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嘉菜菜子
“关中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近年来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 一怪——凳子不坐蹲起来: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二怪----房子半边盖: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三怪----姑娘不对外:“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四怪----手帕头上戴: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有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错了五怪----面条像裤带: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六怪---锅盔像锅盖:关中的锅盔大多都是和自家的锅一样的尺寸,翻过来看来锅盔,真的就是一个锅盖的样子,但厚薄随意七怪---油泼辣子是道菜: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面子,而是油泼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 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史记》中写荆轲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逃避中又忘记拔剑,只好绕拄周旋。晋朝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风俗。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如今在西安的背街小巷偶尔还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堆老少爷们蹲着围在一起下棋,几个小时过去了都不挪窝。也有蹲着闲谝、打扑克、吸烟的,只是这样的“蹲景”越来越少了。要看关中“蹲景”,还是去西安周边的农村。在我的记忆里留着一幅图画,两个老头在路上不期而遇,寒暄几句之后,俩人就蹲在路边,抽着旱烟,拣块石子纵横画六道,用树叶碎石子玩起来了。他们玩的游戏叫丢方,又叫狼吃娃。陕西民间的一些东西你很难探求其源头,这种有攻守、谋略、斗智的游戏,它流传的时间也许比围棋还早。只是这种草根小游戏难登大雅,慢慢可能被淘汰。但是,那个黄昏,那两个老头不吃不喝蹲到夕阳坠落,背影模糊。最近下班走路回家,见到两个中年人蹲在路旁玩丢方,用烟蒂冰棍棒做棋子玩得很投入。在城市里见到这样的场面,让人不由得停下匆匆的脚步。农村最常见的“蹲景”是吃饭、开会、过红白(婚嫁、丧葬)喜事。关中农村的男人,都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吃饭闲谝。这主要是过去信息闭塞,妇女们可以拿着针头线脑串门走户,找贴心的姐妹嚼舌根,顺便也装回各种新闻。男人们自认尊贵,也不方便闲逛掀谁家门帘。于是,他们就爱聚到村头、老庙、碾盘前,像南山猴子般蹲一顺顺,搞外交娱乐活动。听父亲讲我们这里的一个老地主,每天也是按时圪蹴在祠堂屋檐下,吃着和穷人差不多的饭菜,老地主唯一奢侈的时候是过寿,让娃端一碟炒鸡蛋就算是佳肴珍馐了。父亲说老地主家有万贯,却吝啬无比,晚上还用苞谷秆照亮,舍不得点青油灯,那时候的庄稼人更贫寒。关中人爱说“站着累,坐着窝,圪蹴休息最受活。”爱蹲是关中一怪,这里面有传统,有习惯,更有落后贫穷的历史因素。 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爿,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贫穷。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用木头多用土的理念。传统的关中院落进门有一道叫照壁的墙,往里左右都是厦子房,最里面是安间正房。关中有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间房,也有根据院子走向盖的厦子房。这种格局的四合院是关中居民的主流。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明长大了,摇篮破损了。裸露的黄土地少了绿装,虽有南山秦岭,也无法满足千万居民的家住、厨房、储藏等需求用房。聪明的关中农民因地制宜盖起厦子房,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房顶只需少量的大木头做檩、梁,对做椽子小木头要求也低,三面土墙中还有一面利用了围墙,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房子半边盖”是关中一大景观,也是民生低下的产物,这种房子光线充足,就是通风不畅。现在农村都盖预制板的房子,建筑材料的革命改变了千年的习惯,半边盖的房子越来越少了。前一阵前往太平峪游玩,在一户农家院落里见到了半边盖的房子,心里居然有个恍如隔世的感觉。一般人说“房子半边盖”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这种房檐水都滴进自家院落,可以解决缺水的问题。但是关中人不用窖水,也没收集雨水的风俗,这种说法只是附托之词,不足为信。 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既然关中男人还不错,那么,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当地郎了。配合这一观念的还有这里的地理优势,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缺灾少害。所以,民殷实而安于现状,不思外出谋生。在关中地面上,“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关中姑娘们生于此,当然不愿意远嫁他乡了。何况从地理位置讲,四边没有匹敌帝王州的地方。东面出潼关就要过黄河,那边的中原虽然好,但过去是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河南的人都挑担子往陕西逃荒,这样的地方能嫁吗?关中流传着“少不过潼关”的谚语;往西就是阳关了,西出阳关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前面有了王昭君哀怨千年的琵琶声咽,后面哪个瓜女子(傻姑娘)会自虐做牧羊人的老婆?南面是横亘八百里的大山秦岭,历史上交通不便,民少治化,饮食习惯迥异,不逃避战祸谁愿意进山啊?“老不入四川”就是陕西人不走唐玄宗的老路;北面更是沟大壑深山秃水缺的陕北,那里的信天游有一句经典的词“咱俩见面容易拉手手难!”是说一对青年男女在黄土高坡上见面,你深情地望着我,我甜蜜地凝视你。情浓意烈时想温柔地拉手,就惨凄凄了。