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0大鹏0o
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D.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B.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①史实:a.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b.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发展c.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福建,俞大猷,1565. d.葡占澳门: 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e.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f.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②特点:a.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b.开始抗击外国侵略5、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⑴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nanaxuanku
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的关系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它一方面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另一方面树立了国家形象,增强了国际吸引力,而这些都是"软力量"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是"软力量"建设的重要途径。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又译作“公众外交”)包括了我们熟悉的“民间外交”,但比民间外交的内涵更为丰富。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是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变化的要求,也是国家跨文化传播能力逐渐成熟的结果。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共同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政府外交是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公务交往和对外代表国家主权的外交部(有些专门问题可能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为某项事务进行谈判的政府代表团等出面)与外国政府相应部门的交往,交往的内容极其广泛,但都是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都涉及双边或多边利益。国家领袖的对外活动是代表国家的政府外交的最高形式。就外交成果的形式而言,外交部代表国家对外表态、交涉和谈判,重大的外交成果可能是双边或多边的条约、协定、公报等。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的最大差异在于:其参与者不能代表国家处理外交事务,也正是因为如此,公共外交可以更为宽松、生动和灵活地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场合发出声音,讲述本国的“故事”。公共外交的概念可以这样概括: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参与公共外交的各方从各种角度向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解释外国对本国的不解之处,并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本国的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其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是中坚,广大公众是基础。民间外交指的是一国公众对他国公众的国际交往活动,在中国也被称为“人民外交”。中国一向非常重视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的结合,1949年新中国一成立,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就几乎同时开始了运行。1957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对中国的整体外交有过界定,即“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实质上,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公共外交的高度概括。民间外交形式多样,包括了友好城市的交流,文化团体的互访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我国的民间外交在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在1972年中日建交之前,中日的民间外交对于中日新闻、贸易的往来,中日间政治信息的传递,以及为建交的准备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重要性的提高,中国的民间外交也正处于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并且还增加了许多崭新的内容。“本国政府和本国公众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影响 ”,一般并不包括在公共外交的范畴之内,但是却与公共外交整体密切相关。对于一国政府而言,处理与本国公众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政府在国内的公共关系活动,国内公众是政府进行国家管理的相关公众,政府和本国公众关于国情和政策经常性的沟通是扩大本国公共外交力量、提升公共外交质量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公众,尤其是有机会参与国际交往的民众,只有充分了解国际形势和本国的国情、外交政策,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公共外交中来,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中,政府与本国公众的沟通十分密切。为推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让公众更为全面地了解国家的外交政策,中国外交部设置了专门性公共外交部门,组织经常性的新闻发布会,建立了与主流媒体的定期交流机制,还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与社会各界公众面对面交流,并邀请现职和已经退职的外交官进行公共演说和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言论等等。而在公众向政府的沟通方面,除了大学、研究所和其他智囊机构经常向政府提供形势分析和建议外,大众媒体表达的民意信息,包括广大网民对国际形势的评议等都对中国的外交决策、政策制定有参考价值。新中国诞生60年来,随着日益繁荣和强大,她已经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在走向世界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外交事业的辉煌成果和高水平的队伍也足令国人自豪。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的相辅相成。新中国一成立,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几乎同时开始了运行。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对中国的整体外交有过界定,即“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我国的民间外交在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并继续发挥着其特殊的贡献。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进展,国家之间的交往中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的多元化是一大趋势,有大量的新形式的国际交往,丰富了、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内涵。如全球经济论坛、博鳌论坛是多边的,既有官方又有民间各界别人物参加;也常有一方的官方或民间代表在一次出访行程中,既和对方官方接触又和对方民间组织或者个人接触。在此背景下,提出开展好公共外交是新形势下完善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共外交的目的,是增进国外公众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又译作公众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精英和普通公众三个方面,其中政府是主导,社会精英是中坚,普通公众是基础。它和政府外交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参与公共外交的各方从各种角度表达本国国情和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面对外国公众,从而能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国家的利益,表达本国的真实形象。今天,中国民众与各国民众也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每年有1200万人出国(出境为4600万人),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有2400万人,中国公民向“世界公民”的身份转变,给了我们展开公共外交的广泛可能性,增加了公民维护国家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世界和谐的责任,中国有必要以公共外交增强自己的国际话语权。要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不能指望于西方媒体某一天能基本公正客观地报道中国,更不能指望于他们主动填补历史遗留的意识形态鸿沟。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包括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内外政策等等介绍出去,首先在于发挥中国人自己的国际沟通能力。中国的公共外交正是增强这种能力的重要方式。中国对外交流中力推“和谐”、“和善”、“祥和”。“和”是中国文化的表征符号。推广这样一个理念,公共外交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中国国民要进一步提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它既是一种责任感,也是爱国情怀的表现。我们要有“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基本功,才能达到高水平的公共外交。对外交往中,我们不但要会说,还要会听,还要会交流,在促进对方对我国国情、政策正确理解的同时,还能够较直接地获得对方的信息和思想,为我们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源。
Q471468543
根据2015年3月外交学院科研处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一级学会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NACT中国”国家协调单位1个,北京市市级研究基地1个,其它研究中心11个。 国家一级学会(2个):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国际法学会 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中心 “NACT中国”国家协调单位(1个):亚洲研究所 北京市市级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 其它研究中心(11个):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美国社会文化中心、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亚太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联合国研究中心、东方外交中心 成果概况 根据2015年3月外交学院科研处官网显示,学院2012年度科研成果统计总体情况:完成总数459项,其中论文308项,文章66项,综述4项,书评2项,译文8项,专著28项,教材13项,编著13项,译著11项,工具书1项,其他5项。 (备注:该年度刊物级别的核定标准以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为依据) 获奖项目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学科青年项目:《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文化”的实证研究及理论阐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项目:《国家层面外事口译对MTI教学要求之调查》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北欧的法律文明:斯堪的纳维亚法系研究》2013年度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征文三等奖:《新中国民间外交事业的历史使命》 学术期刊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外交评论》创办于1984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外交学院主办,双月刊;以“外交和国际关系”为特色,主要刊发有关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设“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国际经济语与国际法”、“书评”等栏目;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来源期刊。 馆藏资源 外交学院图书馆是在原人民大学外交系资料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外交、国际关系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外交、国际关系专业文献收藏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特别是外交文件、条约汇编、专业学术著作等收藏较为齐备。如:全套的《申报》,1925年至今的《Foreign Affairs》,1860年至今的《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1500多册的《中国近代史料丛刊》,1947年至今的《Treaty Series of United Nations》等。截至2014年4月,学院图书馆有藏书4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9万册,电子图书13万种。另有网络数据库7个,订有中文报刊944份,外文报刊74份。图书馆附设有联合国托存图书馆和欧盟资料中心,定期获得联合国和欧盟出版物,包括正式出版物和各种会议文献,联合国和欧盟资料较为丰富。
陶瓷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陶器的出现已有了八千多年的历史,在东汉晚期,瓷器已相当成熟,从而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陶瓷艺术教学论文,供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提供一些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绿色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2、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探析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产业的影响及对策4、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观点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发展中存在着品种少、缺乏系统管理及专业人才,基层行领导业绩考核机制无法激发其拓展中间业务积极
2008年的经济运行态势总体来说开局良好、高位平稳运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卷烟产销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产品结构明显提升;二是重点骨干品牌市场表现良好,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