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3

武装的蔷薇1
首页 > 职称论文 > 阳明心学论文格式要求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超级飞侠包警长

已采纳

。“心学”作为新儒学(宋明理学)的重要一脉,究其源,正如研究者所普遍认可的,可以追溯到南宋的陆九渊。不过与陆九渊相比,阳明乃至整个阳明后心学显然面对的问题要更多。若以新儒学乃至整个儒学的体系看,其形而上的理论架构的真正建立者在于朱熹。而后起的阳明学恰恰不得不面对朱熹这一形而上的显学文本,无论是从历史的渊源、语词的使用还是体系的建立上,都是如此。这是作者本人对“心学”与新儒学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此观点贯彻于本论文的始终。因此,本论文始终坚持这样一种方法,即在横向的义理陈述中,始终保持着纵向的历史观察,于传承、变化中阐明不同的心学家的全新的提问方式、思考方式。就阳明文本讲,既有与新儒学体系割舍不断的历史因缘,同时其自身又有前期、后期的不同阶段。本论文所采用的阳明心学前期、后期的阶段划分,是以“致良知”宗旨的提出为分水岭的,这与以前的研究者有较大不同。王阳明之开悟“致良知”宗旨,其一个重大的转变在于提问方式的转变。就其早期(开悟“致良知”宗旨以前)讲,两个核心的命题是“心即理”(如展开了讲,则是“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理也。”)与“存天理,去人欲”。“心体”、“性”与“天理”诸范畴的表述方式恰恰是对宋儒的表述方式的继承,就其特征言,是“预设”。宋儒对“心体”、“性”与“天理”的“预设”的陈述有一个“客观”的方式,在王阳明,此“客观”的方式没有了,但诸范畴作为“预设”却被现成地继承下来。因此,在回答“心体”、“性”与“天理”是什么的问题上,王阳明的表述方式无疑就欠缺了一些东西,欲说还休,欲罢不能。开悟“致良知”宗旨后所提出的“理障”、“无善无恶”的问题,正是对早期“心体”、“性”与“天理”的“预设”的悬搁。而“良知”的最大特征是由“预设”走上“现成”,是人在道德践履之感应中的当下呈现。就整体上讲,良知是一个“知情合一”的范畴,不过,阳明既以“知”命名它,则“知”的意义的彰显是阳明良知说的特色。“知”的意义可就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情感的自觉,可以说是“情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感应之契机,即“能视听言动的”(所谓感应正是在“视听言动”中实现的),可以说是“知觉”。不过,阳明对早期的“体”的预设的悬搁是不彻底的,故“体”可以由“情”(包括“情觉”)与“知”(即“知觉”)上溯去讲。由“情”(包括“情觉”)上溯讲“体”,则所谓“无善无恶”可以看作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善”的表述方式,其境界则展现在“拔本塞源”论与《大学问》的“万物一体”观中。由“知”(即“知觉”)上溯讲“体”,则“无善无恶”只具有消极的意义,其境界亦可展现为感应中的“万物一体”,但此“一体”却只是痛痒无关的不作“障碍”。从后者讲,则阳明有失儒者矩镬。由“预设”到“现成”,王阳明所带给我们的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是中国心灵哲学的整体性特征的缺憾,心灵主体的分裂、解构已不可避免,否则,不仅仅认知理性无法开出,道德理性精神也不能挺立。这些,进一步表现在阳明后心学之“荡越”、演化过程中。于阳明后心学,本论文择王畿、王艮、颜钧、何心隐、罗近溪、刘宗周与黄宗羲七人而言,并于王畿后附论聂豹。择此七八人,以其各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阳明文本本身的一些问题,有些并提出了自己的非常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其最著者为颜钧,为何心隐,为罗近溪,为刘宗周。如颜钧“神道设教”之玄虚,何心隐道德他律之冷峻,罗近溪由“理念”而“信念”(对于“善”)的淳朴,刘宗周于“体”上探寻“过”、“恶”的因子。他们各自凭借对儒家道德哲学的敏锐的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虽有待于进一步商榷,但无疑是富有启发意义的。此四人中,三人隶属泰州,以王艮开其端也。王艮于阳明弟子中,可谓半路出家,而出身卑微,故其学说中绝少超越意识,即有超越意识,亦多属不自得处,是依样画葫芦。王艮之开泰州,可以说得之无心,然其后确实一代高似一代,至刘宗周,泰州已成为新一代的“显学”文本。当刘宗周欲重新于泰州之“荡越”中树立儒家的道德性命之学时,不得不面对泰州的“显学”文本,故表现为其义理,则过恶由隐微之“几”(所谓“意根”、“独体”都可以此“几”字当之)上见,工夫之“主静”却在于“善补过”。而王畿作为阳明“亲承末命”的得意弟子,于阳明自有其“调适上遂”的一面,但承阳明于“知”(即“知觉”)上溯言“体”之“弊”发挥下去,就最终脱离儒者之矩。黄宗羲以江右可补救龙溪之“弊”,依我看,此江右如其包括聂豹(黄宗羲也确实是以聂豹忝居其一),则不足补龙溪之弊。聂豹之“归寂”正是阳明由“知”(即“知觉”)上溯言“体”之“归谬”。黄宗羲作为哲学史家,自有其观察问题的敏锐处,亦不可避免其唐突。以哲学史家敏锐的眼光,能于义理上简单清楚地讲出理学家所要说明的问题,但问题的简化却带来了一些结论的唐突。就这一点讲,黄宗羲显然不如其师刘宗周深刻。

