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0

冰可乐28
首页 > 毕业论文 > 止观与性具毕业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秋风泡泡

已采纳

“知幻即离”出自《圆觉经》,也是《金刚经》的法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对这个问题,需要详细参究,可以参看古今大德的开示,对金刚与圆觉的讲解,实在不是几句话能讲明白的!阿弥陀佛放下一切,是修行的加行,可以帮助你尽快成就,佛教中的一切法门修学的前提就是放下一切。请参考大乘空性的道理:【佛教强调“空”,但空是指名词言论的空,譬如一个玻璃杯,我将它打碎前,它叫玻璃杯,打碎后,它就不能再叫玻璃杯了,可见“玻璃杯”本身没有一个特定的实体,全都是一定的因缘条件暂时结合后而假立的一个名称。但因缘条件和合而生的事物,名相空,但实际上有,譬如你我有缘在一起,而我此刻看你很不顺眼,就狠狠地打了你一拳,你会很痛,不能说此疼痛是空,因为你切身感受到了。佛教认为,此痛不空,但“如”梦“如”幻,注意!不是“是”梦“是”幻嗷,因为梦与幻是空的,佛教不认为它就是空。而为什么说是如梦如幻呢?因为一切现象都是刹那刹那在转变,此刻一刹那生,又马上就灭,成为过去时,当此一刹那灭时,后一刹那立刻生,又立刻灭,又成为过去时,时间就是这样刹那刹那在转变,一刹那间,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已经转变了不知多少万亿倍,而你也不再是前一刹那的那个你了。另外,前一刹那与后一刹那之间实际上是没有间隔的,因此,时间就以这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流转而无一刻停留,无一刻可以真正把持住,所以如梦如幻,如露如电。 】

337 评论

TT作天作地

知礼阐释了心造、心变和体具的相互关系,心造有“转变之造”,与心变义相同;还有“构集之造”,与心变义有别。因此,造名则通,变名则局。别圆二教同诠中道实性,由于中道实性妙不决定,因此受熏而变,当体改转。这是转变之造,也就是“指变为造”。藏通二教灰断,不谈常住,既无中道实性之体,只说业惑构造诸法,由于见思烦恼润有漏业,因此构集六凡生死。这是构集之造,非是心变。圆教显示“此心本具三千”,造变则通,具义则局。“变虽兼别(教),造虽通四(教);今即具心名变,此变名造,则唯属圆(教),不通三教(藏、通、别)。”这是以通从局,三义俱圆。圆教由具而谈变造,乃是全体起用,即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所示(大正46·293a):“并由理具方有事用”之义。知礼即以此义评论贤首宗的性起说。他认为只谈性起变造诸法,不谈性具全具而变,“虽说一一遍收,尚未有遍收所以”,这样就不是体用相即,不成无作之行。他并指明:别教不明性德本具,唯执真心变作,有从心生法之过。圆教先明此心本具三千,方论随缘变造,乃是全性起修,作而无作,既非但理变造,自然就和别教不同。台宗后起诸师也曾阐明此义,如宋·仁岳说:“起未必具,乃一理随缘,九界须破也;具必有起,即三千随缘,一法不断。”宋·善月说:“惟其不云性具,故性一事异,及即理时,须破差别归乎一性,不能法法宛尔。”湛然《金刚錍》以二种遍显示体具:(1)宽广遍,(2)即狭遍。又,《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二说(大正46·290a):“学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心遍乃是即狭遍,互遍就是宽广遍。知礼曾据此阐明性具有各具、互具二义。性具是说诸法同一真常不变之性,全不变性随缘变造诸法。色心依正、生佛刹尘、一切诸法,既同一性,因此随举一法,无不当处具足三千。又诸法各具三千,实由同一圆融体性,因此三千诸法,从本以来互具互摄。这样,性具的内容一面是诸法各具三千,一面是诸法互具互融,两者是互相关联的。知礼阐述了性具说中的各具、互具二义,建立了山家一派的理论。当时山外诸师如智圆等,持理同事异的见解而加以反对。知礼即依事理互融之旨建立事理总别,以此评破山外立义。他认为诸法既是互摄,因此理具三千、事用三千都有总别,此两总别相即,方得称为妙境。理具三千,随举一法为总,诸法为别,一摄一切;事用三千既全性起,也同样是随举一法为总,诸法为别,一摄一切。山家对于山外持义的评论是:“以彼不晓性具诸法、法法宛然,故无理别。不晓事相本来圆妙,故无事总。”山外诸师如源清、宗昱等只论“真心具三千法”,不曾说到现前妄念阴入之心具足三千。知礼引据湛然之说,指出那是偏指清净真如,专缘理性而破九界,是别教义。并认为像那样偏推真心,就杜绝了初心入路,只不过是滋长名相之境。他认为湛然《十不二门》的本意,在于建立“根尘一刹那心本具三千,即空假中”,初心依此起观,就能成就十妙,不仅是解知而已。后来法登《圆顿宗眼》也曾对于“妄具三千”之义有所阐述:全不变性而随染缘,即全真心而为妄念。因此妄念其体本真,要识真心,当体妄念。达此妄心无一异相,三千宛然。他推崇知礼“指介尔之心为事理解行之要”,具有深旨,不得此旨,就不能知起观之处和显妙之门。

