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4

柔柔1989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丰子恺散文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依然泛泛

已采纳

谈及人生哲学,切忌玄虚。寓深刻于浅显中,运笔自如,方显雍容气度、智慧灵光之美。丰子恺先生散文《渐》中,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形象,于气定神闲之中将“渐”的人生哲学娓娓道来。一、描写细腻,触发体验为了表达“渐”之潜移默化,作者略举读书体验。“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这种体验人皆有之,然而谁能想到把它和“渐”联系起来呢?丰子恺先生则独具眼光,以细腻的笔触勾勒这一生活场景。“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暗指光线暗淡,“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极言读书之痴迷。以太阳光线的变化,暗指“渐”的潜移默化,以读书人的痴迷,暗指“渐”的难以觉察。又如提及“渐”的本质是“时间”,作者认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接着细腻描写一幅乘火车的人生百态图: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让位于老者之人,为求心的太平,牺牲暂时安乐,一副安之若素、心满意足之态。争先下车之人更让人忍俊不禁,高呼之声不绝于耳,好一幅不甘人后、奋力拼争的画面!此处描写绘形绘声、细腻传神,不但生动勾勒乘火车的百态图,更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化抽象说理于真实体验中。二、比喻巧妙,简约传神化深奥为通俗,比喻是常用的艺术技巧。比喻之妙,妙在寻常,所取喻体信手拈来、了无痕迹;妙在贴切,形神俱备,形象与意蕴完美结合。如为了说明“渐”是造物主人的手段,作者略举下坡一例。“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人们都有下斜坡的体验,以此为喻,通俗易懂,突显生活气息。下斜坡时心境宽畅、轻松自然,全然没有上坡时的劳心劳力、费时伤神,不经意间便到达终点。这种感受与变更的渐进是何其相似!又如“人生看似不动,实则常动”,这是“渐”之迷惑性。这一抽象道理如何形象表达呢?作者巧妙借用“钟”作比喻。“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这是因为“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时辰钟再寻常不过,人们对其感受亦再寻常不过,以此来比喻人生“渐”之变化,生动形象,制造简约传神的艺术效果。三、不嫌赘笔,发人深省赘笔多为用语啰嗦、累赘,以致表达拖沓。然而赘笔运用得当,可突出重点,吸引读者眼球,引发读者思考。如“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由年到秒,何其累赘,何不简而言之?然而,这一赘笔却深得发人深省之妙。这不正是每一个个体人生的构成?这不正是个体人生的每时每刻?既点出了“渐进”的普遍性,更点出了其深刻性。又如“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由冬到夏,作者精确到分秒,不吝笔墨将时间之渐进铺陈开来。冬夏之替,季节分明,然而这交替却总在人们的不经意间完成。这“不经意”真是“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不由得赞叹作者之思考深刻、眼光独到。这些赘笔的运用,初觉累赘,细想之下却不得不赞叹作者运笔之自如、用语之从容。好一个“要言贵烦”!丰子恺的随笔大多采用娓语体,总是从容下笔,以笔代口,吞吐自如,得心应手,如行云流水,似家常闲谈,独具一种亲切感和自然美,时露灵性的妙悟和蔼然的谐趣。散文《渐》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掩卷沉思之际,始觉齿夹芬芳、神清气爽,处处闪耀思想之深邃却不乏用笔之飘逸,顿显“渐”之了无痕迹,顿显“大人格”“大人生”之智慧灵光。

265 评论

悠悠岁月里

丰子恺不仅仅是一位擅长绘画的大师,同时在散文方面也很有成就。他的作品风格独特,看过后便会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的有关丰子恺的文化散文吧!

