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6

夏天天夏天
首页 > 毕业论文 > 散文美学特征毕业论文大纲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宝想小宝

已采纳

在诗歌文体里,作者侧重于抒发情感;在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文体里,作者侧重于塑造人物;在散文文体里,作者侧重于描述情境。散文的“境”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理的具象,散文的“情”是指散文作者接触了日常生活的人、事、景、物、理而激发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日常生活的某一人、事、景、物、理成为散文写作的意象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这种素材的无限可能性变成散文选材的必然性要经过散文作者主观情感的浸染和孕育。当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情”相融合时,才出现触动、感染作者的散文情境;当散文情境被作者用散文语言描述出来时,特定的散文情境便物化为打动、感染读者的散文作品。从日常生活的人、事、景、物、理到特定的散文情境,这个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特定散文情境的构成前提在于作者对人、事、景、物、理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散文作者比其它文体的作者更加依靠性格个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艺术体察和艺术表达的个性。散文情境形成的主观化、个性化因素,散文情境与现实生活的直接性和写实性,使散文成为了最能体现作者鲜明个性的文学文体。散文中常常有一个第一人称“我”,不管这个“我”是散文的主角(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样),还是散文的配角(像鲁迅的《藤野先生》那样),以至是生活的目击者(像方纪的《挥手之间》那样),这个“我”基本上等于作者。经过了“我”个人的眼睛和心灵而描述出来的人、事、景、物、理便烙上了鲜明的个性色彩。

134 评论

黑色海盗猪

近数年来出现了第四种散文――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在此我们且援现代诗之例,称之为现代散文所谓“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文体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合无间的高度适应能力。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则发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至于迅趋僵化。现代散文当然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的基础。但是,只要不是洋学者生涩的翻译腔,它可以斟酌采用一些欧化的句法,使句法活泼些,新颖些;只要不是国学者迂腐的语录体,它也不妨容纳一些文言的句法,使句法简洁些,浑成些。有时候,在美学的范围内,选用一些音调悦耳、表情十足的方言或俚语,反衬在常用的文字背景上,只有显得更生动而突出。所谓“密度”,是指这种散文在一定的篇幅中(或一定的字数内)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分量愈重,当然密度愈大。一般的散文读者,或因懒惰,或因平庸,往往不能维持足够的密度。这种稀稀松松汤汤水水的散文,读了半天,既无奇句,又无新意,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的美感,只能算是有声的呼吸罢了。然而在平庸的心灵之间,这种贫嘴被认为“流畅”。事实上,那是一泻千里,既无涟漪,亦无回澜的单调而已。这样的贫嘴,在许多流水帐的游记和瞎三话四的书评里,最为流行。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之中,必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决无冷场。所谓“质料”,更是散文作者从不考虑的因素。它是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字或词的品质。这种品质几乎在先天上就决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甚至境界的高低。譬如岩石,有的是高贵的大理石,有的是普通的砂石,优劣立判。同样写一双眼睛,有的作家说“她的瞳中溢出一颗哀怨”,有的作家说“她的秋波暗弹一滴珠泪”。意思差不多,但是文字的触觉有细腻和粗俗之分。一件制成品,无论做工多细,如果质地低劣,总不值钱。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他的衣服是订做的,不是现成的。

