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鱼儿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融高等职业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为一体,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教育和社会培训为补充的办学格局。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
学院地处中国食品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漯河市。学院座落在漯河市大学路中段,交通便利,沙澧河环绕,环境幽美,景色怡人。学院占地386860㎡,建筑面积㎡,各类固定资产总值近4亿元。全日制在校生近15000人,教职工785人。副教授以上专业教师235人,双师型教师285人。教师中享受政府特别津贴者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14人,漯河市拔尖人才6人、科技创新带头人13人。学院建有综合计算机中心大楼、语音大楼、音乐楼、美术馆各1栋,工科实训大楼2栋,教学楼8栋,宿舍楼16栋,大型餐厅2个,图书馆1栋。图书馆藏书125万册,电子期刊5500种,电子图书71万册。建有千兆校园网,并开通了5个数据库。校内教学、生活设施齐全,环境幽雅。
学院设置有食品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气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轻工系、经济贸易与管理系、工商管理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外语系、基础部、成人教育部12个教学系部和一个二级艺术学院(包括艺术设计系、音乐舞蹈系)。开设有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制冷与冷藏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服装设计、应用化工技术、连锁经营管理、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装潢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学前教育等49个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
成人教育类本、专科(含开放教育、电大注册视听生)现开设专业数十个。其中,本科层次有:会计学、法学、金融、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专科层次有:法律、会计电算化、小教师资、人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高级护理、金融、汉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等
目前,学院有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国家级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个、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6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学院还建立有国家级食品生物实训基地、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数控加工技术中心,食品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漯河市食品研究所、漯河市塑料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实训基地和科研机构。
学院秉承“厚德、敏学、砺能、致用”的校训,坚持“创新、竞争、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行“项目载体、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学院首批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获得优秀,是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5年以来,学院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高职院校”、“河南省最具特色的十大职业院校”、“中国十大名牌高等职业学院”、“全国企业招聘首选十佳高职院校”等称誉。2010年,学院在河南省高校第二轮人才培养评估中,再次以高票通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院先后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建设厅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园林单位等100多项荣誉称号。
截至2012年底,全院教师主编、参编教材320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50篇。获得地厅级以上奖励400多项;省部级32项,其中获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政府发展研究奖2项,省科技进步成果奖5项,省职业教育成果奖7项;申请专利7项,获专利证书4项。学院先后七次被评为“省社科工作先进组织单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原******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等领导先后来学院视察,对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模式及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2011年9月,我院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性做法被省政府《政府工作快报》专刊刊发后,得到时任副省长赵建才、副秘书长介新和漯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对学院办学成绩高度评价,对学院办学之路寄予更高希望。学院的办学成就和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大河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
学院坚持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断加大实验及实习、实训场所建设,拥有一批技术领先、满足教学科研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院拥有各类专业实验室185个,拥有综合实训大楼2栋,还开辟了双汇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格力电器、上海大众、杉杉集团、银鸽集团、南街村集团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近百个。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院还设立了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河南省建设行业培训机构、漯河市旅游培训中心、漯河市外语师资培训中心等,全面实施“双证书”教育。