丰子恺散文呈现为一种闲话语境,文本潜含一种与读者对话的可能性,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且又具有“淡如菊”的特点,即朴实平淡、自然无饰的语言以及清澄深远的艺术意境。

丰子恺的散文探究人生、自然的佛理真谛,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趣之中,于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描写细腻,叙述委婉。

丰子恺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是典型的随笔体散文,其《缘缘堂随笔》融童心和禅趣为一体,既真率自然,又妙趣横生。

抗战前,丰子恺的作品转而接触社会,开始写灾难性的现实,但文字仍然处处浸润着那种疏淡隽逸的调创作子,于细微处发掘宏旨精义,如《肉腿》、《半篇莫干山游记》。

俗话说,“诗画总相通”,丰子恺先生的随笔与漫画在创作实践中是相通的,他自己就曾说,“在得到一个主题以后,宜于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于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这样便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如此也可以贴切地说明丰氏创作的艺术特点。

俞平伯先生这样评价丰子恺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这样的评语用在他的散文小品上同样合适。那些文字或许只是以一种看来平淡的方式表达一些看来亦平淡的感想,未必字字珠玑,却是句句含情。

丰子恺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

作为我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以其风格简易、意境朴实、含蓄隽永的漫画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中一枝独秀。他的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儿童题材,被认为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丰子恺自小被家人的疼爱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也使得漫画在他的笔下一改讽刺幽默的单一面貌,变成了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被人们称为“诗意漫画”。俞平伯评丰子恺的作品是“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丰子恺作品中简单的线条、朴素的画风、单纯的色彩、朴实的画意,表现了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从他的画中总能读出画外之意,感受到文学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从而成就了“诗意漫画”。在中国画的传统创作观念中,自然而普遍地存在的“诗意”的概念,在丰子恺这里以别具一格的样貌出现。传统诗意画重视深远主题、超然精神的血脉得以有创新的被继承,促进了“诗意”作为中国画基本精神的继续传播。

丰子恺在作画的时候也经常会在作品中描画一些古诗词,文学家夏丏尊把丰子恺的这类作品称作“翻译”。但在笔者看来,丰子恺的作品中但凡是涉及到诗意题材的,都不仅仅是对诗词的简单翻译,而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诗与画的内面的结合”,简单的几笔便能将诗词的主旨表现得很有韵味。如他的作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几人相忆在江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等都是对古诗词中的某些情景作了一番描述。丰子恺并非纯粹是将古文“翻译”过来,而是借古人之意以抒一己之情,虽然创作立意借鉴自古人诗词,但却彻头彻尾的是自己的创作。

除了古典诗词题材之外,丰子恺的作品更多的是描绘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景,颇具人情世故和趣味。对两位古代诗人陶渊明、白居易的欣赏也促进了他清新自然风格的形成,寥寥数笔却生动再现生活最真实的状态,人生百态尽在画中。在《漫画创作廿年》中,丰子恺形容自己的创作“感觉同写随笔一样”。其作品《挖耳朵》,这本是街头巷尾百姓生活中常见的一幕,一般情况下文人雅士都不会作为创作素材,丰子恺却自有艺术主张,将这个生活中看似琐碎且难登大雅之堂的场景描绘的生动有致。

丰子恺作品喜闻乐见的诗意营造不仅因为其古典诗词或者贴近百姓生活的创作题材的选择,更在其创作方法的使用。人们常用“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来描述他画作的特点。陈星认为,其创作的特点是“意到笔不到”。在笔者看来丰子恺这种对意境的'追求非常类似于中国传统的写意画,崇尚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到意境营造的最佳状态;崇尚“以形写神”,讲究“气韵生动”。在《村学校的音乐课》这一作品中,作者不施色彩,寥寥数笔的描绘,人物的形态便跃然纸上。“画中一个个张着大嘴唱歌的乡村学校的孩子,虽然没有一个个被画上眼睛、鼻子,但稍有艺术想象力的读者都会体会出,这里每一个孩子都透出天真的活泼的神气”,整个画面的布局和形象塑造给观者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作品的观赏变得更加富有趣味。丰子恺谓“作画意在笔先,只要意到,笔不妨不到,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这种用笔的简洁营造了画面中的“含蓄美”,观众自然可以从画面中体会到更多“意蕴”。

丰子恺在《艺术漫谈》中曾形象地将艺术比作“米”、“麦”,认为艺术应当大众化,为大众所欣赏,如同家家户户每天能吃到的米、麦一样普及,不应当是那种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山珍海味。“纵观丰子恺的一生,其艺术思想尽管比较复杂,但我们只要结合他具体的创作实践进行考察,则不难发现,对大众化和现实化的追求始终是最重要的两点。”丰子恺本人在这两方面的论述也是很多的,比如他说“在杂志上发表大众美术的画,其实只给少数的知识阶级的人看,大众是看不到的,大众看到的画,只有街头的广告画和新年里的‘花纸’。可惜这种花纸画,形式内容都贫乏,这应该改良。提倡大众艺术,应该走出杂志,到花纸上来提倡。”他这并不是片面的追求艺术的通俗易懂,而是同时也十分注重艺术格调的完美。

