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3

爱心小猪
首页 > 职称论文 > 日本华夷之辨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不锈冰theresa

已采纳

我觉得华夷之辨从来都没错,自古以来华夷之辨强调的都是对华夏文化的归附

是一股驱善避恶的向心力,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而清朝的华夷之辨已经偏离的真正的华夷之辨的道路了

华夷之辨判断你是华夏还是夷族,主要有三个判断依据

1. 血统、2. 地缘、3. 文化。

血统,就是华夏民族,后来被汉族继承

地缘,坐标中国

文化,比如“右衽”,这和华夏区别于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朝鲜、日本也模仿了这一点)

古人,包括孔子和朱元璋都十分注重汉族血统的。

满清不但不讲究华夷之辨,反而反对华夷之辨

雍正撰写《大义觉迷录》,明确反对华夷之辨的血统观念,认为自己入中国也是华夏一部分

蒙元和清朝都是夷狄入中国主天下

可见大清的华夷之辨首先是强调自己统治的合法性,然后想要继承华夏

和汉族一样视周围民族为四姨

这已经偏离的华夷之辨本来的样子了

你可以说大清自大、目中无人,但是和华夷之辨无关,人家是反对华夷之辨的

或者说,大清不过是借华夷之辨的借口歧视外来民族罢了,是伪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真的不是种族主义,也不是民族主义,华夷之辨的最终理想是用夏变夷,即让蛮夷归顺汉文化,对胡人的歧视也只表现在文化汉文化优越感,不会主动攻打蛮夷,因为那是失德和不仁。总的来说,我认为华夷之辨真的非常高明,虽然有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子,却比什么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高明多了。

