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9

ANATOMY坂崎琢磨
首页 > 职称论文 > 魔山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ndy小蔡

已采纳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特色

陀氏是一个一思想的深广度而不是以生活的深广度(如巴尔扎克)震撼人类的大作家,他把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以来困扰着人类的有关人生、社会、道德、习俗的悲剧性问题,提高到了有关人性本质、文化作用、世界善恶、人类命运的哲学整体高度来加以认识,这就是他成了19世纪批现实主义的总结者,而他因置身于人类文化赖以成长的根基——人的自我矛盾,自我对立,自我分化的痛苦感知之中,以此索解人类的整个存在之谜,这又使他成了现代主义思想艺术的先驱。

与托尔斯泰不同,陀氏不再像19世纪中期的大作家们那样,把关注点主要集中对准于客观事件对人生结果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明确作用上,而是走向了对人类精神流程本身及其复杂性——思想链条和灵魂的隐秘的揭示上来。关键情节(典型情节)的特写镜头让位于感情细节的精确描绘,人的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而又难以把握的精神与肉体的流变成了作家把握的核心。这一点在陀氏身上更明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让位于典型思想中的典型心灵。陀氏与托氏不同之处在于,托氏重视的是在生活的广袤性的前提下,突现的是主人公从外部崩塌的世界中抽身而出,反躬自省,通过自我净化,走向重生和自我完善,为外部世界寻找一条全新的健全的道路。因此在托氏笔下,对精致优雅事物和和谐完整人性的追寻成为其主要特征,不管列文是如何紧张苦恼,也不管安娜是如何惨烈,在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上,都显示出了托氏有条不紊的稳健智慧。而陀氏则不同,在重视精神的深度的前提下,精神的内在分裂性和紧张性成为其主要内容,主人公负荷着人类文明史的全部精神重负,思考的都是始终难以解决的中心课题,灵魂的动荡起伏、命运的突然逆转因而带来了情节结构上的突变性和语言上的痉挛性。陀氏把托氏视为“地主阶级完美人格和完善生活的历史学家”(中上等贵族),而托氏则把陀氏视为“一个在内心斗争,即在善与恶之争的最激烈过程中死去的人。”“一个浑身都是斗争的人。”我们的鲁迅也说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作家”,“无与伦比的心理学家”,“识透人心者”,他在犯人身上写出了一个“活的灵魂”。对人类灵魂苦难与存在荒谬的持续不断的忧虑与思考决定了陀氏成了一个继往开来的大师,决定了他在艺术上的创新性。

1、结构艺术上的紧张多变性和多元对位性(复调性,对话性)

A、表层结构上的强烈的戏剧性、悬念感、莫测性、突变性和聚集性。

陀氏的小说的情节结构多由两个以上的线索构成(《卡》以阿辽沙、米卡、费多尔、伊凡四条线索编织而成;《被》由娜塔莎、涅莉和万尼亚为中心线索,集中于娜塔莎的婚变;《罪与罚》以马美拉托夫的生活困境——无路可走的人生——受罪和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精神困境——无路可走的精神——犯罪为主要线索,辅以索尼亚灵肉苦难、杜尼亚人格、爱情磨难的情节,),常以阴谋小说、作案小说、惊险小说方式(《罪》作案;《被》、《白痴》、《群魔》阴谋陷害、阴谋暗害;《卡》仇杀作案),在精神的奔突与命运的转折跌宕之中,布下种种悬念,插入聚会、争吵、辩论、谋杀、歇斯底里的情感暴发和突然发病等急风暴雨式的横生结外的场面加以点缀,因此其情节变化突兀,神秘莫测。同时,还因故事发生的时间高度集中和大段大段地展示人物的紧张激烈的思想矛盾,因此,其作品除了具有情节上的急遽(ju,聚)陡险外,还具有高度的膨胀感,显示出一种拢千头万绪(千军万马)于一端(片刻:主人公——心灵)和刹那的集聚性。《罪》写了14天事,故事集中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作案前后的精神跌宕,灵魂出窍;《卡》故事跨度13年,却集中于费多尔被杀的三天时间。彭克巽(音逊,八卦之一,懦弱)在1988版《苏联小说史》中说陀氏小说善于“选择人生的一个危急时刻,在紧凑的高度浓缩的时间过程里,在漩涡般相继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中,展开小说人物之间的心灵对话,展开对世界性问题、人类灵魂问题的辩论。”

