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8

我的猫叫毛毛
首页 > 职称论文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sanwangyue

已采纳

如果在年少时看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一定感动得痛哭流涕,可惜我现在早已过了这个懵懂无知人云亦云的年纪。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说看一遍哭一遍,哭得肝肠寸断,不能自已,可是我看完后却没掉半滴眼泪,不仅如此,我还生了一肚子闷气,别人是差点哭死了,我是差点气死了。为一个如此糟践自己的尊严与生命,还美名其曰为了爱情为了理想而殉道的女人。 我不否认茨威格的文学成就,不否认他的文笔确实很棒,尤其是对女性的心理描写,又细腻又逼真,仿佛身临其境,甚至我还在这个小说里读到了曾经的自己。我相信很多深陷暗恋中的男女都会产生这样的共鸣。可是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竟然会把这样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疾病的女人奉若神明一般,赞叹她的圣洁,坚贞,执着,单纯,无私。读者们歌颂她,钦佩她,并为之感动不已。 有人说在爱情中,任何说女主愚蠢或者悲哀的人,都是可怜而卑微的。因为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她,或者说没有资格去对她的行为发声。如果一个人把一件蠢事做了一天,我们可以评价这个人是个蠢材是个傻瓜,而一个人将一件事蠢事从头至尾的做了一生。那么,我想,她是否真蠢还是假蠢,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愚蠢,已经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理想。这是一种什么狗屁逻辑?愚蠢被当做了一种精神,情怀,理想?那么所有穷其一生,践踏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人,都是值得被赞扬的,讴歌的?就因为她把一件蠢事做到了极致,蠢到底,蠢了一辈子,所以愚蠢的本质就变了,愚蠢不再是愚蠢,而是伟大与高尚,无私与无畏,勇敢与坚强? 我之所以评论女主,是因为女主是一个最极端的反面教材。是因为大家所宣扬的人生观错得离谱,还在那里自我感动自我催眠。这种情感的歌颂与赞扬就像一碗毒鸡汤,在怂恿单纯无知的人们喝下去,为这种愚蠢的认知买单。更可悲的是这些喝下毒鸡汤的人们到死也没能看清真相,还自以为死得其所,死得光荣。如果我的女儿将来头脑里是这样的爱情观,我不知道我会多么痛心,我会觉得自己无比失败,是我没有教育好她,让她用生命去验证一个错误的观念。 那些宣扬这是一场伟大高尚纯洁动人的爱情的读者们,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这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且很严重,要人命的那种。前几天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说怎么判断你是真的喜欢一个人或是只是执念?当时我马上就联想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人们都以为她的情感是爱情,因为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完全符合爱情的表象特征。当她还是小女孩时,她常常从自家的门孔里窥视男主的一举一动。亲吻他握过的门把手,收藏他丢弃的烟头,倾听他的脚步声。他爱看书,所以她也拼命看书,他爱音乐,所以她去学钢琴。这些情节是不是很熟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曾经历过这种暗恋一个人的感觉。其实这时的情感还是正常的。它对女主的成长似乎起到了一种正面的作用。因为喜欢他,她才变得更好了。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为什么男主对于女主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弄清楚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白这种心理扭曲的过程。首先这一定与女孩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女主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而且周边的邻居全都是社会的最底层,粗鲁庸俗,没有文化教养,女孩很厌弃这样的环境。虽然她和她的邻居一样都是穷人,可是她觉得她和她们不是一类人,她渴望从心灵上摆脱这种底层人的恶俗。她觉得她是清高的,纯洁的,与众不同的。所以当一个与粗鄙丑陋的邻居反差特大的青年才俊降临到她眼前时,她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有了意义。 这个优雅的男作家就像一道光,驱走了她现实里无法逃避的黑暗。他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接迎和拯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她把他当成了自己整个生命的支柱。这很像我们热恋中的男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眼里看不到任何人的存在,除了我们所爱的人。此时的爱情是一种激情,一种幻想,一种冲动。但是感情这种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帆风顺的,它会流动,会变质,很多人遭受折磨痛苦后能从中学会成长。但是这个女主她偏要一条死胡同走到底。 那么是什么让我对这种所谓的爱情产生了质疑呢?就是女主明知道男主是一个渣男,游走于各种女人之间,她们中有少妇,学生,甚至妓女。可女主依然不放弃这种幻想,继续做着自己的爱情梦。期待有一天男主能认出自己,爱上自己。她向我们表达的是不管他有多渣,我还是喜欢他。这不是自轻自贱是什么?尤其是这样一个细节,当女主和仅仅见过一面的男主仆人再次相遇时,就凭一个眼神,仆人就认出了女主。而与女主遇见过好多次,并且与她上过三次床的男主来说,男主从不记得女主,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但凡一个正常的男人都不可能会忘记女主,只有麻木的人,行尸走肉的人,浑浑噩噩的人才会如此。尽管男主在女人堆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可是他从未获得过爱情,从未睁开眼睛真正看看这个世界。大家都只注意到了女主的可悲,却没发现男主是一个更可悲可怜可恨的人。