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之梦想
懒驴上磨 - 屎尿多(比喻懒惰的人一到干正事,便寻找借口逃避)倒了油瓶不扶 - 袖手旁观;懒到家了耳朵长在膝盖上 - 懒得听懒鸟不搭窝 - 得过且过懒牛懒马干活 - 屙了就尿;屎尿多两勤夹一懒 - 一不做,二不休庙台上拉屎 - 懒鬼牙长手短 - 好吃懒做属猪八戒的 - 好吃懒做懒鸡婆抱窝 - 守着摊儿过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比喻文章篇幅长,内容空洞)地府里屙屎 - 懒鬼懒牛拉磨 - 不打不走;上了圈套懒婆娘的包袱 - 窝窝囊囊;乱七八糟椿树上的虱子 - 懒相(象)鸭棚的老汉睡懒觉 - 不简(拣)单(蛋)老鼠留不得隔夜粮 - 好吃(比喻嘴馋手懒)
lisalisa喵喵
迎春花别名迎春、黄素馨、金腰带,落叶灌木丛生。花单生在去年生的枝条上,先于叶开放,有清香,金黄色,外染红晕,花期2-4月。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 迎春花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是中国常见的花卉之一。迎春花不仅花色端庄秀丽,气质非凡,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性强的特点,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迎春花现在为河南省鹤壁市的市花。 历代诗人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迎春花,留下不少吟咏的佳作。 唐代诗人令狐楚的《游春词》,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早春图: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 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 令狐楚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唐朝宰相、文学家。他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诗“宏毅阔远”,尤长于绝句。 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编有《元和御览诗》。 前两句“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诗人晨起登楼,见迎春花花开,顿觉春意从四面扑来。 后两句“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次第”,指节序推移之理。诗人仰看暖日晴云,感受东风和煦。虽是早春,却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 诗人说“暖日晴云”懂得自己在春天的出场次序,东风无须加以催逼。通过对“东风”的告诫来表达对早春景象的喜爱,和希望春天渐次而来、便于慢慢欣赏的心情。诗人仰看暖日晴云,感受东风和煦。虽是早春,却感到了浓浓的春意。 一叶落而知秋,一花发而知春,故而才有“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之感。见微而知著也。春光的到来,连“暖日晴云”也都懂得节序推移这个道理,用不首“东风”(春风)更相催促。这首小诗,蕴含有节序推移,万物生长须遵循自然规律之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十分喜爱迎春花,不仅自己经常把玩欣赏,还邀请朋友一起欣赏。 先看白居易的《代迎春花招刘郎中》: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再来。 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春,白居易和刘禹锡先后自洛阳返长安,右迁赴任(刘除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数年天涯沦落,今朝相逢京城,感慨颇多。其时迎春花正盛开,似欲迎人。于是白居易代花招客,作了这首风趣隽永的小诗赠刘禹锡。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欲写迎春,却落墨于松竹、桃李,曲笔有致。松竹皆岁寒不凋、翠叶常青。迎春花则能“带雪冲寒折嫩黄”(宋韩琦语),最先点缀春色。因而它友于松竹,与纷艳一时的桃李不能同日而语。自古以来文士都视松竹为坚贞高洁的象征。陶潜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白居易则“植竹窗前,日日观照。”(《竹窗》)说迎春欣喜自得为松竹近邻,实是赞人的高风亮节、卓然独立。唐人爱牡丹,最不喜桃李。刘禹锡《杨柳枝词》道:“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更以桃花讽刺显赫一时的满朝新贵。白居易曰迎春花“不随桃李一时开”,是麻姑手搔到了刘禹锡心头的痒处。语似平易,实则痛快淋漓。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杏园,唐代园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据说那里是“花卉环周,烟水明媚”。唐代每年科举放榜后,新登进士多游宴于此(见《松窗杂录》)。这是个众芳斗艳、热闹非凡之处。然而迎春花却自有佳处,它先于群芳,迎春傲然怒放。迎春花热情地邀请刘禹锡在桃、李、杏等花未开时,不妨来看一看。其超群拔俗的品格,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两句紧扣诗题“招”,极为贴切。联系刘禹锡的生平事迹看,这两句显然是借花喻人。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政治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一一遭贬。十年后,刘、柳等应召入京,待起用。谁知刘禹锡不肯改悔,游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讥刺权贵,因之刘、柳等又再度被谗毁、出贬。