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单独二孩政策的论文范文

单独二孩政策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单独二孩政策的论文范文

这个是有利也有弊。

解读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究竟意义何在 养老难、娶妻难、招工难,即将爆发的大规模人口问题,已经被最高决策层所注意。10月29日闭幕的五中全会公报确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对于昨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宣布,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了国内多名人口学、社会学、社会改革发展及经济专家,详解全面开放二孩政策背后的意义。 单独两孩实践遇冷 全面二孩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 中国人口学会副秘书长陆杰华认为,这应该是意料之内的一项政策,“也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把生育决策权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到夫妻之间。” 至于为何选择这个时间节点的问题,陆杰华分析说,生育政策调整,是基于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毕竟我国人口比较多,之所以到现在放开,也是需要一步步来。从单独二孩政策到现在全面放开,我们也是经历了两年多时间。 单独二孩政策从2013年落地至今至少,从申请数据来看,并不是那么美好。 对于单独二孩的实际情况与预期之间问题,陆杰华说,之前他们也在浙江进行过调研,发现实际情况明显低于预期目标。并且申请单独二孩的人比较少,“单独二孩达不到一定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全面放开的这一步。” 事实上,中国“单独二孩”政策实行近一年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就称,当局原本预计新政策推行后,每年将增加超过200万个新生儿,但截至今年8月,符合条件的1100万对夫妇当中,只有70万对提出申请,而目前获批的仅62万对,远远低于官方预期。“我觉得这和单独二孩的人群不一样,毕竟是全部放开,我估计数量大概在一亿人左右的家庭。”在谈到全面放开会不会导致人口爆炸性增长时,陆杰华的态度是,政策实施后,2017年和2018年的生育规模可能会有明显增长,至于增长的有多高,还需要看未来的数据。“肯定比不放开要高一些,有堆积也是正常的,没堆积才是有问题。现在百姓在生育上也更加理性,毕竟受到的'主客观影响也比较多。” 中国劳动力人口3年连降 新政应对人口红利的消失 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当下中国的人口结构已出现严重扭曲。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新常态。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新增劳动力人口逐年降低,由此带来目前的养老难、招工难问题已日益严峻。 本报智库专家、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说,国家统计局今年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16-59周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去年减少了371万,降幅超过2013年的244万。该年龄段人口首次出现下降是在2012年,当年15-59周岁年龄段人口减少了345万。 我国已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最直接的当然是劳动力供给的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压力骤增。这也造成很多“中国制造”产品的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卓勇良说,正如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末经历过的一样,伴随劳动力人口下降而来的同样是经济增长的减速。劳动人口减少虽说可以防止失业率上升,但同时也将推高劳动力成本,进而削弱制造业和出口竞争力。 陆杰华说,这也有利于对未来提供更多的养老资源,毕竟我们国家主要还是家庭养老,这样也是为解决未来养老问题的一个方式,提供有利的人口环境。 面对“失独”之殇 有助家庭结构合理化 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在这个节点全面放开二胎,从宏观角度来说,对于促进整个中国人口结构的合理化有重大积极意义;从微观角度来说,也有助于每个家庭人口结构的合理化,尤其是一定程度上缓解失独家庭之痛。 近些年,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不合理的负面效应集中凸显,养老、子女教育甚至于独生子女本人的个性发展都已成为问题。从社会保障角度来讲,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风险性就在于唯一性。现在愈加引发社会关注的失独家庭就是该风险下的牺牲品。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失独父母,老无所依,这种痛本是可以通过调整生育政策避免的。因此,全面放开二胎,对于优化家庭结构有正面、有效的作用。 二孩生下来 对经济有拉动作用 钱报智库专家、浙江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经济层面来看,这个时候全面放开两孩,也确实是时候了。 按照目前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来看,在未来达到一个峰值之后,会进入一个加速递减的过程。这对于整个经济消费是不利的。即使在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已经变成了人口净流出城市,当地的房地产等行业都不景气。如果再这样下去,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徐剑锋表示,全面放开两孩之后,对于经济肯定会有一个拉动作用,短期来看,一波新生儿的出生肯定会促进婴幼儿市场的发展,而从长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对于拉动内需的作用是巨大的。 他注意到一个数据,放开“全面二孩”后,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孩规模预计将在250万左右。每年将带来新增的消费将超过700亿,此外,随着新生人口的增加,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需求势必将会增加。新一波的人口红利将会到来。

你好,单独二孩政策适用于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一般地讲,独生子女是指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单独二孩政策不等于单独二胎政策,单独二孩,顾名思义就是指有两个孩子,计划生育针对的是孩子的数量,而不是胎次的数量,如果是两胎的话,则有可能出现三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的情况,这样便不符合单独二孩的政策。1背景介绍‘单独二孩政策’至迟从2007年开始,数家官方的研究机构就已接受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委托,就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展开调研。2010年1月6日,国家人口计生委下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征求意见稿)》提到要“稳妥开展实行‘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试点工作。”关于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当时占主流意见的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翟振武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制定的分省份放开的“三步走方案”:即从2011年开始,首先开放东北地区及浙江等省试行“单独”二孩政策;第二步,放开京沪等省份;第三步,在“十二五”(2015年前)内,实现全国全部放开“‘单独’生育二孩”政策。翟振武曾在2011年4月26日应邀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讲解人口问题。翟的这一方案,曾得到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主要领导的支持,在2010年下半年经过修改微调后曾提交国务院。