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柳叶刀预印本研究论文

柳叶刀预印本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柳叶刀预印本研究论文

《柳叶刀》是国内外非常权威的医学杂志,在中日友好医院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当中,对于新冠感染患者进行了长时间的监测,结果显示,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可能会出现肌肉无力,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等症状,有的患者六个月之后仍然存在呼吸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便是新冠患者达到了治愈的标准,但是这个病毒对身体的损害是长期性的,大约有63%的患者都没有完全恢复健康。

《美国胸腔学会年鉴》的一项研究表明,有一半以上的患者还会存在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记忆障碍等症状,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长期后遗症,即便是轻症患者,也会出现相关后遗症问题。韩国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三个月之后还会出现胸闷气喘以及脱发等症状。

普通肺炎或者普通感冒,通常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控制,但是新冠病毒来势汹汹,感染人体肺部之后,会在肺部的多个区域建立自己的病毒库,让肺部免疫系统无法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患者的心脑血管以及其他器官。而我国治疗新冠病毒的手段相对来说比较温和,国家卫健委已经发布的方案表示“非必要的情况下不主张使用大剂量激素。”

所以大家不必对新冠肺炎的后遗症有太多顾虑和担心,钟南山院士明确解释过,新冠肺炎对肺部损害并不是特别大,大部分的病人总体恢复不错。除非非常严重的病人才会出现造血系统困难,影响到肝脏和肾脏。除此之外,新冠病毒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并非不可逆的,经过耐心调养,日后也会慢慢恢复健康。

不幸感染过新冠病毒的患者,治愈之后肺功能也不能得到很快的恢复,而是应该积极锻炼,通过康复治疗,慢慢来恢复体力和肺功能。而现在远远还不到松懈的时刻,希望大家能够减少出门,减少聚集,出门戴口罩,做好防护,认真严肃对待疫情。

新冠病毒感染导致一些患者出现长期后遗症

这个只是针对重症的有效率为100%,跟预防是两回事,新冠疫苗预防功能最高达有效性。

2020年11月30日,美国药企莫德纳将于当地时间30日申请新冠候选疫苗的在美紧急使用授权。

莫德纳公司宣布,于2020年11月30日晚些时候为其新冠候选疫苗申请紧急使用授权。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测试表明,其候选疫苗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率为,对新冠肺炎重症的有效率为100%。

扩展资料

美国时间2020年11月9日早间,辉瑞制药宣布,与德国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联合开发的新冠mRNA疫苗,在临床三期试验中显示可以防止90%的感染,这已经远高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所要求的50%。

2020年11月10日发布的消息,是由外部独立的数据监测委员会(DMC)对辉瑞疫苗第一阶段中期分析的结果,该分析称,在对接种疫苗和接种安慰剂的人群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接种第2剂BNT162b2疫苗7天后的保护率达到90%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救星来了:辉瑞新冠疫苗有效率90%,人们真能靠它告别口罩?

参考资料来源:杭州网-美媒:美药企莫德纳新冠疫苗对重症患者100%有效

疫苗原理就是把灭火的病原打入体内,依靠自身免疫产生抗体,这样真正病菌入侵人体时就可以通过体内抗体抵御,至于疫苗有效率科学家说是一支有效率是70%,2支有效率就可以100%,所以医药公司说的也没错,现在我们小时候打的疫苗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实现的

杂志柳叶刀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症具体的情况是,人和狗一起睡觉,然后导致近距离传染

《柳叶刀》医学杂志是英国的。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是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主要设有论著、讲座、综述和专题、病例报道和其他等栏目。

该杂志主要刊登研究文章、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回顾、研讨会、个人观点、评论、信函以及其他观点和世界报告。根据2020年7月《柳叶刀》官网显示,《柳叶刀》编辑部有高级执行编辑4人,国际执行编辑2人,执行编辑4人,高级编辑7人,申诉专员1人。

奖项内容

1996年,设立威克利奖,授予每年度医疗卫生领域重要话题的最佳论文。历届获奖文章内容涵盖了医学临床工作、职业生涯、医患故事等各方面。2019年,《柳叶刀》杂志社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杂志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和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的名字,设立了威克利伍连德奖。

