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颍上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颍上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颍上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颍上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北岸。西北与阜阳市区相连,东邻凤台县,东南与寿县交界,南接霍邱县,西与阜南县毗邻。

颍上县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国土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万公顷,人口170万,辖30个乡镇、349个村(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管理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示范县、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县、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颍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颍上春秋时属慎邑,秦汉时置慎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设颍上县,建县历史长达1400多年。这里曾孕育出齐国大政治家管仲,秦国少年上卿甘罗,以及现代著名作家戴厚英,工程院院士郑守仁、陈国良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等古今名人。境内古迹众多,人文自然胜景独特,具有浓郁的淮河地方文化特色。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小张庄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八里河,先后被联合国环境署命名为环境保护“全球500佳”;集人文与自然、古老与现代于一体的八里河风景区和迪沟风景区,双双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远近闻名的管鲍祠、尤家花园,分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县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安徽省旅游强县”。颍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颍上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盛产小麦、水稻、林果、蔬菜、中药材和优质畜禽、水产品,是著名的淮河粮仓、鱼米之乡。“管子牌”管仲贡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南照大米、八里河大米、莲藕、鳙鱼、鲢鱼等8种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铁矿蕴藏量数10亿吨,煤炭储藏量100亿吨。谢桥煤矿年产800万吨,年产800万吨的刘庄煤矿是亚洲第一个数字化、环保型特大矿井,年产300万吨的罗园煤矿即将开工建设。依托煤炭资源规划建设的刘庄煤电一体化项目,已与国投新集集团和浙能集团签订协议,一期2×660兆瓦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可研副本制作;以煤汽化为龙头,以合成氨、煤制油为发展方向的煤化工基地建设已经启动。颍上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阜阳机场和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距县城60公里,连接京沪和京九两大铁路干线的阜淮铁路横穿县境,途径颍上的阜六铁路即将通车,商杭高铁即将建设;阜六高速公路、合淮阜高速公路纵横县境,105国道与102、224、328省道在境内交汇,全县乡乡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达公里/平方公里;淮河、颍河流经颍上200多公里,四季通航,通江达海,颍上船闸已经通航。颍上基础稳固,发展迅速。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正在形成煤炭、服装、机械制造、新能源、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工业,粮食、畜牧、水产、蔬菜、林果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南照大米、三十铺粉丝、贾岗麻花、杨湖蒜苔、八里河水产品五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小张庄公园、南湖公园、竹林公园、迪沟生态园、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尤家花园六大旅游景区。“十一五”以来,全县人民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三化同步”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北方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1.《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袁家骅等著 语文出版社 2001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2、《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汉语方言学教程》 游汝杰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钱曾怡 商务印书馆 2002 《汉语方言地理学》 项梦冰 曹晖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3、湖北方言的研究我不了解,我知道的有: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 赵元任等编著 商务印书馆 1948(现在这本书恐怕不太好找了) 《钟祥方言记》 赵元任 科学出版社 1956在知网应该能搜出相关的文章来。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讲故事”的意义探究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讲故事”的意义探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从增强聊天性、生动性和说服力这3个方面分析“讲故事”在“命题说话”测试项中的独特作用,帮助考生提高普通话测试成绩。

关键词: 讲故事;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作用;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题中最后一道题目是“命题说话”,此题主要考查应试者在说话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通话语音标准程度、词汇及语法的规范程度和语言的自然流畅程度。这道题的成绩占测试总成绩的40%(北方方言区以外的地区有所不同)。命题说话的话题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选取30个。测试时,应试者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围绕话题单向连续说一段话,时间不能少于3分钟。从选定说话题目到测试开始,中间只有几分钟时间,而且进考场不允许携带草稿和提纲,应试者只能在脑海中构思,边想边说。测试要求说话不能背稿子,要体现普通话口语色彩,用聊天儿的语气,亲切自然。“无文字凭借”的“说”比“有文字凭借”的“读”更难,暴露的问题也更多,因而,“命题说话”是整个测试中最难也是最能反映应试者普通话综合水平的项目。由于它所占分值最大,此题成绩的好坏对测试全局举足轻重。因此,应试者需要对它加倍重视。

普通话语音教学的教师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线评测的测试员根据实践经验,一致认为“命题说话”项最容易拉开分数差距的原因是考生“说话”时间不能延续3分钟。有不少普通话语音综合面貌原本很不错的考生,常因为说话时间不足而丢了不该丢的分,因而不能考到自己理想的等级。怎样才能使“命题说话”顺畅地达到3分钟,稳中求胜呢?除了应试者自身要练就扎实的普通话基本功外,还需要重视“讲故事”在“命题说话”测试中的独特作用。

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的30个话题可按照记叙描述(叙述类)、议论评说(论说类)、说明介绍(说明类)等略作分类,合并同类项。在命题说话时,应试者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才能说得更加顺畅,而叙述无疑是大家最熟悉的表达方式。“讲故事(即叙事)”就是一种标准的叙述,无论是叙述类、说明类,还是论说类的说话题目,“讲故事”均能发挥其独特作用,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讲故事”在“命题说话”中的具体作用。

1、在叙述类话题中可突出人物特点或事件经过,增强聊天儿性

叙述类话题以叙述这种表达方式为主。叙述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最熟的,应试者对这类话题容易把握。但若只是流于形式的泛泛而叙(即概括叙述太多),便会给听者一种空洞生硬之感,不易打动人,应试者自己也不易进入状态,话题难以继续。“讲故事”的方式本身就要紧扣叙述的六要素,突出人物、事件经过及结果,而且还要描摹细节或场景,模仿事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命题说话”用“讲故事”的方式能有效避免说话的空洞生硬等缺陷,还能增强说话的'生动性和聊天儿性,使整个说话过程显得亲切自然。测试前打腹稿时可以围绕话题准备2~3个故事备用,应试时,围绕话题讲述故事,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故事情节和语言表达,这样就有话可说,顺畅地说满3分钟。

如“我尊敬的人”“童年的记忆”“难忘的旅行”“我的业余生活”等都是典型的叙述类话题,准备材料时,都可以围绕各自主题,选择2~3个自己印象深刻的“往事”(或事例)作为故事的材料,测试时“讲”给测试员听。

以“我尊敬的人”为例,如果选择说尊敬的人是父亲,就可先从父亲的外貌、衣着、性格、对待家人及子女的态度以及他的为人处事等方面进行概述,然后再着重选择父亲的1~2个典型事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述说出来,这样既能生动形象地突出父亲的性格特点,又亲切感人。父亲是考生从小就非常熟悉的亲人,可供讲述的“故事”很多,在述说中可以根据应试时间与临场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删述说内容,娓娓道来,从容应对。

又如“难忘的旅行”一题,在说话时,可先点明该次旅行的时间、地点、人物,再将旅行的经过详细叙说出来。叙说中紧扣“难忘”这一主题,将旅行经过的景点以“讲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突出重要景点,讲述时可以根据应试时间的需要灵活增删在某些景点发生的故事细节,像聊家常般亲切自然。

2、在说明类话题中可增强生动性,使说明对象形象可感

说明类话题要求介绍清楚说明对象的特点、使用方法或操作步骤等。若是书面作文,可以直接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做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画图表等)进行表述,但“说话”属于口语表达性质,若也套用书面说明的模式就会给人以文绉绉的感觉,这样无疑会削弱说话的亲切自然感。而在说明中穿插“讲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对说明对象进行介绍,不但不会影响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使用,反而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如“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我喜欢的季节”“我的家乡(或熟悉的地方)”“我喜欢的明星(或其他名人)”“我知道的风俗”等都是典型的说明类话题。

以“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为例,说话时先点明自己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是什么,紧接着说喜爱它的原因(用“讲故事”的方式说)。第三,如果喜欢的是文学作品,便可先讲述它的故事梗概,再讲述剧中主要人物的故事,还可附带讲述自己的观感;如果喜欢的是音乐舞蹈或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便可讲述在学习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故事,附带着把学习的方法等事项也讲了。

又如“我喜欢的季节”,说话时,先点明自己喜欢的是哪个季节,然后讲述喜欢的理由,最后选取自己在这个季节中经历的一两件典型的往事,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述出来。

当然,在以上两个话题表述过程中,要恰当使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故事”一讲,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自然清晰了,这样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且听者的兴趣也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说话”时间也能轻松达到3分钟。

3、在论说类话题中可避免论证的枯燥,增强说服力

论说类话题属于议论性质,书面写作议论文的一些方法仍可借鉴,但要尽量多地使用普通话口语。论说类话题仍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合理、论证严密,但普通话教学的实践表明,书面论证的有些方法并不适用于说话。书面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例证法等。实践表明,归谬法、反证法等书面论证方法在口语论说中尤其不适用,其他几种论证方法在说话中也不太适用,而例证法在论说类话题表述中既简便易操作,又可生动形象地印证观点,能大大增强议论的说服力。用例证法理所当然就要涉及举事例,此时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事例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更能吸引听众。用“讲故事”的方式避免了单纯说理论证的枯燥,使得应试者有“话”可说,论证显得真实生动,增强说服力。

