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珍zero
陈超创作年表 1976年 于拖拉机厂当工人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与三位工友组成读书写诗小圈子。完成自制诗集《柳叶刀集》。 1978年 入大学,开始接触现代主义诗人作品,诗风发生很大变化。发起成立省会大学生诗歌社团 “新松社”,任社长,编辑《崛起》。完成自制诗集《解冻》。 1980年 4月,于《大学生文选》首次公开发表文章《做个人真实情感的歌手》。 1981年 1月8日,在《河北日报》首次公开发表诗作《未来》等。在《新地》、《红 豆》等发表短诗若干。 1982年 4月,于河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发表《论鲁迅早期新诗创作》。完成自制诗集 《给西西》。在《红豆》、《长城文艺》、《莲池》发表短诗。 1983年 2月,于河北师大学报发表《论闻一多诗歌艺术探索的得与失》。10月,于 《飞天》发表《新的阻塞》,被《新华文摘》11期转载。 1985年 赴山东大学访学,主修现代诗学、美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完成结业 论文《顾城的诗》(收入《中国当代诗歌评析》,《艾青与聂鲁达:诗艺的平行比较》。完成自制诗集《尔雅集》。 1986年 2月,于《诗神》发表《被遗忘的拾起》。3月,于河北师大学报发表论文《艾 青与聂鲁达:诗艺的平行比较》(被收入《新时期文论选》)。5月,于《诗神》发表《中国诗歌新生代》。6月,于《诗刊》发表《关于诗的形象密度》。11月,于《黄河诗报》发表《骚动不宁的调色板——论第三代诗人(之一)》。12月,于《诗刊》发表论文《“人”的放逐》。与刘小放、杨松霖主编《太阳诗报》(胶印,共出四期)。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会议,于《诗神》、《太阳诗报》、《百泉》等刊发表诗作。 1987年 2月,在,《诗神》发表论文《悄然而至的挑战—论第三代诗人(之二)》,在 《河北文学》发表《论青年诗人群落》。6月,在《山花》发表《第三代诗人的语言态度》》。10月,在《山花》发表《现代诗:个体生命的瞬间展开》。于《青年诗人》、《山花》、《未名诗人》等刊发表短诗。开始细读专著《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的写作。担任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新诗奖初评委员。 1988年 2月,于《诗歌报》发表《新的声音——论第三代诗人(之三)》。9月3日,于《文艺报》发表《第三代诗的发生和发展》。10月,于《诗刊》发表《生命的意味和声音》。同年,于《诗神》发表系列专栏文章《揭示生存》、《语言的自觉》、《在空洞中接近神圣》等。于《河北文学》、《诗神》发表组诗《诗歌写作》、《夏夜,我你他》、《大鸟》等。 1989年 2月10日,于《光明日报》发表论文《谈诗论方法的颠倒》,倡导文本细读式批评。于《诗歌报》发表《纯粹》。6月,于《星星》发表《精神萧条时代的诗人》。7月,于《诗神》发表长诗《青铜墓地》。8月,文本细读专著《中国探索诗鉴赏词典》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0年 1月,于《诗神》发表组诗《渴慕》。8月,于《诗神》发表长诗《空无与真实》。9月,《中国探索诗鉴赏词典》获“北方十七省市社科优秀图书奖”。 1991年 3月,于《诗歌报月刊》发表《诗歌信仰与个人乌托邦》。9月,于《诗神》 发表组诗《曲喻与白描》。同年,于《海内外新诗选粹》、《乌江》发表诗作。 1992年 6—8月,于《诗歌报月刊》连载长文《从生命原始到天空的旅程》。9月, 于 《诗神》发表长诗《博物馆或火焰》。10月,《读书》发表谢冕评价陈超文本细读批评方法的文章《异端的贡献》。 1993年 年内,于《诗歌报月刊》发表系列文章《深入当代》、《变血为墨迹的阵痛》、《火焰或升阶书》、《现代诗人与传统》、《可能的写作》等。9月,组诗《诗歌写作》被收入《新生代诗卷》。10月,于《诗神》发表《我看见转世的桃花五种》。12月,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主编诗集《以梦为马》由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 1994年 2月,于《诗歌报月刊》发表长诗《艺徒或与火焰赛跑者之歌》,8月,于《诗歌报月刊》发表组诗《素歌或谶语》。参与《现代汉诗》编辑工作。10月,获“河北十佳青年作家”称号。