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2

和平海棠
首页 > 毕业论文 > 关于屯堡文化的毕业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紫草莓蛋塔

已采纳

安顺屯堡是屯堡人世代传承发展的宝贵物质文化财富,今天,我们完全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对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以世界遗产的视角鉴往知来,将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动员更多有志之士关注并参与到安顺屯堡的保护之中。基于物质载体、研究成果和文化认同三方面条件的成熟,有必要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视野对安顺屯堡重新审视,为下一阶段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探寻道路。

201 评论

踏雪1230

贵州文化·汉文化在贵州的发展·特殊的文化孤岛—贵州的屯堡文化

你如果是个外地旅行者,途经平坝、安顺、镇宁一带,你会见到穿着青、蓝、绿各色大襟长衫的妇女,她们的长衫镶着宽边,腰中系着宽宽的丝带,头上梳着凤头笄,上插玉簪和几样银器,脚上是尖部上翘的鞋。如果你问她们是哪一族人,她们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她们是汉族;问到她们的衣着,她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祖辈传下来的。她们就是这里的屯堡人,而她们的衣着打扮,仍然是明朝初年江南的妇女装束。在距离江南几千里之遥的贵州,又相隔六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看到六百多年前江南一带的民风民俗,这不能不是一个奇特现象。

说到屯堡人,当然就不能不提及明初对贵州的开发及这里实行的军屯制度。明初,元代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的贵州各级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及乌撒各部迅速归附,而云南梁王却仍奉元朝正朔,用兵云南是明初统一全国的重要军事部署,贵州便成为用兵前线。为了保证驿路和军事运输畅通,由湖南到云南的大道两侧,明 *** 都驻兵屯守,而重心又在贵阳以西,这就是滇黔一线,卫所设置相对密集的由来。后云南平定,一部分军队也没有回中原,仍按军事建置,布置在这一带,闲时种田,战时当兵。地方志上说得好:“屯军堡子……郡民皆客籍。惟寄籍有先后,其可考据者,屯军堡子皆奉洪武调北征南。当时之官如汪可、黄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屯军、安操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安顺府志·风俗》)“屯堡人,一名凤头籍,多居州属之补纳、三九等枝地,相传明沐国公征南,凤阳屯军安置于此。”(《镇宁县志·风俗》)因此屯堡人决非贵州土著少数民族,而是汉族,过去将他们称为“凤头苗”是错的。妇女的凤头妆,即凤阳妆,是典型的明初安徽妇女常梳的高髻,也是南京等江南一带流行的发式。

根据调查、查阅屯堡人的族谱,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屯堡人的来历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调北征南”而来,显系屯军后裔,这种情况最多;另一种是“填南”而来,则可能是为筹集军粮而召集的商屯(商人为 *** 幕集军粮,在贵州召外地农民屯垦,商人可得到 *** 优待如特许运盐)农民后裔,他们自然也是客籍,这种情况也不少;第三种是充军而来的犯人及家属,在某些家谱中也有发现,如安顺七眼桥严氏便是“大明洪武充军黔”而来的,这种情况理应有相当一部分,但后裔耻于言及,一般不提起。家谱及调查资料显示,这些屯堡人祖籍有河南、安徽、江南、江西等省,但以江南应天府最多,有的细致到某街、某巷,这自然不能深究,这大约与屯军原属明中央五军都督府,都驻扎过南京,南京又是都城,以江南应天府作祖籍,自然光荣。

屯堡人的分布,以安顺为中心,东至平坝,西至镇宁,这与安顺在明初作为军事重镇有关,也与这里土地肥沃,宜于屯垦有关。据估算,今天屯堡人后裔约有二十万,一部分屯堡人进入城市,与今日汉族已无多大区别,但在他们祖居的屯堡、村落中,屯堡人仍保留着固有的文化传统,即使进入当代社会,屯堡人在语言和社会心理上仍有屯堡人的特色,这不能不是一个奇特现象。