在普通话“命题说话”测试用题目中,“谈谈社会公德”“谈谈对环保的认识”“谈谈卫生与健康”“谈谈美食或服饰”“谈谈个人修养”等都是典型的论说类话题。

以“谈谈社会公德——说勤俭”为例,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概括叙述的方法列举论据(如古今中外一些厉行勤俭节约的名人轶事),最后详细列举一到两则关于名人勤俭的典型事例,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说,既证明了观点,又显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再以“谈谈对环保的认识”为例,首先表述当前我国环保问题的现状,进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列举2~3个因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保造成损失的典型事例,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表述,从反面证明观点。只要把握得当,“故事”很容易生动、吸引人,观点也会得到有力证明,给测试员留下深刻印象,话题持续到3分钟也就不在话下了。

4、结语

在普通话教学与培训中,笔者将“讲故事”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掌握后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效果明显。教学实践证明,“讲故事”在“命题说话”测试中确实能够增强“命题说话”的聊天儿性、生动性、趣味性、感染力,大大降低“说话”的难度,使考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能顺畅地说满3分钟,减少了因说话时间不足而导致的大分值扣分。

5、参考文献

[1]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M].3版.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刑扞国.普通话水平测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4]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文轩网书店搜索几本书供你参考汉语中和调的跨方言研究作者:梁磊出版:南开大学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辈学人的研究成果为这些博士论文的完成铺就了基础,那么它们的出版,使他们经过艰辛探索所获得的学术成果为全社会所共享,必将为今后学术的发展和后来者的进一步超越提供一个新的更高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学术著作的公开出版,把各种新的思想、理念、观点、方法、假设、结论公诸于众,有利于学术的争鸣,也有利于它们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书中具体包括了:轻声其他方面的研究、轻声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回顾与述评、简单的韵律系统、对汉语方言中轻声的调查与分析一类型学的研究、汉语轻声的本质与成因、轻声的音高实现等内容。汉语语音史作者: 王力 著出版:商务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研究汉语语音史,就要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大致说起来,要具备四方面的知识:(一)韵书,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广韵》。(二)韵图,是一种声母韵母配合表,每一个字音都有它的位置。(三)方言,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存在,不过各地词汇和语音方面会有差别(四)方法。本书将分卷上和卷下两部分,分别加以论述。中国的语言作者:孙宏开 等主编出版:其他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中国的语言》反映了中国语言调查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国内外语言学界掌握中国语言的资料最全面、观点最新的专著。书中对当前学术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语言和方言的界限、语言的谱系分类等,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在该书所介绍的语言中,有许多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语言。 这本书收录了我国56个民族使用的129种语言,基本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使用的语言状况。全书共分七编:第一编为导论,简要介绍中国语言调查的成就,讨论中国语言的调查方法、谱系分类、语言和方言的区分、类型学特征、研究方法论,书面语的体系和类型等问题。从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作者:丁邦新出版:上海教育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论文集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偏重历史层次的理论问题,作比较一般性的探讨;第二部分偏重个别方言中的历史层次问题,直接讨论有关层次的种种关系。汉语方言词汇(第2版)作者: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出版:语文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本书收入汉语20个方言点的词汇材料。这20个方言点基本上可以代表各大方言。它们是:北京、济南、西安、太原、武汉、成都、合肥、扬州,苏州、温州,长沙,双峰,南昌,梅县,广州,阳江,厦门,潮州、福州、建瓯。全书收入词目1230个,用国际音标注音,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排列。本书是汉语方言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章太炎《新方言》研究作者:孙毕 著出版:华东师大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本书将《新方言》和以《汉语方言大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为主的各种方言文献对比,统计并分类考察了《新方言》中未被《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的词语的或词语的义项,被《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但仅有《新方言》作为孤证的词语,和《汉语方言大词典》所收音义皆同但不以《新方言》为证的词语,考察了《新方言》中今方言词语的同词异字,并订正了《汉语大字典》、《汉语方言大词典》一些立目、释义、书证方面的讹误,举例说明《新方言》考本字、同词异字研究对《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方言文献用字的参考作用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作者:陈晓锦,张双庆 主编出版: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世界上凡是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华人的足迹。华人自古以来就有出洋进行海外贸易、海外移民的传统,南方沿海地区更是如此,仅广东一省,目前常住人口为9449万,而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广东籍人士就有 2000多万(《广东年鉴》,2008)。华人移民,早年多有聚族而居的习俗,南方的汉语方言因而也就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当然,海外华人社区也不仅仅流行粤、闽、客方言,百年前流人中亚的东干语,近几十年在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使用人数不断增长的西南官话,都是明证。汉语和汉语方言无疑是世界上使用人 Vl最多的语言,也是全世界三峡峡口方言词汇与民俗作者:王作新 著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本书立足长江与清江(古夷水)交汇之区的三峡峡口,以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方言词汇与民俗为研究对象,按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十一大类加以叙介,从词汇来源,组合结构、动态发展、语词表达,构词理据、语文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揭示了峡口方言词汇的语言特征,并以峡口作为整个三峡乃至中国此期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由语言词汇观照其社会文化,因此,本书对语言学、民俗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资料参考价值。

颍上花鼓灯的调查与研究论文

但是,由于社会迅速变革,农村城市文化步伐加快和外来文化移入,花鼓灯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播布范围迅速萎缩,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蚌埠市所辖的怀远县、禹会区,淮南市所辖的凤台县等,真正保持花鼓灯原生形态的花鼓灯班子仅存4、5个,已临近消亡!为了振兴花鼓灯文化,传承经典,2014年由赵锡诚先生、金明先生共同导演的花鼓灯歌舞剧《珠城的传说》正式与观众见面,也受到的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关注。据了解,花鼓灯歌舞剧《珠城的传说》是蚌埠市近三十年继《摸花轿》和《玩灯人的婚礼》后又创作的一部大型花鼓灯歌舞剧,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在资金紧张、人才缺乏和设备稀少的情况下,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排练出来的,该剧凝聚了老一辈艺术家和全体演职员的辛勤汗水和努力。群众基础花鼓灯艺术在淮河流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兰花舞”是广大群众进行集体健身的主要项目,花鼓灯表演已成为喜庆节日文艺表演的重要部分。蚌埠市几十家花鼓灯班子,特别是禹会冯嘴子村在近2800人口中,有80%的人会表演花鼓灯。著名花鼓灯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有着花鼓灯的梅兰芳之称的民间艺术大师,花鼓灯“冯派”艺术创始人冯国佩先生,就在这里出生成长。冯国佩先生的表演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1952年应邀赴北京中央歌舞团传授花鼓灯,传艺期间,中央歌舞团的艺术家共同努力,将冯派花鼓灯舞蹈动作和技巧记录、整理,编撰成花鼓灯艺术资料。他十次进京参加重大庆典演出和全国调演,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1952年在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表演花鼓灯,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情切地接见了演员。冯国佩的《新游春》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艺术片发向海内外。他先后多次到有关省市担任艺术指导和教学工作,传播花鼓灯艺术,他作为中国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家的代表,参加了1982年联合国举办的亚洲地区保护与发展民间和传统舞蹈研讨会,发表了《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的论文并即席表演,受到各国舞蹈家的赞誉和钦佩,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代表玛琳娜·葛贝伊女士称为“了不起的艺术大师”。作为花鼓灯传播的核心区域,蚌埠市历来十分重视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成立了花鼓灯保护组和花鼓灯保护专业委员会。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蚌埠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的规定》,建立了中国花鼓灯艺术博物馆。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也是汉民族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舞种,蚌埠市被确定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该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花鼓灯最大的播布区——禹会区冯嘴子村建立了第一个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并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们对保护区进行了全面考察,他们认为,冯嘴子村不仅具有花鼓灯艺术最富盛名的艺术大师,而且至今保持着良好的传承态势,具有群众基础,在花鼓灯艺术的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蚌埠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对花鼓灯艺术进行了合理的保护、建设,初步构成了中国花鼓灯文化保护的有效机制和内涵准确的保护理念,具备了继续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并完成二期保护、建设任务,为2006年中国作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候选项目奠定基础。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协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4月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庆善,原中国舞协主席、中国舞蹈大师贾作光莅临冯嘴子村授牌,花鼓灯艺术保护工程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演出角色花鼓灯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演员有“腊花”(亦称、“兰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统称“腊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员;男角色一般统称“鼓架子”。 花鼓灯班子的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花鼓灯的演出分布“开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对唱、后场小戏等几个部分。“腊花”上身穿大襟村姑服,下身穿笼裤或裙子,梳独头辫,载一绸球两边缀以约2尺长的飘带至脸侧部,额前系“勒子”。“腊花”使用的道具为扇和巾,表演时左手拿方巾,右手虎口执扇,以各种各样的扇花和步伐表达感情,长于舞蹈表演。“鼓架子”上身着对襟中装,头扎帕巾,腰系彩带,脚穿布鞋。按分工不同,又分:“大鼓架子”主要表演“上盘鼓”中的叠罗汉,俗称“底座”。“小鼓架子”专演“大花场”和“小花场”,长于舞蹈表演、跟头、技巧,有的还能兼唱,为男角中的主要演员。“丑鼓”长于唱工,即兴演唱本领强,兼跳舞蹈,演出时身背花鼓,表演滑稽诙谐。“伞把子”又称“领伞的”。专工“大花场”中领唱,兼跳舞蹈,表演时手持岔伞,负责全场演出的指挥和调度,分为:“文伞把子”长于唱工,主要担负领唱和对唱。每当花鼓灯队伍沿街行进时,均由“文伞把子”领头,称为“涮街伞”。“武伞把子”以舞蹈为主,擅长跟头,在“大花场”的演出中以伞为指挥,调度全场演员队形的变化和掌握节奏。