《柳叶刀》的办刊宗旨为传递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知识,独立与公正,面向全世界,敢于批评与争鸣,使医学成为一种文化。自1823年创刊号发布之日起,一直致力于解决社会中的紧迫问题,通过发起学术讨论,让科学融入到具体的大环境中,从而影响各地的决策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柳叶刀

《柳叶刀》是英国的杂志。

《柳叶刀》是一份独立的综合医学期刊,由托马斯威克利创办于1823年,由爱思唯尔公司每周出版发行,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自创刊之日起,《柳叶刀》便推动科学为大众所用,让医学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用最好的科学创造更好的生活。

《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目前,《柳叶刀》旗下共24本系列期刊,其中12本为金色开放获取期刊,12本为订阅型期刊。2022年,有9本《柳叶刀》系列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在各自领域内排名第一。

声誉及影响力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力,柳叶刀网站的年度访问量超过4250万,年度文章下载量达亿篇。《柳叶刀》系列期刊的邮件订阅超过350万,包括各刊电子目录的邮件订阅。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微信、微博、领英等共有约180万粉丝。《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的研究每年被全球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每年被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提到的次数超过万次。《柳叶刀》播客每月收听约万次。《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

具体是在英国,一对男同性恋人,互相在外面出轨,然后家里的狗上了他们的床。

柳叶刀杂志英国

《柳叶刀》是英国的杂志。

《柳叶刀》是一份独立的综合医学期刊,由托马斯威克利创办于1823年,由爱思唯尔公司每周出版发行,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自创刊之日起,《柳叶刀》便推动科学为大众所用,让医学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用最好的科学创造更好的生活。

《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目前,《柳叶刀》旗下共24本系列期刊,其中12本为金色开放获取期刊,12本为订阅型期刊。2022年,有9本《柳叶刀》系列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在各自领域内排名第一。

声誉及影响力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力,柳叶刀网站的年度访问量超过4250万,年度文章下载量达亿篇。《柳叶刀》系列期刊的邮件订阅超过350万,包括各刊电子目录的邮件订阅。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微信、微博、领英等共有约180万粉丝。《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的研究每年被全球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每年被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提到的次数超过万次。《柳叶刀》播客每月收听约万次。《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柳叶刀》医学杂志是英国的。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是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主要设有论著、讲座、综述和专题、病例报道和其他等栏目。

该杂志主要刊登研究文章、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回顾、研讨会、个人观点、评论、信函以及其他观点和世界报告。根据2020年7月《柳叶刀》官网显示,《柳叶刀》编辑部有高级执行编辑4人,国际执行编辑2人,执行编辑4人,高级编辑7人,申诉专员1人。

奖项内容

1996年,设立威克利奖,授予每年度医疗卫生领域重要话题的最佳论文。历届获奖文章内容涵盖了医学临床工作、职业生涯、医患故事等各方面。2019年,《柳叶刀》杂志社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杂志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和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的名字,设立了威克利伍连德奖。

《柳叶刀》的办刊宗旨为传递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知识,独立与公正,面向全世界,敢于批评与争鸣,使医学成为一种文化。自1823年创刊号发布之日起,一直致力于解决社会中的紧迫问题,通过发起学术讨论,让科学融入到具体的大环境中,从而影响各地的决策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柳叶刀

柳叶刀杂志内容

《柳叶刀》[1]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医学期刊之一,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 Elsevier)协同出版。1823年由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所创刊,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该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

法国一条宠物狗被主人染上猴痘病毒目前已经由研究人员确定。

西非和中非地区属于猴斗的多发地区,但是进入2022年5月份以来,有很多西非和中非以外的国家,不断发现有猴痘病毒确诊的报告。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出现猴痘患者。网上流传的一些上海出现猴痘的传言,都是虚假消息,当地有关部门也在密切关注着猴痘疫情的发展情况。

什么是猴痘?