97 评论

妮子125940

一、日本华夷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中国的华夷思想基本相同,在强调自己是“中华”的同时,以其它国家地区为“胡”“夷”等,如就有幕末儒者将西方也视为“夷狄”,说“今日之西洋,吞噬蚕食诸邦与豺狼同性,久蓄觊觎邪念之贼也。怀觊觎邪念之贼,即国家之大敌也。纵非夷狄,亦无宽恕之理。况乎纯然之夷狄,苟为大丈夫者,常怀敌忾之心,呼其名都恐有污口舌也”。二、日本的华夷思想与中国的华夷思想一样,也是以“礼”所指代的文明发展程度为“华”“夷”之辨的标准。而且,日本也强调“华”“夷”之间的差异不是“先天的”绝对的。太宰春台(1680-1747)主张““华”“夷”之别只在于是否遵从儒家之“礼”,“中华”与“夷狄”间没有绝对的区别。他曾说:“四夷之所以被称为夷狄,受中华贱视,无礼仪之故也。然若中华之人不知礼仪,则与夷狄同。反,四夷之人若知礼仪则与中华之人无异”。儒者伊藤东涯(1670-1738)认为,““中国,不过既开化之蛮夷”,“蛮者,未开化之中国也”,甚至提出了“圣人无华夷之辨。为华夷之辨者,后儒之偏见也”。 第一,日本的华夷思想是以中国与日本同为“中华”的多元世界秩序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因此日本的华夷思想比中国的华夷思想相对开放。华夷思想得以存续的基础是华夷秩序,中国的华夷思想,是建立在唯以中国为“中华”的华夷秩序基础之上的一元世界秩序观。中国以高势能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意识发达,直到近代初期,“天下”观念盛行,而包括政权、领土等构成要素的、严格意义上的“国家”的观念却相对淡薄。“天下”是指天子统辖、支配的领域。在原始的自然认识的基础上,以文化优越意识为前提,“天下”是个外延无限扩大而又封闭的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天下”包括了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统治天下的帝王被称为天子,天子既是“天下”政治上的统治者,也是道德教化者。“天下”依天子的直接支配所及与否以及“天子”仁德的感化所及与否划分尊卑、内外。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也沿用了这种思想,主要以儒家的“人伦”“礼乐”等文化概念来衡量判别与对方的远近、等差。因此,这种与“天下”观念相结合的华夷思想,“以德治为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前提,不具有对他者的认识框架,因为在理念上不存在不服从皇帝的德治的假设。因此,不存在内与外的区别,“国家观念淡薄”,所以也就没有‘外’交与国‘际’的观念”。日本的华夷秩序处于东亚社会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的辐射或覆盖之下。因此日本的华夷秩序实际是同时以中国与日本为“中华”的多元中心的秩序体系。另外,日本较早地形成了较明确的“国家”意识14。因此日本的华夷思想,是与国家观念相结合的多元世界秩序观。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岛国,从其产生时起,就处于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周边,在与中国的交往过程中,较早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政治单位,近世日本已经能够将西洋也作为与中国和日本并立的国家来把握,在与近代西方国家接触之后,就比较容易接受近代国家平等观念,对近代国际关系表现出比中国更强的适应性。第二,日本的华夷之辨具有多元基准。中国的华夷秩序观是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以孔子的礼乐为标准,是历史的浑厚赋予,而部分古学派学者以及国学者水户学者等日本中心主义者就试图以儒家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确定世界秩序体系,并使日本在其中居于最高位。诸如关于神国思想,日本主义等。第三,日本华夷思想的承载者主要是武士,其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军事性特点。因此,与中国文人士大夫所承载的华夷思想不同,日本的华夷思想对夷狄的应对方式较积极、主动。日本自从进入武家社会以来,尤其是到了近代,思想文化的承载者便主要是武士了。武士作为统治阶层很重视文化素质的修养,也具有一些文职官僚的性格特点。不过近世日本仍然是个重视兵学、崇尚武力的社会。原本以战斗为职责的武士,其特有的精神气质即被称为武士道的东西,即使在和平环境下,也仍然备受推崇,且渗透到了一般民众的思想中,成为日本国民性的一部分。武士道非常重视所谓的威严,即武士的威武、强有力,武士最基本的姿态是胜过他人换言之不落后他人”。而且武士不单单是对敌人,就是与一般的朋辈伙伴之间,也经常处于一种相互竞争、相互较量的状态。武士所固有和持有的战斗者精神与华夷思想相结合,在对待夷狄的态度上,就表现出与中国明显不同的特点。