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09

是淡淡的忧伤啊
首页 > 毕业论文 > 庄子是非观本科毕业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很多时候会想起

已采纳

【正确的是非观】作文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苏轼诗中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庄子认为一般意义的是非在不同情况、不同时间、不同人这三个条件下存在的,而在一定高度判断的时候,也就没有了一个绝对的是非。于是庄子认为是非之争无意义。但是一个人总会面对是非抉择,所以庄子解决是非的方法是对是非的评价似是而非,含糊其辞,任其自生自灭,进而忘掉是非,忘掉小的是非以获得精神的自由。看似好像庄子就是不辨是非,不问事故,所以也有人评价其是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一面,也否定了辩论的积极作用。客观来看,庄子的“奇是非”是有积极意义的,庄子承认诸子思想“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庄子不全盘否定百家思想,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是”和别人的“非”都没有充分的依据,所以并不一定要驳倒对方,共存共荣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应该说庄子实为有着宽广的学术胸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先人对我们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有最起码的是非观。所谓“善”,就是“是”,所谓“恶”,即是“非”。有的人就是因为“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才一步步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是非不明的愚人。历史上,昏庸的阿斗——刘禅,就是一个反面的典型。而我们身边的大贪官成克杰、陈良宇之流,也是因为缺乏最起码的是非观,才让自己渐渐背离了人民,最终断送了美好的前程。这些反面事例无不警醒我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缺乏明确的是非观,以至于常常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是冷眼旁观,就是熟视无睹:更有甚者,对别人的善义之举,不但不称赞学习,反而指手画脚,冷嘲热讽。有了这样的是非观。哪里还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建立和谐社会,每个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是非观,但是必须有一个尺线,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才能获得生活中更美好的东西。