痘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性疾病,和天花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如今的天花已经早已灭绝,但是猴痘依然存在。不过,猴痘的传染性并不像天花那样迅速和广泛。因为是从非洲的猴子身上发现的,具有一定传染性,因此叫猴痘。这种病毒会传染到其他动物身上,一旦人类感染上这种病毒,也会在人和人之间进行传播。在欧洲国家,已经有上百例患者被确诊。

医学杂志《柳叶刀》。

《柳叶刀》是托马斯·威克利创刊的一个英国医学杂志,是在1823年创刊的。这刊杂志在国际上负有盛名,得到医学界的高度认可,是一刊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的主办单位是爱思唯尔出版公司,是一个周刊,现任主编是理查德·霍顿。《柳叶刀》在中国也有编辑部,位于我国首都东长安大街1号东方广场W1座7层。设有威克利奖,威克利·伍连德奖等奖项。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例,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柳叶刀》的一篇文章表示,目前已经发现了患有喉痘病毒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0多天以后,传染给了他们饲养的宠物狗,他们和狗吃住在一起,已经得到了专家确诊。这为猴痘能够通过人传狗提供了证据。

生活中,我们关注吸烟对健康的影响,关注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竟不知在许多国家,因饮食不良导致的死亡人数竟然比吸烟和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要高出许多。

在近期,《柳叶刀》发布了一篇论文,首次揭露了猴痘经由人传染给家养宠物的病例,这一个事例发生在法国。

这一个疑似猴痘“人传狗”的病例发生在法国,一对确诊猴痘的男男伴侣家中饲养的宠物狗意大利灵缇犬,在家中的男主人感染猴痘之后第十二天,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也出现了症状,腹部出现了脓包、皮肤破损,随后检测到猴痘病毒阳性。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今年四岁,没有既往病例,是一只健康的宠物狗。在家中的两名男主人确诊猴痘之后就一直住在一起,这两名男子表示,平时家中的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有的时候也会爬上床,但是他们在确诊之后就一直注意跟宠物狗保持一定距离。

这一个消息出来之后,属于是重磅消息,因为之前都没有记录类似狗之类的家养宠物会被传染到猴痘,之前有记录的就是圈养灵长类动物会因为接触到了猴痘病毒而被感染,在这个病例发生之前,并没有报告过宠物狗经由人传染猴痘的病例。这一个消息应该得到重视。

在《柳叶刀》的论文这篇猴痘“人传狗”发表之后,也是更新了我们以往对于猴痘病毒的认知,现在的现有线索指向猴痘病毒疑似可以通过携带病毒的人传染给健康的宠物狗,所以,现在被感染了猴痘的人群要注意不要家养宠物的接触距离,确诊患者不要跟家养宠物有亲密接触。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7月23日已经将猴痘疫情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也是这是世卫组织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

柳叶刀杂志盈利

柳叶刀杂志是世界著名的医学外科类杂志。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

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letinlight)。

扩展资料:

办刊历史:

1823年,《柳叶刀》创刊。同年,《柳叶刀》出版第一刊。

1823年-1989年,《柳叶刀》的卷号每年都会重新设定。1-6月的发行量在第一卷,其余的在第二卷。

1990年,《柳叶刀》采用了一种连续的卷编号方式,每年两卷。卷号被追溯到1990年以前的年份,1990年第一期被分配到335卷,1989年最后一期分配到334卷。ScienceDirect上的目录使用了这种新的编号方式。

科学家在人们眼中都是成功的,你知道他们的一些事例吗?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家成功的事例篇1:科林·安格尔 科学家也顽皮

“让老人能够享受机器人贴身的照顾。”这是科林·安格尔的梦想。身为iRobot公司的全球首席执行官,科林·安格尔正在用行动证明这个梦想的可行性。

在iRobot的新品发布会上,科林·安格尔又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震撼”:刚刚推出的iRobot Roomba系列的新产品——Roomba·880吸尘机器人,颠覆了人们用鬃毛刷头来清洁地面这个维持了近百年的习惯。“选择了这个行业,注定就要创造颠覆性的东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科林·安格尔看来,研究机器人绝对是一件很“COOL”的事。