花鼓灯 花鼓灯,又名红灯,在凤台城乡广为流传。据老艺人口碑所传,凤台花鼓灯在清光绪之前就已形 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有了较为丰富的舞蹈和锣鼓。清光绪年间,县玩灯闹元宵的风俗很盛,规模 庞大。劳苦大众在新春佳节,通过玩灯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封建统治的抨击。 另外,花鼓灯演出还与求雨、还愿等活动密切相连。 民国21年(1932年)至民国26年,是凤台花鼓灯兴盛时期之一。几乎在庄有锣鼓,村村有灯 班。每年春节、庙会时,茅仙洞、四顶山、赵家孤堆等地便是花鼓灯灯班聚会、竞演(抵灯)的好地方。 各灯班敲着锣鼓,举着岔伞、彩旗,鼓架子顶着腊花,边走边唱,涌向会场,以精湛的演技,华丽的服 饰吸引观众。 为提高知名度,各灯班纷纷聘请著名艺人精心培育新秀,或刻苦钻研,练出绝招。民国22年在 尚塘集一次“抵灯”中,40多个灯班连续演出四天四夜,400多名花鼓灯艺人参加了演出。在这五年 间,凤台花鼓表演艺术有了较大发展,传统节目《小场》的舞蹈语汇逐渐丰富,表现力更强了。腊花去 掉了“村子”(绑在脚上的道具),步法由过去碎小的“咯噎步”、“软步”发展了“上山步”、“脚跟梗步”、 “大起步”等大幅度的动作。服装由原来宽边大袖清代装束改为时装。花鼓歌〔绣荷花」、〔绣兜兜」、 〔败调」等已很完整。出现了抢手绢、抢扇子、抢板凳等具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小舞蹈。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县城,民不聊生,花鼓灯演出跃人低谷。少数艺人组班到六安、 霍邱一带以演出花鼓灯谋生,并以花鼓灯的艺术形式宣传抗日,参加扩军拥军活动。民国28年秋, 陈敬之、宋廷香等艺人把花鼓灯“后场”及有关戏文加以民间弦管伴奏,使群众更加喜爱,称其为“弦 子灯”。其他灯班争相效仿。民国29年至民国38年,花鼓灯歌舞逐渐被“弦子灯”所替代。 解放后,花鼓灯艺人业余编演歌舞庆贺翻身解放,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治淮和 抗美援朝运动。1952年,专业文艺工作者对凤台花鼓灯进行考察、挖掘。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得到 了政府的重视。1953年3月,凤台选派田振起、李兆叶、李学洪等10位花鼓灯艺人参加全国第一届 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传统节目《小场》和《大场》被拍成电影,成为影片《民间歌舞》中精彩的节目之 一。此后,县又培养出纪美英、郭廷英等第一代花鼓灯女演员。改变了过去腊花由男子扮演的习惯。 1955年元月,在安徽省工农青年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上,凤台县花鼓灯节目《拾棉花》、《抢板凳》 获节目奖和演出奖,詹乐廷、纪美英获表演奖。1957年3月,花鼓歌对唱《小圆房》参加全国第二届 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观众赞誉这个节目“百看不厌,百听不烦”。 1958年,凤台县推剧团演出了花鼓灯歌舞——《收棉舞》。洁白的扇子、手绢象征棉花,载歌载 舞,打破了以前的花鼓灯舞时不歌、歌时不舞的传统表演手法,塑造了新时代劳动妇女的形象。1960 年冬,董必武副主席在阜阳观看了这个节目。1964年,在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展览演出会上,《收棉舞》 获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此后,在《田头乐》及《新媳妇抢场》两个节目中,花鼓灯女主角从塑造 人物实际出发,丢掉手绢、扇子,艺术地再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这种手法被陆续 运用在《送粮路上》、《争锹》等节目中,推动了花鼓灯表现现代生活的改革进程。 “文化大革命”中,花鼓灯歌舞中的扭、晃、颤、颠、抖、三调弯等舞姿,被斥为“黄色下流”,演员与 艺术均遭批判,花鼓灯艺术活动销声匿迹。 1978年后,花鼓灯艺术逐渐恢复生机。1982年12月,陈敬之、陈永舜运用独特的颤、颠、抖动作 创编独舞《野花谣》,由吴国兰在安徽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表演,获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在华 东地区第二届舞蹈调演中获三等奖。N84年初,中共凤台县委发出抢救花鼓灯歌舞的号召,由县文 化局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花鼓灯艺术培训班。艺训班得到省内外各届人士的关注,有关单位 派员摄影录相、撰文宣传,兄弟地区及有关单位派人前来学习技艺、排练节目,推动了花鼓灯事业的 发展,凤台形成解放以来新的花鼓灯热。1985年,由艺训班学生演出的《踏青》、《夏令营》、《姐弟 乐》、《小花场》、《永幸河畔稻花香几个节目,在淮南市首届花鼓灯艺术节上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表 演奖。安徽省电视台曾以此摄制专题片,于1986年元旦向全省播放,博得各届人士好评。 凤台县花鼓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能表现多种题材、塑造各种人物的舞台艺术,它的音乐和舞蹈 被戏曲和其他艺术广泛吸收,凤台花鼓灯表演艺术已传播到日本等13个亚洲国家和法国等欧洲一 些国家和地区,对世界各国文化艺术产生着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表演艺术 舞蹈 女角舞蹈:女角称腊花,也称包头的、兰花。解放前由男性青少年扮演,根据担负任务的多寡分 为大腊花、二腊花、三腊花等。清光绪年间,腊花表演者身着宽边大袖红褂裤,顶球花,戴遮脸羞,挂 垫子(足下绑跷板)。为使身体平衡,须挺上身,收腹,臀部稍突出,如小脚女子走路的姿态。民国初, 提倡女子放足,腊花不“挂垫子”,由于传统表演的习惯,腊花表演时重心仍在前脚掌,形成“上山步” (另一说系暗花对登山时人们脚下动作的模仿)。为表现女子见到男子时害羞的神情,腊花在拐弯时 多用手绢招嘴,足下用“瓦步”(模拟小脚行走)。解放后,梧嘴和瓦步均不再使用,多运用大起步、小 起步、俏步、蹦跳、跨跳等步法姿态表现生产劳动的场面。腊花表演时,姿态、扇花、手绢花均有发展。 现在腊花表演时,右手持扇,草法有:二指夹、两指捏、三指捏、捏扇轴、握扇、扣扇、虎口拿扇等。 扇花有;摇扇、揉扇(分前后)、别扇、贴扇、反扇、甩扇、扛扇、推扇、抽扇、颠扇、夹扇、飘扇、编扇、 卷扇、拢扇、钦扇、砍扇、托扇、舀扇、科扇、云扇、扫地扇、遮阳扇、挡人扇、遮羞扇、反阳扇、避雨扇、挡 风扇、单扑蝶、双扑蝶、割麦花、盘扇、贴胯翻扇、合开扇、双分扇、风吹荷花、翻腕合开扇、旋转反阳 扇、里外八字扇、单背巾侧翻扇、盘荷花、前后花、双绕花、单绕花、蝴蝶盘花、小二姐绕玉容等40余 种。 腊花在手持手绢,手绢花有:放帕、收帕、转帕、绕帕、里外八字花等。 步法有;小起步、大起步、波浪步、平足步、双环步、踏车步、原颠步、后别步、筛子步、十字步、后 跟步、颤颠步、颤抖步、花梆步、足尖步、云颤步、喀蹬步、拔泥步、上山步(分软、硬、小、十字、吸胯5 种)云步、消步、互步、绣步、挫步(分单地、双挂)、怕步(分前、后、左、右)、波步、空步、脚跟梗步、 后勾小跳步等30多种。 转身有脚尖转身、扫堂转身、撤步转身(分抱头与缠头2种)、上步转身(亦分抱头、缠头2种)、 政扇转身、套云转身、双绕巾转身、单双跳转身等变化。翻身有反扫堂翻身、双合扇翻身、跳三步翻 身、右前点步翻身等多种。 拐弯有抒身留情、回头亮翅、回头望郎、单拐弯、双拐弯、小拐弯、三拐弯、剪子股拐弯、龙摆尾拐 弯、腰旁抽扇式拐弯。 姿态有三调弯、怀中饱月、搭荫棚、端针匾、避雨式、水中望月、单背巾、单挎篮、水中留影、打式、 追式、凤凰单展翅、风摆柳、闪腰、闪身、晃腰、耸肩、凤凰三点头(分软、硬2种)、小二姐梳头、燕子驶 风等20多种。 男角舞蹈;男角称鼓架子,亦称扎头的、挎鼓的。因分工不同,有领伞的(分文伞、武伞)、小鼓架 子、大鼓架子、丑鼓之分。 领伞的是演出时的指挥,率领全场玩友“跑阵伍”(变化图形)。文伞擅长唱工,有即兴编词的才 能,武伞擅长舞蹈,能翻跟斗。领伞的岔伞舞蹈有转伞、抛伞、磕伞、绕伞、跳伞、蹿伞、编伞、滚伞、前 后掏伞等。 小鼓架子能歌善舞;大鼓架子(又称“底座”)力气大,能顶多人,主要表演“上盘鼓”里的各种造 型;丑鼓多表演插科打诨,风趣诙谐。鼓架子步法有:鸭子步(大快步)、风摆柳、跨跳步、簸箕步、上山 步(有大、小、十字3种)、乐步、投泥步、大场步(快步)、拧胯步、前趋步、双环步、后别步、踩三锣、横 挫步、绕绕步、钟摆步10多种。 架势分“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大架子”有扁担式、打虎式、拧身吸腿跳、单出拳、弓箭步、浪 子跳球、金鸡独立、二郎担山、霸王举鼎、推车式、狮子大甩衣、骑马蹲裆式、拔刀式等。“小架子”有前 后拳、冲拳式、败式、跳望式、迎式、望月式、怀中抱月、砍转蹲式、拧身吸腿、拜式、抽袖式、插剑式等。 拐弯有赶步、跳吸腿转身、拐时转身、偷步、转身小踢腿、吸腿拐弯、跺脚拐弯、转身抓空、踏步转 身、抱头转身等。 打腿动作有小五腿、五响抓空、二起腿抓空、十八响、三拍腿、绕绕腿、二起腿、打里拐、打外拐、 外摆莲、里摆莲、双摆莲等。挽腿分左挽腿、右挽腿、迎掌挽腿、单侧身挽腿、双推掌挽腿、双握拳挽 腿、推抓挽腿等。拍腿有:双拍腿、跳步拍腿等。 鼓架子技巧有蛤煌跳、矮子步、蛇行、一盆花、劈岔、精镇毛、纺棉翅、前簸后簸、大后簸、兔子扒 窝、趴虎、跳蹦虫子、罗磨床子等。 2人及2人以上配合的动作和造型有:喜鹊登技、白鹤亮翅、鸭子岛水、燕子探海、前过山、后过 山、兔子蹬鹰、懒老婆裹脚、迎面猴摘桃、黑狗钻裆、蹿毛(高低毛)、坐肩(一节半)、站肩(二节杠)、编 马大扫堂腿、连环扫堂腿、陈传睡觉、懒老婆睡觉、老鹰叨小鸡、童子拜观音、双牌坊、鸳鸯鸟、两节半 (坐肩项人)、三节杠(1人顶2人)、拉骆驼等。 花鼓灯音乐分歌唱、伴奏2个部分。歌唱含花鼓歌与后场小戏中的小调,演唱形式有独唱、对 唱、齐唱等。解放前,艺人根据自己的嗓音随口演唱,音调的高低,旋律与节奏的变化,脚色互相接唱 的“茬口”,都在长期的实践中互相配合默契,在协调中得到发展。 传统的花鼓灯没有明确区分男女专用唱腔,从旋律的特点、节奏的变化等方面可以分为2种类 型: (1)挎鼓调(男唱腔)。旋律朴素,节奏明快,曲调与凤台方言结合得非常和谐,垛句近似吟诵。 (2)腊花调(女唱腔)。旋律优美抒情,徐缓舒展,表达情感细腻,节奏较自由。 凤台花鼓歌演唱调式,属于“宫”调式与“徽”调式的占总数的80%以上,这类花鼓歌节奏自由 明快,旋律优美,多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及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属于“角”调式及 “羽”调式的仅占少数,主要表达角色哀怨、悲愤的情绪。流行的花鼓歌,大都只在“宫、商、角、微、 羽’下个音级中活动。 传统凤台花鼓歌的结构形式,多为5个乐句组成单乐段,前3句后接锣鼓间奏,再接唱4、5两 句,构成一个完整乐段。末句总结全段词意,起到归纳强调的作用,少数由4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 也有突破5句、4句为一乐段格式的。 凤台花鼓灯的旋律及节奏受当地民歌小调影响很深,经历代艺人丰富发展,已经形成20余种 曲调,大都遵循第三乐句及结束句的落音重复第二乐句落音的规律,旋律中6度、7度大跳经常出 现,充分体现凤台人民租扩、豪放的性格特征。 花鼓灯锣鼓是传统的伴奏乐器,是花鼓灯歌舞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歌舞者的动作和情绪。艺人 中流传着“锣鼓一响,脚底板就痒”的说法,反映了花鼓灯锣鼓对艺人们巨大的吸引力。凤台花鼓灯 锣鼓分为“下场锣鼓”与“曲牌锣鼓”2种:“下场锣鼓”演奏,密切配合舞蹈进行,依大锣领奏,演奏时 的起与收,转换与衔接,均由大锣向从属乐器作出明确交待,从属乐器皆依大锣的节奏变化而变。有 经验的锣鼓演奏艺人十分熟悉舞蹈者的表演,锣鼓的节奏与舞者的舞姿、步法、姿态配合得十分协 调,恰到好处。有的锣鼓演奏行家还在演奏过程中边奏边舞,有的高高抛起锣褪或鼓条,使灯场气氛 更加热烈、活跃。“曲牌锣鼓”又称“番子锣鼓”,适于行进中演奏,多用于招徐观众,或狮子灯串门演 出时演奏。 民国28年(1939年)花鼓灯独舞及后场小戏中开始用弦管伴奏,但花鼓歌仍使用锣鼓伴奏。解 放以后,花鼓歌的演唱用民族弦管配合锣鼓进行托腔伴奏,在弦管乐的衬托下,花鼓歌的演唱更加 动听。 演出形式 解放前,花鼓灯演出均在稻场上、河滩空地上、庙堂当院里进行。观者或站或坐,把场地围成一 圆圈。场内并排放几条长凳,后面站打锣鼓的(称锣门)。腊花由鼓架子顶着入场,端坐在长凳上,怀 抱扇子低头不语,也不许男子靠近,因为他现在已是“姑娘”了。鼓架子在长凳两端或蹲或立。 演出的程序无统一规定,一般领伞的先上,“踩四门斗子”,表示向行家请教,向观众致意。接着 “小三引场”,即领伞的与每个腊花分别对演几个动作后,腊花仍次归原坐。随即,领伞的分别把鼓架 子及腊花都引上场,这叫“大三引场”。