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读书人、文职官僚所承载的华夷思想,就连与“夷狄”交战,并战而胜之这样的交往都尽量回避,而“本来是作为战斗者的武士所承载的华夷思想,对夷狄不仅仅是轻蔑,而且在意识上以夷狄为敌。甚至为了通过知夷或者进而通过将敌之武器、兵学为我所用,达到制夷的目的,会产生接近夷狄以探索其实情的积极志向”。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不同,日本武士把与“夷狄”的关系,也作为一种敌对关系来把握。既然是对手,那么自然就要考虑与之进行较量。于是,为战胜“夷狄”就要接近并了解“夷狄”甚至还引进“夷狄”的武器技术等。第四,日本大君外交体制的构筑方式是靠幕府的主动出击,千方百计地“招贤纳士”式地使周边一些弱小国家围拢在自己的周围,具有主动性。有学者分析提出,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一个是典型的“内核文化”。依该文明理论:因发展程度的不同,遂在地域上形成了文化的“内核”与“外缘”之分,进而形成了文明的强弱之别。强势文明是指那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比较独立和自成体系的国家。往往是一个大文化圈的中心地而非辐射区,因其优秀的文明、渊博的文化和健全的体制而吸引着世界上其它的文明自愿向它学习,这就逐渐形成了一个认识和向往美丽而产生的文化圈,在东亚的儒教文化圈内,在近代以前,中国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即中国的华夷秩序是儒家文化从中原这一文化内核区源源不断地向外缘(如日本)辐射,促成了日本古代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即靠中华的文化的博大和深邃,产生的周边地区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吸引力而使四方心悦诚服地主动靠拢来朝,这是华夷秩序形成的机制。相反,“外缘”这一特质就决定了日本文化的受容性。处在边缘地位的日本长时间被中华的强大的华夷秩序的磁场吸引着,决定了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没有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秩序,即使在近代形成了大君外交体制,因为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是比较脆弱的,开动不了真正的“华夷秩序”之船,更扬不起“华夷秩序”之风帆,只能靠所谓的“威武”来装饰门面。但处于辐射区的边缘的日本自唐朝以来一直视中国为师,不断吸收中国先进的儒教文明和文化,并把它们作为道德标准、价值尺度和行为趋从,号称自己与中国“同文同种”。因而在日本一直到江户时代前朝,对中国文化的“敬畏”心态一直是传统日本的中国观的核心。但是,作为文化的日本人中国华夷观的内涵和形态,并不是由过去继承过来的一成不变的传统,它是本身具有内在活力和弹性的东西,因而决定了后来所建立的大君外交体制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靠主动出击争取,这就使得日本作为一种外缘受容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强大的吸收力与消化力,具备深厚、普遍的“受容文化心理”。可以说,日本自古以来始终目光炯炯注视着外部世界,面对新的文化浪潮袭来的时候,日本可以基于独立的地位,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摆脱长期以来与中华文化体系进行比较和抗争的“情结”,总是适时把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大规模嫁接过去,加以学习、接纳和吸收,变成为本民族的文化,不断地推动日本历史的迅速发展,这也被解释成日本能够迅速成为亚洲唯一走上近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日本在近世,逐渐形成了一种武力强势,即“威武”,出现了与中国的争夺,即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争夺,也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进而“华夷秩序”和“大君外交体制”的特征。总之,日本的华夷思想及其“大君外交体制”具有一些不同于中国华夷思想及其“华夷秩序”的特点。因此,日本在与包括近代西方国家在内的“夷狄”接触时的态度。应对方式也与中国有所不同。特别是“西力东渐”以来,“对于西欧的冲击,士大夫与华夷秩序(指中国-笔者注)则认识不到这是拥有武器的西方各国的压力,敏锐地感到,而只认为是朝贡使来朝。武士阶级和大君外交体制(指日本-笔者注)则敏锐地感到,西欧的冲击乃是武器的压力,便回到军国主义的立场上,并着手探讨加强海防和制造‘兵器’之‘理’”。因此,日本能比中国更积极更主动地面对西方列强所带来的军事压力,近代以来对西洋文明的对应方式也更灵活、更有效。

