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may552000
《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moon黄月月
在《三国演义》的亿万读者心目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除了诸葛亮之外,就要算赵云了。十分有趣的是,日本的广大《三国演义》爱好者在评选“你最喜爱的三国人物”时,也把赵云排在第二位。 我在《论魏延》 一文中指出:“作为历史人物……论才干,论对蜀汉政权的贡献,魏延都比赵云高出一筹。”然而,作为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赵云留给读者的印象不仅大大超过魏延,而且似乎比关羽、张飞还好一些。这是一个涉及艺术魅力来源的问题,很值得探讨。遗憾的是,建国三十几年来,有关赵云的专题论文仅仅只有一篇,对这个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想对此作一点考察。一历史上的赵云,初属公孙瓒,后归刘备,“为先主主骑”(卫队长),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平心而论,在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里,豪杰竞逐,猛将如云,赵云并不算其中最杰出的人物。谓予不信,有史为证——论武勇,赵云不及吕布、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吕布“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 。关羽、张飞都号称“万人之敌”,被目为“虎臣” 。马超被诸葛亮称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黄忠“常先登陷陈(阵),勇毅冠三军” 。赵云呢?其勇敢是毫无疑问的。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役中,他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赞为“一身都是胆”,并从此号为虎威将军 。这与张辽在合肥大败孙权,使孙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甘宁以百骑劫魏营,使曹军“惊骇鼓噪” 可相媲美;但综观其武艺和威名,在当时仍比前述诸人略逊一筹。论功业,赵云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关羽在刘备创业的过程中,每每担任方面重任,可谓刘备的得力助手。早在建安四年(199)刘备重新占据徐州时,就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军事实力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刘琦率领的江夏军队万人,另一部分就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大战后,刘备夺得荆州数郡,即“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又“拜羽董督荆州事”,足见倚重之深。而关羽在荆州败曹仁,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以至“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真可说是功绩赫赫了。张飞功业亚于关羽,亦为刘备股肱。赤壁大战后,“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独当一面;刘备夺取益州后,又“以飞领巴西太守”,处于与新占汉中的曹军对峙的第一线;他大败曹军名将张郃,为刘备巩固对益州的统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马超虽然迟至建安十九年(214)方归顺刘备,但他的剽悍善战早已闻名遐迩,所以他一到刘备军中,就使被刘备围在成都的刘璋失去斗志,开城出降,从而为刘备立了一大功。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219)亲斩曹军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从建安二十四年起镇守汉中,挑起了屏障益州,经营北伐前进基地的重任;刘备去世后,他更以蜀汉第一员大将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勋。赵云呢?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很少独当一面,功业自然就不那么显赫了。正因为这样,在蜀汉集团中,赵云的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而且不如马超、黄忠、魏延。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早已被封为汉寿亭侯);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先已被封为新亭侯);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先已被封为都亭侯);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时,赵云仅为翊军将军。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除关羽、黄忠已卒外,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这时,赵云的官爵却未升迁。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汉中,准备大举北伐。这时,关、张、马、黄均已物故;魏延以镇北将军、都亭侯的身份,担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诸葛亮身边,地位仍然不及魏延重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赵云去世。