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17

summer阿超
首页 > 职称论文 > 新华每日电讯投稿邮箱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ustjoshua

已采纳

北京日报 地 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8楼排版中心 电 话: 65137526 北京晨报 地 址:北京 东环广场 A座3层 100027 客服热线96101 北京晚报 热线电话:85202188、85202199; 免费热线:8008108440;传真:85201972; 邮箱: 京郊日报 热线电话:85202775 ★ 信息早报社 62376589/62376649 62376589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北土城西路9号 ★ 信报日报社 63510130 63510130 010 100054 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东街16号 主要产品:报社

350 评论

王颖880804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竞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中国医药报》、《中国建设报》、《健康报》、《工商报》、《京郊日报》、《信息早报》、《信报日报》……多了去了。楼上说的也不对,《21世纪经济报道》在广州,《体坛周报》在长沙。

242 评论

大毛毛豆豆

建设:戏曲改革发展的新思维 ——郭汉城《当代戏曲发展轨迹》读后郭汉城先生的新著《当代戏曲发展轨迹》一书最近出版(文化艺术出版社)。这本近30万字的论著,是作者对当前戏曲艺术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和回应,倾注着作者对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的深刻思考,对新形势下戏曲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有重大的推动和指导意义,同时也凝结着这位92岁高龄的当代著名学者的智慧和对中国戏曲理论建设值得重视的理论贡献。该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即“战略转移:戏曲的改革与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创建,是对当前戏曲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也是这本书最为重要的理论命题。20世纪,是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新的学术研究方法和理念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学术建设,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前半叶,中国戏曲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现代史学的建立和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开拓意义。此间,与戏曲史学建立几乎同时出现的戏曲改良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戏曲艺术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拉开了戏曲走向现代的序幕。此后不久,随着社会的变革,革命文艺的提出和发展,“为什么人的问题”、“旧剧现代化”、“推陈出新”等理论命题的出现,使戏曲对继承传统、剔除糟粕、革新发展有了新的理性的认识。20世纪后半叶,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戏曲的中心任务仍然是改革。但是,这个时期的改革“是戏曲史上一场最深刻的变革”,因为“戏改”的实施,“双百”方针的确立,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戏曲的繁荣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三并举”的剧目政策,为传统戏和现代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戏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新时期以来,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戏曲一直在改革的呼声中行进。总之,从戏曲改良的提出到后来一直在进行戏曲改革的这100年,其“变革的目的,是要完成一个任务,即:实现中国戏曲的现代化”。戏曲现代化是一个既着眼于传统,又立足于现代;既立足于现代又放眼于未来的理论全新思维,它与现代戏的发展紧密相连,但它“并不是现代戏的同义语”。现代戏是戏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戏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目前,作为戏曲现代化重要标志的现代戏已经成熟,这体现在1.古老的民族戏曲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现代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现实生活与艺术形式之间的矛盾,即现代戏的“戏曲化”问题,近年来现代戏的创作实践表明,现实生活同样可以很好地用戏曲艺术的形式来表现。2.现代戏已经积累了一批相当数量的、形式与内容和谐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统一的优秀剧目。3.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戏曲现代戏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欢迎,在戏曲舞台上站稳了脚跟。对现代戏的这几点概括,是郭老对现代戏发展真切的感知,其认识来自于实践,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所以,观点准确、深刻、鲜明和科学。在戏曲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现代戏已经成熟的同时,传统戏的继承、改革和转型也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在这种形势面前,戏曲艺术应该有一个大的战略转移,即在继承的同时要勇于发展,改革的同时进行建设。这是一个全新的战略转移,是戏曲自近代以来,百年历史的又一次新的起点和出发。是当代戏曲人对戏曲理论事业的新发展。当然,一种理论话语的建立和系统化,一种理论视野的拓展和深化,不仅有赖于个体,也有赖于时代、社会,有赖于许许多多从事戏曲改革的实践者从戏曲艺术本体上对其规律的把握和揭示。