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wen126
利用卫星遥测技术或标签研究动物的迁徙活动仅仅局限于大型物种,对于个体较小的物种(如小鸟、蝴蝶等)则不适合。而同位素则有助于研究各种动物(包括小型昆虫、鸟类和哺乳类)的迁徙以及在迁徙过程中的繁殖、越冬和中途停留等活动。
由于陆地上不同区域植物同位素组成(δD,δ13C,δ15N和δ18O)有明显差异,而动物组织中的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食物中的同位素组成有关,所以当动物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地方时,由于食物的转变,动物组织中的同位素特征就会随新食物的同位素组成发生转化。但这种转化是一种动态的渐变过程,原来食物的同位素特征还会在动物组织中保留一段时间。所以分析动物不同组织的同位素组成可以获得不同时间段内动物的活动区域及其迁移信息(王建柱,2004)。
1.动物的迁徙
作为动物活动的自然示踪者,稳定同位素可以用来追踪鸟类在繁殖地与越冬地间的迁徙活动。Kelly(2002)等动物生物学家通过分析威尔逊柳莺(Wilsoniapusilla)羽毛的氢稳定性同位素发现,这种小鸟夏季(6~8月)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孵卵繁殖,而冬季(11月至来年2月)则在美国南部的新墨西哥州的地区越冬。
Chamberlain(1997)等以及Hobson(1997)等利用鸟类羽毛中的δD,来示踪迁徙鸟类的出生地。他们发现,黑喉蓝柳莺(Dendroica caerulescens)羽毛中的δD和δ13C值,在东部北美洲的生长区内随着纬度的变化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表现出与环境同位素梯度间极强的相关性。
Meehan(2001)等利用羽毛和降水δD之间的回归模型,结合北美地区降水的δD同位素地理信息系统,成功地研究了库柏鹰(Cooper'SHawk,AccipitPrcooperii)在不同纬度之间地迁徙路线。
Marra(1998)等人对候鸟美洲红尾鸲(Setophaga ruticilla)冬夏季栖息地转化也进行了碳同位素示踪。他们的研究发现,适合美洲红尾鸲冬季栖息的生境非常有限,并且红尾鸲在春季到达繁殖地的时间与它冬季栖息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如果冬季栖息地的质量较差,红尾鸲到达繁殖地的时间就会提前或推迟,进而会影响到它来年的繁殖活动。
Hobson(2003)等测定了不同海拔梯度上(300~3290m)的8种蜂雀羽毛同位素值(δD,δ13C和δ15N)后发现,蜂雀羽毛δD值和δ13C值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密切:从1300到3120m,蜂雀羽毛δ13C值逐渐增加(R2=,P<)。海拔每增加1000m,δ13C值增加‰。这种变化也被用于跟踪鸟类在垂直方向上的迁移活动。
2.动物的活动
碳同位素还可用于研究动物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的变化。Alisauskas和Hobson(1993)首次将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用于雪雁(Chen caerulecens caerulescens)冬季栖息环境变化的研究,认为稳定同位素可以作为一种自然标记来深入研究动物的活动区域变化。
Ambrose和DeNiro(1986)分析了从森林到草原的43种238个哺乳动物个体的同位素组成,并根据动物骨骼中δ13C值确定它们的活动小环境,结果显示其活动区域包括森林/草原或是森林与草原边界区,生活在林下(δ13C值约为-13‰~-25‰)/林冠(δ13C值约为-19‰)等。他们还发现,非洲鹿(Tragelaphus scriptus)骨骼δ13C值与其生活的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可以用δ13C值来确定其生活的海拔高度范围。另外,啃食动物(grazer)、食叶动物、混合型(mixing feeder)也可以根据δ13C值来划分。Schoeninger(1999)等人用同位素方法对生活在Ugalla和Ishasha的黑猩猩栖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虽然这2个地方都可以称为稀树草原类型,但在Ugalla的黑猩猩主要生活在小片的河滨森林中,而Ishasha则主要在开阔干旱稀树草原上活动。
由于哺乳动物的活动范围较小,在其活动范围内的植物同位素也不会有明显改变,所以,同位素在研究哺乳动物的活动方面受到一定限制。目前着重研究哺乳动物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例如,Koch(1995)等分析了肯尼亚安博塞利公园(Amboseli Park)相继死去(1970~1990)的大象(象牙)同位素(C、N和Sr)组成,揭示了大象的栖息环境从林地—灌丛—草原的转变过程以及大象在森林和草原间相互迁移的过程,并解释了气候、环境的变化对大象栖息地转变的影响。
综上所述,动物组织的同位素组成可示踪其食物来源及活动范围等情况,通过分析动物组织中的同位素组成,可以调查一段时期内动物的食物来源、栖息环境,进一步了解其分布格局及迁移活动,还可以深入地探讨动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过程等。
