒。

《红楼梦》动用大量笔墨、创造了大量诗词来显示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在贵妃省亲时,借元春对黛玉替宝玉所作的诗的另眼相看,侧面体现黛玉的才华在园中姐妹的超然地位。她触景生情所作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佳作,一一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和高超的诗才。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写诗时她信手拈来之作总能引来喝彩,这衬托出了她的才思敏捷,且高于大观园中众才女,也可见她积淀之深。黛玉的诗并不局限于伤春悲秋, 还会写出像“毫端蕴秀临霜写, 口齿噙香对月吟”这样潇洒的,像“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种富于哲学意味的诗;也有“铁甲长戈死未忘”“驰城逐堑势狰狞”的铮铮之意, 也有“盛世无饥馁, 何需耕织忙”这样颂圣的。这些诗反映了她性格的多面性,使形象更立体,也表现了她能够驾驭多种题材的强大能力更可以从诗中看出她所具备的不屈服于世俗的傲骨。因为这些,红学家赞她“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既有质量又有数量更有性情的诗人。

清高孤傲

林黛玉被许多人认为尖酸刻薄,实际上这只是她率真、不做作的表现。她不像赵姨娘一样,为了寻求在贾府中的一席之地,违背自己的本性,最后连自己的女儿也瞧不起她了。她也瞧不起刘姥姥,将其称为“母蝗虫”,并不是因为对方身份低微,而是因为刘姥姥为了巴结贾府作践自己以逗趣取乐。她自尊自重,也尊重别人,所以对于香菱的请教,她能热枕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给香菱耐心地讲解诗的做法以及要求,她还将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香菱,为她挑选出阅读篇目,乃至帮她批改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对香菱尚可如此,可见她的孤傲并不绝对。在元妃省亲时,她奉旨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应景,显示了她的洁身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反映了她对地主阶级的大胆叛逆思想。

多愁善感

初入贾府,林黛玉就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她明白虽然自己作为贾母的外孙女,可以得到她的“呵护”,但毕竟不是其“孙女”,自己不可能享受到作为贾府人员的各种待遇,自己的生活是寄人篱下的。在生活琐事中,林黛玉能够用敏感的心去洞察人情世故,但面对各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也只能自哀自叹。在爱情中,宝钗和宝玉的“金玉之说”使敏感的她更感威胁,一次次耍小性子也是为了试探对方的真心。后来贾府的一系列变故、封建家长们的一系列手段对她身心造成的伤害因敏感而多愁的性格放大得更大,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她最终加重病情,吐血而亡。

2.性格成因

黛玉的美貌是她的先天优势,她的气质是后天培养的。首先,她的才华来自于父母对她的教养。林家因为“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且“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命中无子”,对唯一的后代黛玉“爱之如掌上明珠”,“使她识几个字”,“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充男孩养的办法让黛玉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也是她才华出众的原因。且年幼丧母,先生可以教他读书,却无法传播封建礼教,这样让她的思想与一般传统女性有所不同,她不顺从于封建思想,她要叛逆,要争取自由。

黛玉的清高是从父亲林如海那耳濡目染来的。林如海的身份是前科的探花,生前又是巡盐御史,林家更是书香世家,他的嫡妻是贾家人,但林如海与贾家的接触并不亲密。可见他对贾府的腐败奢靡是不屑的,他是清高的。黛玉作为他的女儿,对金银之物需要却并不上心。孤傲则来源于从小被捧在掌心上的她对逢源别人的不屑。另外,她对宝玉一心一意,宝玉虽对她也有情有义,但宝玉对众女儿是博爱的,黛玉的孤傲不失为小女儿吃醋的表现。

黛玉也是自卑的。从掌上明珠到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是“外孙女”不是“正主儿”,背后缺少家族的支持,这些都是她自卑的根源。她将自己寄托在与宝玉的“木石情缘”上,这一寄托又被更让大家看好的“金玉良缘”打破。她的自卑使她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她的敏感又让她多愁,注定了最后的'悲剧。

3.悲剧意义

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这一点从全文开篇的“还泪之说”便可以看出。作为封建体制下的贵族小姐,她的思想中却很少有封建的色彩。她的思想行为与她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自然逃不了被环境吞没的悲剧。黛玉象征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独立意识,她的死是用最决绝的方法来证明她与封建制度抗争的意志。她是封建家族文化的叛逆者和牺牲者,也代表了女性摆脱封建束缚的自我意识的开始。贾府的衰败意味着封建体制的没落,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曹雪芹著