173 评论

queenielove多儿

散文特征一、散文的"真"。 这是散文最基本、最质朴的美学特征。这里所说的散文的"真",首先是指它表现的作家感情的真,性情的真。散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这是人们的一种共识。好的散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必须有感情的灌注,只有在感情的光照下,那景那事才会显出它的美来。没有热情的渗入,散文也就不会有动人的力量。散文的写景、叙事、记人,一般来说,目的总是在于抒发作者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总是在表达作者内心由这景、事、人引发的那一缕情思、情韵。散文贵在要有"我"。我们的阅读感受告诉我们,好的散文,总是那种能以其坦诚而平易自然的交谈将我们带入到作者内心去的一类。作者毫无遮拦地向读者展开他的心灵的门户让读者走入,去听取他发抒对社会、人生、自然等等的见解,去分享他的欢乐,去感受他的苦闷,去和他一道思索。从这里看去,散文的确最要紧的也是一个"真"。 这使得散文成为一种最见性情的文本样式。在借散文与读者坦诚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实际上也把他的性情展露给了读者,读者可以从散文中见出作者的个性、趣味、爱好,看到他的谈吐、风度乃至他的学识、修养。特别是,散文除了情感的因素之外,还应该有作者对于世事人生的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有由这体验和感悟而来的对于世事人生的真理性发现,使读者获得一种深深的启迪。这也使得散文中的情,总是以显在的理性的深刻性为依托而表现为一种情理相依,这应该是散文的抒情与诗歌的抒情之间的一个很显著的区别。这更使得我们不仅能从散文见出作者的性情,还能见出他对于社会、人生认识的深刻程度,看出他思想境界的高低。总之,作者的个性、人格、才情、趣味,都会在散文中得以呈现,读者可以从散文中真切的洞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看,散文在各种文学样式中,的确是最显"个人"性的。 散文的真,还在于它表达上不假雕饰无所依凭全凭本色的"真"。要有真感情、真体悟,包括有对世事人生的真理性发现,其实是所有艺术作品的共有特性,只是在散文中表现的更加直接。与其它文本类型比较,散文一个更加显著的不同,就是它在表达上全凭作者实力的本色的真。小说和戏剧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来完成自己的表达,这里显然有许多技术性的因素,如视点的选择、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等等,这些技术性因素对作家审美感受和审美发现的传达会起到很重要作用。而诗歌则是用一种明显再造的语言来完成自己的传达。这里也有许多技术的因素。分行、格律、韵脚等等虽然造成一种严格的限制,却也使诗歌有了一种天然的脱离日常语言规则的语境,使它完全不必以合乎语言逻辑的方式"说话"。散文全然没有小说和诗歌可以凭借的那些技巧,它必须"实话实说"。它的写景必须是实写,叙事总是真事,它没有虚构的自由。语言上它也没有类似诗歌语言的技巧可以凭借,全为本色的有什么说什么,且只能遵循一般语言规则去表达真实的所感所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在这里,"情感的多寡,都瞒不过散文。"而且,作者"真实所感和真实所想的质量,便直接决定了散文本身的质量"。(王安忆:《感情的生命--我看散文》,《漂泊的语言》第453页)这使得散文更成为一种最无法作伪的真的艺术。 二、散文的"美"。 散文是"美文",这是人们的一种共识。一篇好的散文,总能将我们带入一方或诗情浓郁、画意丰沛,或妙思联翩、奇趣盎然的天地,让我们在为作者的真知灼见所折服的同时,也如品味陈年佳酿一般获得一种韵味悠长的美美的享受。当然,诗也是美的,小说、戏剧文学同样是美的,但散文由于它的本色天然,给人更是一种如听天籁的美悦,这大约是人们总将散文称"美文"而不说"美诗"、"美小说"或"美戏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散文的美,首先是指它的情味韵致的美,通俗一点说,就是散文的美雅之"趣"。古人论文,极重一个"趣"字,这一个"趣"字,说到底,也就是无论写景、叙事、咏物、论理,都要见出丰厚的情味韵致,要有内情与万物相生、心声与天籁交融的,见出耐人玩味的生气与灵机。正如我们在前面谈到的,散文写景是实景,叙事是真事,论理是真理,所状之物还大都是实物。但它写景叙事、论理状物,一定"趣"贯其中的。具体说来,散文的写景见情趣,叙事有事趣,论理、状物又充满理趣、物趣。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内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寥寥数笔,便点化出一个澄澈空明的诗意境界。而且写景记事融为一体,写出一派闲情、闲趣、闲致。又比如钱钟书的《吃饭》:"吃饭有时极象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落,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 本是说理,却说得妙趣横生,让人读来兴味无穷。散文写景状物,写出来的决不是景、物的"博物志"类的"标本",它的议论说理,也决不是高头讲章式的训诫。充溢的情味,鲜活的灵机,使它令人赏心悦目,并使人在它的美雅之"趣"的熏陶中获得趣味、性情的培养。 散文的美,也指它的文辞的美。散文的语言是一种本色的语言,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朴素、自然、流畅、干净,无论绘景状物,叙事记人,信笔写来,几乎全用"白描"。但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灌注,写意的磨炼,又是极见功夫的文字。有着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本领的作家,总能给平平常常的文字赋予一种不平常的韵味和情调,使之绘景而见情,状物而"得意",叙事成趣,写人出神,全不见刻意斧凿的痕迹,却能朴而不拙,素而见美,灵动跳脱而芬芳馥郁。好的散文语言,总是于貌似娓娓道来的平常中涵蓄着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显出一种经过锤炼之后的精美,让人品味不尽。 