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臭花1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往往就和“神探”联系到一起。这,就是狄仁杰。狄仁杰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两度出任宰相一职。在武则天一朝,狄仁杰竭尽全力为武则天服务,但也不遗余力促成武周王朝回归大唐。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什么被人们称为神探?他和武则天之间,为什么又有如此复杂的关系?现实中的他与文学作品中的他有何区别?他如何以一己之力保证大唐航船的方向?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现身央视《百家讲坛》,为大家揭开狄仁杰身上的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狄仁杰。
于赓哲是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自幼喜爱历史,报考大学时毅然选择历史专业,从此踏上了研究历史的漫漫长路,目前从事隋唐史的教学、研究。于赓哲教授口才雄辩,讲课永远 *** 澎湃而充满阳刚之气,严谨不失幽默,轻松不乏深刻,擅长将枯燥严谨的历史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受学生喜爱。
在《狄仁杰真相》中,于赓哲告诉我们,真实的狄仁杰绝非神探那么简单,狄仁杰以阳谋对抗阴谋,谋心、谋国、谋天下,从狄仁杰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人生、官场大智慧。于赓哲教授首次向我们澄清了诸多狄仁杰身上的迷雾,首次为“狄仁杰迷”还原了一个真实鲜活的狄仁杰形象。狄仁杰的断案能力,狄仁杰和武则天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君臣关系等大家深感兴趣的话题都在书中一一详细地呈现出来:历史上的狄仁杰是知人善任、能力超群的政治家;他帮武则天驾驭帝国航船躲过多处险滩,却在临终前预谋政变将大周带回大唐;他品德高尚但手段灵活多变,最终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同时得以保全自身。狄仁杰一生贯穿了唐朝前期风云变幻的历史,从大唐到大周,再从大周到大唐,狄仁杰给这段历史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他生前,能够对武则天的重大决策产生影响;他死后,还能决定武则天和她的大周朝的历史命运。他立身正为治世之能臣,布大局虽死仍匡唐室,树开元盛世之基础,多权变成就传奇神探。真正的狄仁杰堪称官场楷模、职场楷模,武则天时期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名臣。
作为西部地区第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于赓哲受到了众多观众的追捧。节目刚一播出,就有网友将于赓哲讲座视频截图做成了赓哲style。继江南style、航母style之后,赓哲style迅速蹿红网络,成了新的网络热搜词。《狄仁杰真相》同名图书也将于近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推出。
从《狄仁杰真相》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狄仁杰首先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 “法官”;狄仁杰不是一个神探,而是一个“神判”……
责任编辑:陈奕
必须匿名
一、个人背景介绍
首先先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情况:我本科专业为社会学,202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春决定报考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初试成绩401分(其中政治73分,英语一77分,中国史基础251分),排名第一。复试成绩在近现代史方向排名第二,最终总成绩在近现代史方向排名第一。
我其实是比同一届的同学晚了两届参加考研的,这主要是因为在本科期间我计划出国留学攻读社会学或东亚研究方向,但因为疫情的原因(以及offer不满意),最终放弃出国。
毕业之后我在南京一所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了几个月,虽然工作环境和工资都令人满意,但我感觉自己还是更希望继续读书。权衡之下,我决定在国内考研。
选择南京大学的中国史方向主要是因为自己长久以来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南大的向往。具体说来,历史其实是我比较擅长的一门学科,在本科期间我也对历史研究专著有简单的涉猎(专著的入门应该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
而南大作为华五之一的顶尖985和中国史专业实力顶尖的高校,一直都是在隔壁南师的我的梦想。鉴于2021年南大中古史恐怖的录取人数(只录取3人,相比之下中近史录了6人)和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一起考察,不再细分),我决定报考近现代史方向。
二、初试复习
1.专业课
我先来放一下南大2022年专业课真题,大家感受一下:
在考场上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我诧异于每道题的分值之高。读题之后发觉题目难度比较低,通篇内容只有名词解释第4题没有遇到,其余除名词解释第3题外全部是考过的真题(第3题也在南大参考书目中有提及)。
这个难度不用说和南大往年对比,放在全国自命题真题里都算是比较水的(大家可以和南师22年中国史真题对比一下,会有一种两所学校卷子拿反了的错觉)。
考试结束后我再回味题目时,才发觉这一套题对考生的要求其实不低。第一,题目少,分值高。这要求我们每一题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论述问题尽量详细。一个提到这套题“名词解释简答化,简答论述化,论述论文化”,是非常准确的;