然而,“颠覆”谈何容易,iRobot的创新基因能否在机器人领域创造奇迹?科林·安格尔对此充满信心。这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机器人研究的科学家,曾带领全球顶级的机器人专家,研制了一系列实用的军事机器人,目前有超过5000台iRobot军事机器人在全球安全防御部门服役,维护人类安全。

在iRobot早期发展阶段,科林·安格尔和他的团队曾为美国宇航局设计了可受控制的探路者,该技术帮助美国索杰纳号火星车在1997 年成功登陆火星。他们因此获得了美国宇航局颁布的团队成就奖,而他的名字也被刻在了美国宇航局展出的勇气号火星车上。

科林·安格尔坚信,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未来机器人会对人们生活进行深度渗透,iRobot将创造这些奇迹。

给机器人赋予生命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机器人的梦想要追溯到大学时代,那时提到机器人,大家都觉得很难,而且离人们的生活很远。”在麻省理工大学时,科林·安格尔就专注于对机器人的研究,从开发一个模仿昆虫的人工智能仿生机器人开始,他真正踏上了这个领域。

“它的效率比当时大型计算机支持的效能高出10万倍以上。”科林·安格尔介绍,加上中控的软件系统,这个六条腿的机器人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而它的商业价值从那一刻开始彰显。

学生时期的“处女作”很快得到索尼公司的认可。直到今天,一款名为索尼电子狗的产品就是基于“昆虫机器人”的雏形制造的。如今,科林·安格尔的这个作品已经作为机器人发展史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产物被陈列于美国航空博物馆。

虽然与太空探索相关的机器人研发作为iRobot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让iRobot声名鹊起,但“项目并没有盈利,顶多算收支平衡”,科林·安格尔认为项目涉及的领域过于窄众,一单生意做完只能让团队积累一些该领域的经验,并不能收获持续的盈利。

“当时我们就决定要建立一个专注于生产实用性机器人的公司。”科林·安格尔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

于是就有了iRobot公司与美国庄臣公司的合作,后者是一家生产化工原料的公司,iRobot应需为其开发了大型清洁机器人。这可以说是iRobot里程碑式的转折,它为iRobot日后在清洁机器人领域的开疆辟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知人善任海军上将加盟助力

“想从机器人的事业赚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科林·安格尔从踏进这个领域起,就感觉到了举步维艰。无论他们尝试任何项目,都需要拥有高精尖技术水平的精英们一起从零开始。早期的摸索、试水,尽管曲折艰难,却让科林·安格尔有了意外收获:一个原来只懂技术、埋头产品的人,学会了如何“用人”。

iRobot的团队,各色人才聚集,甚至还有美国海军的三星上将。这位上将管理的部队规模曾达到32000人。起初,iRobot只是他们的客户,但是在频繁的业务接触和往来中,这位上将开始对iRobot的研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加入这支团队。“我们感到很惊喜,他的到来也让我很放心地把安防领域的机器人事务都交给了他。”科林·安格尔表示。

很难想象一个科学家从技术大拿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型会如此之快,并且效果惊人。也许正因为自己也是一个科学家,科林·安格尔在管理科学家时时常能做到“感同身受”。“我自己就是一个科学家,我了解放权给他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将激发他们的研究潜能。” “放权管理”是科林·安格尔的王牌,他经常让团队的核心成员独当一面。

事实上,这些都是在协同工作的过程中,科林·安格尔观察和总结的心得。“当我们在完成一个项目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比你优秀的人就在身边,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展,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林·安格尔说道。

改变生活科学家也顽皮

iRobot公司不断扩张壮大,科林·安格尔也在iRobot的成长中已在展现他对机器人产业的远见卓识和其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

直到iRobot与美国孩之宝公司合作,大家才发现,原来科学家也有顽皮的一面。孩之宝公司希望开发玩具型机器人,与iRobot的合作是希望这支团队能够让玩具变得有“生命”。

