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6

渴望丰收
首页 > 职称论文 > 唐代女性装饰特色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健健康康。

已采纳

自己不研究就想交功课?想跟社会上那些拿着文聘找不到工作的人一样后果吗?现在的企业招工说是要什么什么专科生,实际上是不看文聘的,而是找个专业人士问你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看你熟知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所以那些有文聘没文化的人是找不到工作的。

294 评论

期待的力量1

结金冠子学梳蝉,碾玉蜻蜓缀鬓偏。寝殿垂垂悄无事,试香闲立御炉前。——和凝《宫词》人体装饰的出现,要远远早于人类文明,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也因此显得千头万绪,纷繁如麻,整理清楚殊为不易。唐人身上的饰品,总的看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装饰的重点部位比现代“高”:叩开当今的珠宝店,最常见的饰品多半是项链、手镯、戒指、胸针、耳环等等,集中装饰的部位显然是颈、胸、腕、指、耳等处;而假如穿越时空到唐代女子闺房,则会发现首饰匣里多的是钗、钿、梳、篦等发饰或面饰,间或也有项链戒指之类,但那比例,和当今珠宝店里的发簪或许不相上下:有,但绝对是少数派。从现今掌握的实物史料以及唐代人物画上的形象,也可充分证实这一点。而且唐代女性不尚穿耳,所以耳环也极少。装饰部位重心的挪移,当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唐代正处于即席坐向垂足坐过渡的时期,直到后期方出现高足家具如桌、椅等,但也尚未到大规模流行的程度 。这样,由于坐具偏低,人采取跪坐或盘坐的姿势,为取得最显著的装饰效果,装饰重点便会上移。对照日本民族的传统和服以及与和服相配的那些极为讲究的发型头饰与面部化妆,也差可想象理解唐人的装饰风格。本篇仅围绕插、簪、系、戴的饰品,解读诗人笔下缤纷华美的风情。众所周知,古中国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擅自损毁,“削发”是很严重的事情,因此一般情况下的古人都是长发,通行的发型则是将头发挽起并固定,“束发”是华夏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与“披发”、“髡发”等民族的迥然区别。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装饰与礼仪。在我国历史上,自《周礼》以降,社会中最重要的仪礼之一便是少年男女的成人礼,而这又与发饰紧密相联:女孩到十五岁,便行及笄之礼,把头发挽成发髻并以笄固定,象征女孩已经成年,可以谈婚论嫁;男孩到二十岁行“冠礼”(天子诸侯则为十二而冠),也要把头发挽起固定,不过其方式是把头发挽成结之后扣进“冠”中再以笄穿冠而过,将冠与头发固定在一起。“冠”很像一顶小帽子,大小则以刚好拢住发结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笄”是男女都用的一种束发工具,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对此解释得很详细:“笄有二,jie(四声,上髟下介,即发髻或假髻)内安发之笄,男女皆有之;固冕、弁之笄,惟男子有之”。男子发饰方面,随着时代的不同,在冠、冕、弁的称谓上常出现一些小混乱,如东汉时代的《说文解字》称:“冠,弁冕之总名也”,结合《诗经》、《仪礼》及郑玄等人的解释,可知“冕”为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有,吉礼用冕,常礼用弁,并有爵弁(文冠)与皮弁(武冠)之别;而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则认为冠与弁、冕的差异在于是否用笄固定:“又冕、弁则有笄,贯之于左右,屈组为纮,垂为饰。冠无笄,则缨而结其绦”。