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7

天凄微凉
首页 > 毕业论文 > 姜琦博士毕业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清晨依恋静雪

已采纳

西北大学历史【随便百度的】走进那里已经超过10年了,离开那里马上8年了,忘记是无可挽回的自然法则,可是,我们真的能够忘记?我们这些从那里走出来的“才子”或者“柴子”!­那是最好的四年,那是最坏的四年。对这个我们似乎能够熟知一草一木,熟知孔子像背后紫藤园何时飘香,熟知图书馆前白玉兰何时绽放的地方,我们在告别了它这么多年之后,我们对它又有多少了解?­爱它也罢!恨它也罢!它已经在我们的生命深处雕上了深深的印痕。­不说是怀念,不说是铭记,当我们漂流在外路过西安的时候,能再去西南城脚的边家村,走一走不知是否依旧熙熙攘攘的大学南路,在不知道还是否存在的大鹏网吧里呼吸着污浊的空气打开《暗黑破坏神》在细雨中继续斩妖除魔。­在了解那些我们不曾了解的历史之前,谨以此并非废话为记!­­­西北大学文学院的贾三强教授,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有那么一天,可以中兴西大学的文学院。毕竟对于这个培养出贾平凹、王刚、何西来、雷抒雁……等等一大批文化界名人的地方,它已经沉默了许久。­西北大学经管学院的任保平教授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在西北大学再培养出一批如张曙光、张维迎、魏杰、刘世锦……那样的经济学家。 ­西北大学考古学系的王建新教授,当他率先在中国考古界提出“三位一体”的理论时,在他身后,依然是要思考着如何让西北大学的考古重新恢复“两大一院”的声威。 ­西北大学的舒德干教授,这个在《自然》、《科学》以第一作者发表10篇论文的大学者,在北京的高校出重金挖他时,他说了一句话:我爱西北大学。 ­………… ­­西北大学,这所中国西北最早的国立综合大学,坐落在西安六百年古老明城墙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5年。 ­当1901年,西太后慈禧一夜狂奔几百里,惶惶乎如丧家之犬从北京城一路逃到13朝古都西安时,她终于明白,应该颁发昭令废科举,办新式学堂,维新变革才能拯救国家。当她回到北京城的第二年,陕西,这个西北重镇,第一所大学堂建立了。第一任校长是当时称呼为总办叫吴树棻的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10年之后,陕西大学堂正式改名为西北大学,原籍河南沁阳出生西安的张凤翙大都督出任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原陕西省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成为西北大学第一任正式校长。 ­只可惜,在风雨飘荡中的旧中国,也是今日变换大王旗,乱烘烘你方下场,我上场。当张凤翙因为政见与袁世凯不合被调离陕西后,新来的都督为了推行袁大总统的命令,其中一条居然是要停办西北大学。这一停就是10年。等到河南军阀刘镇华入主陕西,为收取民心,提出要重办西北大学时,已经是1924年。仅仅过了两年,刘镇华为了恢复自身在陕西的统治,调集十个师的兵力围困西安达8个月之久,史称“两虎守长安”。在这一场古都西安的滔天浩劫中,西北大学遭受了灭顶之灾,人员伤亡惨重,以至时任校长王凤仪去上海北京措款时,一去不返,进城的英雄冯玉祥先是把西北大学降格为中山学院,接着又成了一所高级中学。西北大学两个源头之一“陕源”就这样在军阀混战中恢恢湮灭了。 ­这一停,又快要10年。1937年,日本人来了,国难当头,芦沟桥的一声枪响,让遥远的华北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完整的课桌椅。为给中国留一点读书的种子,京津的大学向内地里避乱,北大,清华,南开跑到了西南,有了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师大就跑到了西安,组成了西北临时联合大学,而后又迁到汉中的城固,改名称为国立西北大学。这就是西北大学另外一个源头“京源”的来由。只是可惜了当时组合的三所学校,也许是各自的办学理念不一样,也许还有更多的缘故……,并校期间彼此却是矛盾不断,势同水火,纠纷常常,貌合而神不合,终究未能取得如西南联大一样辉煌的业绩。 ­八年抗战胜利了,也就是该各奔前程的时候。有的就回到北京,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有的回到天津,于是有了后来的天津大学,而有的却是想走而走不了,只能留守西安城,留下来的是原来的北平大学。在抗战期间,平大的教授学生们受延安的影响很深,要自由,要主民,大小风潮不断,于是就触怒了南京的达官贵人们,一纸令下,以支援西北高等教育之发展为由,被换了个名字被扣了下来。这样也好,虽然是委屈了北平大学,却后来成就了西北的高教事业。而国立西北大学也算有了个真正的根基,不用再四处漂泊了。 ­国家是胜利了,但学校要复校西安,回到这个在1940年为南京教育部定为西北大学的永久校址的古都,却是困难重重,仅是勘定学校校址就已是一波三择,西北军政长官胡宗南言语冠冕堂皇,就是不愿有实质的行动,连原来说好划归西北大学所用的原东北大学内迁西安的校址,也成为了胡长官的兵营,费了好大力气,总算是把兵痞子请了出去,但胡长官答应的下拨款项却是泡汤了。 ­1946年夏,西北大学在西安古城墙的西南角原有东北大学校址上正式复校了。 ­然而,陕西毕竟不能与北京相比,别的不说,光是自身的经济要支持一所综合大学的教育实在有些勉为其难。刘季洪,这位西北大学第十任校长,后来高位为“国民府政”考试院院长的政要,在1946年西北大学复校西安时,一共为西北大学争取到了12亿元的国家财政拨款,是当年西北大学全年经费的15倍之多。但国共开战,法币贬值下,西北大学的办学经费并未能得到保障,二年之后,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出任校长之时,被戏言是欢迎参加叫花子团。 ­是时已是国共之争的尾声,国内大局已定,而此刻的西北大学,距离安定下来刚刚不到三年,就要又面临一次生死的抉择。南京的教育部与地方军政长官胡宗南的电报一封就着一封,要这所西北教育界领军学府尽速南迁成都。延安方面则派出专人游说,希望西大老师学生们留下来一起建设新中国。杨钟健有些迷茫,西北大学也有些迷茫,数月之间,迁校与护校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校长本人甚至险遭行刺,何去又该何从,校园里两派之间态度已是泾渭分明之势。 ­校长杨钟键最终还是选择留了,教务长岳劼恒也留了下来……但是法商学院院长孙宗钰却是带着几十个学生出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次年仲夏,史学巨匠侯外庐带着东泽毛的任命状和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委任状,出任西北大学第十四任校长。那是西北大学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代,侯外庐颇有大家之气,兼容并包,礼聘贤士,在他主政下,西北大学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央教育部考察各地后,号召全国高校向西北大学学习,西北大学成了当时教育界的一面旗帜。那一刻,西北大学是多么的意气风发,不仅仅是中央教育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而且各个学科大师云集,主持之人均是当时中国学术界的晓楚之材。地质学大师张伯声为响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号召,接下其他学校不敢接的任务,肩负起培养中国石油地质人才的重任,在三十年之后,中国石油产量已经由几万吨增加到上亿吨的时候,全国十四个油田的局长或者总地质师有十三个是毕业于西北大学,被美国《侨报》赞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是当之无愧的西北第一高等学府。除了校内四大院士(当时称呼为学部委员)如雷贯耳外,在校的其他学术大师也是大名鼎鼎,如历史系的陈直、陈登原、马长寿,体育界的王耀东,地理界的傅角今、王成组,文学的张西堂、傅赓生、郝御风,物理的岳劼恒、旺仁寿…… ­然而,一切的一切却是如同昙花一现! ­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开始。首先,医学院先被拆分出去,后来演变成为西安医科大学,最终在50年以后中国又一轮的高校大调整中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医学院。