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36

魅丽无限
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可以写的湖南民歌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袋馋师

已采纳

论文都是某某某研究

237 评论

浅浅浅浅灰

去手风琴之家问问吧

128 评论

那一缕幸福

那么就给你来点民歌的论文资料吧民歌地方色彩辩析 一、何谓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在音乐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已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 所谓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色彩的形成由来已古,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很象中国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之美,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能,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稍稍懂得音乐的人都不难从听觉上模糊感受到各地民歌的色彩差异,但一般都只能停留于隔岸观花,雾中看月的状态。若欲作细致区分和准确辩认,并能说出一些依据和道理,达到理性的把握,即使身为专业研究的学者们也深感不易。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民歌色彩所由表现的具体形式表徵尚未作比较专门细致的探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拟围绕这个课题作些初步的理论分析,以期能对民歌的色彩特点既可意会,也可言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加深对民间音乐本质的理解。 民歌作为一种以乐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我们对它的审美体验,首先经由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效应来具体把握。因而,若欲解开地方色彩的奥秘,势必先要条分缕析出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二、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民歌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歌词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词汇、衬词和声韵调等要素的特点。以上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辩析民歌地方色彩的理性依据。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辩析的基本方法。 1、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我们完全有可能从词曲形式要素及其特点的细致分析中对之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既论地方色彩,就离不开地理特点和地区范围这些参数。民歌地方色彩总是与特定地区范围相联系的,不同区域范围的民歌,其色彩表现的浓度有所不同,组成色彩的形式参数也有相应的复杂变化。以此而言,民歌色彩具体表现上具有多层性和多样性,需要因地而宜地作出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在这些复杂因素的综合参与中,也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三、民歌地方色彩的区域性 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古话叫“乡音难改”,民谣有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等说法。可见甚至在不同乡镇之间,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这固是很极端的例子,但也表明民歌色彩是与地区结合而体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为了说明的方便,本文只拟从大范围方面作些理论分析和探讨。根据地理面积的不同,民歌色彩可相应划分为多个层次的色彩区来加以体认。一般规律是,区域面积越大,民歌的个性色彩越鲜明,差异也越彰显;反之,则个性色彩越模糊,差异越细微。故地区面积与色彩浓度成反比例关系。相应的,在辩析不同区域民歌色彩时,所运用的分析参数会有变化。基本原则是,色彩区面积与分析参数呈反比关系,即色彩区面积越大,民歌色彩越彰显,分析中所用的形式参素就越少,分析方法越粗略;反之,分析参数增多、细化。 比如,从宏观层次看中国南北民歌的色彩,就只须考虑音阶、结构、音调三因素特点即可清楚辩认。