三、散文的"散"。 散文的第三个特征即它的"散",确切说来,也就是"自由"。 从可直接感受的层面上看,散文的"散",主要体现为它选材范围的无所拘限和它表现形式上的没有定规。从选材上看,大到社会宇宙、日月星辰,小到沙石草木、花鸟虫鱼,山川地理、历史人文,凡是人类目力所及,乃至想象力可以达到的范围之内一切,都可以进入散文之中,真正"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之后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张怀瑾《文赋译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22、25页)从形式上看,它则是一种最不拘一格而"以意役法"顺势而行的文体。散文完全没有如诗歌格律、节奏、韵脚等的限制,也没有如小说、戏剧文学在结构上的限制,叙事说理、写景抒情可以随意穿插,纵横捭阖而收放自如,有如天马行空,亦如随意"散步",显出一种无"法"无规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由于洒脱,以至于有人干脆就将它称"自由的艺术"。 应该特别谈到的,散文的"散"还不仅仅是它选材上的没有拘限和它表现形式上的灵活自由。散文表现在这一层面的"散"是我们大家大知道的,"形散神聚"也已经成为人们概括散文特点的一个很通俗的习用语。这当然是符合散文面貌的。不过,从作家主体来看,散文的"散"即"自由",更体现为作家无所拘束的心灵的自由。文学理论家钱谷融就主张应该首先将散文的"散"定义为"散淡"的"散",也就是作家能够在一种无所羁绊、自由自在的心灵状态之中,"保持自己的本真;任何时候都能不丧失理智的清明,作官不忘百姓,写文章能够直抒胸臆,绝无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之态。"这的确是很有启发性的意见。散文体现为形式上的自由灵活的"散",实际上正是来自于作家特立独行、任情适性的放言无羁。假若作家没有一颗自由的心灵,说起话来左顾右盼,也就一定不会有所谓的选材的不受拘约和行文的自由洒脱。从这一角度看,散文的"散"其实正是它的"真"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散文形式的自由灵活,也正是作家心灵自由的一个绝妙"注脚"。 上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概述了散文的美学特征。从文本欣赏或解读的角度看,正是因为散文的"真"、"美"、"散(自由),也使散文的阅读成为读者和作者进行"随意"而真诚的交流的方式。散文家李广田在他的《谈散文》一文中,曾把散文的写作比喻为一个人随意散步,"散步完了,于是回家去。"散文的阅读其实也像散步一样,没有成法的限制,能够读出一份坦诚的情怀,感悟一段真的人生,领略到一片美的风景,从中得到一种性情的陶冶和趣味的提升,也就足够了。“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 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 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 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 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 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 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 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 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 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172 评论

相关问答

  • 沉积特征毕业论文

    摘 要 通过天津地铁二期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分析了沿线地下水类型、特征、富存条件及各类地下水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地铁工程性质及施工工艺分析评价了不同类型地下水对工

    尹才宝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毕业论文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个个矛盾体啊。这就是最好的理由。

    慧紫愿吉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毕业论文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是矩阵的重要性质,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特征向量是指矩阵在经过某种线性变换之后,仍然沿着原来的方向,只改变了向量的长度的向量。通常情况下,矩阵

    亲亲四合院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毕业论文题目特征

    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还要提前拟好模板,还要掌握好写论文的格式;一定要有关键词,标题和文章内容要高度吻合,标题一定要醒目。

    开开`心心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毕业论文节目特征

    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一、新闻播音中的情感依据新闻既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客观、真实的反映,又是人(记者、报道者、编辑、播音主持人)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认识反映,因而是人

    小百合20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