接着,经济、银行、会计三系被合并到兰州大学(1952年),外语系独立为西安外国语学院(1952年),现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划归到北京大学(1953年),民族系后来是西北民族学院的主干(1952年),以师范学院与教育系为基础建立了陕西师范大学(1954年),法学院转为西北政法学院(1958年),现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财经学院转为陕西财经学院(1960年)…… ­一次又一次的拆分后,到了1962年,这所后来被高教界称为“西北高校之母”的学校,只保留文理科少数的几个院系:中文、历史、地质、化学、生物、物理、数学,地理系也差点被分,却被当时一位有远见的校领导以要支持黄河中游流域研究为由而保留了下来,西北大学地质系根脉逐渐稳固,现如今,地质系已发展成为西北大学最强系。在这一轮的大变动,固然西北大学全力支援其他学校的创建,而自身也是元气大伤,学科发展大受影响。 ­院校调整的风潮终于是过去了,但是,对于西北大学,这所饱经磨难的学校,更大的灾难却是刚刚开始…… ­1958年,侯外庐上调北京,出任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从延安来的副校长刘端棻就任西北大学第十五任校长。这位后来在西北大学校史上记载为“喜欢席地与学生座谈”“提倡艰苦朴素”的革命家,事后被证明并不适合领导一所高等学府,至少并不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在他曾撰写相关其个人生涯的回忆录中,对其工作十余年的西北大学是只言片语,语焉不详。 ­当年开始的“大跃进”席卷全国,已经使得当时中央教育部再也无力为各所直属大学提供财政拨款,在高教界,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把中央直属大学下放地方在一个内部会议上被达成了共识。在陕西,下放大学的名单是西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政治运动的风波已经逐渐吹到平静的象牙塔里…… ­1962年,当全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中央教育部决定将原先下放的大学重新划归直属,没想在陕西却碰到一个软钉子。当时的陕西省省委书记李德生向中央打报告,要求中央下放或搬迁一所大学为陕西省所属,以支援陕西的经济建设。当中央的领导将这层意思在直属大学校长书记内部会议通报时,其他的高校代表都沉默不语,会场一度冷场。刘端棻,这位李德生书记在延安的同事,站了出来,事先也没有与学校的那些名教授们商议,一口应承了下来…… ­在那次会议上,被下放地方的综合大学还有云南大学,既然西北有西北大学,那么西南也应该有一所,这样才平衡嘛!免得西北大学一所太孤单…… ­1962年,西北大学最有名望的7位教授被评选为“五老二寿”,分别是:地质的张伯声、郁士元,物理的岳劼恒,旺仁寿、数学的刘亦珩,体育的王耀东,历史的马长寿。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已经是西北大学衰败前的回光返照…… ­1966年,文革开始。西北大学与共和国一起坠入苦难的深渊。老北平大学遗传下来的“主民自由”精神被破坏殆尽,那些被冠为反动学术权威的教授们一批又一批被打倒,同年,西北大学停办,所有老师学生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 ­八十年代的西北大学,再一次站了起来。这一回,引领他们的是一份叫《希望》的文学杂志. ­吴予敏,后来成为中国传播学与广告学的拓荒人,当时是西北大学中文系77级的学生,以河北省中文第一名考入西北大学后,在当时的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特别拨出2万元经费支持下,编辑后来在中国新文学史有重要地位的杂志《希望》。随之,史铁生的处女作《我遥远的清平湾》和《午餐半小时》、贾平凹的小说等都率先在《希望》上问世……多年之后,这一批人成为中国文坛真正的希望之所在。­虽然《希望》杂志后因过分激进而被上级所停刊,并因此会生出“希望停刊,民主何在”的疑问,但经由它宣扬而所推广的原老北平大学所固有的主民自由精神在西大校园里充分展现。在1998年潮风后,中央下达全国大学都将进行军训的文件,全国独独西大例外,只因西大当时几位校领导们认为,自由主民是大学精神之所在,学生学业更重要,不为文件所动。 ­在这个十年里,西北大学许多院系在艰苦的环境下,重新恢复了生机。 ­侯伯宇,这位在厨房中构思出来在理论物理界有着重要地位的“侯氏定理”的物理学家,在他领导下的现代物理研究所,培养了不下十位的洪堡学者。 ­耿信笃,创建国内第一个电分析化学研究所,在地下室中拿下了全国科学大奖。 ­何炼成,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缔造者,他和他的弟子们一起为西北大学争到了“经济学家的摇篮”称号。 ­胡正海,植物学界的权威,中国植物学界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才是来自他的门下。 ­传统学科历史学,更是人才聚集,张岂之、周伟洲、彭树智、周天游均是各自领域的大家…… ­1998年,以7人出战的西北大学篮球队夺得了第一届CUBA冠军,在多年以后,西北大学再次成为荧屏的焦点。 ­1999年,西大第一位本土院士产生,他是地质系的张国伟教授。 ­2000年,西北大学在四十年后第一次大规模扩大外省招生比率,本省外省各占一半。 ­2001年,西北大学“九五211工程”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所有项目全部优秀,总得分在全国94所大学中名列前茅,同时成为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院校,国家每年拨款2000万。 ­2002年,西北大学迎来百年校庆,第一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2003年,西北大学留学生事件爆发,一度成为全世界传媒关注中心,而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证书颁发给了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 ­2004年西北大学南校区正式列入建设。 ­2005年西北大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到科技部批准,舒德干教授荣获陕西省首届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同年,西北大学搬迁南校区。 ­2006年西北大学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研究攻关项目——“中国南方(中上扬子)大陆构造与海相油气前景研究”签约仪式举行。项目合同金额亿人民币,成为我国基础科学领域投资最大的科研项目。 ­西北大学科研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对于一个以文理科为主,工科几乎为零,国家投入全国一百名开外,年均投入9000万,远不及非211的部属高校,还常常不能顺利划拨的地方综合大学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西北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通过国家验收,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专家组再次提出支持西北大学省部共建工作,时任陕西省省长,后调任国家发改委常务副主任的铭德陈同志表示陕西省将全力支持西北大学争取省部共建。 ­2007年西北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再获突破,获得地质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5个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专门史、植物学、矿产普查与勘探4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数在陕西省和西北地区名列第3位,全国地方高校第1位。 ­都说西安是个邪门的地方。西北大学创设会成员,学科学长崔云松说“吾陕之西北大学,苦学校也,吾校之历史,苦历史也……”。 ­当时的感慨之话,却真的在之后上百年的历程中,始终伴随着西北大学。