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小朋友
1. 陈炳辉,王梦媛,万茉莉,等。氧化亚铁硫杆菌对方铅矿的生物氧化作用初步研究。地球与环境,2011,39(4):503-510。2. 陈炳辉,万茉莉,王智美,等。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酸性矿山废水中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黄铁矿的生物氧化作用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2010,29(5):. 王智美,陈炳辉,江春苗,万茉莉。粤北大宝山酸性矿山废水氧化亚铁硫杆菌及其相关性能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9(5):. 万茉莉,陈炳辉,王智美,等。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闪锌矿的生物氧化作用初步研究.矿物学报,1010,30(4):. 陈炳辉,罗劬侃,郝望姣。翡翠的皮壳成分及其与内部玉石质量关系初步研究。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9,11(1):. 罗劬侃,陈炳辉,万茉莉。翡翠的皮壳与内部颜色的关系探讨。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8,10(1):. 郭莉,陈炳辉。广州市珠宝消费者行为研究。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7,9(1):34~38。8. 陈炳辉,韦慧晓,黄志国,等。表生地质体的Ce异常及其影响因素综述。稀土,2007,28(4):79-83。9. 陈炳辉,韦慧晓,周永章。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山的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途径。中国矿业,2006,15(6):40-42。10. 于波,陈炳辉,丘志力等。广东南海平洲翡翠业的产业集群研究.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5,7(1):38~42。11. 陈炳辉,俞受鋆等。 广东信宜—罗定地区含锡花岗岩类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矿产与地质,2005,19(5):465-468。12. 陈炳辉,刘琥琥,毋福海。花岗岩风化壳中的微生物及其对稀土元素的浸出作用。地质论评,2001,47,(1):88-94。13. 陈炳辉,丘志力,王敏,龚盛玮。B货翡翠的红外光谱特征及鉴定意义。矿物学报。2001,21(3):525-527。14. 陈炳辉,丘志力,张晓燕。紫色翡翠的矿物学特征初步研究。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9,1(3):35~. 陈炳辉,毋福海,黄丽玫,等。华南酸性岩类风化壳稀土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及矿体贫化问题探讨。地质论评,1999,45(增):805~808 。16. 陈炳辉,丘志力。浅谈水晶与仿制品的鉴定问题。珠宝科技,1999,11(2):58~59。17. 陈炳辉,陈志澄,俞受鋆,等。风化壳稀土矿床的成矿作用。矿床地质,1998,17(增刊):473~476。18. 陈炳辉,俞受鋆。华南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分异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中山大学学报,1998,37(增刊):91~96。19. 郭锐,陈炳辉,俞受鋆。广东梅县玉水铜多金属矿田矿床矿物学特征。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1999,8(6):428~431。20. 陈炳辉,陈志澄,梁群优,等。花岗岩风化壳中稀土元素与粘土和腐殖酸间的结合模式,中国稀土学报,1995,13( 4):290~294。21. 陈炳辉,俞受鋆。广东平远花岗岩风化壳及其稀土成矿特征。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5,34(4):96~101。22. 陈炳辉,俞受鋆。粤西锡坪云英岩型锡矿成矿特征和成矿机理。广东地质,1994,9(2):9~17。23. 陈炳辉,郭锐,俞受鋆。广东玉水矿田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成因。地质与勘探。1994,30(3):20~25。24. 陈炳辉,俞受鋆。广东平远燕山晚期花岗岩类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中山大学学报,1994,33(3):130~133。25. 陈炳辉,丘志力。罕见的棕绿色水晶-电气石模仿品。中国宝玉石。1994,(4):20。26. 陈炳辉,陈敬德,郭锐,俞受鋆。广东梅县玉水铜多金属矿床成因认识。广东地质,1992,7(3):59~69。27. 孙晓明,陈炳辉。粤中长坑金银矿热泉成因及其地质意义。中山大学学报,1995,34(2):131~133。28. 陈志澄,庄文明,陈炳辉等。华南花岗岩风化壳中稀土的存在形态及迁移富集模式,中山大学学报,1994,33(2):106~114。29. 陈志中,俞受鋆,陈炳辉等。海南抱板金矿带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矿床地质,1993,12(4):318~328。30. 俞受鋆,陈志中,陈炳辉,秦联。海南抱板金矿成矿规律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1992,4(3):50~56。31. 俞受鋆,陈志中,陈炳辉。粤西信宜-罗定地区锡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90,29(3):183~191。32. Chen Binghui, Liu Huhu, Wu Fuhai and Xu Wenlie. Microorganisms in Lianxian lateritic gold deposit in Guangdong and their effects on leaching of heavy metals. Chin. J (2):. Chen Binghui, Wu Fuhai, Liu Huhu. Study on microbes and their effects on rare earth extraction in a weathering crust. J. Rare (3)161~. Chen Binghui, Wu Fuhai, Liu Huhu.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Organic Acids on the Dissolution of REE in the Weathering Crust of Granite. Chin. J. , 20(2): . Chen Binghui, Wang Zhimei, Huang Limei,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icrobes on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REE in the weathering crust of granite. Chin. J. , 19(3):280~. Chen Binghui, Wang Zhimei, Huang Limei, et al. The microbial metallogeny of weathering crust REE deposits in South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9,44():71~. Chen Binghui,Chen Zhicheng, Liang Qunyou,et al. Compounding pattern of REE,clay and humic acid in the weathering crust of granites. J. Rare Earths. 