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55

无锡美艺馨
首页 > 毕业论文 > 薛华复旦毕业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sanwangyue

已采纳

王勃是神童。他的神,不仅是聪明,而且还早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哪像不到20岁的人写的?短短两句诗、10个字,境界宏大,格调豪迈,乐观豁达,情感跨越了时空,温暖和激励了无数离子。       其实,遍览王勃的送别诗,如此豁达之作极少,大多低沉悲切,这和他的人生际遇分不开。       1,从“奇才”到“歪才”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16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幽素科,唐朝科举制科目之一),得到了“朝散郎”一职,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命官。这之后,他才思泉涌,写了一篇《乾元殿颂》,大拍高宗马屁。文章绮丽惊艳,高宗得知文章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连呼“奇才”。       朝散郎毕竟是个闲官,主考官见王勃如此有才,就把他介绍给沛王李贤,当了沛王府修撰。王勃很讨沛王欢心,渐渐就不知高低了,毕竟年少气盛。有次,沛王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为沛王助兴,写了一篇500字的檄文《檄英王鸡》,声讨英王的鸡。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可称骈体文中的精品。但文章写得再好,如果矛头指错了,当然就有了麻烦。不会说话的鸡无故挨了一通损,可皇上不干了。高宗看了此文很生气,认为王勃是歪才。高宗觉得,二王斗鸡,你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也就罢了,反倒作檄文(古代属于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之类的文书),夸大事态,挑拨离间,应该逐出王府。王勃无奈,伤心地去了蜀地。       2,“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别薛华》是王勃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一带)写的:       送送多穷路,       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       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       俱是梦中人。       薛华是王勃的老乡兼好友。那日,薛华远行,王勃相送。他要去的地方可能又偏又远吧,所以王勃一开头就说“送送多穷路”,“送送”就是来来回回、送来送去的意思,可见恋恋不舍。为什么?因为未来“多穷路”。这两句借送友远行,也喻世路艰难,语义双关。后面四句,写友人也写自己:未来的路(也包含人生之路)很远,可能命途多舛。结尾两句,写各自要承受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不论咱们各自远行到何方,彼此的梦里都会有你我。       当时王勃在蜀地,心情不佳,这首诗发泄了他不满现实、感叹人生悲苦的情绪,也表达了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王勃是山西人,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当然也是山西人。两个在异乡的同乡人,还要你送我、我送你的,这就是“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个中凄苦,非旁人可理解。       这首诗写得惨惨淡淡,读者以为他俩今生难再见。哪想,他们相隔时间不久就又见面了。但咱们没见到二人的见面之喜,只看到了王勃的一首诗《重别薛华》,可见是重逢不久又分开了:      明月沉珠浦,       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       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       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       还望独潸然。       这首诗写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上一首写于绵州,这首写于成都。       好友再相见又再别离,才华横溢却不得不在异乡飘零,王勃的心情可想而知。他表面写景,同时把自已(也包括薛华)喻为明珠沉于泥塘(“明月沉珠浦”),愤懑溢于言表。放眼望去,楼台绝岸,秋水长天。想当下,旅途漂泊千里;看将来,眼下的凄惶情景,恐怕要陪伴一辈子了。结尾两句,他已经难以自控,“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未来的旅途(也含人生旅途)只有泪水相伴了。     《别人》(四首)也是王勃在蜀中的伤心之作。这几首诗不是在一个地方写的,送别之人也不同。现选二首做鉴赏:       其一       久客逢馀闰,       他乡别故人。       自然堪下泪,       谁忍望征尘。       其二       江上风烟积,       山幽云雾多。       送君南浦外,       还望将如何。       在异乡,王勃自己本就是客人,还要送人别离,心里肯定更别扭,所以在蜀中3年里写的送别诗,大都低沉悲伤。       送别亲人或朋友,肯定会悲伤,但王勃年纪轻轻,很多送别诗里却透着超越年龄的身世之感,不是一般送别诗所能比。       3,“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也是王勃流落蜀中之作,时间是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       其一       江送巴南水,       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       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两诗合着看,能了解个大概:送客的地方是巴南江边的津亭,时间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友人要去哪里?遥远的塞北,所以才有两人的惜惜相别。 两首诗,第二首更好,没有伤离别的字句,但每个字构成的环境,却凄清无比。在江边送走朋友后,王勃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心情寂寂。“乱烟笼碧砌”,写烟用“乱”字,形容夜雾弥漫,也写诗人心情的迷茫。“飞月向南端”,一个“飞”字,既写时间推移之快,也有聚散匆匆的感觉。“江山此夜寒”,“寒”字是全诗点睛之笔。正因为朋友远走,诗人才顿觉天地之“寒”。一片离情,都由“寒”字托出。       秋夜,江边,这样的送别本来很怅惘,但却被王勃很自然地融入月景里,离别的伤感从每个字里透出来,又不着痕迹。这种空灵之美,直到多年后的王维诗里才常见。       4,“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王勃的送别诗也不都是低沉哀伤。