然而,历史上的赵云绝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其一,深明大义。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驱使者更比比皆是。赵云的选择如何呢?据《赵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 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这一段话,可以看作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所在”;他的目标——解民于倒悬。在封建社会中,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其二,忠直敢谏。《赵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言,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像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其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在战斗中,赵云俘虏了其部将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 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 不是私自卖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个人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称赞!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其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又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什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如见。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二杰出的历史小说大师罗贯中,在精心结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相结合,笔酣墨饱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首先,罗贯中超越史书记载,竭力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象。前面说过,历史上的赵云的武艺和威名并不是最突出的。对于厮杀疆场的武将来说,这毕竟是美中不足之处。罗贯中为了把自己心目中的这个英雄人物塑造得更为高大,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想像力,使《演义》中的赵云的武勇得到充分的渲染。《演义》中的赵云首次出场,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当公孙瓒在磐河被袁绍大将文丑战败后,“文丑直将公孙瓒赶出阵后山谷而逃……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却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剌。”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将,马上须无铠甲,拈枪直取文丑……大战文丑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拔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赶去。”这时,死里逃生的公孙瓒才定下神来打量自己的救命恩人,只见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赵云的这个“亮相”,一下子就表现出一个盖世英雄的神勇和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使赵云名扬天下的乃是惊心动魄的长阪坡之战,其实,这主要出自罗贯中的生花妙笔。《三国志•赵云传》云: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寥寥数语,平淡无奇。根据这一记载,赵云在抱着刘禅、保着甘夫人的情况下,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然而,罗贯中却通过虚构、生发和渲染,编织出一连串紧张曲折的情节:先是让赵云两次冲进曹军阵中,救出甘夫人和麇竺,找到麋夫人,接过阿斗(历史上的麋夫人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已经去世,自然不可能逃难到长阪坡,更不可能将阿斗带在身边),为赵云创造了一个匹马单枪,怀抱幼主的特殊条件。然后,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赵云在曹军中往来冲突,所向披靡,“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剌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好一场舍生忘死的厮杀呵!写到这里,罗贯中情不自禁地以“史官”之诗赞美道: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是的,这一番惊天动地的拼杀,使赵云的形象犹如一尊大理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了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不仅在当时威震天下,而且在后世名垂千古!