从创校初期连续两次停办,到抗战期间搬迁城固时的潮学不断,接着复校西安种种艰辛,以及临近解放的护校风波,又在1958年下放地方,经历文革十年浩劫,又迎来八十年代火欲重生,直至90年代211工程审批,西北大学一路走来,一路艰辛。 ­时至今日,西北大学的办学经费依然仅仅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十分之一,长安大学的四分之一,陕西师范大学的三分之一,然而,西北大学却是在这么一点的经费中,在这上百年的时间里,却为中国特别是西部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栋梁之才,他们当中有文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物理学家、商界和政界领袖……,在中国的文学界、经济界、科技界、政界、商界影响巨大,这些从西安明城墙下西南角走出来的西北大学毕业生们,不管身处何方,却终究不会忘却西北大学“公诚勤朴”校训和主民自由的精神。 ­西大一位老领导曾经这样自豪的说过:“我们西大,虽然是后娘养的孩子,没人疼没人爱,还很穷,但就是我们这个后娘的孩子,是个特别有骨气、有精神、有出息的孩子,我们是在用陕西一个省的钱为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培养人才……,不管你们身处何处,都应该铭记“公诚勤朴”这四个字校训,发扬我们西大艰苦奋斗、胸怀天下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兴盛做出自己的贡献,那样你选择了西北大学,对人生才是一种无怨无悔……。” ­西北大学被称为西北高校之母,西北地区相当多的高校多多少少与这个学校有历史关联。西北大学在西安几十所高校中,以低投入高产出闻名,其学校经费在全国排名150名以后,但其教育水准最近十年一直在50名内,西北大学一位前党委书记自豪地跟西北大学的学生说,西北大学是用陕西一个省的经费为全中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对于这样一所国家投入在全国百名之外的地方高校,能取得如此的成就,令人钦佩。 ­历史又将翻开新的一页。 ­进入了90年代,中央提出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为主要内容的“211工程”,并于1994年开始启动部门预审。对于其他老牌名校而言,申请211工程仅仅是走个形式,而对于西北大学,却真的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西北大学作为第一批提出申请的学校,但却被一再被推后预审。先是因省属院校在教育部被卡,后又被以会影响普通教育为由而为陕西省所阻,加上原先办学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不达标,申请过程困难重重。 ­西北大学的校史应该记录下当时在任的陕西省两位省长,白清才省长与程安东省长。后来西北大学能上“211工程”名单,与这两位省长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白清才省长先亲赴西大,在陕西省财政极端困难情况,应承将调拨3亿资金支持西北大学学科建设,接任的程安东省长更是数次莅临西大,专门召开相关经费划拨问题的会议。即使如此,西大依然未能稳操胜券。由于归类为省属院校,西北大学从六十年代开始招生主要对面陕西省,在省外的影响力已经很微弱。虽然历史久远,但在这个要面对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的工程申请竞争中,并没有更多的优势,况且,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里,关系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因数。 ­1995年,西北大学申请211工程最为关键的一年。是年5月,程安东省长又一次在西大翠园宾馆召开会议,会上透露的信息对西北大学来说似乎非常不妙。第一个问题还是陕西省财政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其他竞争高校的问题。据事后参与会议人记忆,当时在坐的西大教授们有人当着省长面拍桌子,有人声明要调离陕西省,有人则是当场哭泣……会场局势十分紧张。西北大学这些教授们,在他们从教几十年里,第一回弃斯文而不顾,为了西北大学,前所未有的团结。事情有了峰回路转,却还是因为西大一位地质系56级的毕业生,时任陕西省省委书记安启元帮了大忙。之前为了避讳,安启元在西大申请211工程的问题上保持中立回避态度,在这个关键时候,当年在校的老师同学都找上门后,他终于表态,全力支持西北大学申请211工程。 ­1996年,国家计委正式审批西北大学关于申请211工程的提文,事情已经开始明朗。消息传回西大,在申请过程中为西大立下大功的地质系张国伟教授,在自己房间里痛哭了整整一个小时,在他的门外,西北大学的领导们相拥而泣…… ­也是在那一年,舒德干教授在《自然》杂志第一篇论文发表了,随之而来的是第二篇、第三篇,一下就震惊整个中国学术界。 ­1997年,陕西省府政正式批准西北大学“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也许是211工程已经有了眉目,在那一年庆祝香港回归的晚会上,西大的学生们在图书馆前的草坪上用烛光组成一幅中国的地图,之后这个画面成为西大人一个永恒的图腾。 ­1977年夏,当郭琦受上级委派出任西北大学第十六任校长时,才发现西北大学这个摊子烂得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十年的动乱让这所西北第一校完全没有了秩序。 ­躲过那场浩劫的教授们都已经老了,新近的老师又太年轻,师资队伍严重的青黄不接。而最最严重的问题却是办学经费,陕西太穷了,财政上都要靠国家补贴,哪里还有心思发钱给西北大学办教育,学校的教学楼是解放前修建的,仪器是刚解放时保留的,老师的住宿是破败不堪的平房,省上该下拨的经费一拖再拖……,前年十二西北大学豪气万丈地下放地方要支援地方建设,却没想到是把自己引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幸好西北大学那股精气神还在,经历军阀混战、八年抗战、解放建设新中国,几十年风风雨雨积淀而成的大学精髓还在。 ­陕西省是没有路子了,那就只能寻求中央教育部的支持了。当西北大学的领导们找到教育部要求财政拨款的时候,教育部发话了,当初是你们自己说要下放地方的,既然是地方的学校,那么办学资金当然是地方出……,自己种的果子只能自己咽,重新教回育部的门被关上了。北京之行的结果是西北大学重新被界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但属陕西省主管,办学资金由陕西省支出,有名而无实。当1978年西北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的文件下发到了学校,虽然并没有争取到什么经费,但西大人还是忍不住相互间抱头痛哭,这二十年啊,太苦了,现在终于有那么一点点希望,星星之火,总是会有燎原之势的时候。 ­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中央地方都指望不上了,那就只能寻找别的法子。天总是无绝人之路。三十年前,当地质大师张伯声接下北大不敢接的任务,为新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石油人才,三十年之后,全中国十五个油田有十三个的局长或者总地质师是毕业于西北大学, ­当这个后来被美国《侨报》赞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的大学,其学校领导们因为学校办学经费短缺而提出联合办学的思路时,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历史总是会还你一个公正的。先是中石油,中石化,接下来是国家旅游局,中国人民银行……这就是西北大学校史上有名联合国家部委、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的壮举。联合办学对西北大学在八十年代经费奇缺的年代,影响巨大,包括科学楼、六、七号教学楼、经管院楼等一些校园建筑都来自这些单位的捐建,更重要的利用联合办学的资金西北大学重新运转了起来。1981年计算机科学系成立,1983年,西北大学出版社成立,1984年,西北大学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成立,1985年,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1986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恢复重建……