之前,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内容的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严格推行。其间略有微调,如放开“双独二孩”(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及部分省份农村地区实施的“一孩半”政策(第一个孩子为女孩,可生育第二个孩子)等。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计资料表明,2011年之前,独生子女政策覆盖率大概占到全国内地总人口的;“一孩半” 政策覆盖的人口;“二孩政策”覆盖的人口(部分少数民族夫妇;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也可生育两个孩子);三孩及以上的政策覆盖了的人口(主要是西藏、新疆少数民族游牧民)。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2方案实施关于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占主流意见包括“三步走方案”:即从2011年开始,首先开放东北地区及浙江等省试行“单独二胎”政策;第二步,放开京沪等省份;第三步,在“十二五”(2015年前)内,实现全国全部放开“‘单独’生育二胎”政策。3条件标准单独二孩政策适用于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一般地讲,独生子女是指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由各地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通过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修订地方条例或作出规定,依法组织实施。当夫妇俩的户籍所在的省份修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人大常委会作出了专门规定,允许单独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就可以按程序申请再生育了。如果夫妇俩的户口不在同一个省(区、市),只要任何一方户口所在地允许单独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你们就可在那里申请再生育。[3]4政策解读2014年1月19日,记者从两会现场专访了青海省卫计委主任张进京,张进京告诉记者:“单独二胎”政策不等于“单独二孩”政策,目前,仍有许多群众对这两者的概念仍然混淆不清,认为“单独二胎”和“单独二孩”并无差异,其实不然。如果单独家庭第一胎生的是双胞胎或多胞胎的话,那么该家庭就不能再享受单独二孩政策,更不能再生第二胎。如果单独家庭第一胎只有一个孩子,则可以享受单独二孩政策。“二孩”,顾名思义是指有两个孩子,计划生育针对的是孩子的数量,而不是胎次的数量,如果是两胎的话,则有可能出现三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的情况,便不符合单独二孩的政策。5专家观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政策是影响中国人口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在宏观上左右人口的变化发展趋势,而且在微观上影响涉及亿万家庭的生活和生育行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死亡率快速下降,而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上(平均每个妇女生育6至7个孩子),中国的人口增长率骤然提高。在6亿人口的基数上,60年代中国每年平均出生人数高达2700万人,每年净增长人数达到2300万人以上,人口增长率高达。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初衷就是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增长率已经降到以下。在13亿人的基数上,每年出生人口1600万,净增加人数650万左右,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降到了至个的水平。30多年来,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人口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应看到,今天的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生育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劳动力长期供给呈现短缺趋势,出生性别比失衡,这些导致家庭养老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所降低。为了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人口形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需要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完善和调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单独生育二孩政策,是过去十几年以来对计划生育政策重大的、战略性的调整。政策实施后,虽然出生人数和人口总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5年内每年新增出生人数约为一两百万),但都在可控可承受范围内,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产生大的震荡和冲击。“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一是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老龄化程度(约降低3个百分点)和推迟老龄化进程,为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赢得更多的时间和胜算;二是能够改善劳动力老化的结构,改善未来劳动力数量供给平衡;三是改善家庭的结构,提高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顺应了群众的生育意愿。还有人认为,应该立即全面放开二胎(孩)生育。从长期看,允许每一对夫妇都生育两个孩子,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群众的生育意愿,也能更大程度上缓解老龄化过程、改善人口结构。但是,政策的模拟和预测表明,如果立即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接近亿独生子女家庭会被纳入政策范围,在现有的人口结构和生育意愿等条件下,未来人口总量会突破15亿,并且在政策施行后短期内会形成出生人数的高峰,年出生人数突破3000万,甚至超过3500万人。综合全面地考量,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不利于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相对而言,“单独二孩”政策更加平稳、渐进、可控。但对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也要有清醒认识。“单独二孩”政策能缓解老龄化程度和过程,但无法改变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应对老龄化根本之策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同样道理,“单独二孩”政策能缓解未来劳动力供应短缺的局面,但未来劳动力数量的缩减是长期的趋势。应对劳动力数量下降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再回到多生孩子的时代。希望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

单独二孩论文题目