罗贯中即使在大胆虚构的时候,也是有分寸,有全局观念的,他从来不盲目地扬此抑彼,从来不说赵云的武艺超过了吕布、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但是,罗贯中又是具有鲜明倾向性的,他巧妙地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使赵云的武艺和勇敢得到了比别人更充分的表现,因而产生了更突出的艺术效果。一是对比。当吕布被曹军围困在下邳城的时候,为了向袁术求救,吕布不得不将许配给袁术之子的女儿送去。他“将女以绵缠身,用甲包裹……负女于背上”,企图突围。但在对方的堵截下,“吕布虽勇,终是缚一女在身上,只恐伤着,不敢来突重围。”结果“只得回下邳” 。再看赵云的“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拼命冲杀,何者勇敢,何者怯懦,对比多么鲜明!�二是烘托。《演义》一再通过敌、我、友三方的反应,来侧面描写赵云的英勇无敌。对曹军来说,赵云的名字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量。在汉水之战中,黄忠被曹军团团包围,赵云前去接应。他接连剌死曹将慕容烈、焦炳,“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军勇将张郃、徐晃也“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当曹操得知后,惊呼:“昔日当阳长阪英雄尚在!”“急传令曰:‘所到之处,不许轻敌。’” 在东吴方面,赵云的威名也是妇孺皆知。当诸葛亮借得东风,由赵云接回夏口之时,周瑜派徐盛、丁奉分水、陆两路追赶。赵云一箭射断徐盛船上的拽篷索,“岸上丁奉慌唤徐盛船近岸,言曰:‘……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汝知他当阳长阪时否?吾等只消回话便了。’” 在刘备甘露寺相亲时,吴国太听说立于刘备身边的是赵云,便问:“莫非当阳长阪抱阿斗者乎?”并盛赞:“真将军也!” 而在刘备集团中,赵云更是受人钦佩。以勇武闻名的马超初降刘备时,适逢刘璋部将刘晙、马汉来攻,赵云引军迎敌,“玄德在城中管待马超吃酒,未曾安席,子龙斩二人之头献于筵前。马超亦惊,倍加敬重。” 这些侧面之笔,以少胜多,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次,罗贯中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历史上的赵云的优秀品格,在《演义》中大都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例如:用他救出公孙瓒后所说的“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来表现他的深明大义;用劝阻刘备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 ,反对刘备为报私仇而伐东吴 ,来表现他的忠直敢谏;以他将刘备集团的开基创业放在首位,不贪美色,拒娶桂阳太守赵范之嫂 ,来表现他的克己奉公;用他不与黄忠争功 ,打了胜仗从不夸功自傲,来表现他的谦虚谨慎,等等,都是于史有据,罗贯中略加点染铺叙的,这里不多论列。这里要强调一点:罗贯中在表现赵云的美德时,特别突出了他的机警和精细。本来历史上的赵云在这方面未见突出,罗贯中却又一次发挥了他的艺术创造才能,把这一点表现得鲜明而生动,使赵云的形象在刘备集团中更加别具风采。当蔡瑁邀请刘备到襄阳赴会,企图借机加害时,赵云带领三百人马随刘备而行。到了襄阳,“云带甲挂剑,行坐不离”。次日宴会,赵云仍是“带剑于侧”,只是由于刘备下令,才勉强到外厅就席 。饮了一会酒,他放心不下,入内观看,发觉刘备已经逃席,他便马上率三百军出城寻找。找来找去,不见刘备踪影,“子龙欲入城中,恐有埋伏,遂引军投新野而归” 。回到新野仍不见刘备,他又连夜到处寻找,直到找到刘备才算放心 。事情的全过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机警和精细。正因为如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于他办事都特别放心。诸葛亮出使东吴,指名要赵云按约定日期去接他;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又是由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像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又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演义》的武将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再次,罗贯中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历史上的赵云的最后一段重要经历是在建兴六年(228)随诸葛亮首次北伐。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赵)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兵退,贬为镇军将军。” 对此,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义的改造。一是虚构年已七十的赵云在诸葛亮出兵前自告奋勇充当先锋,在凤鸣山连杀魏国西凉大将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肝胆皆裂”;“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大败而走”。第二天再次与魏军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又剌死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 。这一场厮杀,使读者深深感到赵云宝刀未老,雄风犹在。二是虚构赵云剌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锋朱赞,再一次立下战功 。三是略而不提赵云“失利于箕谷”的事实。四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赵云和邓芝从容撤军的经过:赵云让邓芝打起自己的旗号先撤,自己在后掩护,这种虚虚实实的布置使畏惧赵云的魏军不敢放手追赶。