正因为丰子恺的漫画立足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所以他的创作题材可以很广,只要是见到的对他有所启发的事物,他都能画成颇有意趣的画作。仔细欣赏丰子恺的作品,会发现其画作中人物大多是儿童。丰子恺自己也说“我作漫画由被动的创作而进入自动的创作,最初是描写家里的儿童生活相”。也曾表白过自己向往“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爱,互相助,其乐共生活”的理想社会。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促使他以一颗率真的童心去观察、描绘儿童。经典之作《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便是一例;另外还有《阿宝赤膊》、《瞻瞻的车》等也是上等之作。这些作品的出现正是因为丰子恺作为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素材敏锐的感知能力,善于感动、善于发现、善于创造。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来理解,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困乏时期,人们生理需求的不满足需要精神需求来填充,以思想精神的“食粮”去填补生理条件的匮乏,以对抗饥饿与寒冷。丰子恺的漫画以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情景将读者们带进快乐的、美好的世界,燃起人们对新世界的希望,成为大众苦难中的糖果。

在常人看来可能再平常不过的场景,而丰子恺却能够完成“诗与画的内面的结合”,画面中的一切变得协调而生动,为人们展现一种深入而微妙的境地。这里的诗意不再是依靠“梅兰竹菊”等传统题材来表现的超凡脱俗,也不是借助“山水云气”等固有场景来抒发的悠闲淡泊,而是以诗意来点化的最平凡最世俗的题材,却让所有观看的人都看到了生活最本真的状态,看到了生命的永恒本质。

143 评论

三石太保

丰子恺散文感悟1

这几日翻老一代文人的集子,不觉有种翻看老照片的感觉,那个年月战火硝烟缘别缘散,或是灯火昏黄胡琴咿哑,然而落在笔下,却是岁月沉淀下的一份淡泊。话语间总不动声色貌似闲散,无论是多么激烈的情感,抑或是数十载的光阴,终究不过如琥珀般凝固,泛出微黄的光来。不懂的人,嫌其无味;懂得的人,亦不过一声轻叹。

如周作人写食,郁达夫谈秋,汪曾祺说戏,总是缓和而又平淡,偶有激越,却很快被平和的语言厚重的底色盖住,似乎这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节奏。又或许诗是少年时候畅怀的,文是年老之后絮叨的。心境一变,世界亦不一样。庐下听雨,鬓已星星,人生开始滴滴答答,往事如云,也不免要罗嗦一些。

到了丰子恺这里,人们就更要这么说了:唠叨。也还真是很唠叨,我想古往今来,也再也没有一个人,如他这般用扬扬数千字,描写一个人如何吃瓜子了。详细到每个动作都分解,且逐步分析一般人和小女人吃瓜子动作的不同,俨然一部文字的瓜子记录片。你还可以想像他坐在你面前,伸出三个手指,告诉你:中国有不为人知的三大国粹,一是用筷子,二是吹煤头纸,三是吃瓜子。

看到这里难免一笑,但这位老人的可爱之处,也是在此。为了一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第二天就带着学生不远赶往扬州,去寻那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虽终究不过“沟渠似的小河上的一爿小桥”,但这份“稚”与“真”,却已难找。

最初知道丰子恺,是因他是叔同先生的弟子。后来叔同先生作了弘一法师,两人与佛教也终生有着不解之缘,这本集子的名字,也叫做《佛无灵》。丰子恺先生爱诗,也信禅,却不迂腐。听他怒斥那些吃佛教饭的人,倒也痛快:

“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不反对。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顾他人,我瞧他不起。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乐道,引为佛佑(抗战期中,靠念佛而得平安逃难者,时有所闻);受了些小损失就怨天尤人,叹“佛无灵”,真‘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据说后来丰子恺先生皈依佛教时,弘一法师为他取法名为“婴行”。““””期间,丰子恺遭受折磨,仍坚持作画以付先师所托,终成一部《护生画集》。这位法师婴行,倒真有着一份花和尚鲁智深的气度,和一颗如此的稚子之心。

