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20

喵喵小猫咪
首页 > 职称论文 > 白族文字的发掘与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奇文文1314

已采纳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旧称“民家”,他称有“那马”、“勒墨”,汉文史称有“白蛮”、“河蛮”、“白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白族总人口有185万人,其中80%聚居在以洱海为中心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云南的丽江、怒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县市以及贵州的毕节、湖南的桑植、四川的凉山等地也有白族人口分布。族源方面,一般认为白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隋唐时期分布于洱海地区的“河蛮”、“白蛮”有亲缘关系。白族先民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南诏和大理国两个地方民族政权,这两个政权和唐、宋两个中央王朝相始终,历时近500年,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白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也是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形成的。到元代白族贵族仍世袭封建土司。明代经过改土归流,白族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6年11月设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洱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南诏和大理国文化,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白族的建筑、医学、文学、史学、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等都很发达,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也享有较高的声誉。2、白族语言和文字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白语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大方言。南部方言即大理方言,包括大理和祥云两个土语,通行与大理、洱源、宾川等县;中部方言为剑川方言,包括剑川和鹤庆两个土语,通行于剑川、鹤庆两县;北部方言为碧江方言,分碧江、兰坪两个土语,通行于怒江州的碧江、兰坪等县。由于白族人口聚居程度高,方言差别不大,除北部方言外,其他两个方言之间一般可以通话。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一样,白语也是单音节的词根语,形态变化不复杂,词序和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受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影响,白语在历史上和汉语关系十分密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白语既有很多和藏缅语对应的地方,也有一些特点和汉语相同或相似。因此,关于白语的系属,学术界的观点并不统一,主要有三种意见:①罗常培、傅懋绩、徐琳、赵衍荪等认为白语属藏缅语族彝语支(罗常培、傅懋绩1954,徐琳、赵衍荪1964)。②戴庆厦等主张白语属藏缅语族,自成一语支,即白语支(戴庆厦、刘菊黄、傅爱兰1990)。马提索夫在1997年的汉藏语国际研讨会上也认为白语仍属藏缅语,并自成一语支(孙宏开、江荻1999)。③认为白语不属于藏缅语,而和汉语关系密切。如本尼迪克特20世纪40年代将白语归入汉语族,郑张尚芳近期认为“白语是汉白语族的一直支独立语言。”(郑张尚芳1999)语言使用方面,居住在平坝地区以及城镇附近的白族居民一般兼通汉语,多为双语人。边远山区白族只通白语。从人口构成来看,白族男子因有外出务工的习惯,故多兼通汉语,而白族妇女通汉语的比例要低得多。由于白语在当地的影响,大理州境内的一些汉族人口也兼通白语。怒江的兰坪县城内,由于多民族杂居,而白语影响又最大,白语因此成为当地各民族的共同交际语。白族地区的电影、广播、电视和报纸都使用汉语文,但民间文艺活动则以白语为主。白族有自己的古老文字,即“白文”。为和建国后创制的拼音白文相区别,一般又称“老白文”或“古白文”,它形成于南诏末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它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汉字系民族文字。古白文至今仍在白族民间使用,但历史上它一直没有发展成为全民通用的民族文字。其书写符号体系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①假借汉字。利用现成汉字来记录白语,有音读、训读、音义全借、借形字等几种。②自造新字。在汉字上进行笔画增减或把汉字及其偏旁重新加以组合,造成新字。所造成的新字白族民间称为“白字”。这类“白字”有以下数种:汉字变体字(由汉字增减笔画构成)、汉字省略字(由汉字省略部分构件构成)、汉字仿造字(借鉴汉字造字理论,由汉字及其偏旁重新组合构成,其中形声字和音义合体字最多)、加形字(由汉字加无意义的偏旁构成)。因此,古白文是一种由多种造字方法构成的复合性的书写符号体系。古白文历史上一直没有获得官方正式文字的地位,长期流传于白族民间,并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碑铭和书面文献一直保存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创制的白族文字一般称为新白文或拼音白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符号基础的拼音文字。新白文创制于1958年,但没有实验推广。1982年和1993年对该文字方案分别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并在部分白族地区进行了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67 评论