[2] 王瑜. 林黛玉形象摭谈

[3] 黄锦群.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现代解读

[4] 田爱兴.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5] 龙朔. 浅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

陈诺楠(― )女,浙江杭州,本科,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潘文彬(― )男,浙江杭州,硕士,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教师,职称: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试论林黛玉的爱情世界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要遇见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在这奇缘的牵引下,与贾宝玉相识、相知、相恋,任由情感的浪潮将自己淹没。综观她的前世今生皆为一个情字:从前世的绛珠仙子还泪报恩,下凡于世,到今世在自家私塾也“不与今日女子相同”,再至后来与宝玉相爱的她,更是一往情深且至死不渝,她对于情的痴可谓世间难得。可以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

人生若只如初见

因情而生的黛玉,亦为情而活。可以说黛玉在贾府生活下去的勇气就是对爱情的憧憬与追求。回顾两人情感之路,其实宝玉和黛玉的关系是在儿童伴侣的日常生活中深植起来的。年幼的他们同枕而憩、抓痒说笑、坦然闲谈、天真无邪、两小无猜,无任何做作之处。正当两个孩子昼则同行同止、夜则同止同息,如胶似漆时,不想忽然来了个薛宝钗,而且她还有一个金锁,而宝玉有一块玉,正应了“金玉良缘”的征兆。也就有了黛玉看见宝玉在宝钗房中鉴赏金锁时,说的一句“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其潜台词是说“既有了我,为什么又来一个宝钗呢?”黛玉的“小性儿”便从这里萌芽了:别人劝宝玉不吃冷酒,黛玉感到你为什么先前不听我的劝告呢?别人分宫花给各位姑娘,她感到大家挑剩的才轮到我。宝玉身上悬挂的荷包被小厮们尽行解去,她误以为连自己送的也随意给了别人,又开始变恼。后见宝玉戴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时,她又愧又低头不语。愧的是用小心眼揣度误会了你;气的是你为什么不早说明,让自己失态。而宝玉此时也是委屈得恼了“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得给我东西……”黛玉也是越发声噎气堵,矜持转而为羞愧,转而为恼怒,种种纠结转为泪下潸然。这就是黛玉典型式的恋爱,于无礼之中含着些许恋爱时女子的娇气和对宝玉的深深眷恋。虽是冤案,但冲突却是孩子气的,无伤大碍。随后不久又有了十九回的静日玉生香:黛玉在床上歇午,宝玉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鬼话,像这么纯美的场景在宝黛恋爱史上也是少有的。

自幼惯于孤独的黛玉,除宝玉之外不觉得需要别人之存在,而宝玉却不太孤独,身边永远围绕着许多女子,他们二人相处很少没有第三者闯入,尤其尴尬的是“一语未了,人说宝姑娘来了”。宝钗不但长得美艳妩媚,常使宝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守时,赢得贾府上下一致好评,更使黛玉多了一层担忧。所以纵然在明朗的童年之恋中,黛玉也常感到被扰害和需要防范的痛苦。很快黛玉便跨入了迂回痛苦的恋爱第二期。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两个小伴侣不觉已成了少年,他们的年龄、身体、智慧都在发育,对于感情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童年式的相处,而是要求心灵上的沟通。于是《西厢记》这类的传奇故事启发了黛玉,她会把一部《西厢记》一气读完,“只管出神,心里还默默记诵。”只觉得“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不过越当情欲诱力加强,越意识到礼教束缚的严紧。黛玉表现出的更是爱悦的极端:在人多的场合暗敲宝玉;人少的场合闹猜忌矛盾;独处时见落花流泪,听艳曲惊心。

此时的黛玉感到面前似有两个情敌:一个是美貌端庄的宝姐姐,一个是形神爽朗的云妹妹,而宝玉也在这艳彩缤纷中眩惑,黛玉在形势威胁下战栗。她惯于以自己的尖刻语言穿过宝玉去“射击”情敌,凡黛玉和宝钗湘云的抵触,在形式上总会变成宝黛冲突。宝钗生日贾母请戏子唱戏祝贺,黛玉因此事向宝玉发牢骚;元春赏赐众姐妹礼物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黛玉也向宝玉发牢骚。因此宝钗、湘云存在他们身边一天,他和宝玉的关系就一天得不到平静和谐。