他徒有一副外表,一身才华,却只剩下一个空洞的虚伪的外壳。 可是女主为什么还对这种人渣抱有幻想呢?因为女主害怕自己精心打造多年的美梦破灭,她承受不了这种打击。如果不爱他,她的生命就没有了意义,她的精神支柱就会坍塌。哪怕这个男人只是一个外表光鲜内里腐烂的僵尸。她只有一直自欺欺人才能活下去。我看到很多次女主描述自己的痛苦,她的快乐只是在偷窥和偶遇男主时产生。为了那一点点快乐要忍受绝大部分时间的痛苦,而她心甘情愿。这本就是一种不平衡的情感,一方无限制的付出,另一方面完全不知道。这样的情感算爱情吗?爱情是惩罚虐待自己又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爱他吗?她不是在坚持爱他,而是在坚持打造自己的乌托邦。 命运的转折是在女主生下男主的私生子之后,她选择了默默无闻养大这个孩子。请注意,这时她的情感发生了转移。她不再思念男主,而是把所有的爱倾注在私生子身上。全心全意照顾养育这个孩子,不惜一切代价让他过上等人的生活。就像她曾经全心全意去爱男主那样。这个陌生女人和当下很多已婚妇女一样,她们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丈夫和孩子身上,独独不爱自己。而这样的妻子常常是不被待见的,她们会疑惑自己付出那么多,为什么丈夫和孩子不懂得感恩,只有嫌弃和厌倦?因为这些妻子和茨威格笔下的女主一样,失去了自我。她们的人生意义是建立在别人身上的。 这个私生子就是继男主之后的下一个情感容器。这个私生子比男主更能承载她无处寄托的精神。她能完全占有孩子,孩子也会不离不弃,忠贞不渝。她不必像乞丐一样天天乞讨爱情幻想爱情。这时的她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信誓旦旦为爱情保留忠贞,她做了别人的情人。对,她没有能力让孩子过上等人的生活,但她又瞧不起普通人的生活,所以她只能出卖肉体。美名其曰为了孩子,其实是她要把少女时期的梦继续做下去,做得更大更美。她要为那个梦保驾护航。这样的三观真让人震撼。你的贞洁和尊严,伟大与高尚到哪里去了?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怎么可能走到这一步?有人说这是迫不得已,难道这世上所有的单亲妈妈只能靠做小三才能养活孩子?因为她是虚荣的,她要让孩子像男主一样绅士儒雅,她认为只有钱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她所有行为的动机至此可以全部明了了,她单恋他,只是想从精神上摆脱底层阶级的庸俗,她爱孩子,只是想从物质上摆脱底层阶级的束缚。她倾尽一生只是为了摆脱那个让她不耻的阶层啊。最后私生子生病死了,女主的心理彻底崩溃。她付出一生建立的乌托邦瞬间崩塌,她的梦再也做不下去了。她也不可能再次回到单恋男主的那条轨道上去,因为感情的载体早已转移,不可能逆转,于是她剩下的唯一的路只能是香消玉损。 有人说她是勇敢的。虽然她不放过每一次与男主相遇的机会,可是她从不敢吐露自己的心声。她把所有的爱埋在心底,不让任何人知道。她不是懦弱胆小是什么?我以为勇敢的人,应该对所爱的人大声说出来,哪怕被拒绝。如果不敢当面去追求爱情,只能躲在幕后偷偷的爱,那么她以为的爱情到底是什么?难道她只想追求一场内心戏? 有人说她是忠于自我的。其实她根本就没有自我。从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足以看透她的本质。开头的一句是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结尾的一句是,如果你会为我的死感到痛苦,那么我是不会死的。她的生死是由一个男人决定的,她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她忠于的是他人,而不是自我。有人说她是骄傲的。骄傲的人用得着这么卑微的奴性的去爱一个人吗?她的骄傲只是自卑身上的一层薄纱。她的骨子里是巨大的深不见底的自卑。在小说中,她多次期待男主主动认出她来,可男主就像一个睁眼瞎一样。不管女主怎么暗示,男主就是认不出来。而女主也掘强的从不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只在死后才告诉他真相。她的最终目的其实并不是期待男主认出她来,而是希望男主能接纳低入尘埃的她。我偏不告诉你我的真实身份以及我的爱,我不需要你同情可怜,不是骄傲在作祟,恰恰是自卑。只有极度自卑的人才会竭力通过自卑的另一个极端——骄傲来掩饰。女主一辈子所做的事情不过是期盼别人来接纳那个真实的自我,可是她不知道被人接纳首先是从接纳自己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阶层。 这个女人的悲剧在于把所有的情感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把感情当做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她的生命里完全没有自我的存在,就像男主一样,眼里只有美色,而女主眼里只有虚无缥缈的爱。她和他唯独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她们忽视自己,一味的向外寻找人生的意义,而不是向内寻求。她们最需要的是自爱,而不是他爱。所有的爱情一定是建立在自爱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又有什么能力去爱他人?可想而知,就算她与男主走到了一起,她的爱情也不会幸福快乐。因为这是两个有着致命缺陷的人。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写道,作为女性自身的意义是什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委托给男人。如果专注于学习、运动、职业培训、政治社会活动,她就摆脱了男性的困扰,大大减少关注感情和性的冲突。有一天,女人或许可以用她的“强”去爱,而不是用她的“弱”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弃,而是自我肯定。那时,爱情对她和对他将一样,将变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险。 这个小说也让我想到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美人鱼。美人鱼爱上了王子,可是王子不知道。最后美人鱼为了成全王子而甘愿化成泡泡。童话里美人鱼是为了救王子,可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她又是为了什么?她既没有拯救自己,也没拯救别人,她的爱只是一场毫无价值的牺牲。她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还不自知和反省,这是多么的可悲?那些夸赞这种陷入迷途葬送生命的行为,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她们在鼓励这种对生命盲目的牺牲与糟践。我觉得这种所谓的爱除了做反面教材,还有什么意义?