如何加快戏曲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如何进行戏曲建设,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戏曲现代化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戏曲改革;第二是戏曲建设。第一阶段已经完成。50年的戏曲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在应该进入到第二个戏曲建设阶段。戏曲建设阶段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全面回顾、肯定50多年戏曲改革工作,明确得失,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戏曲建设上来。戏曲建设首先是人才建设,培养出有文化、有理想、通晓中外的高精尖人才队伍,这是戏曲建设的关键;其次是戏曲事业的学科建设、理论建设、艺术体系建设、体制建设、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建设。戏曲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是,最主要的是它离不开对传统的尊重,离不开对戏曲艺术本体的坚持和对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强调。这一点也是该书最鲜明的理论特点之一。该书还深刻论述了“戏曲的美学特征与时代精神”。戏曲的美学特征是全书最醒目的部分,也是郭老对戏曲艺术特征与时代精神作出的理论阐释。郭老“是传统戏曲继承革新历程中一位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开拓者,是现代中国戏曲理论科学化体系的创建者之一,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学者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序语)他以哲学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为基础,从中国戏曲的本体特征出发,在戏曲艺术的动态发展中,对其美学形态作了系统的考察研究,深刻论述了戏曲的美学特征和时代精神。这不仅是对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重提,更重要的在于戏曲艺术在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或者说在戏曲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坚持、运用和弘扬戏曲艺术美学特征,如何使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地传承。郭老认为: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首先表现在它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将有限性与无限性、诗意与空灵、情与景、实与虚、形与神等对立关系统一在艺术创造的原则下,这种贯穿着辩证精神和主动精神的民族形式,在当今乃至以后仍然是戏曲艺术最根本和最鲜明的特色,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时代怎样演进,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只会随之而发展。其次,中国戏曲的美学观原自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将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从而达到对理想社会、对自然人生、对群体、对民族、对他人的和谐与有利。再者,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还在于它具有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正义战胜邪恶、悲情的喜剧处理、圆满、团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用美感动、征服观赏者,“用民族精神和历史经验去表现审美形态。”再次,民间性也是中国戏曲独特的美学形式。中国戏曲的源头和生存环境始终是在民间,其叙述对象、叙述语言、叙述方式以及行当体制、程式表演无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从宋元南戏到花部地方戏,民间性是其最典型的特征,戏曲的根在民间。郭老在书中特别谈到:在今天进行戏曲改革并逐步使之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论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形式方面,注意仍然保持它的人民群众的知心朋友的地位,是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关键。该书还从百花齐放与三个并举,现代化与戏曲化等方面,就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古典名著和现代魅力的审美沟通、历史剧古为今用、当前戏曲发展的形势等问题进行了生动而又缜密的理论阐述,强调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过程中所仍然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性,从而将这些理论见解和观点贯穿在中国戏曲的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戏曲建设,实现戏曲的战略转移。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11月13日一篇题为《无法完成经典化,就转向歌舞化——越剧将成为中国式音乐剧?》报道在越剧百年华诞之际,茅威涛带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京演出了《藏书之家》、新编《梁祝》等3个剧目,北京一官方人士坦言:“越剧太年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无法完成经典化,而是往歌舞化方向发展,重在叙事写人,塑造人物性格。”窃以为,且不论王国维“以歌舞演故事”所定义的“戏曲”已成为共识,而且,因为“年轻”而预言其无法完成“经典化”,此说实在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越剧虽然年轻,但毕竟也已走过百年历程,上世纪创作并流传至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等优秀越剧剧目,经过多年的市场和观众检验,能不承认它们是经典之作吗?因此,所谓“年轻”只是相对而言,何况像越剧一样“年轻”的姊妹剧种还有很多,发展至今,确实已经创造了不少经典的剧目为人们所称道。