在婚配命定的时代,“金玉之论”当然是公认的权威,黛玉哪能不畏惧?她常常旁敲侧击对宝玉说“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其实这更是黛玉心底的凄恻之声。偏巧史湘云又有个金麒麟,与宝玉在清虚观收藏打算送给湘云的那只相似。恋爱中的女子心思本就细密,何况黛玉生着七巧玲珑心,她怕宝玉和那些外传野史里的才子一样,皆因小玩物与他人结合,所以她来到窗外窥视,听到的却是宝玉推自己为唯一的知己,金玉良缘的宿命论在宝玉心中不值得一提。

353 评论

yirendian10

宝黛初见,是一段提纲挈领的文字,曹翁在这欢愉热闹的场景中,却已悄然定下了宝黛之恋的悲剧基调,不可不察。

所谓悲剧基调,就是宝黛注定不能在一起。其中两个关键,一是世俗意义上的不可能,通过王夫人、贾母、凤姐的言行揭示出来,在后来决定宝玉的婚姻时,他们也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的;二是形而上层面上的不可能,即冥冥中的注定,黛玉无玉,宝钗有金,“木石前盟”抗不过“金玉良缘”。

正是这两点,使宝黛的爱情注定以悲剧结束。让人唏嘘不已。

前人对《红楼梦》中的神话因素,向来有偏见,以为不过是对抗文字狱和增加一点色空的神秘色彩,这样太过肤浅。我以为,《红楼梦》里的神话色彩,寄托的是由著者的大智慧而来的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大困惑与苦苦追寻,这种困惑、这种追寻,超越时代,跨越国界。

和歌德的《浮士德》一起,分别矗立于世界的东西方。在这样的基础上,“太虚幻境”、“金玉”、“木石”等等,就是另一番境界。

在《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里就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见面的描写。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ズ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ь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 ,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 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 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 ,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在《林黛玉进贾府》众多女性人物中。曹雪芹唯独对王熙风作了十分精细的审视。不只写了容貌、体态的细节.还详尽地写了她的服饰装束。从头饰、项饰到裙饰,从上穿、外罩到下着,从衣饰质地、款式到色彩,可谓是精雕细刻,不肯放过一个细节。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王熙风身为荣府管家奶奶不同凡响的气度与华贵。身为荣府管家奶奶的王熙风.她的装束自然须与荣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相协调。盛装丽服的王熙凤捧的不仅仅是她自己的门面。更是荣府的门面!何况她又是一个处处、事事“抓尖要强”之人,岂肯在女流成群的荣府。在最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衣着打扮上逊色于他人。自然须穿得一眼夺目。王熙风这种不顾一切。恨不能把所有的荣华富贵、显赫地位都穿在身上的心态反映。在刚到贾府。又极孤傲、清高的黛玉眼里。就多少显得有些突兀与俗不可耐:“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在读者眼里,此时的凤姐,却也有几分的率真与可爱。其张扬的打扮与其张扬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又是多么和谐。王熙风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装扮,又在宣告着她对金钱、财物的热爱与贪婪。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其他男性的衣饰。可以说是一字不屑,但独对宝玉却是重笔叠笔,单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曹雪芹就用了叠笔之法。在曹雪芹取里,宝玉虽为男性,但其有剐于世俗“浊物”,所以特别优待.不吝笔墨。宝玉在这一回里。一出场便光彩照人。华贵之气直通风姐。宝玉因其衔玉而诞。受贾母万般宠爱,其在贾府地位无人可及,一身嗣服便是其身份、地位的标志。但宝玉一身华丽的装柬又有别于风姐。首先,宝玉着此服是外出去庙里烧香,且是与其父贾政同去。其衣着打扮必须与贾府的社会地位相称,必须得其父看着顺眼。所以如果说风姐的盛装嗣服是主动的,是顺应其性情的.那么宝玉则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的。其次,宝玉的装柬又有别于风姐的彩绣辉煌,五彩缤纷,宝玉的衣饰则在光彩照人中以青紫色为主。华丽宝贵中透着高雅之气。不过曹雪芹重笔描写宝玉的衣饰主要是为了突出宝黛初会时。宝玉在黛玉眼里的印象。黛玉在见到宝玉前,曾常从其母亲贾敏处听得,宝玉“顽劣异常。进了贾府后.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又称宝玉是家里的“混世魔王”。故在黛玉想象中。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但当与宝玉会面时.宝玉光彩夺目的装柬使黛玉眼前一亮.众人眼中的“草莽”、“愚顽。之人,原来竟是如此一个打扮齐整,风流佣傥的年轻公子!再细看眉目,更有似曾相识之感。王熙风的装柬在黛玉的眼里显得突兀与俗气,