12月,诗学著作《生命诗学论稿》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5年 5—6月,于《山花》发表与欧阳江河、唐晓渡对话《中国式的后现代理论与其他》。8月,于《当代人》发表作品小辑《裂开的空白》。于《大河》、《诗神》、《绿风》、《诗人》等发表短诗。11月,获“河北文艺振兴奖”。12月,《山花》优秀理论奖。 1996年 3月,于《诗刊》发表《可能的诗歌写作》。5月,于《山花》发表“陈超作品小辑”。8月,当选为河北作协副主席。 1997年 5 月,于《莽原》发表《当下诗歌走向》。9月,于《学术思想评论》发表长文《现代诗:生存、历史、个体生命话语的“特殊知识”》。10月,于《诗神》发表组诗《并不暗示什么东西》等。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开始细读专著《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的写作。 1998年 7月,于《诗神》发表长诗《本学期述职书》,并被收入北京师大出版社《主潮诗歌》。9月,于《山花》发表《愚人志或偏见书》。 1999年 1月,主编《中国当代诗选(上、下部)》出版。3月,于《当代》发表长诗《一代人与写作》。4月,于《现代汉诗年鉴》发表论文《立场》。7月,于《诗神》发表组诗《夜烤烟草》等五首。于《北京文学》发表《对几个常识问题的看法》。11月,于《诗刊》发表长诗《博物馆·火焰·诗歌》。12月,增补版95万字《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出版。 2000年 1月,于美国《侨报》发表诗作《生命路上的歌》。3月,于《上海文学》发表《陈超的诗》,于《作家》发表组诗《诗艺与交谈(之一)》。6月,于《当代》发表《诗五首》,于《山花》发表组诗《诗艺与交谈(之二)》。7月,于《人民文学》发表《神奇的望远镜》。9月,于《山花》》发表组诗《堆满废稿的房间》。11月,于《人民文学》发表文章《生命的现身和领悟》。12月,组诗《交谈》获《作家》杂志“2000年度诗歌奖”。 2001年 1月,于《当代作家评论》发表文章《对神秘之物的敬意》。3月6日,于《文艺报》发表《2000年的诗歌》。5月,于《诗潮》发表《陈超的诗》。6月,细读著作《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80万字)出版。10月,于《山花》发表长诗《正午:嗡嗡作响的光斑》。12月,出席中国作家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年于《星星诗刊》发表系列论文《向诗而生》12篇。 2002年 2月,于《莽原》发表诗、文小辑《未来的旧录像带》等。3月,于《长城》发表《文学的求真意志》,于《诗刊》发表《对有效性和活力的追寻》。4月16日,于《文艺报》发表个人诗歌创作谈《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6月,于《扬子江》发表《回答四个问题》。12月,于《诗神》发表《诗四首》。4月,《山花》发表刘翔论文《让灾难化为平稳墨迹的阵痛——陈超诗歌综论》。6月,《诗选刊》发表西川、臧棣、于坚、唐晓渡评论小辑《笔谈陈超著作——〈外国当代诗歌佳作导读〉》。 2003年 1月,于《诗刊》发表《诗的困境与生机》。4月,于《山花》发表长诗《案头剧:室内荒原》。5月,主编《最新先锋诗论选》出版。6月,于《诗刊》(下半月刊)发表组诗《无端泪涌》。7月,于《扬子江》发表组诗《赤红之夜》。8月,诗学论集《打开诗的漂流瓶》出版。9月,于《诗潮》发表《诗7首》,于《新诗界》发表《陈超的诗(13首)》。12月12日,于《文艺报》发表《文学的想象力与可信感》。个人诗集《热爱,是的》出版。 2004年 4月,于《山花》发表组诗《是熟稔带来伤感》,于《星星诗刊》发表组诗《复信》,于《扬子江》发表“诗四首”及文章《我说与它说》。5月,于《红岩》发表《陈超的诗(10首)》。7—8月,于《诗刊》连载论文《谈现代诗的结构意识》。9月,于《诗刊》发表组诗《日记:天亮前结束写作》。11月,河北作协、河北师大联合主办“陈超诗歌朗诵音乐会”。全年于《清明》发表系列论诗文章。12月,获国家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同年,《中国诗人》第二辑开设《领略陈超》专栏,发表诗人孙文波、臧棣、沈奇、西渡、陈仲义、霍俊明、李建周、沐之等人文章,评价梳理陈超诗学创作的特点和价值。诗作共16首被分别译为英、日、俄语发表。 2005年 1月,《关于当下诗歌的讲谈》被收入《在北大听讲座》(第十三辑),于《文艺报》发表《2004年诗坛:本土经验的吟述》,于《诗潮》发表组诗《雨夜修书》。4月,被聘为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新诗评论》编委。8月,于《明天》发表《诗四首》。9月,于《诗刊》发表《热爱,是的(诗6首)》,于《山花》发表诗、文小辑《暖冬》。10月,赴新疆参加“帕米尔诗歌之旅”。4月,《当代作家评论》第二期发表霍俊明论文《历史记忆与生存现象的震悚与容留——论陈超诗歌》。9月,《诗探索》发表苗雨时论文《论陈超的现代诗学体系》。6月,接受深圳《晶报》访谈并发专版《打开漂流瓶是我的幸运——诗人、诗评家陈超访谈》。完成诗集《在这儿》写作。 同名人太多,还有武状元陈超,不知道阁下需要的是哪个? 或在百度发帖子。