336 评论

晚点寿司

评析庄子齐物论之是非观--儒墨之争意义的 在战国时代,儒墨之争相当激烈,孟子就以排杨拒墨为己任,其激烈程度可见一般。庄子<齐物论>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王船山在《庄子解》里,就认为庄子的齐物论就是为儒墨的是非之争而写。(《庄子解》,页10,台北河洛出版社,1978)庄子对儒墨之争,郭象於注中有很好的总结,「无是无非,故能应是非」,(《庄子集释》,页68,郭庆藩辑,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点明庄子以无是无非,化解儒墨之争。儒墨之争若沦为人身攻击,意气之争,固然不足取,不过,儒墨之是非之争并非俗世之举,俗人之为。所谓俗谛即是真谛,俗谛与真谛,二而为一,儒墨之争并非纯然只是派系之见而已,庄子的齐物论仍然有其盲点。. 自西方哲学传进中国,挑战传统的中国哲学,如何回应挑战,已成当代中国哲学学者无可旁贷的责任。不过,现代中国哲学对於解析性的进迳,亟需加一把劲,一步一步的解析,一步一步的推进,将问题的各种层次,逐一剖析分辨,自然而然就会碰触到西方哲学所探讨的议题,於此,西方思辩哲学的优点与缺失,中国传统哲学的殊胜与不足,都可汇聚而展开对话。如果仅满足於玄解式的进迳,或者止於重整条列前人的学说,恐都难让中国哲学昂然挺立。. 先秦典籍往往有作者年代不明,伪作窜入,错简错字等问题,而古今注疏人言言殊,莫衷一是,甚至如郭象之注庄,有反客为主的现象。但如能采取解析性进迳,步步解析,步步证成,逐层推进,因思想是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完整性与逻辑性,纵使引用到伪句,由於仍在原作理境的范畴内,也无碍於解析之正确性。2. 庄子的是非观 儒墨之是是非非,争论不休,就庄子来看,是没有必要的,「莫若泯除是非,照之於天」。而庄子化解儒墨是非之争所提的是非观,其要点有∶A、就名言层次来看,是与非是相对的概念,有是就有非,有非就有是,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而且,是与非这对概念,也具有排中性,没有又是又非。B、是非的判准都来自於个人自己,合於我的,就是是,不合於我的,就是非,没有公是公非。C、是是非非的仲裁是不可能的。既然彼之是与我之是,无法仲裁,争是争非,又有何意义呢?D、中止是非判断,「休乎天钧」,从根解除是非之争。以下逐一解释庄子的观点。. 就是非之名言层次来看 是与非,就名言的层次,亦即就语言的层次来看,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庄子云,「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人类的语言概念,系於画界线之中,成就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的画界线之下,区分概念之彼此,这是人类语言的限制之所在。因此,在画下「是」的界线之同时,也画下「非」的界线,在「是」的界线之外,就是「非」的领域。其区分,一是主动的画界线,成就了「是」的概念,一是被动的画界线,成就了「非」的概念,此即所谓「因是因非」。反之亦然,画下「非」的界线之同时,也画下「是」的界线,此即所谓「因非因是」。 成玄英疏云,「因非而是,则无是矣;因是而非,则无非矣。」(《庄子集释》,页67)成玄英进一步论断,「是」乃因「非」而成就「是」的判断,因此没有真正的「是」。同样的,「非」也因「是」而成就了「非」的判断,因此没有真正的「非」。没有真是真非,儒墨之争乃是无意义之举。. 或曰,落实到是非的内容来看,是与非之间,也有彼此共是共非的交集处,并非如语言层次的截然二分。对此,可以用德国社会哲学家韦柏(Max Weber)的理想型(Ideal Type)模式来解疑。如就儒墨之争来看,所争之点可以不断的剥落有交集之处,最后所争就会回到思想系统的源头,而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则主张亲亲而仁民,爱应有差等,如是,儒墨之争,就成为是非截然两分的争辩。 