而同样一身华丽富贵的宝玉在黛玉眼里却显得人眼与可亲.这就不禁让人想到宝黛的“木石前盟”。这一回真正体现宝玉性情的衣饰描写是叠笔部分。明见有外客。不及会见,便迫不及待地换了装束:接了金冠.除了金抹颤,换上了半旧大袄.套上弹墨袜.穿上厚底鞋。不经意的衣饰变化,便使宝玉不愿受束缚.追求自由的思想初露端倪,他那种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个性也已显山露水,直到他最后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也可以说宝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无处不在。此时的宝玉在l黛玉眼里更显“天然一段 *** ”。又足见宝黛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是多么默契与一致。

宝黛初会.黛玉对宝玉的衣饰观察得细致人徽;宝玉初见黛玉却只见她的眉眼态度,至于黛玉的穿藏则视而不见。如果说这是男女有别。黛玉心细。宝玉眼粗。那么又该如何解释宝玉初次拜访宝钗时。宝钗的穿簟却尽收宝玉瞑底?《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与宝钗在梨香院单独相见,宝玉所见第一眼便是宝钗的穿戴:“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警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

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我们不妨认为宝玉与宝钗相见,是平静的审视、交谈,缺少 *** 与心灵的共鸣,宝玉有足够的冷静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他的宝姐姐。而与黛玉初会则是惊喜.是似曾相识.是震憾,是心灵的沟通。故多次细细打量黛玉.却无暇顾及黛玉的衣着打扮。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曹雪芹对林黛玉的衣饰始终不提及一字,不管是在王熙凤的眼里,在众人眼里.还是在宝玉的眼里,甚至整部《红楼梦》中也少有她的衣饰描写。有人认为这也许是曹雪芹对林黛玉有一种超衣饰的认识.以为一唾衣饰,就会把地“框住”。看来曹雪芹对林黛玉最为怜惜与钟爱,唯恐衣饰污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而用“空际传神”之笔,让读者去感受黛玉的“神采”。

曹雪芹是高明的,

他对人物的衣饰描写看似工笔重彩.实则淡笔写意取神,人物形象透过衣饰,跃然纸上。有人说他逼真的描写几乎使读者忘记了《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创造性的想象力,进入撼动心灵的鉴赏活动。我想说这样的想象与鉴赏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幸福。

大多数喜爱《红楼梦》的读者都是由宝黛爱情所吸引的。确实宝黛爱情也是曹公着力着笔的。那么是否是三个阶段呢?我觉得值得商讨,因为毕竟这是一部未完之书!但就前八十回来看:

第一阶段--从宝黛初会开始,到共读西厢。在这个阶段宝黛经历了初会、暂别、重会等多个小的阶段,而这期间又伴随着多次的小吵、小和。这都是孩童时期两小无猜的写照,也是宝黛爱情基础的建立。这绝对不同于贾母所批判的一见钟情!这期间宝黛的情感发展可能连他们自己也未察觉。

之所以说这是第一阶段,因为这是的宝黛爱情有了一个量的变化,体现在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之中。先看:“(宝玉)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嘻笑无心,那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 那宝玉心内不自在,”标准的青春期烦躁。于是有了共读西厢,证实黛玉与其思想观念最近--之前的对黛玉感觉。于是大胆将自己与黛玉比作书中人物来试探。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这时二人的关系进入初恋。

第二阶段--从共读西厢,到宝玉挨打。这阶段宝黛基本没干别的,情感交流方式就是吵,而且升级,再不是小吵而是大到惊动贾母。其中不管什么原因这都是《红》最牵动人心感情笔墨。这时宝黛爱情可说是惊天动地:

天--贾母,这位老太太不会不察觉自己最疼爱的孙子与唯一自己生女之女的感情关系。于是才主动帮宝玉拒婚--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

地--凤姐、宝钗,凤姐这位书中第一机灵鬼(可能)是最早发现宝黛之间这种感情的,而她在其中的作用(我正在写,见他文)。至于宝钗,不太好说,但绝对不是干预者!(也见他文)。凤、钗有个共同点:都将宝黛爱情在小范围公布了--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不知何意?

