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头小队长1982
7月28日,红色的火星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空闪耀,一群观星者支起望远镜,架起相机,捕捉15年来观测火星的最佳时机。
上至年近古稀的老人,下至刚上小学的孩童,近300位中国天文爱好者近日汇聚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西州”)的德令哈市,参加中国·柴达木首届全国天文科普嘉年华暨2018年“星空大会”。
不仅是火星大冲,土星美丽的光环、木星绚丽的斑纹、月球上密密麻麻的环形山……都让天文爱好者在望远镜前凝神屏息。
参加“星空大会”的天文爱好者在观星
据介绍,最初由北京天文馆《天文爱好者》杂志社发起的“星空大会”,自2005年以来已在云南、内蒙古、甘肃等7个省份举办了十三届。今年的“星空大会”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
长期从事天文科普教育的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说,参加这次“星空大会”的人来自不同层面,除了资深天文爱好者,还包括很多带着小朋友的家长,以及对天文有兴趣但还没有太多天文观测经验的民众。
追星老汉
在参加“星空大会”一群活蹦乱跳的追星少年中,留着白色胡须的吴世英显得格外特别。
这位来自湖北省十堰市一个偏远小山村的69岁农民除了下地干农活,最大的爱好就是天文。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用在这个爱好上,在自家屋前支起望远镜,还向亲戚朋友借钱参加各种天文活动。
吴世英回忆说,1987年发生了一次日偏食,天色昏黄,他在村里第一次透过墨镜看到缺了口的太阳,十分震撼,从此便迷上了日食。现在,吴世英已经看了四次日全食、两次日环食和两次日偏食。
吴世英在“星空大会”科普讲座上与专家交流
为了追逐日食,这位农夫足迹遍及黑龙江漠河、新疆阿勒泰、湖北武汉、云南大理、福建莆田……2016年,语言不通的他甚至跑到了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天文爱好让这位老农在山野之外有了更广袤的天地。
天外来物
月球陨石、火星陨石、彗星陨石、灶神星陨石、包含太阳系最古老物质的碳质球粒陨石、被誉为世界最美的橄榄陨石……20多块形态各异、来历不凡的陨石在“星空大会”期间于德令哈天文科普馆展出。
“星空大会”期间展出的橄榄陨石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送来一块1952年陨落的公斤重的陨石,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搜集到的第一块陨石。据介绍,毛泽东在视察紫金山天文台时把这块陨石拿在手中仔细端详后说,陨石也是物质,天上和地上的东西都是物质构成的,不是神创造的。
上海五云坊陨石工作室收藏家张勃为“星空大会”带来各类陨石参展,并向德令哈天文科普馆赠送了一块1516年陨落、1958年发现于广西南丹的两公斤重的陨石。
他带来参展的还包括截至目前中国最新鲜的陨石:2018年6月1日坠落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块210克的陨石。
收藏家张勃携陨石参加“星空大会”(喻菲摄)
在“星空大会”上,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伟彪为天文爱好者做了一堂科普讲座,介绍了陨石所蕴藏的丰富科学内涵。他说,陨石是来自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岩石碎片,记录了太阳系历史上重要事件的信息,是科学家了解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
徐伟彪说,陨石曾经仅是科研殿堂的“阳春白雪”,如今中国涌现出众多陨石爱好者,陨石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世界屋脊上的天文课
今年举办“星空大会”的德令哈市拥有目前仅次于北京天文馆的中国第二大天文科普主题展馆。此外,德令哈市还将天文课纳入了九年义务教育。
天文爱好者在德令哈天文科普馆前观星(喻菲摄)
海西州副州长段东平说,海西州长期以来重视科普教育事业发展。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德令哈天文科普馆为当地各族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揭示宇宙奥秘、探索天地自然之谜、感受科学魅力的科普活动场所,场馆所有展厅都免费开放。截至目前,这里每年接待18000余人次,相当于德令哈常住人口的27%。
本届“星空大会”主办方之一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立说,北京天文馆与德令哈天文科普馆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未来北京天文馆将为德令哈天文科普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为实现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贡献力量。
