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愿c
㊣名可名,非常名。
1、
首先,我们要解决第一个问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过“道可道非常道”,通过三个层面论述了“我们只能接近真理,而无法抵达真理”。因为这三个层面都不可靠:
其实还有第四个层面:
那么问题来了,你要怎么把它表达出来?目前我们人类只有三种表达方法:
比如西周时期的暴君周厉王刚愎自用,听不得批评,于是就找了许多巫师充当特务,在大街小巷里偷听老百姓的谈话,只要谁敢妄议朝政,就立马抓起来处决。最后导致人们在路上遇见的时候都不敢开口打招呼,只好“道路以目”,用眼神互相交流①。
2、
显而易见:
遗憾的是,无数的事实证明,这两种方法都不可靠。所以,最好的表达其实是“沉默”,但是老子他能用“沉默”表达吗?不能!因为在当时没有人能听的懂他“沉默的呼喊”。
所以并不是每一个好老师都像释迦牟尼那么幸运,开坛讲法的时候什么都不用说,只需拈一朵花,就能换来迦叶尊者一个会心的微笑。从此,佛教就有了“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禅宗②。
3、
后来孔子在晚年的时候终于觉悟了,于是有一天上课的时候,也当着众弟子的面说了一句话:
意思就是:
结果,满堂的学生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会心微笑的人。相反,子贡一听都急哭了,就问:
孔子失望地仰天长叹:
对呀!天什么时候说过话?但四季照样交替,万物依旧生息,一切不都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吗?其实孔子这番话背后所要表达的是,老天爷不言不语,我依然能领悟“天之道” ,领会“天”的旨意,你们为什么就听不懂我的“沉默”呢?
4、
孔子恐怕没有想到,一千年之后,自己的这句话竟然间接的害惨了大唐诗人李白。
后来新长史裴宽上任,李白决定替自己辩白,你肯定想不到,他上书的第一句话就是:
裴长史不可能不知道孔子的这个典故,所以这个开篇就等于说:
但凡是一个正常人,心里恐怕都会有一股扳掉李白门牙的冲动。不过,这个裴长史很有雅量,只是不予重用,并没有对李白怎么样。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借孔子的口吹自己的牛?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人能跟他进行“沉默的交流”。
没办法,“沉默”是最高级的语言,一般人一辈子都无法领会。
5、
也正因如此,老子才迫不得已选择了前两种不那么好的表达方式:
而且还特意地提醒我们:
这,就是他写《道德经》的初衷。
好,关于老子为什么要写“名可名非常名”问题解决了。接来下的问题就是:“名可名,这两个“名”究竟各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们下一节论述。
1、《国语•周语上》
2、《五灯会元•卷一•七佛》
3、《论语·阳货》
4、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1、
好,上一节关于老子为什么要写“名可名非常名”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就是:
其实并不难理解:
但是,古人创造“名”这个字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起源。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
意思就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两个人在马路上狭路相逢,没有路灯,互相看不清对方的脸。其中一个人只好问:
另一个只好回答:
这就是“名”的起源,等于是自报家门。既然是"自命",说明“名”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名和事物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只是在特定空间,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的对应关系。但是除了人以外,动物、植物以及石头不会说话怎么办?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当我们替一个事物命名的时候,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吗?
2、
比如说有这么一个生物:
但是我们将它称做“鸡”以后,鸡的本来面目就模糊化了,甚至是窄化了。为什么?因为当我们谈论“鸡”,脑海里想到的只是“两腿有毛能下蛋会打鸣”等等这一些鸡的表面化的特征。其实这些特征,只是我们通过自己的主观意愿为“鸡”贴上的“标签”而已。
事实上,鸡作为一种动物界的脊索动物鸟纲类,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百倍千倍。而且无论我们对鸡的基因、品种、生殖、发育、习性等等研究的多么深入,多么完备,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更为关键的是,即使我们可以完美的了解鸡的一切,也无法完美的把这一切表达出来。
3、
那我们该怎么办?有两种办法:
甚至必要时创造新的词语,以便能更详尽、更周密地去了解和描述这个世界。
不用去创造任何新的词语,而是在现有的语言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铲除我们心中的偏见,让我们不仅能看到浮在表面上“语言”,还能透视到“语言”背后所包裹着的“内涵”。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
那么请问,哪一种办法更好?