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宝玉挨打。之后黛探宝玉,宝玉送帕。两人的关系从此巩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从宝玉挨打,到。。 唉!不知,可能是黛死吧。但是到八十回结束两人再没吵过,可知彼此以心心相映了。而且经过紫鹃,两人的关系完全公开化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连下人皆知--尤二姐问兴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表明了贾母在宝黛爱情中的重要支持保护作用(可恨的伪续!!!)。不过这期间也是两人关系最危险的时候!不用多说,悲剧吗!

在纵惯这三个阶段的是宝钗的金锁,后期又有了湘云的麒麟。也是曹公给我们的迷!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怀宝玉

悠悠红楼,苍凉一梦,宝黛之恋,已成云烟。

曾几何时,手捧这似有余温留有残香的书,或宛然一笑或蹙眉深思;曾几何时,当泪水汇着一思思心灵的悸动顺着脸庞一粒一粒地滚下,我知道那是一种咸咸的辛酸。

如今,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总愿不止一遍地翻阅。我喜爱它,喜爱宝钗留连戏蝶的柔媚,喜爱湘云醉卧石亭的娇憨,喜爱颦儿葬花时忧愁纤细的身影,并热爱着它。热爱湘妃竹下“落絮轻沾扑秀帘”的唯美,热爱白玉堂前“蜂团碟阵乱纷纷”的欢欣。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曹雪芹默叹,不过是红楼梦一场。可是他不甘,他高叹“谁怜咏絮才,他带着辛酸批阅。他写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写宝玉的才,写宝玉的痴。他写宝玉,何尝又不是在写自己呢?“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只能引愁,他写晴雯,写这美丽的芙蓉;他写黛玉,写这世外的“绛珠仙草”,这清新脱俗的奇女子来懂他。可是,清丽脱俗的芙蓉最终不过是患病而逝;可是,世外的仙姝不过最终是怀怨而终。贾府这座巨大的冰山一日日慢慢融化了,这褪去的繁荣仿佛是海棠花中的水分,慢慢抽去,只剩下干枯的枝,干枯的叶和干枯的四处飘零的花瓣。

他不接触到林黛玉,或许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爱情;他不生在这样的家庭,或许就不会如此的迷茫;他不在封建社会中生活,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无价值的东西毁灭不是悲剧,女人如果只是花鸟,只是玩物,他们的毁灭多能博得几声叹息,一番惆怅。然而,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究竟爱谁,贾府究竟应选择谁,这是一个大问题。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也可爱可敬,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宝玉的祖父和父母,则越来越发现宝钗符合准儿媳的标准,黛玉的性格气质则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于是,悲剧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热烈,是由于爱人;悲凉,是由于觉醒;开始觉醒者寻到的光明总是微弱的,只照到身边的一小圈,更反衬出圈外黑暗的无边际。在两百年前的青年贾宝玉,他心中那点光明更微弱,照亮的圈子更小,反衬出周围的黑暗更加无边无际……

一帘烟雨梦,一世红尘歌。梦里几点催花雨,几许深意,几番红尘泪。烟雨红尘终若梦,月影清风未了。斜月照花花弄影,寒箫曲曲。今清辉影相随,一帘烟雨诉衷……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 *** ,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甲戌侧批: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

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甲戌侧批:余为一乐。】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甲戌侧批:文字不反,不见正文之妙,似此应从《国策》得来。】

倒不见那蠢物【甲戌侧批: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妙极!】也罢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甲戌眉批: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

用“满月”者不知此意。】色如春晓之花。

【甲戌眉批:“少年色嫩不坚牢”,以及“非夭即贫”之语,余犹在心。今阅至此,放声一哭。】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甲戌侧批:真真写杀。】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甲戌侧批: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