相比他在蜀中写的送别诗,这首《送卢主簿》则积极多了:     穷途非所恨,       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       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       分袂忽多违。       东岩富松竹,       岁暮幸同归。       诗的前四句写与卢主簿的交往,卢主簿“穷途”也罢、“虚室”也罢,似乎都不大在乎,王勃的敬意油然而生。后四句写送别,开阔豁达。王勃期待着“岁暮”与卢主簿相会于东岩松竹之下,并肩前行。这里的“松竹”,既是长安东岩的实景,也含有诗人的自勉,像松竹那样。       这首诗能乐观向上,是因为诗写得早,是王勃在长安时写的。       《白下驿饯唐少府》也是王勃早年写的,虽是送别,但一点也不悲切:       下驿穷交日,       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       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       当时王勃在白下的驿站(白下,现属南京)送远赴长安的唐少府。诗的头四句写与唐少府的交往,他认为,相交不一定要多早,三观一致即可。后四句写别离,朋友走后,风烟相隔,但“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去吧去吧,不用再说什么了,你去的地方,是太阳那边),意为前途光明,以此勉励友人。       王勃年少成名,在遭遇斗鸡檄文风波之前,他眼里的未来,一定是一条宽广的大道,是为他这样的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铺设的。所以,他诗里的离别,没有愁苦,只有勉励,所以他才能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样温暖又励志的诗句。       王勃流传下来的诗有80来首,写别离的有16首,所占比例不多。其中去蜀中之前在长安的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都昂扬向上,天宽地阔,大气磅礴。       5,“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被逐出沛王府这件事,对王勃来说是致命的。从此,乐观、豪放渐渐变成了凄苦、忧郁。       被贬到相对荒蛮地方的古人多了去了,杜审言被贬峰州(今属越南)、王昌龄被贬龙标(今在湖南怀化一带)、柳宗元被贬柳州(今广西柳州)并客死他乡、刘禹锡被贬湖南广东重庆20多年、苏轼被贬海南,但也没见他们愁苦得如何如何。       但王勃不一样。他家境优越、家传深厚,爷爷王通是隋末唐初大儒,学生遍及各地;他是神童,年少即入朝为官,一帆风顺。所以,他受不了挫折。     《秋江送别》(二首)是王勃在蜀中写的,其中一首如下:       归舟归骑俨成行,       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       已觉山川是两乡。       客中送客,异常伤感。此诗同时以江水、归舟等意象来表达别情和乡情,感情深沉绵长。王勃说,由于离别,仅仅是一江之水,却隔成了两个世界(“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所表达的情感,感动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由此,这两句诗也成千古名句。       看王勃的这两句诗,忽然想起王昌龄的两句诗。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50岁的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龙标远在湘西,当时是很荒的地方,王昌龄在这里一住就是8年,迎来送往,写了不少送别诗。       和很多诗人不同,王昌龄的送别诗,悲伤的句子少,胸襟更豁达,能给人力量。比如他在任龙标尉期间写的《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诗里说,流过龙标的沅江,也流到武冈,两地有沅江相连,我们其实并未分别。青山绿水一路相连,我们共沐风雨;一轮明月同时辉映你我,我们又何曾身处两地?风雨相同,明月与共,人在两地,情同一心。“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十四个字能展现如此博大的胸襟、如此温暖的宽慰,冠绝古今。       王勃的“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其意思和王昌龄的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正好相反。王勃说,别看仅仅是一条江水,就把我们隔成了两个世界。王昌龄说,不论多远,我们同饮一江水、同在明月下,这等于没有分开啊。      两组名句各有千秋,但我更喜欢王昌龄的。       6,“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他的一个朋友在虢州(今河南西部灵宝一带)公干,给他谋了虢州参军之职。这期间,有个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就杀了他。王勃因此犯了死罪,幸遇大赦,保住一命。不过也有说王勃藏匿官奴一事,是与王勃有过节的人下的套。       王勃的死罪免了,但他父亲却受他牵连,被贬到偏远的交趾(今属越南)。       王勃出狱一年多后,朝廷恢复他的旧职,但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去赴任。老爹受连累被贬遥远的交趾,王勃万分自责和羞愧,说什么也得去看看老爹啊。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天,王勃从洛阳沿运河南下,一路奔波,到第二年春夏才到交趾县见到了老爹。在去探望老爹的途中过南昌,他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诗及序。       王勃返程时正是夏天,南海风急浪高,王勃过海时不幸溺水,惊悸而死,时年27。       王勃有一首古体诗《落花落》: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       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       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       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       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       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       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       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       台上起双鬟。       这首诗写花落的场景,实际上是写自己,用落花象征自己,人生的感慨(伤感)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这是王勃的临终绝笔,说得挺吓人,好像要自杀似的。这首诗是他出狱后写的,应该写于674-676年间的某个春天。经这次打击,王勃似乎更灰了,从内容看,诗里透出的春天虽美好但人却年华老去(其实才二十几岁,哪跟哪啊)的春伤之感,确带有厌世的情绪。即便王勃后来没有溺水英年早逝,恐怕也不一定能走出这种青春已逝、无心向前的情感困局。