4、
其实对于东方文化来说,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答案很明显:
所以中国一直推崇的最好表达方式是文言文,讲究言简意赅,比如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典故:
第一个人说了十二个字:
第二个人想了半天,去了一个字,说了十一个字:
欧阳修听了哈哈大笑说:
这些同僚就问那应该怎么描述?欧阳修只说了六个字:
没错,欧阳修只用了六个字就描写出了一个电影的动态超长镜头。这个故事虽然讲的是写历史的方法,但是我们能从古代文人的思想里读出一个文化传统就是:
而且这个传统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从《周易》到《道德经》一脉相承。因为中国的哲学家很早就看到了“名”的局限性,所以在文字上讲求“因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也正因如此,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的“名家”,代表人物像公孙龙和惠施虽然巧言善辩,伶牙俐齿,但是他们那一套哲学理论在中国完全找不到生根发芽的土壤,所以很早便失传了。
5、
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更偏向于第一种:
尤其是在十七世纪启蒙运动以后,欧洲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哲学家。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
比如,我随便列举一个名单:
没错,这些哲学家统统都是德国人,而且他们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那么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德国(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云南省),所产出哲学家在世界近代哲学史上能占据半壁江山?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有自己的努力和天赋,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容忽略,那就是:
精确到什么程度呢?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句话三分钟还没有看到句号是什么样的感觉?三分钟读不完一句话,请问世界上哪个国家的语言可以做得到?汉语做得到吗?英语做得到吗?法语做得到吗?
6、
然而说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既然德语这么这么细、这么精确、这么严密,那么它解决了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了呢?
不仅没有解决,反而随着语言的越来越精确,导致问题越来越多,分歧越来越多,所以哲学上的流派也越来越多。直到二十世纪前后,西方的哲学才开始掉头,开始改变研究方向,开始研究语言本身的问题。
7、
我们都知道,西方的哲学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在本体论阶段,哲学家们走出神话,开始怀疑人生,追寻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在认识论阶段,哲学家们又开始怀疑世界。因为他们认识到,最要紧的事情不是去追寻世界的本源,而是要追求如何才能认识这个本源。于是创造语言,发展逻辑,积累经验,制作各种科学机械和技术工具。
这个时候,哲学家们才开始怀疑语言!因为他们认识到,如果语言表达的不够准确,那么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都没有意义。于是研究语言,如何分析,如何表达,做加法还是做减法。
因此,哲学三阶段的划分只适合欧洲,并不适用于中国。
8、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世纪前后西方哲学好不容易发展到了语言哲学阶段的时期,没想到几十年之后又开始分裂了,大致分为两大流派:
最早萌发于柏拉图,然后在莱布尼茨的著作里破土,到近代罗素的手里终于发展成熟,这一派被称为逻辑经验主义;
当然,在西方两千年来都没有土壤,由晚年的维特根斯坦奠定基础,被称为日常语言哲学②。
那么,究竟哪一种方法更好呢?我们下一节继续解读。
1、冯梦龙《古今谭概•书马犬事》
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16节》
1、
上一节我们讲到,在二十世纪前后西方哲学好不容易发展到了语言哲学然后又分为两大流派:
那么,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
虽然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道理,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是,我个人以为:
因为减法更难,甚至减到最后,你不得不用“沉默”去表达。其实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一书的前言里就说过一句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名言:
什么是“可说的”?
什么是“不可说的”?
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他所说的“沉默”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不闻不问不言不语”,而是一种更高级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讲的除了“说话”和“文字”之外的第三种表达方式。维特根斯坦真正的想法是:
2、
不过很可惜,当时西方的哲学界普遍都无法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也包括他曾经的导师罗素。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本战俘营里写的《逻辑哲学论》后来正是他剑桥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
更有意思的是,他在1929年毕业答辩的时候,指导老师就是罗素和摩尔(英国分析哲学创始人)。三个人随便聊了聊,罗素和摩尔都很尬尴,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表示看不太懂维特根斯坦的论文。当时四十岁的维特根斯坦就笑着走到他们俩面前,拍了拍他俩的肩膀说:
当然,最后毕业答辩就以这样幽默的方式通过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罗素确实没有读懂维特根斯坦的核心思想。《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就是罗素找人帮忙出版的,还亲自写了序言。他在序言里就表示很疑惑:
罗素十分坦率地承认,自己看了这本书有一种“理智上的不快”。说句题外话,维特根斯坦曾在一封信中声称,自己的《逻辑哲学论》其实是两本书,一本书写出来的“有字书”,另一本是没有写出来但暗示出来的“无字天书”①。而无字天书才是最重要的不可言说之物,结果当代许多的哲学家们天天都在教室里空谈。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罗素虽然很推崇佛教,但是他对佛学的文化内涵并没有深层次的了解。但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维特根斯坦的“矛盾”根本就不是问题。
所以,即使像罗素这样西方公认的天才哲学家都难以理解“沉默”这种最高级的表达方式。可以想象,我们中国的哲学是多么的超前,我们东方的哲学可以说一出生就在喜马拉雅的山顶上。
3、
还有,如果我们从哲学最高层次上讲:
他晚年的时候就把自己的《逻辑哲学论》给否定了,他终于认识到,语言和世界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语言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景以及不同的人之间,完全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用精密的逻辑“组装”出来的语言并不能解决哲学问题。
他甚至醒悟道:
当然,他还没有来得及消除人们对语言的误会,就在1951年被上帝从世界上消除了,享年62岁。不得不说,维特根斯坦还是太天真了,难道我们恢复日常语言就能解决一切哲学问题了吗?我们下一节揭晓答案。
1、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第五章语言的界限》
2、《五灯会元•卷七》
3、《庄子•田子方》
4、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16节》
1、
我们上一节讲到,维特根斯坦主张恢复日常语言的使用,从而解决哲学上的困境。那么,恢复日常语言就能解决一切哲学问题了吗?
