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20121028
杜拉斯有什么用 20190620 是呀,杜拉斯有什么用,没有杜拉斯,我一样活的挺好。这样说或许是吧。杜拉斯不当饭吃,不当衣穿。在我不知道杜拉斯之前,我很坦然的活了五十多年,将近六十年,在这之后,或许也依然如此,杜拉斯能够给我的,或许还不及一块红烧排骨,起码有口与腹的满足。这样说并不刻薄,没有杜拉斯可以,没有红烧排骨就不行。 无论如何,人终究还是物质的,可以脱离精神,但是不能脱离物质。 既然已经物质了,就无法再精神了,至少也就不能纯粹的精神了,即便是多少也需要一些的精神,但是杜拉斯可能不是首选,也不会是必选。我曾想做一个调查,以便了解杜拉斯会有多大的市场,终究没有进行。其实这样的想法实现起来并不困难,作为简单的了解,不需要太大的样本数量,也不需要多么的精准,只要在几个群里发一个提问,就可以大体上有所了解。但是这样的行为终究不便实施。 就我的感觉,杜拉斯不论对于那个群体,都只会是小众的,这样的结果是可以预判的,而假如我真的提出的相关的问题,虽然并无他意,却总有另类的嫌疑,俗一点说,就是有些装大象。 杜拉斯的小众,或许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她的异域性,在文化认同上具有先天性的劣势。其次在这种劣势下,杜拉斯的故事叙事也是另类,很是与众不同,也是她的风格,也因此被熟知或相关的人群推崇,但是就大众口味而言,有些颠覆。然而杜拉斯也有可以吸引眼球的地方,就是她的故事也是有些另类,至少她的“情人”是这样的,有一些颜色。但是颜色也未必就真的能够有足够的吸引力。就颜色而言,金瓶梅有足够的浓度,而也是凭借这样的特点而被熟知,但是能够阅读的也不是多数,原因在于限制。杜拉斯的颜色所触及的有行为,有语言,更多的是感受,据说劳伦斯的情人更甚。文学性是可以感受的,而由此改编而成的电影,就要把这种感受视觉化,而由此形成的结果,就绝对的震撼和有冲击了,因此也为杜拉斯赢得了足够多的关注,但是留下的也只有欲望和感官的刺激,没有留下杜拉斯,杜拉斯还是被遗弃了。 其实这样的提问有些功利化了,过于现实,过于实用,而好多的东西,尤其是精神层面上的,就更是如此。从可预见的层面来看,杜拉斯都是有用的,她提供了一种存在,一种可能,一种认知。当然她不会像空气一样,缺了就不行,至少也会像沼气一样,在有条件的场合下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杜拉斯的存在,也为一些人提供了谈资,提供了生活。在网上搜索杜拉斯,会有一个长长的清单,每年都会有以杜拉斯为题的文章,论文,报告,一些人乐此不疲,以此为业,就像我现在,也在为杜拉斯消耗笔墨。 世上的事情好像就是这样,生存总是要有所依附的,就像植物依附于土地,已是常态。杜拉斯生命的初始,也是依附,这种依附有些厚颜无耻,但是后来,杜拉斯正是通过贩卖她的这种原本不耻的依附而被世人认可和承认,当然她贩卖的有些技巧,有些独到。她把真实与虚幻柔和在了一起,使得她本人也无法区分那些是真,那些是假,传记作家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存在是一种现实,一种实在,存在的作用和功用,或许不会是对于所有,也总会有理由的,各取所需,也就可以了。
阿里嘎多~
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 Marguerite Duras其作品对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安妮宝贝影响深远。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 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1950年她发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1958年发表《琴声如诉》。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1959年为阿兰•雷内写《广岛之恋》电影剧本。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奖。1985年发表《痛苦》。 7月 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1986年《情人》获里茨——巴黎——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1988年~1989年严重昏迷。住院。 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1996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作品目录《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树上的岁月》,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琴声如诉》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劳儿· V·斯坦茵的迷狂》 1964年/小说 伽利玛《戏剧——卷一:水和森林——广场——音乐之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戏剧——卷二:苏珊娜·安德莱尔——树上的岁月——是的,也许——莎伽王国——一个男人来看我》 1968年 伽利玛《毁灭吧,她说》 1969年 子夜《毁灭吧,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卡车》 1977年/电影《卡车》,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1977年 子夜《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 1977年/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子夜《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塞扎蕾》 1979年/电影《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信天翁出版社《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80年夏》 1980年 子夜《绿眼睛》 1980年 《电影日志》《阿加莎》 1981年 子夜《阿加莎或无限的阅读》 1981年/电影《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自《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戏剧——卷三:<丛林猛兽>,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改编,詹姆斯·洛德和玛格丽特·杜拉斯合作改编;<阿斯珀恩文件>,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改编,杜拉斯和罗伯特·安泰尔姆合作改编;<死亡的舞蹈>,根据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小说改编,杜拉斯改编》1984年/戏剧 伽利玛《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写作》 1993年 伽利玛《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文/玛格丽特·杜拉斯A:“不喜欢那种让所有男人神魂颠倒的狐狸精式的女人, 那种女人只有在制造悲剧的时候才可爱,在重罪法庭上她们才会令人敬仰。”B:“夫妻之间最真实的东西是背叛;任何一对夫妻,哪怕是最美满的夫妻,都不可能在爱情中互相激励;在通奸中,女人因为害怕和偷偷摸摸而兴奋,男人则从中看到一个更能激起情欲的目标。”C:“对付男人的方法是必须非常非常爱他们,否则他们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我爱男人,我只爱男人。我可以一次有50个男人。”D:“爱情并不存在,男女之间有的只是激情,在爱情中寻找安逸是绝对不合适的,甚至是可怜的,但她又认为,如果活着没有爱,心中没有爱的位置,没有期待的位置,那是无法想像的。”E:“任何一个女人都比男人神秘,比男人聪明、生动、清新,从来也不想做男人。”F:“如果一个女人一辈子只同一个男人做爱,那是因为她不喜欢做爱。但发生一次爱情故事比上床四十五次更加重要、更有意义。 ”G:“同性恋像癌症一样是一种必死无疑的疾病。”H:“喜欢只写过一部小说的作家。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圣经》、米什莱、夏多布里昂、卢梭、帕斯卡尔、勒南的《耶稣传》、《克莱芙王妃》、拉辛、波德莱尔,觉得萨特和波伏瓦都不是作家。”I:“作家是难以忍受的,他杀人、做坏事。”N:“我生活的故事不是存在的。它是不存在的。它没有中心,没有路,没有线。有大片地方,大家都以为那里有什么人,其实什么人都没有。”
一般英国硕士论文成绩分成以下几种Distinction:70+Merit:60–69Pass:50–59Fail:49-40如果有论文没通过那么只能拿到dipl
和导师商量商量,协商一下了。可以提交一些补充材料补足论文。如果实在不行那也没办法了。
通过拉普拉斯变换主要用于求解线性微分方程(或积分方程)。经过变换,原来函数所遵从的微分(或积分)方程变成了像函数所遵从的代数方程,代数方程比较容易求解,从而化难
我觉得用二十年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毕竟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好了。
一、《长恨歌》之韦瀚章韦瀚章生于1906年,“1924—1929年于上海沪江大学研究教育期间,师丛王子桢,林朝翰,吴遁生等研治诗词,深得门径。”韦瀚章“自幼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