中间一道深沟缺了座鹊桥,到对面翻越土沟需一天时间。这样的环境哪个姑娘喜欢?既然四周都不能去,当然嫁个关中郎好,外面的男人免谈。 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顶块手帕不能算怪吧?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有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错了。走亲戚,回门子(回娘家),下地干活时这个自制的手帕就发挥出大作用,年轻的妇女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风情和装饰。一般妇女是顶在头上遮阳挡风,下毛毛雨还能顶一阵子。关中妇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还能包裹东西当手袋用,别的用处都可以去想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脏头发。关中地区虽然号称“八水戏长安”,但地处西北总体缺水,过去没有洗澡设施,除了夏天别的季节都有问题。洗头也不方便,怕头伤生虱子,于是,男人们都剃光瓢(光头),留长发的妇女就麻烦了,怕头弄脏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头包起来了。记着有一个五保户老婆婆,她就喜欢用手帕包头,还喜欢用一种叫篦子的梳头发。天天都要把稀疏的头发梳得能滑到蚊子,再包上一块蓝色的手帕,人显得年轻十几岁。但她每次梳头发的时候都要篦出许多小动物来,场景看着很不舒服,不知道她是怎么忍受叮咬的。既然洗澡洗头不方便,把头发包起来当然干净多了。现在的关中妇女已经丢弃了帕帕,就是在偏远农村也很难见到这一怪景了。不过在陕北地区,羊肚子手帕还包在汉子们的头上。 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道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其实,在关中,聪明灵巧的关中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晾面,汤面,酸汤面,热碗面、扯面等等。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西安有家面管,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但若要让个弱女子能把这根面条吃完,那也是难事。 其中棍棍面最长。但那是手拉或者搓的,下来的就是说擀面了。关中道的男人娶媳妇,大多都是要看这女人的擀面手艺了。 第二天见面,先天这女方的父母就把这男的藏在自家,然后让那男的看那女的做饭,关中的做饭当然是擀面条了!这女的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但一样的都擀,把那干面用水和 了,放在案板上使劲的揉,把那面团揉的发光发亮,就用那擀杖压成个饼状,再慢慢的擀了。擀到提起来能看见对面人影的时候,再把那整片的面叠上几叠,用刀切成细条,拿起来用手一抖,便是细细长长的面条了。关中有句俗语,现在的媳妇都不爱听,就是“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就是说好媳妇是打出来的,好面是揉出来的,当然,关中的汉子并不全去打老婆,有时还被老婆撵的跑过几条街,但关中汉子的媳妇大多都是会揉面的。这做面条的功夫在那揉面的一关,没有揉到的面,见了开水马上就成了块状,再经水一煮,出来就是稀糊糊了。 所以,这个面条的长短也是能看出这个媳妇的手艺和心计的!也是陕西面条长的一个原因。 每到中午吃饭时间,一个村子里家家的男人都端了个大碗出来,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后大家一起评说谁家的媳妇手艺好,被夸的男人总是谦虚的说:“算个是甚嘛!”其实心里像蜜样甜,而落了下风的男人回家少不了骂那懒婆娘几句。 陕西的面条以乾县为最好,单说乾县这个地方很少有人知道,但如果说武则天埋在这,大家也能想起点什么。乾县的妇女们在面条的基础上创造出酸汤面这个武功县独有的风味。这个酸汤面要求的擀面手艺极高,面条擀出来,切好后,只比五六根头发丝粗些,先把面条下在锅里,煮熟了,用筷子一筷头一筷头挑到碗里,然后去烧汤,汤面的精华,一般用煮肉时的肉烫为基础,再配上各种调料,各种调料配好了,烧开后,把那已经捞出的面条疙瘩先放在碗里,浇上汤,然后吃,吃完了把那碗里的汤又倒回锅里继续煮,因为汤要回锅,免不了有家人的口水,所以又叫“哈水面”。如此这般,等吃完时,那汤已经是味道达到最佳处。因为这个面的汤用料极为讲究,所以一般是不吃的,只是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客人,才做上一回。小时候,农家孩子天天盼过年,因为能吃上祖母和母亲做的酸汤面。 现在人们觉得这样的吃法好吃是好吃,但绝对的不卫生,就把那碗里的汤不再倒回锅里。但那面条依旧的细细长长,叫人永远忘不了。不过现在很少能吃上手工的面条了,大多都是机器压制的,少了些滑滑的口味。 面条是正餐,平时农活忙了,关中的人来不及做饭,就吃些平日里早先做好的锅盔。锅盔有很多的传说,一个传说是当年有场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陕西的时候,干粮已经没了,只剩下些面粉,没有办法,就把那面粉和水和了,弄成饼状,放在那头盔里用或烙,做好后皮黄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随即传了开来,那打了胜仗回去后,兵士就让妇人照着做,但没有头盔,就在自家的锅里烙了,就有了锅盔这个名字,也就有了锅盔这个面食的花样了。另一个传说是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关中的锅盔大多都是和自家的锅一样的尺寸,翻过来看来锅盔,真的就是一个锅盖的样子,但厚薄随意。陕西的锅盔以关中的最为地道,关中的锅盔是以乾县锅盔最为出名,现在在古城西安看见有人卖锅盔,上去一问,那人必然自豪的说:“咱这是乾州锅盔!”乾县解放前称谓乾州。在乾县,婆娘们的手艺一个是在面条上显现,另一个就是这锅盔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面是要用发过酵的,然后根据烙的数目掺进水和面粉以及酵面,在案板上揉,揉到刀切时都费劲了,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就把那面团擀成一定的厚度,这个厚度是根据婆娘们的心愿而定,懒的就擀的薄薄的,一两把火就烙熟了;最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勤谨的婆娘总是喜欢烙厚的。厚度大约有8公分左右,放在那锅里,用麦草火慢慢的烧,来回起身的翻,让两面均匀的受热,这样的厚度就是考验婆娘们勤快不勤快的时候了。不勤快的婆娘懒得翻,烙出来的锅盔皮已经焦黑但里面还是生的。勤快的婆娘来回的翻,烙好以后皮黄里香,整个厨房都是面香的味道。切锅盔也是一门学问,乾州的锅盔人称“睁眼锅盔”,因为那实在太厚,咬的时候要使劲张大了嘴巴,眼睛自然睁开,不信,你闭上眼睛试试给嘴里塞上一个十公分厚度的东西。