屯堡人的文化有如下特征。

(1) 比较发达的农耕和手工业。 从物质文化层次上,屯堡人以农耕为主,百分之九十的屯堡人仍住在农村。这里的农业,与周围民族地区村寨相比,比较讲究精耕细作,修筑沟渠和堰塘、精选良种,因此明清以来安顺、平坝就是贵州主要农业区。屯堡人还善于种植经济作物,如蔬菜种植技艺很高,这是非屯堡的汉寨或苗寨、布依寨农户所不能比拟的,自然,这与屯堡在建立之初就占了这里的好田好土也是有关系的。

屯堡人的手工业很发达,这与卫所本身必须会打造武器、钉马掌、制马鞍有关。因此传统的手工门类中,铁制业很发达,在较长的历史进程中还形成了家族性传统技艺。如今天七眼桥附近的柴家、严家、翁家,都以打铁闻名。安顺出名的土特产三刀(菜刀、剪刀、皮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里棉纺业也很发达,屯堡妇女人人织土布,除供家庭使用外,还用以换取日用品。安顺附近的屯堡都是闻名的土布集市,其他如四坊、五匠(形容坊、匠之多,并不限于四五种),在安顺一带多为屯堡人后裔经营。

(2) 别具一格的屯堡布局及住宅设计。 从至今仍保留的屯堡可看到,屯堡一般分布在古驿道附近,地势高朗,在军事上往往是制高点,周围是肥沃的农田,有山林、河流。

安顺的云山屯就极富特色:周围有石墙包围,有堡门式的建筑,像城楼。大一点的屯堡内有一条主街,主街旁有支巷,支巷有巷门,巷与巷间互不相通,是所谓“死巷”,巷的两侧是住宅。寺庙等公共建筑多分布于主街两侧,一般一个屯、堡有一个以上的水井。屯堡的建筑,军事防御功能很强,是个封闭式建筑群。各户建筑也很有特点,多为一正、两厢、一照壁、一天井的三合院或两正、两厢、两天井的四合院式建筑,这种建筑布局与附近民族地区和汉族村寨的民居完全不同,应该说这是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民居的搬移。所不同的是中原地区民居多为砖木结构,而贵州多山多石,因此屯堡民居墙体多改为用石块垒砌而成。可以设想由封闭式民居联结成的封闭式的城堡,这对强化屯堡居民内在凝聚力是起了作用的。

(3) 服饰上仍保留着明代遗风。 服饰是文化的表征,这在屯堡妇女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安顺府志》称屯堡人“妇女以银索绾髻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妆也。”至今这个发式仍无大改变。妇女们一般穿蓝、青色长至脚踝的大襟长袍,系长围腰,腰系布或丝质长腰带,带有穗。衣襟和袖口都镶花边,额扎白布带(老年妇女多黑色),带银耳坠、玉或银手镯,鬓发盖耳,发挽髻上套马尾编结的发网,插银质或玉石发簪,脚穿尖头上翘的平底绣花布软靴,裹绑腿。屯堡妇女还有一个习俗,从明清以来从不缠足,所以地方志上称之为“大脚妹”,后来的研究者多认为这是随军妇女适应劳作的需要;事实上这恰恰是凤阳一带汉族妇女的遗风,明初就有淮西妇女好大脚的说法。

(4) 仍保留原徙地的语言特征。 屯堡人的语言与语调与贵州其他地方汉族的语言、语调有明显区别,称之为“堡子声”。堡子声语调高亢,抑扬顿挫,有明显的卷舌音和“儿”化音。如屯堡人“吃”的发音有浓厚的卷舌,“一”至“十”读阴平,这与江淮口音多有相似之处,显然系由屯堡人所居村落相对稳定,人口流动和社会变动较城镇少,变化幅度不大而形成的。

