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0608
一、《自觉地探索,困境中突破》 徐志伟 陈湾妮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定》一文中,更是提出了“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理念。可见,“整本书阅读”的提法由来已久。 2.吴欣歆在《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一文中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品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能力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3.就语文学科内部而言,整本书阅读势必要运用多种阅读策略以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不仅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书籍进行阅读策略的选择,阅读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采用的阅读策略也应有所不同。二、《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 许峰 1.直到200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整本书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提供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推动认识过程的逐渐完善,促进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承载综合能力的进阶发展。” 3.钱梦龙老师说:“语文课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三、《整本书阅读指导应关注目标、过程和评价》 彭秀兰 1.搭建一定的学习支架是支撑和辅助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保证。读中活动支架主要包括内容理解的支架、阅读方法支架、字词学习支架、语言技巧支架。四、《整本书阅读研究的“三重三轻” 》 任明满 1.在整本书阅读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问,还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提出问题,通过自我提问,对阅读内容的懂与不懂,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五、《整本书阅读内容序列的构建》 陈斐 1.整本书阅读和课堂阅读教学链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课链接一本和一单元链接一本。六、《“整本书阅读”要处理好三对矛盾》 郭跃辉 1.正如徐鹏教授所言:“整本书阅读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正式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也应该通过丰富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点正是语文课程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的应有之义。一线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与指导中,不论是组织讨论活动还是方法指导,都应该明确“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核心任务。 2.深度阅读是用专题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态度与方法走进“整本书”,而浅阅读则是浏览式阅读,仅仅停留在“整本书”的内容概括与把握的层面上。 3.余党绪老师认为:“思辨性阅读的实质就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在对话中达成理解、反思与断言。要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须有两个要素,一是清晰的理解,二是理性的评价。首先要靠文本细读与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文本自身的逻辑;然后用自己的逻辑去判断文本的逻辑,寻找共鸣,或者靠质疑、分析、判断与评价的功夫发现破绽。”七、《“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定位的构想》 程丽华 1.而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则有明确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构建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对优秀和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教学目标,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3.整本书阅读任务的设计,不是百科知识似的梳理总结,不是简单的概括归纳,而是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深入到书本的内核之中,发现一些表面所看不见的东西;或真正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于其中,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评价。 4.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大量多样的阅读,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八、《“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白丽 1.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目前认识并不统一。从当前实践探索及理论探讨来看,多数研究者似乎都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整本的文学经典的阅读。 2.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就强调“整本书阅读要强化学科意识”“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对应的应是文学家写的文学作品”。北京市特级教师来凤华在探讨整本书阅读时也强调“文学经典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想象、自我认可的思想和文化的结晶”。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在探讨“整本书阅读中”时,尽管将“书”界定为“与作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有独特的灵魂与气质的著作,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或者是一部哲学著作如《理想国》。”但在谈及“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时,也明确缩小范围,强调“本文所说的‘整本书’,仅限于文学经典”。 3.笔者认为要想准确理解“整本书阅读”,先得界定“整本书”。此处的“整本书”笔者认为,即完整的一本书,即包括文化经典以及史学、哲学、美学乃至心理学等经典,也包括学术经典;既包括单独成书的中、长篇,也包括作者自己汇编的中、短篇合集。 4.而出现在《课程标准》中的“整本书阅读”,也绝不是学生单向的随意阅读行为,而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由教师主导的一种教学行为。绝不应该是学生随随便便看完了,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看懂、理解、欣赏、评价甚至去应用。
品嵊红木
课题提出的背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关系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老话题,早有定论。阅读多、阅读广泛促进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也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中指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中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时代在发展,电视、录像、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深深吸引,造成学生对文本的不喜欢。因而学生厌读课外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老师比较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但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不问不管。即使向学生发出课外阅读的号召,也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 当前,对课外阅读指导与培养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教师无从下手,也就畏而避之。 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因此,与城市学生相比,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较差。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我们知道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即增加语言文字摄入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或内容?采取哪些阅读方式以及给学生多少阅读量,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而在读与写之间,如何借助读提高写的能力?这里有许许多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模糊之处。同时,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方法在各年级段上如何侧重?特别是高年级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课外阅读与语文课教学如何相兼容?如何结合?如何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寻找有效的途径,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 (二)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两年内突破认识1173个常用字的界限,达到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大幅度增加识字量,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第二阶段(中年级):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辅以作文教学。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年阅读量达到300篇左右)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包括理解水平、记忆水平与阅读速度),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第三阶段(高年级):以作文教学为重点,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能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做到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三、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实验对象的确定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实验对象。但是,考虑到师资、时间与精力以及操作方便等问题,我们决定分阶段定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班级是随机抽样确定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确定一个实验班,即一(1)班、三(1)班、五(1)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级情况基本一致。 (二)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为主,并与教育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相结合,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实践、反思、分析、不断调整,使课题研究稳步实施。