随着我国学习年龄的提前,幼儿教育成为教育界研究热门,各种启蒙辅导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幼儿教育主要包括识字教学、幼儿数学、幼儿英语、幼儿音乐舞蹈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教育论文题目,供广大师生参考。1、浅谈幼儿识字教学2、电子白板助力“趣”动幼儿识字3、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4、浅谈幼儿早期识字阅读教育5、用愉快教学法开启幼儿识字大门6、幼儿教育时期识字阅读策略谈7、幼儿识字教学方法新探8、幼儿识字教学原则及方法的研究9、“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10、“线上幼儿园”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11、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12、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13、4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箱庭干预个案研究14、城乡一体幼儿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效应用研究15、初探儿童行为实录的观察与评价16、创设中等职业幼儿教师女生群体积极心理磁场力的途径17、促进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研究18、单亲幼儿心理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19、电子白板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研究20、动态课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21、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22、儿童环境教育应该是人格素养教育--美国儿童环境教育一斑23、儿童自我调节水平的发展与培养--养育科学的视角24、父母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性格2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26、隔代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研究27、关于从幼儿阶段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的思考28、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研究29、关注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补偿教育30、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促进3-6岁弱势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策略3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32、基于儿童心理行为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研究33、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34、基于人性关怀视角下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研究35、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36、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37、家长育儿教育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8、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研究39、解读幼儿入园焦虑--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40、借助童话故事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41、林区幼儿教师心理压力问题及应对方式研究42、民办幼儿园突发事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43、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原因分析44、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45、浅谈白板教学让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丰富多彩46、浅谈创编幼儿舞蹈的方法47、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48、浅谈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学习效率49、浅谈数字化资源在师幼互动中的运用50、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幼儿园保育工作51、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52、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几个因素53、浅谈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特征54、浅谈幼儿舞蹈的指导方法55、浅谈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56、浅谈幼儿舞蹈培养的两种模式57、浅谈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58、浅谈幼儿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59、浅谈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60、浅谈怎样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维护61、浅析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62、浅析二孩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63、浅析沙盘游戏疗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64、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65、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66、如何将信息技术适时引入幼儿教学活动中67、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营造自由的心理空间68、如何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69、上海校外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任性表现及其疏导70、师生对话交流质量与幼儿心理状态理解能力的发展71、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72、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运用中的利与弊73、谈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74、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75、提高幼儿识字兴趣的APP设计探讨76、庭教养方式及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情商相关性调查研究77、微课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78、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79、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教师教学思想的影响80、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探索81、小议宁波高桥幼儿园健康环境设计82、新课程视角下幼儿音乐教学例析83、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初探8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幼儿园活动85、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86、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语言创新活动初探87、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学的整合88、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软件交互设计研究89、音乐--调节小班幼儿情绪的良方90、用信息技术之匙开启幼儿教育精彩之门91、游戏型课件在幼儿活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92、幼儿道德教育因科技更生动93、幼儿告状行为之解析与应对策略94、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95、幼儿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初探96、幼儿教育教学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97、幼儿教育信息化素养的现代化创新思考98、幼儿社会退