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美美女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 畜牧、动物医学:中国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蚕业科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中国家禽 动物医学进展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中国畜牧杂志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S9 水产: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杂志 草业学报 中国草地(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类核心期刊表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北方园艺 食用菌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食用菌 中国南方果树 S7 林业类核心期刊表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蚕、蜂类核心期刊表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狩猎.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 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 核农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S4 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农药 农药学学报 昆虫天敌(改名为.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S5农学: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 S3. 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 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S 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小白兔256
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套袋苹果果实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套袋苹果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 苹果病虫害防治以上参考文献在中国知网上找的
麦麦舞雨
1/96【题名】苹果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技术【作者】周俊英【刊名】果农之友.2007(8).-33-332/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作者】梁翠玲【刊名】河北果树.2007(4).-42-423/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作者】孙凤珍[1] 马利红[1] 徐丽娜[1] 李珊珊[2] 田杰[2]【刊名】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6).-63-644/96【题名】渭北黄土高原无公害苹果病虫害周年优化控制历【作者】张立功[1] 李丙智[2]【刊名】果农之友.2007(4).-31-325/96【题名】苹果病虫害IPM药剂示范园技术方案【作者】无【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7(2).-33-336/96【题名】基于GIS的苹果病虫害管理信息系统【作者】赵朋 刘刚 李民赞 李道亮【刊名】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150-1547/96【题名】苹果休眠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无害化防治技术【作者】高九思【刊名】果农之友.2006(12).-25-258/96【题名】西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周年优化管理历【作者】张立功【刊名】果农之友.2006(11).-26-279/96【题名】苹果病虫害越冬状态及场所【作者】张立功[1] 李丙智[2]【刊名】烟台果树.2006(4).-31-3210/96【题名】苹果园病虫害系统管理规范刍议【作者】刘俊生 张战利【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6,26(10).-27-2911/96【题名】苹果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的构建【作者】王媛【刊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9).-10-12,1512/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无【刊名】果农之友.2006(10).-51-5213/96【题名】苹果套袋后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作者】张建芳 铁春晓【刊名】果农之友.2006(9).-30-3014/96【题名】黄土高坡草果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治理策略【作者】高九思[1] 张继敏[2] 李卫东[3] 王永臻[4] 王洁[4] 曲海亮[5]【刊名】现代种业.2006(4).-41-4415/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实施与成效【作者】陈战锋[1] 吕国强[1] 史跃强[2] 刘发科[3]【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6,26(8).-23-2416/96【题名】成熟期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无害化治理技术【作者】高九思【刊名】果农之友.2006(8).-27-2717/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作者】杨阳 陈战锋【刊名】河南农业.2006(7).-52-5218/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措施【作者】崔永恩 郝宪智【刊名】河北果树.2006(4).-41-4219/96【题名】2006年陕西苹果病虫害发生趋势【作者】无【刊名】西北园艺:果树.2006(2).-5-520/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王信祥【刊名】农村实用科技.2006(2).-20-2121/96【题名】当前陕西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作者】史大卫 高建国【刊名】西北园艺:果树.2006(1).-21-2222/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管理【作者】王秋丰 马淑玲【刊名】林业实用技术.2006(1).