190 评论

dp73239085

当今的行政管理理论取向从功能主义和制度主义到解释视维(Inte-rpretive Perspective)、批判视维(Critical Perspective),以及到后现代的视维发展变化着。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方法得到行政管理学术界和实践界大多数人士的支持。在库恩(Thomas Kuhn)看来,当今行政管理领域正是缺乏一个我们这个学科大多数人认同和支持的典[本文来源于大秘书-www,,找范文请到百分百文本网]范(即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领域,学者们经常使用“典范”(Paradigm)这个词,也许是作为引起人们注意力的一种方法,此词经常出现在各类专著和文章的标题中。但是,由于缺乏创造性,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典范架构常令人失望。这类典范通常是一些旧的观念的再包装,再加之植根于传统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开放系统理论(或新系统理论),因此,只注重于对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做一种决定论的阐释。这类典范之认知力实质是一种实证论的探究方法,目的是把人们的组织经历加以客观化,由此来证实科层制的工作绩效。需要说明的是,该文在此决不隐含这样的意思:观念重组和经验资讯的呈现在本质上并不重要。相反地,只要能够对社会情境之中的各类涵义予以清晰划分,只要能够对人类的沟通、管理活动和公共福祉进行改善的话,那么这类工作就是重要的。 尽管存在着理论视维的分裂状态,但是可以说,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现象研究中的以宏观或中观为取向的制度方法和功能方法仍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其范围和方法能够为行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所接受。事实上,实证论和管理取向的思想在行政管理研究和著说中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这类思想方式与主流行政管理中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其理论取向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经验性的阐释,或设定一些原则来寻求组织的秩序、效率、绩效、理性和客观的职业责任。 这篇介绍性的文章旨在讨论解释和批判方法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理论研究中的显著意义。解释视维是一种理解行政管理中复杂现象成份的选择性方法。批判理论视维是许多解释传统,如现象学、诠释学、象征互动主义和心理分析等理论方法的继续或延伸。尽管解释研究在交叉社会科学领域中享有极强的知识影响力,但是仅有一些自由主义理论家运用解释研究方法来探讨民主行政管理的主体性和主体互动性的本质。功能主义和实证论的方法或典范之所以能够在整个20世纪普遍流行,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层制的强大影响力及其在公众中的需求。 柏瑞奥(Gibson Burrell)和摩根(Gareth Morgan)认为,解释方法是与功能主义典范抗争时独立出来的典范。然而,解释方法并不是一个明晰清楚的典范,也就是说,它尚没有一整套框架和假设用于对社会现象进行阐释和预测。相反,解释视维只是一些观念和方法,对各层级的组织分析进行含蓄的说明。 一、解释的需要 行政管理学者迫切需要一种认知基础,由此对行政管理的本质提出新洞识,从而不仅能够思考人们所关切的政治、经济和工具的事物,而且能够从人本主义和文化层面上来思考社会现象。当一种实证主义的认知论受到批判的时候,人们总是批驳其基本理论内含的假设(譬如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科层制、偶然论或系统论)。从一种选择性视维(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视维)来批判一个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构建过程。这种批判假定:人类的理解和行动过程不能仅仅被简化成科学(或实证论)的探究。而且,为了恰当地把功能主义理论置于范围更广的行政文化视域中,我们就不得不寻求一个一般性的人类理解理论,并将几乎从每个点上与普遍接受的或经典的理论进行对比。 德国哲学家狄尔塞(Wilhelm Dilthey,1833-1911)曾介绍过一种研究社会和文化的新方法。他强调,从学者们用以探究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而言,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之处。自然科学家运用普遍法则来试图阐明某种现象;而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者则试图通过一些确定的经历,并依赖研究目的,来理解某种现象。如此一来,狄尔塞就把诠释理论带进了“历史知识和人文科学的哲学境界”,其中阐释人类活动的方法基本上是心理的或直觉的。 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则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经验主义科学)批判成以“幼稚的客观主义”(或现实主义)来看待社会现实。他特别是对“自然主义”(经验主义或实证论)在哲学探索中企图建立真理持否定态度。胡塞尔强调理解“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强调通过观察体验认知的平凡世界和即得经历的重要性。这个生活世界被看成是活生生的和俗世尘嚣的世界,胡塞尔将其形容成并赋予了这样的内涵:我们人类正经历变化着的事物、期望、情感和观念等等。这个尘世和生活的世界先于所有的内心反省而存在,并且我们必须做如此理解:这个尘世赋予在其中发生的其他所有可能经验世界以意义。 狄尔塞和胡塞尔作为诠释学和现象学哲学家,对进一步推进解释视维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他持解释视维的西方思想家,如海德格尔(Heidegger)、萨特(Sartre)、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米德(George Mead)和泰勒(Steven Taylor)等,通过批判自然科学式探究的预先假定,以及通过提倡发展总体上理解历史、文化、语言、传统和人类现象等的新兴方法,来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但是近年来,解释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缺陷也遭到一些后现代思想家如罗蒂(Rorty)和德瑞达(Derrida)的非议。使解释成为独一无二的方法,尤其是使其与行政管理紧密相联的正是解释视维对社会现象持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t)的立场。这种构成主义立场强调辩证法以非决定论(非因果关系)方式存在的可能性,并且在此方式下,目标、规划、方案则被视为通过参与者们所持有观念和经历的相互分享而使共同行动得以合法化。 解释方法提供了一系列观念和假设帮助我们来理解社会现象和行政管理现象,现可把这些相互联系的观念列举如下: 第一,解释视维,特别是建筑在现象学基础上的解释视维,通过社会情境的参与者角度来寻求理解和阐释社会现实。解释视维在个人的意识和主体性领域中,是通过参考行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的框架来探求解释。解释视维把社会现实看成是由那些对社会抱有自身利益需求的人引发的突发社会过程。人类是社会真实的创造者,他们通过社会互动来建立社会现象的意义,通过社会互动和观念的分享,一个修正(妥协)意义的活动就出现了。 第二,理解社会现实开始于成功有效的解释活动。正如塞尔沃曼(David Silverman)指出的:“解释的任务在于理解被解释者,创造解释在于提供对被解释者的理解。”例如,要考察行政管理沟通,现象学(或诠释学)解释就会关注借助于去解释沟通内容的活动,来理解并得出沟通者之间沟通经历的意义。