北歌多为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为较规范的上下句体,音调多用大、宽音韵(135、512)。而从中观层面看南北方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差异,则由于都用同样的音阶、音调和结构,就需要添加更多更细的形式参数如旋法、润腔等来作更深一层次的划分,才能找出其间的色彩差异。如此等等。 下面结合民歌色彩区的具体实例来体认其具体的形式表现要素,提出一些初步分析的技术和方法。 (一) 南北中的色彩差异(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次看,中国民歌可划分为北方南方和中部三大色彩区域,各区色彩有很明显的差异,并具体体现于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作用上。 曲例3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是北音色彩的典型曲调,其形式特点为:对应性的三上一下四句体(二句体的变体),带FA偏音的六声音阶,宽宫声韵结构512,旋法多用五度跳进。歌词“我”的方言读音为E,曲情苍凉凄凉。 同样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一曲,其形态表徵与《三十里铺》雷同:上下句体,带FA、SI两个偏音的七声音阶,宽商声韵623,多跳进,旋法多用七度大跳。方言词汇有“鸡娃子,狗娃子”等;“了、来、咬”等字具有方言声韵的发音特点,如“咬”字读为“NIO”,“来”为“LE”。曲情开阔慷慨。等等。 再随手拈来一些南音民歌作品,其风格韵味和形式表徵就截然不同了。如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其形式要素特点为:五声音阶,窄徵声韵561、653和小声韵123的综合运用。级进为主的旋法,连续发展、渐层下移的四句体结构,旋律修饰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 同样是江南小调的《码头调》,其色彩美感及形态特点略同上曲,兹不赘述。 到了南北中介地带的荆楚湖北,民歌色彩又另有一番意趣。湖北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其文化和音乐均有不南不北,亦南亦北的中性色调,由此形成其独特的个性。千里江汉平原潜江县的打麦歌《崔冬崔》,即是典型的中音色彩曲例,全曲以大宫声韵135三音腔及其各种转位、换序形态行腔,曲风明朗活泼,刚柔兼容。湖北宜昌山歌〈上茶山〉,亦具中音色彩,旋律音调与上曲大同小异,更添一股清新的山野风韵。 (二) 南方不同省区的色彩差异(中观层面) 中国南北民歌色彩的差异是明显的,那么,南方内部或北方内部各省区间的民歌,还有无色彩差异呢?当然也有,作为民歌色彩的亚层次体现,各地民歌色彩差异虽稍趋淡弱一些,但其间仍有理脉清晰可辩。现以四川云南两省为例作一简析。 两省地理紧邻,音乐文化共性颇多,民歌都具南音的最基本特点如五声音阶,以羽小声韵613为核心音调,四句体的典型结构等等。但两省民歌因具体旋法的偏爱不同,又形成了色彩差异。四川民歌多用曲折跳进式旋法,故带有几分泼辣情调,如流行全国的四川宜宾农村小调《绣荷包》,采用小羽声韵的换序曲折旋法631,乐汇多随方言语调走势成腔,如“缎子”等。方言衬词“衣儿牙儿哟、猪儿嘎、金刚梭罗妹”的大量运用,更加强了四川的地方色彩。而云南民歌则偏爱下行音阶式级进旋法,更显旖旎柔宛的风采。再加上其它音乐形式和歌词方言的特点,其色彩差异仍清晰可辩。如《放马山歌》,采用典型的羽小声韵下行音阶式旋法,3216,其在乐句尾固定地不断出现,给人强烈的印象。 (三) 省区内部的色彩差异(微观层面)。 民歌地方色彩不仅体现于中国南北的不同省区,即使在同一省区内,也会因地理、方言声调及传统审美习惯的不同,而有微妙的色彩差异。兹以湖北省为例分析说明之。如果我们周游湖北各地,聆听当地的音乐,就可感到其色彩丰富,或具南方韵味,或带北方风味,或有西南巴蜀色彩,或染下江东吴音韵,境物变迁,音乐亦异其趣。真是五光十色,绚丽缤纷。据湖北民歌专家杨匡民教授研究,湖北民歌可划分为五个色彩区: 1.【鄂东南色彩区】今咸宁地区,以窄声韵音调[SOL LA DO]、[LA DO RE]分布最多,旋法常作小六度、纯四度的跳进。2.[鄂东北]:今黄岗与孝感两地区,多为低丘陵,有江南风景之致。受江南文化影响较多,音乐风格偏于婉转优美。音调以“宽徵”声韵的[SOL LA RE]为主。其与鄂东南只有一江之隔,但民歌的音调与旋法,却有明显的区别色彩。3.【鄂中南】:今荆州地区,号称千里江汉平原,富饶的鱼米之乡。地理上北近襄阳,南近洞庭湖。音调以“大宫声韵”为主。声腔华丽优美。4.【鄂西南】今宜昌与恩施两地区。全区山峦重叠,峡谷纵横,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语言很统一,属西南官话区,与川东方言无异。音调“窄羽”声韵[LA DO RE]的旋律为典型样式。5.【鄂西北】今襄阳和郧阳两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线略偏南,自然风貌兼有南北景色,当地人的生活与风习也兼有南北特点,音乐风格在兼容并包基础上略偏重于中原北方的风味,古人称当地人“多秦音、好楚歌”。民歌旋法强调四度跳进,曲风较活泼开朗,有北音风味。 湖北五个地区都流行一首《十绣荷包》小调,各地的唱词都一样,但因地方文化不同的影响,旋律形态如调式,旋法音调等都相应形成了不同样式 ,体现了五区的地方色彩,真是五音杂处,色彩缤纷。 民歌地方色彩是很复杂的音乐现象和论域,更深入的研究将涉及到音乐和文化的多方面因素,本文的初步探讨,若能加深人们对民歌特质的理解,引发更精之研究,则幸甚。 谢谢采纳!!