不过,这倒间接触发了戏曲到底该如何发展、戏曲怎样才能经典化的问题,而这正是本文需要重点讨论的核心话题。一、“在文化转型的今天,戏剧的命运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与质疑。几乎所有的戏剧种类都面临着一定的危机和困惑。”如果说,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戏曲艺术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究竟如何发展的生存选择的话,那么,走向经典化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选择。说到经典,古今中外对其定义都经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现在的权威辞书来看,新版《辞海》定义其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现代汉语词典》概括其一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综合起来,凡是一切具有权威、能流传久远并包含真知灼见的典范之作都被人称之为经典,所以刘勰说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可谓一语中的。经典,一般总是代表着文化艺术的精粹,具有鲜明的典范意义和样本价值,是任何一门成熟的文化艺术样式所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文化样式,如果没有自己的经典,便谈不上是一种成熟的文化;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也便是由其无数的经典所构成。戏曲的经典化,强调在戏曲上千年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炼和培育出自己的艺术经典。也许,那位官员基于经典必须经过“长期实践”而断言“年轻”的越剧不可能完成经典化。的确,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都存在着一个不断经典化的过程,都需要不断地加以提炼,使其艺术表现得以精致,艺术品位得以提升。戏曲在其发展的不同时代、各个剧种无疑都留下了很多的经典剧目,其中所特有的表演程式和精神品位也通过这些经典剧目来承载。戏曲的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经典性的保留剧目,戏曲的本体特质及其形式规律也就无法充分体现。戏曲的经典化,是在戏曲艺术本体论的立场上,强调戏曲发展的自律性,充分尊重戏曲自身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规律,而着意于戏曲的渐进式的修复和改良,以保持戏曲的古典的艺术品味。“对传统戏曲而言,真正使它得以流传,获得认可的,必然是某些凝聚了强烈情感、有着浓郁抒情色彩的精彩华章” 。另外,从戏曲所面临的现时外部环境来看,过去,观众走进剧场很大程度上是去看新鲜事、看故事、看热闹,随着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剧场职能中的新闻效应、娱乐效应已经被逐渐取代。有些剧团为了吸引观众重新走进剧场,不惜加入一些流行手段,演出一些所谓的“杂交”戏曲,其结果势必会使戏曲愈演愈糟,愈演愈俗。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淘汰一大批看新鲜、看热闹的观众,表面上看来是戏曲观众群的萎缩,实质上更加有利于戏曲爱好者趋于稳定和纯粹,而戏曲艺术正是在摆脱了各种附加职能之后,才将会有更大可能去进行自身艺术的建设和精益求精。因此,走向经典化是戏曲延续艺术生命的一种形式,相比于过去的流行性,它是一种更高级、更纯熟的形式。目前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以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为主流的,许多新样式、新观念都是“舶来品”。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传统戏曲与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之间才会有很深的文化隔阂。无庸置疑,戏曲需要“适时而变”,但又应该“不离其谱”。豪泽尔指出:“促使艺术发展的一种最有效的力量,一方面来自自发情感与传统形式的矛盾,另一方面来自创新形式与习俗情感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决定了艺术史辩证法的生命力。” 戏曲以其古典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国人的人生智慧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戏曲基本的艺术原则可能主要的已不再是对于现实的批判揭露,而是根本上离不开对于人的生存本质和精神道义的揭示。“所谓戏剧性在戏曲中的要义,应该是整体上人类戏剧精神的灌注,指向内心的悲剧性冲突,以及主旨内涵的提升” 虽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特别是由于大众传媒的注入而使得戏曲具有了新的观演方式和审美意义,但是无论如何,如果它远离了人的生存本质的表现,没有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么,剩下的便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把玩,戏曲也便成为一种没有灵魂的空壳。因之,不重视、甚至不主张经典化,不重视艺术本体上的自我完善,一味追求流行化,追求浅表层面上的“紧跟时代”,在戏曲中形成一种随波逐流、缺乏独立品格的艺术倾向,将会使传承千百年的戏曲艺术最终流于不经。记得前些年,南北高校的许多大学生第一次看到越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都很喜欢并承认越剧的魅力。当然,《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至今还算不上经典剧目(但也不是不可能成为经典),但它可以作为吸引年轻人登堂入室认识越剧的窗口、了解越剧的契机。通过形象化的本体呈现,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辅导、讲解,使年轻人逐渐调整自己的文化结构走近戏曲,而不是戏曲改变自己走向青年。许多自觉而有意识地培养和追求自身文化艺术品质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人生经验:儿少时并不怎么来电的一些经典戏曲作品,等到了一定的年纪,会感觉到这的确是一种集民族文化大成的艺术精粹,饱含丰厚的文化资源,特别需要慢慢品味,一如绍兴老酒,久而弥香,久而弥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民素质随之提高,观众对于文化艺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戏曲艺术的普通观众来说,假如看来看去都是一些平庸或者拼凑之作的话,他(她)会以为戏曲就是这副样子,审美感觉谈不上,更遑论审美愉悦,从而形成拒斥心理。