因而,从解释者和内容(或资讯)关系的角度,意义可能被探究和描述。就此层面而言,解释是一种定性的描述。从这种联系可以看出,意义是被创造出来的。 第三,由于个人不仅为他或她自己存在,也为其他人的共同体而存在,因此理解构成各类组织和共同体的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就是必要的,即使人与他人之间时常存在着冲突。譬如,在工作场所,人们不仅有着个人利益,而且还必须同他人进行交流。舒茨(Alfred Schutz)把人的社会交往描述为“我们的关系”(We-Relationship),即当两个人处于面对面联系的情况下,他们相互觉察、理解以及分享各自的经历。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反省和对话,他们可以对某种情境的意义得出一致看法。要实现主体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的关系”必须是互动性的社会过程:两人必须接触、扩大和丰富彼此之间的理解。在组织中,主体间相互理解使得组织成员的集体活动成为可能。 第四,解释理论家认为,功能主义对人类行动的阐释忽视了对实证论和经验论的认知论之理论预先假定及局限性的审视。功能主义的根本失误在于其对人类和行动所做的假设。功能主义关于人的内容的假定是:主要地说,人是消极被动的客体,屈从于象组织、经济、政治和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解释理论家则把人定义为积极、有目的和创造性的主体。人们之所以使其行为与法律或职业规章等组织的和外部的要求保持一致,那是因为这是替go-vern-ment组织工作的任何人无法逃避且必须履行的义务。但是,对于行政官员和管理者来说,迫使组织成员应有一定行为,人们应顺从与合作,这些规范所要求的正当理由必须能够被从事实际活动的成员个人所理解。假如成员们深信,为了平等地对待当事人必须坚持统一的规章和制度,那么,从成员们自己的观点来看,他们自身的行为才能被证明是绝对正当的。因此,相信和行动的理由同行动者对义务所做的解释以及对组织规范和目标的自愿信奉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不考虑个人对于规范要求所做解释的组织义务,将仅会变成具体化的组织需要。正如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指出的:“当并且在行动者个人赋予行动以主观意义的限度上,行动就包含着所有的人的行为。” 第五,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异常复杂、常无定所、非理性以及总体上不具体的,所以就必须以非决定论的(非因果关系的)方式来理解人类行动,即必须从主体者看法的角度来理解。理解并不是由理论来决定的,而是经由研究者对主体的情景移植(empathy)来取得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解释人的表现、情感、交谈、人造物和象征符号。 正如解释和定性研究者所看到的,人文科学把重点放在对日常世界中人的经历进行研究上面,也正是在这个日常世界中,动态的行政管理过程得以产生。通过行动和相互影响,人类的秩序才得以建立和重建,因而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观察和解释主体各种经历的意义来研究这个流动的人类世界。作为主流行政管理基础的功能主义和实证论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得到显而易见的而不是定性、隐含和心照不宣的知识来阐释和预测社会现象。 因为各种各样的组织问题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和行政组织文化,所以就有必要运用这样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使我们关注在社会内容条件下人们所发觉的根本性问题。事实上,解释和批判方法较少地关心得到或验证经验知识,而更多地则是关心理解各种意义。定性研究方法,譬如现场观察研究和访谈分析方法,其目的是从涉及人类行动、象征符号、沟通、经历、价值观念、情感、历史、传统、文化、语言等社会内容中得到学习。为了去理解一个社会情境,研究者必须使用一些朴实无华的方法收集信息,这样才能够向主体学习,以及批判地反省研究设想和研究程序。定性和解释研究方法中理论联系实践,并非实证论和经验论研究的决定论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地与主体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以及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的过程。 总之,解释方法旨在寻求理解为什么事件会这样发生以及人们在不同情境中会怎样行动的共享假设(尽管通常是不明确的)。梅洛—庞蒂指出:“理解最终总是此时此地构建、建立、导致对客体的综合。我们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和感觉时,其实揭示着比此过程更为深刻的我们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对于解释理论家来说,从主体看法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现实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基础,并且借助这个手段社会生活和集体行动得以实现。 二、批判反省的需要 在现代行政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观念经久不衰,这就是理性主义。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理论的字里行间,可以发现理性主义在制度性活动和人类活动中被广泛讨论的踪影。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如尼采(Nietzsche)和当今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就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现。反理性主义者承担反传统的任务,但是并没有成功地克服非理性主义所易犯的理论错误,反理性主义者不对构成主义感兴趣,而是把纷繁复杂和破碎不整的问题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这样,它就无法在处理组织基本问题,如社会秩序、效率、产出能力、沟通、组织变迁和问题解决等方面,提供有意义的建议。尽管后现代主义者是以针对理性主义而进行的反传统的面目出现的,但是他们主要关心在解释过程中诸如内容分解和解释说明等问题上面。 相反地,批判理论主要关注功能主义、制度主义和构成主义等所有理论视维之间跨学科的对话上面,以及为管理活动提供报告方面。批判理论已成为一支批评主流社会理论预先假定的重要知识力量,并且批判视维的争论理由显而易见地得到后构成主义和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支持。正如凯尔纳(Kellner)所暗示的,在社会学领域,批判理论(包括当初的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社会理论为行政管理理论带来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向,从哲学、社会学、政治理论、心理学、文化理论、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等领域中介绍了研究视维。批判理论(并非没有争议)批判了主流行政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为改革现今的制度以及促进行政管理人员基于集体理解采取民主行动而提供新的理论选择,批判理论更是有力地推动着变革。 尽管批判理论还没有得到完全发展,但是这些被许多理论家如阿德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哈贝马斯(Habermas)、杰伊(Jay)、施洛尔(Schroyer)等所坚持的观念与理解行政管理中的问题直接相关。