油炸妹子

硕士、博士学习期间(1993年9月—1999年7月):1、《大理道教洞经古乐》(论文,独著,载《民族艺术》1995年第2期)2、《大理佛教文化》(论文,独著,载《法音》1995年第10期)3、《白族茶礼》(文章,独著,载《百科知识》1995年第10期)4、《白族本主文化论》(论文,独著,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1期)5、《白族汉字型古文字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论文,独著,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版)6、《大理道教洞经古乐》(论文,独著,载《民族》1996年第10期)7、《西南民族同根意识初探》(论文,独著,载《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报》1996年3、4期合刊)8、《从民族文学古籍看我国各民族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论文,独著,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文献论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8月版)9、《白文文献》(著作,合著,载张公瑾主编《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版)10、《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著作,合著,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11、《傣族文化志》(著作,合著,载萧克主编《中华文化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12、《傣族》(词条,合撰,载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中华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8年8月版)1999年7月以来:13、《秘鲁:政府行为下的民族语言》(论文,载《民族团结》(汉))1999年4期14、《大理历代名碑》(编著,合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15、《汉字型民族文字的造字方法》(论文,合著,载《汉字的应用与传播》,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16、《略谈方块白文及其历史发展》(论文,独著,《云南民族语文》2000年3期)17、《昆明西山白族的历史与现状》(论文,独著,《大理文化》2001年2期)18、《西山白语概况》(论文,独著,《民族语文》2001年5期)19、《从汉字系文字看汉字符号的多语言适用性》(论文,独著,《云南民族语文》2001年1-2期)20、《傣族宗教与文化》(著作,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1、《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编著,合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22、《论南方汉字系民族文字》(论文,独著,《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2期)23、《白文古籍与方块白文的书写系统》(论文,独著,《民族古籍》2002年2期)24、《白语名量词及其体词结构》(论文,独著,《民族语文》2002年4期)25、《日本文字的历史发展及其书写符号系统的构成》(论文,独著,《世界民族》2002年4期)26、《方块白文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因素》(论文,独著,《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6期)27、《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汉字文化圈文字研究》(著作,独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8、《双语对白族命名制的影响》(论文,合著,《民族语文》2003年5期)29、《试论水书的书写系统及其文化属性》(论文,独著,《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2期)30、《从书写符号系统看“古白文”的文字属性》(论文,独著,《大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2期)31、《试论白语的基本语序》(论文,独著,载戴庆厦主编《中国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论·语言专集》第四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2月版)32、《神奇的古滇国与古滇文化》(文章,独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6月15日)33、《从白文古籍看白文书写系统的历史发展》(论文,独著,载周明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版)34、《白族》(著作,合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35、《傣族》(著作,合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36、《语言与文字》,(编著,合编,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37、《Language policy for Bai.》(白族语言文字政策)(Minglang Zhou and Hongkai Sun (eds.), Language poli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49,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38、《白族语言文字研究回顾与展望》(文章,独著,载《大理文化》2005年第5期)39、《社会文化结构与女性文字的发展》(论文,独著,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40、《试论白语的名+量结构》(论文,独著,载李锦芳、胡素华主编《汉藏语系量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41、《白族古籍集解》(词条,白文古籍部分,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解》,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2、《试论白语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形式》(论文,独著,载《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7期)43、《白族民俗志》(著作,合著,载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44、《民族语言学研究》(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32万字,周庆生主编,王锋、李云兵副主编45、《大理丛书·白语篇》(学术资料),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10月,600万字,徐琳主编,王锋、段伶、李绍尼副主编46、《试论白语大理方言的否定词及否定表达形式》(独著,论文),载周庆生等主编《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万字。47、《汉字:一个奇异吸引子》(独著,论文),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中国混沌语言学新探索》,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万字49、《方块白文》(独著,文章),载张公瑾主编《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2000字。50、《白文与汉字俗字》,论文,8000字,独著,载《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51、《新中国60年来的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万字,载戴庆厦主编《新中国60年来的民族语言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2、《初值与沿流——语言演变的混沌性质》,论文,7000字,载张公瑾、丁石庆主编《中国混沌语言学新进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3、《白语简志》(修订),徐琳、赵衍荪原著,王锋修订,载孙宏开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13万字。54、《革命大潮中的白族青年》,3000字,一般文章,载《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22日55、《云南省大理市农村社会保障》,调研报告,3万字,载郝时远等主编《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及法制建设》,方志出版社,2009年11月版。56、《论白语基础方言和标准音点的选择》,8000字,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编《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民族语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172 评论