缩的师源性成因及其干预99、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100、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新理念10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10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10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104、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05、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数字化游戏运用模式的探讨106、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107、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108、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情感表达109、幼儿园小班电子绘本教学研究110、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111、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网络资源的利用112、幼儿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心理咨询研究113、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及对策114、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115、寓教于乐--幼儿园空间设计中的趣味性探究116、运用电教媒体开展幼儿高效音乐教育117、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幼儿音乐教育118、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创意能力的探究119、运用微课教学提高幼儿能力12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幼儿教育教学12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技能122、运用音乐活动增强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对策123、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创编游戏型课件的策略性研究124、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如何创编幼儿游戏课件125、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26、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幼儿音乐教育课程的思考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以上幼儿教育论文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编推荐幼儿教育论文题目相关文章:学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优秀幼儿英语论文题目2016年学前教育论文题目大全幼儿园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自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后,微信朋友圈就被“全面开放二孩”刷屏了。有人这样点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点其实是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结果民众都在关心生二孩。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劳动力人口很可能影响经济发展。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中国15岁~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以来已经连续下降3年,仅2012年就减少了345万。而在提到中国经济奇迹之时,“人口红利”是重要因素。 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已经达到亿人,占比高达。换言之,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放缓+人口老龄化”的双重问题。更加出乎人意料的是,“单独二孩”政策也遇冷―国家卫计委统计称,截止到2015年5月底,全国1100多万单独夫妻仅有145万申请再生育。 对于国家来说,鼓励二孩生育十分迫切,但对个人和家庭来说,这可能是一项“投资”。 “二孩”的成本 生养二孩的投入主要分为三类:金钱、时间精力、家庭结构成本。 其实对于粗放型养孩子的家庭,也并不会因为二孩而增加沉重的物质压力。第一孩的衣服、玩具、小车小床可以留下来给二孩,所以硬件成本少了很多。房子要更大,奶粉钱乘以2,但相比一孩还是少了很多支出。 然而,教育支出会成为重头。一个孩子学钢琴和两个孩子学钢琴,一个孩子要留学和两个孩子要出国,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会相当不一样。如果分配给两个孩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可能又会激起家庭矛盾和孩子的心结。 所以,生二孩的决定有时候需要考验一个家庭对未来薪水收入的整体预期。只有一个家庭对自己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收入增长有乐观心态,才可能在现在选择生下二孩。 其实钱还是小事,二孩带来的是更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当然,带二孩一般来说比一孩轻松,因为父母更有经验。但怀胎十月、坐月子、把孩子带到走路,怎么说也得两三年。这意味着,人生至少有4~6年,基本得完全扑在两个孩子身上,“80后”、“90后”们愿意这么做吗? 另外,极容易被忽视的是,二孩对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结构的冲击。 两个孩子相差多少岁,孩子和父母分别相差多少岁,两个孩子分别是什么性别等等,都需要考虑,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家庭氛围和相互关系。 7岁的姐姐有了1岁的妹妹,也许能够让姐姐帮忙照顾妹妹;但2岁的哥哥有了刚出生的弟弟,却又极有可能两个孩子需要同时照顾―带二孩的难易程度也就会出现很大差异。 二孩也会影响到年轻夫妇和双方老人的关系。“80后”从小的家庭结构大多分两种,一种是家里多姐妹兄弟,一种是“421”独生子女结构。 如果双方都是前者,那么家庭关系会相对复杂。若父母帮你带了一孩还要带二孩,你的兄弟姐妹心里怎么想?若个个兄弟姐妹都把几个孩子丢给父母带,你又让父母怎么想?何况你若是老幺,父母很可能年事已高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双方是独生子女,带孩子可能没问题,但未来“赡养4父母+带2孩”的压力会相当大。如果一方多姊妹,一方是独生子女,那很可能就会导致双方家族的付出不平等,独生子女一方的父母或许要付出更多,也可能引起双方家族、夫妻双方的不愉快。 必须肯定,孩子的出生绝对会给家庭带来欢乐。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抚养两个孩子的金钱、时间、精力、关系处理等等成本,谁来承担? 女性的视角 “80后”、“90后”家庭中,夫妻关系会更平等,但总体的现实情况是,女性对家庭会比男性付出更多。现在的男性若有带弟弟妹妹的经验还好,若是独生,则可能会有少部分“80后”男性只把带孩子当成“闲时玩乐”,甚至直接把孩子丢给父母。 这意味着,在二孩政策下,正在崛起的中国女性突然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 我们将中国当下的女性粗略划分成三种:家庭型、享受型、事业型。家庭型女性应该是二孩(多孩)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她们甚至愿意当全职妈妈,让她们带两个孩子可能不是负担而是享受。 但是,家庭型女性得找到一个实力够强的老公。因为全职妈妈意味着缺少收入来源,老公可能需要承担养育1妻2孩甚至赡养4父母的重担。如若不然,家庭型女性就还要兼做一份稳定但压力不大的工作 对于事业型女性来说,二孩政策可能是个“坏消息”。当她们在为工作业绩奔波,为国计民生出谋划策,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紧要关头,二孩政策来了。本来就有异于中国传统女性角色的事业型女性,可能又要面对更多的家庭压力。 对事业型女性打击最大的,可能是女性在就业、升迁方面遭遇的歧视,二孩政策则很有可能加剧这种歧视。晋升面试时除了要回答“你有男朋友”或者“你近期打算要孩子吗”以外,还要加上“你准备生二孩吗”诸如此类的问题。 