其实早在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和释迦牟尼就已经给“语言”判了死刑。老子之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就是为了表示:
因为只要是说出来的,就会同时造成两种结果:
总而言之,但凡是说出来的或者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像摄像头三百六十度拍摄的那样完美,肯定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偏差。释迦牟尼也同样深刻地理解这一点,他为了教育弟子,经常会采用“沉默”的方法来暗示。
释迦牟尼睁开眼睛问道:
当时好多弟子都愣在原地,不敢相信这话是从佛陀嘴里说出来的。其中有一个弟子听到以后,还忍不住笑了出来,说:
这个发笑的弟子意思是说,佛应该具备天文地理人事的一切知识,怎么连猪也不认识呢?
释迦牟尼回答说:
这个禅宗的公案历来都被解释成释迦牟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一种谦虚的表现。其实错了!为什么?因为除非是释迦牟尼二十九岁刚从皇宫里出来的时候可能没有见过猪,所以不认识,才勉强说得过去。但是我们要知道:
所以,这个故事应该讲的是释迦牟尼第一次用这种特殊的“沉默”来寻找知音,可惜那个时候摩诃迦叶不在身边。结果等来的不是会心一笑,而是捂着脸的嘲笑。
2、
那么请问:
因为他知道“猪”这个字一旦说出来,立马就会在人们的头脑里留下“笨、懒、肥”等等的许多猪的表面化特征,而且这是代代相传,耳闻目见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没有几个人能逃脱古人的“思维惯性”。造成的结果就是:
所以他想通过这种“指着一个东西却说不出来”的方式,来引导弟子们转变思维,看取世界的本质。如果众弟子中有人能回答一句“不知道”,或许就会成为佛教中的第二个摩诃迦叶。
3、
讲到这里,我们就应该知道:
所以斯宾诺莎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
意思就是,只要我们给一个事物下了定义,就等于是同时否定了这个事物的本质。为什么?因为凡是能被下定义的事物,其所定义的必定是它的一些表面化特征。而事物真正的本质如果用语言和逻辑去描述的话,那是复杂到难以想象的。借用佛家的话说那叫“不可思议”,所以事物的本质是无法被准确地描述和定义的。
而且关键的一点是:
也就是说,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通过那些定义出来的表面化的特征去认识和想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那么请问,当我们一心一意地盯着事物的那些表面化特征的时候,还能够透视到事物背后的本质吗?