111 评论

liyaze0102

知行合一【内容提要】所谓知行合一,知即指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行是包括心理和外在的全部行为,二者合一,既不是以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为主,继而进行实践,也不是把实际的行动当做是完全明了内心的认识,而是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心理认知与其在现实中的行动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仅要认知,更要践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完善自己的身心修养,以期望最终能达到上善之境。【关键词】心 知行合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修养论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知行合一为目的,将心理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知行合一”这一词的首次提出,是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他对此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正文】(一)背景: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由此,阳明心学正式成立。“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此句表达出:理只在心中,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体现,所以,要向内求理。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作为心学中的概念,主要针对朱熹的思想。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学风。同时,包括王阳明颇为欣赏的陆九渊也都主张“知先行后”,分裂了知与行。在此,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以救朱学之偏。综上,知行合一的目的有二,一是纠正当时重理论轻道德践履的风气,二是纠正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分离的现状,提出内在动机作为内在行为,要克制其中不善的因素。(二)分析:1.知行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真知需要有切实的体验,两者在没有私欲时是一体的,有了实际的行动体验,才能所是知了,没有行为而只是心里的认识,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知道。正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为“两截”来看。同时,他尤其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认为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对道德的认知必然表现在道德行为上。2.知行的统一性:知与行贯穿知行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知行相贯通,使其在一个过程中相互关联,中间连续不断,从而使一个行为从内到外的统一。(三)弊端:后来,王阳明过于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知与行的界限,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结语】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知行两词的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哲学发展的命运,王阳明将知行进行了理论化的统一,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道值得永远思考的题目。只要对哲学的探讨仍在继续,知与行的轻重缓急就需要长久地探索下去。