英子888888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水浒传》的忠义观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7、猪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6、《长生殿》的爱情观27、狐鬼花妖尽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30、论林黛玉 31、论桐城义法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6、论《子夜歌》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48、岑参边塞诗初探 49、论李白的梦诗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7、论诚斋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77、宋玉赋试论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7、江西诗派宗杜论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93、《茶馆》艺术论参考资料
半半童学
《避 免》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您避免了一切开始
避免不是放弃,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和情怀!这首小诗以旁观者的口吻平静的叙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因为没有开始于是就没有结束,就像暗恋一样让人心碎!注意诗中三个称呼:前面两个是用的“你”而后面用的是“您”。其中的细微差别表示作者对这个观点的不认同啊!
这首诗看起来像是情诗,其实并不是。因为美好的事物不仅仅只是爱情,花朵的开放在某种意义其实就是自杀。花开焉能不败,但它把世界妆点,向君推荐一首音乐《羞羞答答的玫瑰静静悄悄的开》。
《避 免》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您避免了一切开始
避免不是放弃,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和情怀!这首小诗以旁观者的口吻平静的叙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因为没有开始于是就没有结束,就像暗恋一样让人心碎!注意诗中三个称呼:前面两个是用的“你”而后面用的是“您”。其中的细微差别表示作者对这个观点的不认同啊!
这首诗看起来像是情诗,其实并不是。因为美好的事物不仅仅只是爱情,花朵的开放在某种意义其实就是自杀。花开焉能不败,但它把世界妆点,向君推荐一首音乐《羞羞答答的玫瑰静静悄悄的开》。
有关距离——读顾城的《远与近》
《远与近》是顾城的名篇,它像是块水晶,小巧精致,又包含了无限的光与影的内容。品读过后,满怀的感动,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
《远与近》只有一个画面;两个层次:看、想(觉得);三个意象:你、我、云。短短的二十七个字,阐述了一种美妙的、长存于我们生活中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哲理。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揭示了人和人之间的隔膜、猜疑和戒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朱栋霖等编)老师也说“引发了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存在与虚无,人类与自然的两难选择。”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人与人之间有了隔膜和猜忌,就只能侧目不敢正视了;物质是你、我、云,精神就是你对云的关注和“我”对你的深情;物质的距离客观存在,心灵的距离无法定义,无法衡量;“我”是真实的,云是飘忽的,真实的你和真实的“我”离得很远,却和飘忽的云离得很近,这岂不是人类距离造成的永恒的困惑;自然和人类,自然是原生态的,丝毫不懂虚伪和设陷,人类却在很久以前就给自己配备了面具和武器,结果,人类只能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短暂虚弱的宁静。