189 评论

善美梅子

梦想照进现实我没研究过,不过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叙事结构上来说,它应该是属于嵌套式的双重叙事结构,倒叙是它的叙事技巧之一!!!

145 评论

我的歌声里AA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集锦11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月来我阅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它讲述了一个少女自13岁起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从此以后对作家一生依恋,甚至不惜生下与作家一夜风流的孩子,坠入风尘,比较后她的一生在痛苦与泪水的掩埋中度过。

这本书引发了我的深思:一个女人是否值得为爱情而付出自己的一生?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认同。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株花,是一种草,是涓涓细流,是绵绵群山。卑微花草亦不为争春而苦苦等待,群山细流自会流向远方。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同样是短暂的。就我个人看来,我认为这个女人的行为并非敬畏生命,或者说她丝毫没有理解生命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在爱情,金钱,权势的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其次,书中的女人并没有正确的理解生命的接续,在我看来,她所谓心心念念的腹中胎儿只是她求得男人百媚一笑中的一种手段罢了,不难从她的字里行间看出,她对孩子所谓的爱只是建立在孩子与那男人的一种血缘关系上罢了。作为一个母亲,当她决定生下那个孩子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她的身上增加了一种伟大而神圣的责任,这种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是圣洁而美丽的,是对孩子由衷的疼爱与珍视所产生美好的纽带,绝不是利用!