166 评论

流浪停吗

600字都写不了了,1000……

170 评论

奕彩彩绘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158 评论

MrStoneLiu

毕业论文--论手风琴乐曲《归》的创作风格与艺术处理一、《归》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 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 归来哟 别在四处漂泊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那故乡的风 那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伤中国著名手风琴作曲家、演奏家李未明以海外游子落叶归根为背景创作的手风琴乐曲《归》与歌曲《故乡的云》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形式不同,但向听众表达了共同的主题:寄身国外的中国人对故土的依恋及思念,急迫想回到祖国故土的情思。乐曲《归》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调性和审美观念,体现游子身在异国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乡思,旋律含蓄而有韵味,优美而典雅,使人沉浸在乐曲中,深深为主人公情真意切的赤子之心所打动 。《归》是以中国五声调式为基础,结合西方作曲技法而创作的手风琴独奏曲。福建南音曲调的运用,使作品带有中国南方风情,而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使乐曲音响效果新奇,层次结构丰富,气势庞大。福建南音指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丝竹乐曲,它是迄今尚存的全世界最古老的、历史最悠久的音乐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旋律优美,节奏徐缓,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委婉深情。《归》的主题运用了南音中变徴雅乐音阶,表现出浓郁的福建韵味。二、乐曲《归》的作品分析乐曲采用小调。这部作品可分为三部分,是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其特点是使用变化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穿插了变奏技法的运用,使两种作曲技法混合交叉。其结构图如下所示。引子 A 连接 B A’ 结尾1-64 65-68 69-174 175-191 192-199A B A’157-174全曲以自由拍子作为引子,由不谐和的七和弦转位上行,同时震音奏出,形成不和谐的和弦,揭示整曲的情感基调——惆怅的、急迫的。在稍作调整后,右手抒情的下行旋律和连续的由慢到快的颤音,犹如内心思绪的宣泄。其后,在A音上的同音反复,及节奏上的逐渐加密,形成对稳定音G的强烈倾向性,最后依次进入的三个音形成与A部分的自然连接,把所有人的思绪一同带入遥远的回忆之中。引子由开始的渐强,到末尾的渐弱,强烈的风箱震音与孤独寂寞的旋律交替出现,形成强烈对比,将游子内心的矛盾、苦痛、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对海外游子归乡的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A 部:全部采用小和弦,并以左手主音与下属音的四度交替出现作为开始,既巩固了D角调式的调性,又使旋律像水一样具有了流动感。主题凄凉婉转,极具中国韵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A部是以淡淡的哀愁情绪,道出游子内心所想。(谱例1)变奏一:用含有三声部的复调手法,高声部节奏相对加密紧凑,中声部利用“加花”的变奏手法把这种情感进一步推进。同时结合对比复调手法的运用构成第二声部,低声部左手伴奏是省略三音的分解琶音形态,使音乐情绪跌宕起伏。35-44小节为变奏一与变奏二的连接部分,35小节开始变换大管音色,以pp开始采用模仿复调,36为前一小节提高八度重复。紧接着全开变音器由慢到快,以极富推动力的三连音把情绪推上去,至41小节,左右手旋律斜向发展,通过抖风箱的手法逐渐加强力度直至ff,带出全曲第一次高潮。变奏二:这是A部的高潮所在,气势高亢,铿锵有力,几乎每个音都有重音记号,一音一变风箱,奏出了号角般激动人心的音调。左手三连音旋律填补拉宽节奏后的音响空白,连续向上的琶音更是把这样的情绪趋向紧张,表现了潮水般汹涌澎湃的内心情感。接下来情绪渐渐缓和、渐弱的同时,三连音向下进行模进,以峰回路转向上六度音程的琶音作为变奏二的结束部分。尽管我们仍能看出一些主题的影子,但变奏二无论从节奏、织体、情绪等诸多方面都与主题有了明显的变化对比。