(5) 习俗与信仰上与原徙地的相同。 民间节日上,屯堡人与当地汉族居民无多大区别,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风习基本一致,这进一步证明屯堡文化与汉文化母体的依存关系。信仰上,比较突出的是各屯堡普遍有关帝庙,这显然因为关羽同时被称为“武圣”,军屯既是军事组织,信奉关公是必然的。比较费解的是屯堡人多有信奉汪公习俗,且极隆重。汪公何许人?相传姓汪名华,安徽歙州休宁县人,隋末唐初,汪公随李渊征南讨北,为统一全国立下战功,封为越国公。汪公是谁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神是安徽人,屯堡人中祖籍安徽的占了不少比重(特别是军官,凤阳人较多),汪公一生事迹又与初来贵州的屯堡人经历相似,因此汪公便成为屯堡人共同的祖神。屯堡人希望有一位来自故土,又战功显赫的神灵来寄托他们的共同愿望。除信奉汪公外,屯堡人神坛中最盛大的无过于“庆五显坛”。每到祭日,扎火炖、做法事,很是热闹。五显坛神所供奉的就是五显神,而五显神又恰是宋至明江南一带民间信仰中最常见的神,“民间家祀户祝,饮食必祭”,屯军从江南一带来,也将这一信仰带来贵州是情理中之事。

(6) 民间戏剧中保留的军事色彩。 至今,安顺一带最流行的民间戏剧是地戏,它是一种傩,而且是一种军傩,即流行于军队中的傩。这具体表现在:一、地戏剧目多为历史上的军事故事,如《瓦岗英雄投唐》《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精忠传》《岳云扫北》等。二、演员全为男性承担;三、地戏演出时一般在正月或七月,这时农事较闲,地戏演出既有酬神娱乐的意图,更有借戏操练武艺及教育屯民不忘战事之意。

总的说,贵州安顺一带的屯堡文化是一种中原或江南文化在贵州的搬移,它植入的地区在明代是少数民族地区,大环境是“夷多汉少”,但原迁徙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不仅没有被同化,而且保留下来,一直流传至今,这一“文化孤岛”现象的产生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屯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屯堡人的身份加强了屯堡人的内部凝聚力。屯堡人最初是以军事占领者身份进入贵州的,屯堡分布在交通沿线,又占据了大片好田土,这样就必然与原住民(大多为少数民族)产生矛盾。据史料记载,明代屯堡与周边民族争斗不断,大多是为争夺土地,屯堡人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总是胜利者。为了防止周边民族的袭击,不仅屯堡间依靠方便的驿道相互支持,各屯堡内部从组织到建筑都适应了这一需要。至今保存下来的屯堡名称如郑官屯、蔡官屯便是以军官的姓命名的,即使是民屯(屯田户聚居的),也往往一姓一家或数姓、数家族屯居一地,今天的吴屯、雷屯便是。

第二,屯堡人比起周边原居民,文化层次较高,这样更加强了屯堡人的向心力。屯堡人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为方便子弟读书,一般屯堡都设立学校,地位较高的屯堡人后裔更参加科举,因此屯堡人后裔不乏簪缨世家,如平坝白云陈氏,始祖陈旺,原籍扬州府江都县太平桥,明洪武年间任百户从傅友德征云南,云南平定后,以平坝卫左所百户准世袭身份,落籍平坝。陈氏家族,科举连绵,成为平坝著名的书香世家。这仅是一个典型例子,就一般人而言,屯堡人普遍文化水平高,在旧时代,要维持特权也就要维护这一群体的文化,形成一种向心力,外地迁来汉户(含民屯居民),往往以加入屯堡人队伍为荣,这样更强化了屯堡文化。

第三,屯堡社区的封闭性,加强了固有屯堡文化。屯堡内部,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特别强烈,较少与周边居民发生横向联系。屯堡人特别重视家系,各家族普遍有祠堂、公共墓地(特别是始祖墓地),定期举行全家族的祀祭活动;屯堡人一般不与周边汉族通婚,通常屯堡人与屯堡人结亲,有的家族为维系本族纯洁,连收继外姓为养子也不允许,社区的封闭性必然带来文化的封闭性,这样即便经过多年,屯堡文化仍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能够并行不悖地存在于同一地区。

第四,从心理特征的角度看,屯堡人有一种优越感。屯堡人主要成份是屯军,他们世代相传是“征南”而来,是征服者、开拓者,不仅高于汉族民屯户(“填南”而来者)和充军而来者,更高于其他少数民族,这种优越感,使屯堡人更以自己族群的文化为荣,维护自己文化。