享受型女性更重视两个人的小日子,可能会有一些小爱好和小事业,也可能会有一个孩子,但若再生一个可能就真的没有追寻自我、旅行、追剧等等享受生活的时间了。 “70后”女性也有一部分赶上了政策。她们应该大部分都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有了经济基础和时间。但有三个问题必须考虑,一是年龄偏大,是否还适合生育?二是自己和孩子的年龄相差了十几条代沟,还能带好这个“15后”吗?三是父母眼看着年事渐高,自己还有精力去带一个小宝宝吗? 如果“70后”女性仍愿意生育二孩,那就是因为二孩带来的精神快乐和“远期福利”。 生养二孩的好处,除了在养育过程中的无以伦比的快乐以外,那就是可以让两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相互陪伴,在未来的风险前彼此扶持,在赡养父母的时候共同担待。换而言之,二孩真正的作用在于帮助一个家庭抵御未来的社会风险和生活压力。 二孩对一个家庭来说,绝对不是“多添一双筷子”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家庭长远的组织规划,它可能会影响无数家庭、无数孩子甚至无数老人的命运,直接关系这个国家的未来。换而言之,真正的二孩政策也不该就是一纸文件,以为说句“你生吧”就真的能解决老龄化问题。 如果说这个国家需要更多的全职妈妈,那么国家就应当为她们在日常薪酬、养孩支出方面提供更多资助。对带孩子的技巧进行培训、给予二孩补贴和补助、促进男女就业平等、提供优秀的儿童托管服务……包括提供更多服务上佳的养老机构,这些措施都可能会成为促进二孩生育的配套政策。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夫妻双方的家庭责任不平等,那么女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可能就不会松口去响应国家的号召。女性不同意,生二孩就是一句空话。但若社会加大对女性的压力,这可能会加剧女性处境的艰难。 二孩政策是一项综合国策,它不该仅是数据的分析和罗列,它需要将更多历史的、社会化的、心理的、整体结构的因素纳入考量。如何让民众有意愿生、有能力养,让生孩子的“投资”真正有利于民又有利于国,才是一个好政策真正衡量标准。九品论文网、提供论文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教育论文发表,学术论文,建筑论文发表医学论文发表。论文领域:教育,建筑,经济,管理,社科,医学 ,文学 ,农业 ,体育 ,财会,科技,机械 ,计算机 ,法学,艺术,新闻,工程 ,交通 ,理工,护理等专业

有关全面二孩政策的论文范文

开放二胎政策对我国人口演进造成的那点影响,仅仅在2016~2017年有所体现,现在影响已经消失。效果你懂的。即使将来全面放开生育,也几乎无用了。因为:1、虽然目前政策未放,但在实际执行中,对三胎以上"超生户"的管理已经很松,有三胎以上生育意愿的家庭,大可以放心生育、安心上户口、交一笔意思意思的抚养费,也就无大碍了。因此,即使政策全面放开,跟现在政策未放也没有多大区别。2、70后基本告别生育圈,80后在慢慢淡出生育主力部队,90后即将接过生育接力棒。但是,我国80后人口亿,90后人口亿,育龄群体直接萎缩了1/4。鸡蛋鸡蛋,无鸡何以有蛋?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好逸恶劳的本性会进一步释放,一代比一代人更懒惰、更怕麻烦。而结婚天然伴随着麻烦,生养孩子就是要吃苦,这跟人性是相互冲突的。所以,生育意愿自然一代比一代更弱,任何鼓励生育的经济补贴都无济于事、无果而终。(个人看,用退休政策来鼓励生育倒是有点可行,比如从二胎起,每生一胎就把退休年龄提前五年,同时把丁克族退休年龄延迟到75岁或以上。这种鼓励方式迎合了人性,符合年轻一代厌恶工作、喜欢自由的思潮)4、比起从90年代初期就开始高度重视人口问题、不断出台生育友好政策来挽救人口危局的日本,我们似乎危机感严重缺乏,甚至仍在不断出台对生育不友好的政策。例如一边提高养老保险待遇一边削减生育保险待遇,电动车、摩托车后座禁止搭载2人,快手等直播软件上的小年轻妈妈Show被禁

二孩实施效果不好,没有达到预期

为了让孩子们减少负担,让他们两个人去照顾6个老人甚至是8个老人,给他们的压力减少一点。

可以让我们的经济变得更加的不错,而且社会也会进步,人口也会增多,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是有利的。

关于二孩政策的论文文献

“一代之约”的时间已到。在计划生育政策主导下的早期出生者,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同时,中国的人口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结下硕果的同时,也酿下了苦果:男女比例失衡、民工荒、人口老龄化,这些前所未有的问题都给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下面是关于开放二孩感想作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帮助。闻放开二胎政策有感人到中年不自哀,却教老蚌结珠胎。悲欣交集独涕泪,进退失据共徘徊。尚想芝兰生庭院,应愁稗草登高台。无常世事殊难料,生且放歌死便埋。初闻放开二胎的新政,大概最感慨和纠结的当属60末70初四十不惑的这一代人了,尤其是喜欢多几个孩子却遵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抚养了一胎的父母亲们。作者此诗前四句深深表达了这种“本已心死突又似让死灰复燃,却已感力不从心”的矛盾纠结心理,如人到中年、老蚌生珠、悲欣交集、进退失据。一个孩子尚且发愁能否成长为高尚品格的芝兰玉树,而不是台阶庸庸俗草,何况再多一个。索性不如什么都不想,随遇而安最好。犹记得母亲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说一个人这一辈子肯定会经历几次运动,我曾经笑回,那是你们那辈,我们不会。想想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何尝不是一次全国性的几十年的也带些封杀人性的运动,还有全国大统一的房地产经济……。所以,世事真的是难料,想开了,自然也就顺了,权当是人生的一个经历和体验。不要抱怨,感谢生活,感谢生命即好。有感于全面施行二胎政策初闻放开二胎的新政,大概最感慨和纠结的当属60末70初四十不惑的这一代人了,尤其是喜欢多几个孩子却遵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抚养了一胎的父母亲们。作者此诗前四句深深表达了这种“本已心死突又似让死灰复燃,却已感力不从心”的矛盾纠结心理,如人到中年、老蚌生珠、悲欣交集、进退失据。一个孩子尚且发愁能否成长为高尚品格的芝兰玉树,而不是台阶庸庸俗草,何况再多一个。索性不如什么都不想,随遇而安最好。犹记得母亲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说一个人这一辈子肯定会经历几次运动,我曾经笑回,那是你们那辈,我们不会。想想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何尝不是一次全国性的几十年的也带些封杀人性的运动,还有全国大统一的房地产经济……。所以,世事真的是难料,想开了,自然也就顺了,权当是人生的一个经历和体验。不要抱怨,感谢生活,感谢生命即好。生不生二胎,这两天又刷屏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一个天大的问题。至于什么解决国家的老龄化问题,那不是我们上心的问题。楼主是80后,独生子,没有什么本事,只能找了一个企业,老老实实的上班,每月拿着微薄的死工资。12年结婚,11年买的房子,小产权房,没法贷款,七姑八大姨的凑足钱了,到现在还没有还完。没有车,也买不起,电动自行车代步。15年这大半年时间,家里老太太因病住了两次院了,老爷子年纪大了,媳妇还得在家照看满三岁的孩子(俺结婚晚),夜间陪床的任务就自己一个人承担了,出去上个厕所、买个饭,还都得跑着去,就怕不在的那一点时间,发生什么意外。连续熬了好几周,搞得是人困马乏,精神不济,单位还得请假,本来就不多的工资,又得少一半。如果,有个兄弟姐们的,轮换着来陪床,就不用这么熬了。医药费两个人分担点,也能轻松点。父母都是农民,只有新农合,报销后,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胎很有必要,从个人来看,两个人分担事情,诸如父母的养老、赡养、医护等等,是非常有利的。在以后的生活中,两个人扶持着、帮衬着,都是极好的。但是,普普通通的我们真的养得起吗,别说以前五六个孩子不一样养得起来吗?时代变了、大环境变了,钱不是钱了。也别说什么混一辈子,混的不就是人丁兴旺吗,人是兴旺了,但是你是生活,还是活着,生活质量能保证吗??现在养个孩子,从怀孕开始,前期检查,后期住院,孩子的奶粉、看护。再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费用,各种兴趣班、爱好、生活费,有个病啊、灾的.. 好不容易长大了,要结婚了,买房子!呵呵....只能呵呵了....这个社会目前的趋势是,有钱人才生的起,养得起;生孩子也成了有钱人的权利了。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不抓紧时间解决,单纯放开二胎,是对普通人的嘲讽,阶层固化如此严重的今天(君不见,当官人家的孩子,不是公务员,就是银行、国企、有钱人家的孩子不是公务员,就是承继父业干企业。偶尔也有穷小子逆袭的,但是凤毛麟角),普通人生的孩子将来只能给富人打工,如此循环吗?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大问题!!