B 部:情绪基调与A部形成强烈对比,完全不见凄凉的感觉。在和弦的运用上,由原来的小和弦转为明快亮丽色彩的大和弦;在拍号上,由抒情的4/4拍转向轻快的3/4拍。新主题把童真童趣以及无忧的欢乐刻画得淋漓尽致。震风箱模仿鼓点,是乐曲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 xxx xx xx 音型贯彻B部始终,体现欢天喜地的喜庆场面,犹如回到故乡,亲人迎接,喜乐融融。(谱例2)右手以鼓点和弦跳音形式出现,不断向上模进,推动情绪进一步上升,B段主旋律不断反复出现,不停变调转调,构成B主题。作者将转调移调运用自如,手法娴熟。让人联想到游子回到故乡,大家围坐桌旁,你一言我一语,不同人和游子之间的对话,颇有戏剧性。使音乐情绪不断上升,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和音响上的新奇感受。 A段主题及变奏从整体上看,是以商调式为主。运用模进手法进行转调,逐步过渡到上方属,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商调式介于大调和小调之间,悲伤间见欢快,欢快中又见悲伤,体现了悲喜交加的情绪。B段出现新旋律,左手与A段也有不同,但仔细看,鼓点节奏音响效果还在。与变奏的连接处,我们仍可看到抖风箱和五度模进,作者似乎很钟情于这样的连接手法,并且运用效果很好。变奏部分转入E徵调式,由弱渐强,由颗粒性的跳音展开。(149-156)小节相同的节奏,一样的鼓点强弱变化如下所示:上行四度模进 四度 四度 二度力 度 PP-----------------→P-----------------→F---------------→FF小节数 149-150 151-152 153-154 155-156整个动机的几次力度变化都是通过模进手法完成的,使力度转换极为自然。随着音区的逐步提高,力度和情绪也随之相应提高,直到再现部A’的出现不着痕迹的起到连接作用。(157-160小节)每两小节重复,第一遍强,第二遍弱。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独特,我们可以在帕格尼尼主题变奏的开始部分见到这种手法的运用。(谱例3)B 部结尾处大二度的运用,增加了紧张感和不太谐和的气氛,仿佛是回乡梦醒,对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徘徊与反思,169小节鼓点节奏再次出现渐慢渐消失,流露出对未来的一丝希望。A' 部:作为变化再现部A',采用全开变音器放宽放慢处理,由弱到强。运用华丽的上行、重复八度的主旋律、连续三连音节奏及同音反复等手法,气势恢宏,宽广而舒展。表达了海外赤子落叶归根,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渲染了激动人心的辉煌效果,共同构成了全曲的高潮。(谱例4)尾声:由自成一句上行级进的华彩,引出对主题部分的再现。延长音记号的使用,逐渐稳定情绪,平静下来,右手三度音程做出三度下行的回声效果,给人以静思与回味的心情,淡淡凄凉感再次袭来。此时音乐再度转折,159小节情绪再次激昂,以fff力度齐奏重复变化的主题动机,出现了意外的音响效果,新颖而明亮。结尾大三和弦的使用,形成明亮色彩,同乐曲主题小三和弦忧郁基调形成鲜明对比,在中音的推动下以sf 结束在角和弦上,在具有号召性的和声变化中结束全曲,让无数思乡人心中燃起希望。三、乐曲《归》的创作特征(一)中国传统标题的运用“标题音乐”是指讲述故事、表现文学概念或描绘画面、场景的器乐作品。它通过语义信息,使人对特定音乐信息产生有约定意义的定向联想。中国传统乐曲大多都有明确的标题,赋予文学性的标题对于听众感受、理解音乐和演奏者准确诠释音乐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引导听众和演奏者在感受音乐形象时,产生丰富而准确的联想,正确领悟作曲家的意图。与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一样,音乐的标题性成为乐曲《归》的显著特征之一。该作品有与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相对应的贴切的标题“归”,简单的一个字概括了全曲内容,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和具体化,从忧伤的思乡到明丽欢快的梦里返乡,再到辉煌炽热的归国情怀,使“归”蕴含着波澜壮阔的思想感情,感人至深。(二)以民族音乐为创作素材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文化和音乐语言,这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资源。在乐曲《归》中吸收了福建南音曲调,运用五声调式,极富民族特色,旋律悠扬动听,使人置身于乐曲之中,为主人公的悲而悲,为主人公的喜而喜,和他“同呼吸,共命运”,极富感染力。