114 评论

ShangHaiWendy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如果没有吃过苦的话,那么将来步入社会以后真的会举步维艰,一定会让孩子将来吃更多的苦。

327 评论

monica的私人花园

闵现斌一九四六年沛县陈新庄被国民党杀害地下党

255 评论

自high患者

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这句话说的是有道理的,有时候让孩子吃点苦是有好处的。而且这些苦并不能称之为“苦”,我觉得这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对自我的提升。

230 评论

chaorenxiaoling

毕业论文都要求,大学白上了吧,真是懒到无可救药

330 评论

静香陈陈

姓名 被害时间 被害地点 人数 原由 无名氏 制造局内 3 上海制造局驻军,随唐尧臣策应徐企文起义被捕,与唐同时被杀 陆永兰 制造局内 1 中华民国工党党员,5月29日攻打上海制造局被俘 高复林 制造局内 1 中华民国工党党员,5月29日攻打上海制造局被俘 罗春廷 西炮台 1 又名陆千野,党人案 俞镇岳 西炮台 1 党人案 潘匡世 西炮台 1 党人案,与聂振东同时被害 张良明 西码头 1 侠义铁血团成员,因虹口炸弹案被捕引渡 程玉山 西炮台 1 策动军队起义案 王杰 西炮台 1 程玉山案 黄松林 西炮台 1 程玉山案 张克明 西炮台 1 与何海鸣等策动起义案 贾南洲 西炮台 1 湖北二次革命案 陈炳美 西码头 1 又名陈小和,策动上海制造局驻军案,5月27日被捕 陈乔荫 西炮台 1 5月30日闸北起义案泄,被捕14人之一 王锦山 西炮台 1 陈乔荫案 章根 西炮台 1 陈乔荫案 陈申明 西炮台 1 陈乔荫案 戴天雄 西炮台 1 侠义铁血团领导人,曾为东北讨袁军司令、决死团团长。6月8日被捕 杨弼藩 西炮台 1 又名杨小宝,定远起义案 颜绍武 西炮台 1 扬州起义案,9月21日被捕 俞炳昆 西炮台 1 参与上海二次革命,后又策动昆山、常州、宜兴警察案 裘茂根 西炮台 1 6月中旬于华龙路被捕 陈宝珊 西炮台 1 于闸北天保里被捕 郑道华 西炮台 1 8月17日金利源码头(今十六铺码头),向郑汝成投弹案被捕 朱耀南 西炮台 1 因夺军械,定期起事,10月23日被捕 金汉章 西炮台 1 因刺郑汝成案被捕 冯汉样 西码头 1 肇和舰水手,肇和舰起义案 谢求 西炮台 1 肇和舰水手,肇和舰起义案 庄玉坤 西炮台 1 肇和舰水手,肇和舰起义案 余燎 西炮台 1 肇和舰水手,肇和舰起义案 莫振声 西炮台 1 肇和舰水手,肇和舰起义案 陈玉麟 西炮台 1 肇和舰起义时攻打二区警署12月6日被捕 陈道尧 西炮台 1 党人案 夏成普 西炮台 1 党人案 鲍德俊 西炮台 1 肇和舰起义时攻打二区警署12月6日被捕 叶大秀 西炮台 1 肇和舰水手,肇和舰起义案 王大共 西炮台 1 肇和舰水手,肇和舰起义案 刘元洪 西炮台 1 肇和舰水手,肇和舰起义案 谭桂福 西炮台 1 9月11日《亚细亚报馆》投弹案 刘之远 西炮台 1 肇和舰水手,肇和舰起义案 王知 西炮台 1 进攻徐家汇警署案 戴光太 西炮台 1 进攻徐家汇警署案 薛得胜 西炮台 1 进攻徐家汇警署案 许荩臣 西炮台 1 进攻徐家汇警署第 田璧成 西炮台 1 又名田辅基,8月5日被捕 赵 烈 西炮台 1 浙江起义案,8月19日被捕 马龙飞 西炮台 1 赵烈案同时被捕 尹神武 龙华大操场 1 被诬为孙祥夫,以刺郑汝成案,1917年11月27日于白尔路442号被捕 张汇滔 普安路国恩寺门口 1 淮上军司令、中华革命党安徽支部长,被刺后,2月5日去世说明:已立传略和事略者,本表不予重复。二、寓境其他名人简表姓名 籍贯 生卒年代 寓境年份 住址 说明 宁调元 湖南醴陵 1883~1913 1907 八仙桥鼎吉里4号 汉口二次革命发动者,诗人 张聿光 浙江绍兴 1885~1966 1910 斜土路514号 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校长 蒋介石 浙江奉化 1887~1975 1915 白尔部路新民里11号贝勒路369号 国民党总裁 柏文蔚 安徽寿县 1876~1947 1917 环龙路渔阳里2号 安徽都督、国民革命军军长 宋庆龄 广东文昌 1893~1981 1918 莫利哀路29号、环龙路63号 孙中山夫人 李书城 湖北潜江 1882~1965 1920 望志路106号 湖北自治军司令 沈钧儒 浙江嘉兴 1875~1963 1921 贝勒路天祥里20号 《中华新报》主笔 郭沫若 四川乐山 1892~1978 1923 环龙路44号 《创造周报》、《创造日报》编辑 于右任 陕西三原 1879~1964 1924 喇格纳路130号 上海大学校长 蒋经国 浙江奉化 1910~1988 1924 圣母院路庆顺里3弄9号 蒋介石之子 章锡琛 浙江绍兴 1889~1969 1926 霞飞路霞飞坊35号 开明书店经理 郑毓秀 广东宝安 1891~1959 1927 马斯南路88号 法租界第二特别法院院长 丁西林 江苏泰兴 1893一1974 1927 亚尔培路331号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袁希涛 江苏宝山 1866~1930 1927 贝勒路恒庆里39号 江苏省教育会会长 黄伯樵 江苏太仓 1890~? 