其中,孩之宝一款名为“my real baby”的玩偶产品正是双方合作的结晶。“你能看到这个玩偶的喜怒哀乐表情,以及对身边环境感知的反应。”科林·安格尔也像个孩子一样,扮起了玩偶的鬼脸。

和玩具公司的合作,让科林·安格尔第一次接触中国当地的生产制造商,也与消费者更加接近。这让科林·安格尔更加确信了自己的方向。有了此前在清洁领域的研究积累,他果断地选择家用清洁机器人的发展方向,这一决定得到了资本的支持。

这项事业从2002年开始盈利,在此后的12年里,收益增长从未降低。在科林·安格尔看来,如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科技对传统生产力的再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最有可能颠覆生产和生活的会是一场率先的机器人革命,iRobot一定是下一个时代的颠覆者。

科学家成功的事例篇2:天才少年,在车库造核反应堆

10岁时,他制造了一个炸弹;14岁时,他建造了核聚变反应堆,成为世界上完成核聚变壮举最年轻的人;2013年2月28日,19岁的泰勒·威尔森登上了科技、娱乐、设计大会(简称TED大会)的演讲台,向坐在台下的那些世界顶级科学家、企业家们介绍他设计的小型核裂变反应堆。这个反应堆造价低廉,以废旧核武器的放射性物质为原料,可以持续供能30年,能产生50兆瓦至100兆瓦电力,足够为10万个家庭提供清洁能源。最棒的是,因为存放在地下,且放射物浓度极低,这个简易反应堆对人身健康影响甚微,也不会被恐怖分子滥用。

听到这番演讲,相信没人会把这位天才少年仅仅看作一个智商超高的书呆子。威尔森是抱着改变世界理想的、全球最年轻的核专家。

生日礼物是一辆吊车

威尔森1994年出生在阿肯色州特克萨卡纳,父亲肯尼斯曾是足球运动员,后来在一家公司工作,母亲蒂凡尼是名瑜伽老师。5岁生日时,威尔森告诉父母,他想要一个吊车作为生日礼物。而当大人拉着他去玩具店时,他跺着脚嚷道:“不,我要真的!”也许很多父母会一笑而过,肯尼斯却找了个在建筑公司工作的朋友帮忙。于是,在威尔森生日那天,一辆6吨重的吊车停在了他家门口。威尔森兴冲冲爬上去,坐在驾驶员的腿上,学习操纵这个庞然大物,乐得合不拢嘴。

10岁时,威尔森不知从哪弄来一张元素周期表,不到一周,他不仅记住了所有元素,还把它们的质量和熔点也记得清清楚楚。一天,威尔森穿着实验室外套,一手攥着医用手术刀,煞有介事地告诉家人,他要从每个人的手指头上弄点血,在车库做“基因比对实验”,结果每个人都乖乖伸出手指任他摆弄。还有一次,威尔森把家人召集到后院,只见他拿出一个药瓶——瓶里装着糖和硝酸钾,点燃了瓶底的导火线,随后就是天崩地裂般的爆炸声。邻居们惊慌失措地跑出来,竟发现一团小小的黑色烟雾从威尔森家后院中升起。

一次小小的爆炸远不能满足威尔森,他又开始迷上了核反应堆。为了庆祝他11岁生日,奶奶带他去书店买书。威尔森挑中了一本讲述制造核反应堆的书。他完全被这本书迷住了,看了又看,还常常大声朗读其中一些章节。“制造核反应堆的事情,我肯定也能做到!”