(三)作曲技法的巧妙运用1.多样化旋律的运用旋律是“由音高和节奏组成的乐音的各种各样的连续进行。” “是一个具有一定表现力的独立声部。” 几千年来,中国音乐表现出一种线性思维,线性旋律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特点。《归》强调旋律线条的方向性运动,例如主题的旋律就是利用旋律线级进、跳进、颤音等手法来表达忧伤情绪,塑造音乐形象。(参见谱例1)2.民族色彩和声的运用和声是音乐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它与旋律、节奏在一起,成为音乐的基本要素。李未明在作品归中既采用三度结构,又采用了四、五度结构和声,使作品流露出浓郁的民族气息,以下侧重分析他对四、五度结构及二度结构的运用 。(1) 四度反复作为伴奏和声(谱例5)四度反复以独立的和声形态位于旋律的下方,与旋律交织在一起,起衬托作用。(2) 以八度为框架,填充音构成四、五度。(谱例6)(3) 连接部分抖风箱按四、五度进行模进,形成本乐曲的一大特色。(谱例7)四、演奏中的艺术处理(一)突出旋律的主要地位旋律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因此在演奏中,旋律的清晰流畅是演奏最基本的要求,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好。下面就旋律问题举例说明 :1.左手避免喧宾夺主。(谱例8)主题的陈述与展开,要注意右手旋律部分占主要位置,左手低音是伴奏,起辅助衬托作用,为主旋律服务,听起来主次分明。2.复调部分避免乱成一团。(谱例9)在多声部旋律同时行进的过程中,如果每一声部分别采用不同触键时值,在同样风箱力度情况下,旋律主次的关系会变得更有层次。其次,风箱力度变换跟着旋律声部走,每个声部触键应一致,当非主体声部的音型较密集时,可适度把这个声部的每个音都断开一些,这样可以淡化这个声部,使主题突出而清晰。3.乐段中避免一气呵成。(参见谱例4)乐段是由乐句组成,就像说话一样,得一句一句说,乐句之间也要有换气的时间,看谱一定要认真仔细,哪里有连线,从哪连到哪,都要看清楚,这样才能保证演奏旋律的层次性,另外,乐段与乐段之间也该有换气的感觉。(二)合理运用风箱对手风琴来说,风箱就像人的气息,风箱运用中的速度、力度、幅度和角度都会引起音色、音质及音量的变化。所以在风箱的设计上,一定要依据乐句、乐汇、乐节以及强音位置、句型特点等具体情况,结合演奏者的个体差异,作不同设计。风箱设计的好坏,对乐曲中的音乐形象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风箱的运用,应该在饱满、平稳的基础上,按乐句进行划分。在这部作品中,A部主题凄凉哀婉,在运用风箱时,要以连风箱为主,左臂的力量必须均匀连贯的送出。这一部分中,无论强弱力度上还是处理手法上都是有层次的,把握好起承转和的关系,控制好每一句的力度,以便突出这一部分高潮所在。B部主题欢快明亮,旋律的跳跃性较强,这就要求风箱必须保持适当的弹性,但一定要有所控制,力度适当。另外,关于风箱运用技术层面的问题-----抖风箱。抖风箱是靠风箱在短距离内的快速往返,产生一种连续不断而又短促有力的声音。乐曲中出现三抖风箱,这是在二抖基础上难度加大了一些,在一次风箱的开合过程中演奏出三个音。值得注意的是:出风箱稍微向左前方拉,打开风箱的上端,风箱下端基本不动,此时风箱给出一个音头即放松,准备回风箱,回风箱是运用手腕先回风箱的上半部分,再回下半部分,动作流畅,发出清晰干净的三个音,要注意的一点,一个连贯的三抖风箱后,风箱并不是全合的,风箱内还会留一点空气。最初练习是要从慢练,分解动作开始,逐渐加大动作量和音量。(谱例11)优秀手风琴演奏家风箱的运用,是良好的音乐感觉和扎实的控制技术的完美结合。演奏出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音乐,才是风箱运用的目的所在。结语多年来,我国手风琴前辈在为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民族化、学术化、系统化而努力奋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创作是关键,是基础。《归》的创作,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体现了东方细腻的情感变化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李未明的创作才华。然而从整体上说,我国手风琴创作队伍的弱小导致了中国手风琴音乐事业发展上的迟缓,尤其与手风琴演奏水平的飞速发展,形成巨大差距,深切希望在以后发展中能有更多专业作曲家对手风琴的关心,能有更多的人为繁荣手风琴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共同为中国风格的手风琴创作注入新活力。网上搜索pdf版的然后参照着写吧……毕竟是论文~要花点心血的~