再回来说说丰先生的这本集子,说梦,谈诗,释禅,回忆与师傅的交往,聊聊家里的往事,细述对女儿的感情,琐碎的、淡然的、和缓的,拼凑的是一位老人的闲窗岁月。然闲散之间,可见一身风骨,一颗童心。年月已久,我们却仍可想像那新月如水下,一位可爱的老人,或行或吟,或喜或怒,在他的“缘缘堂”下,如何笑对往事烟云。

其实相比散文,我更喜欢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国画的笔调、百态的人生,干净的构图,意境旷远,颇有古风。在他的笔下,世态炎凉、战事纷争、童真童趣、晨花夜月……无一不可入画,无一不成风景。

寥寥数笔间,即是一个人生。

丰子恺散文感悟2

从前我于世人一样地确信“真”为真的,“梦”为假的,真伪的界限判然。现在这界限模糊起来,是我不辨两镜孰真孰假,亦不知此生梦耶真耶。从前我确信“真”为如实而合乎情理,“梦”为荒.唐而不合情理。现在适得其反:我觉得梦中常有切实而合乎情理的现象。而现世家庭,社会,国家,国际的事,大都荒.唐而不合理。我深感做人不及做梦的快适。从前我读陆放翁的诗:

苦爱幽窗午梦长,

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

不觅仙方觅睡方。

曾笑他与世“暂”相忘,何足“苦爱”?但现在我苦爱他这首诗,觉得午梦不够,要做长夜之梦才好。假如觅得到睡方,我极愿重量地吞服一剂,从此悠游于梦境中,永远不到真实的世间来了。

……梦与真的历时长短,拿音乐来比方,不过像三十二分音符对全音符,久暂虽异,但同在“时间”的旋律中消失过去,岂有永远不休止的音符?每天朝晨醒觉时看见“梦”的幻灭,但每次临终时也看见“真”的幻灭,不过前者经验的次数多些,后者每人只经验一次罢了。讲到状况的变换不测,人世的命运岂有常态可测?语云:“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忽别下床鞋。”人世的变换不测与梦境有何两样?“……世间的事过后都可拿实物来做凭据,梦中的事过后成空,拿不出确实的证据来。”这话只能在时间说,你的百年大梦醒觉后,再向哪里去拿实物来证明世间的事的真实呢?到了大梦一觉的时候,恐怕你要说“世间的事过后成空,拿不出确实的证据来”了。反之,若在梦中说话,也可以说“梦中的事过后都可拿出(梦中的)实物来做凭据”的。我们在世间认真的做人,在梦中也认真地做梦,做了拾钞票的梦会笑醒来,做了遇绑匪的梦会吓出一身大汗。我曾做写原稿的梦,觉得在梦中魏梦中的读者写稿同在现世为《东方杂志》的读者写稿一样地辛苦,醒后感到头痛。当时想想真是何苦!早知是假,何不草率了事。但我现在并不懊悔,因为我确信梦中也有梦中的“世间法”,应该和在现世一样的恪守。不然,我在梦中就会梦魂不安。可知人在梦中都是把梦当做现世一样看待的。……

同是虚幻,何必细论其真切与荒.唐,合情理与不合情理,快适与不快适?总之,我中年以来对于真和梦,不辨孰真孰假,因而不知我生梦耶真耶。我不能忘记《齐物论》中的话:“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丰子恺散文感悟3

印象中,从初中起,即自从学了《山中避雨》这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对丰子恺的作品来了一个第一次的接触以后,感觉这位作家与众不同。读高中的时候,又学了他的一篇佳作《渐》,这就更加深了我关注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兴趣。近来,看了他的一些散文,感触颇多。现在就让我浅谈一下我的读书之感吧!