玩友上场后,开始玩《大场》,跑“阵伍”。其间领伞的适时安排 一些唱段或数板,以松驰节奏,让其他演员恢复一下体力。完毕,锣鼓重起,继续跑“阵伍”。《大场》 演完,演员由领伞的指挥下场。接着小鼓架子请腊花上场玩灯,先唱《请楼歌》,实质上这是两人即兴 的对歌,对唱者凭识多见广尽情施展才能。有问有答,有唱有和,贴船下篙,见风采柳。如答不上,腊 花则不下“楼”。一鼓架子败去也可另请别人继续对歌,直到唱和圆满,腊花才“白纸扇子飘满怀,扭 扭捏捏下楼来”。接着是双人舞,称《小场》。每次演出能玩几个《小场》,每对艺人互相配合,尽情发 挥,表演各不相同。饲。场》后,根据观众要求,或演《上盘鼓》,即上三路,集体表演项人造型。或演 《中盘鼓》,即中三路,表演盘桌、盘板凳等单人或多人造型。或演《地盘鼓》,即下三路,鼓架子与腊花 在地上跌、翻、腾、跃,或互相配合的舞蹈动作。其间,还灵活安排一些歌唱,如《想郎》 、《送郎》、 《大实话》、《大白话》、《穷人歌》等。压轴节目是《后场》,因节目多,每次只演一至几出。最后, 由一人唱《收场歌》,演出结束。 解放后,花鼓灯演出逐渐从广场改为舞台,从自由结合演出,变为有固定的程序安排,节目也以 新创的为主,传统节目、即兴歌舞逐渐减少。 代表艺人 田振启( 1897—1964),艺名“田小银子”,双湖乡园艺村人。他从小看花鼓灯就爱模仿,少年时 在老艺人的影响、指点下,表演艺术进步很快。为了演好女角“兰花”,一有空就细心观察模仿妇女的表 情和动作,久而久之,他扮演的妇女形象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25岁起改演“鼓架子”,因他熟悉“腊 花”的表演,能和“腊花”配合默契,深得玩友好评和观众喜爱。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曾组织一班花鼓 灯到县城进行庆祝演出。解放后,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仍致力于花鼓灯艺术的探求。1953年,他作为 安徽花鼓灯代表队的成员参加了华东地区和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被文化部长周扬赞誉为花鼓灯表演艺术家。1958年,被吸收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后又被收入 《中国艺术家辞典》。田振启是花鼓灯凤台流派的奠基人,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64年病故。 陈孝恭( 1919-),号敬之,艺名“一条线”,王集乡陈巷村人。他自幼就是个花鼓灯迷,12岁开 始,在田间地头割草放牛时,就学着扭花鼓灯,14岁开始组班演出。在演出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前 辈艺人的艺术营养,技艺不断提高。他身段极其灵活,在扮演少女时,一个妹水动作,一个扑蝶式,无 不形神兼备。舞蹈时,肩部、腰部、腿部可做波浪形抖动。他创造的“颤颤抖”动作风格独特,他敏捷 的步法,轻盈的动作,腰的晃扭,体形上的“三调弯”具有销魂落魄之魁力。群众赞叹:“一条线一走, 栽倒一片,回头一看,起来一半。”陈敬之不仅擅长舞蹈,还善于歌唱,他嗓音质朴纯正,加之爱学习 和吸收各地山歌小调,形成了独特的花鼓歌唱腔,被称为“一条线调”。解放后,陈敬之被安排在凤台 县文化馆工作,成了专业艺术工作者。1962年,他参加了省文化局举办的花鼓灯舞蹈研究班,使其 花鼓灯歌舞艺术得到进一步升华,正式形成个人表演风格。1964年,他在上海演出时受到周恩来和 陈毅的接见。1978年,他的代表作《游春》、《抢板凳》及新创作的《争锹》在省、市、县会演中获好评, 并被拍成电视片。1982年,他编排的《野花谣》获安徽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 奖。1983年,应邀在北京舞蹈学院讲学。1984年后,一直在凤台花鼓灯艺校和凤台推剧团艺术表演 人才培训班从事教学,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演出比赛中获奖。陈敬之已近古稀之 年,仍致力于花鼓灯事业。 宋廷香(1905一)白塘乡人,别名来瞎子。13岁玩灯,嗓音好,善表演,能即兴编词,随口演唱,借 言通俗风趣,引人捧腹。他扮演“领伞的”指挥表演《大场》,调度合理,图形变化逼真好看,转换队形 时打招呼(呼喊或口哨)恰到好处。他与陈敬之合作时间最长,表演《小场》默契,“推小车”独具特色, 小车上坡、下坡、过桥、陷泥窝都表演得逼真,并富有艺术夸张。把花鼓灯歌舞发展成“弦子灯”、“四 句推子”他是先行者。 万方启(1912一)刘集乡人,别号“万陋子”。扮演“小鼓架子”注重与腊花的配合,善于逗趣,面部 表情丰富,“五响抓空”、“二起腿抓空”动作灵巧敏捷,耸肩、抱头转身、鸭子步等姿态步法风趣,有戏 曲丑角表演特点,传人有张立根等。 刘传昌( 1905-)艺名“盖三江”,兰花表演动作干净利索,有“溜”劲,擅长踩“衬子”。表演吸收了 怀远派的风格特点。对同时期有名气的兰花刘佩德(别号:“端公”)、潘金德(艺名“潘金莲”)、崔占 富、李小友、李金珠(艺名“金边小油壶”)等在艺术表演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武佩选(1917-1955),架河人,艺名“气死猴”。注重技巧表演,筋头翻得好。曾参加 1953年全 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及影片《民间歌舞》的摄制工作。与同期的鼓架子王考千、朱冠香、詹乐亭、威武 等在表演技艺方面,互相吸收,很有名气。 邓虹(1944-),女,怀远县人,系解放后凤台县培养出来的优秀腊花之一。她聪颖灵巧,厂学 博记,从师多门。花鼓灯动作轻盈妩媚,舞姿优美。1964年至1985年多次参加省、市级会演。表演 的《花鼓之乡》获优秀演出奖,《田间卫士》获表演三等奖,《小花场》获表演一等奖。 张土根(1943一),凤台县城关人。从师万方启、朱冠香等。动作敏捷有力,活泼自如,擅长翻各 种筋头。表演时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凤台流派鼓架子表演的传人。与邓虹编排演出的《小花场》是花 鼓灯场中的精品,深得观众喜爱。作品有《夏令营》、《放牛娃》等。 主要节目 花鼓灯传统节目有《大场》、《小场》、《游场》、《双花场》、《抢板凳》、《后场》等。 大场:群舞,演出人数4至24人皆可,男女角色人数相等,由领伞的率领组合成各种图形。表演 时既有统一调度,又有个人发挥,伴以热烈的锣鼓,响亮的口哨,舞蹈场面热烈奔放。 小场:双人舞,有文武之分。武场以舞为主,男女角色相互配合,以内涵丰富的舞姿抒发感情,刻 划性格,演泄情爱。文场以唱为主,舞蹈次之。唱词与舞蹈不一定有联系,前后段也可不连贯。内容 大都是情歌,唱一段舞一段,交替进行。《小场》是花鼓灯艺人创造的抒情诗,是花鼓灯歌舞的精华部 分。 游场:独舞,表现天真烂漫的少女,在花红柳绿的春光里尽情游戏,触景生情,对未来充满着美 好的还想。其中的“颤、颠、抖”动作及丰富多彩的扇花、手绢花使这种单人舞独具特色。 双花场:3人舞,由2女角、工男角3人表演,内容吸取了戏曲《二女争夫》的情节,上演场次不 多。民国时期凤台县即不多见。 抢板凳:3人舞,表现3个天真活泼的儿童,挤坐一条板凳,玩耍逗趣,人物形象鲜明,场面十分 欢乐。 后场:是2、3人表演,有情节、有人物生活小戏的总称。较流行的有《黑眼疯》、《表姐表妹》、 《秃闹房》、《恨小秃》、《小货郎》、《王小楼卖线》、《游春》、《拾棉花》、《四老爷观花》、 《四老爷坐独杆轿》、《卖饺子皮》、《麻丫头怄婆家》等。 解放后,县境内的专业及业余文艺工作者在传统节目基础上,又创作出一批有新意、有特色的 花鼓灯节目,其中主要有《小圆房》、《拾棉花》、《永幸河畔稻花香》、《抗洪夺丰收》、《送红灯》 《新媳妇抢场》《棉海新曲》、《争锹》、《采种》、《田头乐》《送粮路上》、《田间卫士》、《花鼓之乡》 《野花谣》等。 花鼓灯歌词选 1:花鼓一打头对头,玩灯的都是光蛋猴,一元银钱买灯草,二没有银钱去打油,玩灯就趁月亮 头。 2:送郎送到清水河,照(朝)着清水跺三脚,红缤子绣鞋跺断了线,跺断了三尺白裹脚,舍不得亲 郎于哥哥。 3:东家门口一棵枣,弯弯扭扭长得好,今年开花结枣子,明年开花结元宝,大的大,小的小,三间 屋子装不了。 4:提起农民真可怜,披星戴月去种田,好花景致倒不看看,娱乐场中倒不着玩,民间疾苦对谁 言? 5:上了场子懒怠玩,奉告同胞听根源:为的是我国土地失去了一大半,大家都不奋自战,能情愿 落一个国破家亡身不全?同胞们,你本是男儿汉,怎不抱热血去抗战?可知道中国开化已够四千多 年,古老文化光辉灿烂。如今日本小鬼侵略咱,硬吞俺澎湖列岛和台湾,东三省现已被他占,还要继 续打中原,日本鬼子侵略手段毒辣狠——毒瓦斯、细菌战,坦克车、重机关,连珠大炮和轰炸机,好杀 焚掠样样全。汪精卫、倪嗣冲,受人利用当汉奸,这些龟孙眼皮浅,卖国求荣不要脸。中国被闹得这 么可怜,哪还有闲心把花鼓灯来玩。 6:张口合口讲你赌招高,俺的家产哪里去了?二亩水田全赔净,小驴驹子偷卖掉,大桌子抬去还 了帐,小板凳劈掉当柴烧,寒冬腊月睡芦席,没有被子盖夹扶,…·、·要想做人先戒赌,想过好日子靠 勤劳。 7:不提吃大烟俺不讲,提起来这事恼俺心肠。你看你吸得骨瘦如柴没人样,躬腰曲背眼落膛。画 匠都难画你这模样,俺怎么能嫁你吸大烟的郎。 8:革命党人孙中山,一心想把大清翻。推倒清朝撵宣统,人剃辫子马打鬃,眼看革命要成功。占 汉口、夺武昌,扒庙宇、盖学堂,洋学生组成国民党。东三省死了张作霖,出了个少帅张学良,眼看中 国变了样...... 9:锣鼓一打仓才才,毛泽东的命令传下来,一定要把淮河来修好,沿淮两岸不生灾,天下农民得 安泰。 10:我奴家今年一十九,又想留即又嫌丑,虫吃沙梨子心里啃(肯),风刮杨柳乱点头,满心的愿 意等郎求。 11:振子开花月月青,叫声玩友你是听:会演大会任务完成的好,把我们留下参加“五·一”大游 行。游行走过天安门,抬头看到朱德总司令。大家举手齐欢呼,“毛主席万岁”大喊几声。 12:车水车到汗珠淌,水奔稻田翻白浪。同心协力搞生产,共为丰收出力量,劳动的号子遍地响。 13:凤凰台上好风光,棉海一片白茫茫。摘棉姑娘心欢畅,手挎着篮子出了庄,姐妹们抬棉去到 那田旁。 14:永幸河水乐呵呵,杂交水稻把户落。年年配鸳鸯,代代育娇娥。大名远扬普天下,真是个独 占鳌头稻一棵。 东方芭蕾——花鼓灯简介 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南戏(黄梅戏)北舞(花鼓灯)”的文化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更是从实践“三个代表”的战略高度,突出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花鼓灯的重要意义,并要求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工作: 1、把握重点,重点培养花鼓灯活体继承人,保持和继承花鼓灯原始生态,提供一种与先辈们相连续的感觉,认定若干个文化空间(集中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或时间),让花鼓灯这一中国汉族优秀舞蹈艺术传承下去。 花鼓灯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艺术,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中国汉民族舞蹈的杰出代表和中国九亿农民艺术代表,在世界舞蹈艺术中有独特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东方芭蕾”。 一、花鼓灯艺术简介 “花鼓灯”的历史。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在淮河岸边的涂山氏国,禹的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和女娇,在涂山上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赶禹王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据说从此就有了花鼓灯。但花鼓灯真正有史可考应源于宋代。据<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一带”。 事实上,宋代以来,用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情节和人物来表现简单的生活事件和群体情绪, 已成为汉族民间歌舞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花鼓灯把情节性的双人歌舞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应该符合宋代汉族民间歌舞的发展潮流。说花鼓灯源于宋代应当比较符合实际。 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花鼓灯流行区域逐步扩展,逐渐形成了以蚌埠怀远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二十多个市、县。特别是1932年,淮河流域人民为了庆祝大灾后的丰收,大闹花鼓灯,这一时期,花鼓灯的表演艺术有了很大发展,舞蹈动作更丰富,出现了《盘板凳》等节目