B、人物关系及其意识结构上的全面对话性——复调性。

对话性(人物关系间的平等的意识价值关系)和复调性(意识结构呈现出的对位性)是由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提出的,这位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大学者,生前虽曾遭受关集中营、流放南方的政治磨难,29年过着身残、友亡的悲惨生活,但其一系列的天才论著却震撼了世界,兑0世纪的语言学、美学、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代表作是《小说话语》、《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20年代初)、《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65年),其重大成就在于借助于对陀氏小说和拉伯雷创作的研究,从语言思维哲学角度探索小说叙事语言中的对话性、复调性和狂欢化意识——仪式问题,深化了对小说叙事本质性的认识,使人们对小说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表层分析上,而是提升到了对人类的意识结构、精神本质的透析上来,小说自此之后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故事叙事,而是一种思想的试验,精神的变奏(米兰·昆德拉)。

在《关于〈陀氏小说中的诗学〉一书的修改》一文中,巴赫金指出,陀氏在小说艺术上有三大发现:

①、思维观念成了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开创了观念小说。

②、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位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的地位。

③、小说的全面对话性,由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的平等对话形成全书的复调性结构。

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式结构理论的基础是他的镜像论,他认为,人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我之自我”,即具有自我意识,在自我中体验着的主体自我,亦即自我心中之我。另一种是自我之外的客体化的“他者”,这“他者”既包括别人,也包括他人眼中之我,肉体之我,还包括主体经过创造客体化了的自我,如小说中的人物、戏剧中的角色、水中的倒影,镜子里自我的映像(镜子:自我意识的自省镜面)。“我中之我”异于:a镜中此时的我;b、主体客体化了的“他人中之我”;c、主体性的他人之我。而“镜子中的映像永远是某种虚幻;因为从外表上我们并不像自己,我们在镜子前体验的是某个‘不确定的可能的他者’,因此,我们试图寻求自我价值的位置,并从他者身上在镜前装扮自己。”即借镜像而装扮自己,因为在镜中的自我映像是自我与他者(世界)结合的产物,是已经客体化了的自我,因此其与自我就形成了既否定又肯定的关系。“当我看到镜中的自我,我就被他人的灵魂控制住了,”(回声女神科厄被那喀索斯控制住了,那喀索斯被自己的影子控制住了),借此“我可以像体验自我一样体验他者”,他者、世界,借此进入了自我,“在他人身上才给我活生生的审美的(和伦理的)对于人的肢体和经验的具体内容令人信服的体验”。经过客体化了的自我——这种既有部分自我,又有部分他人的镜像中介,人在自我与世界间才建立起了相互沟通又相互排斥性的联系,由此才能自我理解和理解世界。这种主体自我与外部镜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分化矛盾性质和对话交流性质。人通过分化的自我,在进行着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对话。而人与自我、人与世界虽能相互沟通和转化,但却永远也不能完全重合,永远处在理解的极限和中途,不能完全理解,通过镜像中介,人只能部分理解别人和自己。人与自我,人与世界就这样在差别中互证着,矛盾着,对抗着,由此显示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的全部复杂性和可能性。客体化的自我的这种既肯定又否定的关系便是一种对话性。这样巴赫金就得出了对话性是思维和语言的本质特征的结论。不过在巴赫金看来,小说语言的全面对话性在陀氏之前还不充分(古希腊《厄特科特拉》与《对话录》),以前作家创作的人物都还未获得彻底完全的独立状态,多是作家的一种内心独白,是作家任意摆布的工具,只有到了陀氏,人物才摆脱了作者,具有了与作者、与观众,与其他人物平起平坐的地位,人物才有了一个“一体双声”的灵魂,因此才有了响彻全书的对话性,人物的内心世界才真正成了一个“众语喧哗的世界”。