1927 环龙路98号 上海市公用局局长 严独鹤 浙江桐乡 1889~1968 1928 吕班路三德坊7号 《新闻报》副总编辑 魏道明 江西德化 1901~1978 1928 马斯南路88号 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 沈从文 湖南凤凰 1902~1988 1928 萨坡赛路204号 作家 叶浅予 浙江桐庐 1907~1995 1928 贝勒路广恒里 画家 杨贤江 浙江余姚 1895~1931 1929 福煦路明德里52号 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黎锦晖 湖南湘潭 1894~1967 1930 萨坡赛路290号 音乐家 黄宾虹 安徽歙县 1865~1955 1930 西门路214号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 王晓籁 浙江嵊县 1886~1967 1930 环龙路环龙别墅10号 全国商会联合会理事长 钱杏邨 安徽芜湖 1900~1977 1930 吕班路万宜坊38号 文学家 王任叔 浙江奉化 1901~1972 1930 西门路西门坊 中国文艺协会秘书长 江一平 浙江杭县 1898~1971 1930 高乃依路 律师,东吴大学法学教授 张东荪 浙江杭县 1887~1973 1930 贝勒路同益里9号 光华大学教授 邵元冲 浙江绍兴 1890~1936 1930 萨坡赛路211号 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 张默君 湖南湘乡 1884~1965 1930 萨坡赛路211号 立法院立法委员、邵元冲妻 王敬礼 浙江黄岩 1885~? 1930 亚尔培路205号 中央研究院会计处主任 孟森 江苏武进 1868~1938 1930 西门路润安里49号 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世琼 四川峨眉 1888~? 1930 福履里路130弄3号 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科主任 曹惠群 江苏宜兴 1885~? 1930 白莱尼蒙马浪路振华里32号 大同大学校长兼化学教授 周仁 江苏南京 1892~1973 1930 白尔部路新民里12号 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 蒋兆和 四川泸州 1904~1986 1931 吕班路大陆访17号 上海美专国画科主任、教授 诸闻韵 浙江安吉 1894~1940 1931 鲁班路李家宅90号 上海美专教授 姜丹书 江苏溧阳 1885~1962 1931 萨坡赛路230号 上海美专教育系主任、教授 张辰伯 江苏无锡 ?~1949 1931 亚尔培路步高里19号 上海美专艺术教育系主任、教授 李烈钧 江西武宁 1882~1946 1931 马斯南路125号(今思南路91号) 国民政府委员 程潜 湖南醴陵 1882~1968 1931 马斯南路123号 国民政府委员 丁玲 湖南临澧 1904~1986 1931 吕班路万宜坊60号 作家 吴敬恒 江苏武进 1865~1953 1931 环龙路芯丰里10号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常委 沈元鼎 浙江绍兴 1895~? 1931 陶尔斐斯路四合里34号 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教授 刘大钧 江苏丹徒 1891~1962 1931 霞飞路兴业里6号 国民政府主计处主计官兼统计局局长 沈熊庆 上海 1900~? 1931 霞飞路和合坊4号 复旦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 颜任光 广东崖县 1888~1968 1931 劳神父路604号 光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兼教授 方子卫 浙江镇海 1902~? 