不过可以肯定一点,就是古人指的“冠”与今人所言“帽”差别很大,“帽”要扣住整个头部,有防风、保暖、美化、装饰等多重功能;“冠”在很多时代都仅仅以容纳发髻为度,虽随时代不同,有大小及形状的变化,却一直是一种象征性多于实用性的饰品。现今多有望文生义者将古代男子的“冠礼”解释为“戴上帽子以示成年”,实在遗憾。唐代依然持冠礼制度,但日常生活中的男子流行戴“幞头”,外观上类似帽,其形制是以皮、葛、草、木等材料制成特定形状的发箍戴在头上,外面再以巾帕包裹。幞头垂脚可似带子一般自然垂在脑后,或至颈过肩,或弯绕向上插掖入巾帕结内,皆谓之“软脚幞头”,也有的在垂脚中嵌入硬弦,使之像翅膀一样翘起,所以得名“硬脚幞头”。中唐之后,幞头形制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体的帽式。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唐代男子的“冠”很少被人看到,直接戴冠示人的男性多半是在一些“万国贺唐尧,清晨会百僚。花冠萧相府,绣服霍嫖姚”等礼仪场合,或是道士等特殊身份的人,如“星点花冠道士衣”、“花冠玉舄何高洁”、“楮为冠子布为裳”等。另一方面,女性也会戴冠,不过少了很多礼仪上的象征意义,多半是纯粹的实用或装饰:“霞帔金丝薄,花冠玉叶危”、“碧罗冠子稳犀簪,凤凰双飐步摇金”、“芙蓉冠子水精簪,闲对君王理玉琴”……装饰之外,冠作为一种束发工具,是睡觉时也不取下的,应为头发在睡醒时不致太过散乱、栉沐方便计,因此白居易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遣“临邛道士鸿都客”寻访她的魂魄,最后在“虚无缥缈间”的海上仙山找到了她,诗人以浪漫主义的笔法写道:“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裴回,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叙述的场景虽然是梦幻般的仙界,但衣、枕、屏、冠等却都是人间实物,可见“冠”的实用意义。插入发中起固定作用的有钗、簪、笄等,其中“钗”尤其为女性专利,是以可成为女性的代名词,如“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如“三千玉貌休自夸,十二金钗独相向”;而“簪”为男女通用,方有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自况。此外,“钗”多指双股束发工具,“簪”则为单股。发钗是生活必备品,有的金、玉等贵重材料制成,也有用铜、铁等廉价材质的,适应的自是不同阶层。又有“荆钗”,荆条木质坚韧,作发钗也合适,但这也意味着贫寒,“钗荆裙布”则代指朴实素装的贫家女子或贤妻良母,而“拙荆”也成了文人对自己妻子既自豪又谦虚的称谓;至于“宝钗”,金玉之上再以珠宝镶嵌,无疑是华美奢丽的典型。钗为两股,因此多用作爱情象征,如“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城尘”,《长恨歌》写杨妃之魂致玄宗,是“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千屈百折的情意尽在两件信物中;而失意寂寞的女子,则不免“怨折金钗凤凰股”、“宝钗何日不生尘”。唐代还流行过一种长钗,长度可达30~40厘米,当是与极蓬松高耸的发髻相称,从“长钗坠发双蜻蜓”、“飘缨长罥凤凰钗”看,钗上还挂有更多的饰品。高髻既然流行,插戴的饰品也随之繁复,“斜月胧胧照半床,茕茕孤妾懒收妆。灯前再览青铜镜,枉插金钗十二行”之“金钗十二行”实是一时之风尚;钗的戴法不拘一格,有“小钗横戴一枝芳”,也有“金钗斜戴宜春胜”、“玉钗斜白燕”;更兼钗上还有更多文章可做,如在钗首以细丝或悬或挑或坠有更多饰片或珠玉,以令头饰随人走动微微摇颤,是为“步摇”:“虹裳霞帔步摇冠”、“步摇金翠玉搔头”、“金凤双钗逐步摇”等句,正由此而来。发髻亦以花为饰,鲜花可直接插戴,也可簪到钗上,便有了“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的效果;唐人还喜欢以漂亮的小果实为饰,如“中庭自摘青梅子,先向钗头戴一双”(韩偓《中庭》)、“想得佳人微启齿,翠钗先取一双悬”(韩偓《荔枝》);也有人工花朵,或直接把钗头做成复杂的花样,如“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是以有“花钗”一称,而这种“花钗”还有一个名字,“钿”。