不过,对于本诗,我还有一种理解,顾城写《远与近》,视角的落点不仅在人文终极关怀,也在自我纤细情感的抒发。诗作本身好似一位腼腆大男孩的心灵独白。他爱慕一位女子,但羞于向她表白,甚至连目光都不敢和女孩的目光相交,他只能趁女孩的目光转向别处时偷偷地望上一眼,并为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小举动窃喜了一把。在目不转睛如饥似渴的观望中,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是那么怯懦,那么无助,那么自卑,爱情的热焰没能燃烧他内心的羞涩,他不敢让目光泄露他内心的焦灼心思。“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那么幽怨又那么平淡,那么深情又那么淡漠,那么焦急又那么彷徨,字里行间饱含着濡润的气息,湿润我们的情感荒漠。
人都有同样的审美心理:正面因掺杂了太多的人情因素和世俗伪装,不免冠冕堂皇,不免逢场作戏,不免拘挛警戒。但在人视界的外围,一切装模作样的伪装都失去了遮掩的对象,变得毫无必要,于是人的顾忌搁置了,焦灼心态平和了,审美心情油升了,人们更可以超脱地用自己的本心关照万物,于是,就产生了完完全全的自我心情倾诉,彻彻底底的自我眼球运作,从从容容的自我心灵之旅。诗中的大男孩在女孩的转眼间,获得了这个释然的机会,这于他倒是很轻松惬意的享受。
很明显的,这首诗的中心词是远和近,诗中一个“很”字让这种距离变得极端,它比“太”的程度要轻,要缓和,似乎有改观回旋的余地,但要消灭它也需付出相当的努力。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有时甚至不是两厢情愿的,它需要恰合的气氛,愉悦的心情,无畏的勇气,长久的坚持特别是明哲的智慧,不然,距离近了,会有碰撞摩擦的可能,把握火候,把握温度,把握距离才是中庸的情谊长存之道。
换个角度来说,看侧面是很自我的欣赏态度,让自己“摆”出一种随意的侧面姿态也是一种智慧。这种方式可以让人领略自己不经意但近乎天然的美丽,或是凝视的美丽,或是沉思的美丽。没有了刻意的注视,就更添了自然的气质,省略了对评价者本人的关注,行为就纯粹成了自我的真实表达,更易体现美的原则和本真。很多新闻、艺术摄影作品都是捕捉瞬间影像的,一瞥,一回眸,一惊愕,一锁眉,都有无限广袤的含义。正面是作者的主观阐释,侧面是人物本身的坦然发言。
《远与近》还能给我们很多联想,唤得我们很多共鸣。它短小精悍的外质包裹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这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我”和“你”。
望采纳O(∩_∩)O~
~Miss.Q~
陈超创作年表1976年 于拖拉机厂当工人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与三位工友组成读书写诗小圈子。完成自制诗集《柳叶刀集》。1978年 入大学,开始接触现代主义诗人作品,诗风发生很大变化。发起成立省会大学生诗歌社团 “新松社”,任社长,编辑《崛起》。完成自制诗集《解冻》。1980年 4月,于《大学生文选》首次公开发表文章《做个人真实情感的歌手》。1981年 1月8日,在《河北日报》首次公开发表诗作《未来》等。在《新地》、《红豆》等发表短诗若干。1982年 4月,于河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发表《论鲁迅早期新诗创作》。完成自制诗集《给西西》。在《红豆》、《长城文艺》、《莲池》发表短诗。1983年 2月,于河北师大学报发表《论闻一多诗歌艺术探索的得与失》。10月,于《飞天》发表《新的阻塞》,被《新华文摘》11期转载。1985年 赴山东大学访学,主修现代诗学、美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完成结业论文《顾城的诗》(收入《中国当代诗歌评析》,《艾青与聂鲁达:诗艺的平行比较》。