追溯花鼓灯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宋代。如果把可考的文字记载(成为于清代的《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源于宋代)、传说与直观所能观测到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花鼓灯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花鼓灯所具有的宋代舞蹈文化印迹。仔细观察50年代花鼓灯的原始风貌,能较明显地体察出花鼓灯所反映出的宋代历史文化基因。比起许多原始功能遗存十分明显的舞种,花鼓灯更具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职业化的特点;而比起某些更具市井文化气息的民间歌舞,它又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群众自娱性。兴盛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 花鼓灯·凤台花鼓灯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凤台县凤台花鼓灯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凤台及周边地区。凤台花鼓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环境。凤台古称州来,又名下蔡,位于淮河中游,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凤台花鼓灯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萌芽到成熟阶段。凤台花鼓灯起源于宋、元时期,至清代中叶已初具规模,趋于成熟,深受人民喜爱,成为流传甚广的民间艺术;二是清末民初阶段。花鼓灯在凤台基本形成自己的流派特色,为解放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阶段,花鼓灯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被誉为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四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阶段,花鼓灯艺术受到重视,重获新生。 花鼓灯·颍上花鼓灯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颍上县颍上是花鼓灯的故乡。颍上花鼓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且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产生于淮河流域广大农村,主要流行于淮河沿岸的颍上等二十多个县、市地区。颍上花鼓灯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淮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颍上花鼓灯除在题材、形式、音乐、舞蹈等方面与淮南、蚌埠两地区的花鼓灯有相似之处外,亦有自身的特点。它舞蹈动感特强,节奏紧促有力,动作韵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锐,架势变换频繁,表演场面炽热欢腾,演员情绪欢快激昂,唱腔粗犷高亢,整个演出气氛堂皇富丽,地方特色浓郁。颍上花鼓灯表演者由数名鼓橛子、腊花对偶组成,通常由领首的第一个鼓橛子(叫杈伞把)领舞出场,主要有大花场(跑大场)和小花场(跑小场)等段落。颍上花鼓灯大多即兴演唱,多用锣鼓敲击(常用鼓、锣、镲、小锣等四件),锣鼓经无谱,常用凤凰三点头、长流水、小五番、十八番、大刹点、小刹点等,大多即兴变奏,随舞蹈变化而变化。音乐多采用民族五声音阶,常用宫和羽、徵混合调式。颍上花鼓灯有《抢板凳》、《抢手绢》、《游春》等一批有人物有情节的传统舞蹈节目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 花鼓灯·蚌埠花鼓灯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蚌埠市蚌埠花鼓灯包含四百多个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舞蹈动作超常度高,时间差大,瞬间舞姿复杂多变,这些构成了花鼓灯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使花鼓灯成为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的优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花鼓灯的舞姿和动作很讲究放与收、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动作的节奏性强,且富有变化。蚌埠地区出现了冯国佩、常春利、郑九如、石经礼、杨再先等一批花鼓灯名家,还产生了《游春》、《抢扇子》等一批有影响的节目,形成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的鼎盛局面。