十四年后,刘禹锡仍然不易初衷,从洛阳一回到长安就旧地重游,并以诙谐、嘲笑的笔调作了《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不像是渡尽劫波人的口气,倒是有一种坚持立场、九死不悔的战斗精神和胜利后的豪放风度。这正是诗人笔下迎春花的气派。 刘、白交往数十年,相知甚深。故此诗虽然只就普通的迎春花着笔,却点活了人物的神采,含蓄地写出了刘禹锡的政治倾向、铮铮铁骨和倜傥风流。此可谓是善于小中见大,超然物外。作为一首咏物赠人小诗,非莫逆至交者,写不得这么深致。 再看白居易的《玩迎春花赠杨郎中》: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凭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首句“金英翠萼带春寒”,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迎春花的独特形象。“金英”指的是金黄色的花瓣。“翠萼”指的是淡绿色的花萼。“带春寒”指的是迎春花开于正月,故带有早春的寒意。“带春寒”三字恰好点出了迎春花的特色所在。第二句“黄色花中有几般”,是诗人的评论。开黄色花的群芳之中,有哪个能像迎春花开得这样早,“金英翠萼”而又“带春寒”?黄色花中不乏名贵者,牡丹中的姚黄,秋天开的黄菊,都可称得上黄花中的上品。但是姚黄开于三春之末,她虽以富艳称著,却没有一丝寒意,反而有几分暖色了;秋天里的黄菊绽放于群芳萎谢之后,色彩艳丽,芳香诱人,婀娜多姿而格调高雅,然而她更不是“带春寒”,而是染秋霜了。“金英绿萼带春寒”在黄花中的确是非迎春花莫属了,迎春花确实有一番不同群芳的格调。 第三、四句“凭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承接前二句对迎春花的描写和评论,进一步提示人们,且不可把迎春花作为一般的凡花野花来看待。“君”,即诗题中的杨郎中。诗人请杨郎中向赏花的游人们传语——不要把迎春花当作野花来看。“蔓菁”是一种菜花,又名芜菁,俗称大头菜,块根肉质,开黄色花。诗人让友人杨郎中提醒人们,不要把迎春花当作蔓菁这样的凡花对待,而不作认真的品评和玩赏。 诗人不仅自己欣赏迎春花,还写诗邀请友人欣赏,并且希望友人向游人推荐迎春花。其对迎春花的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立志做渔婆
诗歌的风格呈现,有赖创作时的技巧表现。唐人咏花诗的写作技巧,一方面是承自前人,一方面是自创新局。本章但就其主要技巧,提出六项讨论:一、随类敷彩,藉色赋情。二、拟人生趣,物我合一。三、运用典故,浑化无迹。四、不即不离,形神俱肖。五、以禅入诗,诗富禅趣。六、反常合道,翻奇出新。以便一窥唐人咏花诗的艺术面貌。 一、随类敷彩,藉色赋情 色彩是某些事物存在的外在形式,唐人作诗,很善於运用色彩。他们撷草木之艳,用心於设色,然后泼洒於诗行中,应物象形,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而花朵之所以能叫人惊艳,色彩的运用,原本就是重要因素。因此,在各类诗歌中,论及「随类赋彩」(注一)一途运用最广泛的,莫过於咏花诗。 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万千,唐代诗人用色亦「随物以宛转」,如吴融〈桃花〉「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写桃花的繁盛娇艳。王涯〈春游曲〉:「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碧波中」,用「深浅色」形容新开的杏花,最为贴切。因杏花与众花不同,它含苞时纯红,开放时则白中带微红。题目是「春游」,实际上只是写杏花。一大片杏花倒映水中,经过一番点染,一画面充实、色彩缤纷的「江杏图」就绘成了。 刘兼〈海棠花〉 淡淡微红色不深,依依偏得似春心。(卷七六六) 淡淡的红色,不深不浅,恰到好处,宜人性情,描绘了海棠花的娇美姿态,点出海棠的特性。 唐彦谦〈玫瑰〉 不知何事意,深浅两般红。(卷六七二) 咏的是红玫瑰,红玫瑰色有深浅,故诗人用「深浅两般红」写出「红」的程度,丰富了色彩的层次。 韩愈〈杏花〉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卷三三八) 写杏花怒放,红白相间,非常热闹,反衬古寺的荒凉。 唐人咏花诗中,使用的色彩字很多,仅红色就可分出深红、浅红,殷红、猩红、妖红…等,如:齐己〈红蔷薇花〉:「狂风吹落猩猩血」。王毂〈红蔷薇歌〉:「红霞灿泼猩猩血。」皮日休〈重题蔷薇〉:「浓似猩猩初染素,照得深红作浅红。」周朴〈桃花〉:「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色彩词是有限的,但若加以变化运用,也能呈现出百态千姿,大大丰富其表现力。唐代的咏花诗人,常以加定词来使同一色词表现不同色态,如: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桃花一树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卷二二七) 这裏的「深红」、「浅红」都通过加定词写出了「红」的程度。皮日休〈重题蔷薇〉:「照得深红作浅红。」也是如此。还有的定词没有具体摹色,但却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如: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 「烟含细叶交加碧,露拆寒英次第黄。」碧与黄的程度,读者可以透过「交加」、「次第」去展开想像想翅膀,体味其中的美感。
格式手法时间
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古诗词
古诗小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一古诗的起源 (1)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
江南的春天,绿意已经染浓了烟柳。他,一个纵情游览山水的王孙贵族---笑梦轩,踏上了这个江南小镇。本以为,这只是他生命中普通的一站,却不想,成为他一生魂牵梦绕的地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价值探究 在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