188 评论

尚家宜商贸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就是说一切现象是幻影,知道这一点,要远离幻影,不需要什么方法,离幻就是觉悟,一步就成,没有等级次第的区别。离幻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放下一切,放下的当下就是觉悟,不用什么方法,也没有什么境界的高低。

200 评论

0子爵绿子0

性具之说也是天台宗止观法门的一个要点,如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二说(大正46·289c):“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这正由于观性具之故。如若不观性具,就须破九法界修恶,才能显佛法界性善,而成为别教的“缘理断九”。性具又称体具或理具。湛然《金刚錍》曾就体具与心造及心变加以简别。心造出于《华严经》说的“一切惟心造”,心变出于《楞伽经》说的“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湛然说明:心造通于藏通别圆四教,心变通于别圆二教,体具唯属圆教和别教后位。

325 评论

万家宅配

如何修止观---有感 云何修止观门?马明菩萨说;为熄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个别修,渐次增长;至于成就,任运双行。 止就是熄灭一切戏论境界,是进入如理作意的实断见惑与思惑的智慧境界,也就是实证解脱境界和进入如理作意的实证般若实相境界;观是明见因果生灭之相,也就是现前观察到万法都由实相心体第八识出生,一切善恶业都由第八识自心来记存而昭昭不爽。 大乘佛法所讲的止观是般若的止观,菩萨六度中第五度的止观是四禅八定的禅定止观。什么是一切戏论的境界,心中时常有臆测猜想“真如心是大概,,,有时听到别人讲出的相似佛法,又无法认定对错”,这样就是心不能安定得住的人,即便是四禅八定再好,都不会超过非想非非想定,即便如此也是世间戏论境界,不离生死有为法的境界,与二乘菩提世俗谛无关,也与第一义胜谛无关。所谓世俗谛是说二乘解脱道,是以世俗法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作为观行的对象,通过观行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生灭性,确认其虚妄从而断除对于自我的执著,就可以成就无余涅槃。既然世间真理是要灭尽十八界一切法,而禅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还是在十八界法中,还有意根和意识继续存在,所以非想非非想定仍然是戏论境界。只有找到真如心后,才有能力离开戏论境界,以后凡有所说都是直接切进第一义谛,自己也可以永远心不动摇的安住于实相境界中,决定不疑的住于如理作意的智慧境界中;不再有任何臆想猜测,心得决定决不动摇,这才叫止,就是证得止的境界。 禅定的止,是要把意识觉知心制心一处而住于定境中,心不动摇、不打妄想,发起初禅的觉受境界而安止觉知心,这就是禅定的止。或者离语言文字的细妄念也都没有了,因此而证得二禅的等至境界,心得安止;乃至于离语言文字的极细妄念以后,更进一步离开了心动的境界,连不知何故的心动现象都不存在了就进入四禅的境界中,这也是心得止。 很多的人认为修止观就是每天静坐,求一念不生或观想,所以每天只是打坐三个小时或六个小时,这就是没有真正的了解止观的道理,打坐只是修定,修定只是修止观中一小部分,而且修禅定也不只是在腿上用心,而是要在觉知心上用功的。所以如果没有对于禅定止观里面的详实的了解,即使每天能盘六小时或一整天,这种功夫也只是表象,只是腿功不是禅定(有些修行人以为每天打一次坐就是功课了,稍有境界就以为进步了,内心并不知道打坐是在干什么)。修学世间禅定也要基本知见具足,否则都是盲修瞎练,虚耗光阴,四禅八定到底是怎么回事?三三昧中的异同在哪里都要弄清楚。没有清楚的时候每天的打坐也只能是在熬腿,根本不晓得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种三昧的分际在哪里?你要怎么转进,觉知心又要怎么安住在三昧中?知见不建立如何去打坐修定,只能是盲修瞎练唐捐其功。 什么是观呢?观就是很清楚的看见了因果的生灭之相;众生在三界中有种种的生灭形态,这种种的生灭形态都是果,有果必有因,这个果一定是从因中生出来,如果没有实相心这个因就不可能有所有的果。因为有实相心执藏了众生所造的善业恶业净业所有的业种,在未来世因缘成熟的时候,遇到众缘和合业种就现行了,所以有“所造业不亡”。