-26-2723/96【题名】2006年无公害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作者】孙庆田 张福兴 刘美英 刘万好【刊名】烟台果树.2006(1).-34-3524/96【题名】嵩明县苹果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其防治【作者】潘秀娟【刊名】中国南方果树.2005,34(6).-69-7225/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赵伟【刊名】农村科技开发.2005(11).-26-2626/96【题名】绿色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李素荣【刊名】河北农业科技.2005(9).-17-1727/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高华君[1] 李俊霞[2]【刊名】农业知识:瓜果菜.2005(5).-20-2028/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牛玉堂【刊名】河北果树.2005(4).-38-3829/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作者】张子维 林静【刊名】中国果树.2005(2).-45-47,i00230/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作者】桑伟巍【刊名】河北果树.2005(2).-37-3831/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绿色管理体系的组建【作者】杜志辉【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5,25(1).-34-3532/96【题名】2004年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对策【作者】房道亮[1] 姜丽芝[1] 王忠跃[2] 刘景顺[3] 闫永勃[4]【刊名】烟台果树.2005(1).-21-2233/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作者】高九思[1] 许创照[2] 史跃强[2] 韩立新[1] 王婕[1] 赵双锁[1]【刊名】河北果树.2005(1).-18-19,2234/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草案)【作者】李东鸿[1] 赵政阳[2] 赵惠燕[1] 李鑫[1] 梁俊[2] 胡想顺[1]【刊名】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13-11535/96【题名】豫西地区苹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规程【作者】高九思[1] 韩立新[1] 万素香[1] 上官建宗[2]【刊名】河北果树.2004(5).-13-1536/96【题名】寒地苹果病虫害及防治【作者】龙兆春 郭春华 魏达【刊名】北方园艺.2004(4).-87-8737/96【题名】三门峡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种类及种群演变【作者】陈玮[1] 代彦满[1] 高九思[2] 王婕[1]【刊名】河南农业.2004(1).-21-2238/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无【刊名】果树学报.2004,21(2).-112-11239/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谌有光【刊名】果农之友.2004(2).-42-4240/96【题名】2004年无公害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2004(1).-36-3741/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王春华【刊名】昆虫知识.2003,40(3).-272-27242/96【题名】2003年优质高档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2003(1).-37-3843/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2003(4).-8-844/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书评【作者】陈策【刊名】中国果树.2003(4).-60-6045/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作者】田瑞冬【刊名】北方果树.2003(3).-25-2546/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要点【作者】孙宗明[1] 郑红民[2]【刊名】农业新技术.2003(1).-10-1047/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周年防治历【作者】郝淑英【刊名】果农之友.2003(7).-32-3248/96【题名】按物候期防治苹果病虫害益处多【作者】郭学军【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3(6).-33-3349/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物候期防治措施【作者】郭学军【刊名】农友.2002(10).-16-1650/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房道亮[1] 宫冰[2] 等【刊名】烟台果树.2002(2).-43-4351/96【题名】2002年优质高档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杨奉才【刊名】烟台果树.2002(1).-37-3852/96【题名】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无【刊名】北京农业.2002(5).-19-1953/96【题名】苹果病虫害防治月历【作者】薛勇【刊名】西南园艺.2002,30(3).-16-1654/96【题名】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欣 李俊霞 等【刊名】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3).-26-27,2955/96【题名】夏季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柴玉花【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2(13).-24-24,2756/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董建新[1] 王江柱[2]【刊名】河北果树.2001(2).-54-5557/96【题名】2001年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作者】王高民[1] 郜朝峰[2]【刊名】山西农业.2001(7).-25-2558/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孟彦合【刊名】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6).-27-2759/96【题名】辽宁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作者】孟威[1] 翁永军[2] 等【刊名】辽宁农业科学.2001(4).