一、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1、 从“晚、稀、少”到独生子女首先让我大体上回顾一下人口研究的脉络。你们通过社会和书本得知的和我们经过研究所得知的会有所不同,因为有些东西是没办法写在书本上的。最基本的思想大家都知道,包括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寅初《新人口论》以及新中国最早的非常聪明的一个政策——“晚、稀、少”。这个我认为特别科学的政策据说是周总理当年定的。 “晚”、“稀”、“少”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概念。一个公共政策在绝对化的情况下会出现问题,因此我觉得这个政策很好。之后人口政策被改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但这个政策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当时关于人口增长极限的研究影响很大,有学者认为假如人口不实现零增长,就会没法生存。他们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世界人口模型,用来模拟分析全世界的发展前景。当时认为到2000年,世界人口就不能再增长了,甚至经济、资源都不能再增长了。然而我们有幸活到了2000年以后,我们不用做任何的推导和证明,就可以证实我们都在,且人口数也在增加,所以他们的研究是错的。我想说的是,当你得出一个证明其正确与否都很难的结论,我们与其说有结论,还不如说没有结论。接着,独生子女政策出台了。1980年9月25日《中央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一封公开信》中针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提倡”和“号召”,我觉得还可以接受。因为是“提倡”而非强制。而且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范围相对较小。后来独生子女政策由提倡变成了一个具有强制性的政策,在全国各地发生了非常多的恶性事件,政府又出台了“开小口,堵大口”政策 (注:1984年,中央批转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在独生子女政策出台以后,争论非常之大。我们今天所有的努力其实当初就有人做过了,并不是我们今天突然地就做出了这些改变,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像有些人说的,人口学家都是十恶不赦、助纣为虐的,我认为在独生子女政策甫一出台时就是有争论的。2、几个政策口径的区分现在有一个时间节点很重要,那就是独生子女什么时候开始起算?普遍认为是1973年。以1973年国家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标志。有种讲法叫打击“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非医学需要的人工终止妊娠。这里的“双非”不是这个意思——是指夫妻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现在的政策已经放开了“单独”,那就相当于只剩这些“双非”了。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不同的政策口径的概念,对应的目标人群是不一样的,千万要注意概念细微的差别,概念不同,涉及的人也不同。城镇和农村的独生子女政策是不一样的,多数省份农业人口不是“一孩”政策,而是“一孩半”。如果第一个是女孩,就可以生第二个孩子,所以平均下来是一孩半。但有些省份,比如四川和江苏的农村也是一孩政策。所以单独二胎政策对应的目标人群主要是非农业人口,是很小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口这么多而单独却并不多的原因。人口政策的调整一直都在被研究和争论,很早之前,就有面向21世纪的人口政策研究,只是当时做课题时受了很多现在想起来都有点滑稽可笑的限制。比如,国家计生委曾一度要求人口学相关杂志不许发表和生育政策有关的学术论文,所以检索文献里面关于生育政策方面的研究很少。但这不是因为没人研究,而是不让发表。二、人口研究模型1、“全面二孩”的递进模型研究“全面二孩”的人群分类比较简单,因为不用考虑其他,只用关心母亲自身的生育。我们采用的是递进模型,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建的模型。在生育行为中,生双胞胎、多胞胎的比例很小,生育了一孩才能生二孩,生育了二孩才能生三孩。所以随着你生育的同时,你的年龄也在不断增长,一次生育行为基本上需要一年时间。所以在模型中既要增加年龄,也要增长孩子次数。我们把育龄妇女按照年龄和孩次区分才能真正和生育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否则模型跟政策是不相连的。2、“单独二孩”的微观模型而研究“单独二孩”时,没法用宏观模型,因为它涉及到代际独生和生育属性。很多研究用了宏观模型,研究结果忽高忽低,脱离实际。所以,为了解决多代人的生育行为和生育独生属性问题,我们采用的是微观模型。我做的微观模型的数据结构中,利用 Computer number——个案识别编号,性别,年龄,户口(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政策不一样),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生过几个孩子,和夫妻编号进行编程,相当于构建了一个人工社会。 三、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详细解读1、放开二孩政策是否需要分批次?2012年,我们回应了当时学术上对全面或单独二孩是否需要分批次开放的争论,我们认为就算同步放开也不会出现太多新增人口。我们做了2013至2015年的放开单独二孩后的新增人口数的预估,结果是:如果早放开一年,生育率曲线平坦,那么晚一年也平坦。当然不能晚太多,因为很多人就没有机会生育了。我们认为三年前后,也就是早三年和晚三年差不了太多。当时的结论,就是统一放开“单独”的话,全国每年新增出生人口大概是100万左右,达到或超过200万的可能性很小,当然,学术研究不可能给出绝对精确的预测数字。如果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新增人口会突然有个冲击,我们当时预设这个冲击大概在600万左右,当时的参照对象是最早的独生子女政策。现在要比较的,是一下子全面放开二孩后,这个新政策会造成多少堆积?这个问题的回答一定要注意统计口径。如果有单独二孩政策在先再实施全面二孩,结果比我预设的数字变小了,即使是一步到位全面放开二孩,当年估计新增人口也不太可能超过3000万,大概在2800万左右。当时有学者认为新增人口在4600万到4800万之间,还有人认为立即放开会达到4995万,这是很吓人的。当年我认为今年政策放开新增人口的上限是3000万。国家卫计委当时“单独二孩”想分成三批逐渐放开,以期散开出生堆积。我认为按三年放开的话,每年也就是递增五六十万,肯定到不了一百万。当时各省给国家的压力很大,紧接着,半年之内“单独二孩”这个政策就放开了。发现没出什么大事,也没有几个人来申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全面二孩会如此快地放开的一个原因。2、开放时间的早晚是否会影响全面二孩的目标人群?关于全面二孩的政策,这次研究的重点第一个和目标人群有关,以期解答目标人数是否会因为开放时间的早晚而产生很大的差别,这是我研究的一个目标。其关键在于参数和模型,如果不搞清楚参数和模型而胡乱算一通,就说你的结论是可靠的,那么这个结论正确与否就没法争论。2010年的数据显示基本上有一半的人是本来就可以生二孩的,目标人群(不含“单独”)现在大概有一个亿左右。这个数据是扣除农村“一孩半”家庭之后的,如果仅仅再扣除“单独”的一千多万的话,是不合适的,因为“单独”的数会变化,这两年是增加的。我认为现在至少有一千四五百万左右的“单独”,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扣除单独后,目标人群在九千万以内。2014年目标人群的数据中40岁及以上的有四千万,接近40%;总数(含单独)也是一个亿。所以2010年和2014年的目标人群其实差不多。可是这几年又走掉了一些40岁以上的基本没有机会生育的人,所以新增符合新政策的人口每年差不了太多。不过对于个人来说,晚这么几年,就变成抱憾终生了。2015年的数据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育龄妇女越来越老了,40岁以上的超过40%。 