语言概念在不断的画界线之下,成就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亦即成就此概念之自身。就休姆〔David Hume〕的经验主义路线或康德的先验哲学来看,此画界线的活动其实就是归位的活动,将感觉与料〔sense data〕归位到不同的主体,或归位到同一主体的不同部位。. 就是非之判准来看 庄子云,「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郭象注云,「可於己者,则谓之可。不可於己者,即谓之不可。」(《庄子集释》,页70)探讨是非成立的判准,即是探讨是非的界线画出来的依据。可与不可皆出於我,是则是非界线的画出,就是出於画界线的我,换言之,是非之判准就在我这个个人,我认为对的就是「是」,我认为错的就是「非」。 推而广之,我有一是非,彼亦有一是非,人人各有一是非。如是,人人各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各有不同的价值系统,因此是非只有主观的是非,没有客观的是非。既然没有公是公非,儒墨又有何好争的呢。. 就是非之仲裁来看 庄子云,「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如引入第三人来仲裁,第三人的是非立场,庄子以穷举法,胪列四种可能性,一是观点同乎彼而异乎此,二是观点异乎彼而同乎此,三是观点同乎彼也同乎此,四是观点异乎彼也异乎此。 前两种,仅同乎其一,仍落入原来的是非之争的局面。第三种两同,对双方的观点都赞同,如此则形同没有仲裁,故而是非之争不变。第四种两异,则使是非之争由两造变成三造,仍然无助於化解是非之争。如是,引入第三人来仲裁化解是非之争,也不具可行性。. 庄子之化解儒墨是非之争 面对儒墨是非之争,如何解决呢? 庄子主张,於己则中止是非判断,於人之是非之争,则「休乎天钧」。.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於天。」成玄英疏云,「圣人达悟,不由是得非,直置虚凝,照以自然之智。」(《庄子集释》,页67)王船山解云,「照之以天者,无我无此,无耦(偶)无彼。」(《庄子解》,页18)一有是非判断,物就有是,物就有非,物之是非乃起於我之是非判断,故中止我之是非判断,还物於无是无非之无何有之乡。这是庄子心目中真人必有的修为。 <齐物论>篇首,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虚,答焉似丧其耦(偶)。子綦并自云,「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王船山解云,「夫论生於有偶,…有偶生於有我,...故我丧而偶丧,偶丧而我丧,无则俱无,不齐者皆齐也。」(《庄子解》,页11)王船山於解篇旨时,更一语道出关键,「不立一我之量,以生相对之耦,而恶有不齐之物论乎 」。(《庄子解》,页10)直指是是非非,皆起於以我量度天下,无我,则无是非相对之耦。无我之是非判断,则无是非之可言,更无是非之争之可能。亦即,儒墨是非之争皆起於有我,儒墨如皆能无我,则更有何是非可争。如是,从根解除儒墨是非之争。. 「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郭象注云,「莫之偏任,故付之自均而止也。」(《庄子集释》,页74)庄子在此段文章提出有名的朝三暮四的寓言,指出「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同样的,人之於物之是非看法,以及因之引起的是非之争,皆於物之本身无所损益,因此,对是是非非之争,不偏不任,不跟著说是说非,甚至以反为用,跟著是者说是,非者说非。 庄子所以如是和之以是非,就是因为是者非者之争,意气为用,如能不再相激相荡,意气自然会平复,就会回到物之本身,而无所谓的是,也无所谓的非,一切休乎天钧。因此,庄子对人之是是非非,采取「和之」的立场。如是,儒墨是非之争,若不能自悟乃起於有我,是非仍争辩不休,则庄子就不偏不任以和之。