如果没有证悟明心是绝无可能明见因果的,因为心中一定这样想,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心体能含藏善恶业种,更不会看见诸法从第八识中生。即便是初明心也只是有总相智,般若智慧还没发起,还没有能力现观。只有真实的见到如来藏是如何出生五根的,也就是知道了由于往世无明的存在,使得意根携如来藏经中阴阶段后,找到有缘的父母,籍父精母血由如来藏生出四大所成的五根身,待至四至六个月以后五根渐成熟,如来藏即可籍五根如镜现相的显现外五尘(可以籍定力清楚地感知五尘,如眼尘就是所见的每一幅画面、身尘就是身体所感知的外尘的状态),按照佛所说法意法相触而由如来藏生意识,则由眼所见的影像就是眼根与眼尘相触所生的眼识,及意根触法尘所生的意识,其它识亦如是。由此而见这十八界的每一界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的,也可以体验心真如的本然存在与能生万法的自性性,这时才可以说确实能够明见因果啦(如果是听来的就不会有这样的功德受用)。再进一步从真实心上去做种种的体验,检查,证实以及深入的了解他、体验他,智慧才会出现,就会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所造一切业行的种子,都是在这个实相里面收藏着,这才是明见因果。这个观是讲智慧门中的观。 要想“心得决定”,一定先修止然后再修观,正知见的熏习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是要让心安止于正知见中,舍弃重重的错误知见让心能够定下来,心中确定实相法一定是这样的,有第八识真如存在,这就是初步的止。并不是在哪里打坐才是修止,打坐所修的止是止于一境,不是修行般若止观的止。当你的觉知心已经坚定不移,就要检查动静中想佛、意佛的能力,再转入看话头来进一步增长止的功德,当动静中的止的力量已经很好就可以转入观行,在行、住、坐、卧一切境缘上面都去观察,观的要领和观的功夫增长了,就可以寻觅自己的真如心在哪里,发起淡淡的疑情,末那识一直在执着,一定要找到他,所以末那识就促使意识不断地沉潜保持着疑情,这都是观。 待找到如来藏后就开始又止又观、并行双运了,因为知道真如心后不断以经中的圣教和理证上面加以检验和比对,这个过程也是观的内涵,等到确认无误,心里就确定下来了,心得决定确认无误就不在改变了,戏论就此止息。而后再进一步继续观照验证他更深细的体性,这也是观的内涵。随着般若智慧的增长止与观自然双运。 马鸣菩萨又说;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于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出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要住于静处结跏趺坐是讲禅定的修止,就是要用制心一处的功夫,把心猿意马系缚于法上,慢慢就会停止攀缘,然后再用智慧来参禅。其实要想使心定下来用无相念佛的法于静和动中对于现代人能有更好的效果,烦恼不容易进来时就有受用了,身心也轻安了就能够一心参禅了(心情很粗糙的人是无法破初参的),很容易悟入。 端身正意是说要端身而坐,不打妄想,不可以休息睡觉。不依气息不是小止观的数息、随息的法(安那般那)。也不是道家的修气练气,及密宗的明点气功,这类修法都属于的依于气息。不依形色而修止观,是因为很多人修定能够一心不乱,远离五尘住于内心境界中,不接触五尘了,认为这就是涅槃境界了,其实只要有意识存在就不是涅槃(楞严经中讲是外道五现涅槃)。四禅及无想定也都是依于形色的,都是有色的禅定的法。对于初禅的现前并不是定力很好就能现前,而是除了定力之外,还要有消除五盖的功夫,尤其是嗔心贪欲心不除,是不可能发起初禅的。    不依地水火风修止观;道家有这类修法,以金木水火土等特性的修行法门,佛法只有两个门;一是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道,这个解脱道共大乘,所以菩萨也要在合适的时机加修解脱道的法。二是诸佛菩萨所修的不共二乘的法既是佛菩提道,就是大乘道次第,除此之外别无佛法。不依见闻觉知是说修证大乘法绝不可依见闻觉知的第六识作为修证之标的,应依第八识作为标的。一切分别想念皆除;指的是一切非如理作意的分别都要灭掉,也就是离开虚妄分别,以分别的意识觉知心寻找不分别的第八识,不是要把 觉知心变得不分别了就以为找到真如心。 在证悟后修学禅定的过程中,于四威仪、于一切时中就是要这样修行(恒不断绝);长时间的转依修行之后,会使你对于自我也就是觉知心对自己的执着,不断地加以降服,这就是在修除我执、断我执,这样的修行才能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真如三昧也叫阿赖耶三昧,是以如来藏作为究竟的所依(而不是以离念灵知心作为所依),以这个真心的体性去修学三昧,这才是菩萨所修的三昧,只有这样的修行才有办法“究竟折服一切烦恼”。