也许我说不清楚生命究竟是什么,孔亭乔木,吴宫蔓草,楚寺寒鸦,亭亭修竹。人生就像一场戏,每个人亦是这戏中的主角,所谓爱情,友情,权势,金钱亦不过是戏中斑斓的点缀。它又像一本书,由你自己执笔,细细品读,生怕错过了精彩的篇章,不翻到比较后永远不知道结局的辉煌。采一缕和煦的阳光,撷一泓叮咚的清泉,划一叶轻盈的扁舟,只愿各自安好,为自己而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种宿命论的感觉。女主人公从十几岁开始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男主人公(作家),一辈子矢志不渝,为其生,为其生。哪怕这个男人从来也没有真正认识她。

她说,她的一生是从初遇那个男人的那一刹那才开始的。那时她还是个孩子,毫无阅历,毫无准备,一头栽进命运里,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之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独自承担着暗恋的心里重负。为了抚养与心爱之人三日欢愉而诞生的小生命,她不得不去做权贵的情人,或去卖身。即便如此,也未曾改变她对这个男人的爱。直到疾病夺走了她的爱子,她也即将在贫困、孤单、无助中离开人世,她才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长信,向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

或许是因为阅历太少,或许是因为年代不同,我始终无法理解这样的一份爱。如此卑微,如此执着。

我在想,一个人愿意为他的爱人付出到什么样的程度,你愿意为你的爱人做出一些可能他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牺牲吗?

她说,“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她爱了他一辈子,却不曾向他诉说。她始终在他的周围,和他的世界保持着不近不远的距离,希望他能认出自己。可是,作家一次都没有想起过她。即使有了作家的的孩子,她也没有以此来要挟作家和她在一起,因为风流的作家是不会相信一个投怀送抱与之有过短暂温存的无名女人对他的忠贞不渝的。他们之间会因猜疑产生隔阂,甚至仇恨。这并不是女人想要的。她宁愿独自承受这一切,也不愿成为作家的负担,而是希望当作家想起她来,会怀有爱恋和感激。这是她仅有的骄傲,也是她挥之不去的悲哀。

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你是我一生唯一的爱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终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我绝望的爱慕之情,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看完这篇中篇或者说是和男主人公一样看完这封信后,相信我们的第一感觉都是情感的震撼。

但不一样于《追风筝的人》等因自带宏大社会历史背景而震撼的震撼,这一封信给我的感觉就是,单纯地因一段感情的至极纯粹无私而颇为震撼。

在震撼之后,我就不禁会想:

这样的感情在世界上真的存在吗。

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有着超乎虔诚的痴迷,即使无数次痛苦至极,绝望至极,依然从未改变,从未埋怨,从未放弃。

而反过来,直到“陌生女人“在失去孩子的凄凉和病痛中孤独地死去,男人都始终没有认出那个与他几度邂逅甚至在黑暗中欢爱的女人就是当年的邻家女孩,只把她当作欢场中的卖笑女郎,无数风流艳遇中的一个。

直到读完“陌生女人”的绝笔信,作家都没能确切地回忆起她的形象,只朦胧地感觉到了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

这让我想到《追风筝的人》中的一句对白:

好的故事,一般都是杯具。

是啊,这是一个以绝笔信呈现的杯具。

近两年见过不少以“陌生”或者“信件”为引子展开情节的小说,比如《一个人的朝圣》,但直到打开这本书,才发现它的不同。

很多书我会试图用几句话概括,但这本不行,也不合适,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细节。

整本书三个故事,全都关于爱,爱情或者爱欲,而且总有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陌生女人的来信只是第一个故事,一名女子从少年时期就爱上一位作家,深入骨髓,那位作家是她的邻居,但她不敢靠近,也不敢表白,直到多年之后,她生下了他的孩子,将其养大,并无助地看着孩子病逝,才决定拿起笔给他写一封很长很长的信。