学院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不断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双汇集团、银鸽集团、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网通公司、阿里巴巴集团、雨润集团、闵原集团、蓝山咖啡、世林(漯河)冶金设备公司等120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订单培养或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牵头成立了“漯河职业教育集团”,利用学院资源优势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服务。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带动招生,毕业生就业率年均达96%以上,就业工作连续多年位于全省同类院校领先地位,连年荣获“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招生计划、录取人数、报到人数始终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连年获得“河南省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始终以学生为本,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积极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构建“大思政、大学工”的学生德育工作体系,认真打造学生工作品牌。学院构建有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免、勤、缓”等学生资助体系,开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的“绿色通道”。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订单培养企业奖学金。
学院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办了拥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漯河职院报》,编印《漯职院通讯》、《漯职院学工》等校内刊物10多种,成立各种学生社团30多个,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学院坚持不懈地实施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与教育机构建立了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的友好关系,引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
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围绕建设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由规模向内涵建设的转型,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为漯河“一区两城一中心”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追梦小顽童
苏进(1907年~1992年),郾城县裴城镇人。1923年,他在西北军学兵团当学兵, 1925年参加西北军,历任排长、连长,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他在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职,同年被调到洛阳军官教导团当队长,不久报考留日学生,被录取去日本,入东亚预备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1930年,苏进结束在日本的学习,回到中国,随同冯玉祥到前沿视察部队,指挥作战。不久,他到14师即原手枪旅任参谋长。1931年,中共在第26路军发展了不少党员,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也加入中共。赵博生开始联络苏进、季振同和黄中岳等决定在宁都起义。宁都起义时,苏进指挥部队控制了总指挥部电台。193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5军127团团长、44师师长。 同年,苏进从战斗部队调到红1军团随军学校,担任总队长;8月,调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军事主任教员。 1933年秋,红军学校的高级班和干部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苏进被调到红大,任参谋科科长兼教员,负责训练团、师、军的参谋长。 长征时,苏进任干部队政治科科长兼教员。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撤消了干部团,成立红军大学和特科团,他任特科团骑兵科科长。红军抗日大学成立时,苏进任骑兵科科长。抗日战争时,苏进离开军校,任陕甘宁边区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20师359旅副旅长。 解放战争时,苏进到东北。1948年7月,随着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的成立,苏进任铁路修复工程局第一副局长, 同年8月调到炮兵纵队担任司令员。建国后,苏进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苏进于1992年去世。梁冠英 他早年跟冯玉祥当兵,内战时期是鄂豫皖剿"匪"副总指挥,49年反正.好象在文革其间去世了,他当年在问十创办"冠英学校"王拱璧, 1886年9月17日出生于河南西华县孝武营村(今为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乡青年村)。他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时期,他是中华留日学生总会的领袖人物之。他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东游挥汗录》、《河南人民当头大祸》等专著,至今仍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王拱壁先生,1886年9月17日出生于河南西华县孝武营村(今为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乡青年村)。他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时期,他是中华留日学生总会的领袖人物之。他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东游挥汗录》、《河南人民当头大祸》等专著,至今仍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时,王拱璧正在河南大学任教授。他当时所作的《东征曲》八章,曾在许多学校流传;《为自由而战》四章,曾在中国军队的好几个师里流传。他还在各学校、团体和公众集会上发表宣传抗日救亡的讲演二十余次,给流亡开封的东北大学学生讲日本侵华史,他撰写的《抵制日货之理论与实践》一文,刊登在了海《大公报》上。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以后,又在华北制造事端,企图侵占华北。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主义,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义愤。当时,王拱璧任河南省淮阳县契税局局长。他先后在各学校、团体的集会和太昊陵庙会上发表抗日救国讲演四十余次,听众达数万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当时,年已半百的王拱璧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他很快就写了《抗日必胜》提纲,到各处进行演讲,使听众深受感动,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当时,王拱璧还经常邀请亲友同事到家里座淡抗战局势。他从军事、政治、经济及国际围内等方而进行分析,断定七年半后日本必败。实践证明,他的这判断与事实是十分接近的。 抗战爆发不久,王拱璧就把女儿王俊岚(后改名程迈)送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女儿到延安后给父亲写信,表示“不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决不回河南”。王拱璧题诗一苗赠给女儿:“岚儿抗日在陕北,不胜倭寇誓不回。喜汝坚信持久战,莫负英明总指挥。”同时,他还介绍爱国青年邵慧敏、杨文曼等七人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后来,程迈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成为一名优秀的干部,直到1952年才回家乡探亲。 