1931 吕班路万宜坊71号 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校长 蔡廷锴 广东罗定 1892~1968 1931 金神父路金谷村 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军长 林森 福建闽侯 1868~1943 1932 金神父路330弄3号 国民政府主席 陈铭枢 广东合浦 1889~1965 1932 环龙路善庆坊10号 京沪卫戍司令长官 何香凝 广东南海 1879~1972 1932 辣斐德路辣斐访8号 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廖仲恺夫人 徐懋庸 浙江上虞 1910~1977 1932 金神父路花园坊106号 作家 曹聚仁 浙江浦江 1900~1972 1932 金神父路花园坊107号 作家、记者 诸乐三 浙江安吉 1902~1984 1933 鲁班路李家宅90号 上海美专教授 王远勃 广东澄海 ?~1950 1933 金神父路花园坊73号 上海美专副校长、西画系主任兼教授 王济远 江苏武进 1893~1975 1933 萨坡赛路312号 上海美专教授 俞剑华 山东济南 1895~1979 1933 西门路西湖坊66号 上海美专教授 章衣萍 安徽绩溪 1902~1946 1933 环龙路花园别墅25号 上海美专教授 胡祖同 浙江鄞县 1887~1936 1933 陶尔斐斯路四合里40号 中央银行国库局总经理 虞洽卿 浙江镇海 1867~1945 1933 高乃依路20号 上海总商会会长 席德懋 江苏吴县 1892~1952 1933 辣斐德路599号 中央银行业务局总经理 陈洁如 浙江镇海 1900~1971 1933 吕班路巴黎新村8号 又名陈璐,蒋介石前妻 袁牧之 浙江宁波 1909~1978 1933 霞飞路689号 电影演员 瞿白音 江苏嘉定 1910~1979 1933 霞飞路689号 作家,电影编导 史良 江苏常州 1900~1985 1933 辣斐德路辣斐坊1号 律师 胡敦复 江苏无锡 1886~1978 1933 吕班路万宜坊13号 大同大学校长 韩组康 湖南长沙 1894~1968 1933 薛华立路155弄3号 中国化学会和中华化学工业会理事 应时 浙江吴兴 1886~? 1933 薛华立路第二特区法院 上海特区地方法院民事庭庭长、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 汤震龙 湖北蕲水 1892~? 1933 福履里路148号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第十六区工赈局局长 邹秉文 江苏吴县 1893~1985 1933 萨坡赛路312号 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常务委员 徐学禹 浙江绍兴 1904~? 1933 金神父路金谷村58号 上海电话局局长 雷沛鸿 广西南宁 1888~1967 1933 金神父路354号 江苏省教育学院教授兼研究实验部主任 倪贻德 浙江杭州 1902~1970 1934 吕班路花园村4号 上海美专教授 钱大钧 江苏吴县 1893~1982 1934 辣斐德路辣斐访15号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薛笃弼 山西解县 1892~1973 1935 马斯南路95号 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水利部长、解放后任上海律师学会副主任 张大壮 浙江杭州 1903~1980 1935 辣斐德路永裕里91号 国画家 唐拾义 广东三水 1874~1939 1936 辣辣斐德路532号 唐拾义父子制药厂经理 朱志尧 江苏青浦 1863~1955 1936 吕班路万宜坊41号 求新机器制造厂创办人 胡政之 四川成都 1883~1949 1936 辣斐德路万福坊 《大公报》主笔 张耀翔 湖北汉口 1893~1964 1936 金神父路金谷村42号 商务印书馆特邀编辑 包天笑 江苏吴县 1876~1973 1936 爱麦虞限路静村6号 作家 赵丹 山东肥城 1915~1980 1936 环龙路锡荣别墅3号 电影演员 金国宝 江苏吴江 1894~1963 1936 蒲石路怡安坊38号 交通银行总稽核 林淡秋 浙江海宁 1906~1981 1937 辣斐德路441号 作家,左联常委 李萍倩 安徽桐城 1903~1984 1937 霞飞路霞飞坊119号 电影编导 邵式军 浙江余姚 ?