139 评论

莫非mioamy

与其COPY,还不如不回答!

171 评论

篮球手仙道彰

庄子的人生哲学初探 英语题名: 关键字: 庄子;人生困境;自然无为;"道"; 作者: 黄琳斌 摘要: 庄子反对为外在的一切献身,特别关注死亡对生命的威胁,情欲和智谋使人忙着争名逐利,无时不在损害人的生命.要想解脱困境,先要做到齐同万物,无是无非;认识到人的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然后通过"心斋"等途径修"道",彻底消除物我对立,这样才能观照到自然无为之"道",实现精神的彻底独立和自由. 详情请见:

137 评论

艾米tiantian

评析庄子齐物论之是非观--儒墨之争意义的 在战国时代,儒墨之争相当激烈,孟子就以排杨拒墨为己任,其激烈程度可见一般。庄子<齐物论>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王船山在《庄子解》里,就认为庄子的齐物论就是为儒墨的是非之争而写。(《庄子解》,页10,台北河洛出版社,1978)庄子对儒墨之争,郭象於注中有很好的总结,「无是无非,故能应是非」,(《庄子集释》,页68,郭庆藩辑,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点明庄子以无是无非,化解儒墨之争。儒墨之争若沦为人身攻击,意气之争,固然不足取,不过,儒墨之是非之争并非俗世之举,俗人之为。所谓俗谛即是真谛,俗谛与真谛,二而为一,儒墨之争并非纯然只是派系之见而已,庄子的齐物论仍然有其盲点。 . 自西方哲学传进中国,挑战传统的中国哲学,如何回应挑战,已成当代中国哲学学者无可旁贷的责任。不过,现代中国哲学对於解析性的进迳,亟需加一把劲,一步一步的解析,一步一步的推进,将问题的各种层次,逐一剖析分辨,自然而然就会碰触到西方哲学所探讨的议题,於此,西方思辩哲学的优点与缺失,中国传统哲学的殊胜与不足,都可汇聚而展开对话。如果仅满足於玄解式的进迳,或者止於重整条列前人的学说,恐都难让中国哲学昂然挺立。 . 先秦典籍往往有作者年代不明,伪作窜入,错简错字等问题,而古今注疏人言言殊,莫衷一是,甚至如郭象之注庄,有反客为主的现象。但如能采取解析性进迳,步步解析,步步证成,逐层推进,因思想是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完整性与逻辑性,纵使引用到伪句,由於仍在原作理境的范畴内,也无碍於解析之正确性。 2. 庄子的是非观 儒墨之是是非非,争论不休,就庄子来看,是没有必要的,「莫若泯除是非,照之於天」。而庄子化解儒墨是非之争所提的是非观,其要点有∶ A、就名言层次来看,是与非是相对的概念,有是就有非,有非就有是,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而且,是与非这对概念,也具有排中性,没有又是又非。 B、是非的判准都来自於个人自己,合於我的,就是是,不合於我的,就是非,没有公是公非。 C、是是非非的仲裁是不可能的。既然彼之是与我之是,无法仲裁,争是争非,又有何意义呢? D、中止是非判断,「休乎天钧」,从根解除是非之争。 以下逐一解释庄子的观点。 . 就是非之名言层次来看 是与非,就名言的层次,亦即就语言的层次来看,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庄子云,「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人类的语言概念,系於画界线之中,成就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的画界线之下,区分概念之彼此,这是人类语言的限制之所在。因此,在画下「是」的界线之同时,也画下「非」的界线,在「是」的界线之外,就是「非」的领域。其区分,一是主动的画界线,成就了「是」的概念,一是被动的画界线,成就了「非」的概念,此即所谓「因是因非」。反之亦然,画下「非」的界线之同时,也画下「是」的界线,此即所谓「因非因是」。 成玄英疏云,「因非而是,则无是矣;因是而非,则无非矣。」(《庄子集释》,页67)成玄英进一步论断,「是」乃因「非」而成就「是」的判断,因此没有真正的「是」。同样的,「非」也因「是」而成就了「非」的判断,因此没有真正的「非」。没有真是真非,儒墨之争乃是无意义之举。 . 或曰,落实到是非的内容来看,是与非之间,也有彼此共是共非的交集处,并非如语言层次的截然二分。对此,可以用德国社会哲学家韦柏(Max Weber)的理想型(Ideal Type)模式来解疑。如就儒墨之争来看,所争之点可以不断的剥落有交集之处,最后所争就会回到思想系统的源头,而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则主张亲亲而仁民,爱应有差等,如是,儒墨之争,就成为是非截然两分的争辩。 语言概念在不断的画界线之下,成就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亦即成就此概念之自身。就休姆〔David Hume〕的经验主义路线或康德的先验哲学来看,此画界线的活动其实就是归位的活动,将感觉与料〔sense data〕归位到不同的主体,或归位到同一主体的不同部位。 . 就是非之判准来看 庄子云,「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郭象注云,「可於己者,则谓之可。不可於己者,即谓之不可。」(《庄子集释》,页70)探讨是非成立的判准,即是探讨是非的界线画出来的依据。可与不可皆出於我,是则是非界线的画出,就是出於画界线的我,换言之,是非之判准就在我这个个人,我认为对的就是「是」,我认为错的就是「非」。 推而广之,我有一是非,彼亦有一是非,人人各有一是非。如是,人人各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各有不同的价值系统,因此是非只有主观的是非,没有客观的是非。既然没有公是公非,儒墨又有何好争的呢。 . 就是非之仲裁来看 庄子云,「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如引入第三人来仲裁,第三人的是非立场,庄子以穷举法,胪列四种可能性,一是观点同乎彼而异乎此,二是观点异乎彼而同乎此,三是观点同乎彼也同乎此,四是观点异乎彼也异乎此。 前两种,仅同乎其一,仍落入原来的是非之争的局面。第三种两同,对双方的观点都赞同,如此则形同没有仲裁,故而是非之争不变。第四种两异,则使是非之争由两造变成三造,仍然无助於化解是非之争。如是,引入第三人来仲裁化解是非之争,也不具可行性。 . 庄子之化解儒墨是非之争 面对儒墨是非之争,如何解决呢? 庄子主张,於己则中止是非判断,於人之是非之争,则「休乎天钧」。 .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於天。」成玄英疏云,「圣人达悟,不由是得非,直置虚凝,照以自然之智。」(《庄子集释》,页67)王船山解云,「照之以天者,无我无此,无耦(偶)无彼。」(《庄子解》,页18)一有是非判断,物就有是,物就有非,物之是非乃起於我之是非判断,故中止我之是非判断,还物於无是无非之无何有之乡。这是庄子心目中真人必有的修为。 <齐物论>篇首,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虚,答焉似丧其耦(偶)。子綦并自云,「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王船山解云,「夫论生於有偶,…有偶生於有我,...故我丧而偶丧,偶丧而我丧,无则俱无,不齐