1996,14(1):47~. Murao S., Sera K., Futatsugawa,Chen B. And Sun X.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 of leaf and ash from a waste pond at Fankou Mine,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IXE, 2002, (1-2):. Sun Xiaoming, D I Norman, Sun Kai, Chen Binghui and Chen Jingde. N2-Ar-He systematics and source of ore-forming fluid in Changkeng Au-Ag deposit, central Guangdong,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1999,42(5):474~48140. Chen Zhicheng, Yu Shoujun, Fu Qunce, Chen Binghui, Zhan lijie .Organic metallogeny of Weathering Crust RE deposit. J. of Rare (1)59~. Sun Xiaoming, Chen Jingde, Chen Binghui. Changkeng: A Newly-discovered sediment-hosted supperlarge-scale Au-Ag deposit in China. IAGOD Newsletter 1996:45~46.
加油嘴馋的我
学校隶属关系:教育部 电话:
学校所在地:山东省青岛市鱼山路5号 传真:
邮政编码:266003 网址:http://
一、专业设置
自1999年以来,海洋地球科学学院设理学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方向)和工学勘察技术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2003年新增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学院3个专业计划招生90名。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学方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现有海洋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3个硕士点和海洋地质学博士点。现有硕士研究生86名,博士研究生67名。2003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80名,博士生45名。学院现已成为以海洋地质为特色、地质理论与地球物理方法交叉渗透、理工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综合性学院。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师51名,有院士1人,教授22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工程师5人,实验员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占教师人数的48%(另有12人在攻读博士学位)。其职称与年龄结构见表1。
表1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师职称和年龄结构一览表
从表1可以看出,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其中,既有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基础理论扎实,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一代老教师,又有一批学历高、科研起点高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学术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在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各个方面已取得辉煌业绩,已成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
李庆忠院士,是我国物理地震学的奠基人,他的波动地震学的基本思想,最早发表在题为《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复杂断块油田的反射波异常波和干扰波》的20万字长篇论文中,最早提出“积分法绕射扫描叠加”偏移归位的方法,获得了我国第一条叠加偏移剖面,其构造成像准确、断层清晰,推广应用后获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在胜利油田商河西地区仅仅两年内就探明石油储量5400万吨。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并在胜利油田首次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早期实验。该成果在美国SEG第48届年会上首次宣读,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三维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物探普遍应用的重要勘探手段,为国家的石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作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河口海岸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海洋沉积学、沉积矿物地球化学、陆架河口沉积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 项(分列一、二、五)、三等奖3 项(分列一、二、三),全国及省科技大会奖1项(一),“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1 项、“九五”攻关优秀成果1 项。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性论文13 篇。在研项目主要有:黄河口拦门砂形成演化及治理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黄河口水下岸坡快速蚀退对黄河入海水砂锐减的响应(教育部项目,项目负责人);黄河口水下岸坡快速蚀退过程研究;中德政府间合作项目泥质沉积物输运数学模拟(项目负责人,中德合作项目)。