-38-3960/96【题名】豫东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作者】金新富[1] 聂合乡[2] 等【刊名】中国果树.2001(2).-33-3561/96【题名】河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危害及防治现状【作者】王海燕 孔建 等【刊名】河南农业科学.2001(4).-25-2662/96【题名】鲁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作者】刘春杰 曾现春【刊名】林业科技通讯.2001(8).-38-3863/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一)【作者】路绍杰【刊名】农村百事通.2001(4).-28-2964/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无【刊名】农药通讯.2001(12).-24-2565/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作者】王少敏 高华君 等【刊名】果农之友.2001(5).-32-3366/96【题名】烟台苹果病虫害的演变与防治【作者】孙庆田 张福兴【刊名】烟台果树.2000(2).-12-1267/96【题名】全套袋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北京农业.2000(3).-21-2168/96【题名】陕西渭北苹果病虫害综合治理政策和研究的建议【作者】杨玲环[1] Stew.,M[2]【刊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2).-47-5769/96【题名】2000年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无【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0(5).-24-2470/96【题名】几种重要苹果病虫害大发生原因初探【作者】顾耘 张迎春【刊名】烟台果树.1999(1).-3-571/96【题名】根据物候期防治苹果病虫害【作者】柴全喜 张彦武【刊名】烟台果树.1999(1).-44-4472/96【题名】苹困无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作者】杨奉才 毛学明 等【刊名】植保技术与推广.1999,19(3).-24-2673/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作者】冯建国 陶训【刊名】山东农业科学.1999(4).-8-1274/96【题名】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刘志坚【刊名】中国果菜.1999(3).-23-2375/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传统方法十改进【作者】塔玛拉【刊名】新疆林业.1998(3).-34-3476/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河北果树.1998(2).-34-3577/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8(5).-16-1778/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传统方法十改进【作者】梁俊民【刊名】西北园艺:果树.1998(1).-39-4079/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1998(4).-19-1980/96【题名】根据年生长发育动态防治苹果病虫害【作者】柴全喜 张彦武【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7(7).-34-3581/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7(5).-8-1082/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1997(1).-3-483/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1997(4).-21-2184/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的常用药剂【作者】柴全喜【刊名】农家参谋.1997(7).-28-2885/96【题名】八种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刘静堂 米建仓【刊名】陕西农业.1997(5).-12-1286/96【题名】浅议苹果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作者】钟宁【刊名】四川林业科技.1997,18(4).-66-6687/96【题名】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作者】刘玉华【刊名】河南科技.1997(9).-10-1188/96【题名】加强秋季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王金友【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6(8).-27-2889/96【题名】西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作者】谌有光 王春华【刊名】西北园艺:果树.1996(2).-42-4390/96【题名】休眠期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作者】张海【刊名】农技服务.1996(1).-37-3891/96【题名】苹果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作者】李会宁 马永【刊名】计算机农业应用.1995(2).-19-20,3392/96【题名】黄河故道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对策【作者】赵忠仁 刘建业【刊名】落叶果树.1994,26(4).-26-2793/96【题名】苹果病虫害防治要点【作者】无【刊名】林业调查规划参考资料.1993(4).-65-6794/96【题名】河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作者】郭艳春 王志民【刊名】河南科技.1992(1).-13-1495/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姚桂兰 郭艳春【刊名】河南农业科学.1990(2).-18-1996/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作者】张慈仁 李腾友【刊名】植物保护学报.1990,17(1).-59-66
qingkong88888
饭菜一定要放凉了,才能放进冰箱,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吧,原因有二:
2.耗电 当你把热的东西放进冰箱里时,也就等同于把更多的热量带进里冰箱里,冰箱需要“工作”来把温度降下来,这就会耗电.也增加了冰箱的负担。
其实在放凉食物的过程中会给细菌的生产提供了大好机会。尤其是天气比较热的时候,某些有害菌不到半小时数量就能翻倍,还没等放进冰箱食物就变质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冰箱的功能非常强大,正常的热菜放进冰箱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冰箱是保持恒定低温的一种制冷设备,也是一种使食物或其他物品保持恒定低温冷态的民用产品。箱体内有压缩机、制冰机用以结冰的柜或箱,带有制冷装置的储藏箱。