~1964 1937 巨籁达路299弄3号 苏浙皖税务总局局长 丘哲 广东梅县 1885~1959 1937 环龙路56号 统一社发起人之一 唐豪 江苏吴县 1897~1959 1937 萨坡赛路190号 律师 瞿直甫 江苏崇明 1889~1944 1937 蒲柏路328号 瞿直甫医院院长 顾坤伯 江苏无锡 1905~1970 1938 占家湾卢家弄3号 上海美专教授 朱文侯 浙江平湖 1895~1961 1938 望志路南永吉里41号 上海美专教授 王个簃 江苏启东 1897~1988 1938 吕班路幸福坊4号 上海美专中国画系主任兼教授 金华亭 浙江金华 1901~1941 1938 萨坡赛路218号 《申报》记者 姚名达 江西兴国 1905~1942 1938 霞飞路523号 商务印书馆编辑 李青崖 湖南湘阴 1884~1969 1938 爱麦虞限路166弄10号 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上官云珠 江苏江阴 1920~1968 1938 马浪路西成里40号 电影演员 徐元诰 江西吉安 1877~1956 1938 辣斐德路422号 中华书局《辞海》编纂 王伯元 浙江慈溪 1893~1977 1938 马浪路49号 中国实业公司董事长 王汉伦 江苏苏州 1903~1978 1938 圣母院路150号 电影演员 汪祎成 江苏无锡 1910~1978 1938 环龙路188弄3号 国民政府司法院司法行政部主任参事、顾问 吴斐月 浙江义乌 1907~1983 1938 吕班路万宜坊32号 《申报》编辑 金雄白 江苏青浦 1904~1985 1938 吕班路201弄48号 律师 俞颂华 江苏太仓 1893~1947 30年代 福煦路国民里8号 《申报月刊》总编辑 张善孖 四川内江 1882~1940 30年代 马浪路西成里16、17号 上海美专教授 张大千 四川内江 1899~1983 30年代 马浪路西成里16、17号 上海美专教授 张德怡 浙江温州 1879~1970 30年代 福煦路明德里52号 上海美专教授 关良 广东番禺 1900~1986 30年代 金神父路花园坊 上海美专教授 陈抱一 广东新会 1893~1945 30年代 霞飞路霞飞坊290号 上海美专教授 吴觉农 浙江上虞 1897~1989 30年代 金神父路花园坊2号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副主席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 林汉达 浙江镇海 1900~1972 1941 薛华立路103弄27号 之江大学教授、教务长兼教育系主任 胡山源 江苏江阴 1897~1988 1941 金神父路129弄93号 作家、文学翻译家 陆小曼 上海 1903~1965 1942 环龙路花园别墅11号 作家、画家 陈群 福建闽侯 1890~1945 1942 环龙路201号 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时局策进委员会委员 厉尔康 浙江杭县 1888~1967 1945 茂名南路165弄2号 国民政府军陆军中将 周予同 浙江瑞安 1898~1981 1945 马浪路新民村24号 复旦大学教授 吴克坚 湖南平江 1900~1986 1945 林森中路霞飞坊59号 金刚公司经理(中共上海市委地下工作者) 陈果夫 浙江吴兴 1892~1951 40年代 茂名南路67号 国民党中执常委 洪兰友 江苏江都 1900~1958 40年代 中正南二路118弄23号 国民政府内政部长 罗家伦 浙江绍兴 1897~1969 40年代 中正南二路64号 驻印大使 戴愧生 福建南安 1892~1979 40年代 林森中路来德坊39号 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副部长 张嘉璈 江苏宝山 1889~1979 40年代 茂名南路193号 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央银行总裁 秦德纯 山东沂水 1893~1963 40年代 西门路455号 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 卢汉 云南昭通 1895~1974 40年代 思南路44号 云南省主席 陈良 浙江临海 1895~? 