“钿”这个字,在唐人称谓中,很难说究竟确指什么,它既可指代如花钗一般,属于发饰一类的鬓花,如“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也可指贴于脸部的面饰,造型多为各种小花片,如“翠钿贴靥轻如笑”、“翠钿金缕镇眉心”,所以皮日休以“嫩似金脂飏似烟,多情浑欲拥红莲。明朝拟附南风信,寄与湘妃作翠钿”的诗句写浮萍;还可指器物上嵌金嵌宝的装饰,进而泛指华美的色彩,如“钿晕罗衫色似烟”,至于“钿合金钗寄将去”的“合”就是“盒”,“钿合”就是有华贵装饰的小盒子,所以才有“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祝愿与誓言。梳、篦,既是栉具,也是发饰。一般而言,梳齿较篦齿粗而疏,因此理顺发丝用梳,清除发垢用篦。插梳篦为饰,是盛唐时逐渐流行起来的风尚,张萱《捣练图》中即有以梳篦饰发的女子,而诗人也咏道:“独把象牙梳插鬓,昆仑山上月初明”、“醉倚阑干花下月,犀梳斜亸鬓云边”、“罗衫玉带最风流,斜插银篦慢裹头”……可见其插戴方式亦或纵或斜,非常灵活,盛唐之后,更出现自下而上插于后脑发髻的梳篦,既有如此用途,梳背图案便和通常所见不同,须梳齿朝上,图案方是正向,与一般梳篦饰纹方向正好相反。唐人爱音乐,欣赏时免不了打拍子,而很多发饰也成了敲击的工具,诗人也时时写到这一“额外功能”:有时是衬托富丽享乐的姿态,如“追逐翻嫌傍管弦,金钗击节自当筵”;有时显出的却是一种靡靡景象,如“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有时全然一副清冷之姿:“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有时又孤独如影寂寞相伴:“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著枕函声”。发饰、面饰之外,耳饰、颈饰、腕饰,所见实物者寡,诗人也很少提起,能见到的几件隋唐五代时期遗物,如隋代李静训墓、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项链、白玉手镯等物,均是罕见而精美的珍品;指环、臂钏,以及玉佩、香囊等物,都是带有浓郁象征意义的饰物。指环是爱情的象征,《全唐诗》录有“王氏妇”《与李章武赠答诗》,亦即“王氏答李章武白玉指环”,云“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刻画出的是对爱情的憧憬之情;而常理《妾薄命》:“娇小恣所爱,误人金指环”,又为失意憾语;刘禹锡《马嵬行》“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则有点鬼气森森的意境。玉佩,一种悬挂在身体上的饰品,古已有之,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一整套佩玉的规则,但到唐代则有式微趋向,《旧唐书》与《新唐书》都未见详细的佩玉规则记述,而唐诗中提及,又多为“仙女”、“文士”等象征,如“知向巫山逢日暮,轻袿玉佩暂淹留”、“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丁当玉佩三更雨,平帖金闺一觉云”、“锦筵开绛帐,玉佩下朱轮”、“朱轓入庙威仪肃,玉佩升坛步武回”、“炉烟乍起开仙仗,玉佩才成引上公”等。与实物资料对照,可知唐代女性在生活中很少佩玉。更常见的是佩香或薰香为饰,走近唐代美女,总会伴以阵阵幽香(参见《麝熏微度绣芙蓉——略说香薰》一文)。钏,作为一种臂饰,有时也像“钗”一样成为女性的代指,如“银钏金钗”。有一类名为“跳脱”、“条脱”,像弹簧形状,层层缠于臂膊上,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就有表现。魏晋时期繁钦的《定情诗》中,把女子的许多佩饰都赋予爱情内涵,其诗云:“……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指环、香囊、发钗等作为信物的象征,唐诗中尽有,跳脱也不例外,施肩吾《定情乐》云:“感郎双条脱,新破八幅绡。不惜榆荚钱,买人金步摇”——可见女子琳琅满目的首饰匣里,不仅收有美丽的材质、工艺,还藏着精致的心事、感情。细想来,或许这一特色,倒是自古至今,延绵不绝的。