第二,题目虽然基础,但是可发挥空间极大。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这一题举例,教材中提到的内容可以算是基本采分点。如果想继续拿分,就需要写出教材内容之外的学术研究成果
如果还想更进一步拿到高分,那么就需要提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自洽的观点了。陕西师大的于赓哲老师作为专业课阅卷人,也提到了答案中出现的学者观点或考生看法可以使阅卷人眼前一亮。
总结一下,如果想拿到这一套卷子的高分,我认为至少需要做到:1. 掌握基本史实。2. 提及学术观点。3. 发挥个人见解。
如果用这种标准答题,这套题的难度其实就不低了,因为它要求我们拥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段的(从史前到解放战争)、涉及多个领域学术研究动态的(考古学、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国际关系、史料学等)历史知识库,这种要求只靠考研辅导书一定是无法满足的。
我感觉这一要求在南大多年以来的真题中都有所体现(确实和它的学科实力匹配)。所以,它也应该成为指导我们进行专业课复习的原则。
即:按照这三个步骤学习专业知识。事后复盘,我认为在我自己的复习过程中的确涉及到了上文提到的三个要求,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复习步骤。
第一步:是基本史实的掌握。在教材的选择上,推荐使用南大历史学院指定的初试参考书:邱树森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第一、二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2版均可);《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基本史实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这一部分不要求速度,但要尽量做到细致和扎实。其中细致分为两方面,一是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要学习全面,教材内容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只有考察概率高低之分;
二是每个知识点要了解得尽量详细。例如涉及一场战争,就要清楚其起因、经过、结果、涉事双方以及影响。扎实是指掌握知识点的大致轮廓,做到在需要时可以快速调动出来。
这一点有些抽象,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如果可以做到提及某一朝代,能够罗列出这个朝代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及其大致时期(这时不需要刻意记忆这些知识点的细节),就算是达成目标了。
我感觉第一步应该算是复习过程中最有趣的一步了,因为自己是非科班出身,所以在学习教材时经常会接触到之前从来没有了解过的知识,就经常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慨。这种求知欲的满足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这种感受,那么我认为第一步就是成功的。
背诵在这一步其实不是很重要,因为教材毕竟是别人总结过的二手材料,作者的取舍不一定会百分百满足阅卷老师的要求。更何况这种二手材料已经带有时代烙印,而且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全背下来也并不现实。
第二步:是知识的内化。这一阶段需要用到教辅了,我选择的是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论述题这一册后面会谈到)。另外还有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和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以及陈谦平总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导引》、《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
内化是指把知识点通过自己的话讲出来,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材或者是教辅的内容。这一点十分关键,可以说是决定专业课得分高低的分水岭。因为教材和教辅对于知识点的讲解都有局限性,前者按时间顺序讲解,横贯多个时间段的知识点就会被割裂;
而后者则是三手材料,覆盖不全面,很多知识点并没有答到点上,甚至包含错误。所以教材的作用主要是了解和定位知识点,教辅的作用是提供答题的模板。我们需要做的,是按照教辅提供的模板框架,整理教材上的知识点并加以补充或修正。
具体来讲,我首先利用教辅整理出一个基本的名词解释题库,然后在教材里按图索骥整理出基本的要点,这个整理出的知识点就是我们背诵记忆的基本盘了。
完成上述任务之后,我推荐河南大学的这套教材。这套教材编写时间在2009年,使用的学术语言可以说是和当下最为接近的,而且在每一章节都有对当前的学术研究动态的简单介绍。
我们可以利用这套教材的讲解,让自己的答案跳出如今已经过时的阶级史观叙事,并初步涉猎到学术动态
在利用河南大学出版社教材把知识点再理一遍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学术动态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两本研究导引是很有帮助的工具,唯一的缺点是很早停印导致价格奇高,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从图书馆借来看,或者直接买影印本。