40年代 复兴中路539号 国民政府粮食部次长 秦伯未 上海 1901~1970 40年代 嵩山路振平里20号 著名中医 陈长蘅 四川荣昌 1888~1987 1946 思南路57号 国民政府行政院主计部主计官 唐生明 湖南东安 1906~1987 1946 中正南二路78号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将设计委员 许涤新 广东揭阳 1906~1988 1946 思南路117号 中共驻沪办事处工作人员 邹鲁 广东大埔 1885~1954 1946 绍兴路58号 国民政府委员 许世英 安徽秋浦 1873~1964 1946 合肥路588号 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蒙藏委员会委员长 汪倜然 安徽黟县 1906~1980 1946 黄陂南路福熙村4号 《大晚报》编辑、主笔 秉志 河南开封 1889~1965 1946 陕西南路309号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教授 邓叔群 福建福州 1902~1970 1946 陕西南路309号 中国科学社真菌研究室研究员 曹俊 江苏宝山 1918~1971 1947 茂名南路219号 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副主任委员兼青年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旦平 上海 1911~1975 1947 雁荡路71号 律师 张知本 湖北江陵 1881~1976 1948 复兴中路553弄17号 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 毛人凤 浙江江山 1898~1956 1948 长乐路118号 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局长 李宗仁 广西临桂 1891~1969 1948 林森中路188号 中华民国代总统 卢于道 浙江鄞县 1906~1985 1948 陕西南路309号 中国科学社总干事 朱经农 江苏宝山 1887~1951 1948 绍兴路中华学艺社 光华大学校长 张大煜 江苏江阴 1906~1989 1948 林森中路494号D202室 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兼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顾翼东 江苏吴县 1903~1996 1948 重庆南路万宜坊72号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化验室主任 王志稼 江苏吴县 1897~1983 1948 复兴中路545号 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 刘永纯 江苏扬州 1897~1953 1948 中正南二路207号 上海巴斯德研究院院长兼震旦大学教授 张鋆 浙江平阳 1890~1977 1948 建国东路318弄12号 上海东南医学院教授 郑兰华 浙江嘉兴 1895~1971 1948 建国东路334弄19号 中央大学教授 严志弦 江苏武进 1905~1968 1948 建国中路薛华坊16号 复旦大学教授 薛绍清 江苏江阴 1897~1976 1948 永嘉路19号 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兼教授 徐铸成 江苏宜兴 1907~1991 不详 辣斐德路万福坊 《大公报》主编 杨村彬 北京 1911~1989 50年代 绍兴路56号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 鲍乐乐 浙江杭州 1901~1963 金陵中路257弄4号 滑稽演员 平海澜 江苏松江 1885~1960 建国西路196号 上海市文史馆馆长 袁希洛 江苏宝山 1876~1962 茂名南路126弄6号 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顾仲彝 浙江余姚 1903~1965 南昌路53号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应云卫 浙江慈溪 1904~1967 南昌路136弄48号 电影导演、江南电影制片厂厂长 夏仲芳 江苏松江 1895~1968 兴安路141弄11号 华东医院中医科主任 邝翠娥 广东番禺 1892~1968 瑞金一路118弄24号 第二医学院教授 唐士恒 广东中山 1908~1968 淡水路365号 第二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主任 林奕仙 浙江永嘉 1879~1969 自忠路317弄9号 象棋高手 单养禾 江苏武进 1890~1969 嵩山路振平里18号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 盖叫天 河北高阳 1887~1971 