张小电1301

白族文字的话现在基本留存的很少,白族话我倒是可以帮你

320 评论

davidzeng168

语言文字语言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中国民族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白语和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20世纪50年代白语方言调查以后,将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其中,怒江方言原称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县于1986年撤销,故又改称怒江方言。也有将白语三大方言改称西部(怒江)、中部(剑川)、东部(大理)的新意见。两种提法所涉及的方言区域划分基本一致。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相比,白语的方言总体上看差别不大。各地白语的语法系统基本一致,词汇大部分相同,只是在语音上有一定的差异。语言使用方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国家民委文宣司合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的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约万,剑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约万,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约万(以上据1982年人口材料)。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为60余万人,剑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约50万人,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约10万人。再加上省内其他白族聚居区的白语人口(包括大理一带以白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回族人),白语的使用人口约有130万左右。白语三个方言之间,剑川方言和大理方言比较接近,除了一些方言词和语音的差异外,一般都可以相互通话。怒江方言和上述两种方言(特别是大理方言)的差别较大,通话有较大困难。一般认为,怒江方言最为“古老”,受其他语言(主要是汉语)的影响较少,剑川方言次之,大理方言受汉语的影响最大。白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以白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县以下白族聚居区群众活动都使用白语。由于受白语影响,大理州境内的一些汉族人口也兼通白语,居住在大理市境内的回族也以白语为主要交际用语。怒江州的兰坪县城内,由于多民族杂居,而白语影响又比较大,白语因此成为当地各民族的共同交际语之一。从分布地区看,居住在平坝地区以及城镇附近的白族居民一般兼通汉语,多为双语人。而边远山区、交通阻塞地区的白族群众只通白语,如洱源西山、剑川象图等白族村寨,白族居民大多不懂汉语。从人口构成来看,白族青壮年男子因有相对较多的机会接受汉语文教育,加上普遍有外出务工的习惯,因此一般兼通汉语,而妇女懂汉语的比例要低得多。白族地区的电影、广播、电视和报纸都使用汉语文,民间文艺活动则以白语为主。学校教育方面,白族各聚居区的中小学都用汉语文授课,小学低年级则普遍使用白汉双语进行教学,一些地方的小学高年级也仍用白语作为教学辅助语言。从历史发展情况看,白族地区的白汉双语状况是比较稳定的,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没有产生白语人口大规模转用汉语、白语功能大规模萎缩的现象,这都说明白语的使用和功能是基本稳定的。可以肯定,在以后的很长时期内,白语仍将作为白族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民族特征而存在。

291 评论

Xzylongfeng

白族曾经是有过过属于自己的“僰文”的,而且这也是有历史根据的,是有历史书籍记载了的,后来失传了,就没有文字了,就口口相传了。

264 评论

月光下的芙蓉

白族是有自己的文字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他们的文字缺失了。在历史上是记载过白族的文化的,他们的文字叫“僰文” 。但是因为后面被焚烧了,所以他们的文化变成了口口相传的文化。

云南其实历史很悠久,根据史书记载是秦朝的时候就有记载了。而且当时的云南就是少数民族众多,这么多的民族,多数都是有自己的文化的,尤其是白族的历史也是非常的悠久的。所以他们的文字叫“僰文” ,而且很多大理剑川的石碑也是可以有记载的,石碑上面记载的就是“僰文” 。后面到了明朝的时候,明王朝想要占领云南,所以就专门派了大臣沐英来攻打云南。虽然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最终云南也算败了,所以当时的沐英在战胜了云南以后,因为想要教化当时的少数民族,就下令把少数民族的文字都烧掉了,这个也叫沐英灭种计划。

后面因为要把云南汉化,所以南京的人口大量开始迁往云南,导致云南多少数民族的局面被打破,变成了汉人占有大量地位。很多的少数民族开始和汉族通婚,也慢慢的汉化,所以很多的文化就消失了,其中也包括白族的“僰文” 。虽然后面白族再次确立过文字,但是也因为古籍的丢失,所以无法统一文字,这也就导致很多的文字都不见了,变成了现在这个口口相传的样子。

如果明朝的时候没有焚烧古籍,白族也是会有自己的文字的,而且可能非常辉煌,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只希望历史学家有更多的发现吧。

279 评论

相关问答

  • 白族建筑文化的论文

    摘要: 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和叠加的综合性特征。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

    哇啦哇啦bibibi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民族语言研究与民族团结论文

    中国传统民敔中衬词的功能采析以江西赣南客家民歌为例衬词在中国传统民歌中广泛运用。据《辞海》“衬词”的释义:“在曲调规定的字数定额以外,句中的字叫‘衬字’。一般只

    桃紅梨白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汉字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一:汉字发展史概况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

    小小暖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研究挖掘机的目的与意义论文

    你好 专业代做毕业论文 看名字+

    张家阿婆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庙会文化的挖掘研究论文

    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xiaoxiao76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