234 评论

天晴小猪猪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题记 梦回红楼,难忘那黛玉轻声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追忆红楼,难舍那宝钗严词道:“你要是听了我的话,就好了。” 是那黛玉,左手捧着封建传统观念,右手捧着叛逆因子。 是那宝钗,左脚某种观念的制约着,右脚被欲望拖曳着。 也许,在冷漠者眼中,她们两个不过是在爱情路上颠颠簸簸,在生存路上安逸舒适的中国的传统封建贵族大小姐。但是,她们用着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态度诠释着自己对宝玉的那一份纯洁无暇的爱,那一份100%真诚的爱。 那么,宝玉呢? 他被损为百年难得一见的“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纨绔子弟。 社会是如此的黑暗———— 难道不想拘束于那烦人的四书五经就不能成才? 难道不想继承那没有作为的父业就不能光宗耀祖? 难道不想同那几百万士人挤那条狭小的仕途之路就会拭君杀父? 否则,宝玉怎会惹来父亲痛哭流泪,惹来父亲的“往死里打”? 然而,这才仅仅是悲剧的开头…… 你还记得那句判词吗?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钗雪里埋。” 好一个“玉带林中挂”——挂出个林黛玉。 好一个“金钗雪里埋”——埋着个薛宝钗。 好一个“堪怜咏絮才”——的确,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 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胞弟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好一个“可叹停机德”——的确,宝钗是个有着最优秀封建主义品德的贵族少女。 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几乎可以媲美宫中王妃。她用语言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懂得“该笨的时候笨,该聪明的时候聪明”,深受封建大家族统治者欢迎。她是那么贤淑明达,博得了贾母与王夫人的欢心,终于与宝玉结成“金玉良缘”,但结局仍是悲惨的。婚事本属草率而勉强,她还是顺从了家长的意志,冒名嫁于对她并无深情的宝玉。宝玉出家为僧后,她事实上成为一个年青的孀妇。 贾宝玉和林黛玉在思想上渴望爱情,在行动上寄幻于家长,在爱情上他们俩没有摆脱封建的精神负担。这点在林黛玉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些,林黛玉愿意和贾宝玉结成生死情侣,但宝玉用《西厢记》的话来表达他自己爱情时,林黛玉又把这视为有失身份、有碍道德的事。他们俩人在思想上渴望自由恋爱,能达成现实的婚姻,但在行动上无法突破封建礼教的限制。他们的爱情是真挚的热烈的,但他们不能也不敢采取直率表明的方式,他们表达爱情痛苦、曲折的方式,反映了他们自己身上的思想矛盾,反映了在爱情观念上,仍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是真挚的专一的,但他也曾对薛宝钗动过情,他和袭人有过爱昧的关系,他有着贤妻美妾一夫多妻的思想。因此,封建阶级在这方面对宝玉的烙印是很深的。宝玉、黛玉追求自由爱情,但他们把爱情看作是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东西,把爱情在生活中的地位绝对化起来,成天为爱情而苦恼、烦闷、忧伤,他们把对方作为生活主要意义之所在,因此一旦失去了爱情婚姻的希望,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主要意义,于是觉得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就有限了。他们的这种观点和感情,和他们有钱阶级的地位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因此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缠绵悱恻和伤感的情调。宝黛的爱情从内容到情调,从行动到方式都体现了阶级的局限和软弱性。因此我们说,他们的悲剧和自身的软弱性是分不开的。

131 评论

相关问答

  • 以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主题的论文

    “爱国”二字是神圣的,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民族的精神中最最珍贵的,他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国主义 议论文 800字左右,给

    Jasmine200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以爱情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爱情是两个人相亲相爱;爱情是两个人幸福浪漫;爱情是两个人无私专一;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和向往。我们都在为爱情而改变,为爱情而奔波,为爱情而变傻。呵

    气球飞哇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以我对爱情的阐述为主题的论文

    我的恋爱观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为

    donkeybenbe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以爱国为主题的活动小论文

    因为铭心 所以刻骨祖国永远是我们心底最难解的结,为她的屈辱落泪,为他的繁荣而振奋。小时候,祖国是歌声中的花园,美丽富饶,神圣而伟大;上学时,祖国是历史课本中的故

    亲亲E宝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宝黛爱情悲剧分析毕业论文

    宝玉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贾母骄纵孙子,“无人敢管”。由于宝玉一直生活在纯洁的少女世界,因而发出了令当时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

    我想说真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