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80

快到碗里吧吧吧
首页 > 职称论文 > 电影赤壁论文有关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鱿鱼女王

已采纳

《三国志》,陈寿本身写的就很好,裴松之注的也很好,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很多现在已失传。不过赤壁之战中在史书中都很简略,其中意味还需多读细品,特别是《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352 评论

缌喵喵喵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历史上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以战争描写为主,表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如果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算起,至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道 关云长义释曹操”为止,总共用了八回约四万余字来描写赤壁之战,不可谓不是浓墨重彩。但是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呢?赤壁战败后的曹操为什么又会从此无缘一统全国了呢?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解读,本文试图从三个部分来论述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决策失败。 关键词: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曹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1-02 一、赤壁战前曹操的军事行动和对内措施 (一)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军事行动。 1.官渡之战。 之所以将官渡之战放在本文开头进行论述,是因为此战乃是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至许昌,至此“挟天子已征四方”,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而袁绍也在这一时期击败对手,这样,华北两大最重要的军事集团,决战在所难免。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曹操奇袭袁军囤于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乃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平定乌桓。 乌桓,也称乌丸,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联盟之一。春秋时,生活在燕国北部。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1]两汉时期,乌桓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且与袁氏集团关系亲密。后官渡惨败,袁绍忧愤而死,其子袁熙、袁尚“奔辽西乌丸。”[2]此处的乌丸就是乌桓。官渡战后奔入乌桓的十万余“幽、冀吏民”有相当一部分袁氏集团的“忠臣死士”。这两股势力一旦结合,对曹操统一大业的进程将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所以曹操甘冒许昌空虚的危险,也要亲率大军,消灭袁氏残余和乌桓的势力,迁部分乌桓居于内地。至此,曹操解除了来自自己后方的威胁,河北之地基本统一。 (二) 对内政策。 在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消灭诸多豪强军阀的同时,鉴于当时经济凋敝的惨状,曹操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来巩固既得利益。 1.屯田制的推出。 曹操诗歌《蒿里行》有云:“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见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确实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曹操夺取政权工作的进行,所以他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用枣祇、韩浩等议,始兴屯田”[3]。曹操治下的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屯田,总的来说都带有强制性。但即使是如此,在社会经济濒临崩溃的汉末三国时期,屯田制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也有利于区域性的统一,而且对安置流民,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三国时期,曹魏的实力是最为强劲,这也与它从最初开始就大规模推行屯田制有莫大的关系。 2.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汉末大乱,除了安置流民,维持社会正常生产秩序以外,还需要做的就是广纳人才。赵翼谓:“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2]而三雄之中,又以曹操帐下人才最多。他广泛吸纳各方人才,对于己方势力的形成、壮大以及最终统一北方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误 历经官渡之战、平定乌桓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随即挥师南下。可以说,他选取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时间。南征荆州之时,恰逢荆州之主刘表病重。公元208年7月曹操大军出征,8月刘表病逝,9月其幼子刘琮便投降。之后,当阳轻骑败刘备。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都无愧于曹操作为一个伟大军事家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是赤壁惨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一)主观方面。 占领江陵之后的曹操,错估了当时的局势,同时也小看了孙、刘两家的实力,即没有认真对比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也没有听取谋士的意见,攻占江陵之后匆忙奔袭,最终导致了赤壁惨败。 (二)客观方面。 1、蒋干出使江东。 在率军南征的情况下,军中众将领应该如何调遣,对于一军统帅的曹操来说也是至关重要。但是,曹操在这场战役中人事任命上的失误是赤壁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次南征中,除去上阵杀敌的武将,还有形形色色的说客周旋各方。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相信对一个不成功的说客——蒋干都有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于诸葛亮、邓芝、李肃这些成功的说客,那在蒋干身上又缺少点什么呢?曹操派蒋干出使江东的失误又在哪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比之诸葛亮,少“援”。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中,同样是孤身至江东的诸葛亮,在面对江东“主降派”的轮番攻击时,可谓是从容应付。当然,这不乏作者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塑造了诸葛亮这一人物技高一筹的原因,更重要的就是诸葛亮有“援”。东吴集团中以鲁肃为首的文臣,和以黄盖为首的武将,都劝说孙权连刘抗曹。鲁肃更是在诸葛亮至江东之初,关怀备至;又有张昭等人在东吴君臣议事之时力劝孙权投降,这时坚定的与诸葛亮站在同一立场上的又是鲁肃,二人共同劝谏孙权,坚定其抗曹决心;紧接着周瑜欲杀诸葛亮,邀鲁肃相商,鲁肃同样直言曰:“不可,今曹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4]可以说诸葛亮虽是单身前来,但是却争取到了对方阵营中举足轻重人物的鼎力援助,可谓是第一大助力。 但是我们反观出使江东的蒋干,企图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动决战之心已定的周瑜,这完全就是绝无可能之事。假设一下,蒋干能在出使之前暗中结交张昭,使其能联合“主降派”于孙权面前进言,然后在群英会上不惧生死,抓住机会挑拨东吴主战和主降两派之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那么不费一兵一卒使孙氏来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说,蒋干之败,除了智不如周瑜以外,还有少“援”之故。 (2)比之邓芝,少“勇”。 中国古代虽有“交战双方,不斩来使”之说,但是毁书斩使的情况也是有所发生的。作为一名说客,就应该如蔺相如之出使秦国一般,能用自身的蔚然气度震慑对方,使之屈服。 除蒋干之外,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中,还有作者所塑造的另一位成功的说客形象——邓芝。邓芝出使,正值吴、蜀两国敌对之际,先主刘备更因此战而命陨白帝城。邓芝初到东吴,“立油鼎,命武士立于左右,各执军器”,此时的邓芝完全可以说是用自身的逼人气势打消了对方的锐气,为己方的谋划积蓄气势。 而蒋干于赤壁战前来到江东,甫一见面,便被周瑜一语道破来意,其时表情相当愕然,却也违心地说“特来叙旧”,这在第一时间与周瑜的斗法中就落入了下风。之后群英会上,周瑜更有“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之事者,即斩之!”之言,使得蒋干完全陷于被动,使他不敢也不能多言;当周瑜表明决心:“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时蒋干已吓得面如土色。说客如他,即不能把握时机,也没有出色胆识,又如何能在敌营中挥洒自如,完成出使任务呢?此蒋干必败之第二大原因。 (3)比之李肃,少“谋”。 谋,有谋划、谋略的意思。身为蒋干“同事”的李肃就比他更加高明,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三国演义》第三回《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一节中,就向我们展示了这位谋略高明的说客形象。彼时,董卓正因对手丁原手下大将吕布之勇而大伤脑筋,李肃出列,说了这样一番话:“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故而后续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赤兔马和金珠玉带使得吕布杀主投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肃游说成功的根本就在于其对吕布为人的充分认识,对症下药,效果立显。 反观蒋干,在出使之前即没有好好分析游说对象为人品行,更没有做足功夫琢磨怎么样使自己的劝说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且,作为曹操身边的谋士之一,尚且不论其在曹营地位如何,但对东吴在孙策之后“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4]”的说法不可能没有耳闻,然而他却听而不闻;更何况,在他之前,远有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与曹操决战之心已定。近有三江门水战前,曹操遣使送书至周瑜,周瑜毁书斩使。这些情况,作为曹营一员的蒋干就不可能不知道,然而此君竟是如此的盲目自信,想赢,岂不笑话? 从以上三点来看,如此的少“援、勇、谋”,既不自知,也不知人,岂有不败之理。 2、曹军可用水军兵力不足。 就双方总兵力来讲,自然是曹军要远大于孙、刘联军,但就经过严格训练及实战操练的水军来说,曹军则少于孙、刘联军。在赤壁战前,其实曹操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说明他在南征刘表前,就有意开始着手操练自己的水军了。而且他为了能利用刘表的水军,也必然会遣知晓水军的亲信前去驾驭降卒。在“玄武池”中训练了几个月,勉强知晓水军和久经长江风浪的孙、刘辖下水军相比谁优谁劣?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那么刘表的水军呢?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操得刘表“船步兵数十万”,据此可以推断,刘表的水军应该在十万左右。然而,这十万荆州水军新附曹操,战斗意志散漫,兵将不可能齐心。战争中,兵将不齐心,这是作战时最大的一个忌讳,但不幸的是,在收编荆州水军之后的曹军,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状态下而不自知。 三、赤壁之战对当时局势的影响 在说到赤壁之战对于当时全国局势的影响,都会认为是:因赤壁之战,导致了天下三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赤壁之战前,正是“天下大乱,雄豪并起”的时代,正是由于割据势力的激烈争夺,才酿成了赤壁之战,应该说,分裂割据是赤壁之战的前提而不是结果。战前的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有了立国的条件。通过赤壁之战,吴、蜀两家也有了立国基础。三国分立,实际上就是从东汉末期以来的大破坏大分裂逐渐统一全国的一个过渡过程。 赤壁战前,诸葛亮见孙权,曾以“操军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势矣”[5]说服孙权连刘抗曹。于是,以赤壁之战为契机,江南较少战乱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后盾,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在抗衡曹魏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联盟也并非是稳固的,荆州就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敏感而重要的角色。赤壁战后,刘琦死,刘备领荆州牧。战后五、六年间,刘备取得益州,复领益州牧,三国分立的态势已经形成,同时孙、刘两家对于荆州的争夺也进入了激烈化过程。到孙权擒杀关羽、夺占荆州之后,就宣告孙、刘联盟已经完全破裂,之后虽然恢复往来,但已远不如赤壁之战前后的那般稳固。所以,赤壁之战最大的历史意义,就是在于它确立了三国分立的局势,是从局部统一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重要过程。