3、人们到底想生多少个孩子?怎么判断生育意愿也是关键的问题。到底人们想生多少个孩子?很多讨论和调查的结果忽高忽低。人口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在比较的时候要进行标准化——年龄结构和实际情况一样,指标才能进行比较,如果不一样就需要换算。许多调查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进行年龄和孩次结构的标准化。也就是说,调查是有选择性的,你调查更多的是生过的还是没生过的,是刚生过还是生过多长时间,这都是不一样的。我对那些调查的结果进行双标准化——既进行了年龄结构的标准化,也进行了孩次结构的标准化,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农业人口虽然不同队列有所不同,总体来说有80%左右的人是一直想要二孩的,至于能不能落实到行为是另外的事情;非农业人口大概是40%-60%的人有生二孩的意愿。4、我国的人口数量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我的判断是,放开之后的生育行为会有一个自然的过程,有早的,有着急的,也有晚的和不着急的。所以我认为明年新增人口应该在230万左右可能性比较大。我觉得人口真正堆积的年份应该是2017年,明年新增的出生人口我认为不太可能超过360万。所以总的生育率会增加,但不会那么多。至于总人口数,我认为总人口峰值大概在亿左右,不大可能超过亿。这次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中,高峰在亿左右。基本上是采用了我的上限估计。5、几个关键问题的判断这里需要注意高龄产妇的体质特点导致的问题——她们恨不得提前一个月就住到医院里去,生完之后又恨不得半个月不走,一个人占用的医疗资源是那些正常年龄生育的妇女的好几倍。正常年龄的住院生孩子大概是三到四天,一周都算是很长了。而这些高龄产妇肯定都在八天以上,并且拼命地找最好的医院,这会导致市场需求的大量攀升,也会使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变得非常紧张。另外,如果生育意愿落到实处,完全算数的话,那么大体上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会有所调整,当然,人们会有一些个性化的生育偏好。最后讲几个关键问题的判断,首先是关于出生意愿的不同调查。我经常批评国家卫计委的调查,他们的调查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生育意愿的问题答案——“说不清”。我发现如果把农村回答“说不清”的归为“不想生”,城市回答“说不清”的归为“想生”,结果就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样。这个不是巧合,而是有规律的,因为要规定统一的调查口径。由此得出结论:针对各种数据来源,我们往往只要数据不要算法,这样的话数据会帮助分析很多事情,即便它是有偏差的,也比你拍脑袋要强很多。你构建的历史,不如我们每个人现在实实在在的体验,就像任何一个特别好的幻想家写唐朝的故事,都不如直接找一个唐朝人来讲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这个历史的。还有一个是关于40岁以上妇女能生育的人数的争论,我的判断就是每年不超过1%。出生漏报我们也做了一些估计,如果说真的像国家统计局调查的数据那么低,中国早就该调整生育计划了,如果像国家卫计委调查的那么高,调整政策也不会有多少人生,因为都生过了,这就是逻辑上的一个推演。四、结语我想大家都能够见证未来五年内到底会有多少人。单独二孩的时候,我们也经受了巨大的挑战,至少阶段性的实际情况基本上吻合了当时的估计。当然我非常庆幸的是,我们这个研究直接或间接的报告完成后,给大家吃了一个定心丸。如果出生的人比预期的多一点,我也好交代,因为非要一下子全面一起放开,的确会多一点。但我宁愿多一点,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来生。我们政策的目标不是不让生,而是让能生的都生,因为“中国多那么几个人天塌不下来”。我跟我们院的同志争论的时候,个别非常激进的人认为要坚持计划生育三百年不动,天天喊人多。我直接反驳说,你嫌多,你为什么不先走?他立马不吭声了。●●●杨菊华——普二政策的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杨菊华现在有一种声音,觉得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负面效果大于正面效果,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中国的生育政策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在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稳定低生育水平,特别是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年轻的男孩一个个都很帅,女孩都很靓,我认为这和过去多年提倡的“优生优育”政策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生育政策是非常严苛的,它在我国人口结构方面,比如说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上,埋下了隐患。这也是政策需要调整的很重要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普二新政有很多目的。包括要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地发展;要履行政府35年前所说的,生育政策只是“一代人”的政策的承诺,尽管这“一代人”长了一点;要提升我国家庭的发展能力;要回应人民群众普遍的想要生育一个以上孩子的意愿的关切。从政策的层面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改革,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普二新政出台后,不仅引起了国内极大的讨论,国际上也进行了关注:奥地利有媒体认为全球的婴儿食品会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法国达能食品公司的股市立刻上升了4个点;港股中生产儿童产品的公司股价暴涨;而生产避孕套的日本公司股价暴跌。所以对于普二新政,大家都有很多的预期,其有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引起了广泛报道和巨大争论。我将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宏观角度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层面谈一谈我的看法。一、 普二政策的宏观影响1、 对人口的影响首先我们来看人口方面。我的基本的看法是,即使推行了普二新政,中国的实际生育水平也不会有太明显和太大的提升。我按生育行为将国人分成了六大类:第一类是想生,且交得起罚款的人——他们已经生育了二孩,且更多的是多孩,比如张艺谋;第二类,是能争取到二孩指标的人,这些人已经生了二孩,放开后也不会再生了;第三类人是交不起罚款,而且也不打算交罚款的,他们也生了二孩;第四类,是因为生养成本太高而不打算要二孩的,那么哪怕现在放开了政策,他们因为成本也不会生育二孩;第五类是因为其他的原因不想生的;最后一种是想生,但拿不到指标,因此不敢生的。前五类人,如果他想生,大部分已经生了,所以他没有很强的生育意愿。最后一类人是谁呢?主要是吃“财政饭”的人。这一部分人,我在2009年算过一次,大概在育龄妇女(15至45岁年龄段的妇女)中占6%到9%左右。另外一部分是比较老实的,不敢违反政策的老百姓。还有一部分是严格实施一孩政策省市的农村人口,比如江苏和四川两省。所以这样看来,普二以后,人口也不一定会有很大的反弹。第二,普二政策对缓解老龄化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它能够提高生育水平,但是新出生的孩子只是缓解了金字塔底部的那一块,但金字塔顶端的在变老的人群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如说我,十年以后我就进入老龄阶段了,而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总量是非常巨大的。这是一个顶部老龄化的问题,不会因为多了新出生的人口降低。