不可否认,历经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屯堡人虽有意无意地在力图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屯堡文化本身也在发生一些变化。如屯堡人建房多用石块垒墙,这固然可解释为因地制宜,但原居民中的布依族是以石建房的高手,在建房技术上,不可能不受布依族影响,同样屯堡人发达的农业和手工技术也不可能不被周边少数民族吸收。

159 评论

秀之美adahe

生物多样性科学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贵州是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据统计,贵州省境内植物种数在国内名列第四位,动物种数在国内名列第三位,贵州还是野生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温室,此外还拥有十分丰富的极端微生物资源和生长环境。显然,贵州典型喀斯特岩溶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及开发利用与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贵州省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着力量分散及创新不够等问题,已难于适应今后贵州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使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真正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托,对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已势在必行。本文概要介绍了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贵州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本情况、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有待拓展的学科领域以及贵州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资源概况,并提出了对贵州省科技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初步设想。

248 评论

千羽YUmi

贵州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极有发展前途。在贵州,每年有类型不同大小各异的民族节日重删除次;许多民族聚居区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物众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中外游客。特别是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更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独具一格,它与外界有着独特的交流渠道。在贵州的重点文化旅游景点中,大多是贵州独有的,如贵州各民族独特的民族建筑、众多的风物特产、可口的美食餐饮、历史名人文化、贵州龙文化、苗侗原生态文化、沙滩文化、阳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并与独特的喀斯特风光构建起贵州旅游文化的灵魂,使贵州的山山水水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成为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旅游资源。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但贵州的旅游业起步较晚,过去,人们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各方面人士来贵州各风景名胜区观光旅游的逐年增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所认识。侗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动;苗族的木鼓舞从大山深处的田间地头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风格被称为:“东方迪斯科”;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功能被称为“无字的史书”;六枝梭嘎苗族社区因其文化独特并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被国际戏剧界称作“戏剧活化石”的地戏、傩戏等,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以风情浓郁内涵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贵州高原山区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内,各民族承袭着自己的传统,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累,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独立,每一种文化经验和智慧以及信息库藏都是其它文化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一切都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通过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借助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可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及其群众快速脱贫致富。与“信贷扶贫”、“民政扶贫”等其它扶贫方式相比,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一种全新、高效的扶贫方式。它有其理论依据: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来看,旅游业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其发展的前提在于旅游资源;作为高度关联的经济型产业,能够带动市场需求,树立地区整体形象,带动物流、财流、信息流及新观念流,从而带动相关部门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可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富裕劳动力问题。此外,作为窗口性行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可加强与外界交流,增进了解,促进招商引资。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这一命题不是人为的,而是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旅游扶贫纳人重要的工作议程,明确提出“加强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看好的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业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中,发展旅游业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相信,旅游扶贫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中将发挥更大作用。这个行吗??

334 评论

西西和嘻嘻

Abstract:There is still a distinctive Han nationality, Tunbao people, who live together in Guizhou today. People here, living an unsocial reclusive life, still keep the cultures and customs of Ming Dinast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and form the unique Tunbao Culture. In this culture, Dixi, a folk opera preveiling in Tunbao region, is the most noticeable part. It wins Tunbao people’s affection for its rough, riot art character, and profound cultural meaning, and becomes gradually a spiritual carrier and symbol of Tunbao people in the great change of 600 years. Key words: Tunbao people, Tunbao culture, Dixi Opera