翟世奎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3月至今,任中国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兼海洋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兼任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中国工作组组长。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八五”攻关等课题10余项,以及现代“海底热液成矿机制及成矿理论”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编的《东海地质》专著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冲绳海槽地形地貌及地质地球物理勘测”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和参加完成专著或工具书8部,翻译出版工具书《海洋科学大百科》1部。2001年出版《冲绳海槽的岩浆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专著(海洋出版社,2001)。
曹志敏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及地球化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稀贵金属,有色金属地质地球化学、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金属矿物学、矿相学研究,近年在分散元素成矿作用领域做出了优异成绩。共负责和已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专)题等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日本文部省国际合作项目等6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龙门山泥盆系铅锌矿床》、《大水沟独立碲矿床——世界首例碲化物脉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哀牢山蛇绿岩带金矿地质》等7部,在《 Mineralogy》、《SCIENCE lN CHINA》、《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矿物学报》、《地质论评》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1997年入选地矿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998年曾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中国地学哲学研究会理事和山东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地质分会理事;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dvanced Association of Sciences,USA)、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USA)和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USA)会员等。
王修田教授,留英博士。现从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现主要主持MBP(Model Based Processing)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工作。目前承担“863”“复杂构造与中深层地震处理技术”项目。在地球物理软件开发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李广雪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专项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加1项,主持山东省青年基金1项、重点基金1项,参加国际合作项目2项、部级项目3项,局级项目1项,主持地方项目3项,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较大型(50万元以上)海洋工程地质应用开发项目10余项。发表被SCI、EI收录的论文6篇。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论文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
近几年来,在海洋大学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党、政领导加大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根据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条件留人并举的原则,亲自走出去,请进来,引进包括院士、博士生导师和省级拔尖人才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另外,积极支持和鼓励现有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专长作用。目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7人,已超过教师人数的50%以上。已经形成了以院士、博士生导师、校聘关键岗位教授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术梯队,为学院今后的发展,为取得更大的教学、科研成果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人才培养
学院地质类本科专业近几年招生保持在60~90人,2002年上半年在院本科生达360人,约占全校在校生的左右。学院自建系以来,已向国家输送了2300多名地质类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学院每年有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学方向)和勘察技术与工程本科毕业生75人左右。他们基本上以50%的比例考取海洋大学、同济大学、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广州)、国家海洋局各海洋研究所、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他部分毕业生在国家各沿海城市(青岛、大连、上海、广州)的相关单位和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就业,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他们当中有些已经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有的已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如李士先(1960届)曾担任山东招远功勋地质队总工程师,在胶东金矿成矿理论和找矿工作中做出了重大成就,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路九华(1965届)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学院毕业生的主体在我国沿海的海洋研究机构工作,已成为科研和管理方面的骨干力量。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参加过国家重大海洋研究工作,如极地考察、海上导弹发射降落区的区域环境调查、大洋锰结核调查、东海大陆架及冲绳海槽的综合研究、南海大陆边缘及中央盆地综合研究等,为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3大难题。