第二个故事,一个公爵看上一位夫人,但又不知怎样才能与其相识并俘获芳心,他就有意去接近她儿子,并快速与之建立良好关系。 在小男孩的助力下,公爵很自然地认识了那位夫人,小男孩当然不知道公爵的真实目的,于是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第三个故事,一个男孩,到了姐姐所嫁的王府里做客,期间有一段艳遇,那女孩不说话,也不会让他看清她的脸,每次都如此,他只能在家里的女孩当中猜测,根据记忆逐个排除,即便这样他同样深深地爱上了她,但结果并不像他想的那样。

不说太细,以免剧透,看这本书的动力就在于顺着点滴细节慢慢揭开悬念。

其实阅读之初感觉作者的描写或者措辞未免过于浮夸,有些读不下去,读完就变成了钦佩,或许你也可以来读一读,来认识一下大名鼎鼎的茨威格。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本书主要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对一个人全部的爱!一个即将死去的女人花掉最后的力气讲述一个有些荒诞的爱的故事——写这封信之前,他们的孩子因为流感而死去了。她也即将死去,而她因为绝望。她的爱让人觉得烫手,可由不知哪里来的悲伤与绝望充斥着这份爱。

一个13岁的女孩爱上了一个28岁的作家,在不久由于自己的母亲答应了别人的求婚,即将要搬走,女孩在搬家的前一晚在寒冷的夜里等待着作家回来,想要与其告别,吐露心声,但是作家却带着一个女人回家过夜。也就失去了机会。第二天他们就搬走了,过了2年,女孩争取到机会回到这里,并与作家发生了关系后,作家离开了,而女孩怀孕了,为了自己的孩子,最后沦为妓女!

她不幸被某种神秘富有召唤力量的爱击中了。那不是普通、平凡、安稳的爱,而是一种激烈、绝决、甚至充满痛苦的爱击中了她。她对于所爱的人,从第一眼起,便有了毫无保留、完全付出的感情。她急需渴望付出自己,尽管对方没有在意你,也不会记得你。可她仍是偏执地想要献出自己,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我甚至觉得她挺无辜,值得令人同情,她所爱之人都是与她们生活遥远的上层人士,他们周围有无数多女人,他们也熟谙各种风流场的经验。而她贫穷、但美丽。

这样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让我心疼,让我动容。这就是女人,为爱可以不计一切,可以飞蛾扑火,为了一点点的幸福,即使再短暂的幸福,可以用一身的伤痛去守侯。无论那是个怎么样的男人,无论是否值得。爱了,永不回头。

第一次读到一本书的末端会有这样的感受,叫做:终于读完了。

男女情爱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其实陌生女人被刻画的爱的如此卑微让人略难接受,读完整个故事让人顿悟为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不断消费着来自上流社会各种名流的金钱和感情,来弥补自己此生得不到作家R半点垂怜的缺憾,她把自己定位在感情食物链底端的同时,完全否认了追求她的爱慕者爱的比她更卑微的事实。可能因此,她注定悲剧。

原先以为一旦过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就再难遇到这样的暗恋,读完之后更觉得不断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无所求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心理状态都能hold住的。而且,生活除了爱情真的还有非常多空缺需要弥补,很多爱情主题的作品真的把爱情放大到让人畏惧,把完全可以用欲望解释的男女之事上升到无法触及的灵魂高度,这是我不能接受的,谈爱情,无非就是充满人间烟火。

茨威格的细节描写,弱弱给满分。他抽丝剥茧,不管人物还是环境都能做到细致入微,让我明白,原来风是这样吹,雨是这样下的。因而,书中大篇幅的黑暗压抑环境渲染让我觉得不管走多快,都逃不出作者笼罩上的乌云密布,无论多努力,都无法在让人几近窒息的场景里感到一丝希望的光亮。

部分篇幅涉及到的对黄种人的描写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民族自尊心。真的,言过其实,甚至有些越界到种族歧视了,会让很多黄种人读者伐开心的!

