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涛学大教育
科学发展观论文: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 人民网 2008-12-1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正确处理继续解放思想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思想解放是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实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是永恒的、普遍的,又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面对不同任务,解放思想的领域和重点也有所不同。当前,继续解放必须紧扣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上,在深化科学发展的认识上继续解放思想,在创新发展理念上继续解放思想,在解决阻碍发展的实际问题上继续解放思想,在落实以人为本发展核心上继续解放思想。应该说,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是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的解放思想,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面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压力、新挑战,我们既不能在解放思想上“坐而论道”、“隔靴搔痒”,也不能离开广西实际“无的放矢”空谈解放思想,更不能把解放思想游离于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实之外。必须把继续思想解放与推动广西科学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广西加快发展的动力之源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总量扩张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对于我区这样一个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来说,加快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尤为迫切,尤为重要。经济要发展,产业是基础。我区目前产业规模较小,结构不够合理,层次也偏低,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技术装备落后,现阶段发展主要依靠高投入,高能耗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也较高,从总体上看,仍属投资拉动型和数量扩张型发展,这些都直接制约我们的加快发展。要奋起直追,赶超先进省区,与全国发展同步,既要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尽快实现总量扩张,同时,更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说,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必须把“好”与“快”很好地统一起来,做到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只要是符合广西科学发展的“快”,能搞多快,就搞多快;只要是符合广西加快发展的“好”,能搞多好就搞多好。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抓好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以速度数量发展型向主要以质量效益推动发展型转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强化产业竞争力,抓好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生态环境保产业,提升社会生态效益,坚持走具有广西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加快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优先发展长期以来在广西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的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力等七个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林浆纸、水泥建材、现代中药、海洋等产品,力求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 正确处理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与统筹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 实现跨越发展需要重点发展、重点突破。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我国发展百废待兴的困局,党中央果断开放沿海城市并设立经济特区,以沿海区域的重点发展、重点突破“杀出一条血路”,强力带动全国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局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西的跨越发展仍然需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沿海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市场优势和开放开发优势,抓住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域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积极参与面向东盟的国际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发展,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两新”战略目标,努力形成沿海区域强劲的带动力,推动全区改革开放新突破、经济发展新跨越,从而形成中国沿海一个较强实力和强大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区域。实现“两新”战略目标,需要以更加思想解放的胸襟、以更加改革开放的胆略、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举措,把沿海地区建成我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率先发展的先行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以沿海地区的跨越发展引领、辐射和带动全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广西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而工业化又是广西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发展中必须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通过推进工业化加快提升我区经济发展的总量、质量和水平,又要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来进一步彰显我区山川秀丽的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寓于经济建设之中,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最终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必须把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之上,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归宿。发展经济,归根到底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在经济发展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加快我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城乡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尽快解决好我区部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和贫困山区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构建广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沅希Angela8
我就喜欢这种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我国目前的改革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使之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而非社会制度的变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而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稳定则是为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那么必然阻挠经济的发展...甚至是一种抑制...总之...稳定是前提...改革是方法...发展是目的...而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强调发展...而以人为本正应和了"改革"的目的...
万有引莉
《简析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及其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生动运用和体现,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顺利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正因为其目的就是进一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有着极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完整概括。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革命也好,改革开放也好,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前提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国内各种矛盾的解决,说到底也要靠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一句话要靠发展去解决,不发展或发展慢,就不是社会主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还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要把经济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和实现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成果。在政治的建设发展上,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上,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上,一方面,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人民的凝聚力,构建好和谐社会,保护好环境,让人民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教育,发展科学文化,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品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如何发展呢?基本要求是发展的全面性,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四大方面的建设,而不是某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发展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不能顾此失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追求某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全国是一个大系统,系统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看不到这一点,就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在发展中兼顾各方面关系,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坚持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毛泽东曾说过,统筹兼顾,各得其所。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曾讲过发展中的统筹问题。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讲了四个方面的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的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从世界发展变化的大局中把握国内发展的机遇,决策我们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的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新的阶段性重大成果。它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艰苦探索,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党积累了不少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经济增长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的协调发展等。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发展观,制定和贯彻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六大在深刻总结这段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提供了指导。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经验加以深化,与新的时代特点和当前国情相结合,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因而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回答了社会发展的问题。
科学理论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理论。现在,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发展观系统深入地回答了“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新的阶段性重大成果,是重大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战略思维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进一步结合,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增添了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品格的崭新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
[2]吴邦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人民日报..
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论文作者:童鞋论文网 论文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16 8:34:23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一)农村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
科学发展观的四个特征(一)科学发展观唤醒创新基因的特征科学发展观就是被唤醒的大自然的基因模式,它不是一个人的文化,里面不存在个人理念,它是大自然自身发展的一条道
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