家用电冰箱的容积通常为20~500升。1910年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的家用电冰箱在美国问世。1925年瑞典丽都公司开发了家用吸收式冰箱。192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全封闭式电冰箱。1930年采用不同加热方式的空气冷却连续扩散吸收式电冰箱投放市场。1931年研制成功新型制冷剂氟利昂12。50年代后半期开始生产家用热电冰箱,中国从50年代开始生产电冰箱。
朵朵陌上花
石伟 马泽忠 黄川林 黄文妍
(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重庆,400020)
摘要:根据重庆市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分布和特点,分析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后对土地整理结果的影响,并在全市范围内随机选择了部分已竣工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根据农用地因素法分等思路,采用重庆市农用地分等相关参数和评价指标,对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并对其类型进行归纳,得出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当务之急是“移土培肥”,重点在自然灾害损毁地复垦和其他可开垦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对荒草地的开发应慎重进行。
关键词:后备资源;土地整理;农用地分等;重庆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的耕地被用于非农占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加上人口不断增长使原本有限的耕地资源日益紧张,人地矛盾逐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土地开发整理是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国家措施。目前我国土地整理的主要评价指标是新增耕地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整理单纯追求数量和短期效益,对可耕后备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开发,不仅达不到增加有效耕作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甚至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环境带来不良后果,因此,科学分析后备资源自身属性及其对土地整理结果的影响,是合理编制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是实现土地整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兼顾和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前提。
1 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分布及特点
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分布
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大致可分为荒草地、滩涂、废弃压占地、自然灾害损毁地和其他可开垦未利用地。各类型后备资源数量见表1。
根据2002年西部大开发后备资源调查情况,重庆市土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约为101 万余亩,其中可开发土地面积为95 万余亩,可复垦土地面积为5 万余亩。可开发土地包括荒草地 亩,滩涂约 亩,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土地 亩(包括沙地、多年撂荒,无法耕种的土地等),可复垦土地包括废弃压占地 亩,自然灾害损毁地 亩。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见表2。
表1 重庆市各类型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统计表单位:亩
表2 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表单位:亩
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及其分布特点
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主要为荒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荒草地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地区(图1),约占全市可开垦荒草地的45%,该区域为中山峡谷地貌区,以中山为主,交通不便,是重庆市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荒草地多分布在海拔600 m以上的部分山间盆地、谷地及坡地上,土壤主要为黄壤和黄棕壤等,肥力较低,区内山高、坡陡、干旱、洪涝及山地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较脆弱;渝中地区的荒草地分布数量约占20%,多分布在600~1500 m的坡地或鞍部地区,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山多、地广、人稀,土壤以黄壤为主,土壤瘠薄,水资源缺乏;渝西地区荒草地约占18%,该区地貌以丘陵为主,是重庆市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土地肥沃,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光热量条件丰富,适种度广而宜于农耕,是全市土地利用最高的区域之一;渝东南地区荒草地约占17%,该区域为中山峡谷地貌区,以中山为主,大部分荒草地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坡地或鞍部地区,土壤主要为黄壤和黄棕壤等,土壤质地较差,多为黏性土、砾岩土。
重庆市滩涂面积约6 万亩,以渝西浅丘区分布最广,约占全市可开垦滩涂面积的68%,主要分布在全市长江及其支流两侧,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具备优越的开发条件。
重庆市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土地约有32 万余亩,包括沙地、多年撂荒,无法耕种的土地等,渝中浅山区所占面积最大,约占47%。该地区最具代表性为“碗碗土”,其特点为耕地与裸岩相互夹杂,耕作困难,但该类土地保水保肥力强,土壤肥力高,适合农作物生长,尤其适合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