92 评论

Luck丶美人蕉

阳明心学 一、参破生死 《传习录》:‘’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怕死:人类一切行为的驱动力!人生本是一场心制造“心世界”的电影。在死亡之前去体悟死亡,是走向开悟必经之路。 《心经》中:“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生命本无生和死,我们应无惧生和死。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超凡入圣”就必然有着一种“超越生死”的态度。当人遇到生死,并且能参破它。你会发现,其实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从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因为生命本无常,如果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死的理解越早,就能越早放下对死亡的恐惧,那生命质量就会完全不一样。二、心即理我的心就是天理,我的心就是良知,我就是一切万有的存在,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从宇宙主导论,变成意识(良知)主导论,意识即一切,一切即意识,先完成一个价值观的转换。十方虚空在汝心中,宇宙在我之内。三、知行合一阳明先生向学生解读知行合一。阳明先生言:“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我们在待人接物和的每一个当下(念头),时刻保持良知在场。换言之,就是要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终保持了了分明的观照和觉知——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然后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这就是知行合一。 净心(修念)之法: 1.观照之法(即时时保持觉知状态),口诀: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2.质疑之法,解构自己的念头或根深蒂固的信念。参考美国拜伦.凯蒂的转念功课。 3.种植之法,是往我们心里种植正念的种子,让它发挥作用的方法。发大愿、立大志。比如在片土地上多种些鲜花,如果鲜花多了、旺盛了,杂草就会减少,——用鲜花覆盖杂草。 知和行本来就是合一的,不是分离的 这个知不是  知识的知,也不是  知道的知 而是 :良知,此心光明,如如不动 知行合一的三种状态 1.在和平中行动(最基本要求) 2.在享受中行动(高一点标准) 3.在兴奋中行动(最高境界) 希腊的兴奋就是神的意思,所以只要兴奋的去做一件事情,你就是神。 知行合一,是与神的合一,这是一个信念系统的世界。只要想,虽然没有行动去做,但是也是行,因为起心动念皆创造, 一念起惊动十方神刹,比如你觉得自己贫穷,你虽然没有去做贫穷的事情,但是你只要想着自己贫穷,其实就是在行动了,因为你就已经在创造你贫穷的人生了。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但是要正确的行动,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四、致良知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无上心印,圣人教人“第一义”,吾圣门“正法眼藏”,更是“千古圣贤相传一点真骨血”。 “致”就是体认、扩充、践行之意。 一切圣贤学问,归根究底,都在于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践履,也无非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把这种功夫扩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至万事万物。 用现代语言来讲,致良知就是开启、扩充、运用你内在的正能量。 人生的一切意义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良知。 阳明心学”致良知”心法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儒释道”博大精深、玄奥无穷的正眼法门,从而为更多众生开启内心“良知”伟大力量提供了一条光明大道。 《传习录》中:“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就是你有多少的念头,多少的思想,不用管,这里一觉,都自消融。”所以真正对待你的头脑,对待你的想法的方法是觉它,不要去控制它,不要去抗拒它。 另外《传习录》:“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要不欺它,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这是何等稳当快乐。” 庄子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就是我的心像镜子一样,他来什么我照什么,他不来了我不期待,他来了又走了我也不追,他该走就走,该留多长时间就留多长时间。这就是你的心,就是你在觉。阳明先生:“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古圣先贤的教导说: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

235 评论

相关问答

  • 富阳区教书论文格式要求

    教师评职称论文的要求如下: 一、基本的要求 1、独立撰写 提交为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门撰写的论文,也可以使用在技术业务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但必须是由申报人员本

    花开旭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阳光学院论文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封面 使用学校统一的封面格式,题目使用宋体,一号,加粗,居中,题目是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高度概括,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0以内;学生姓名、

    卖烧饼的小怪兽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阳明心学论文文献

    阳明谪居龙场驿时,在穴居的山麓岩洞研读《易》。阳明起初并没有领悟,仰首思考,低头凝思。《易》涵盖天地四方,深入精微,却让人觉得茫然没有具体所指,各家解说纷纭。期

    鬼鬼Jack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沈阳化工大学学报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重师毕业论文理科版样式(小2号黑体)摘 要:“摘要:”二字请用5号黑体加粗。内容部分请用5号宋体。从第二行开始文字不缩进。正文部分,请用小4号宋体排

    哈哈的静静哈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沈阳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及字体大小 下面是我整理的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及字体大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一心跟着习大大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