以上,心情:终于读完了。轻易不会再碰茨威格。

文章包括五篇小说,我细读了四篇,因而给四星。

文章开头说,这五篇文章几乎梳理了茨威格一生的写作脉络。那如此看来,只能说,写作的风格和个人成长经历并不能总是贴合无缝。在《女人和大地》这篇文章中,茨维格大量描写了女人和男人的心理状态,但需要知道,过分的词语堆积会淡化整个文章的脉络,用力过猛反成一片拖沓,让读者头晕脑胀不知所云,因而这篇文章,我只草草过了一遍,个人感觉,言之无物。

至于剩下的四篇,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马来狂人》和《夜色朦胧》,个人感觉第一篇和最后一片最好,也许是因为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吧,好多描述感觉似曾相识,仿佛自己也曾至于这样两难的境地中,放下是舍不得,放不下,又成为一生的朱砂痣。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网上被炒成一个女人一生必读的经典之一,原因无从查起,只从我个人感觉来看,少女用一生来惦念一个甚至不记得她样子的陌生人无疑是滑稽可笑的,然而事实却总是与想象背道而驰,我们用了多少年才忘记过的人,又总是在夜深人静时不自觉的爬上你的心头?无论是《来信》还是《夜色朦胧》,关于最初心动的那个人,都会在我们这一生中扮演作用巨大又不轻易显山露水的角色,就像背后的操刀者,不经意间就对你横加干涉,我们对他的反抗却就像一个牢笼,徒做困兽之斗而毫无用处。但也正是这种不可多得的经历,让我们从男孩女孩,成长为男人女人。

至于剩下的《象棋的故事》和《马来狂人》,则更像是经历所赋予我们这一生必然要经历的传奇色彩,无论是闪闪发光,还是使人崩溃,都无处可逃。

总结一句话:现在的你做的事,也许不能让你看清未来,却让你读懂了过去。

看完沉淀过几天后,才来写书评。

对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我一直只闻其名,未曾真正拜读过他的作品。现在想来,真的是相见恨晚之意油然而生。

来谈本书的第一篇,看完书后又去找了外国黑白影片和中国徐静蕾的电影来看,两部影片都是极大尊重了原著。因为中西表现手法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外国那部影片,把那个年幼的小女孩徘徊辗转的楼道刻画的让人难以释怀,而徐导影片中是从窗户窥见的四合院落。我无法说哪个更好,但是建筑时代地点的选择,自然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认真想来,对故事中那个连姓名也不曾知晓的女孩是有着怜悯之心的,她是个悲剧的人,但这悲你无法搁置归咎到任何其他因素上去。幼时的感情,是一种混杂着崇拜敬仰好奇依赖的多重混合,在一栋小小楼内。一个携着众多书与高雅家具搬来的陌生人,会是那个灰白时光中点亮她瞳眸的浓墨重彩。所有眷恋成了理所当然,毕竟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你避不开的,关注满满演化成依恋。若故事在女孩搬家,那夜等在楼道里看着他携其他女性回来是便哑然而止,我会觉得这是个好故事。朦胧的情感被时间锋利边缘割伤,在岁月浸润下愈合。这样一段痴痴的恋,是极好的。然而作者却偏偏不放过她,多年后两次重逢,她的离去都是含泪的,因为她从未被记住,哪怕,认出。她眼中那个才情横溢的人是薄情的,或是说不在意的,就在看客都嘘然惋惜时,这个傻姑娘还在死之前念念不忘。

如果故事哑然而止,那是传奇中的现实,可是它继续了,于是便成了现实中的传奇。

“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你就该明白,这是个死去女人的来信,她在向你诉说她的一生,她的一切,从头到尾都属于你。”

“我从认识你的那天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以前,我生活在一团乱麻之中,我不想再记起那段糟糕的岁月。”

“是我自己,我自愿凑到你的面前,扑到你的怀里,一头栽进我的命运里。”

这是一场一个女人用生命来诠释的爱情,她对他爱到了极致,原本打算不声不响地度过余生,却因为孩子的离世而悲恸难忍终于在生命临近时写下一纸长信寄给那个不会爱上任何的男人。

书是茨威格的`短篇集,首属这一篇最为出名,也是这一篇最让我难以释怀,合上书的时候我不禁怀疑这世间是否有像这个女人那般的爱,如此卑微敏感小心翼翼也如此奋不顾身至死不渝。这个女人是疯狂的,她的爱源于和那个男人的一个照面,一个笑容,一声道谢,她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她收集他丢在门口的烟头,甚至她不知多少次找理由跑下楼仅仅为了看看他的房子里是否亮着灯以此来感觉他的存在。

