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贝辣
摘 要: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本文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出发,阐述了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期对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起借鉴作用。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对策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运用民营办学机制和模式的本科层次高等教育机构。目前,我国有303所独立学院,承担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准确而全面地掌握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剖析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做好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 独立学院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既有来自于就业竞争、学习能力、个人实力等,又呈现出一些特有的来源,如“同学之间的对比”、“社会的态度”和“家人的期望”等。 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因社会评价、自身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我认同感,产生了自卑感,自认为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不如普通本科学生,看不清自己应有的定位,对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加之看到昔日的同学进入了重点大学或是知名学府,便产生“低人一等”的想法,由此产生自卑心理。 2.人际关系不协调,沉迷网络。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人际交往经验。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只顾自己不关心他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寝室的同学多有摩擦;在各项荣誉评比过程中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缺乏谦让精神;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总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缺乏容忍他人缺点的度量,对他人求全责备[1],久而久之,就会被周围同学孤立,从而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独立学院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差,在丰富的网上信息面前,由纯粹的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变为浏览网页、聊天,甚至无节制地上网玩电脑游戏、交友,严重影响了学业。过分迷恋网络,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会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行为怪异。 3.目标缺失,学习缺乏毅力。 独立学院中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好,社会关系多,家长明确表示孩子只要能够顺利毕业,家里就能为其安排一个好工作。他们的学习动机仅为“学习为了拿文凭,找工作”,如此,他们便缺失了学习的目标,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平时学习松松垮垮,考前临时抱佛脚,这种淡漠的学习意识,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遇到困难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态度,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产生无助和悲观、厌学等消极情绪。 二、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多半是有名无实的,搞形式化,名曰“三有”(有场地、有经费、有人员编制),实为虚设,只是做做心理测量,测试完把资料装入档案便完事了,忽视测试结果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和考核,由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做心理咨询,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简单老套,随意操作,表面上让人感觉很重视,实际上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不但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导致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2.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但在教育工作实践中,部分独立学院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基本上是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第二,在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常把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认识偏差、情感失调归结为思想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出现了心理健康的德育化倾向。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一直套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收效甚微。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应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独立学院学生身心正常发展。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开几门选修课,开一些讲座或举办几次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另外,由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限制,教学内容仅限于一般的理论知识传授,教师讲,学生记,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教育形式上简单化,不能科学地分析学生个性心理问题,忽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防治和引导。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对从业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国外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有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工作博士以上学位,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2]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从业人员还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目前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受人力、物力、财力限制,很多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是由德育教师或辅导员等非专业人员兼任,一方面,他们中大部分没有经过正规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大部分没有从事心理咨询需具备专业资质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学生事务的繁杂也使辅导员无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对策 1.建立一套新型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首先,要建立和健全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独立学院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列入学院教育工作重要议程并予以落实,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今后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应是逐步建立在专家和校长的领导下,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学干部为载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3]
花花绿绿2014
1 操纵未来的100个专业(36) 汉语言文学 李欢成 考试(高考族) 2009/01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黄怡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03 3 汉语言文学对湘西民族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以苗族诗人田名瑜为中心 张利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 杨荣 中国成人教育 2009/04 5 中级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试题分析 袁丽 山西旅游 2006/06 6 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生毕业论文编排格式 西江教育论丛 2008/01 7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为例 郑育琛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8/02 8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体系重建——兼谈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培养 杜扬 当代教育科学 2009/03 9 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顶岗教育实习的调查与思考 李保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3 10 关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思考 夏红星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08 11 后现代教学观照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潘家明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12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刍议 余艳 硅谷 2009/04 13 思想的碰撞 智慧的融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召开 钟克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01 14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改思路——以邵阳学院中文系为例 龙钢华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S1 15 谈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仇玉文 成才之路 2008/36 16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问题与现代化建设的途径 刘月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S2 17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涂昊 中国成人教育 2008/23 18 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曹国辉 鸡西大学学报 2008/06 19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泛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改革 汪聚应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06 20 网络环境下高师汉语言文学“双主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张海波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09 21 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情调查的统计分析 毕建模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8/04 22 全纳教育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刘欣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8/04 23 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基于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调研 郑健儿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12 24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伍建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11 25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英语渗透 赵佃强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26 强化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刍议 刘之杰 中国成人教育 2008/19 27 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报告 潘殊闲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08/03 28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陈吉猛 中国电力教育 2008/18 29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高岭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2 30 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潘殊闲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8/04
大猪头.