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占地球总面积71%以上的海洋——这块地球上有待开发的蓝色疆土。因此,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开发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围绕着海洋的国际竞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将更加激烈。因此,加强海洋地质学科的研究,培养大批海洋地质人才是我国面对海洋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的当务之急。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均要取自于地球。人类为了更好地索取和保护地球资源,就必须认识地球。现代地球科学认为,认识地球就必须首先认识海洋。海洋地质科学作为与海底、海洋岩石圈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科学,不仅在解决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继续发挥关键的作用,而且,将成为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认识地球运动规律的前沿学科。
中国海洋大学是全国较早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把海洋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特色大学是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和实际行动。根据李岚清副总理关于青岛海洋大学是特色学校,要保留发展它的特色的指示精神,由教育部、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国家海洋局对海洋大学的共建项目的正式启动,将为改善海洋大学的办学条件,发展海洋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是我国的海洋大省,“海上山东”建设项目实施10余年来,已取得可喜的成果。青岛不仅是海洋科技力量集中的城市,又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优越的海滨城市,已经具备了增进国际、国内的海洋地质科技交流,吸引国内外海洋地质科技人才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中国海洋大学乳山分校的建成启用,以及崂山分校的即将建立启用,均将为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优越的空间优势。
五、学科建设
随着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学院办学的思路更加明确,采取了“努力突出海洋特色,切实强化地质之本,对内优化资源配置,对外发挥群体优势”的基本思路,在办学方面,努力实践“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培养素质”的办学目标。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①加强了海洋地质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改地质学专业学3类数学为1类数学,提高了毕业生终身教育和考研的能力;②打通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与地质学专业、工程地质专业的壁垒,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融进了海洋地质学、工程地质的部分课程,拓宽了考研和就业的渠道,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③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动于能力,在实习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确保野外教学实习安全高效地实施,把学生的野外表现与实习成果结合评定实习成绩,并把教学实习的时间从酷暑季节调整到春暖花开的4月,提高了实习的效率,确保了野外实习的质量;④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12号文件精神,坚持教授上讲台讲课的原则,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研讨,定期开展教师多媒体教学观摩表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论文;⑤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出版具有海洋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学院教师先后出版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自生矿物》、《近代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海岸工程环境》、《第四纪环境演变》等海洋特色鲜明的教材。上述措施的实施,使学院本科生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研究生考取率逐年上升。目前,平均考研率为30%,高者已达50%。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2003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
六、实验室建设
学院现有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各一个。其中海底资源与探测技术为部级重点实验室,下设海底资源与成矿作用、地球物理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海底沉积和工程环境研究方向;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验室为山东省一类实验室,下设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地史古生物学等实验方向。
七、“九五”以来的科研概况
近几年,由于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学院的科研工作得以快速地发展,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成倍增加,科研项目出现了由陆向海、由横向到纵向、低层次向高层次和由小到大的转变。目前,学院在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专项课题2项,“973”课题2项,“863”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十五”期间学院累计科研经费达5000多万元。学院为“科技兴鲁”和建设“海上山东”在“鲁南建港”、“山东核电场选址”、“中韩光缆路由调查”、“黄河泥砂冲淤稳定性模型的建立”,“胜利油田埕岛海域底积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院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翟世奎教授承担的西北太平洋环境调查项目(国家专控项目,1600万),赵广涛教授承担的“6000m海底有缆观测与采样系统——电视抓斗的研制”(863项目,268万)、曹志敏教授承担的“大洋成矿环境FIA传感器与长期定点探测技术”(863项目,500万),王修田教授承担的“复杂构造与中深层地震处理技术”(863项目,280万)。已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有