239 评论

紫蝴蝶CYF

音乐民歌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已经成为了各个文化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这是因为软弱无力的人们通常以其和音乐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音乐民歌通常由简单易于记忆的歌曲构成,歌曲经常涉及社会问题,在政治、文化、经济和莫拉尔方面传达着信息。音乐民歌起源于十七世纪,当时许多流行音乐以娱乐为目的。但是,随着技术、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发展,音乐范围扩大了。从那时起,许多歌手开始在他们的音乐中揭示当地的文化和社会问题,逐渐演变为音乐民歌。音乐民歌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不同的音乐民歌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和背景,而有些被尊重的音乐民歌如“美洲狮”,“We Shall Overcome”和“Auld Lang Syne”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传。这些音乐民歌能够提高人们的觉知,并成为对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的独特见证。音乐民歌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其直观的乐器和歌词能够简单地传达人们的意思和情感,而又不需要学习过多的音乐理论知识,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此外,音乐民歌通常具有较低的技术门槛,因此可以在家庭、社区和学校中进行。因此,它成为了社会和政治问题的重要载体,并成为了文化传统的重要保护者。最后,音乐民歌已经成为世界的文化宝藏之一。它不仅承载着人们的传统和文化价值观,而且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政治、历史、文化和道德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音乐民歌,保留和发扬它们的传统,以赞扬那些用音乐倡导公正、平等和自由的艺术家们。

275 评论

相关问答

  • 地方民歌的毕业论文

    浅议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论文 [摘要]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

    坚强的T1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毕业论文可以写民俗

    文化研究我了解更

    好运大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毕业论文可以写歌曲分析吗

    音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难忘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

    么么哒狂人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山歌民歌毕业论文

    那么就给你来点民歌的论文资料吧民歌地方色彩辩析 一、何谓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在音乐学教学与研究工

    Z.L.小姐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小民歌毕业论文

    学习体会 作者:陈雅 质量推进年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38 更新时间:2006-2-23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

    掬黛小公主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