法学毕业论文的格式模板
【文章导读】认真撰写法学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是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 我为您整理了法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 ,供您参考和阅读。
摘 要: 传统法学教育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分析、法律诠释层面,距离司法实践的要求差距较大,导致法学本科毕业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不能有的放矢,论文选题、内容安排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所不足。改革的出路在于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裁判场景之中,通过审判流程中具体角色的扮演发现司法制度的具体问题,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模拟法庭;毕业论文;科研能力
一、传统法学毕业论文模式的困境
1.传统法学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法学教育是以文史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导致中国大陆的法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法律职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兴起,法学教育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分析、法律诠释,因此距离司法实践的要求差距较大[1]。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已进行三十年有余,广大人民群众中存在着对司法服务的迫切需求,法学院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是上大课讲授仍然是法学教育的主导方式,并且遵循从绪论到正文部分到结论的原理性教学方式,一门课程的教授内容由教学大纲、教案和教科书等参考资料组成。不用说诊所式法律教育、模拟法庭辩论等案例教学法未曾适用,就是案例分析通常也只是用作佐证某个原理的工具,法学教育方法和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前美国首席法官詹姆斯贝克曾经说过:“在法学领域中,存在着一对无奈的矛盾:那便是最博学的理论家和教授常常缺乏实施法律的实际经验,而成功的职业律师又往往是法律的历史和纯粹的哲学论证方面的无知者,他们对法律也仅仅持务实的态度。”[2]鉴此,法学是世俗的学问,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实践性的,需要长期的技术能力培养,单靠课堂讲授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形下,我国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和学术成果以书面知识为载体,往往是纸上谈兵式的肤浅论理,缺乏实务运作经验,这与英美的法学院职业导向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传统法学毕业论文写作的困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一次综合性的应用,同时也是高校本科教学实践的一次检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更关系着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然而,由于我国法学本科的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实践教学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相当多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对司法实务特别是审判业务非常不熟悉,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选题不当。虽然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论文的题目已经由各门课程的教师提前拟订出来供他们选择,但是即使如此,由于可以选择的题目范围很宽泛,而学生又不能密切把握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或者动态,实现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密切结合,选题往往大而空、观点陈旧或者过于集中。比如有些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题目“论死刑”、“论依法治国等等”,这样大的论文题目在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中往往是无法完成的。还有些学生的选题如“论事实婚姻”、“论罪刑法定原则”等等,这些在学术界已经过气的题目,写出新意非常困难。再如学生们的选题过于集中在民法、刑法、经济法等领域,而对法制史和法理学的方面的选题关注不够。其次,内容空泛,往往从中国期刊网或者其他书籍拼凑,甚至是抄袭,而且,由于毕业在即,部分学生应付了事,论文在逻辑结构、段落条理、用词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更谈不上创新性。此种现象已经严重背离了法学教育的.宗旨,尤其是对于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来说,本科毕业论文模式与应用型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情况更为严重。因此,必须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模式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和创新。
二、我国法学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出路
实际上教育行政部门均已经认识到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培养未来卓越法律人才的意义。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就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3]。故而,探索新的毕业论文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关于法学教育的改革路径,各个高校都已经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比如重新制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改变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和思路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增加案例分析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是法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虽然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案例编纂机构,案例分散在众多的报纸杂志和编纂方法各不相同的汇编之中,新闻报道是否具有援引资料应有的真实性常常是需要仔细甄别。但是,无论案例对中国司法的实际影响如何,都没有理由低估它们在法律教育中的作用[4]。案例分析能够使学生在规范的法律概念和社会生活事实之间来回穿梭,从而学会运用法学理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使课堂教学不至于脱离社会实践。