因此,从培养新观众群体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真正需要的也是经典的戏曲作品。虽然短期内新观众对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段会感到陌生,不太容易理解,但对于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来说,假以时日,必然会真正意识到在这些经典作品中的确积淀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具有独特的、无可取代的文化价值,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更是超越时空的。二、显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在经典成为“经典”之前,什么人的评价在经典的形成中起决定作用呢?不难回答:权威部门的论断(包括那些具有经典或者大师地位的学者或者批评家的肯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如今文化部跨年度举办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每5年一届的浙江省戏剧节等等活动,每次都留下了一大批颇为优秀的戏曲剧目,这就为戏曲剧目走向经典化提供了一个基础。从优秀、精品走向经典,作为一脉相承的链条上的几个重要关节,锤炼的道路可谓漫漫而修远兮。然而,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我们认为,完成这一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重点努力:首先要具有经典的思想和意识。无可否认,今天的艺术家都有持恒追远之心,希望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艺术发展中去,实现对个体生命的超越。艺术家的这种历史情怀,成为文化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经典思想中鲜明地体现出对时代、对人民、对未来的责任,表达了今天的政府和人民对未来的承诺,这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承诺。在科学发展观的语境中,经典思想还被赋予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经典之作是文化艺术发展链带上最坚实的环节,一个时代的所有努力,也都将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几年来,戏剧评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戏曲工作者的热情,促成了新形势下文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其次是取决于打造经典的方式。经典作品在打造过程中,努力在偶然中寻找必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只是任由作品自然流传的状况,使作品由偶发变为预期,由自然变为或然,因此,它在让作品传世方面更加积极、更有作为。戏曲艺术作品要成为经典之作,需要走向观众,反复演出,一两次演出成功或者评上优秀奖项后就束之高阁的做法是出不了经典作品的。另外,在打造过程中,不仅进一步提高水准,而且扩大影响,强化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强化一代又一代人、一群又一群人的印象。保证持续、反复演出最根本的途径是市场。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戏曲经典艺术作品得以流传开启了大门,这是历史给予文化艺术弥足珍贵的礼遇。严迟在《突破中的浙江戏剧》一文中述及:“浙江近年来始终保持着比较强劲的戏剧创作势头,全省每年约有一、二十台新创剧目问世,这些剧目绝大多数是为剧团走市场创作的” 。在评奖过程中,一方面注意突出创作过程中的历史意识和经典意识,发现和培育具有可资流传潜质的作品,同时非常关注剧目的市场表现,强调演出场次和市场收入在评估中的作用,推动其进一步面向市场,在市场中贴近今天的观众和未来的观众。再次是树立品牌,包括树戏、树人。这是成为经典的重中之重。艺术品牌与传世之作只有一步之遥,质量是品牌的根本。而经典的戏曲作品需要优秀的演员来承载。戏曲的本质就是它是一种独特的以演员为中心的文化,所有的戏曲艺术家们都是依赖于在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上拿出第一流的、充满个性的作品,才成为艺术家的。京剧界的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越剧界的袁雪芬、徐玉兰等,就是依赖于《贵妃醉酒》、《宋士杰》、《武松》、《祥林嫂》、《红楼梦》等这些经典作品在整个文化世界里安身立命,以至不朽的。可以说,经典作品成就了这些艺术家,而艺术家们在创造了经典作品的同时,也成就着自己的艺术使命和声望。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说:“越剧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是以几部精品和一批优秀剧目以及一群创造这些剧目的艺术家的涌现为标志的。” 因此,强化品牌意识,是所有的戏曲走出困境、跨越新台阶、从而走向经典的一条必由之路。对于戏曲走向经典化的主体——广大戏曲工作者而言,经典化是要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对艺术规律的尊重,既需要克服短视和急功近利行为,又需要积极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贴近市场,把握时代脉搏,表达人民意愿,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从而以优秀的作品来满足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找到良性而又积极的康庄大道。我们相信:千百年来,中国的戏曲艺术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经典化将会使这朵中华民族之花更加娇艳!更为夺目! 我的观点是:中国戏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却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陈腐的内容、僵化的程式是造成当今戏曲衰落的主要原因,面对戏曲衰落的现实,我们应该结合戏曲发展的规律以及现代文化环境来探索戏曲的发展前景.一方面要原封不动地保留戏曲的精粹,让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世代相传;另一方面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展新的戏曲样式,这才是中国戏曲未来发展的出路.满意请采纳。