如果是依觉知心或是时做主的意根为究竟所依,就没有办法究竟折服一切烦恼,而以法界实相为中心,深入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进修,才能究竟修断(依心真如的性净涅槃,来做种种止观的观行,才能真正从如来藏中把烦恼的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随眠加以折服),烦恼被究竟折服以后,就可以“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为什么修行中会有很多的障难?其实一切诸魔鬼神外道的障难,也是从自己心中所出现的,如果自己的心是坚定的、正直的,就不会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存在;如果自己心是坚定的、不动摇的、离贪的,诸魔、鬼神、外道要怎样来影响你都是没有办法起作用的。因为福德不够、心不坚定,有以往的我执、我见、私心的习气,所以才会被鬼神、诸魔、外道所利用。所以建立正确之知见,远离种种有相法,一切障难境界都消灭了,制心于真如境界一处之中而定下心来,渐渐就会进入真实三昧中“远离诸相、入真三昧”(用般若慧来安住于意识如理作意的定境之中,才叫真三昧)。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修学三昧却落到有相的、与外道共通的四禅八定的禅法中?为什么这么辛苦的修持禅定以后却证不到初禅?就是没有好的姻缘得遇佛菩萨,所以所修的禅定一定是有相的,跳不出外道的范围。因为除真如三昧以外都是有相的三昧,就如没有证得心真如而修的初禅,初禅中是可以跟外界的语言文字相应的,也就是可以跟外界的色尘声尘触尘相应,这就是有相法。可是修真如三昧的时候虽然照样有这些相,但确是依所证的心真如无相法为究竟皈依,将觉知心依证入无相法自住境界的见的和般若慧,来修共外道的四禅八定有相法,所以在有相法的四禅八定境界中却住于无相的智慧中,如是修学真如三昧才能够真实进入如来种性中,才能真正的成就真如三昧。 修此三昧现身得多种利益; 第一,常为十方诸佛所护念,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到了该转折的时候,佛菩萨就会在定中告诉你,或是加持你让你心中升起一个知道转折的念头,就可以转进了。 第二,不为诸魔恶鬼所恼乱,如果过去是就喜欢跟鬼神混在一起,喜欢修习鬼神相应的法,今生就一定长有鬼神来恼乱,办这个事办那个事,自己还以为是佛菩萨要交办的。所以要有正知见;比如不要做干预因果的事,常有人要你加持,这就是干预因果,因为有的人得了因果病,这就是得病的人的业报,这是需要得病的人自行去求菩萨或去忏悔的,而干预了因果鬼神就经常找你。 第三,心得决定的人不被一切邪道所迷惑,由于你的见的非常的深妙,一切邪道根本不了解你的智慧,何况能够恼乱你。 第四,证得真如三昧的人,可以使以前诽谤深妙法的罪和业障全部都变得更微薄。因为是在空、无相、无愿三昧上面去取证四禅八定和灭尽定,去取证四无量心,这样的结果会使得原有的烦恼种子很迅速修除掉。这种实际上的心真如的证境,以及籍禅定修证来伏性障的证量,配合真如三昧的见地,才能把烦恼种子和诽谤深妙法的业障从根上拔除。 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疑惑包括见惑、思惑和尘沙惑最后都可以断尽,这是成佛之道。只有阿赖耶三昧—真如三昧可以使你灭尽一切疑惑,由此渐渐的深入洞悉外道法的本质,则可因此灭除诸恶觉观。 第六,对于如来境界的信心得以增加和长养,菩萨不可以有任何一点为自己设想,不可以觉得佛法里面有利益可钻可赚才真正的菩萨。 第七点,可以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因为知道了为什么生,也会渐渐地很清楚入胎识要怎么样地入胎,去极乐世界应该怎么样去。往生极乐时,因为心性不同所造业行的不同,往生极乐世界的果报也不同。悟前又应该如何进修?也都会渐渐得弄清楚。以后的佛道应该如何的进修?佛道的次第和内容既然清楚了,舍寿后详细的过程转变也都清楚了,在面对生与死的时候,还会有什么忧愁害怕的吗?所以心中就远离忧悔而能自在的面对生死。(观经开示;只要明心见道一定可以上品上生) 第八、证得真如三昧可以远离骄慢,心的变得柔和和忍辱,因此而被一切世间人与天人所敬重。