223 评论

lily完美lily

1993年发掘的明 “荒王 ”墓出土的随葬品中的衣服、鞋子与现在安顺雷屯、云山屯一带屯堡妇女的宽袖镶边大襟衣、绣花丹凤鞋在尺寸、花样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屯堡妇女的服饰,是民风民俗考古考察和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此处表述存在严重疑问,鲁荒王是男墓,出土服饰均为男装,其合葬的戈妃墓发掘前已被严重盗掘,并无服饰出土,此处自称与妇女服饰类同,存在严重疑问!)屯堡人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她们的装束通常是宽衣大袖,大衣袍长及膝下。领口、袖口、前襟边缘皆镶有流绣花纹,腰间以两端垂于膝弯部的织锦丝带系扎。长发挽成圆髻网罩挽于脑后,圆髻上插有玉簪、银链等首饰。妇女装束中往往还配有耳坠、手镯、戒指、手笼、长圆裙以及用绣、补、镂、镶、滚等方法制作的高帮单勾凤头布鞋。现在,其他地方只能在戏台上看到的这种穿着打扮,在屯堡却是日常生活便装,其盛装、婚丧嫁娶装和节日盛装更有独特的魁力。初进屯堡,你就会发现,来来往往的屯堡妇女们皆穿着一身宽衣大袖的右开襟长袍,宝蓝色的,开襟上绣着杂色的滚边。长袍外面又穿着较短的码裙,腰间系着色彩斑斓的丝绸腰带,腰带在身后结着坠子,微风拂过,飘逸翻飞,极有韵味。妇女们的的头上全都包着或青或白的帕子,帕子上再覆着一张色彩迥然的头巾。悄悄的露出的发型显得很是独特,头的两鬓梳了两绺在在耳畔,成凤头状,向额前微展发绺,重心则向后倾斜,头顶分两道发路,中间又再梳成独立的一绺,有人称其为“三把头”或“凤阳头”,也因此被误称为“风头苗”。屯堡妇女的头饰和服饰在婚前和婚后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婚前,姑娘梳着独独的一条辫子,头上不包帕子。而衣服的上衣则是小袖的素色长袍,并以布为腰带。婚后,妇女头上挽着发髻,并用银做的细练簪绕髻一圈。包青色或白色的头帕。并且必须穿大袖长袍,前襟点缀着花边,腰带改用丝绸腰带,后面打着结。江南的丝绸工艺在屯堡妇女的丝绸腰带上得到了较为突出的体现。这条丝绸腰带是屯堡妇女最庄重,最昂贵的装饰品,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地触摸。结婚的时候,新娘子还要剪眉,扯脸,也就是将脸部的汗毛和前额的毛发一齐剪掉,并把眉毛剃成细柳状。屯堡妇女的服装颜色主要以蓝、绿、藏青、藕荷色为主,却绝少有红色的。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新娘才穿一次鲜红的嫁衣,而这红嫁衣的风采也就成了屯堡妇女一生种记忆深处的经典风景,那是她们一生种的幸福极致。 宗教在屯堡几乎无所不在。屯堡人所信奉的神灵主要是以历史上有关军事方面的人物以及汉族所普遍崇拜的诸般信仰。如崇拜关羽、道士、巫婆、阴阳端公、山神等。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屯堡人便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迎菩萨活动。彼时,各个村寨的屯堡人都举着用木头雕刻的关圣帝塑像,游场串坝,以供人瞻仰。在屯堡。几乎每个村寨的大姓家族都设有祠堂、祭庙。而每家的堂屋正壁上均设有神龛,神龛下面又设置有神坛。神龛中,屯堡人供奉的神位显得丰富而又复杂。既有佛教人物,又有坛神赵侯,还有祖先牌位以及有关诸神。在屯堡,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庙宇。为了表达他们对佛祖的虔诚,有的屯堡妇女竟然跋涉了两百多里的路,从安顺徒步到贵阳黔灵山的弘福寺烧香叩拜。而且,她们还规定,朝山拜佛的妇女得从不再生孩子时候开始,倘若朝山拜佛后,又再生孩子的话,那么一切都得从头再来。因为,她们认为,只有身子干净了,才能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佛祖的惠泽才会垂青于你,颠沛的心灵才会得到神灵的慰藉。屯堡人设立的神坛是一种小型的瓦罐,里面盛着香火和黄色的草子。而祭坛的方式则是采取跳神和跳花两种。据《安平县志》记载:正月元旦至十五,击鼓以唱神歌,装扮傩神,沿村逐疫,所至之寨,比款以酒食,九月祀五显神,远近咸集,戏舞终日,至暮乃歌。 而今,这样的祭祀活动除了按照上述日子和规矩举行外,还在其它节日里举行。 八字四合院居民的建筑成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的格局。居民建筑分朝门、正房、厢房,朝门成雄伟大“ 八 ”字形,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正房高大雄伟,在木制的窗棂,门簪上雕刻着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前面为倒座,形成四合,中间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头拼成,四周有雕刻着 “ 古老钱 ” 的水漏。石头之城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从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个石头世界。军事堡垒石头建筑的屯堡居民,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 “ 点、线、面 ”结合的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遂枪眼。