等到威尔森12岁时,学校已经没法教给他任何东西了。他每天只能无所事事地坐在教室。于是,父母答应让他收集一些常见的放射性物质,为学校的科技比赛做准备。为此,父亲肯尼斯借了一个用于测量放射性物质的盖格计数器,一到周末就带着威尔森到各个古董店搜货。威尔森发现了带有放射性物质的闹钟、灯罩、瓷器;他还拽着父母跑到新墨西哥州的沙漠找铀矿石,然后一箱箱地带回自家车库研究。

这个对放射性物质感兴趣的孩子,让父母有了一丝担忧。还好,一位专业人士告诉他们,这些放射物浓度极低,不会危害到威尔森的健康。

每当有人看不下去,告诫肯尼斯要管管威尔森时,这位父亲总会感叹:“在威尔森眼里,根本就没有‘不能’这个词。”

用几百美元造出核武器检测仪

正当威尔森忙着研究放射性物质时,他的外婆患上了癌症,常常要做放射性治疗。威尔森发现,用于诊断和治疗癌症的同位素价格高昂,许多病人因此得不到治疗。“如果能找到一种更便宜的方式获得这些同位素,或许可以挽救更多患者。”一天,当他看着太阳时,突然灵光一闪,“太阳放光发热靠的就是核聚变反应。如果我能制造核聚变,不就能得到高能中子来获取同位素了吗?”

可威尔森只是一个高中生,没有仪器,也没有实验室,怎么能做得到呢?威尔森试图在家里车库自造核反应堆。恰好此时,他的父母得知内华达州立大学雷诺分校可以为高中里的尖子生提供研究所需的仪器和实验室。于是,威尔森拜访了该校的一位物理系教授。听说他想要造核聚变反应堆时,这位教授嚷道:“你才13岁,就想捣鼓上千万伏高压和致命的X射线?”

不过,威尔森最终还是得到了物理学家法诺夫的支持。威尔森每天下午都泡在法诺夫实验室里寻找材料和解决技术难题,还铆足了劲,自学了化学、工程学、等离子物理学等20多个领域的知识。慢慢地,他开始试着组装核反应堆了。14岁生日那天,一切准备就绪,他神情专注地往反应器里注入氘,然后通上几万伏的高压电。他成功了——威尔森成为了世界上第31个完成核聚变反应的个人,而且是年龄最小的。

不过,这只是威尔森实现理想的第一步而已,“核聚变能用来做些什么?”一天,他看到一篇报道,每天数以万计的集装箱被运入美国,探测仪根本不可能一个个检测箱子里面是否藏有核武器;而且这些探测仪需要用到的氦-3元素非常昂贵。“何不利用核聚变产生的中子来探测核武器呢?”接下去的几个星期里,他构思出一套快速检测装置:如果集装箱中藏有核武器,核聚变产生的中子会迫使武器中的原子发生裂变,从而发出伽马射线或氮气,探测器就会采集到信号,并发出警报。他用几百美元造出的核武器检测仪比海关几十万美元的还要灵敏。

2008年,威尔森带着这个核检测仪参加了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全球最高级别的中学生科学展。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保罗听说一个14岁的孩子造了核反应堆时,径直走向威尔森,与他交谈了20分钟,然后,保罗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离开,“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我太庆幸这孩子是我们国家的了!”威尔森毫无悬念地摘得了大奖。之后两年里,他获得了9个奖项,奖金总额达到10万美元(约合62万元人民币)。2012年,威尔森应邀参加在白宫举行的科技展,为总统奥巴马介绍了他的检测仪,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

热情才是关键

瘦瘦的威尔森头发蓬松,留着齐刘海,模样乖巧。大部分时间,他都在野外寻找放射性物质或者埋头做实验。“一些人不愿意研究科学,因为他们觉得只有书呆子才会做那个,科学一点也不酷。其实,科学比什么都酷,只有科学能改变世界,改变未来。”热衷于科学并没有影响威尔森的社交生活,相反,这还让他成了名人。

“有时我会带女生到实验室参观,这招很有用,当我说‘你想看我的核反应堆吗?’哪个女生会拒绝呢!”平时,威尔森还喜欢和朋友们踢足球,性格随和的他也成了大家开玩笑的对象,“别惹威尔森,那家伙有核反应堆!”威尔森听了哈哈大笑。

去年5月,威尔森高中毕业了,却不打算读大学。他想建立一家通过核裂变反应堆获得清洁能源的公司,并计划5年内将产品推向市场。他乐观地表示,这项发明,不仅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廉价的清洁能源,还能用于太空项目。