建筑在批判理论视维基础之上的行政管理,提倡努力地去影响根本性制度的变革,提倡对制度问题和人的价值观念问题、主体和客体、经验分析科学和诠释(历史的解释)科学、价值中立立场和价值涉入立场以及人的本质中积极能动的方面和消极被动的方面等进行批判性综合。批判理论反对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或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进行本质性的区分。 批判理论对进行行政管理研究持价值批判态度。例如,由于选择或设计一个理论架构和对事实知识进行分析这两者都受到研究者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且最终使社会现实客观化,那么就有必要对理论(或假设)试验和经由客观研究而得到的经验数据的局限性进行解释,并批判性地重新考验所假定的价值中立观(如韦伯所指出的)。为此目的,解释视维和批判视维为选择性地研究行政管理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批判理论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去认识众多阐释视维的力量和缺限,并批判性地把它们融入为一个范围更广阔的解释架构中。从这方面说,批判理论为行政管理提供了一个解释性的方法。通过摒弃制度对人类非人道的统治以及行政人员惯常性的行为,批判的行政管理理论根据行为如何符合伦理道德和行动怎样负有责任,来理解和解释所存在着的行为和行动。通过新旧解释方案相互影响、综合为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而使变革得以产生。 假如人们要开放地面对不同理论视维的批判性分析和选择性地变革制度和行动,那么他们必须是自我反省的。自我反省是运用自觉意识,点燃理智之光,照亮个人知识所基于的内在化假设,从而构建个人关于社会秩序、合法行为意识方面的社会知识以及理解和行动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哈蒙(Michael Harmon)把自我反省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人们监视自我内心生活的流动,为的是清醒地认识有意识的目的性行动同那些行动中所反映的不明显的、深层心理构想之间的联系”。哈蒙强调行政管理者必须通过自我反省和对他人所承担的义务使责任重新个体化。自我反省意味着,行政管理者在实现角色任务时去积极能动地“创造”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得到”或“接受”责任。 由我们所认识并体现在我们行动中的组织和行政管理世界,正如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的,是主体性和相互主体性的组织管理世界,其终极本体论不是植根于自然,而是个人意识活动的历史累积。它是一个相互主体性地分享着世界和日常生活的领域。这样,在这个世界里,自我反省就使理智得到体现,它为理论性地理解由自我和社会现实之间相互构成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方法,它是理解意识的神秘本质、自我、现实、意义和秩序的人道主义手段。自我反省仅是赋予人类的实践,它是面向意识基础并面向社会秩序预先假定基础所进行的激进的内心理智活动。一个自我反省的人着眼于这种判断基础,为的是通过信念使他的观念有意识地得到坚持,或是为了使观念更适合人类的需要而改变它。 三、行政管理相关的问题 解释和批判理论,其理论观念和方法的运用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一、术语的非普遍性;二、对待行政管理现象的习惯(非批判的)方法;三、理论联系实践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即这两种理论视维其术语的非普遍性,是学者们对所用理论词汇和抽象隐喻常感全然困惑的原因。大多数学者不是很通晓解释理论的文献,他们对某些所介绍的语言感到陌生。要试图对某一理论的理论假设以及对社会和行政管理实践进行批判,那么专业术语的使用或新隐喻的创建则是必要的。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当今行政管理理论现状的僵局特征。激进的和自由主义理论家的主要任务并非要使人们确信理论假设的缺点(或弱点),而是用辩论去证明选择性的观念,以激起智力的交流。作为一种结果,分裂化的学术努力还会继续下去。 另一个困难来自于人们通常对熟知的理论假设和活动持非批判态度而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势。大多数行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习惯于在关注制度的、功能的、经济的以及行政管理政治层面的理论架构下工作,并且大多数这类学者和实践者对不符合熟知架构的认知选择方法不感兴趣或不予注意。譬如,当我给自己的研究生或学期培训小组的实践者指派诸如新组织设计这类问题解决的任务时,他们经常把应用诸如描绘层级结构、勾勒权威格局、描述新雇用人员的功能责任等这类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作为开端。通常,有些人会关注与传统组织方法相关的问题,并且坚持应从人道主义、学习、变革、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讨论组织活动更为广阔的面向和假设。 最后,对于许多人来说,理论观念的效用落到其与行政管理者实践考虑的相关性上面,诸如提高效率、绩效和产生能力的问题。大多数行政管理研究者关心通过演绎理论而得到事实资料和通过行政管理情境的假设来阐释行政管理的现实;在进行实证论研究时,为了阐释和预测行政管理现象而采纳一种独特的理论视维。大多数解释研究普遍是定性取向的;描述和提供定性研究的发现对于大多数持经验取向的行政管理学者来说不是太令人信服。 尽管存在上述局限,但是作为反主流力量的任何新理论视维都值得引起行政管理学者的注意。起初,行政管理的事业是理性地管理go-vern-ment功能的活动,但是,当今行政管理的范围要比go-vern-ment组织做什么和怎样做大得多。从该领域绝对地必须从广泛的内容——人类、共同体、社会和世界等层面——去看待这个意义上说,行政管理的今天与以前的日子是不同的。 假如我们作为行政管理者想理解复杂的关系,想承担起提倡的角色并与社团内外的人们一道工作,那么我们就必须超越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性的发现。批判性地说,许多行政管理中传统的和狭隘的方法缺乏理智实质。作者并非暗示:针对眼前考虑,如效率、产生能力、定量化政策研究、绩效评估、人类行为的阐释等管理取向的研究,不存在有效性和理智成就。该文趋向于认为:负责任的行政管理学者应有理智好奇心,有批判某些琐碎观念和知识的紧迫感,并把他们的精力投注于去辛勤地探索选择性的视维。 四、结论 现代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正如科层制管理所体现的,是由一系列规章和层级节制关系在决策及问题解决中的运用而决定的。管理过程总是由组织层面向个人层面流动。为领会行政管理中解释和批判理论的要点,行政管理研究者个人需将他或她的理智视维做至少是暂时的分类,应试图从人类视维(人类活动或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社会(或行政管理)现实。研究行政管理的学者有必要把管理过程和社会互动看成是由个人层面向组织层面的流动。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足够理解,管理(来自上层)和社会互动(来自下层)之间有意义的平衡(基于批判综合)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通过组织和共同体成员(理智的)合理的沟通,解释和批判分析可以有意义地在行政管理内部严谨地得到实践。因而,就有必要把批判态度植入行政管理思考中,不仅有必要批判地审视产生行政管理知识所使用的认知假设,而且有必要去理解行政管理制度结构得以形成的行政管理秩序的预先假定基础。解释和批判研究的显著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及更牢固地理解行政管理者的非完整的信息和行为所反映出来的行政管理现实。解释视维尽力揭示行政管理之预先假定的问题层面,它触及到知识的基础和行政管理的实践。在这里,实践永远使程序作为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不再是绰绰有余的。