因为自身的智慧越来越好,但随着法义知道的越来越多,则会感到诸佛的智慧真的是无量无边,由于这样的缘故就会发觉自己越来越没有骄慢了(原来开悟证果,也是无所得,自己从无始以来不断地执取种种事物,根本就从无所得,而自己却到处攀缘,不断地执取种种事相,贪的心思和行为,嗔的作为,真的好愚痴。这一世也是一样自己骗自己,几十年过去了根本是无所得。都是意识心在得,意识心又是生灭的只有一世,还是一场空。真得的是如来藏,如来藏本身又不领受一切法所以也无所得,可见是愚痴的在世间法上贪著造业)。 第九、会在一切时一切境界中烦恼的种子会变得很微薄,次第进修烦恼逐渐的就不会现起了。别人见了也会喜欢的“这个人不会生气呀,心性真好啊”,自己心情也很愉快,没什么可恨的、可气的,这就是修证如来藏及转依真如三昧而来的,如果不是修正真如三昧而转依成功,努力修学禅定就如石头压草一样,不但没有什么效果(发起初禅都是很困难的),而且还会使自己的性格越来越急,脾气很大攀缘外尘,并为扰乱。 一般止观中的止只是用数息法、观行法来把觉知心压制下来,让他不攀缘,这就如石头压草当石头不在了,也就是离开数息法草随即又生长出来。这种压制下来的境界没有办法真正的止息,只要下坐使数息法中断了,攀缘与妄想又会从心不断的现前,所以一定要用智慧止息,让心转依于真如法性,断除烦恼而制心于真如法性上面,才能自然的止息不动。 而且若只是修止,心就会低沉而不明利,就会入住昏沉无际的状态,就好像未到地定过暗一样,智慧不能增长,往往变成懈怠,自己就会贪着定境中的轻安,不能在种智上面迈进。对于佛菩提道来讲,未到三地以前贪着定中的滋味就是懈怠。懈怠之后则不乐众善,也就是不乐于去做利他之事,也不乐于自己在进一步修慧;懈怠的缘故就远离大悲,真正的菩萨发心最重要的是发大悲心不乐小乘,没有大悲心、并于佛前恳切地每天发愿,佛菩萨就不可能加持你引生深妙的智慧。所以大乘佛法中所说的修止,并不是叫你盘腿静心、制心一处而不动摇,这是修定,是佛法与外道的共相的法。止就是让人的心止于一个见地、智慧、证境,对佛菩提道境界决定安止而不动摇,心止于佛菩提性而不再转易,这才是修止。 那么应该如何进一步去修观呢?马明菩萨说;应当观察世间一切法生灭不停,所以是无常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也就是五阴十八界及其所衍生的一切法无常无我。这样才使自己对我所的执着消灭掉。再来看如来藏体恒常在永远不灭,永不改易清净涅槃的自性。再从如来藏看待世间,无论多长(一劫或多劫)还是会坏掉,而如来藏不坏才是真实法。看过去就犹如昨天的一场梦,如果能够眼见佛性,即可成就身心世界的如幻观、如梦观。就会以肉眼亲见心真如非常真实,以慧眼亲见心真如非常真实,以肉眼亲见世界身心的虚幻如梦。观现在的法刹那刹那一直的流注生灭,没有停止的时候,一直的生灭变异不断的消失过去。 又说;应观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观诸凡愚所见诸法,于无物中妄计为有。观察一切从缘生法,皆如幻等毕竟无实。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比喻不可言说。观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皆因无明熏习力故,受于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不能觉察,甚为可眠。在观的修习上面要用智慧去观察,这是修去我执的过程。遍观五阴十八界法就知道,所有的法都不是单凭因缘就能成就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所以佛于《楞严经》中说七识自性“非因缘、非自然”,其义是七识自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因为都是如来藏籍因缘法及业力、无明而自然出生的法相,所以说“非因缘、非自然”,都是如来藏所生,摄属如来藏的无量法性之一。再从十八界往上推求、观察发觉;能见之性、能闻。。。乃至能知之性都是从他而来,摄属于如来藏,与如来藏非一非异,所以一切法本来就是如来藏所生的功能差别。那么“我”自然就是如来藏的一部分,是生活在如来藏所生的六尘万法里面,是如来藏所出生,也是生活在如来藏所出生的六尘中,是在如来藏所生的万法里面生活,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如来藏。每一世的死亡只是意识我和肉体的消失,而末那带着如来藏又开始了新的轮回。 从这里的观察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假合而成,没有自体性,所以不是自在法(不须依靠别法就能自己存在的法才是自在法)。但是如果能够懂得观察自己有个如来藏就是本来自在的法,那就是能够懂得《心经》的观自在菩萨了。