一森有你
动物行为生态学一、节律行为的定义自然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随地球的转动和气候的变动而有明显的时间性变化。动物的活动随自然因素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动称为节律行为。指动物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的周期性现象。不同种类的生物有各自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生物体内与环境周期性变化相对应的周期性变动,也称为生物节律,即节律行为。节律行为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避开不良生活条件、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二、节律行为的特性1、它能世代相传;2、它的运转无需时间信号的启示;3、环境(光线的明暗,温度的高低)能引起它的变化;3、存在物种特异性以及个体,性别,地区及至种族等差异,也就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其节律时值会有所不同。三、动物的节律行为的类型以周期长短来划分,动物的节律行为分为以下三种:1、昼夜节律昼夜的交替引起地表热能、光照、温度和风向等的昼夜变化,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为适应这种变化,也出现约24小时左右重复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举例:(1)昼行性昆虫中的蝶类、鸟类中的燕子、哺乳动物中的马等都在白天活动,晚上则一般不活动,这是昼行性。(2)麻雀等在早晨和傍晚时活动最盛,白天的其它时间不太活动,晚上不活动,这是晨昏性。(3)猫头鹰等只在晚上活动是夜行性。(4)蚂蚁等白天、晚上均可活动这是无节律性或全昼夜性。另外,水蚤等浮游动物当食物充足、白天的光照强时,它们则下沉到水体的中下部活动,到了傍晚又上升到水体表面活动,这种昼夜的垂直迁移现象也是昼夜节律行为。 2、潮汐节律潮汐节律是海洋动物的活动与海水的涨退相关,所以也称月运节律或月节律。 潮汐产生的条件是由月、日位移的引力而造成。举例:如藤壶,涨潮时在水底觅食,退潮时,把整个触手缩入石灰质的壳内;招潮等动物,涨潮时生活于穴内,退潮时则外出捕食。 3、季节节律产生季节节律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接受日照的时数不同,从而引起温度的变化。这种昼夜长短和温度明显差异的季节变化影响了许多动物的活动。举例:生活于四季分明温带地区的动物,它们大多春季繁殖,而冬季来临时,代谢降低,活动减少而进入冬眠,如青蛙等两栖动物。动物营养的季节变化,往往导致动物有储食的习性;动物的迁徙、繁殖、换毛、换羽都具有季节的节律性。以同样的标准,动物的节律行为,还可以这样分为四种:1、潮汐节律2、月节律节律周期为28天,以月亮的运行为定时因素,因此和潮汐节律紧密相关。如银汉鱼的产卵,在大潮时,月圆之夜。3、日节律节律周期为24小时,其行为和白昼黑夜有关。有些动物白昼活动,成为昼行性,如蜂、蝶;有些动物夜间活动,成为夜行性,如蝙蝠,猫头鹰;还有些动物晨昏活动,成为晓暮行性,如夜莺。4、年节律节律周期为一年。如昆虫在冬季进入滞育期或休眠期,两栖类,爬行类的冬眠,鸟类的迁徙,鸟兽的春季繁殖。 提到动物的节律行为,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调节机制:补充概念:节律行为的调节机制——生物钟动物的活动和生理变化准确而有节律是因为它们具有高度精确的测量时间的能力,这就是生物钟。
好像你的论文有点复杂,给你推荐一个地方,脚印论文网,我之前的论文也难写,自己确实写不出来,让他们帮忙,一次通过的,你也去咨询一下吧,或者找他们找资料也行
来源: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 文:周炜 1 在哺乳动物的物种中,仅有不到10%的物种能够形成基于一夫一妻制的配对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选择性地寻找伴侣和与伴侣互
动物传递信息的事例如下: 1、在炎热的亚马逊雨林中栖息着一种热带蝴蝶,当毫无自卫能力的蝴蝶幼虫遭到黄蜂攻击时,它们通过发声器官奏出美妙歌声召来大批蚂蚁保镖,从而
文章一狼属于犬科动物,狼机警、多疑,形态与狗很相似,只是眼较斜,口稍宽,尾巴较短且从不卷起并垂在后肢间,耳朵竖立不曲,有尖锐的犬齿,狼的视觉、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
很多鸟类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夏天的时候这些鸟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繁殖,冬天的时候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过冬。夏末秋初的时候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移到渡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