赵云却时而冲到魏军面前,剌死其先锋苏顒;时而又出现在魏军背后,一声大喝,“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于是赵云安全退到汉中,沿途毫无损失。这样描写的结果,使这次退却在读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胜利 。五是描写赵云谢绝诸葛亮的赏赐,使得“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谬也。’乃倍加钦敬” 。这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使赵云在最后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胜将军”的威名,并使他的美德在晚年发出新的光彩。正是在这种慷慨雄壮的艺术氛围中,罗贯中完成了对赵云形象的塑造。三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为什么赵云形象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会超过关羽、张飞而居于武将形象系列之首了。有这样一种说法:“赵云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武将形象。”愚以为恐怕不见得。诚然,据毛宗岗评本,赵云在《演义》中从第七回出场到九十七回去世,共跨距九十一回,超过了关羽的跨距七十七回和张飞的跨距八十一回;但是,这仅仅是因为历史上的赵云去世比关羽晚十年,比张飞晚八年,在三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舞台上纵横驰骋的时间比关、张长得多。罗贯中不能改变这一基本史实,因此,《演义》中的赵云活动的时间跨度自然就超过了关、张。其实,只要认真统计一下就可以看到,在嘉靖本的二百四十则标题中,直接出现关羽名字的占十九则(在毛本中占据十四个回目),出现张飞名字的占八则(在毛本中占据七个回目),而出现赵云名字的只占七则(在毛本中占据五个回目),可见赵云在全书中的地位明显地不如关羽,而与张飞大致相近。更重要的是,全书正面描写(注意:不是一般出场,更不是侧面涉及)赵云的笔墨也明显地少于关羽,而与张飞差不多。这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够了:嘉靖本描写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千里走单骑”再到“古城相会”,一口气用了八则的篇幅(毛本二十五—一二十八回);而描写《长阪坡赵云救主》仅仅用了一则的篇幅(毛本第四十一回)。相比之下,罗贯中对哪一个形象更舍得挥洒笔墨,不是一目了然了吗?还有一种说法:“赵云是罗贯中最为理想,刻画得最为着力的英雄人物。”愚以为这也未尽符合罗贯中的创作意图和人物设计。诚然,罗贯中对自己笔下的赵云形象是十分喜爱的,是倾注了满腔激情加以精心塑造的,因为赵云同关羽、张飞一样,符合罗贯中“向往统一,歌颂忠义”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但是,在罗贯中的理想天平上,赵云的分量并没有超过关羽和张飞。让我们比较一下罗贯中对关、张、赵的总体评价吧。在写到关羽被杀后,罗贯中一连安排了五诗一赞,对关羽极表景仰和哀悼 。其中一首诗称颂他: 大义参天地,英风播四方。 另一首诗评价更高: 天生虎将佐炎刘,父子胡为一旦休? 千载令人思慕处,巍巍功业等伊周! 把关羽同封建社会中公认的功业盖世的圣人伊尹、周公相提并论,褒美之情可谓无以复加了。在写到张飞被剌后,罗贯中安排了四诗一评一赞,对张飞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 。其中颂扬之情最热烈的是那首《庙赞诗》: 豹头环眼大,燕项虎髭髯。 长阪桥头断,曹公铁马还。 英雄过孟起,恩义释严颜。 西蜀大钦仰,功名重剑关。 而在写到赵云去世之后,罗贯中除引用后主追谥赵云的诏文以外,还安排了三首诗予以热情歌颂 。第一首《庙赞诗》云: 救主功勋大,兴邦名誉彰。 扁舟飞汉水,匹马向当阳。 义胆深包体,忠心并日光。 留芳青史上,应是与天长。 另一首诗又云: 匹马单枪敢独行,摧锋破敌任纵横。 皆称飞虎一身胆,不负英雄千古名。 由此可见,罗贯中对赵云的评价略高于张飞,但又不及关羽。因此,关羽才是罗贯中在武将形象系列中最为理想的人物。毋庸讳言,罗贯中在《演义》中表现了关羽的不少缺点。但是,对关羽某些缺点的描写,如他的心高气傲、刚愎自用、麻痹轻敌等,只能证明罗贯中在写作中基本上坚持了尊重历史的现实主义态度,而不能说明罗贯中有意把赵云塑造得比关羽更完美;而后人所认为的关羽另外有的缺点,如华容道放走曹操,本来就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是他为了表现关羽的“恩怨分明”,“义气深重”而设计的重要情节,罗贯中不仅不认为这是关羽的缺点,相反还大加称赞: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 威风齐日月,名誉震乾坤。 今天的读者当然不会同意罗贯中的这一看法,但却不能不承认这正是这位六百多年前的作家实际存在的观点。再结合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说,罗贯中的主观意图是要把关羽作为更高层次的理想人物来塑造,而不是认为赵云比关羽更符合他的理想。那么,为什么广大读者对赵云的印象比对关、张的印象更好一些呢?首先,这是因为《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真实性与独创性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是一个具有非凡本领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是一个符合艺术真实要求的人物形象。这不仅由于《演义》中与赵云有关的情节大都于史有据,使艺术形象的赵云处处带有历史人物赵云的影子;也不仅由于罗贯中生动地再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那个既是干戈扰攘,生灵涂炭,九州板荡,又是“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玮动人” 的历史时期,将赵云的种种英雄业绩置于特定的时代氛围之中,使赵云形象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且由于罗贯中在描写中相当注意细节的真实。