朱进说,的人在的时间里,所做所想的都是地球上的事,而天文学关注的是遥远的宇宙,对天文爱好者来说,天象观测提供了亲身接触神奇宇宙的机会。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为小天文爱好者签名留念
他说,其实天文跟每个人都有很大关系,对国家发展也有重要意义。相比其它学科,天文不断有教科书以外的新发现,天文熏陶的是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质疑精神。现在中国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天文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自新华网
Lisa艳艳
《天文爱好者》自诞生之初就得到了中国科学界和天文界的大力支持,杂志的科学顾问和编委均为国内顶尖天文学家和天文教育家,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亲自题写了刊名,一直沿用至今。《天文爱好者》杂志以追踪天文热点、探索宇宙奥秘、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为办刊宗旨,坚持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介绍天文学基础知识和人类认识宇宙取得的新成果,培养青少年天文爱好者的观测实践能力,为中小学教学和天文爱好者进行天文观测服务。杂志刊登的内容包括最新发现、天文知识、观星技巧、天文摄影、天象预告、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等,深受广大天文爱好者和青少年的喜爱。《天文爱好者》是国内普及天文知识的重要窗口,自创刊以来,累计发行1000余万册,在天文科普方面有着极高的声誉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众多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天文学家都曾经是《天文爱好者》的读者。进入21世纪以来,《天文爱好者》紧跟时代步伐,从印刷质量到选题策划都有了全新的面貌,提出了做“探索神秘宇宙的首选科普读物”和“从入门到精通的完全天文指南”的新办刊目标,并推出了包括适合安卓、iOS系统阅读的手机版。《天文爱好者》的品牌栏目有“前沿∙视点”、“天象预告”、“星空有约”、“宇宙奥秘”、“天文杂谈”、“天文奥赛”等。《天文爱好者》目前为月刊,全彩色印刷,每月1日出版,每期100页。
黑糖miko
七月十二日,韦伯望远镜第一批深空图景发布。【作为天文爱好者,很荣幸能在照片发出之前就了解深空图像可能存在的惊艳之处,看完照片,我可以用“不明觉厉”四字形容第一感受,用“豁然开朗,醍醐灌顶”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我想,大部分没有了解过韦伯望远镜强大功能和使用目的的网友应该不会对这几张照片有太大反响,因为事实上,这几张照片似乎就是普通的经过渲染的宇宙图像,与之前哈勃望远镜传回的照片没有本质区别。那他是如何让无数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翘首以盼、欣喜若狂的呢,就让我为大家解读,照片背后的科学事实。
介绍韦伯望远镜强大功能之前,让我们先了解【多普勒效应】: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短,频率变高(蓝移);在运动的波源后面,波长变长,频率变低(红移);波源的速度越快,产生的效应越大。正如一辆警车开来,向人靠近时声调变高,远离时声调变低。
了解了这个原理,才能明了韦伯望远镜的功能:宇宙大爆炸后,所有物质沿爆炸中心四散,某些物质通过微弱的万有引力聚集成团并形成了最初的一批恒星或星系。按理说我们可以观测到它们,事实上由于它们地球太远,发出的光全部“红移”成为了红外线。类似哈勃这类望远镜不具有观测红外波段的能力,韦伯望远镜的出现终于填补了在红外波段观测能力的空白。大爆炸已经过去139亿年,据预测,韦伯望远镜可以看到大爆炸后1-2亿年前原初恒星发出的红外光,由此韦伯望远镜也被天文学家们叫作“时间机器”而寄予厚望。
当我们欣赏深空图景时,最需注意的其实是隐藏在无数星光中的暗红色小点,因为它们是由原初恒星或星系发出的红外光,经过上百亿年的漫长旅途后抵达地球。这些恒星或许早已衰亡,成为毫无活力的黑矮星、脉冲星或是永不见底的黑洞,但它们发出的光却能跨越时空再次被人类捕获、研究得出惊人的新发现,真有种硬核的浪漫感。
虽然如此多的科技封锁事件让许多人对属于外国的最先进科技-韦伯望远镜并无好感,但人类对星空的仰望是虔诚而没有止境的,让我们期待韦伯望远镜能带来更多震撼人心的图片和科学发现。
你可以到淘宝商城上面看看,有一家店铺叫:报刊易订阅的,不错的。 他们客户很专业,也是做报刊订阅业务的
1.国际新闻界2.新闻与传播研究3.现代传播4.新闻大学5.新闻记者6.当代传播7.新闻界8.中国记者9.传媒10.新闻战线11.青年记者12.新闻与写作13.
梁朝伟、王一博同登杂志封面,他们的颜值有多高? 梁朝伟、王一博等人拍摄大片帅气硬朗,表现力十足他们的颜值很高,我是觉得或是王一博造型更为吸引我,由于相比梁朝伟,
嗯,我比较喜欢,因为为什么呢?因为他可能对我的一些组装电脑来说是一个很直观的影响,他能够让我对于哪些配件硬件设施有一个很直观的看法,而且我的第一台电脑就是这样组
我觉得这些都是谣传,张天爱并没有亲自承认这些事情,所以我们也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