首先还得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日本曾有一位有名的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如此评价他:“我觉得,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会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在现代要想寻找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他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之中,有鹤立鸡群之感。”由此可丰子恺见,丰子恺这位文人深受赞誉。

是的,读了他的散文,真的能体会到一种真率和自然,不矫揉造作,不阿谀奉承!丰子恺的作品引起人们一种心平气和的微笑,一种达观的义愤。他的最大特色,就是具有他家乡杭州著名龙井茶的一种令人愉快清淡的苦味。

从他的作品当中,我能够读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境界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对人和生命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和尊重。如在《渐》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加深一点悟性。《渐》这篇随笔是丰子恺在正式信佛之前写的,写的可真是妙极了,在我看来。开头这样写道:“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渐”;造物主人的手段,也莫如“渐”。”接着就是排比式的展开,非常得形象而又深刻。提出“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先展现一下一个纨绔子弟的兴衰过程,即渐渐达到不好的境地,但也不会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说得很在理,也容易让人体会。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渐”的存在。可见作者观察思考生活的细致。不是吗?“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这难道不会让人联想颇多吗?“渐”的法则是什么呢?如何体现“渐”的神秘呢?作者如是慨叹:“这真是大自然神秘的原则,造物者的微妙的功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含于这法则。”

我非常喜欢他对“渐”的作用的描述:““渐”的作用,就是用每一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务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为其恒久不变。”细想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被“渐”愚弄了?我们总是误认为很多东西是不变的,殊不知我们都中了“造物主人的一大诡计”了。我们留连于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

颇引人思考的是,“时辰是人生的最好象征了”,““渐”的本质是时间。”这是思想的火花,灵光刹那浮现,对于时间的悟性又深了一层。其中“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多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意思是说搭车乘船的时间比较短,人们能够支配、把握,能有明达之人出现。而对于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较长时间“人生”而言,人们就不能把握时间而出的不明达的举动,现在的社会充斥着一些不悦耳的音符。如:浪费时间,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违背道德良心做坏事,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豁达等。这些都是人们面对自己并不长的生命时间,即人生,一些不明达的表现。

读罢全文,作者的宗旨是“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之中。”即能够把握时间,把握人生,而成为“大人格”“大人生”的人。所以和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珍惜时间,抓紧生活”的思想相比,我觉得丰子恺先生的道理更要丰富一些。所以对于时间而言,“把握”两字要比“珍惜”两字有更深刻的内涵。

我喜欢文章结尾处的引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富有哲思和美感,又与“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有意义上的连接,非常恰当完美。

《渐》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因此在《丰子恺散文》一书中,我着重体会了它的文艺思想。其实其中还有很多作品写得让我产生很多共鸣,如《大账簿》中关于一些生活里小东西的疑惑与悲哀。让我自己也相信这宇宙间有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记者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因果果。还有关于《山中避雨》这一篇文章,从文章中两个女孩的情绪变化:怨天尤人-欢喜-喜极而歌 -依依惜别。三家村的气氛由“寂寥而深沉”到“温暖”而有“音乐趣味”,我们可以想象雨声和琴声的融合,即为人文与自然地合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作者想说明民族乐器应流行于民间,这样民间音乐就会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且兴盛起来。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乐以教和”的主张。

丰子恺先生一生都在用艺术在生活的细碎中探求着社会的意义,追求着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真纯的理想。他曾说占据其心灵的只有“天上的神明和星辰,人间的艺术和儿童”。

也因此在《丰子恺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用孩子极具感受力的,确实令人信服的方式说话。”“他只是平易得写去,自然就有一种美。”

26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丰田质量管理论文研究

    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这是一种诞生于日本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柔性生产方式。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丰田jit管理论文,谢谢你的

    linalingxj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顺丰资本筹集研究论文

    电子商务已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而城市物流配送效率的高低则是电子商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物流配送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绿萝丝藤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海丰历史踪迹研究论文

    海陆丰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海丰、陆丰两县领导农民武装举行的起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了革命后,广东汕尾市海陆丰 等地的农民在

    浩然真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应急疏散研究论文

    “紧急撤离”就是专为飞机遇到较大危险,在陆地/水上着陆或迫降刚停下时,要求全体旅客和机组人员按照科学、统一、简炼的动作尽快撤离飞机的规定程序,目的在于拯救人员生

    識食過人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梁实秋散文研究论文

    梁实秋割爱论及其实践姚振黎(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梁实秋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九歌文教基金会主办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综合大楼会议厅20

    卉峰呢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