看一下不睁眼睛要张大嘴难受不难受!那锅盔生的时候已经有八公分左右,熟了一膨胀最少超过十一二公分,为了便于下嘴,切的时候,要保证切成块的锅盔成三角形,刀要斜切,那锅盔的边缘就是斜坡状,吃的时候从那斜坡的薄处咬起,也就省了老睁眼睛。锅盔另一个好处是耐放,在烙的过程中水分基本蒸发,所以烙好以后能长时间的存放而不会发霉。因为这样的好处,锅盔也成了关中人出门时必带的口粮,饿了就拿出一块来,坐在那街边,吃不完一块就饱了,那面粉的幽香和里面参杂的亲人的气息让外出的人常常的忘不了自己的家。 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面子,而是油泼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现在辣子仅仅作为调料而已。油泼辣子做法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同样是一样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见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拉面子不能放满,六成即可,放点盐、胡椒或者别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烫出来的味道最好,油温很有讲究,高了,辣子面会焦的,烫出来的味道就会发苦;低了,就没有辣子的香味,却是生油味,油温控制在八九成热,边倒边搅,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没了就行了,这时候独特的香味会四处漂浮,满街都能闻见。当然,油泼辣子还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来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泼辣子奥妙无穷呀。 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夏天的时候,西安城墙周围会有很多自发的群众团体在那里唱秦腔,确实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
暗旦无光
一怪: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biang--biang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biang--biang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歌谣为证: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奈饥燎得太。二怪: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歌谣为: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三怪: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歌谣为证:刨(不)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四怪: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歌谣为证: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得欢,老碗会上谝闲传。五怪: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歌谣为证: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擦手抹汗更实在。六怪:房子一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关中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关中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关中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关中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歌谣为证: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七怪:有凳不坐蹲起来 陕西人吃饭的时候喜欢捧着个大碗蹲着吃,蹲在一起边聊天边吃,而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陕西人爱蹲的习惯。在关中,经常看到,人们端一碗饭,蹲在凳子上,你就是敬他们一把凳子或椅子,他们也会鞋子一脱,蹲在上面。据说当年文革期间,北京的干部下放来到我们陕西农村,他们听说我们陕西的农民能蹲,就想恶作剧试一试,在麦场给农民开会时,他们坐在主席台上泡杯茶,故意马拉松式的轮流讲话,你讲完了他讲,谁知他们坐都坐累了,而农民居然蹲在那没事。 歌谣为证:老陕脾气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八怪:秦腔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歌谣为证: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另有:姑娘不嫁外 陕西关中地区自古就是土壤肥沃,当地居民大都不用为生计而四处奔波。家里的口粮甚至还会有多余的。从1961年的三年大灾害,河南等省的灾民纷纷赴陕就可以了解。良好的地理环境使陕西人不愿远离家乡。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 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说明:目前陕南情况与此有些不同,故称作“关中八大怪”或是“三秦八大怪”更为精准一些!
数学考研历年题目 链接: 提取码:9c0p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大学毕业论文还是很严格的。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
论文查重系统是根据字符数来计算的,关于如何进行字符数的计算,在这方面检测系统也会有相应的介绍。在论文查重检测中,影响论文字数统计的原因很多。举个例子,在论文中加
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60分就算通过了。但大多数学校已经没有分数了,现在都是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对应的分数大致是:90-100、80-89、60-79、6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