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惹人爱ii
四川大学招生代码是10610,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四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简称“川大”,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强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会员、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自主划线高校,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学校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中国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恢复“四川大学”校名。2000年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4位是川大校友。
学校历史
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倡导学习“西文西艺”,“分课华文、西文、算学”,成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结合点。6月18日,四川中西学堂正式开学。
1900年,四川中西学堂有了第一届毕业学生。学堂规定,考得3/6学分者发给三等执照(文凭),考及4/6学分者发给二等执照,考得5/6学分者发给头等执照。二、三等执照由四川洋务总局转报四川总督署备案后发给。头等执照则还须呈报四川总督亲自核准。获得二、三等毕业执照的学生,原则上到川内或原籍省、区当中学堂教习,也可自费出洋留学。获得头等执照者,在经过严格考核后,公费派送出洋留学或授以功名。
1901年,四川总督奎俊从四川中西学堂毕业生中选拔18人,从尊经书院选拔4人,由知府李立元带队到日本和西方“国家公学堂肄业”。“岁以三年为期,前者毕业,后者继往。”1906年四川留学生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1/10,掀起了四川近代出国留学的第一次高潮。
锦江书院
锦江书院是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础上奉旨创办,为四川大学主要历史源头之一。锦江书院在1733年,被御定为全国22所最著名的省级书院之一,时人曾誉以“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
尊经书院
1874年5月,工部侍郎、四川兴文人薜焕,偕省内官绅15人,上书四川总督吴棠和四川学政张之洞新建书院,得到张之洞的支持以及川督和清廷的批准,定名为“尊经书院”,为四川大学另一主要历史源头。
张之洞《创建尊经书院记》表明,书院旨在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张之洞为尊经书院制订了章程18条,对办学方针、师生关系、学生奖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原则的要求。张之洞还先后写了《书目答问》、《輶轩语》两书,不仅用于指导尊经书院诸生和全省教育界人士学习,而且成了清末新式书院和学堂的必读之物。
尊经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影响四川近现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名人。例如,为变法图强,英勇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一的杨锐;离经叛道、托古改制的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力主新学的四川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宋育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舍身炸死良弼,被孙中山先生封为大将军的彭家珍;领袖群伦、叱咤风云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大人物吴玉章、张澜、罗伦、蒲殿俊;清代四川唯一的一个状元、曾任京师大学堂首席提调和四川高等学校校长的骆成骧等。
四川通省大学堂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01年,上谕宣布将所有书院改为学堂,同时发布管学大臣张百熙所拟《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即壬寅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完整的以西方为标准的新学制。
1902年,四川通省大学堂由四川总督奎俊奉旨合并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后组建,仿京师大学堂成例,是中西结合、文理兼备的近代综合性的高等学校。其诞生标志着传统的古代书院和作为四川近代高等教育代表的四川中西学堂,向比较完善的近代高等教育的过渡和完善。同年,四川总督岑春煊转发清廷指令,该指令规定除京师大学堂外,各省的大学堂一律改称高等学堂,于是,四川通省大学堂又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3年锦江书院并入。
华西协合大学
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正式开学,成为四川大学重要组成之一的华西医科大学的历史起源。
三校并存
1922年学制改革后,1926年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而重建国立成都大学,师范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五大专门学校1927年合并组建公立四川大学,五院学长(1930年以后称院长)组成公立四川大学的“大学委员会”,共同代行校长职权。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
抗战和战后的国立四川大学
1939年底,国立四川大学南迁峨眉继续办学。1941年8月恢复师范学院,下设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文、史地、理化、数学、化学八个系,史地、理化、数学三个专修科。
1943年,国立四川大学迁返成都,学校由市中心正式迁到望江楼附近。
在1952-1956年院系调整中,华西大学、成华大学等部分院系和专业调入四川大学。
1994年3月1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组建为四川联合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457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7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64人;“973”首席科学家7人(9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5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4人(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4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61人(67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2月,四川大学下辖35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31个,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2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62]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宗教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原子与分子物理、有机化学、植物学、遗传学、固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化学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法医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消化系病)、儿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骨外)、外科学(普外)、外科学(胸心外)、妇产科学、肿瘤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药剂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凝聚态物理、水文学及水资源、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麻醉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动画、信息安全、核工程与核技术、水利水电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轻化工程、法医学、历史学、生物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英语、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护理学、制药工程、经济学、土木工程、基础医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医学信息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19年1月,四川大学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据2015年12月四川大学官网显示,2003年以来,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2006年该校在国际中国国内共发表论文6395篇,中国国内统计源期刊论文4338篇,SCI收录总数1066篇,