137 评论

starjing99

您需要的资源:

网盘查看地址:

亲爱的楼主大人,您好

您要的资源已经【上传】到我的回答下方

请您下载

楼主下载不需要财富值

若有问题,请您及时【追问】我

若满意,请您及时点击【采纳答案】

谢谢您的关照~

百度ID:kyoaudrey【我爱电子书】团队

238 评论

暗了个然

投稿作者需将作品电子版邮件发送至主办单位,或将作品书面(书面作品一律采用A4纸规格构图)邮寄至主办单位,请务必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向新华社投稿不用花钱。下面以旅游投稿为例:

邮寄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129号金隅大厦6层

收件人:  新华网旅游事业部 (请注明“作品征集”字样)

邮 编:   100031

电子邮箱:

扩展资料:

投稿须知:

1、应征作者须保证投稿作品为本人原创,未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凡设计著作权等法律问题,均由作者自行解决,主办方不承担法律责任;

2、应征作品相同或相似,将先寄达者(以作品上传时间或邮件邮戳为准)确定为第一作者。所有应征作品恕不退还,由主办方保管。

3、应征作品一经提交,即视为同意并接受主办单位所有约定。因邮寄原因、不可抗力原因及其他非主办单位的原因造成作品丢失或损坏的,主办单位不承担任何责任。

4、主办单位在对获奖采用作品的使用过程中,有权进行适当修改或增删。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投稿事项