305 评论

纳木错dolphin

1.唐朝人的装束。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翟耆年 ,字伯寿 ……巾服一如唐人,自名唐装。”2.指中式服装。 茅盾 《归途杂拾·九龙道上》:“一个个都是青布或蓝布的‘唐装’。”泛指一切中式民族特色的服装。3.同义指代汉服.汉民族服饰.唐装原意指代唐代的汉服,一种是传统的襦,裙装,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与现代的唐装概念明显不同。唐朝的服装衣裳二字,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就后来发展成了明代的背子。随着发展,唐代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发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有点类似的和服裙子。方片裙的样式显得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来并不能显出美丽来。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代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真正的唐装是中晚唐女装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为礼服一层叠一层,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很麻烦。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在围上伟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虽然繁琐,却给人稳重的感觉,赋有层次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日本人称之为“唐衣”即从唐朝传来的服饰,样式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在风格上增添了几许日本本民族的特色。“唐装”通常有两种解释,最自然合理的解释是“唐朝的服装”;另外一种比较牵强的解释是“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后一种说法的由来,有些“出口转内销”的味道,西方国家称“中华街”为“china town”英文发音很像“唐”于是译为“唐人街”,于是就把这些华人街的“唐人”所着的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根据APEC会议各国元首所穿“唐装”的主要设计者余莺女士的意见,“唐装”应当是中式服装的通称,因此当初设计好服装后,设计组一起讨论给这套服装起名的时候,决定把这种服装命名为“唐装”的过程便是深受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对“唐装”的解释的影响。现在大陆流行的“唐装”,即是这种清末的中式着装风格的服装,也即是“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这种服装事实上是满清马褂的延续与改良,属于满服的范畴,与“唐朝的服装”(汉服)在风格、款式上面并无丝毫相似之处。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把这种源于“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的满装马褂误认为是“唐朝的服装”。“唐装”一词本身的称谓,源于海外。唐代盛期,声誉远及海外,以后海外各国因称中国人为“唐人”。《明史·外国真腊传》言:“唐人者,诸番(外国人)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在东南亚的华人居住区,亦因而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自称唐人,正由于自古以来唐朝是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朝代。把“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称为“唐装”,本来作为中国人传统服装在海外的惯称、作为国际公认的中国人的称号也算顺理成章,但让人遗憾的是,风行的“唐装”一词严重偏离了它的本意,极易引起普通民众包括历史知识欠缺的知识分子阶层的误解:以为此“唐装”即“唐朝的服装”。在20世纪初,在当时“中西服装并行不悖”的社会大背景下,粤、港、澳一带同胞以“唐装”、“西装”来区别中西打扮,自是不明了“唐装”一词的确切指代,而在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上,中国作为东道主请前来参会的亚洲及太平洋经济体的领导人穿“唐装”,并由之而掀起“祥和喜庆”的“唐装”新潮,虽然是清代以降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不排除其为流行规律的必然或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地位与风度的体现,但此举在催生汉服运动的同时,却也给后来真正的唐装(汉服)的复兴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阻碍。这种“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显然这种“唐装”并不是唐代的服装。“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是才市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撰头”盛行的时代,“幞头”的样式也富于变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开元年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幞头”的形制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变化。唐代的男子服装主要是圆领袍衫。传统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场合,如祭祖天地、宗庙等时偶尔用之,其他则以“幞头袍衫”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广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礼见宴会均可穿着,甚至将其用作朝服。袍服的款式,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对域外的民族来说,则不太适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紧裹双臂的窄袖。随着南北风俗习惯的相互渗透,这种紧身、窄袖的袍服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唐装(满族式)唐装(汉族式)唐装 - 评价唐装在中国经济处于上升时期的当前,“唐装”的兴盛似乎可以看做中华文明复兴的一种征兆。然而撇开它背后宏大的象征意义,“唐装”本身其实是一个颇模糊的概念,关于这个名词的内涵�时装界有多种表述,如“华服”、“中装”等。很多人对“唐装”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华之大,唐代以降,岂无装可穿? 其实,真正唐代人穿的长袍大袖,甚至离人们更近的明代袍服(两者其实是同一事物),并非不太可能重回流行。“长袍大袖”只是现代的人们对“古装”的模糊认识(从夏商周时期一直到明末的传统中国人的穿着主体款式是“交领右衽,隐扣系带,褒襟广袖,峨冠博带”,其中,“褒襟广袖,峨冠博带”仅为礼服特征,而“交领右衽,隐扣系带”的特征则为礼服、常服所共有),也就是说,真正的唐装除了作为主体款式的礼服外,还有作为补充的“窄衣窄袖”的常服。这些服装自唐以来就有“汉服”或“汉装”的正式称谓(意为“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或“汉族的民族服装”),经历将近四千年,一直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并深远影响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汉服中的深衣款式),朝鲜(韩国)的“韩服”(汉服中的襦裙款式)便是汉服在这些国家的正常延续。真正的“唐装”的“宽衣大袖”的礼服更适合于祭祀、成人礼等庄重场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则更适合于劳动耕作及日常场合。随着自互联网发起,以都市青年白领阶层为骨干的“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真正的唐装(汉服)在现代人们的视野中也并非“遥不可及”,源于外国人眼中的“唐人”而定义的“唐装”一词,正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置疑。

132 评论

囡囡宝贝妞

楼主要拿这个去糊弄教授吗?这个还是自己写比较好,唐装,可具体写女子服装很特色,体现唐朝的开放风气。只要抓住一点写就可以了。小论文嘛,不要太广,太泛。

252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代唐朝服饰研究论文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

    木易小青争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唐代服饰论文题目

    1.唐朝人的装束。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翟耆年 ,字伯寿 ……巾服一如唐人,自名唐装。”2.指中式服装。 茅盾 《归途杂拾·九龙道上》:“一个个都是

    骨头杀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唐代女性装饰特色研究论文

    自己不研究就想交功课?想跟社会上那些拿着文聘找不到工作的人一样后果吗?现在的企业招工说是要什么什么专科生,实际上是不看文聘的,而是找个专业人士问你一些比较有深度

    渴望丰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汉代女性妆面审美研究论文

    化妆,作为中国女性日常生活习俗,有着久远的历史,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内涵,它的盛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更替、风尚之变迁。追溯历史,徜徉其间,在

    今夕访古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现代装饰雕塑论文

    浅谈卡通雕塑简洁而夸张的造型语言作者:黄力夫卡通雕塑是一种可视、可触、可感、可知的造型艺术形式,以最简洁的体块和线条等造型语言归纳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是卡通雕塑训练

    汐汐蘑菇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