完成自制诗集《尔雅集》。1986年 2月,于《诗神》发表《被遗忘的拾起》。3月,于河北师大学报发表论文《艾青与聂鲁达:诗艺的平行比较》(被收入《新时期文论选》)。5月,于《诗神》发表《中国诗歌新生代》。6月,于《诗刊》发表《关于诗的形象密度》。11月,于《黄河诗报》发表《骚动不宁的调色板——论第三代诗人(之一)》。12月,于《诗刊》发表论文《“人”的放逐》。与刘小放、杨松霖主编《太阳诗报》(胶印,共出四期)。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会议,于《诗神》、《太阳诗报》、《百泉》等刊发表诗作。1987年 2月,在,《诗神》发表论文《悄然而至的挑战—论第三代诗人(之二)》,在《河北文学》发表《论青年诗人群落》。6月,在《山花》发表《第三代诗人的语言态度》》。10月,在《山花》发表《现代诗:个体生命的瞬间展开》。于《青年诗人》、《山花》、《未名诗人》等刊发表短诗。开始细读专著《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的写作。担任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新诗奖初评委员。1988年 2月,于《诗歌报》发表《新的声音——论第三代诗人(之三)》。9月3日,于《文艺报》发表《第三代诗的发生和发展》。10月,于《诗刊》发表《生命的意味和声音》。同年,于《诗神》发表系列专栏文章《揭示生存》、《语言的自觉》、《在空洞中接近神圣》等。于《河北文学》、《诗神》发表组诗《诗歌写作》、《夏夜,我你他》、《大鸟》等。1989年 2月10日,于《光明日报》发表论文《谈诗论方法的颠倒》,倡导文本细读式批评。于《诗歌报》发表《纯粹》。6月,于《星星》发表《精神萧条时代的诗人》。7月,于《诗神》发表长诗《青铜墓地》。8月,文本细读专著《中国探索诗鉴赏词典》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 1月,于《诗神》发表组诗《渴慕》。8月,于《诗神》发表长诗《空无与真实》。9月,《中国探索诗鉴赏词典》获“北方十七省市社科优秀图书奖”。1991年 3月,于《诗歌报月刊》发表《诗歌信仰与个人乌托邦》。9月,于《诗神》发表组诗《曲喻与白描》。同年,于《海内外新诗选粹》、《乌江》发表诗作。1992年 6—8月,于《诗歌报月刊》连载长文《从生命原始到天空的旅程》。9月, 于《诗神》发表长诗《博物馆或火焰》。10月,《读书》发表谢冕评价陈超文本细读批评方法的文章《异端的贡献》。1993年 年内,于《诗歌报月刊》发表系列文章《深入当代》、《变血为墨迹的阵痛》、《火焰或升阶书》、《现代诗人与传统》、《可能的写作》等。9月,组诗《诗歌写作》被收入《新生代诗卷》。10月,于《诗神》发表《我看见转世的桃花五种》。12月,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主编诗集《以梦为马》由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1994年 2月,于《诗歌报月刊》发表长诗《艺徒或与火焰赛跑者之歌》,8月,于《诗歌报月刊》发表组诗《素歌或谶语》。参与《现代汉诗》编辑工作。10月,获“河北十佳青年作家”称号。12月,诗学著作《生命诗学论稿》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 5—6月,于《山花》发表与欧阳江河、唐晓渡对话《中国式的后现代理论与其他》。8月,于《当代人》发表作品小辑《裂开的空白》。于《大河》、《诗神》、《绿风》、《诗人》等发表短诗。11月,获“河北文艺振兴奖”。12月,《山花》优秀理论奖。1996年 3月,于《诗刊》发表《可能的诗歌写作》。5月,于《山花》发表“陈超作品小辑”。8月,当选为河北作协副主席。1997年 5 月,于《莽原》发表《当下诗歌走向》。9月,于《学术思想评论》发表长文《现代诗:生存、历史、个体生命话语的“特殊知识”》。10月,于《诗神》发表组诗《并不暗示什么东西》等。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开始细读专著《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的写作。1998年 7月,于《诗神》发表长诗《本学期述职书》,并被收入北京师大出版社《主潮诗歌》。9月,于《山花》发表《愚人志或偏见书》。1999年 1月,主编《中国当代诗选(上、下部)》出版。3月,于《当代》发表长诗《一代人与写作》。4月,于《现代汉诗年鉴》发表论文《立场》。7月,于《诗神》发表组诗《夜烤烟草》等五首。于《北京文学》发表《对几个常识问题的看法》。11月,于《诗刊》发表长诗《博物馆·火焰·诗歌》。