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02

boboyoung1983
首页 > 毕业论文 > 关于笔墨纸砚的毕业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dgjcxsgbjj

已采纳

宣笔 泾县产笔,历史久远。相传古代自有书契以来,我国便开始有笔,不过早期的毛笔很简易,也不叫笔。战国时期楚称笔为聿,吴称不律,燕称弗,到了秦代始称为笔。据记载,公元前二二三年,泰将蒙恬南伐楚国,路过中山(即现在宣城、泾县一带),得 到毛纯质佳的兔毫,遂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后人因称豪恬为笔工之祖师,那么,这种以中山之毫所制的亲笔,应该说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 宣笔选料严格、精工细作,具有装模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尖圆齐健兼全的独特风格。唐、宋时代,宣城兔毫(又称紫毫)笔极受书画名获的仰慕和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脍炙人口的《紫毫笔诗》:“江商石上有老兔,吃刘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又云:“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诗人耿伟在亲试宣笔后,欣然写 了《咏宣州笔》,盛赞道:“落纸惊风起,摇 空邑露浓,舟奇与纪事,舍此复何从!”唐律把宣笔列为“贡品”,作了“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二两”的规定。到了宋代,笔工巧匠辈出,制笔技术又前进了一步,笔杆的雕镂艺术也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当时全国制笔业中,以宣城诸葛高、诸葛渐、诸葛元等名声最重。梅圣俞诗赞:“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著名文学家苏东坡 应试时用宣州笔,经“终试不败”,遂“以为珍玩”,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谓除宣城外,不仅岭南无笔,就连“都下”亦无称心之笔。宣笔产于我省泾县,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因品质优良,曾被列为“贡品”、“御用笔”。宣笔选料精慎,工艺要求严格,主要以兔毛、羊毛、狼毛为原料,有“装潢雅致、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的独特风格。有260多个品种,其中“古法胎毫”、“梦笔生花”’、“莲蓬斗笔”等品种,为笔中精品。 徽墨 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砚 笔、墨、纸、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也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绚丽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独特的神韵和风采,精美博深的艺术造型,为灿烂的中华文化谱写出累累篇章,被誉为“文房四宝”。现在,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文房四宝”中的砚。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所以发墨之石就是砚。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著名的“龟形陶砚”。“龟形陶砚”长厘米,宽厘米,通高厘米,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里。“龟形陶砚”整体为龟形,龟背为盖,上刻精致的龟甲纹,腹部是一个斜坡砚面,底部有一个“寅”字。龟四足撑地,后高前低,龟首伸头微昂,作爬行状,形象刻画清晰,栩栩如生。泥质细腻,呈灰色,是唐代龟形砚中的精品。 笔、墨、纸、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讲究,所谓“名砚清水,古墨新发,惯用之笔,陈旧之纸”,合起来是整个一套,再写出我们的文字,综合成为我们独特的传统书法艺术。

145 评论

太仓站沈

宣笔 泾县产笔,历史久远。相传古代自有书契以来,我国便开始有笔,不过早期的毛笔很简易,也不叫笔。战国时期楚称笔为聿,吴称不律,燕称弗,到了秦代始称为笔。据记载,公元前二二三年,泰将蒙恬南伐楚国,路过中山(即现在宣城、泾县一带),得 到毛纯质佳的兔毫,遂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后人因称豪恬为笔工之祖师,那么,这种以中山之毫所制的亲笔,应该说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 宣笔选料严格、精工细作,具有装模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尖圆齐健兼全的独特风格。唐、宋时代,宣城兔毫(又称紫毫)笔极受书画名获的仰慕和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脍炙人口的《紫毫笔诗》:“江商石上有老兔,吃刘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又云:“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诗人耿伟在亲试宣笔后,欣然写 了《咏宣州笔》,盛赞道:“落纸惊风起,摇 空邑露浓,舟奇与纪事,舍此复何从!”唐律把宣笔列为“贡品”,作了“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二两”的规定。到了宋代,笔工巧匠辈出,制笔技术又前进了一步,笔杆的雕镂艺术也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当时全国制笔业中,以宣城诸葛高、诸葛渐、诸葛元等名声最重。梅圣俞诗赞:“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著名文学家苏东坡 应试时用宣州笔,经“终试不败”,遂“以为珍玩”,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谓除宣城外,不仅岭南无笔,就连“都下”亦无称心之笔。宣笔产于我省泾县,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因品质优良,曾被列为“贡品”、“御用笔”。宣笔选料精慎,工艺要求严格,主要以兔毛、羊毛、狼毛为原料,有“装潢雅致、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的独特风格。有260多个品种,其中“古法胎毫”、“梦笔生花”’、“莲蓬斗笔”等品种,为笔中精品。 徽墨 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128 评论