229 评论

谦谦妈妈2015

下面一文 愿有益于你! 试论《庄子》里的“道” ——读《庄子》 内容摘要: “道”是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庄子的“道”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评价标准,是一种人格修养方式;庄子之“道”是高远广大无穷的一种境界,是包蕴天地的一种大聪明。 关键词 庄子 道 庄子是先秦思想家中最睿智、最强调个性自由、顺应自然、天人相合的先贤。在庄子思想中,“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整部《庄子》。庄子用“道”的概念解释自然、解释天人关系。本文作为《庄子》一书的读书报告,打算就庄子“道”的概念本身和庄子的自然之道、为政之道、为人之道作一些探讨。 一、庄子“道”的概念 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说:“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就是说“道”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用心感受,但它无形,不可见,不可摸,也无法用语言表述。“道”先天地而生,由“道”生出天地;神和鬼也是“道”生出来的。在《天地》篇里,庄子进一步作了描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意思是“道”包容万物,浩瀚广大。道是渊深幽隐,清澈澄明的。在《知北游》里,庄子借几位寓言人物之口,议论什么是“道”。泰清问无穷:“你知道什么是道吗?”无穷说不知。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的“道”就是可以贵,可以贱,可以聚合,可以离散,就这么一点。旁边一位名叫无始的说:“道是听不见的,听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见的,能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能描述的就不是道了……”。 所以,在《庄子》一书中,“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源,也是万物兴衰的主宰,它无所不在。但是“道”又不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种实体。这一点正是“道”最神秘的地方和最玄妙之处,因为“道”如果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一实体,那么它必然可见、可闻、可触、可传,那么它必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成为有限的东西。 庄子正是以这种磅礴大气,创造出一种超人的境界,用宇宙心胸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本身。 二、自然之道 比庄子略早和与庄子同时代的许多哲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解释自然,但是庄子的描述和解释是最生动、最明智、最顺乎自然之性的。 《庄子天运》第一段文字用15个问句对天地日月及其万物的生成运转提出种种疑问:“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这些问题很大、很抽象,它涉及宇宙本源和第一推动力从何而来?凡人忧食,智者忧天。庄子不但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在著作中回答了这些问题。“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还不得不佩服庄子超凡的智慧。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天地的认识和今天科学家的解释有一些相近之处。“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 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显明的东西是从冥暗中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中生出来的,精神是从大道中生出来的,形质是从精气中生出来的,万物都是依各别的类形互相产生的。至于天高地广,日月运行,万物昌盛,那是依天然之理自生自成的。庄子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观点。他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庄子认为,气弥漫于宇宙,它以虚无的方式存在:“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气又分阴阳,阴阳相对的两种气相互作用,天地的原始状态就发生变化,万物就产生出来。“阴阳错行,则天地大 ,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这是说,阴阳错乱,则天地大震,于是雷电交加,大槐树被雷电烧死。(《外物》)在《田子方》篇第四节,有孔子问道于老聃的寓言。庄子借老聃的口说:“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两者相交融合就化生出万物及其万物运行的规律,却看不见阴阳的形象如何。在《则阳》篇,庄子又借少知和大公调两个寓言人物的对话,讲阴阳相生之理:少知问大公调说:“四方之内,六合之中,万物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大公调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相消相长,四时循环,相生相杀……雌雄交合,所以万仪不绝。”这就是庄子气聚物生,实生于虚的思想。在《知北游》第四节中,舜问一位名叫丞的人:“道可以获得并拥有吗?”丞说:“连你的身体都不属于你,你怎么可能拥有道呢?”舜不解地说:“我的身体不是我的,那是谁的呢?”