就成为能够观察自己如来藏真心本来就在的已经觉悟的友情,这也就是《心经》开宗明义的“观自在菩萨”所告诉的真实义,所以不能看见如来藏真实存在的人绝不是懂得《心经》真实义的菩萨,也就是不能称为能够“观自在菩萨”的人。 马鸣菩萨还说;如是观已,生决定智,起广大悲,发大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诸颠倒,断诸分别,亲近一切诸佛菩萨,顶礼供养恭敬赞叹,听闻正法如说修行,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中生,令住涅槃第一义乐”。作是愿已,于一切时中,随已勘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卧常勤观察;应做、不应做。是名修观。 以上面所说的观察,观察三界身心,这样观察自己的三世的三界有之后,再观察外面诸法,再观察三世一切诸法,其实只有自心所生诸法,并没有外法为自己觉知心所触知。又观察第一义谛,再观察众生的愚痴相就一定会生起决定智,决定不退的智慧升起来以后生生世世都是菩萨。有了决定智就会生起广大的悲心,也就能够发起大勇猛的心,从深心中发起大愿。“愿我的心能够永远离开一切颠倒,永离不如理作意的思维,并能断除无谓的分别(是指对于人我、利害的分别也就是性障),愿能够亲近诸佛、菩萨们”。这就是要有正知正见,有基本功夫,才能远离颠倒不为外道假佛所扰,断诸分别不在世间法的人我利益等用心,才能亲近诸佛菩萨,至诚的、深切的顶礼、供养、恭敬、赞叹,由此功德才会渐渐的显发出来,才能乐于听受正法如说修行。 在拔济众生离苦上会有很多的层次;让众生免于饥饿是拔济,帮助众生去除嗔心、贪心、等也是拔济,如法的法布施也是拔济,帮助众生断我见,声闻见道证初果,帮助众生修证佛菩提道也是拔济。诸多的拔济以“令众生住第一义乐”才是真正的拔济,这是成佛之道。 当你在佛前生起决定智而起广大悲,发起大勇猛有了这样的大愿以后,就要于一切时中,随自己的能力而修自利利他之行。要行住坐卧中勤于观察,每一件事情都要先衡量,该做与否再做决定。既要勤于观察也要勤于修正,这才是懂得修观的人。这样才能让心止于妙智之中。因为只有修观才能够断除疑惑(见惑和思惑),疑惑断除以后就可以随顺第一义谛,心就能够止息而不妄动了。惑不断除就表示转依没有成功,所以一定要修观行,在四威仪中观察自己的心应该如何转依心真如的体性,依于真如法性而止息下来,让自己的心透过智慧旳观行而止于佛菩提道上,保持自己永远都是菩萨的决定性种性,绝不改易。这才是修行的最重要的事,修止以后要配合修观,修观也要配合修止,止观配合同时修习,止观要并行。

176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论文应具有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和可读性,创新性是论文最重要的条件,也是论文写作的价值意义所在。要体现论文的创新性,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出发: 1、材料的创新,

    假小肥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毕业论文具有标题性

    副标题是针对主标题,是全文主旨的补充说明。一般写在主标题的下一行。 章标题,就是每一章的标题,也叫一级标题。论文里一般写成 第一章、第1章 这样的形式。 节标题

    茉莉芬芳200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宏观性毕业论文

    问题一:论文类型有哪些 毕业论文的类型: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

    樱花落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止观与性具毕业论文

    “知幻即离”出自《圆觉经》,也是《金刚经》的法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对这个问题,需要详细参究,可以参看古今大德的开示,对金刚与圆

    冰可乐2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参与观察法毕业论文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

    lilybell71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