我们的心理其实就好比是一台电影摄像机,如果你把镜头聚焦到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的周围的场景就会自动模糊化。就好像当我们欣赏一幅画的时候,如果你把目光聚焦到某一笔某一画,那么你反而看不清画的全貌。
结果就是:
4、
所以,从语言学上来说,像人狗牛羊、父母兄弟、仁义礼智、山水花鸟、历史、化学、地理等等,甚至包括文字本身。这些所有形形色色的各种观念上的“名”,都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纯粹只是我们主观意识上为其量身定做的“衣服”而已。
语言给内容穿上了衣服,方便认识内容的同时,也遮蔽了内容。佛教里的一部无上经典《金刚经》其实就是为了阐释这个道理:
什么意思呢?如来用语言说出来的这个“世界”,不是本来的世界,是人们约定俗称的、名义上的“世界”。所以,老子才同样提醒说:
1、《指月录•卷一》
2、《斯宾诺莎书信集•第50封》
3、《金刚经第•三十品》
我爱蟹爪兰
我个人见解,我是学数学的,魔方是我的强项天才能很快地看穿纷繁复杂的外部表象,快速深入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将外部世界快速整理分析,去掉修饰抽象得到事物潜在的运动及变化规律。所以我认为天才是有很强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人。而不是那些有很强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的人。天才的思维过程就是能很快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可以后天养成的。
纯情小泰伦
天才使用右脑,常人使用左脑。天才的想象力能形成图像,非常逼真。记忆文字以图像的方式进入大脑。快速大量的诵读,开发右脑的记忆能力。 详细可见我的博客论述,通过不求理解的“素读”和死记硬背培养天才。 右脑开发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有超于常人的地方,简称“超人”。我不是空谈者,我不仅看书研究还有实践经验,我曾看过卡尔威特的书,冯德成的零岁方案,天才的形成关键是0-3岁,这个年龄幼儿是使用右脑的,天才只是无意中进行了训练开发,大人训练是非常困难的,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轻易肯定和否定都是错误的。生活中用卡尔威特和冯德全的零岁方案训练成功的儿童大有人在,周弘的赏识教育法只讲了自己的一个方面,他受卡尔威特和冯德成等教育专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实赏识法就是通向右脑的一条途径,我身边就有天才,他们的父亲就是采用右脑开发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要不要亲自来给你解答问题啊?!你的轻易下结论的理性态度会障碍自己今后的发展的。左脑主动,右脑主静。修养的深度和广度是事业发展第一要素。绝大部分天才,来自先天的禀赋,善于想象是所有天才的共同点,想象力超常,形成栩栩如生逼真的画面,这是右脑的能力。一个人的大脑要左右均衡发展,才成为人才,除此还要重视品格毅力的塑造。网络是共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看到此文的不仅有你,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你有不选择和发表意见看法的权利,没有对人人身攻击的权利。
吃尸体的秃鹰
若是人们未按期进行答辩的话,或者是答辩了但也没有通过,这都有延期毕业的机会。因为学校当中的学籍通常都比学制长好几年,而人们在学籍的范围之内其实都可以毕业,所以即便是未按时答辩或者答辩没过的人员,只要在学籍之内的年限当中把答辩完成,这仍然是可以毕业的。其实答辩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而且答辩的次数也并不只有一次,所以还是建议人们去尝试一下。答辩一般都有两次机会,若人们在第一次答辩失败了,这肯定能总结出相关的经验,等第二次再去答辩的时候,基本上就都可以通过了。答辩其实没有多么难,只是学习者没有相关的经验而已。
金鳞平面设计
人读研究生的时候,最后阶段是卡在了答辩这个环节。因为答辩和考试是有所不同的,考试的话,人们之前经过大量的复习这就可以通过。而答辩的话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去准备,这样可能就使得有些人未能按时答辩。那么如果读emba专业的时候未按时答辩会给延期毕业的机会吗,此专业的证书都属于非全日制类型的吗。第一,emba未按时答辩会给延期毕业的机会若是人们未按期进行答辩的话,或者是答辩了但也没有通过,这都有延期毕业的机会。因为学校当中的学籍通常都比学制长好几年,而人们在学籍的范围之内其实都可以毕业,所以即便是未按时答辩或者答辩没过的人员,只要在学籍之内的年限当中把答辩完成,这仍然是可以毕业的。其实答辩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而且答辩的次数也并不只有一次,所以还是建议人们去尝试一下。答辩一般都有两次机会,若人们在第一次答辩失败了,这肯定能总结出相关的经验,等第二次再去答辩的时候,基本上就都可以通过了。答辩其实没有多么难,
论文答辩稿是在答辩的时基于定稿所准备的稿件,定稿则是论文的最后一版。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 为了搞好毕
珍惜生命有位哲人说过:珍惜生命,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不过我现在要说,珍惜生命,因为生命不只是属于自己也属于爱你的每一个人。 神说,地要长出青草和结种子的
第一种情况,毕业论文毕业后有可能再次进行查重。第一种情况是学校要求的。近年来,随着中国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毕业论文查重也越来越严格,学校也增强了对论文重复率监督
最好是更改过来,不会影响学位证书的,只是可能会抽查检查,如果出现问题就不好了,导师也会受牵连的。 硕士毕业论文为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
当然需要啊,要先准备论文/作品,然后准备与之相关的ppt(ppt就是对论文的精简提炼)进行演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