威尔森是一个智商高并善于表达的“综合型人才”。一次,美国国土安全部邀请他参加讨论会,看他的设计能否用于反恐。官员们对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没抱什么期望,但威尔森却是有备而来。他先是礼貌地和每个人握手,然后出人意料地说:“你们都知道这栋楼有放射物吧?”威尔森随身携带的盖格计数器一直发出“哔哔”的声音,原来大楼装饰用的花岗岩含有放射物,虽然危害很小,却让这些官员对他另眼相看。“他们总算开始认真对待我,不把我当小孩了。”威尔森不无得意地表示。

虽然许多人认为他太年轻了,缺乏经验,但威尔森觉得年轻人能够改变世界。“因为我们没有接触到科学领域的官僚和限制,更愿意尝试。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能做得更好!”

谈到自己成功的最大原因,威尔森表示:“也许我的脑子挺好使,但我的热情才是关键。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比如乔布斯,一直都有种热情和干劲,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独特的认识。”

科学家成功的事例篇3:喝细菌求真相的科学狂人,巴里·马歇尔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他,那么国际医学界还将长期处于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悖论当中!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他,那么数以万计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还将长期陷入这种令人痛苦的慢性疾病的煎熬中!他就是造福千万人的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凭借杰出的观察力、非凡的勇气与信念,马歇尔点亮了消化性溃疡治愈之路的光明。

贪玩会玩的“无所不知先生”

1951年9月30日,巴里·马歇尔出生于澳大利亚西部城市卡尔古利市。父亲是名铁路工人,母亲是护士。马歇尔从小就是个自信的孩子,当他才3岁的时候,就表现得好像什么都懂。上学的时候,如果听不懂老师的课,他便会想:“这是个坏老师,讲得一点都不好。”

同时,小马歇尔还一直是妈妈眼中的“麻烦的孩子”。有次,他用螺丝刀拆开祖母的一块表,然后试图把零件都装回去,结果最后“多出来”好几个零件,当然表也就此报废了。玩得最出格的一次是,他偷买了很多化学制剂,用报纸卷着火药制成一个超级烟花,点燃后剧烈的爆炸声吓得周围邻居纷纷逃出屋子一探究竟。结果炸碎的纸屑不但散了满屋都是,他的小脸也被灼伤,头发被烧焦,甚至连眉毛也被烧光了。

但这次经历并没有妨碍他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对工程学、化学、物理、生物这些学科都很感兴趣。因在家中总是拆装东西,所以在学校开始做实验期间,甚至是在医学课上实验无法进行或出了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说:请马歇尔过来吧!他只需看上几秒钟,就会告诉他们:“哦,你应该拧这个钮。”或者“这个地方连接不对。”

1968年,当他高中毕业时,同学们都认为马歇尔升学方向应该会选择理工科,将来成为工程师。但他却选择了上医学院,因为他认为学医不仅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从事医学研究,而且还可以多结交一些很有趣的人。

医学院的考试很多,淘汰率也很高。刚入学时,他班上大概有100名学生,但一学年后教室只能坐下90个人了。如不想被淘汰只能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必须成为班上最好的,肯定不会被淘汰,但这是比较辛苦的一种做法;还有一个比较轻松的做法,就是要让成绩超过10个人,那就行了。马歇尔选择了后者,因而在校期间他的成绩并不属于拔尖的,一直都处于安全区间。1974年,他获得西澳大利亚大学医学本科学位。

喝幽门螺杆菌的“科学狂人”

1981年,马歇尔在皇家佩思医院做内科医学研究生时遇到了罗宾·沃伦—— 一位日后成为他的合作伙伴,对他帮助极大的病理学家。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最终证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大量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1982年,他们提取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初始培养体,并发展了关于胃溃疡与胃癌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假说。那年,马歇尔才31岁。