305 评论

rainbaobao1116

山本五十六 马上要出大河剧了

346 评论

七月的尾巴

论日本从中国影响下的脱离——从蕞尔东夷到世界强国 常常会觉得历史事实与人们的理解相去太远,人们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虽然那不一定是事实,种种的错误迭加起来,使得对历史的评价越来越困难,历史学家在很多时候知道事实是怎样,但历史学家却又不能把正确的事实直接告诉大众,即使是可以,大众恐怕也不会接受正确的理念,人们更愿意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这点在看待日本的问题上更为突出,一个基本的认识是国人普遍认为在传统的东亚关系中,日本像朝鲜、琉球、越南一样只是中国的附属国,实际上,这种说法只不过是国人天朝美梦中的梦呓而已,日本的心思远比国人想的要开阔。传统的东亚国际关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种不平等的国际关系,这种不平等与近代列强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又有所不同,在文化上,所谓的“华夷之辨”将中国之外的民族视为劣等的民族,在经济上,用“朝贡贸易”来显示中国对“蛮夷”的恩惠,在政治上,用“宗藩关系”来明确中国对四夷的优势。而日本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实是难以划分,日本形成统一国家的时候大约是在4世纪后期到5世纪前期,在统一前,日本列岛上分布的各个小部落向中国进贡的不在少数,大的部落联盟也间或有之(如倭奴国、邪马台国),即使是在统一初期,日本也在向中国不断进贡,南朝时记载的讃、珍、济、兴、武五位国王向中国要求爵位封号的事情即是明证。只是日本的自主意识在这时已经初现端倪,中国的附属国一般会要求互市、内附、册封如是种种,但日本在一开始与中国交往便主动要求对朝鲜半岛南部的控制权,中国方面不满足其要求之后,日本锲而不舍地继续要求,而当希望破灭后,日本便果断地断绝了对中国的朝贡。国人普遍地认为日本使中国的附属国很大原因就在这里,谁也无法否认在国家统一的初期,日本向中国朝贡,再深刻地分析的话,恐怕说这是日本出于利益需要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也未尝不可。当日本再次与中国交往时,日本已经开始走一种平等的路线,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这样的国书引起了皇帝极大的不悦。之后尽管日本在白村江之战中被唐军击败,日本仍然没有臣服中国的意思,这种铮铮铁骨在东亚各国中无疑是个异类。元朝两次入侵日本失败,更加增强了日本的独立性。日本这种独立性在一个不平等的外交体系中显示的不屈的精神确实值得赞扬,这种精神的来源,可说是由日本的地理位置、民族性格、外交政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日本旁边一个强大的中国的存在使得日本并不能发挥出强大的国际影响,日本确实试图像中国一样建立自己的“小中华体系”,将琉球、朝鲜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但这种企图也暴露了日本对中国无法摆脱的模仿,即便是这种“小中华体系”存在,日本仍然笼罩在中国的阴影之中。当然,不唯日本,在传统东亚国际关系中,中国一向有着不可动摇的优势。日本处于亚洲的最东端,与大陆的联系颇为松散,中国的影响并不能像在朝鲜半岛那样深远,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仍然不能忽略。日本一方面不断地向中国学习,另一方面一直努力地使自己能够超越中国,丰臣秀吉、德川光国、本居宣长,这些人无论是军人还是政客,还是文人,都在朝着超越中国的目标努力。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丰臣秀吉是失败的,他狂妄的计划现在显得十分可笑,但是,很难讲这场战争的胜负,正如《明史》所言,(壬辰战争)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若不是丰臣秀吉暴病身亡,朝鲜局势实属难言。对于朝鲜、越南,中国在其领土上或者曾统治一时,或者曾获得赫赫武功,但在日本没有,这对日本来说是一件十分值得骄傲的事情。在进入江户幕府之后,在日本思想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重要的莫过于国学的兴起。国学是指由契冲、荷田春满、贺茂真渊,尤其是贺茂真渊所开创,并由本居宣长加以完成的一连串的思想系列。国学的发展过程亦是日本思想界对儒教尤其是朱子学的扬弃的过程。可以说,国学家们在思想界完成了丰臣秀吉想在军事上完成的梦想,即摆脱对中国的崇拜,将日本塑造成一个理想的神道国家。本居宣长认为,儒教的“天命观”只是臣下夺君上之位的“邪智奸术”,而在日本“虽经万代,君臣无异其位”,且日本原本是安宁幸福的,只是因为中国的鬼蜮伎俩传入才使得日本变得堕落。国学的发展显示了日本谋求思想独立的强大意愿,但这种意愿在传统的东亚社会中注定要碰壁,正如政治上日本要模仿中国建立“小中华”体系一样,日本国学的发展虽然是对儒学的猛烈抨击,但其所用的理论均受到儒教思想的强烈影响,即国学家们是在用儒教的理论来批判儒教。也许给国学家们足够的时间,他们可以最终发展出一套属于日本的理论以摆脱儒教的制约,但历史并没有给日本这种选择。1853年,培里以武力强迫日本开港,这是日本走进近代的第一步。但之前日本国内兰学的兴起,向强国学习的优良传统,清政府的前车之鉴,这些都成了日本顺利完成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有利因素。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击败中国,这是东亚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此,东亚世界的领导力量不再是几千年来的中国,日本成了亚洲复兴的担纲者,这一点在日俄战争后变得更加确凿无疑。但这时的日本却并没有积极地担当东亚领导人的角色,日本变得越来越像一个西方国家。脱亚论在日本的泛滥将日本与东亚对立了起来,日本成了列强俱乐部的一员,其强国地位的建立过程亦是向周围国家发动侵略的过程。而无论是脱亚还是入亚,体现的只是日本在某个阶段的政策倾向,其历史传统、地理位置、文化特征、人口构成种种因素都决定了日本毕竟是一个亚洲国家。这种与亚洲的联系的客观性也影响着日本政策的制定,日本的民众愿意接受东亚领导者这一角色,政府在这个角色的掩护下可以更加方便地侵略邻国、欺国民。“大东亚共荣圈”正是这种心态的实际产物,日本从此踏入歧途。在这个过程中,恐怕东亚传统的“华夷之辨”的思想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华夷之辨”塑造了一个华夷二元对立的传统东亚,“华”是优秀的,“夷”是劣等的,“华”接受“夷”众星捧月般地贡奉,“华”为“夷”纲。日本在大量摄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这种二元对立的“华夷之辨”的思想也大量摄入,但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甘心居于一个劣等民族的地位,既然不想做“夷”,那就只能做“华”了。不能否认的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的这段时间是日本在国际上的“黄金时期”,传统的国际社会中,日本的影响只能在中国的阴影下发挥,是以以往东亚的国际交流中日本积极建立小中华体系、数度入侵朝鲜颇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而二战前的日本则是真正有了与其“雄心壮志”相称的实力。