即以前面提到的血战长阪坡而言,在这个以虚构为主的重要情节里,罗贯中尽情渲染了赵云的非凡武艺和胆略,但没有忘记为赵云设置可信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让赵云单枪匹马,没有其他累赘碍手碍脚;二是赵云在冲杀过程中,除与张郃战了十余合便夺路而走之外,其他对手均为曹军中平平之辈,没有构成对赵云的真正威胁;三是曹操为了收伏赵云,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这就使赵云有可能突出重围。因此,尽管读者感到赵云的勇武是难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却相信它是真实的。另一方面,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又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形象。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以前,小说史上还不曾出现过赵云这样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之成功塑造,主要是罗贯中的功劳。在《演义》写到的数百名武将中,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名将有数十人,但像赵云那样胆识兼备,智勇双全,机警精细,谦虚谨慎的形象却只有一个,人们决不会感到他与其他名将有什么雷同之处。在《演义》的巨大成就影响下,历史小说创作如同雨后春笋,蔚为大观。在这些作品中,英武超群,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不乏其人,其中也有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但是,他们都不可能与赵云的形象混同起来,更不可能取代赵云的形象。这种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证明,在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象的画廊中,赵云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形象。黑格尔曾经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想像是创造性的。” 罗贯中在塑造赵云这个形象时,再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创造能力。不过,真实性与独创性的结合,只能说明赵云形象为什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还不能说明为什么读者喜爱赵云甚于喜爱关羽、张飞。在这里,更重要的原因乃是读者审美观念的变化。应当指出,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到清末的五百余年中,读者对赵云的印象并不超过对关、张的印象。因为罗贯中从“歌颂忠义”的道德标准出发,主观上想把关、张(特别是关羽)的形象塑造得更为高大完美;明、清两代的大多数读者囿于传统的“忠义”观念,其审美标准与罗贯中大体一致。如明代赵璞《次何州判韵》诗写道: 神器将为诈力移,英雄奋起共维持。 许身刘氏坚惟一,报效曹公示不欺。 敌破襄樊肝胆落,名垂竹帛壮心知。 古来不没称忠义,吊客常过荐酒卮。 明代侯居震《谒解庙次宋侍御韵》诗尾联也写道: 试看当年同事者,惟君生气满中原。 清代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则云:“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由此可见,那时的人们是把关羽看得比赵云更高的。到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审美观念除了在某些方面保持其稳定性以外,又会在某些方面产生明显的变异性。因此,今天的广大读者虽然也爱读《三国演义》,但他们对书中许多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却与罗贯中的主观意图颇有出入,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拿对关羽的印象来说,今天的读者早就没有封建时代的小民对他的那种敬畏和崇拜了。相反,人们很不喜欢他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动辄就把“过五关斩六将”挂在嘴边;对他不顾大局,竟擅自提出要入蜀与马超比武,声称不与黄忠同列,无礼拒绝孙权联姻的要求,等等,人们也很不以为然;对于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人们更认为是严重丧失立场,敌我不分,是为一己私恩而出卖原则,而决不会像罗贯中那样称赞他“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也不会像毛宗岗那样歌颂他“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一句话,在今天的读者心目中,关羽的形象已经大大降低了。相比之下,赵云的英勇善战和一系列美德,则更容易得到今天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并能被人们批判地吸收。这样一来,今天的读者喜欢赵云甚于喜欢关羽,也就毫不奇怪了。当然,按照艺术典型的标准来看,《演义》中的赵云还不是充分个性化的,不及关羽形象那样丰富和深刻。但是,广大的一般读者却不管这些,仍然把赵云列为仅次于诸葛亮的最受喜爱的人物。——艺术的法则就是这样奇妙!
啾啾啾…
SPEEDXSK 你有没有读三国的啊.赵云不及黄忠?亿年以后吧.你难道不知道黄忠被赵云救过的吗?虽说黄汉升能百步穿杨.但是你不要忘记赵云单骑救主.计取桂阳.斩韩五将 韩瑛 韩瑶 韩琼 韩班 韩德你说武不及关.张.马.魏? 你玩一下游戏.看看他们的武力是多少.? 都是打的不分胜负.魏延乃反叛之将.已被马岱斩了.何足道哉.照你这样乱说.哦!典韦是喝酒喝死的.许楮是笑死的.张辽是矮死的.张合是胖死的SPEEDXSK.你是谁啊?快看看书吧!