云南方言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云南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方言区(不包括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一直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混杂,给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颇多不便,汉唐以后汉文化逐渐传入,随着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渐深入(包括通商、通婚、和文化交流),汉语逐渐传入云南,特别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现在的版图基本形成,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大量的人口被迁往边疆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同时在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形成了云南发言。这也是少数民族被逐渐汉化的过程。汉语的普遍使用是形成云南方言的先决条件。云南方言以汉语为主体,经过了经千年的演变,汉语和云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许多差异下面我们就从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来一一说明。(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经过千年的时间演化之后,云南方言与如今的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呢?现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作举例说明)

(1)入声

受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语言发音方式的影响,云南方言云南话用以结尾的字几乎全是入声,蜀黔虽然也大部分类似使用,但远非滇方言普遍。通观三地方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变化”一次,在云南方言中,“化”字的发音在普通话“化”和“换”之间。但云南方言的入声有些弱化,不如粤语明显。

而普通话中,入声早已消失。 (2)前后鼻音不分

云南大多数地区前后鼻音不能分清。即“an/ang,en/”不能分清楚。例如“山”和“伤”,在云南方言中发音一致。同类的还有很多,如“网”和“晚”,“银”和“瀛”,“王”和“玩”等。这也造成云南人学习普通话时的一些障碍。

(3)平舌音、翘舌不分

在云南的大部分地区都不能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即“z/zh,c/ch,s/sh”不分。例如“四”和“士”,“私”和“师”。

(4)音调相似

西南官话区大多数地方的四声调值比较相近,云南方言受其影响,四声也惊人的相似。这是云南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上的最突出的区别。由此,云南方言显得软而侬。

2. 词汇

(1)云南方言的特色词汇十分(吩咐)丰富,这些词汇的主体是汉语词汇,但其中也有很多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有些来源于生产生活,有些则与(能在)古汉语中的词同意。有些是汉语词汇的变身词,但是音变意思没有变也有的发音没变但是意思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意思了。更有趣的是很多动物的名称也被人们拿来做形容词,如孔雀就是形容人很自恋的·。

例如:包弹(“弹”读作摊):{古}指责,批评。来源:元代杂剧,见《董西厢》

血胡淋拉:{古}血迹斑斑。来源:元代杂剧,见《勘头巾》

鏖糟:{古}原指人身上汗垢,后形容肮脏。来源:元代杂剧

蒙松(音):{古}小雨。来源:东汉《说文解字》

含(音):{古}夸奖人精明能干,今多用“含实”。来源:东汉《说文解字》

神:{古}形容人精神不正常,今多用“神头神脑”。来源:东汉《说文解字》

相干:{古}有关联,或作“不相干”。例:与你有哪样相干? 来源:《汉书》

(2)云南方言中的语气词十分丰富。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如“乃、呢、莱、噻、喽、嘎、啦”等。

(3)其他词汇列举  “给是„„?给去(音克)哪点?”:句子中的“给”,读作“咯”;是昆明人问话中常见句式,(原字应该是“口”指旁边加一个“格”字。但电脑字库中找不到)。

上复:求饶、恳求。例:我上复你别闹了!