日本误入法西斯歧途,也不能不说和日本传统中的自我优越感有着深刻的联系,日本文化常常体现出一种自民族主义。日本是一个神道国家,日本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此类观念一方面使得日本能够自强不息,绝不甘居人下,另一方面也使得日本将其他民族看做是异质的,是敌对的,是劣等的。在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横行的特殊环境下,对外侵略也就成了历史的选择。另外,这时期的日本尽管强大,但其思想明显没有摆脱传统主义的影响。其炮制出的“大东亚共荣圈”和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何其相似,“小中华”体系已经不算什么了,日本要塑造一个“大日本”体系!那么这场战争的发动一方面是勃兴的法西斯主义的推动,另一方面,恐怕是日本在向丰臣秀吉“致敬”吧,日本人的心底依然有一个“使四百州尽化我俗”的美梦。在明治维新到二战战败的这段时间里,日本虽然奉行帝国主义政策并最终战败,但依然不得不承认,大和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能够保证这个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维持大国的尊严。同样,这段时期也是一个过渡时期,是中国影响日本的最后的时期,在战败之后,美国在日本取代了传统中国所占的地位。现代化兴起之后,传统中国就全面衰落了,这种衰落同样发生在日本,在过渡时期里,还可以看到传统中国对日本的残余影响,但在二战以后的日子里,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和日本都没有直接的交流。二战的失败迫使日本以一种激烈而惨痛的方式来反思自己,重建自己。站在距离二战结束后已近七十年的今天,我们已经能够对日本的独立与复兴拥有一份信心。如果说传统的日本生活在中国的阴影之下,那么当今日本则是生活在美国的阴影之下,日本第一次开国是伴随着中国的衰落,第二次开国则伴随着美国的强大,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开国”则要伴随着美国的衰落了。这个过程从日本经济腾飞开始算起的话到现在也有六十年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但日本的独立意识是深深植根于其民族灵魂深处的一种意识,可断言如今,已成为经济巨人的日本必不会甘心做一个政治上的侏儒。其实,日本向来有向强国学习的传统,这也对日本的文化属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日本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东西文化的一种杂交文化,但也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于不同的文化只是机械地吸收,不同的文化在日本精神世界内部只是转换了空间配置而已。假如真的像后者所说,那么将来有一天,中国再次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时候,也许日本又会反过头来靠近中国呢。就中国国内来说,再继续沉浸在天朝美梦的幻想中早已是不合时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以全新的思维建立一种全新的国际交往模式。日本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他从很早起就一心要从中国的影响下独立了。而就日本来说,脱亚论已成陈迹,日本必须重新考虑其在亚洲的位置。就像日本走过的摆脱中国的道路一样,现在的日本也必须努力去摆脱美国的影响,当然这条道路最好不要再发生战争。历史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经验,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对于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外交模式,现在已经完全不适用了,这些故旧的糟粕,放置它们的最好的地方就是故纸堆了。也只有中日两大强国坦诚相待,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看待历史,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开创未来,东亚的伟大复兴才可以成为现实。主要参考书目[1] 王晓秋:《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 汪向荣、汪皓:《中世纪的中日关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3] 韩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 韩东育:《东亚的心胸》,《读书》2008年第8期。[5] 黄枝连:《天朝礼制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6] 黄遵宪:《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7] (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朱荫贵、欧阳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8] (日)丸山真男:《日本的思想》,区建英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9] (日)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王子今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269 评论

相关问答

  • 日本华人不动产公司论文研究

    最近做了几单日本的不动产交易。感觉如果在日本直接找华人中介,未必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日本的房子价格差别很大,质量也差别很大。更多的目的是可以买到符合自己内心标准的

    708带你去吃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日本论文博士研究

    没事读个什么,回来吧

    可怜的tina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日本潮流研究论文

    大致给予这些资料,你说日本文化论文,那简单,随便抄一些进去就是咯,简单搞定老师的作业,是选修课吗。是的话随意点,只要有交论文,老师都会给通过的啦。。基日本文化概

    doctorsher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论文研究

    文化差异那就差得远。

    carefreeyu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日本女研究生论文

    应该是可以的,不过还是要保证你的日本论文可以通过,你也能够及时联系到你的博士论文导师。

    小雨01234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