12月,增补版95万字《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出版。2000年 1月,于美国《侨报》发表诗作《生命路上的歌》。3月,于《上海文学》发表《陈超的诗》,于《作家》发表组诗《诗艺与交谈(之一)》。6月,于《当代》发表《诗五首》,于《山花》发表组诗《诗艺与交谈(之二)》。7月,于《人民文学》发表《神奇的望远镜》。9月,于《山花》》发表组诗《堆满废稿的房间》。11月,于《人民文学》发表文章《生命的现身和领悟》。12月,组诗《交谈》获《作家》杂志“2000年度诗歌奖”。2001年 1月,于《当代作家评论》发表文章《对神秘之物的敬意》。3月6日,于《文艺报》发表《2000年的诗歌》。5月,于《诗潮》发表《陈超的诗》。6月,细读著作《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80万字)出版。10月,于《山花》发表长诗《正午:嗡嗡作响的光斑》。12月,出席中国作家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年于《星星诗刊》发表系列论文《向诗而生》12篇。2002年 2月,于《莽原》发表诗、文小辑《未来的旧录像带》等。3月,于《长城》发表《文学的求真意志》,于《诗刊》发表《对有效性和活力的追寻》。4月16日,于《文艺报》发表个人诗歌创作谈《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6月,于《扬子江》发表《回答四个问题》。12月,于《诗神》发表《诗四首》。4月,《山花》发表刘翔论文《让灾难化为平稳墨迹的阵痛——陈超诗歌综论》。6月,《诗选刊》发表西川、臧棣、于坚、唐晓渡评论小辑《笔谈陈超著作——〈外国当代诗歌佳作导读〉》。2003年 1月,于《诗刊》发表《诗的困境与生机》。4月,于《山花》发表长诗《案头剧:室内荒原》。5月,主编《最新先锋诗论选》出版。6月,于《诗刊》(下半月刊)发表组诗《无端泪涌》。7月,于《扬子江》发表组诗《赤红之夜》。8月,诗学论集《打开诗的漂流瓶》出版。9月,于《诗潮》发表《诗7首》,于《新诗界》发表《陈超的诗(13首)》。12月12日,于《文艺报》发表《文学的想象力与可信感》。个人诗集《热爱,是的》出版。2004年 4月,于《山花》发表组诗《是熟稔带来伤感》,于《星星诗刊》发表组诗《复信》,于《扬子江》发表“诗四首”及文章《我说与它说》。5月,于《红岩》发表《陈超的诗(10首)》。7—8月,于《诗刊》连载论文《谈现代诗的结构意识》。9月,于《诗刊》发表组诗《日记:天亮前结束写作》。11月,河北作协、河北师大联合主办“陈超诗歌朗诵音乐会”。全年于《清明》发表系列论诗文章。12月,获国家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同年,《中国诗人》第二辑开设《领略陈超》专栏,发表诗人孙文波、臧棣、沈奇、西渡、陈仲义、霍俊明、李建周、沐之等人文章,评价梳理陈超诗学创作的特点和价值。诗作共16首被分别译为英、日、俄语发表。2005年 1月,《关于当下诗歌的讲谈》被收入《在北大听讲座》(第十三辑),于《文艺报》发表《2004年诗坛:本土经验的吟述》,于《诗潮》发表组诗《雨夜修书》。4月,被聘为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新诗评论》编委。8月,于《明天》发表《诗四首》。9月,于《诗刊》发表《热爱,是的(诗6首)》,于《山花》发表诗、文小辑《暖冬》。10月,赴新疆参加“帕米尔诗歌之旅”。4月,《当代作家评论》第二期发表霍俊明论文《历史记忆与生存现象的震悚与容留——论陈超诗歌》。9月,《诗探索》发表苗雨时论文《论陈超的现代诗学体系》。6月,接受深圳《晶报》访谈并发专版《打开漂流瓶是我的幸运——诗人、诗评家陈超访谈》。完成诗集《在这儿》写作。同名人太多,还有武状元陈超,不知道阁下需要的是哪个?
文献回顾的基本步骤:找出可供搜寻的关键字到图书馆开始进行搜寻的工作确定所搜寻到的资料可以获得从摘要或或是翻阅部分章节简单了解该文献是否有所帮助设计一明确的文献地
非常优秀,这位导师写过很多论文,而且这些论文被人们一直用来当做范文。
论文提纲怎么写如下: 1.内容要求: 论文提纲是对整个课题研究内容的综合设计与阐述,也是对于课题相关研究内容与研究走向的一个框架性的阐述与设计,所以研究者列出论
中国山水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内容和形态丰富多彩,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 象的文化形态。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