《研究导引》就是纯粹的论文集了,古代史部分按朝代划分,近现代史部分按研究领域划分。书里选择的论文都出自开一代先河或研究方法独特的大家手笔,篇幅不大,建议全部看完。许多论文中的论点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答案里引用,而且书后的习题也可以用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自己大概从21年4月至9月中旬一直停留在上面提到的第一步,在这之后直到12月初致力于完成第二步,这两步占到了我备考学习内容的绝大部分。以我个人的标准而言,当我们遇到任意学校的真题后,都可以用自己的话(而不是教辅答案)回答出绝大部分题目,并且正确率可以达到90%,就算是达到目标了。
而且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同时,我们也大概率会发现自己对于简答/论述题(或者叫大题)的答案也能做到八九不离十。这是因为,大题的考察基本上分为如下几种:某一事件/制度的内容或影响;某一事件/制度的演变;某几个事件/制度的比较;
学术理论。除去难度过高的最后一种类型,前几种题目实际上都是考察我们对几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分析,孤立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教辅+教材”学习,相互作用通过两册《研究导引》学习。
这也是我不推荐使用教辅的论述题分册的原因,因为它基本上就是几个名词解释的拼凑,这种答案用来报考南大水平的高校肯定不够用,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根据教材和研究动态作出的总结。走到这一步,我们的备考工作就已经完成八成了。
第三步:我认为这一步也是从应试向研究的跨越。因为每个人的基础和具体情况不同,我在这一步的建议是尽力而为,不要因为最后的二成而忽略前面占据主力的八成工作,否则就得不偿失了。迈入研究阶段,我推荐的书籍有:陈苏镇、张帆编:《中国古代史读本》(全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双林、王续添编:《中国近代史读本》(全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民国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三套八册书全部都可以算做论文集,选取的论文可以看作是两册《研究导引》的拓展。
但是由于篇幅和难度都太大(北大出版社的读本我初试结束后一共读了三个月,新编近代史读了两遍也没完全看懂),而且都好贵,不适合初试备考阶段拿来学习。如果图书馆可以借到,可以当作学习之余放松的读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领域了解学者们已经达到的高度。
如果恰好在考场上遇到,就可以用作答案,相信收效不会差。但是还是要强调,这一步属于锦上添花,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前两部上。我在备考全程都参差进行这一步,但每天用到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小时。
一句话总结,我的备考经验就是“掌握基本史实, 结合史实和学术动态凝练出自己的答案,再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更专业的探索。”尤其是经过自我思考凝练出的答案,更是跨考生体现自己历史学水平的有力武器。这是我个人的备考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2.考研英语
今年的英语题出题有一些变化,很多题如果没能找到关键点,很容易出错。但是总体来看,英语的难度比起2021年降低了。目前来看,英语题的出题难度,一直是简单1到2年,然后出现一次特别难的试题,之后难度会降低。
英语的复习要提早,正式开始复习英语就代表着已经进入了考研的节奏。我是在过完年之后,正式开始准备考研,最先准备的,就是英语。
英语首先要背单词,这是不能避免的。由于准备周期长,我每天只背50个,然后晚上的时候开始复习。50个单词早晨记完,下午的时候复习一遍,没记住的抄10遍,晚上再一遍。之后每天早晨加入复习前一天的单词,然后再背新的。
一周一次总结式背诵,将一周的单词都背一遍,然后不会的抄10遍。每1000个词再次复习一次,这样大概在6月初,第一遍单词就过完了。虽然时间久,但是这一边的单词记忆非常的扎实,之后开始第二轮单词复习。
第二轮每天150个词,挡住汉语背英语,一个单词要能背出至少三个意思,之后过完一遍。第三遍就可以500个词一组,这样每次单词数越来越多,一直背诵到考研前,根据自己的安排看背诵几遍,我个人背了9遍,感觉在考场上确实没有什么单词不认识。
单词解决以后,就要准备长难句。长难句一直是考研试题中的难点。对于长难句的学习,我选择了颉斌斌的答题技巧课以及《句句真研》配合使用,在跟着学习的过程中,每天找一个长难句进行分析,然后找到自己的不足,重点练习。
英语开始的最早,一开始可以用较多时间,但是到了5月以后,英语的事件可以适当减少,真题可以找近20年的题,然后前十年的题,在8月之前做完(反复做,一套至少3遍),这10套的每一句话进行细致的分析,按照长难句的要求,一句一句分析。
之后8月以后,剩下的10套留下近3年的,之后半个月一套真题,快考试前,剩下的3套,一周1套,按照考研的要求,作文也要写,计时完成。最后英语强调一点,不要做模拟题,不要做模拟题,不要做模拟题。重要的事说三遍,模拟题没有任何意义,不是考研的出题思路,还会浪费我们的时间。
3.思想政治理论
考研政治不需要开始的很早,9月政治的大纲出来之后跟着找到相应的资料,然后把资料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之后肖秀荣的1000题认认真真做两遍,这时候基本就10月初了。
然后找到最新的政治预测题,每一套第一遍精做,按照考试要求来,但是不要写错误点,第2遍的时候,每道题的错误点找到,返回手头的资料中找到相关知识点复习。
我个人在6月开始找到了徐涛去年的考研资料,政治就算有变化,也不会有大的改动,去年的资料,可以解决一些细节问题,认真的学习一遍,不要出现理解不了的内容。然后等着最新的大纲以及资料,找到资料以后,继续学习,跟着自己的进度走就行。
到11月,关注一下当年的热点事件以及国际大形势变化,之后的不用管,因为题已经出好了,加不进去,之前的热点一定要了解,最好能根据自己找到的热点写一些看法。