王拱璧的儿子王膺民抗战前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即参加留学生集训,后被友人推荐到驻洛阳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任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外文秘书,并协助编辑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出版的《抗战月刊》和《北战场半月刊》。应范长江之约请,他兼任了远东通讯社驻第一、第五战区的特派员。他还在西北陆军大学任教官,培训抗日军官。当时,他用王一民的笔名,在国内许多家大报纸上发表了100多万字抗日论文和专著,受到军界要员和社会舆论的关注。 1938年春,王拱璧携眷属迁移到镇平县。不久,他组织了镇平自治研讨会,被推选为副会长。他向镇平县政府递交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以利抗战的建议书;还组织了抗战十人工作团,深人农村,发动农民支援抗战。不久,抗战十人团发展到六个团,当时在镇平颇有影响。 这其问,他编印了《抗战三字经》小册子,印刷了数百册,在当地散发。他还给抗日前线的将士写了三十多封慰问信,捐赠棉背心十件,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1938年l0月,王拱壁携眷属迁往四川成都。不久,他受国民党政府川康禁烟督察处处长张静愚的委派,任西昌禁烟所所长。1939年4月初,他率领六七名工作人员和一百四十多名士兵前往西昌。他们翻雪山,越大岭,过大渡河,艰苦备尝,于月底到达。 在西昌工作期间,王拱璧阅读了许多有关我国边疆的文献资料.游览了许多地方,了解到许多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他撰写了《川康一斑及宁属问题(提纲)》、《研究彝献(提纲)》等文章。其中,歌颂祖国山河风物民情,抒发抗战豪情的旅宁七篇(《西川歌》、《西昌怀念战役》、《宁远河上》、《欧战又起》、《两昌风物》、《西昌思乡》、《山歌》),分别刊登在《西昌报》、《建宁报》上。 1940年4月,西吕禁烟所被撤销。对于所结余的二千多元经费,有人主张分掉.但王拱壁将其全部上交。离开西昌时,有人劝他带些鸦片、麝香和名贵药材回四川,以便赚钱,遭到了他的坚决反对。由于他在禁烟所工作时廉洁奉公.上级曾拟委任他为豫、陕省税总局局长,但他以不愿发国难财为由,致函谢辞。回到成都后,王拱璧在生活非常同难的情况下,撰写了长达五万多字的《川康一斑及宁属问题》文稿。该文由某学者推荐给边疆学会会长顾颉刚先生,被编为《边疆丛书》第1辑。该书在桂林出版时因日寇侵扰而未能问世。他撰写的《国难西行》六百句,记述了自己从淮阳出发.经开封、镇平、洛阳、潼关、西安、宝鸡,然后越秦岭、出剑门、小住蓉渝,再翻雪山、渡泸水,最后到达西昌的“八千里路四百日”的感受和艰难历程。 他把自己在川康收集的有关参考资料数捆和一些矿物、植物标本,分别赠送给四川省图书馆、博物馆。此举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无私奉献精神。 在成都期间,王拱璧被梁仲华主持的中国乡村建设学会聘任为总会干事,并主办《会讯》刊物。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有关边疆问题的论文十五六篇(共十二三万字),分别在成都、重庆、西吕等地的报刊上发表。他还被聘任为华西大学的特约客座教授,讲授乡村建设课程。 1942年春,青年中学师生和家人多次给工拱壁写信,请求他回家乡主持青年中学的工作。回到家乡后,他以青年中学为阵地,积极协助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开展抗日斗争。他首先整顿青年中学,将国民党、三青团的势力赶了出去,使该校成为“共产党活动的大本营”。 1942年,河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王拱璧撰写了《河南灾况目睹记》一文,寄至重庆《大公报》。这篇文章揭露了国民党政府不关心人民疾苦和当时河南省惨绝人寰的灾况,因而受到《大公报》的重视。该报派记者到河南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发表了题为《看重庆忆中原》的评论。此举对于国民党政府向河南拨发救济款起了推动作用,但该报却受到了“停刊三天”的处分。 1944年中原会战后,豫中、豫西大片国土沦入敌手。此后,日军曾对该校进行过骚扰。郾城伪政权的县长李子芬曾向王拱璧封官许愿,但遭到王的严词拒绝。 1945年春夏之交,新四军第一二八团团长王定烈与当地的中共地下党员冯明高等,在硝华、西平、上蔡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当时,王拱壁在青年中学为第一二八团提供办公地点,还动员部分师生参加新四军。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庆祝大会上,王拱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陈星聚,字耀堂,河南临颍县陈台乡陈村人,清朝光绪年间率领台湾人民抵御法国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 台北知府陈星聚 陈星聚,公元1817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先后中过秀才,举人。47岁被任命为福建省顺昌县知县。 在他出任县令期间,忧国忧民,办事认真,是老百姓衷心拥戴的父母官。调任闽县县令后,为政清廉,政绩斐然,博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光绪初年,陈星聚被调往台湾,任鹿港、淡水同知,不久又擢升为台北知府。 当时正是中华多难之秋,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者纷至沓来,蹂觎我国东南沿海。宝岛台湾物产丰富,自然也成了侵略者垂涎、觊觎的对象。陈星聚上任伊始,便召集民工,修筑加固台北城池。中法战争爆发后,他又积极购置武器,扩充军队,随时准备迎战入侵之敌。1884年8月,法帝国主义出兵进犯基隆。9月,基隆被攻陷,法军旋即兵分两路,进攻淡水、台北,并封锁了台湾与大陆的交通。陈星聚,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下决心与台北共存亡。他命令妻子带领阖家老小10余口,团团围坐在府衙后花园的水井旁边,一旦城池陷落,即举家殉国,决不受辱。台北军民在他的激励之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终于击退了法军的进攻,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响亮的正气歌。曹刚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 男,汉族,1935年12月生,河南舞钢人,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7月入伍,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大学学历,上将军衔。许慎 (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许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他历经21年著成的《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540个部首。
中国几千万教师,可有近一半以上的教师等到评职时才发现:发表的论文基本没有,获奖证书还未到手……平时多读书,多尝试写作,试着投投稿,对教师有百益而无一害。今天a依
可以向教育CN级刊物投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之类的。
一、河北地质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及简介 河北地质大学 创办于1953年,是原地质部直属五大院校之一,是国土资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省属重点骨干大学,
在期刊上发表,找期刊可以找一些期刊目录,选择期刊或者是发表,可以让编辑操作。按照你的需求或者说是情况给你介绍适合的期刊,这样精准度还高一些。
二战以后,美国实现了对日本的独占。为了更好地控制日本,美国对日本政府与民众都进行了“重塑”。“重塑”之后的日本,被牢牢地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其影响更是绵延至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