84 评论

滴水无香2005

新华社不会接受投稿吧,只能给他提供新闻线索,又不是综艺类的,不用你进行文学创作。提供新闻线索可以拨打新闻热线,新华社新闻热线:/3222 。

229 评论

随风来雨

可以,不受任何费用。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现任社长、党组书记李从军,总编辑何平,副社长鲁炜、龙新南、周锡生、周树春,中纪委驻社纪检组长刘越,秘书长张锦。 新华社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创建于江西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在延安改为现名。70多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新华社的职能逐步加强和拓展。新时期新华社主要担负着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国家通讯社、消息总汇和世界性通讯社的职能。履行上述四项职能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图表通稿、专线稿、专特稿,国内、国际参考报道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兴起的网络、信息、音频、视频、手机短信等业务;三是社办报刊。 新华社现有工作人员13,000多人。总社设有11个管理职能部门、10个采编职能部门、20个直属单位。在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设有33个分社,在全国20个大中城市设有支社或记者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设有分支机构;在香港、墨西哥城、内罗毕、开罗和布鲁塞尔设有亚太、拉美、非洲、中东、欧洲5个总分社,并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社。 新闻信息报道是新华社的中心工作。在社党组领导下由总编室全面负责组织、指挥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国内新闻编辑部、国际新闻编辑部、对外新闻编辑部(含港澳台新闻编辑部)、新闻摄影编辑部、参考新闻编辑部、体育新闻编辑部、新闻信息中心(经济信息编辑部)、音像新闻编辑部、网络中心(新华网)、解放军分社等10个采编职能部门根据各自分工负责组织报道。目前,新华社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8种文字,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和经济信息产品,用户总数达数万家。新华社日均播发文字新闻信息稿11,000多条,图片900多张,音视频新闻20余条。互联网用户可通过新华网,浏览新华社每天播发的采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 新华社还编辑出版20多种报刊,主要有:《新华每日电讯》(日报)、《参考消息》(日报)、《经济参考报》(日报)、《中国证券报》(日报)、《上海证券报》(日报)、《现代快报》(日报)、《了望》(周刊)、《半月谈》(半月刊)、《中国记者》(月刊)、《中国年鉴》(中、英文版)等。2005年,新华社主要社办报刊发行量全面增长,其中《参考消息》日均发行超过300万份,位列全国第一、世界第八;《半月谈》系列刊物发行近200万份。 新华社运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建成并投入使用多媒体数据库等一批技术建设项目。目前,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已存储2000多万条文字信息,130万张新闻图片和图表,3000小时音视频新闻信息,并与日俱增,成为中国媒体行业最大的多文种多媒体数据库,也是世界上先进的多媒体数据库。根据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对外国通讯社及其所属信息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经济信息业务以及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业务进行审批。 新华社是许多国际新闻组织的成员,目前已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社或新闻机构签署了新闻交换、人员交流和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邮政编码:100803 电话:(总机) 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举报信箱: 新华社新闻热线: 国内报道: 对外报道: 摄影报道: 希望以上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166 评论

ZJ张某某

谢谢你的回答,我希望通过网络投《解放军报》,应该怎么办?

105 评论

ronghuiguantong

北京报社出名的有这么几家 《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华读书报》、《出版人》、《出版参考》、《出版经济》、《传媒》、《出版发行研究》、《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中国青年报》、《21世纪经济报道》、 以下是普通百姓经常订阅的。 由于太多,不好把地址,电话全弄出来。 你可以用百度搜索你想知道的报社。一般报社主页都有电话。 北京日报 地 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8楼排版中心 电 话: 65137526 北京晨报 地 址:北京 东环广场 A座3层 100027 客服热线96101 北京晚报 热线电话:85202188、85202199; 免费热线:8008108440;传真:85201972; 邮箱: 京郊日报 热线电话:85202775 ★ 信息早报社 62376589/62376649 62376589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北土城西路9号 ★ 信报日报社 63510130 63510130 010 100054 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东街16号 主要产品:报社

209 评论

相关问答

  • 财会通讯邮箱投稿

    联系投稿的官网。所有来稿需提供作者本人完整的个人信息,包括作者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职称职务、学历、工作单位、详细收件地址、电子邮箱、手机号码。所有来稿一

    秋秋花花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新华每日电讯投稿邮箱

    北京日报 地 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8楼排版中心 电 话: 65137526 北京晨报 地 址:北京 东环广场 A座3层 100027 客服热线

    summer阿超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

    现任社长田聪明,总编辑南振中,副社长徐锡安、马胜荣(兼任常务副总编辑)、何东君、何平(兼任常务副总编辑)。 新华社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创建于1931年11

    沙发里的土豆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河北日报投稿电子邮箱

    上卖报的地方去买燕赵都市报找电话打给报社问问很快就有答案了

    宜瑞科技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池州日报九华副刊投稿电子邮箱

    11、安徽11-1 230061《安徽日报》合肥金寨路206号 黄山(散文、随笔、诗)严凌志 休闲周刊

    五堂宅修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