wangweil0726
论战略管理会计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运用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搞好西部大开发有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同时也将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本文将从西部地区现状、西部大开发赋予企业的机遇、恰当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投入西部大开发等方面,论述企业如何从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本企业、竞争对手、顾客等各方面因素,在西部大开发中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西部十省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陆.吧吧%。全国已发现的一陆0种矿藏在西部地区均有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仍是不争的事实,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仍在逐步扩大。不仅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一9漆吧年的一漆%下降为一99漆年的一四.吧%,人均GDP、人均收入、吸引外资额与东部的差距也逐年拉大,在观念、知识、信息、教育、技术和体制方面也与东部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西部大开发带给企业的发展机遇 一、优惠的国家政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是一项要长期坚持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此,国家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为西部发展提供启动资本,并以其他非直接投资的方式,如优惠贷款、低税率等,降低西部地区市场主体的运行成本。还将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西部创业,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放宽外资对企业的持股政策。 二、基础设施将得到改善。西部大开发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交通部重点规划建设吧条公路通道,总规模约一.5万公里;铁道部在“十五”期间,西部铁路预算将达到一.吧万公里;通讯、广播电视、水利开发等也在酝酿之中。地方政府也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三、生态环境将得到保护和建设。中央已确立“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陕西今年计划完成退耕还林三00万亩,造林合格面积陆00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漆,000平方公里;甘肃计划从现在到二0一0年,种树种草吧,000万亩;内蒙古启动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等五大生态工程;青海将突出抓好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干旱地区、龙羊峡库区和柴达木盆地等陆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四、企业资金缺口将得到改善。西部公司由于股本偏小,加上交通、通讯设施和资源利用条件的局限,影响了其筹融资能力。随着政策向西部倾斜,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有利于资本向西部集中。西部大开发不仅可以使上市公司在市场上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国家财政和来自国内外的投资企业也将对西部注入巨资。 5、先进技术、经验和优秀人才将大量涌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良,西部丰富的资源将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西部创业的软、硬环境将越来越好,这无疑会吸引更多企业到西部发展,更多人才到西部创业,他们同时也将把大量高新技术、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和崭新观念带入西部。 陆、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西部开发有许多有益的开发经验可以借鉴:经过二0多年的改革、建设和探索,东部地区已积累大量成功经验;国外有许多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可资利用,如美、日等国强调科技因地因时地选择开发重点的经验,两德合并后对东部地区开发的经验以及巴西、意大利的经验等。 二、在西部大开发中树立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观念 战略管理的观点认为:企业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经营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迫使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本企业及其竞争对手进行仔细分析,以战略的眼光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审视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考虑到市场资源的供应和顾客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从长远的观点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战略计划,并以此目标统一指导企业各个层面的行动,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为此,不仅要充分研究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包括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物质资源及人力资源)、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开发潜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集团的整体创业团队精神等,还要深入研究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包括竞争者所拥有的资源、产品状况和发展战略、投融资环境、客户信息和政府信息等。而为这些研究提供服务的会计就是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一改传统管理会计只注重内部而忽视环境变化的弊病。它从全球范围和长期发展来看待企业的行为和目标,时刻关注跟企业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它不仅收集、加工、整理、报告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更注重研究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自身的优势。