重塑新我

不是我写的书法鉴赏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一)书法展现传统精神《兰亭阁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从小就认识的并被灌输为最伟大的书法家,而《兰亭阁序》也成了行书的绝品。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从《晋书》这段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隐逸以后的生活。他和他的朋友们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欢愉。这也正是数千年文人所推崇的。王羲之的飘逸自然,张旭的洒脱无拘,颜真卿的钢筋有力。。无一不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真谛。。书法的工巧,若汉隶《曹全碑》;书法的天真,若苏轼《丰乐亭记》;书法的自然,若《兰亭阁序》;书法的方正`丰润`紧接`宽博`雄浑。。。书法的那种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让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种东西他们抓住了,我以为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二)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打开一部部中国书法史书和一卷卷前贤法帖珍品,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些特殊人物的影子。然而这些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的作用却绝不像影子一样无足轻重,他们的力量和影响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他们就是那些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书法是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课,它甚至关乎着一国之君的脸面和尊严。长期的笔墨研习,增长了帝王的书写能力和欣赏能力。即使是那些金戈铁马打下江山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他们也必须学习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唐太宗`乾隆都是对书法极度的喜爱。而书法一直也是封建士大夫的最爱,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无一没为官进爵的。王羲之,右将军。苏轼,丞相。。。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闻名的大奸臣的书法也是同样受人称赞的,可能其中的一部分是想借助书法的手段来达到不轨的目的,这也恰恰说明了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不断地改朝换代,中国书法艺术仍然能够沿着自己的艺术轨迹继续发展。帝王和王宫大臣们对于书法的兴趣或轻或重,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也许他们有的人是珍爱艺术,有的人是附庸风雅,有的人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有的人是出于装点门面。但是作为书法本体来说,帝王的重视与否确是非常重要的。《三》书法的物质价值中国子民素来有收集的嗜好,而书法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1000年前的唐太宗就是收集到王羲之的《兰亭阁》,并最终将其带入自己的帝王墓。除却有特殊层次含义的书法作品,如帝王的作品(其价值含有帝王特色,故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其他的名品在现在的价值应该也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物质价值。有四个字来形容就一字千金。单就这一点启示就足以说明书法在传统文化的地位。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都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千年书法的历史不仅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毫无疑问应该是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