孔雀:形容自作多情。例:你太孔雀了!来源:孔雀到求偶期会开屏,但是动物园里孔雀开屏时不一定能得到配偶。

奸杆:杆也读作刚,形容厉害,例:他这个人太奸干了!来源:80年代初期昆明流行台球,夸奖打得好的多说“这一杆打得奸,奸杆啊!”后因昆明人前后鼻音不分,也说“尖刚”

呛得:形容说话针锋相对,例:你给是要呛着我?来源:云南运输多为汽车,夜间两车交会时应降低前射灯光,有驾驶员缺乏道德,一直开足大灯,呛到对方。

3.语法

云南话的语法和普通话(的语法基本相同)(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很多独具特色的语法。下列举两个例子。

(1)不同于普通话和其他许多中国方言,云南话中有助动词存在,云南话中的助动词“铬(音)”主要在询问时使用,表示是否的意思,如“你铬来?”意为“你来吗?” “铬是你整呢?”意为“是不是你做的?”某种意义上,这个“铬”的作用近似于英语中“do”的作用。

(2)"不有"、"冇得"、"不有得"在云南方言中占了半数以上,其中的"得"字是古代汉语中"得"的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持续的用法在云南方言中的保留,"不有"在古汉语中和在云南方言中也基本一致。云南历代有移民移入,保留了历代语言痕迹。

云南方言其实是一个泛指,由于历史上云南地区受地形影响,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各地交流比较困难,解放前有些民族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但有些民族尚处在奴隶社会,文化差异之大可见一斑。再说滇方言,其内部大致统一,不同子方言之间交流不成问题,但仍存在一些差别,这与该地区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比如西双版纳汉语方言,在语调上与傣族话非常像。而丽江话,则依稀有纳西话的影子。大理的汉方言音调就很像白族话;整个云南方言总体与大西南官话在语调上的区别也是受了一些彝语的影响,因此在云南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汉语的传入加强了云南各地之间的联系,它对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云南文化形成的作用不言而喻,同时云南方言不仅最为完整的保留了明代中原的语言,在长期的演化中又或多或少的受到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是以独具特色,自成一家,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论文:《浅析云南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等

你论文引用了谁的话,就是参考文献啊。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Z——其他,一般学位论文不让有带D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汉语言本科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本科开题报告是写毕业论文的第一个任务.其作用是阐述论文选题依据,以及讲述初步构思的实验思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聊斋志异》价值浅谈

课题内容(包括课题的现实意义、目前该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研究的重点及拟突破的难点等)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小说,电视或电影都选用了《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如《画皮》、《婴宁》、《倩女幽魂》等,为广大民众所津津乐道。正是由于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借助了现代的电视电影等媒介的传播,再一次把《聊斋志异》推向了古典文学的巅峰。

本课题的研究意在通过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一文言小说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分析,向读者浅显的阐述《聊斋志异》的价值。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本人研究的是《聊斋志异》思想价值取向和艺术手法的创新方面取得的超越性成就。通过调查研究,《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在十八世纪中期就开始向国外流传,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巨大,是迄今为止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翻译成外文语种最多的一部小说。可以说,《聊斋志异》所取得的成就是其他古典小说无法比拟的。从这些成就中,可以对这部小说的价值进行研究。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1.通过查阅文献等途径,进一步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

2.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人们对《聊斋志异》的熟悉程度及为什么喜爱这部作品,作出分析。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近30年来,很多学者对《聊斋志异》价值的研究,无论是从它的思想价值方面,还是小说理论价值方面及其传播价值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的成就。本次课题研究的关键是要打破人们对《聊斋志异》的传统认识,只认为它纯粹是一部“鬼书”,满篇的鬼故事,要引导读者从《聊斋志异》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艺术手法创新方面去认识这部小说的真正含义。这也是我探究的主题,我希望自己能通过此次的探究学习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功底。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年3月围绕选题收集材料。

年4月撰写初稿。

年5月修改完成。

六、论文的写作提纲:

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超越:1、追求一种讲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揭露封建吏治的黑暗,统治者的无耻,讴歌人们的反抗精神。2、在对待科举的态度上,强烈抨击这种制度的弊端就在于不注重实效,导致颠倒黑白。3、在爱情观上,热情赞扬争取婚姻自主的女子。4、《聊斋志异》中不时出现的哲理性警句,表达的理想、情感、哲理和实想。二、艺术手法的开拓创新:1、在人物描写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把小说的故事体发展为人物体。2、加强并发展了环境描写。3、刻画人物开始注重个性和细节的描述,出现了传神的心理描写.4、《聊斋志异》的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对日常生活素材“化平淡为神奇”的处理技巧。

七、主要参考文献:

[1] 黄祖民. 《聊斋志异 》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

[2] 施国 海童 《蒲松龄》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3] 罗宗强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4]游国恩. 《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四、指导教师意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友情诗赏析》

写作意图:

友情诗,是建构在离别、怀念、追悼情境下的抒情言志之作。唐代,达到国家规模的空前统一,从贞观到开元,“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成为文人的共同风尚,“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建功报国成为文人的政治理想,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向,使许多文人墨客成为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孟郊等。传统的友情诗在盛唐特有的时代文化中,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蔚为壮观,并涌现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友情诗显透盛唐人广阔的心灵境界,不论在内容、技巧与风格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开拓与创新,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一中华文化史上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研究。

本论文的前沿观点: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一切艺术里,诗的艺术占着最高的等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上下五千年,连绵不断留下了灿若星河的诗歌。在诗史发展中,唐诗为一代文学之标志,进入我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唐代诗坛以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繁荣局面享誉千古。诗人辈出,巨星丽天;作品浩瀚,内涵丰富;风格多样,形式齐备;技巧成熟,流派纷呈;名篇佳句,传颂不衰。唐诗以高度成就和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文明史上足堪自豪的瑰宝。

中国现代杰出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说:“一般人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而当你置身于唐代诗歌的海洋时,你就更知道了什么叫做陶然忘返。这是一个美仑美奂的世界,这是一个心声奏鸣的神殿。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东方缪斯们翩翩起舞;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远古吹来的醉人熏风……

友情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以描写友情为主要内容的唐代友情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人世间情谊的可贵。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宋.顾乐:“唐人多送别妙作。”(《万首唐人绝句选》)这些描写友情的诗中有真情,即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叮咛,身处异地时绵绵的思念,还有永远失去友人之后的酸楚。这些言愁悲别,慰人慰己的友情诗,结合友情给人带来的感情波澜和心灵震荡,以其淳朴的真情美而打动人心。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路径: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本论文的观点创新和介绍:

本论文拟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根据诗的思想内容,唐代友情诗大体上可分为送别、怀远、追悼三类。 诗人们在抒发心中这些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

文献综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民族。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之一。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学大圣人孔子,在其经典著作《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条便这样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把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看做是人生十分快乐的事,这集中体现了对友道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友情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友情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友情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唐人送别诗色彩缤纷,情深意长,成绩显著,意象使用的个性化是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诗人,受理想愿望、个性气质、情感类型、审美趣味等主体品质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在取向方面不尽相同。观照唐人友情诗中诗人取象与意象营造方面的特征,对于探寻诗人熔铸在意象中的深层意识,挖掘诗歌作品的文化内蕴,评价诗歌的美学风格,均不无裨益。

写作计划:

1、2007年9月2日至9月12 日 查阅有关文献,收集资料

2、2007年9月13日至9月15日 拟订论文题目

3、2007年9月16日至9月26日 撰写论文写作提纲

4、2007年 9月27日至10月30 日 撰写论文初稿

5、2007年11月1日至11月18 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6、2007年11月19日至12月30 日 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

前准备

7、毕业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唐诗三百首》[清]孙洙 编选 山西古籍出版社

《唐诗十三论》吴湘洲 著 学苑出版社

《唐诗审美十论》刘洁 著 民族出版社

《唐代送别诗一向营造的个性化》李英 著 北方论丛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二》

《试论唐代送别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05期

《唐代送别诗刍议》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04期

蔡静波《中华活页文选》 中华书局

汉语言文学领域和信息化的结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全能型汉语言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 教育 渗透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个人人文修养和自我审美意识。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将审美教育完美地融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本文主要以审美教育为前提,详细地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开展和完美渗透,旨在更好的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渗透性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通过文学作品来提升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感受中华 文化 的博大精深。