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当时战争所需的建筑构式和屯军备武的思想。现在屯堡村寨中,至今残存着许多垛口、炮台。 地戏又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民间戏曲。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屯堡人的欢迎。一个地戏队跳一部书称为一堂,据粗略统计,全省约有370多堂。主要分布在以安顺西秀区为中心,包括临近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清镇、长顺、广顺、贵阳等地的村寨中。安顺市所属的各区、县有300堂,仅西秀区就有192堂。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属于农民称谓的吹地灰之属,故称之为地戏。地戏见诸于史料记载,最早应是明嘉靖年间的《徽州府志》记歙州一带迎汪公时“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这里的假面之戏与安顺一带农村抬汪公时地戏队参与活动应是一脉相承。屯堡地戏源于借“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初衷,而屯堡人怀乡恋土的心理情愫,以及演武增威、神灵护佑的需要,将这一千年古礼传承至今。地戏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般是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少数较大的村寨如詹官屯、吉昌屯、狗场屯、西屯、九溪等有两堂乃至三堂戏。演员都是地道的农民。从他们的家谱上看,祖上都是征南时的马上将军。他们都曾经为明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如今他们只能用地戏表演的征战场面来缅怀祖先的战绩了。一堂戏的演员20余人,由戏头或称“神头”负责全部书的排演和指导。地戏演出地点不在戏台。或村中空坝,或平整田土,就地围场而演。演出时间一般为两个节令。一是稻谷扬花时节。以农事为主的屯堡人为了祈求一年的辛劳能获得好收成,也为了缅怀祭祀祖先,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期间开箱跳“米花神”,,时间约三至七天。另一个演出时间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为了欢庆一年的辛劳所获得的丰收,为了祈祷求得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家家康乐,在新春到来之际,地戏班就鸣锣击鼓,以唱神歌。全村男女老少在寒风中看得如醉如痴喜笑颜开。春节期间演出,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要跳半月乃至一月。为了增进村寨间的友谊或艺术上的交流,有的村寨会互请地戏队去演出。地戏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其舞,实则为打,是表现战斗场面的对打格斗。地戏演员从古代战争的骑马步战的厮打格杀中,经衍化而形成略具程式的套路。又加之是农民的艺术,与农村生活紧密相连,在套路的叫法上极富有农家生活情趣。有的村寨还使用铁质的真刀真枪搏杀,勇猛逼真,铿锵之声不绝于耳,看得令人心惊胆战。对打中,还吸收当地苗族舞蹈中的舞步和花灯中的“四方步”,在“转”和“旋”中战裙飘舞,使惨烈的场面透着刚劲的美。伴唱者手执彩帕纸扇,边伴唱边手舞足蹈,动作虽简单,却使格杀挂上了一条美的彩带。由于地戏演出的场地有限,且农民的经济实力不足,而搬演的故事又是千军万马征战的“大书”,以至在演出的时空转换和表演手法上,多使用虚拟、写意、象征来表现实情实景。一个“二龙吐珠”送出两队人马就代表了两军对垒的千军万马;一个“龙出海”或“龙摆尾”绕场一周,就象征着人马行程了百里千里;一条板凳可以是雄兵据守的高关;一张桌子可以是巍峨的大山;一棵小树可以是繁茂的树林;一块白布可以是滔滔的大河。《薛丁山征西》中苏锦莲与陈金定交战后,苏把面具摘下放在地上退出场,观众明白苏锦莲已被陈金定杀死;《三国》长板坡赵云救阿斗一段戏中,演员将一双鞋脱下,放在用两对锏拼摆成的一个“井”字旁后退下,观众就明白糜夫人不愿拖累赵云已跳井自杀。地戏表演中的虚拟性写意性,让人不能不佩服农民艺术家的聪明才智。难怪在1992年安顺召开的国际军傩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看了地戏表演后,来自北京的一位研究京剧艺术的专家感慨说:“徽班进京两百年,而地戏存在已几百年,我从地戏身上看到了京剧的影子。”一个地戏剧本就是一部书,就是讲唱一个完整的征战故事。不分场次,不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由剧中人物边演边打讲唱完毕。由于它表现的内容是征南而来的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所表现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封神将军等,故而几百年来在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地戏剧本的内容比较单一。可以说是一部部屯堡人景仰、倾慕、效法的英雄人物的赞诗篇。既没有谈情说爱的才子佳人戏,也没有抒臆心怀的清官公案戏;既没有悱恻悲切的《窦娥冤》之类,也没有妙趣横生的《风筝误》之属。