丞说: “你的身体不过是天地委付给你的形体;生命也不是你的,那是天地之阴阳之气交合在你身上;子孙也不是你所拥有的,那是受天地委托延续人世的。”这里又表现出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形和神都是天地赋予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提出人的思想行为应顺应自然,这就和人定胜天的观念相对立了。 从以上论述可见庄子的自然之道是:宇宙的起始是混一的,有生于无,实生于虚,气为万物的基始,宇宙万物自生自存,万物运行自有成理。这和现代科学探测、考证、推测得出的宇宙知识相比,确有接近之处。 三、为政之道 庄子在《应帝王》篇第一段借寓言人物蒲衣子的口说:“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现在知道了吗?有虞氏这个帝王不如泰氏这个帝王。有虞氏还标榜仁义拉拢人心,这样做虽然也能得到人心,但是还没有超脱外物的牵累。泰氏睡觉安适舒缓,醒着的时候逍遥自得,任人把自己称为马称为牛,他的智慧见识让人可信,他的德性修养让人觉得真实,他从不受外物的牵累。这就是庄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统治者形象,心胸舒泰,质朴纯真,没有权谋智巧,也不假借仁义去笼络人心。接着,庄子往下编故事说:有一天肩吾遇到了狂接舆,狂接舆听说肩吾向日中始学习了帝王之术,于是问:“日中始对你讲了些什么?”肩吾说:“日中始对我说,统治百姓的人,只要凭自己的好恶制定出法度,百姓哪有敢不听从的。”狂接舆听了后说:“这完全是自我欺骗的德性,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天下,就像要在大海中凿出一条河,要让蚊子负起一座大山。真正的圣治是治理百姓的心性,而不是约束他们的行动。应该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天性去行动,让他们干自己能干的事和想干的事。 庄子苦口婆心地告诫帝王们:“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是:放弃求名的心思,放弃智谋的策划,放弃专断的行为,放弃智巧的作为,去息心体会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界,感受自然的本性,不矜持不夸耀,使心境空明。至人的用心有如镜子,物来物去从不迎送,如实反映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损伤。庄子心目中的圣治是:“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天地》) 庄子的理想国称为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在《马蹄》篇中,庄子又反复描绘他的理想国:至德之世,人民行为稳重,拙朴无心,山中没有路径通道,水中没有船只桥梁,万物众生,比邻而居,禽兽众多,草木滋长。禽兽可以牵着游玩,鹊鸟的窠巢也可以攀援上去窥望。……至德之世,人和鸟兽同居,和万物并聚,何从区分君子与小人呢?大家都不用智巧,本性就不至于离失,大家都不贪欲,所以都纯真朴实,所以就保住了人的本性。是圣人出来后急急地去求仁、求义、求乐,天下才混乱了。庄子用伯乐治马的故事猛烈尖锐地抨击政治权力对社会造成的灾害:伯乐说我善治马,于是用烙铁烧它,削它的蹄,剪它的毛,穿笼头使绊脚把它拴起来,编在马厩里,这样马被折磨死了十之二三。这还不算,伯乐又让马饿着渴着,还对它野蛮训练,迫使其奔跑,前面有紧勒笼头的祸患,后边有凌厉皮鞭相威协,马又被折磨死了大半……。这个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苛政扰民害民的实质。 四、为人之道 得,因此他们登高不怕,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他有了道,因此他是真人。真人,睡觉的时候不做梦,醒来之后不忧愁,他吃饭感觉不到滋味,他呼吸,深之又深,众人用喉咙呼吸,真人的气能贯穿到脚后根。因为他虚静内敛,引气贯脉,故呼吸自深。真人,不喜欢活着,不害怕死掉,静悄悄来到人世,静悄悄离开人世。他忘不掉生命的原始,却也不探求生命之所终。真人,内心未一,举止娴静,其额头宽广,他发怒就象秋天的风雨,他喜悦就象春天的阳光,他的喜怒哀乐就如四时季节的推移,莫不是自然而然的。” 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往往不是天生成就庄子称呼他心目中人格修养达到理想境界的人为:至人、神人、真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至人、神人、真人、圣人。称谓不同,都代表了他理想人格的形象。 《庄子逍遥游》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恐怕是最早、最形象、最美好的对神人的描绘,后来道家对天仙、地仙的描写,民间对神仙的描绘几乎莫不如此。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都是人格修养最高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我、功利、名声的概念和意识。在《大宗师》篇中,庄子写道:“真人就是真正的人,真人在弱小面前不横暴,在成功面前不张狂,做了错事不后悔,做了好事不自的,而是在世外高人的指点下修练成的。在《大宗师》第九章中,庄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名编了个寓言,说颜回在孔子的指点下修道,不断进步,最后达到了“坐忘”的最高境界。颜回经过修练,高兴地向孔子说:我进步了,已经忘了礼乐。孔子说还不行。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练。颜回又高兴地对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仁义了。孔子说不错,不过还不行。