一、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而文学作品也带有自身的审美因素,它们是各个作家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去利用这一点,不能完全的进行“照本宣科”,教师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从而去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以此来吸引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作品的美,从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审美意识,在这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来提升自己的审美的能力。比如,在古代文学《唐诗三百首全卷》中李白的《行路难》中,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大有比兴的意蕴。试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诗人更是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这样的意象,来描述出了诗人美好的愿景,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心中的憧憬。教师就是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小细节,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注重教学中的方式革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若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中不动声色地渗透审美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讲放到理解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部分作品初理解的分享与交流。只有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名人 故事 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来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像讲到新月派的现代格律诗的时候,谈到了《徐志摩诗集》,学生可能因为之前了解他因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擅长写一些浪漫的诗文,如《再别康桥》。但是理解还是浅层次的,那么我将徐志摩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遇到的不同女人而写作风格的不同变化一一呈现开来,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凌淑华、陆小曼四个女人之间的 爱情故事 以及作品的不同特征讲,学生听的也入迷,自然也会激发去自主阅读更多的格律诗歌。

三、利用作品内的作者情感,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也因为不同的作家给我们文学的世界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景观。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或意境,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或者内心写照,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解读作家的文学作品,而是要解读作家本身的情感。通过作品帮助学生走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当时在写作时的某种情感。要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和深刻情感,就靠教师对于学生审美鉴赏的锻炼了,以此方可追求更深层次的美。比如,在1980年的中国文学就是倾向于对于历史的沉思,以至于整个时代的主旋律为审美中的沉思。通过作家创作的角度看出,历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拨乱反正也正是赋予文学创作的心灵呼唤。像卢新华的《伤痕》,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柯云路的《新星》、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在这些作品当中,作家的感情是充分流露出来的。正是由于对人生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直面人生的审美沉思,才使得那个年代的作品富有了独特的意味和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教学生从作者的感情入手,来锻炼审美鉴赏。

四、引导学生来自由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定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很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讲课的时候过于重视一些纯粹地理论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自身实践,这样就导致了整个文学课堂的“满堂灌”现象和全班学生的“有口说不出”的尴尬境地。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一定要借助熟悉的实物或者情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避免纯粹的理论呈现,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其实有很多地方就是通过梦境来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心理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维拓展,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像中间秦可卿将宝玉安排到自己卧室,然后宝玉就做了梦,梦中与可卿有了儿女之事。让学生通过这个场景来猜想秦可卿这个人物。就有同学说,这个人物应该是有原型的,是曹家实有的一个袅娜纤巧的人,而雪芹可能在少年时代也曾被她所痴迷,长大后通过理性的分析,出来了红楼梦中的可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就不是教育。”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文学的优势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武生.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4)

[2]王尹华.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刍议[J].北方文学,201(52)[3]师会敏.美育视野中的文艺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5)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思考

摘要:写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判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项专业技能以及进行日常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方法 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关键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就业方向比较广泛,涉及教育、传媒、出版、文秘和行政管理等行业,社会需求量也相对较大,而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重要要求就是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即便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写作能力也不能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所以,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必然趋势。

1注重教学的长效机制,开启写作系列课程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越来越多的学生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难以适应当下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不能仅仅局限于大一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远达不到目的的加强培训课程,需要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仅开一门基础课、并只开一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根本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目的的方式作出改变,重新建立更具科学合理性的有效教学方案。注重将课堂的专业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设置写作系列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四,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模式。

培养基础技能。

在大学的第一年,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写”的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好习惯,在长期阅读中积累素材,拓宽自己的视野,加强学生对 文章 的理解和欣赏力。在这个阶段里奠定基本的写作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写作训练,题材不限,形成长效训练机制。倡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积极对写作技巧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基础训练的积累和点评,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进行技能训练。

在大学第二年,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重点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专项训练,让学生们在其中对写作要求进行理解和掌握,比如:写作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样的文体?涉及怎样的写作风格?内容要以什么样的情绪呈现?接着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猜想构思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抒发表达能力、素材积累应用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包括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等。

进行技能提升。

大学的第三年,要对学生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进行指导,在这个阶段中有效提升自己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前面两年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通过拓展来提升自己对文学的鉴赏力。通过多种文体以及不断的写作练习,提升不同文体的写作技能水平,包括诗歌、小说、 散文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要对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加强评论性文体的写作实践,通过多次的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对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从实践中找到写作的技巧。

写作成果验收。

大四时大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要利用好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老师通过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的反馈信息来评定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写作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实践,对自身的应用文写作水平进行实战演练,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写作来考究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可以推荐一些高素质的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利于学术交流的同时留下有利的参考资料。

2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

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不具备统一性,比较多样化,但其中大多数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范例教学是多年教学实践得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 教学方法 之一,那么什么是范例教学呢?就是把教科书中的写作理论与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融合,让抽象的概念以实际应用的例子具象化。通过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实际应用来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扭转学生惯有的消极学习的状态。只有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才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的授课时,应当注重将写作课程与其他文学课程进行融合讲解,在写作课程讲授中引入古今中外文学的精华知识,有效地结合文学与写作理论。具有很强规范性的写作中,无论是技能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还是实践性强的学术论文写作,都应从经典的 范文 中提取相应精华和写作理论,在进行相应知识授课前使用适当的例文铺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解结束后通过范文来印证写作理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写作更规范。

3建立写作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得出写作教学过程中效果和问题的精确反馈,对今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写作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认识自己在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能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思考写作改进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在评价收到的信息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科学客观的写作评价体系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写作课程也分多种,并且各有不同,那么对他们之间的评价也应当是存在差异的。写作评价体系设立完成后,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按照相应标准对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进行 自我评价 ,分小组进行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综合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布和点评讲解,对学生差异个体进行尽量全面的 写作指导 ,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在点评和指导中对自身进行改进。

4结束语

总之,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就要采取有利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不仅能为学生就业铺就顺畅的道路,也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林.基于系统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2(4):97-99.

[2]徐渊.强化写作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J].学理论;2011(10):226-227.

[3]黄悠纯.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延续性训练的探索与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2011(6).

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既有发展机遇也存在发展困境。优化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教学发展的策略是: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困境;优化策略

汉语言作为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如今其发展已逐渐呈现 出国 际化的趋势。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出现,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体系,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均具有了新的特色。本文就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一、新时期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

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基础上,在通过网络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行的语言。其主要在汉语言词汇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结构、用语习惯等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汉语言的一种创新,将部分汉语言赋予了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反映生活中、社会上的部分现象与问题。比如网络流行语“喜大普奔”,其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 成语 的缩略形式,体现了一种愉悦、激动的心情。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新的特点,其表现出了跨越时空、数字化、网路化的特点。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通过微信、QQ、微博等现代多媒体网络平台交流与互动,网络语言的出现使人们之间交流更加多样化与富有活力。[1]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不利因素。因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有时往往与严格的汉语言语法结构、造词规律有不符合之处,未遵循正确的汉语言用语规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消极的作用,尤其对于正处于学习、贮备知识的青少年而言,会对其使用正确汉语言的习惯产生一定的误导,在一定程度上更不利于 传统文化 的弘扬与发展。[2]

2、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与以往相比较而言,使得受众地位和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中,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子传媒载体,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人们使用汉语言的方式与习惯体现出更加随意的特点。在多媒体的影响下,部分人往往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传统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与汉字魅力逐渐被人们忽视。长此以往,会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多媒体的出现,人们的在网络上发言的权利与用语方式受到很小的限度与制约,同时更多的年轻人已成为了主要的力量,汉语言受众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不利于正确汉语言 思维方式 与规范的形成,对于优秀汉语言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3、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二、汉语言文学传播在网络平台资源中的特征

1、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新媒体迅速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搜集、整合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网络资源,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更加的生动化与形象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图片、数据等多种题材展现、分析汉语言文学所涉及到的各种人物特点、故事背景等,充分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同时,教师可以提出网络中比较 热点 的问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组成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老师对于大家的观点进行点评与评析,加以科学的引导。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2、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塑性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编排,这样就可以打破一定的结构顺序进行整合。换种角度看,就是可以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数据库而存在。如,我们可以加强汉语言文学口语知识的练习,将诸多名家口语集锦放在专门的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将自身所需的资料进行整合,最后才能更好地变成自身的知识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习解读。[3]

三、优化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具体策略

1、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新媒体时代,面临网络流行语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当规范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予以积极正确的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符合汉语言规范、能够形象反映社会现象的网络流行语是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与学习,丰富日常用语。然后对于那些不符合汉语言规范、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应当坚决的杜绝,引导学生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弘扬。[4]

2、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阶段要想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稳健发展,我们就必须要紧密依靠网络平台,打造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变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如何来促进多媒体 网络技术 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如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些方面都是显得越来越重要。

3、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老师为主导,同时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这样对这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为此,只有在网络环境开放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一个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学生才可以通过网上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一定挑战。本文对于网络时代汉语言发展困境、特点的研究与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并对新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对待网络流行语、丰富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是生活用语中都应注重汉语言的规范性与规律性。

【参考文献】

[1]黄践.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0-64.

[2]吴玉成.对目前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问题分析[J].考试周刊,2014(53)30-49.

[3]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4]高岭,土宁宁,马骏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报告 [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索引序列
  • 颍上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 北方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 颍上花鼓灯的调查与研究论文
  • 云南方言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 汉语言本科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