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如果学生本身置于虚拟的裁判场景之中,在模拟审判过程中寻求解决纠纷的法律方法,将会强化其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则的理解与运用,缩减法学毕业生从课堂到实务的适应期。所以,如果能将法学本科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与模拟法庭的案例分析,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作状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该种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由于选取的是社会上的真实案例,学生自己通过模拟法庭的再设计、角色的扮演,从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毕业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模拟法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自己体会、感受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由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所以论文也无法进行抄袭,论文经得住学术上的检验,并且部分内容可能具有创新性。
三、将模拟法庭引入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具体过程
1.选题阶段――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模拟法庭正式开展审判之前,学生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确定模拟案例,具体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或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真实的案例庭审过程,比如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开设的“庭审现场”节目,充分利用激发学生对亲自参与模拟审判活动的期盼,对自身担任特定角色的盼望。在案例选择上,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库里,指导学生遴选社会争议较大的案例。这些案例可辨性强,并且要适合多角色的安排,将会给学生之后的毕业论文撰写留下广阔的发挥空间,与此同时又能把握住司法实务或者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2.着手阶段――感知案例
武汉东湖学院的教师根据学生挑选出来的案例进行庭审方案的拟订,详细、全面、科学地安排好相关事宜。在具体做法上,以一个自然教学班四十人为基准,十人左右为一组,根据法官(合议庭,包括人民陪审员,一般为3人)、检察官、原告人、被告人、律师、证人(鉴定人、目击证人)、书记员、法警(2名)的人员数量安排。原则上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角色由学生协商确定,出现争议才由老师安排。另外,还要准备一些物证、书证以及其他类型的证据,以使学生能够对熟练运用证据法学的知识进行交叉询问。庭审方案分好小组之后,每小组各自拟定自己的庭审方案,通过庭审方案的拟定,小组成员已经对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准备了一定的文献材料,对自己毕业论文拟写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庭审方案分好小组之后,小组成员就可以开始进行角色的选择。原则上由学生自由选择,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安排法官、检察官、原告人、被告人、律师、证人、书记员和法警的人员数量。
3.系统化阶段――模拟审判
准备好模拟法庭的各项具体庭前事宜之后,就可以按照公诉人(原告)宣读起诉书――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合议庭合议――宣判,启动正式的庭审程序。首先要由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审判长宣布开庭,介绍合议庭成员和被告人的法定权利、公诉机关(原告)的名称(姓名)及案由。其次,在法庭调查阶段,证人原则上要出庭,控辩(原告、被告)双方都可以出示自己的证据并且就对方的证据进行询问。再次,法庭辩论阶段控辩双方要开展交叉询问,证据材料要进行充分的质证,辩护律师在这一个阶段要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辩护技巧和能力,切实地发现案件中存在的问题。检察官则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证明起诉书中指控的犯罪事实。辩论结束,被告人要做最后的法庭陈述,对关于自己的案件事实做总结性的意见陈述。最后,合议庭的法官和人民陪审员根据当事人双方质证辩论的情况,对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做出评议,并进行宣判。
4.总结阶段――论文写作
模拟审判完成后,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扮演和庭审流程撰写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至此,学生经过选题、庭审准备和实战演练已经发现了我国某一具体司法制度甚至是实体法等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未来进一步的完善能够提出中肯的建议。如此,论文的大致提纲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已经形成,接下来,学生就能够遵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论文的具体撰写。显而易见,该种毕业论文改革模式将更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
[2][美]赞恩.法律的故事[M].刘昕,译.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
[3]段书臣.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
[4]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J].比较法研究,1996,(2).
需要的,既然是写论文,那么就是应该有查重这一环节的,不然岂不是走了一个形式,校方要求了,那么必定是不可能那么容易蒙混过关的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我们来对前段时期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 经验 教训,以便于更好的做好下一步工作。下面
大专生的 毕业 论文写作不仅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而且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考核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专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大专毕业论
专科毕业论文答辩不难的。 专科毕业论文答辩,做好这几点基本就没有什么问题。 1、熟悉自己的论文 自己写的论文,一定要做到非常熟悉! 2、答辩准备 a、准备答辩的
摘 要: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本文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出发,阐述了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