275 评论

superman0810

需告知论文要求,稿酬。最好有参考题目。

82 评论

Nicole6996

资料,我费了好大的力也没有找到,但有一篇文章,或许对你有所帮助,特摘录如下。文章(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书法在我国秘书史上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与地位。现代秘书工作与我国历史上的秘书工作相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文字书写仍然是现代秘书工作基本的内容,但是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和书写工具的变化,大多从事秘书工作者忽视汉字书写的艺术性,对于传统书法艺术越来越显得陌生。笔者认为,提高现代秘书工作者的书写技能和书法素养,在现代秘书工作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学习书法能提高秘书工作者服务水平。为领导服务,为群众服务,为机关服务,是秘书工作的性质,文字书写在公文管理中仍然有很强的实用性,起草文稿、呈阅文件、会议记录、整理文档等都需大量运用书写手段。当一篇书写优美的文字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悦目——诉诸视觉上的美感;进而赏心——达到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形成亲和的力量。反之,如果书写不规范、不合法度,毫无美感,甚至令人生厌,会影响阅读者的情绪,因此,学习书法,是秘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字写得好与差,是秘书工作者服务水平的体现。其次,学习书法能提高秘书工作者文化素养。中国书法和中国古典文学、哲学、美学密切相关,审美意趣和诗词、绘画、音律等一脉相承。历史上很多著名书法家在文学,绘画,哲学领域都有非凡的造诣,东晋王羲之撰写的《兰亭序》,其书法不仅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文章也被世人视为经典;唐代的颜真卿是著名诗人;宋代苏东坡更是诗、书、画、文章无一不精,同时代著名书法家、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评价说:“东坡之书,学问文章之势,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故他人不及。”因此,秘书工作者学习书法,不仅能提高书写技能,也会广泛涉猎其他姊妹艺术,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达到以“书”养“文”,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目的。第三,学习书法能提高秘书工作者的品格修养。我国古代的士大夫之所以将书法作为“内养”和陶冶性情的必修课,乐此不疲,终老不厌,就在于他们能在书法艺术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把书法作为寄托心胸、抒发感情的消遣品。苏子美曾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欧阳修也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而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作为现代秘书工作者,在繁忙公务之余,远离喧嚣,运笔临帖,凝神静气,心无旁骛,全副身心集于毫端,不仅能提高书写技能,还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克服浮躁的情绪,起到一举多得之效。.

106 评论

XiangZong12

“墨”作为我国文房四宝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产品之一。人们不仅可以用它来书写,还可以用于书法、绘画等艺术。因此,为历代文人所喜爱。

“墨”作为我国古代的书写用品,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从“天然墨”到“人工制墨”的发展历程,人工墨由原来的单一实用功能而逐渐延展至文化鉴赏与收藏的层面,这个时间的“墨”早已不是简单的文房用品,而是成为了文人的赏玩之物。

因而,此时的“墨”便具有了艺术欣赏的价值,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墨文化体系,而这一体系皆完备于宋代。

墨的起源:从“天然墨”到“人工墨”的转变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这其中“墨”出现的比较早,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就有用朱和墨书写的。而当时使用的大都是天然墨,如矿物石墨、燃烧过的木炭、植物墨和动物墨等。

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天然墨己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质地好、可大量生产的“人工墨”便应运而生。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墨是湖北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末期圆柱状墨,“圆柱状,墨色纯黑。圆径、残长厘米”。

到了后来,由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书画艺术的不断成熟,还需要质量更高、产量更大、更易于控制的墨来满足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关于人工制墨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和使用墨的区域逐渐扩大,更加广泛。

相较两汉时期,生产和出土过墨的地区多了江西南昌、江苏南京、浙江新昌、江苏江宁、辽宁北票,尤其是江南地区十分突出。虽然以上地区未必都是墨的产区,但至少说明墨在以上地区的使用是比较常见的。

第二,形成了墨的著名产地。

①陕西隃糜。早在汉代,陕西已经是墨的主要产地,宋人《墨经》记载:“汉贵扶风、隃糜终南山之松。”其中隃糜,即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所制墨最为知名,故以地名为墨名。

②江西庐山。东晋时期,江西南昌尤其是庐山成为了墨的著名产地,时人“贵九江、庐山之松”,书法家卫夫人《笔阵图》曰:“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为之。”今江西南昌多个墓室出土了墨也可佐证。墨的著名产地的形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工制墨的生产和使用迅速发展和成熟的折射。

第三,出现了人工制墨技术的理论总结。

其中,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韦诞,所著《合墨法》,其中对合墨的原料及数量、制作过程、注意事项做了比较系统、详细的总结,具有一定操作性。

书中记载的原料有:醇烟(墨屑)一斤、好胶五两、梣皮、鸡子白(去黄)五颗、真朱砂一两、麝香一两。以上原料为三类:烟、胶、辅料。烟与胶为基本原料,比例为 1:2,其它几项为辅料,分别有益色、增香、防腐的作用。