通过研究本企业产品和劳务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实现的、客户所需求的价值以及价值在企业内部的形成过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总收益。概括起来,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一)以外部信息为核算重点,以取得长期战略竞争优势为核心目标。(二)注重分析研究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所组成的“战略三角”,及时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多样化信息。(三)强调价值链分析法,既强调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也强调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和同业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四)不仅重视对财务资料的分析,更重视对其他相关的非财务资料的分析研究。(5)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为最高目标。(陆)以战略目标为预算编制的起点,统领企业各项工作。(漆)注重企业整体性,提倡团队精神。 三、恰当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投入西部大开发 一、恰当评估本企业目前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定位。 首先,必须正视企业的优势。如新疆、宁夏等地区,企业拥有丰富的煤、气、油资源,资源优势是明显的,进一步加强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深加工,可谓抓住了自身优势;陕西、四川、贵州等地,科研力量集中,原有的军工企业基础较好,对发展航空、航天、核能等高技术企业有利;西安、重庆高校集中,科研资源优势明显,企业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其次,要充分看到企业的不足,如产品单一,设备老化,资金、技术、人才匾乏,内部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等。正确审视这些劣势,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从战略的高度加以改进,对短时期内不可避免的则努力通过其他工作加以弥补。只有正确把握自己的优、劣势,正确把握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 二、结合西部大开发良好的软、硬环境,制定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在西部大开发中,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投资硬环境和工商、税收、管理、人才、机制、社会保障等投资软环境将大为改观,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明确自身市场定位的前提下,积极制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以企业目前所处的竞争地位为起点,明确今后较长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方向和应该达到的各项目标:包括项目的引进和开发,产品的创新和升级,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资金的融通和利用,机制的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的利用和转化,以及市场的占领和开拓等。 三、紧紧围绕本企业、竞争对手、顾客组成的“战略三角”,研究竞争对手,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在认清市场定位并制定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以后,接下来的具体工作就是紧紧围绕本企业、竞争对手、顾客组成的“战略三角”,研究竞争对手,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顾客的需要就是企业的使命,只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跟踪研究市场消费动态,根据顾客需要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和性能,才能使企业保持恒久的发展活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看作是为了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定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最终产品凝聚了相关作业上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顾客对产品的取舍,关系到企业竞争地位的优劣。另外,要加强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包括对方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它与企业发展潜力关系巨大),产品构成(尤其是价值链构成,它与竞争优势关系密切),市场占有及开发状况,研究开发费用投入状况,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合作伙伴的相关信息等。在西部大开发中,企业应充分利用本身的资源优势,寻找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方面有优势的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按市场规律办事,积极开拓市场。战略管理会计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目标,而市场的不断拓展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最佳证明。为此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走市场开发的道路,企业不仅要在西部求发展,在中国求发展,更要到国际大市场中去不断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光有资源、技术、优质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市场营销才是产品驰骋市场的助推器,能否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前提下不断开拓新市场,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命运。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加大新产品开发的力度,以优质产品夺市场,另一方面要不断推出新的市场策略,包括营销策略和服务策略,开拓市场、巩固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5、建立本企业战略信息库,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师。