2 当前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国家要求各地必须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建设单位必须要补充相应的耕地,以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县级及县级以上土地主管部门根据当年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将新增耕地指标分配到下级土地管理部门,并将新增耕地面积作为项目竣工后的主要评价指标,县级土地主管部门在制定开发整理年度计划时,为完成当年下达的新增耕地指标,往往要求各乡镇上报辖区范围内可开发后备资源情况,根据乡镇上报情况组织队伍进行开发,各级主管部门对辖区范围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后备资源的开发没有进行长期规划,这种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开发整理项目重数量、轻质量的盲目开发行为。一旦这种无序的粗放型开发将辖区内后备资源消耗殆尽,“占补平衡”将难以落到实处。
图1 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
同时,部分项目竣工后,主管部门缺乏对这些项目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监管,特别是部分较偏远、条件较差的项目。按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这部分项目竣工后,多采取按整理前土地权属情况交还给当地农民耕种,由于目前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情况较多,家里非老即弱,对这部分土地无力耕种,因此,开发后的土地将面临再次撂荒的问题。
3 不同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开垦对土地整理结果的影响
根据农用地因素法分等思路,采用重庆市农用地分等相关参数和评价指标,在全市范围内随机选取了部分已竣工的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以项目为分等单元,计算出自然质量等,对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和比较(表3)。
表3 评价单元因素表
根据以上指标值,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公式为:
CLij=[∑Wk·fijk]/100
(i=1,2,…,p;j=1,2,…,n;k=1,2,…,m)
式中,CLij为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i为分等单元编号;j为指定作物编号;k为分等因素编号;p为分等单元数目;n为指定作物的数目;m为分等因素的数目,∑为求和运算符号;Wk为分等因素的权重(采用重庆市农用地分等确定的二级区指定作物分等因素权重);fijk为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分值(根据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因素-分级-分值表中玉米分值进行赋值)。
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Rij=αtj·CLij·βj
式中,Rij为第i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αtj为第j种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CLij为第i个分等单元内种植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βj 为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表4 耕地自然质量等
通过对以上项目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的计算和比较(表4),可以看出,对自然灾害损毁地复垦后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最高,荒草地开发后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最低,对河滩地的开发和其他未利用地的开发形成的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介于二者之间。
荒草地
对全市21个开发整理项目抽样调查数据表明,荒草地开发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普遍较低,荒草地自身的开发适宜度与其分布有较大的关系。当荒草地分布在海拔 1000 m以上时,当地年均气温一般不会超过 14°C,无霜期小于 260 天,年降水量一般在1200mm~1300mm,8月初即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土壤多贫瘠、保水能力差,农业集约化利用程度低,不适合发展农作物,可以考虑发展畜牧业、种植经济作物和部分药材等。同时,荒草地是重庆市面积最大的耕地后备资源库,对荒草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补充耕地面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目前主管部门对开发整理项目的收购价格和评价指标(主要为新增耕地面积),对开发商而言,荒草地的开发难度和前期投入相对较低,利润最可观。由于重庆市荒草地多分布在海拔较高处或生态脆弱区,对荒草地开发必须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前提,制定合理的可研、规划设计,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如果不注意对荒草地开发进行研究和计划,容易在经济、开发技术、工程投入、后期管护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项目竣工后缺水、土壤肥力低下等情况使开发后的土地难以耕种,或竣工后的土地无人耕种再次撂荒,甚至造成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
滩涂
河滩地以其特有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成为丘陵地区开发整理比较理想的耕地后备资源,其开发后形成的耕地等级较高,适合农作物的发展。但三峡库区蓄水后,重庆市现有的滩涂大部分将被长江淹没,同时长江两岸175 m水位线以下耕地、园地也将同时被淹没,为此国家紧急启动了“移土培肥”工程,对即将被淹没的耕、园地耕作层土壤进行抢救,重庆市滩涂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滩涂长期被两岸农民避开涨水季节种植蔬菜等农作物,这部分滩涂的表土层和耕、园地表土层一样,土层肥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各类营养元素含量丰富,可与两岸耕、园地耕作层一并移取;覆土后,可对3730hm2 瘠薄的耕、园地进行覆土培肥,使其粮食产量提高5780t,工程区年增产值890 余万元,同时可提高库区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降低库岸水土流失强度,减少污染,改善环境。但该工程的实施应与土地整理项目配套进行,由于库周瘠薄的耕、园地多属分布在山坡坡面上,属生态脆弱区,因此应在覆土培肥区落实坡改梯工程,防止造成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灾难性后果。
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土地