而之前,主流学说认为胃溃疡主要是由于压力、刺激性食物和胃酸过多引起的。由于胃溃疡会导致出血,所以,有这个病史的人都不敢作长途旅行。否则,一旦胃出血而没有及时医治,24小时内就可能丧命。他们提出的“细菌引起胃溃疡”的说法直接挑战了当时的主流观点——“消化性溃疡是由情绪性的压力及胃酸引起,只能够以重复的制酸性药物疗程来治疗”。巴里·马歇尔主动要求医界科学家向他提出挑战,证明他是错的。很快,在美国及其他国家所进行的许多用以反驳他的实验,得到的结果却反而证明他的假设是正确的。此后是漫长的反质疑与验证。他与搭档沃伦在《柳叶刀》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在1984年是16次,到了1988年达到了283次,而到1993年更是跃至762次之多。截至1992年,全世界至少进行了3组大规模临床试验。在此基础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1994年召开了一次大会,基本上同意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的元凶。此时距离两人在《柳叶刀》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论文的时间正好是10年。此后,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假说又经过了11年的考验,巴里·马歇尔才在2005年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

而这当中,马歇尔以身试菌的故事一直被外界津津乐道。幽门螺旋杆菌假说在刚刚提出时被科学家和医生们嘲笑,他们不相信会有细菌生活在酸性很强的胃里面。由于动物实验失败且缺乏人体试验对象,1984年的一天,马歇尔吞服了含有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试图让自己患上胃溃疡。5天后,冒冷汗、进食困难、呕吐、口臭等症状接踵而来。直到10天后,马歇尔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自己的胃黏膜上果然长满了这种“弯曲的细菌”,而穿过胃壁而出的白细胞正努力吃掉并杀死那些幽门螺杆菌——这就是造成胃溃疡的原因。为此他狂喜不已,但经不住妻子的劝说,这才服下抗生素,真正向炎症宣战。“马歇尔疯了!”当人们惊呼这种“疯狂举动”的同时,也逐渐认同了幽门螺杆菌才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

对科学孜孜不倦的“小男孩”

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纠正了当时已经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由于马歇尔与搭档沃伦的发现,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只要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痊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这一发现还启发人们去研究微生物与其他慢性炎症疾病的关系。虽然这些研究目前尚没有明确结论,但正如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所说:“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加深了人类对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间关系的认识。”

马歇尔的妻子常评价他做事很多时候像个“小男孩”,为此他不仅欣然接受,而且还乐于此道。他意味深长地说道:“其实,科学的探索过程特别像侦探故事。你可以看见犯罪现场,然后你说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接着你开始寻找线索。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个线索,让我们找找看这个线索是从哪里来的,那个又是从哪来的,所以我们把幽门螺杆菌当成线索,这里有胃溃疡并且还存在幽门螺杆菌,于是我们建立联系,然后一点点拼凑出谜题答案。如果你具备小男孩的性格,那么你会对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感兴趣或做一些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延续别人的工作。”

此外,他还曾多次告诫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不要害怕被别人拒绝。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拒绝,但不要因为别人的拒绝而心生恐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这个真理,因为他在研究初期也曾有过被别人拒绝的经历。那是在1983年,他将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论文投递给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一个学术论坛,当时评审委员要从67篇论文中选择56篇,结果他的论文被拒绝了。但他富有远见性地藏起了这封拒绝信。2005年在他获得诺奖时,那封早年的拒绝信被天性坚定、不服输的巴里·马歇尔找出来,现在就挂在他在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办公室墙上。

如今,年过六旬的马歇尔仍从事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疫苗研究,他立志于食物化疫苗的研究。当今世界,疫苗技术50年来并没有大的突破,他坚信未来通过细胞培养,食物化疫苗将是大方向。马歇尔就像是个永远不知疲倦的奔跑者,科研的快乐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停止,为人类的健康,他将生命不息,奔跑不止。

需要自己出钱《柳叶刀》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医学期刊之一,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 Elsevier)协同出版。1823年由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所创刊,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该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

  • 索引序列
  • 柳叶刀预印本研究论文
  • 杂志柳叶刀
  • 柳叶刀杂志英国
  • 柳叶刀杂志内容
  • 柳叶刀杂志盈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