再过了一段时间,颜回经过了极为严格的修练之后找到孔子说:我已经有了更大的进步,已经做到了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抛开了自己的聪明,离弃了自身的肉体,已经完全没有了自我意识,和大道相通相融为一,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孔子听后惊叹不已,感叹到:和万物一体就没有偏私,参与万物的变化就不会偏执,你果真是贤人啊!我愿意追随在你的后边。 庄子认为人世间之所以灾难不断,根源就在于人不顺于自然之性,互相争执,作为太多,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把自身看得很大、很重,看不到或者不承认人本身只不过是天地自然所包含的万物中的一类,更不愿承认单个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不过是苍海一粟,是那样渺小不起眼。可人们对自身在天地宇宙中的地位却浑然不知,争相违抗自然之道,于是闹出很多烦恼与不幸。要解救人世的不幸,根本在于启发人消除种种心机杂念,使之合乎自然之性,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矛盾的根源皆起于人的以我为中心,起于人的种种偏执和陈见;只要进入忘我境界,这些矛盾就会自然化解。庄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庄子一方面看到了人生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看到了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会弄得人非常疲困,但庄子并没有叫人毫无作为。庄子的观点是要人“缘督以为经”。庄子曾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杯水只能芥舟;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还说过只到郊野,带三餐干粮就足够,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如果走百里路就必须准备一宿的粮食。如果要到千里之外,就必须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盘缠。庄子还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社会的极端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同时用庖丁的娴熟表明牛可顺解,世事可以认知并处理遂顺。 庄子反对的是对任何事物过分的人为因素,过分地汲汲以求。庄子是不愿看到过分地人为损伤物性,损害人的身心。在庄子的哲学思想里,宇宙的运动是长流不息的,万物也在无声无息地变化,人是万物中的一类,自然也无可逃避地要参与变化。顺应天理、自然的这种变化,该生即生,该长即长,该老即老,该死即死,这是最快乐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特别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而不在意外在形体是标致还是残缺。在《德充符》篇中,庄子着意描绘了一批形残而德全的德人,这些形残之人有的断足,有的无趾,有的跛脚,有的脚伛背缺嘴,有的脖子上生大瘤。由于他们都有过人的德性,因此形体上的残缺倒被人遗忘或忽略了,都成了庄子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和世俗之见完全不同。 结语 总之,庄子之“道”,无形无迹,千变万化而没有常规。它失天地生,是造化万物之源,万物自然的生死变化无不体现它的存在。对这个存在,人可用内心去体验参悟,但却无法描绘和言传。故得道之人,首得高远广大无穷之境界,表现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万物相合的人格修养。这种人,治世则无为,无为则不扰民;处人则无争,无争则不伤人;养生则无执,无执则心静。当今之世,纷争四起,物欲横流,人或有为又偏执太甚,得先贤之境界,平淡人心,消解世道之争,或可有益。 参考文献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庄子道论发微》 陶君 《道教论坛》 《试论庄子道的意象》 杨国强 韶关大学学报 《庄子“道”的哲学意义》 徐桂红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177 评论

相关问答

  • 庄子毕业论文选题推荐

    我们写作古代文学论文时,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

    零碎的回忆1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本科毕业论文是啥样子的

    要的 如果你写的是毕业论文的话它的标准格式是1、引言 1.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我省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1.2

    依依031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是电子稿

    一般是电子版,具体的要看要求而定。论文送审就是将写好的论文上交,等待审核,通常是用查重系统进行论文查重。关于论文送审,也有很多人在问,论文送审是电子版还是纸质版

    都市月亮飘飘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毕业论文庄子选题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

    Yun云287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电子科大非全毕业论文

    学校。论文就是学校的研究成果,会保存起来,不会销毁的。一般会放在学校图书馆存档。毕业论文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

    乐调人生百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