重庆市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土地约有32 万余亩,在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中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主要分布在渝中浅山区,约占全市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土地的 47%。对撂荒地的开发前期投入相对较低,深受群众欢迎。虽然已撂荒多年,但其土壤熟化程度较其他耕地后备资源要高,相应配套设施相对较成熟,此类土地多分布在农村居民点附近,土地开发后的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对碗碗土的开发也同样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由于喀斯特溶岩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同时该地区丰富的光热条件适合烤烟等经济作物的生长,通过爆破取石、异地客土、农田防护等环节的结合,可实现当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结合。
自然灾损毁地和废弃压占地
对自然灾损毁地和废弃压占地复垦可使重庆市新增耕地5 万余亩,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重庆市可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地一般是遭受洪水或泥石流冲毁的耕地,耕作条件成熟,土壤肥沃,复垦后形成的耕地等级最高,可复垦的废弃压占地一般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村庄附近,交通条件较好、光热条件充足,复垦后有利于项目区生态环境建设。自然灾害损毁地和废弃压占地是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首选对象。
4 对策建议
运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和按等折算成果对开发整理结果进行评价
农用地分等是继土地详查后,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的对农用地的质量状况进行的评价,占补平衡从质和量两方面出发,解决了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的问题,目前重庆市已完成农用地分等和按等折算研究,按等折算成果已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农用地等、级、价体系已经建立完成,成果即将提请验收,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开发整理竣工后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各方面弥补土地整理质量评价指标的不完整性,运用按等折算成果对占用耕地的单位进行监管可以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情况的发生,真正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对后备资源进行远期规划,树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想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对辖区内的后备资源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的开发计划,并结合当地后备资源特有的属性、数量及其分布下达开发指标,同时指导下级部门对项目的开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达到对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建立后期管护制度,落实相关管护责任,并对已竣工的项目进行定期监测
县级土地主管部门在项目动工前应该对竣工后的管护责任做出妥善的安排,否则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出来的土地再次抛荒,组织开发者就是国家的罪人。主管部门应加紧制定相应的措施对竣工后的项目进行定期监测,确保项目的后期利用落到实处。
5 结论
通过对重庆市不同耕地后备资源的分析可以看出:①目前重庆市土地整理的重点应放在三峡库岸即将被淹没的耕、园地耕作层和部分肥沃的河滩地表土层的抢救工作上;②对自然灾损毁地进行复垦后所达到的耕地等级最高,对废弃压占地复垦的相关条件相对较成熟,两者复垦后均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是目前开发整理的首选对象;③对其他未利用地的开发是目前重庆市新增耕地面积的潜力所在,在选择项目区时,可以将其他未利用地的开发作为优先选择;④荒草地在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但荒草地开发后形成的耕地等级相对较低,开发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应在充分总结经验,认真分析项目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适量地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杨晓艳,朱德举,郧文聚,程锋.土地开发整理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05,21 (9):67~70
王利强,陈亚恒,许皞等.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分析及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资源与产业,2006,8 (3):36~39
朱青,李如海,王黎明等.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用地资源质量评价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 (2):188~192
温明炬,郑元伟,李宪文,唐程杰.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石玉林,康庆禹,赵存兴等.我国宜农荒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自然资源,1981,1
廖和平.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2 (2):199~205
彭群,龙花楼,罗明,王军等.经济地理,2003,23 (6):822~825
蒙毅,王玺,文森,李萍.重庆市综合农业区划,1999
农业科技报I36,日发行二十万份2926,面向全国,聚焦三农,还有影视中心9353连接前面一起看号可接洽,网站等融媒体平台 单从内容上看,目前是很好的。
研究生发表农业工程学报是高水平。农业工程学报是省部级期刊,《农业工程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是属于高水平的。
关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所以,同学们在引用参考文
农业工程学报投需要10个审稿人。农业工程学报投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审稿专家有价值的见解、观点及对论文并该技术的评价,10个审稿人将原稿的审稿意见集中刊出,就所有意见
一级期刊,二级期刊, 这个是每个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从公开发行的期刊中选择一部分的期刊自主来定的 每个单位的要求都不太一样,你问一下单位的员工比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