它只有与屯堡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反映军旅生活的金戈铁马征战戏,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在30来部剧目中,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明清时代脍炙人口的演义说部,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一举成名光宗耀祖的家将书。如《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岳传》等,却没有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妖道怪的《西游记》和抗暴安良的《水浒传》。头戴面具是地戏演出的重要特征。关于面具的发展,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傩文化发展轨迹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光点。面具在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掩容增威的威慑功能,沟通了人神之间的距离,在崇尚图腾畏惧大自然风雨雷电不可知的摧毁力的古代先民心目中,是他们对生的希冀和对死的恐惧的膜拜物。地戏面具俗称“脸子”。是用丁木和杨木刻制而成。用此两种木料,一是取材容易,二是木质细疤结少,便于用刀。随着人口激增山林减少,且独具特色饱熏民俗特征的面具随旅游发展而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品,大量用材的需要,工匠们更青睐易生易长的白杨。一堂地戏面具的多少视剧中人物而定。少则几十面,多则上百面。演出内容的单一化──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使人物角色的分类主要以将为主。粗分可为“正将”和“反将”(或称“番将”)。由于地戏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在汉民族正统思想的支配下,总以汉人当政一方为正方,称“正将”以番邦为反方,称“反将”。面具的用色比较讲究人物的性格特征。按雕刻艺人的话说“要跟书走”,书中对人物的描述是什么性格,就要用艺人们心目中性格化的颜色来表示。以单色论,一般红色代表忠勇(如薛仁贵),黑色代表刚烈(如张飞),蓝色代表果敢(如单雄信),绿色代表稳沉(如尉迟宝林),白色代表英武(如马超)。另外,书中对人物脸相的描述是什么颜色,或者内涵情节因素,用色上也必须“跟书走”。如脸若重枣的关羽用红色,性如烈火的黑炭头尉迟恭用黑色,脸似金妆的余化是金,,因与尉迟恭争当征东元帅举石狮累得吐血而病倒的秦叔宝,自然就要用黄色代表了。若单色加上对称的花纹,那就是反将了。地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在其戏剧本体中就包含着诸多的祭祀因子。当剧中人物被罩上“神”的光晕后,崇尚多神信奉的屯堡人在把地戏看作娱人娱己的艺术样式时,更把剧中人物赋予神性而视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者。稼禾的丰歉、村寨的平安、人畜的兴旺等既靠科学技术,也依赖神灵的保佑。如此,祈福纳吉的祭祀仪式就自然构成地戏演出中的一部分了。

183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两国文化的毕业论文

    1、 (英语系毕业论文)中西戏剧发展快慢对比及其原因 摘 要 中西戏剧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西方戏剧还是中国戏剧,都起源于民间,并与原始人祭祀神灵,欢庆节日的

    辣椒与泡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最优化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飞天之梦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屯堡文化的毕业论文

    安顺屯堡是屯堡人世代传承发展的宝贵物质文化财富,今天,我们完全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对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以世界遗产的视角鉴往知来,将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动员更

    和平海棠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新疆文化的毕业论文

    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听我来给你介绍介绍吧!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信奉

    亿万资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波斯文化的毕业论文

    庞大的波斯帝国只是一个暂时的军事行政联合,历时半个世纪之久的希波战争使波斯帝国元气大伤。困于内外重重矛盾的波斯帝国,从公元前5世纪末起便急剧衰落。当马其顿-希腊

    美食大卡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