兴安路22号 京剧演员 程门雪 江西婺源 1902~1972 西门路宝安坊1号 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沈永康 上海 1908~1972 淮海中路881号 第二医学院外科教授 周祥生 浙江定海 1895~1974 陕西南路63弄8号 祥生汽车行创办人 陈娟娟 四川乐山 1929~1976 太仓路186号 电影演员 毛啸岑 江苏吴江 1900~1976 重庆南路169弄60号 上海市工商界政治学校副教务长 黄桂秋 安徽安庆 1905~1978 瑞金二路225弄36号 京剧演员 顾均正 浙江嘉兴 1901~1980 淮海中路927弄63号 开明书店编辑,科普作家 蒋湘青 江苏宜兴 1899~1981 永年路149弄59号 上海体育专科学校副校长 田桓 湖北蕲春 1893~1982 复兴中路320弄72号 孙中山秘书,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魏指薪 山东曹县 1897~1984 兴安路鸿安坊4号 上海市伤科研究所副主任 赵景深 四川宜宾 1902~1985 淮海中路四明里6号 复旦大学教授 康泰 北京 1927~1985 皋兰路29号 电影演员 张雪父 浙江镇海 1911~1987 瑞金二路129弄9号 画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 沈锡元 上海 1904~1988 陕西南路39弄29号 上海广慈医院外科主任 陶菊隐 湖南长沙 1898~1989 淡水路332弄3号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杨荫深 浙江鄞县 1908~1989 陕西南路25弄7号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 刘斌昆 北京 1902~1990 马当路328弄32号 京剧演员 林风眠 广东梅县 1898~1991 南昌路53号 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王万龄 云南腾冲 1900~1992 重庆南路179弄6号 国民政府军85军中将副军长 唐君远 江苏无锡 1900~1992 茂名南路151号14室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邝安堃 广东番禺 1902~1992 复兴中路569号 上海高血压研究所所长 陆俨少 江苏嘉定 1903~1993 复兴中路346弄8号 国画家、艺术教育家

305 评论

相关问答

  • 复旦在线毕业论文

    复旦大学研究生论文要求,比较复杂。至少要一万字以上。可询问学校研究生院,最直接的是问你的导师。

    遥遥望沙飞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薛华复旦毕业论文

    王勃是神童。他的神,不仅是聪明,而且还早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哪像不到20岁的人写的?短短两句诗、10个字,境界宏大,格调豪迈,乐观豁达,情感跨越了

    无锡美艺馨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复旦imba毕业论文

    "港大-复旦IMBA项目的含金量毋庸置疑,但你说的“更好”是个主观问题,“更好”永远是更合适你自己的。要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我们可以简单考察这个项目和其他项目

    fenny8023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复旦毕业论文学分

    经济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 本专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

    adamjackjaso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周健复旦毕业论文

    哪些人适合选择“对外汉语”作为自己考研的专业呢?我认为以下这些同学适合选择“对外汉语”: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中文各专业的本科生,外语专业的本科生,其它有志于对

    崎岛莫奈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