2014年,四川大学SCI收录论文数(Article和Review论文)3647篇,较2013年增长;EI收录论文1883篇,较2013年增长;发表中国国内统计源期刊论文(Article和Review论文)4797篇,较2013年增长;MEDLINE收录论文2226篇,较2013年增长。
四川大学2005-2014年国际论文累计被引用22683篇(2013年为13845篇),共计167377次(2013年为125756次),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504篇,占全部论文的,“表现不俗论文”(其被引用次数高于该学科国际平均线的论文)1516篇,占全部论文的,较2013年上升个百分点。
学术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被认定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生物学文摘》(BA)、《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被《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长期列为指定的收录对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从创刊起就将本学报列为自然科学综合类及数学类的源刊之一,并一直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同时也被美国《数学评论》,《最新数学出版物》及《化学文摘》,德国的《数学文摘》和俄《文摘杂志》等收录和评论。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自然博物馆、康乃尔大学、大英图书馆、大英科技图书馆、日本名古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列为馆藏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月,学校已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28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220所国际知名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与韩国、美国、比利时的5所大学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学院。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的国际和境外科研合作平台和中心有: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水环境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西部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双方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等。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截至2019年1月,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成为首批获得“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称号的4所高校之一。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2012年被评为国家A类(优秀)大学科技园。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外150多个地市和8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200多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和咨询项目万余项。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III类国际应急医疗队(Type3 EMT)。华西远程医学网络成为中国最大规模远程医学教育与分级协同医疗体系,覆盖20个省市区、748家医疗机构,惠及5亿多人口。
石小鱼苗
四川大学学报由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和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组成。《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直属高学校之一——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大16开本。《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是由四川大学主办的工程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为《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57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被认定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的核心期刊;并被多家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和引用,如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奖 四川省优秀期刊奖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索引核心期刊 CSSCI中文社科索引来源期刊 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国家主管, 四川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国内, 已被《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长期列为指定的收录对象;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从创刊起就将本学报列为自然科学综合类及数学类的源刊之一, 并一直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在国外, 本学报被美国《数学评论》,《最新数学出版物》及《化学文摘》, 德国的《数学文摘》和俄《文摘杂志》等收录和评论. 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 美国自然博物馆, 康乃尔大学, 英国大英图书馆, 英国大英科技图书馆, 日本名古屋大学, 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 法国巴黎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和大学列为馆藏期刊.《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直属高学校之一——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是中国科学技术核心期刊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学报中最早取得ISSN和CODEN号的期刊之一,自1981年起,相继被国外著名的生物医学文摘及检索系统作为收录刊源之一,其中有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生物学文摘》(BA)、《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并被中国医学文摘中的多数分册以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开展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促进医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享有一定的声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继2002年被收录入Ei扩展版(Ei PageOne)之后,2004年4月8日收到美国工程信息公司中国信息部通知:《四川大学学报(
是EI检索 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官网发布了最新收录期刊名单,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继续被收录。据报道
没听说过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属于EI
比较难。难发是因为学报其对文章和作者的要求都比较严格,首先需要你的硬件满足条件,其次就是文章方向合适,再次就是文章的质量过关,最后通过,那么你才能算是发表了。四
可以看一下所盖的章是属于什么级别的。如果奖状上的章是院级或者学员的某个部门的,那就属于院级。如果盖的章是校级的,那奖状就是校级的。如果还确定不了,可以问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