西部大开发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处在这一伟大工程中的企业,其内外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审视这些变化,并不断改变策略适应这些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本企业战略信息库,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师。收集、加工、整理、分析、报告来自各方面的多样化信息,包括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各类资料、相关企业信息、行业分析报告、国际市场行情、国际经济发展动态等,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库。战略管理会计师则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对战略信息库进行筛选、加工、分析、总结,以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众多信息进行再处理后报告给决策当局,为企业总体战略决策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为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服务
小胖爱旅游
贾瑞,贾府义学塾贾代儒的长孙。贾代儒如果有事,即命贾瑞管理学中之事。他是个最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助著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才引起书房里的一通大闹。在宁府庆贾敬寿宴时碰上凤姐,又动了勾引之意。王熙凤假意与他周旋,最后,贾瑞丧命于王熙凤设计的相思局。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即已明确予以交待最终命运的人物可谓少之又少,因而对于红楼这样一部包含着无尽“隐情”的伟大著作来讲,去研究这些相对明朗人物的活动方式,思想过程不失为理解红楼梦的一条捷径,同时其中所包含的重要学术价值亦是不言而喻。但是长期以来贾瑞作为这种特殊人物中的一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较少有人专门对他进行研究,给予特殊的关注。贾瑞的身世及成长过程,红楼梦第十二回给出了较为详细的交代,“原来贾瑞父母早亡,只有他祖父代儒教养.”贾瑞幼年丧亲,在祖父膝下成长,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相依相偎的爷孙关系会是多么的微妙亲密,从而必然使得贾代儒较之于一般的家长更加恨铁不成钢,尽心竭力养育好教育好贾瑞,一来告慰他早逝的父母,二来待贾瑞金榜题名锦衣还乡时候也能光宗耀祖。我们知道贾代儒是个贾族私塾的授业老师,执掌贾家众多子弟的学业,以贾家这样的百年旺族的声望与势力,所选老师绝对不可能是等闲之辈,用现在的话讲,不是院士水准,起码也得是知名老教授。书中说的也很清楚:“又知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乃当今之老儒”,所以对于贾代儒的学问我们毋庸怀疑。书中又提到“那代儒素日教训最严,不许贾瑞多走一步,生怕他在外吃酒赌钱,有误学业”,后来贾瑞一夜未回,就遭到了“打了三四十扳,不许吃饭,令他跪在院内读文章”的惩罚,说明贾瑞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是极为严格而又十分正统的。这样的教育特殊的身世造就了贾瑞特殊的性格特点。第一:单纯中透着点愚气。这一点在第十二回中体现地尤其明显,王熙凤故意施以假言引贾瑞上钩,她那些话本没有什么很高明之处,如果对于一个稍有城府的人来说就能听出其中的三分异样,但贾瑞竟然“越发撞在心坎儿上,由不得又往前凑了一凑”,简直是傻气可掬。无怪脂砚斋也在旁批:“写呆人痴性活现”。到后来贾瑞上当空等王熙凤一夜之后,居然还相信她的鬼话,第二次按时赴约,最终丢了性命。傻得让人觉得好笑。第二:死板的儒家教育造就扭曲的性心理。从脂批称为“腐儒”的贾代儒身上,贾瑞接受的完全是典型的传统儒家教育,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极度缺乏性教育。这一点在宝玉身上也得到验证,就是天天泡在女儿堆里的宝玉终究也是靠警幻仙姑面授云雨之法。试想,一个“二十来岁人”,正是性意识强烈萌发的时期,鲜明的作证就是,宝玉与袭人初试云雨时候的年龄还根本不到二十岁。而贾瑞由于贾代儒的严格看管几乎没有机会去重复宝玉的至于嫖娼就更不可能,因此除却“未免有那指头告了消乏等事”之外,他几乎没有地方去排解,结果使得压抑的性冲动愈加猛烈,终而形成一种病态心理。到最后使得他铤而走险,竟然不要命地去调戏母老虎王熙凤,至于为什么他选中了王熙凤,除去她美人胎子一样的模样之外,更有许多重要原因。(具体我将在另篇文章中加以分析)这是在这种已经畸形的心理支配下,使得贾瑞被王熙凤耍于股掌之中而毫不知情。第十二回中曹雪芹的描述极为入骨“贾瑞便意定是凤姐,不管皂白,饿虎一般,等那人刚至门前,便如猫捕鼠的一般,抱住叫道:‘亲嫂子,等死我了’说着,抱到屋里炕上就亲嘴扯裤子,满口里‘亲娘’‘亲爹’的乱叫起来”“贾瑞拉了自己裤子,硬帮帮的就想顶入”。当然造成这种后果,贾代儒难辞其咎,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传宗接代是任何一个家庭个人头等的大事,但为什么贾瑞已经二十多还不给他娶亲?或许有人会猜测是经济状况的原因。这一理由是靠不住的。细读红楼,第八回中说到秦钟要到贾代儒门下读书,第一道程序就是“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试想,“现任营缮郎”的秦业尚且得“东拼西凑”,二十四两银子应该是不算少的。再加上如贾母所埋怨的“家学里之子弟太多”,所以以如此多的学生来推算,贾代儒的经济状况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也就是说,贾瑞没有娶亲不是经济上的原因。当然如果推断是贾瑞不愿意娶亲造成的就更加荒谬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最大的原因还出在贾代儒身上,以他的腐气,儿女情长之类的事情必定最使他厌烦。这样的教育观念注定了他不可能同意贾瑞早早地娶亲成家,而天天灌输“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道理,等待所谓“功成名就”时的最佳时候。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贾代儒的教育在这方面是完全失败的。鉴古思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警示。
读《红楼梦》,往往激起人猜想。多数读者喜欢林黛玉、同情林黛玉;一些人因此而希望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成功,享受幸福。《红楼梦》面世流传以后的乾隆后期到嘉庆年间,出了
《名利场》描述了一个卑微的女人蓓基·夏泼,利用男人和婚姻作为改变自己地位的筹码。在她眼里,只有金钱和地位能让她幸福。她不顾自己的尊严,追求男人,实现自己嫁入豪门
读《红楼梦》,往往激起人猜想。多数读者喜欢林黛玉、同情林黛玉;一些人因此而希望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成功,享受幸福。《红楼梦》面世流传以后的乾隆后期到嘉庆年间,出了
3000字有点困难啊,应该要那种很深刻很有内涵的小说才能达到这种要求,我归纳的方法有这几点,第一从人物本身开始分析,比如人物的性格,信仰,周边关系,成长环境等等
《繁星春水》名著导读内容精要 《繁星》是诗集,冰心著.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