巴赫金的这种理论可能是受陀氏有关人类本质是自我矛盾的动物的观点的启发而形成的,他反过来又应用于揭示陀氏创作上的主要思维特征和水平状态,不能不说是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和深刻性的。在陀氏的小说中,作者让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物汇合在一起,对人生、世界或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主张,有时自己甚至跟自己唱反调(双影人;二重人格),这样,每个人物的心中就是一部旋律繁复的交响乐,同时又是这个世界灵魂大交响乐中的一个声部,一条旋律,所有的人汇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多声部的大合唱,多重奏的交响乐。一个由个体声音组成的众响世界;一个由众响世界组成的个体世界。灵魂中的多调性世界构成了一个深邃繁杂的主观宇宙,灵魂间的多调性世界则构成了一个更加深淼难测的客观宇宙。犹如一部交响乐中的一个个声部,人类精神在层层缠绕的交织中,被推向步步深化和变幻不已的变奏,逐渐显现着人类生活与灵魂的神秘性,莫测性。而作者以此来安排人物的精神结构关系和人物间的结构关系的方法,就称之为“复调对位法”。正如施泰因格在1923年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由体系》一书中所说:“陀氏用他的‘交响乐辩证法’对当代所有的相互对抗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地整理,使它们得以实现,把思想变成了一个个单体的角色,并在最后具体化了的思想中仔细考察其中的每个单体的命运。”他在建造“世界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里,人不是自己世界观的基质和体现者,恰恰相反,人的“思想” 才是人的本质。对思想和人物的音乐化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小说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列维·施特劳斯说:音乐是灵魂与肉体、空与时、感性与理性、隐喻和其他记号融合的媒体。音乐需要时间,但也否定时间。音乐把聆听时的时间变成共时态的、自律的整体。因而聆听音乐作品就是通过作品内部组织把流动的时间固定化,从而使我们接近了永恒。现代大师发现了音乐能抓住“流动的时间”的属性和表现多层次结构的能力,塑造了多个互为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无限复杂的心理宇宙:

《约翰·克里斯朵夫》:

奥 利 维——理性;法兰西。

克里斯朵夫——创造力;德意志。

葛 拉齐 亚——美;意大利。

安 多纳 德——善;法国人民。

《尤利西斯》

斯蒂芬:冥想;超验;头脑。

布卢姆:日常经验;欲望;躯体。

毛 莱:欲望本能;下半身。

《喧哗与骚动》

班 吉:1928、4、7,C: 混乱与痛苦的本能。

昆 丁:1910、6、2,A:痛苦的思辨理性,精神的痛苦。

杰 生:1928、4、6,B:冷酷的实用理性。

迪尔西:1928、4、8,D:洞察一切的爱,历经沧桑的慈爱。

《海浪》有关现代人自我迷失的故事。命运轨迹;自我意识旋律;人物对位。

路 易:在断根的文化传统中被“悬在半空,无所归属”的人。

以统一历史统一自我。出路何在?

伯纳德:迷失在家族祖先安乐椅和自我茫然中的人。我是谁?几个我?

奈维尔:迷失在主观内心无序中的人。

苏 珊:迷失于母性和妻性中的人,被男人使用过了。

珍 妮:迷失于性满足中的人。堕落。

罗 达:迷失于模仿他人的人。恨世自杀。

每一个人的意识流都在音乐主题的变奏中展开延宕。

《魔山》。

陀氏作品德对话形式如下:

《地》车、杜、边沁、

狭义特指的读者:

《群》屠、车、杜

①、作者与读者

广义模糊的读者:《卡》与每个人心中的时代良心。

②、作者与人物:伊凡、拉、梅、伊、罗部分代表作家,由独立于作家:对

话。

③、人物与人物:《罪》拉与卢仁、索尼亚、杜尼亚、马美拉托夫、大学生、

斯维里加洛夫的对话关系。

《二重人格》中的双影人。“一个意识的分化演化的另构”。

《地下室手记》两级回旋中的绝境。

作用与功能:

①把读者引入一个平等相待积极参与“思考”的空间之中。

②把人物引入一个真正的对立矛盾之中,全面展示人的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

③整部书是各种思想的交响乐,将思想观念引入文学,成了文学主要表现的对象,思想的音乐化对位成了小说的又一手法之一,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思想形象化的单一方式之中。演奏思想,感性的超感性化。超感性的感性化。显示人类思想的深宏博大与幽淼复杂。人类与灵魂的经纬织毯。人类间的张力与绞缠。

2、精湛深淼的特异心理描写艺术。

陀氏说:“人们叫我心理学家,不,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

是说,我描写的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切。”“在小说里我要把所有的问题翻掘遍”,其目的在于表现“人在人类精神发展中感受”,并“靠着最充分的现实主义在人身上挖掘人”。鲁迅先生称陀氏是“残酷的天才”,“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了灵魂的深。” 在这“最高的写实主义者的实验室里,他所处理的是人的全部灵魂”。