139 评论

不是我的白云

自己看6年级小学语文书,上册的

103 评论

林麓是吃货

赤壁之战 Chibi, Battle of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决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张飞率20骑断后,拆长坂桥,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且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09 评论

爱上大碴粥

那必须是三国志啊

319 评论

Megumi2046

1《三国志》(最好是带裴松之注释的,因为其注释中引用了大量当时记载三国的史书,而这些书到今天已有九成都失传了,只是在注解中保有信息)2《后汉书》3《三国会要》,是记载三国时期的典章制度的4《资治通鉴》,因为是编年史,可以通过它知道三国时期每年都发生了哪些事5《汉晋春秋》,《华阳国志》,《魏略》,《九州春秋》6《晋阳秋》7《三国志集解》,为注解三国志与裴松之注之作

110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苏轼赤壁赋的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上的失意.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

    fanfanwi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解析前赤壁赋主题的论文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一 文章开篇一段情景交融,既如道家仙境,亦与禅宗自然闲适的审美境界相契合。清风微拂、明月徘徊似有情,在轻纱笼罩的江面上

    辛燃arzue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唐诗赤壁论文格式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月出》首章

    笨丫头1986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赤壁赋论文中国知网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一 文章开篇一段情景交融,既如道家仙境,亦与禅宗自然闲适的审美境界相契合。清风微拂、明月徘徊似有情,在轻纱笼罩的江面上

    似曾相识SaM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电影有关的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

    yuxinchen00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