隋唐五代时期,是制墨业的一个黄金时期。制墨技术得到了飞快的进步,并且出现了一些制墨名家,他们父子兄弟,技艺相承,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隋唐以前,制墨业的重心在北方地区,至唐末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造成了北方地区的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一些制墨工匠徙居江南,促进了当地制墨业的发展,由此,制墨业的重心开始向南方地区转移。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墨”作为中国古代的书写用品。对其使用经历了使用天然墨到人工制墨的发展历程。天然墨一般指的是矿物石墨、植物墨和动物墨等,其中对矿物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不迟于战国末期,人工制墨开始兴起,至两汉不断发展。

宋代文化的痴“墨”行为——促成了宋代的“墨”文化体系

墨的制作与使用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墨的基本功能原是用于书写绘画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制墨业更为兴盛,制墨工艺极大提高,墨品精美,堪称艺术品。因此,“墨”逐渐成为了宋朝文人案头上的把玩之物,宋代文人不仅将墨视为“简牍所资,盖不可少”的工具和颜料,更是投入了很多的情感,墨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情趣和理趣。

就比如大才子苏轼,就曾有“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阁”的这种诗句。在当时,“墨”同样也是宋代文人之间人情往来馈赠佳品,人们赠墨、斗墨、品墨、藏墨,对墨的赏爱在宋代已成风尚,甚至有些人嗜墨成癖,被称为“墨颠”。并且这种玩墨之风,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更加盛行。

而且,要说宋代文人对于墨的喜欢程度有多深?几乎可以说达到了痴迷近疯狂的状态!

在宋朝有一种比较出名的墨,即五代南唐的李廷珪墨。李廷珪是南唐的制墨名家,其墨精坚如金玉,被宋人称为“天下第一品”,并且在庆历年间,还居然出现过其墨价值一万钱的现象。

李廷珪墨:现珍藏于台北博物馆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种墨由于流传至宋朝时,已经不多见,因此宋人视李廷珪墨如同宝玉,如果有机会得到得话,就一定会精心的收藏起来,并且还要将它视为传家宝供奉起来,世代相传。这可能让人觉得有一些不可思议,但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宋朝确实存在。例如根据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录:

因为是传家宝,因此严肃告诫子孙谨慎收藏,不允许自己使用。因此,宋人当时对于墨的珍惜程度,真的是花费万金也不觉得可惜,并且一旦拥用,便觉得自己“富可敌国”,十分荣耀。

如果说宋人只是简单的藏墨,那绝对不足以显示出他们的疯狂。宋人痴迷墨的表现之二,那就是——夺墨。都说世间佳物难得,宋人嗜墨,爱墨之极,见墨便抢,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北宋元祐间书画家“李公择见墨辄夺,相知间抄取殆遍。近有人从梁许来,云‘悬墨满堂’。”甚至大文豪苏轼也不例外,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从苏轼学书法。

174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纸媒的毕业论文

    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纸质媒体应对方法:首先,纸质媒体要增强自身的时效性,缩短发行周期。传统的报刊一般是周刊或者是日刊,而网络一般几分钟就能更新一次,2008年5

    美妮宝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毕业论文关于不要墨守成规

    世上有不少人的终点与起点没有什么区别,而另一些人能把自己不断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就在于人是否能做出人生重大选择时有一种变通的心态。《易经》剥卦中说:“剥,剥

    小公举A酱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叠纸公司的毕业论文

    因为叠纸公司的游戏做得好呗,他们公司以女性的刚性和弹性需求为出发点做的暖暖系列和恋与制作人都非常受欢迎,可以说一个好的定位决定了这个公司的产品的成功与否,另外还

    suibianlaidia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工笔重彩的毕业论文

    “论界首彩陶的艺术魅力”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界首彩陶榜上有名。位于淮河中游的界首,历来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人们用灵

    难般聊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纸的毕业论文

    一、论文构成 毕业论文格式应规范,必须由封面、目录、正文(包括中外文题名、中外文摘要、中外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致谢)三部分构成。论文装订顺序为外封面开题报

    屈小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