陀氏在挖掘人的灵魂深度上,主要在于其小说展示了人类心理的畸形变态、神秘莫测和痛苦而崇高的精神体验。

A、善于表现人物心灵中的阴暗心理:歇斯底里、酗酒、癫痫病发作、无尽的烦恼、深重的负罪感、二难择一的痛苦、自甘堕落、自我作践(伊凡诺夫娜:跳舞;列别杰夫在罗戈任前乞讨跳舞;炫耀自己的道德败坏:瓦尔科夫斯基;费多尔)、虐淫狂、受虐狂、自虐狂、自残、自杀。

249 评论

Z黑暗中獨舞

歌德及德语文学研究论《维特》与“维特热”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辑刊》第6辑你知道吗,有一支歌唱出了整个意大利……?” 北京《读书》1980年3期漫话《维特》 北京《读书》1980年4期狂飙·铁手·自助者——评《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3期反常,但不偶然——关于保尔·海泽 北京《读书》1983年8期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4期艺术与人生的哲学思考——论赫尔曼·黑塞的艺术家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北京《读书》1986年7期《亲和力》:阐释·接受·本义 北京《读书》1987年 8期歌德论世界文学 北京1987年8月15日《文艺报》诗人波尔及其他 北京1987年11月4日《人民日报》孤独的风中之旗 北京《读书》1988年1期他不是“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 1期亚历山大·洪堡——“歌德时代”的一颗明星 北京《读书》1990年3期非驴非马 生不逢辰——关于霍夫曼的小说创作与接受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1期从Novelle 看浪漫派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2期《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逃避庸俗》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2期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上)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 2期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下)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 4期“西方向东方发出的问候 ”——略论《西东合集》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4期何只“自强不息”——“浮士德精神”别解与反思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1期思想家歌德 《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4期《魔山》:一个阶级的没落 《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6期中德文学文化交流史研究歌德在中国 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3期《新华文摘》转载歌德——“魏玛的孔夫子” 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3期歌德与中国现代文学 北京《读书》1982年3期张闻天论《浮士德》 北京1982年3月17日《人民日报》道的寻求 北京《读书》1983年7期中国的书和关于中国的书 北京《读书》1984年2期道藏工程记略 北京《读书》1985年2期冯至与德语文学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2期中国读者眼中的歌德和席勒 上海《中国比较文学》1989年1期17、18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4期卫礼贤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收北京三联书店《文化:中国与世界》第5辑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北京199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冯至与德语诗歌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3期百年回响歌一曲:《浮士德》在中国之接受 《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4期歌德与比较文学 《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5期智者与智者的对话 上海《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3期严谨学风与愚公精神的美满结合 《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1期八十年前是一家—— 中国日耳曼学探源 《读书》2005年3期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我译《维特》 北京《翻译通讯》1985年10期《新华文摘》转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 北京《中国翻译》1987年6期这儿也少不了爱 北京《世界文学》1990年4期尴尬与自如 傲慢与自悲――文学翻译家心理人格漫说 北京《中国翻译》1993年2期文学翻译批评管窥 南京《译林》1994年 3期翻译·解释·阐释 收香港 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Studies In Translating into Chinese“, 论文集1998年歌德与文学翻译 北京《中国翻译》1999年5期漫谈文学翻译主体 南京《译林》2000年3期再谈文学翻译主体 北京《中国翻译》2003年3期我译《魔山》二十年 《中国翻译》2005年6期

253 评论

相关问答

  • 魔改毕业论文

    对于学位论文作假这件事究竟会对一个人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想还是因人而异的,让我们具体来说一说。 首先对于那些在本科毕业之后就进入社会工作的人来说,其实纵然

    王玉娜大王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数学小论文魔方的研究

    悬*浮* 回答采纳率:27.1% 2010-02-18 11:40

    非飞卖品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魔芋的研究论文摘要

    是两种不同的植物,一般的芋头只是用于普通食用,而魔芋除了食用外,还有许多用途,比如:食品工业中用作食品粘剂、工业上还可以用于钻探石油、药品中的添加剂等。当然,魔

    湖边隐居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乌尔的暗影魔法研究论文奖励是啥

    1、1级的初始职业任务(推荐)。这是出生地的初始任务,只要完成了最初的杀怪任务就可以接,建议去找法师导师学习技能时顺道做一下,反正也不费什么劲。任务有种族限制,

    pang小妞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研究魔术的论文

    可以做化学指示剂遇酸碱变色的案例,很简单,用指示剂在一个板上写字,用酸喷上去会显示出字迹,用碱液喷上去又会显示不同的字迹,呵呵,好玩吧

    星无畏惧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