这份暗恋,这份爱慕如同万丈光芒撕扯开她原本黯淡的生活,由此她因为这份爱而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甚至到后来落入风尘,困于生计也不曾放弃。

茨威格用细腻的心理描写,以一封书信,一种心里独白的形式,描绘了这样一个甚至可以说是偏执的女人在爱情面前的形象,让你为这个女人疯狂的爱震惊,也为此感伤。

“我再也不想读60年代以后的法国文学了,再被吹得天花乱坠也不读了,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以让读者看不懂为己任的。”朋友分享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读者看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的观感。很久没有如此畅快的看一本书,只花了两天的碎片时间,我读完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中收录了他的两部中篇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终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我绝望的爱慕之情。”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活力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明白的男人…”

两个故事中都以死亡告终的男女主角有一个共性,也是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偏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偏执的爱一个总也认不出自我的男人,即便她曾为他付出了自我,为他生过一个孩子,为他倾注了自我认识他之后的余生,直至他们的儿子和她自我皆以病亡悄无声息的消失于无形……《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赌徒,偏执的沉迷于赌博,作者对他在赌桌上形象的描述可谓淋漓尽致,他原本有显赫的家世与大好的前程,却在赌桌上输掉了自我的人生。

总的来说,这篇短篇小说写得是一个少女对一个等徒浪子一见倾心,竟像妓女般地委身,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篇文章是通过陌生女人的来信展开的。她在信中诉述她对他的爱慕,从她还是个孩子那时起,她就是他的了,一生中从未改变过,还为他生了个孩子,他给她最宝贵的礼物,然而孩子死了,她的世界也就坍塌了,她没有守护好对他们的孩子,他不能原谅自己,也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因为他不曾记得过他,虽然她对他无所求,但孩子就是她对他的寄托,孩子死了,就更没有活下去的力量了。

“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惬意地生活,我把自己埋进一个晦暗的、寂寞的世界里,自己折磨自己”,这表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偏执的爱,在她得心里,她是为他所活的,没有了他,她的世界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会是幸福惬意的,她为了他,愿意过痛苦的生活,把折磨自己当做是一种享受,她乐意折磨自己。寻求痛苦的刺激,来证明自己还爱着。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悲伤,我要悲伤,看不见你,我就强迫自己过着清淡的生活,并且还以此为乐。”

“我幸福地承受着你娴熟的温存和情意,并且看到,你的激情对一个情人和一个妓女是没有区别的,你纵情恣欲,毫不在乎消耗掉自己的大量元气。”“我陶醉在往日的幸福之中,我又感觉到了你这种独一无二的心灵上的两重性,在激情之中隐含着意识的、亦即精神的激情,这种激情当年就已经使我这个女孩对你俯首听命,难舍难分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男人在柔情蜜意之中,在那片刻之际是如此不要命,如此一览无遗地暴露自己的灵魂。”女主人公会爱上作家,可以说是巧然,但也是必然。这是因为作家身上有深深吸引女主人公的地方—精神的激情,他人格上得两重性。

15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个人信贷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信贷客户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信贷准入客体风险的管理,甄别客户,择优扶持,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客户,相

    贝壳athena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毕业论文写了陌生的知识

    不会。因为适当的参考资料是被允许的,只要内容不一样就行了,所以不会被认定抄袭。

    灯神的精灵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个人信用体系毕业论文

    无诚则无德,无信事难成,当今社会,没有一项事业能够建立在无诚无信的沙滩之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关于以信用为题的 议论文 精选五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

    马云的小女儿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同一年两个人的毕业论文一样

    可以。 在确认抄袭行为中,往往需要与形式上相类似的行为进行区别: (1)抄袭与利用著作权作品的思想、意念和观点。一般的说,作者自由利用另一部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

    starjing99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论文文献综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写作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动荡的年代。相关资料: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茨威格代表作之一。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

    王玉娜大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