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各阶段的初步成果,并通过文献了解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理论依据 我们提出实验课题的理论假设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阶段(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突破阅读关。这个实验构想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矛盾,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识字。如果在这个阶段集中解决了识字问题,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则是阅读。当阅读突破一定数量,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以后,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级以作文训练为重点。 2、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导致了无序。此时,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它迫使涨落逐步衰减,使系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和轨道。如果系统处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涨落不仅不衰减,反而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还认为:远离平衡(即非平衡)的开放系统,才能不断地获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存,并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稳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要成为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必须要形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巨涨落。在涨落的过程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要远离平衡态,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相干效应。识字教学高潮阶段,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为识字服务;阅读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要为阅读服务;作文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要为作文服务。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课内带课外,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使语言仓库里有丰厚的积蓄,需用时,才能游刃有余,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 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就能变“要我阅读” 为“我要阅读”。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蓄了足够的内存,还怕大量而快速的输出吗? 四、课
huixin0090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要从培养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入手,通过教授学生阅读技巧,提高概括、总结能力,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培养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 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注意导读的创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行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涉及到交通环保、自然科学、健康教育、体育卫生等多个领域。体裁有记叙、书信、戏剧、说明文等。教师在导读过程中,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内容和不同体裁,适当地讲解一些与课本有关的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可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 (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给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相关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材料的了解; (3)设计活动,通过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注重选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教材的题材广泛,语言知识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接触这样的阅读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仅仅让学生做课本上的阅读训练是不够的,还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给学生补充一些阅读材料(如:中外名人介绍、历史故事、幽默趣事),让学生自主阅读,从而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注重基础,坚持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词汇量的积累,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1)阅读前,集中处理词汇,在语境中教。遵循“集中识词,反复循环”的原则,在阅读前对整个单元的生词集中处理,为学生提前扫清阅读理解中的障碍,这样阅读课文会更加流畅。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掌握它们的音、形、义,它们的固定搭配,一词多义、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挑选与课文有关的例句。 (2)阅读中,加强猜词训练。阅读文章时,碰到生词切勿惊慌,因为它们既不孤立存在,也非高深莫测,只要抓住一定的线索,运用一些猜词技巧就可以“顺藤摸瓜”地猜出其意思。掌握构词法,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转折词、并列词、因果词、标点符号等方法,掌握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等句式,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阅读后,加强对词汇的复习。艾滨斯浩遗忘规律认为:人的遗忘从认识开始,由快到慢。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后的晚上,第二天早晨、第三天及第七天利用10分钟时间进行相应的轮回复习和整理,有计划地设置有关词汇教学的活动或练习,让学生运用一些关键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进行改写或复述,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为所学词汇的高频率复现创造机会,及时巩固所学单词。 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素质。启发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1)养成“天天读、大声读”的良好习惯。朗读是阅读的第一步,它既可以培养学生默读的基本技巧,又能帮助理解、巩固和记忆所读的材料。朗读既是训练和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有效途径,也是检查学生理解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范读、领读、随录音朗读、伴随情景的朗读、齐读、表情朗读、复述、背诵等。并且不定期地举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表演比赛等,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以后的默读奠定了基础。 (2)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因为朗读毕竟会降低阅读速度和深度。正确的默读应该是用脑读,边读边记有关的重要内容,减少往返,以加快阅读速度。 二、教授学生阅读技巧,提高阅读品质 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堂阅读文章的讲述过程中,有意识、有步骤地引领学生学会阅读。 第一步,初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合适的疑问,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去读,对问题进行简单的回答。第二步,精读课文。1.先看题目,理解题目所要表达的内容。2.读完相对完整的一部分,根据理解,对该部分用英语语言做简单的大意概括。第三步,把握课文。根据所概括的各段段落大意,把各段连起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或简述文章大意。第四步,留心细节,梳理知识点:1.生词与短语的含义与运用。2.难点句子结构的把握和句意的理解。3.成语或谚语的收集。 三、实施整体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能力 整体教学是课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始终将一篇课文作为整体去教,把课文的内容和篇章结构放在突出的地位,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不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和趣味性,不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培养阅读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阅读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整体的含义是从整体上感知和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和课文大意,从课文内容的整体信息出发,逐层深入弄清段落大意及各段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结构,理解其现实意义,深化运用。课文整体教学的步骤分为三步: 第一步: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综合性理解,包括预测、指导、阅读、思考、理解五个环节。 第二步:从课文内容的整体出发,围绕段落大意或主题句对课文进行局部分析,包括发现、自查、问答、讲评、联系五个环节。 第三步:抓住课文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全方位地对课文内容实施综合性运用,包括归纳、总结、具体化与情景化、运用、点题五个环节。 四、重视阅读材料的结构分析,展开有效地从读到写的运用 在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在处理阅读材料时,往往只局限于英语阅读材料本身,没有对英语阅读材料进行结构上的分析,所以学生在进行仿写练习时,往往不得要领,无从下手,这实际上是对阅读材料这个写作范文极大的浪费。因此,教师在处理阅读材料时,要注重对阅读材料结构上的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对阅读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更有利于对学生写作的指导。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建立阅读兴趣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和能力,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断坚持、不断实践,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 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遇到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城镇化是通过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当
幼儿学前 教育 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应当立足于尊重幼儿、培养幼儿的角度,与时俱进,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
我也是会计的,正在写毕业论文。选题方面一般来说,应该选取容易取得数据并且进行分析的题目来写,比如“某企业的财务风险(或者融资问题、筹资问题等等)分析”,就可以找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技巧详解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