1)分散元素碲聚集成矿的关键因素,曹志敏等,1994~2000年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8)、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该项研究通过解剖在我国四川发现的世界首例碲独立矿床,主要分析分散元素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的聚集机理,探讨成矿远景等问题,总结其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元素不是绝对分散,在一定的有利地质构造因素、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碲不仅能够形成独立矿床,而且可以形成大而富的矿床,对成矿理论和地球化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典型河口冲淤灾害预测技术研究,杨作升等,2001年,项目成果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完成了黄河口专题研究,首次观测到河口入海泥沙异重流过程全貌,揭示了周期性特点和作用机制,建立了河口泥沙异重流新模型。建立了冲淤演变的控制系统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映了黄河断流的影响。建立了河口第一个泥沙及环境多因子冲淤预测动力模型。研究成果在黄河三角洲治理中获得了良好效果。
3)浅海工程勘察与评价研究及其在埕岛油田的应用(应用成果),姜效典等,2001年,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一项应用研究项目,是多年在为胜利油田浅海开发(埕岛油田)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埕岛油田是我国惟一自主开发的浅海大油田,年产原油200多万吨,本校已为本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井场,平台施工安全等方面完成项目10余项,项目金额已超过1000万元,为油田的开发做山了突出贡献,为学校创造效益200多万元。
4)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作用机理研究(理论成果),李广雪等,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10篇,SCI收录6篇、EI收录4篇,论文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对现代黄河口动力沉积作用机理开展详细研究,发现黄河口滨海区切变锋,证明切变锋是造成黄河口地区快速沉积的主要动力原因之一;证明河口内潮汐敏感段的存在,对感潮段在潮周期内的动力和沉积规律进行了研究;证明黄河下游高含沙量下的水流变性,研究提出黄河三角洲上的河道在高含沙量下水流态发生变性,揭示了黄河高含沙造成的水流结构的特殊性。
5)翟世奎教授等2001出版的《冲绳海槽的岩浆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著作,2003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088)。著作系统地论述了在冲绳海槽岩浆作用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认识。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是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国际热点,热液成因多金属矿床是继大洋锰结核之后所发现的又具有开发远景的海底矿产资源;热液流体与大洋沉积物和大洋玄武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化学元素全球循环的重要因素,海底热液活动对海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很可能不亚于大陆入海河流的影响;研究热液流体的化学成分可以用于用来判断地下深处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进一步阐明温压条件超出我们取样能力范围的地质作用过程;海底“热液生物”、“黑暗生物链”以及“深部生物圈”等概念的提出及研究成果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对诸如生命起源这种重大科学问题的传统认识,很可能会导致新理论的建立。因此,该著作必将为促进我国海底岩石学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做出贡献。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办学思路,在黄河口、长江口、东海、冲绳海槽、太平洋等地区的科学研究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挪威等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九五”期间,学院成功举办了“中日地下水学术交流会”。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学院目前有6名中、青年教师在国外进修学习。学院与国外学术团体建立了进行长期国际交流的关系,并委派专家担任一定职务,其中,翟世奎教授担任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中国工作组组长。杨作升教授长期担任国际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曹志敏教授长期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dvanced Association of Sciences,USA)、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USA)和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USA)会员等职务。
(撰稿:栾光忠)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通常会在论文提交后三个月左右通知录用情况。在这三个月内,学报将对论文进行匿名评审和修改意见反馈。评审完成后,学报编辑部将对录用情况发送通知给作者
要看你所做的工作倾向于实验测试还是理论分析,个人认为仪器仪表与精密工程倾向于理论模拟类的文章,而光电子激光则较为注重实验,所以三者之间不存在可比性。仪器仪表学报
直接看几篇前人发表的格式就好了这里是他们报社的要求行文格式(2010年1月修订)写作内容:关于稿件中的内容,作者可以在本刊网站下载PDF文件或每期发行的期刊,直
国家文学类一级刊物主要有:《十月》、《收获》、《人民文学》、《昆仑》、《钟山》、《小说月报》、《芙蓉》、《清明》、《啄木鸟》、《读者》、《花城》等。这些纯文学刊
没有要求。哈工大学报并没有对第一作者的学历有具体的要求,但一般来说,第一作者的学历应该与论文的研究内容和难度相匹配,如果是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通常要求第一作者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