301 评论

张先生899547

温中百年简史一、发展过程温州中学创办于清廷推行“新政”时的晚清。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国学大师、教育家孙诒让(1848-1908)商请温处道童兆蓉和温州知府王琛,将温州府属中山书院改为温州府学堂。府学堂后改名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第十中学堂、浙江第十中学校、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温州地方当局决定以旧校士馆为址创建温州师范学堂。时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的孙诒让亲操筹办。1908年学堂建成。师范学堂后易名温州师范学校、浙江第十师范学校。1923年(民国十二年),教育部新学制(壬戌学制)要求将各地省立师范学校并入当地省立中学。于是十师和十中合并,校名仍是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1933年学校改名浙江省立温州中学。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1945年间,温州三次沦陷,学校数度迁址,先后在青田水南、村头、南田和泰顺江口等地办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省浙东第三临时中学归并温中。1949年5月温州解放,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开始全面的改造和建设。解放初期,学校按照“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改造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体系,教师进行思想改造,学生实施智、德、体、美全面发展教育。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省14所重点中学之一。1954年,学校基本完成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着手按社会主义原则实行进一步改造,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8月,校名改为浙江省温州第一中学。学校由完全中学改为高级中学。1958年,学校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指引下,探索社会主义办学新路,学校工作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59年,全省调整重点中学,本校为全省16所重点中学之一。1961年,学校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3年,省教育厅挑选基础较好的17所中学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以与高一级学校形成“小宝塔”,本校名列其中。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学校带来灾难性的破坏。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进行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1978年,学校重新被确定为省、市重点中学。1981年被定为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提高学校办学水平。1985年,学校复名“浙江省温州中学”,并再次由完全中学改制为高级中学。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舍、设备进行系统配套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加速进行。1992年,学校被评为省先进学校,1993年,学校评为省文明单位(以后仍保留文明单位称号)。1995年,学校被批准为省一级重点中学。2002年秋,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学校整体迁移到占地338亩、投资约2亿元的梧埏新校舍。全体师生将在这所现代化的寄宿制的新校里,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二、优良传统学校富有民主爱国的革命传统。解放前,温中是浙南地区传播民主思想和革命火种的重要基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后,师生首起响应,策动独立运动。五四运动时,学生踊跃组织进步会社,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中,本校校友和学生均曾作出出色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温中是浙南学运的中心。解放战争中,进步师生始终站在反内战、争民主、迎解放的前列。解放后,广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和建设,为振兴社会主义祖国而勤奋学习和工作,发扬光大了学校光荣革命传统。学校教学一贯严谨求实。解放前,教师除个别外均毕业于高师或大学,学有专长,许多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都曾来校任教过。解放后,省教育厅6次确定或调整省重点中学,本校均名列其中。学校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办好重点中学的关键,调配和培训工作抓得很紧,师资整体水平较高。八十年代以后,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广大教师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治学严谨,作风扎实。教学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注意发展培养良好学风。近二十年来,学校大量增加新教师,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继承优良传统,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学手段,茁壮成长,呈现了“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可喜局面。学生富有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广大学生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为训,严格要求自己。解放前,大多数学生刻苦读书,力求上进。即使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环境中,学校仍能弦歌不辍。解放后,学生更胸怀大志,努力学习,课业成绩,一直居地区各校前茅;课外学习,学术探讨,第二课堂,体育文艺和社会活动,也都播誉全省。早年学生出版的《中国文学》曾被中科院列为学术期刊论文索引篇目;近期的《籀园春草》又多次评为全国中学生优秀社刊。学校致力于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创造性、灵活性进一步增强,优良学风得到进一步发展。治校富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建校之初,孙诒让对课程进行大胆革新,开创了改革先风;立校不久,刘绍宽大力整理学务,制定全面的管理规章,奠定了严谨治校的基础;五四运动时期,黄式苏、姜琦等带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培育了校园民主爱国风气;洪彦远、朱章宝等提倡学术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推动了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学风的形成;金嵘轩主校时间最长,他广聘人才,严谨治校,尊师重教,爱护学生,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德高望重,为校长之楷模。解放后历任领导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改革。“文革”前的17年,着重改造旧学校,确立新的办学原则,探索新的办学路子,开展教材教法改革。八十年代以来,学校加大了改革和创新的力度,逐步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优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健全保证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完善实施高效管理的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工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教育改革中,学校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建设丰富多采、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尝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教学,新的教学特色正在逐步形成。经过长期的努力,几代人的奋斗,学校早已成为浙江的名校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重点学校的支持,加大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现在,学校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较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较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较科学的管理规章,较合理的组织机构,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三、办学条件近几年,市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大幅度增长,温中新校舍建设被列为市重点工程,学校现代化建设列为全市基础教育十大工程之首。学校除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外,还开辟群众投资教育的渠道,1984年起,学校开始招收部分自费生,其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许多校友和其他社会人士也热心捐资助学。现在,新校园占地338亩(其中水域约占30%,绿化占地面的40%)。校舍建筑面积共万m 2,其中有13738m2的教学楼,5699m 2的科学馆(内有天文气象台),4319m2 的实验楼,5936m2的图书馆(含学生电子阅览室),7884m2的体育馆,2901m 2的艺术楼(内含校史馆),400米塑胶8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和1158m 2的看台,19078m2的学生宿舍,3940m 2的教师休息楼,7732m2的食堂,4319m 2的行政办公楼。学校电教、实验、劳技设备,体育器材和卫生器械、药品配备,均按省一级重点中学的Ⅰ类标准配置。图书馆有藏书99713册,本年杂志225种,报纸55种。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有教育信息中心、校园网络系统、CATV系统、校园公共广播系统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四、教育成果办学百年来,据现有名册统计,学校毕业、肄业共40193人。其中:解放前的旧制中学1316人,师范学校655人,初中4079人,高中2070人;解放后初中13324人,高中18749人(见附三)。先后在学校工作过的教工约2000人。校友分布全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校友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解放前,许多校友投身革命救国,据现有材料统计,至少有260名校友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其中在校时即参加共产党的70多人(见附四)。在革命和建设中,有40多人成为革命烈士(见附五)。学生参加革命队伍、在校入党及成为革命烈士人数之多,均居浙南各校之首。校友中文化科学人才如林,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医务界、新闻界、法学界、史学界……,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上都有一批杰出人物。其中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有9人,评为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职称的约500人。数学家中担任过国内外知名大学数学系主任或数学研究所所长的不下30位,因而温中被称为“数学家的摇蓝”。年青的校友人才辈出,其成就更是喜人。许多人成为各条战线上的精英和新秀,不少人在新兴学科前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据已收到的校友登记卡统计,八十年代以后毕业的校友中,具高级职称的上百人。广大校友情系母校。许多校友经常回访母校,向师生作专题讲座,不少校友为改善母校办学条件出资出力,还有的校友为在校师生设立各种奖学金,帮助母校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见附六)。百年校庆筹备期间到目前为止,已有两千多名校友共送赞助款近二百万元,支持庆典活动(校友赞助名单另行刊印)。

175 评论

cherrychoi25

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简称"西大",始建于1902年,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 ,坐落于古都西安,是国家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太白校区、长安校区、桃园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6000余人,外国留学生700余人 。

197 评论

hocc豆叮

国内的西北大学,查阅官网介绍为: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至今。

官网给出的历史沿革脉络图如下:

其他更多信息可以访问西北大学官网网页链接,很快就能得到一手准确官网的信息。

204 评论

berber1215

【学校概况】创办于1902年,全称“浙江省温州中学”。曾用名“温州府学堂”、“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浙江省立温州中学”、“浙江省温州市第一中学”。1953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8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首批办好重点中学。1993年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单位。1995年被确认为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1998年被授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学校”称号。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群体先进单位。2002年再次评为浙江省教科研先进学校。现为温州市十大现代化名校之一,是温州市涉外参观的重要窗口。目前有46个班级,近2300名学生,在职教职员工227人,特级教师3名,高级教师82名,省市级优秀教师和教坛新秀三十人以上。校园占地338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环境幽美,设施齐全,融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为一体。学校创办以来,名师荟萃,精华云集,严谨求实之风代代相因。汇聚了孙诒让、金嵘轩、刘绍宽、陈叔平、朱自清、贾祖璋等先辈和名师,涌现了郑振铎、夏鼐、苏步青、杨忠道、谷超豪等一大批驰名中外的专家学者。其中,尤以培养数学人才众多,而享有“数学家的摇篮”之美誉。近年来,学校坚持“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打好基础”的育人目标,强化“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宽松环境,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新的世纪,在现代寄宿制模式下,随着改革的深化,学校不断拓宽办学途径,优化理科实验班,新开国际教育部,正努力不懈地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温州市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学校、浙江省同类学校中的高层次学校、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中等教育名校”的目标前进。【发展过程 】温州中学创办于清廷推行“新政”时的晚清。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国学大师、教育家孙诒让(1848-1908)商请温处道童兆蓉和温州知府王琛,将温州府属中山书院改为温州府学堂。府学堂后改名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第十中学堂、浙江第十中学校、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温州地方当局决定以旧校士馆为址创建温州师范学堂。时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的孙诒让亲操筹办。1908年学堂建成。师范学堂后易名温州师范学校、浙江第十师范学校。 1923年(民国十二年),教育部新学制(壬戌学制)要求将各地省立师范学校并入当地省立中学。于是十师和十中合并,校名仍是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1933年学校改名浙江省立温州中学。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1945年间,温州三次沦陷,学校数度迁址,先后在青田水南、村头、南田和泰顺江口等地办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省浙东第三临时中学归并温中。 1949年5月温州解放,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开始全面的改造和建设。 解放初期,学校按照“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改造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体系,教师进行思想改造,学生实施智、德、体、美全面发展教育。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省14所重点中学之一。 1954年,学校基本完成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着手按社会主义原则实行进一步改造,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8月,校名改为浙江省温州第一中学。学校由完全中学改为高级中学。 1958年,学校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指引下,探索社会主义办学新路,学校工作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59年,全省调整重点中学,本校为全省16所重点中学之一。 1961年,学校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3年,省教育厅挑选基础较好的17所中学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以与高一级学校形成“小宝塔”,本校名列其中。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学校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进行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1978年,学校重新被确定为省、市重点中学。1981年被定为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1985年,学校复名“浙江省温州中学”,并再次由完全中学改制为高级中学。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舍、设备进行系统配套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加速进行。1992年,学校被评为省先进学校,1993年,学校评为省文明单位(以后仍保留文明单位称号)。1995年,学校被批准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2002年秋,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学校整体迁移到占地338亩、投资约2亿元的梧埏新校舍。全体师生将在这所现代化的寄宿制的新校里,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优良传统 】学校富有民主爱国的革命传统。解放前,温中是浙南地区传播民主思想和革命火种的重要基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后,师生首起响应,策动独立运动。五四运动时,学生踊跃组织进步会社,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中,本校校友和学生均曾作出出色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温中是浙南学运的中心。解放战争中,进步师生始终站在反内战、争民主、迎解放的前列。解放后,广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和建设,为振兴社会主义祖国而勤奋学习和工作,发扬光大了学校光荣革命传统。 学校教学一贯严谨求实。解放前,教师除个别外均毕业于高师或大学,学有专长,许多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都曾来校任教过。解放后,省教育厅6次确定或调整省重点中学,本校均名列其中。学校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办好重点中学的关键,调配和培训工作抓得很紧,师资整体水平较高。八十年代以后,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广大教师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治学严谨,作风扎实。教学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注意发展培养良好学风。近二十年来,学校大量增加新教师,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继承优良传统,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学手段,茁壮成长,呈现了“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可喜局面。 学生富有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广大学生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为训,严格要求自己。解放前,大多数学生刻苦读书,力求上进。即使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环境中,学校仍能弦歌不辍。解放后,学生更胸怀大志,努力学习,课业成绩,一直居地区各校前茅;课外学习,学术探讨,第二课堂,体育文艺和社会活动,也都播誉全省。早年学生出版的《中国文学》曾被中科院列为学术期刊论文索引篇目;近期的《籀园春草》又多次评为全国中学生优秀社刊。学校致力于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创造性、灵活性进一步增强,优良学风得到进一步发展。 治校富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建校之初,孙诒让对课程进行大胆革新,开创了改革先风;立校不久,刘绍宽大力整理学务,制定全面的管理规章,奠定了严谨治校的基础;五四运动时期,黄式苏、姜琦等带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培育了校园民主爱国风气;洪彦远、朱章宝等提倡学术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推动了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学风的形成;金嵘轩主校时间最长,他广聘人才,严谨治校,尊师重教,爱护学生,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德高望重,为校长之楷模。解放后历任领导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改革。“文革”前的17年,着重改造旧学校,确立新的办学原则,探索新的办学路子,开展教材教法改革。八十年代以来,学校加大了改革和创新的力度,逐步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优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健全保证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完善实施高效管理的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工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 教育改革中,学校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建设丰富多采、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尝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教学,新的教学特色正在逐步形成。 经过长期的努力,几代人的奋斗,学校早已成为浙江的名校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重点学校的支持,加大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现在,学校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较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较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较科学的管理规章,较合理的组织机构,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办学条件 】近几年,市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大幅度增长,温中新校舍建设被列为市重点工程,学校现代化建设列为全市基础教育十大工程之首。学校除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外,还开辟群众投资教育的渠道,1984年起,学校开始招收部分自费生,其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许多校友和其他社会人士也热心捐资助学。 现在,新校园占地338亩(其中水域约占30%,绿化占地面的40%)。校舍建筑面积共万m 2,其中有13738m2的教学楼,5699m 2的科学馆(内有天文气象台),4319m2 的实验楼,5936m2的图书馆(含学生电子阅览室),7884m2的体育馆,2901m 2的艺术楼(内含校史馆),400米塑胶8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和1158m 2的看台,19078m2的学生宿舍,3940m 2的教师休息楼,7732m2的食堂,4319m 2的行政办公楼。 学校电教、实验、劳技设备,体育器材和卫生器械、药品配备,均按省一级重点中学的Ⅰ类标准配置。图书馆有藏书99713册,本年杂志225种,报纸55种。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有教育信息中心、校园网络系统、CATV系统、校园公共广播系统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教育成果 】办学百年来,据现有名册统计,学校毕业、肄业共40193人。其中:解放前的旧制中学1316人,师范学校655人,初中4079人,高中2070人;解放后初中13324人,高中18749人(见附三)。先后在学校工作过的教工约2000人。 校友分布全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校友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解放前,许多校友投身革命救国,据现有材料统计,至少有260名校友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其中在校时即参加共产党的70多人(见附四)。在革命和建设中,有40多人成为革命烈士(见附五)。学生参加革命队伍、在校入党及成为革命烈士人数之多,均居浙南各校之首。 校友中文化科学人才如林,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医务界、新闻界、法学界、史学界……,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上都有一批杰出人物。其中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有9人,评为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职称的约500人。数学家中担任过国内外知名大学数学系主任或数学研究所所长的不下30位,因而温中被称为“数学家的摇蓝”。 年青的校友人才辈出,其成就更是喜人。许多人成为各条战线上的精英和新秀,不少人在新兴学科前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据已收到的校友登记卡统计,八十年代以后毕业的校友中,具高级职称的上百人。 广大校友情系母校。许多校友经常回访母校,向师生作专题讲座,不少校友为改善母校办学条件出资出力,还有的校友为在校师生设立各种奖学金,帮助母校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见附六)。百年校庆筹备期间到目前为止,已有两千多名校友共送赞助款近二百万元,支持庆典活动

194 评论

相关问答

  • 姜琦博士毕业论文

    西北大学历史【随便百度的】走进那里已经超过10年了,离开那里马上8年了,忘记是无可挽回的自然法则,可是,我们真的能够忘记?我们这些从那里走出来的“才子”或者“柴

    天凄微凉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范世琦毕业论文

    截止到2021年3月12日范世琦没有结婚。 范世錡(曾用名:范世琦),1992年3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毕业于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中国内地男歌手、演员。

    fantienan002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姜玮毕业论文

    姓 名 姜 玮性 别 男出生日期 1962-11职 称 教授(博导)研究类别 分析化学工作单位 分析化学研究所1984.07 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

    美多多lady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姜成硕士毕业论文

    巫哲的《撒野》最好看。 巫哲的其他作品 1、《一个钢镚儿》 一个钢镚儿(晋江文学城连载小说),是晋江作者巫哲所著的一部现代都市纯爱小说,独家发表于晋江文学城。内

    和斯蒂芬is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生姜毕业论文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

    水瓶座A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