考研政治可以相信肖八、肖四,但是不要迷信,只背肖八甚至只背肖四完全没办法应对考研的题目,政治没有技巧,背的越是精确仔细熟练,做起题来必然也越是得心应手,政治最大的方法就是背诵。
另外,考研是一个需要沉静的过程,考研期间基本就不要出去玩了,读书的心思不能散,熬过几个月,会收获你所想要的东西
karenchao1983
1、《蓄蛊之地——一项文化歧视符号的迁转流移》,《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疾病与唐蕃战争》,《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2期等转载观点或全文。3、《〈新菩萨经〉〈劝善经〉背后的疾病恐慌——试论唐五代主要疾病种类》,《南开学报》,200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1期转载。4、《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宋元卷)》2006年第2期转载。5、《对<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与景云政治>一文的不同意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6、《从朝集使到进奏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1期转载。7、《由武成王庙制变迁看唐代文武分途》,《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9辑(2002年)。8、《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0辑(2003年)。9、《中国古代对高原(山)反应的认识及相关史事研究》,《西藏研究》,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8期《篇目辑览》收录。10、《由古人的求医心理看古代医人的整体水平》,《学术研究》,2005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4期转摘观点。11、《割股奉亲缘起的社会背景考察——以唐代为中心》,《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12、《试论唐代官方医疗机构的局限性》,《唐史论丛》第九辑,2006年。13、《唐代医疗活动中咒禁术的退缩与保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7期转载。14、《被怀疑的华佗——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历史轨迹》,《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6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7期转摘观点。15,《然非有力,不能尽写——中古医籍受众浅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7期转载观点。16,《疾病、卑湿与族群边界》,《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17,《唐代人均食盐量与盐的使用范围》,《唐史论丛》第十辑。18,《疾病观与唐代长安城嬗变》,《南开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19,《薛瑶墓志研究》,《第三届世界新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20,The progression of moxibustion therap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folk medicine: An analysis on the background of technology choice,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Volume 2, Number 3 / 2007年7月.21,《隋唐伐高句丽比较研究》,大约3万字,已收入《盛唐与东北亚政局》(王小甫主编)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22,《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专著,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23,《天圣令复原唐医疾令所见官民医学之分野》,《历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我觉得导师不让送审主要还是论文的问题最大,一般导师不可能因为个人问题不让送审,毕竟这是学生毕业大事,不是小事。 第一类:论文质量实在太差的确不能给通过。 这类论
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变革和教育变革的深入,作为教育学科群中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双重意义的核心学科之一的教育哲学需要对此作出合理回应。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
写他的实际职称可以是: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之类的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也可以是讲师、高级实验师!
有靠谱,具体选择的时候,考虑下老师和自己的专业是否匹配,以及教学经验,师资背景等。
博士论文是博士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与普通大学相比,本科论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学术性和专业性。因此,博士论文的测试比普通论文更严格。规则如下:1.硕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