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普二对缓解老龄化也是有限的。人口方面的第三点,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性别结构问题。出生性别比正常状态是大概100个女孩子,对应105到107个男孩子,这个是不论种族和民族的,岁月自然进化的结果。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从90年就明显失衡,而且在过去的数年中持续失衡。性别比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性别偏好、生育政策和社会发展。性别偏好就不用说了;生育政策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积压,因为如果生育行为没有任何外界干预,基本上是平衡的,但是因为有了生育积压,使性别比自身的调节功能大大压缩,另外一个叫性别长视,或者叫性别短视。比如农村地区实施的一孩半政策的条件是,只有第一胎是女儿的家庭,才可以生第二个孩子,这就影响了性别比;经济社会发展可以降低出生性别比,也可能会提高出生性别比。例如,温州和广东的出生性别比是非常高的,许多人就是需要一个儿子继承家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2、对经济的影响我想重点谈谈普二政策对商品市场的推升作用。总体来看,普二政策不管对人口总量还是对劳动力市场,短期内都不会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却会更大地影响商品需求和商品市场。因为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多了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的问题,而是一个一加一大于二的模式。例如,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商品以及托儿所、幼儿园、早期教育等等,这些需求都会大量增加。这样会极大地推升对婴幼儿服务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需求,还会促使一些新的职业的产生。另外,家政服务的市场需求也会更大。中国代际之间的互惠是非常明显的,年轻一代生了孩子,年长一代会要提供大量的支持,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家务劳动方面。但是很多女性生二孩的时候,父母亲年岁很可能已经大了,那么对外来社会化的服务就有更大的需求了。这个在普二政策推行之前就已经有显现了——很多地方的家政服务非常昂贵。此外,普二政策对地产市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我们过去很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结构,都是70-90平米左右的一家三口的两居户型的设计。如果是需要三居室的一家四口呢?所以,一方面会对住房的面积有更大需求,另一方面对住房的结构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另外,第二胎的孕妇保险市场也会呈现出较大的需求。3、对社会的影响最后,我想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看普二政策在宏观层面的影响。首先,它会对人力资本有一定的推升作用。前面提过,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贯彻得最好的是吃“财政饭”的人群,比如国家公务员和大学老师。新加坡的生育政策就是鼓励高学历的女性多生孩子,他们认为这对国家的人力资本积淀是有好处的。在普二新政后,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进行生育,他们更有经济资本把孩子培养得更好一些。第二,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我们把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称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在我国的总量是比较大的。不过我想首先澄清一点:不是所有的失独家庭都是由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有些年纪较大的失独家庭是没有受到政策影响的。但是如果失独家庭和政策交叠的时候,政策无疑要承担这样的后果。所以普二后,会降低失独家庭的风险。同时,也就降低了社会的风险。另外,普二政策也会使曾经引起众多社会矛盾的社会抚养费的征收问题得到解决。刚刚提到的都是正面的效果,我们再来看一看普二政策给未来的公共资源,特别是优质的公共资源,带来的巨大的挑战。首先是医疗卫生资源,妇幼保健方面首当其冲,成为了一个很大问题。第二,是大龄产妇的生育风险。大龄产妇各方面的风险比较大,占用床位的时间比较长,也会影响到周转以及对公共资源的需求。另外,在教育资源方面,比如托儿所、幼儿园等也很明显会受到挑战。二、普二政策对家庭的影响二孩以后,更多的家庭有了更大的决策空间,更有可能满足自己两个孩子的生育意愿,实现家庭计划。所以,我们认为普二可以改善家庭结构,提升家庭发展能力。《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亿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和子女三口之家是最主要的家庭形式,即“421”的家庭结构类型。当一个家庭有了两个孩子以后,对于家庭的结构调整和降低失独的风险都会有比较大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的家庭规模是小型化的家庭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普二后会带来很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知道当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空巢家庭的时间大大提前,比例大大上升。一方面,家庭的养老功能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离家后,父母亲会比较孤独。普二会使我们能更好地享受天伦之乐。另外,普二政策避免了超生处罚,降低了生育成本,促进了家庭的发展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我国传统的亲属文化非常丰富,可是在独生子女的背景下,亲属文化的体系被极大地削弱了。普二以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重拾这种家庭关系,能够更好地体验到相对复杂,但也更温暖的家庭人际关系。普二不仅仅是多了一个孩子,更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除了众多好处外,它也会加大养育的成本,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西方家庭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资源稀释理论。因为家庭的资源是有限的,孩子越多,每个孩子得到的资源就越少。所以普二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养育模式,我觉得这个改变是好的。另外,放开二孩后,很多家庭就会面临是生还是不生、什么时候生、生儿子还是生女儿的问题,这有可能会引起夫妻之间和代际之间的矛盾冲突。三、普二对个体的影响最后,我想从个体层面来谈一谈我的看法。很多女性表示,普二政策会使得女性的入职门槛变得更高;职业前景变得更不稳定。这也是调查显示很多女性都在犹豫是否生二胎的原因。有研究表示,多生一个孩子,女性的收入会降低7%。当然,对孩子来说,有人分担后压力会小一些,对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会有帮助。四、总结综上,普二新政在宏观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都会有影响,其对宏观层面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需求方面,且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更大。最后,我想呼吁建立一种家庭友好型的政策,因为其实有很多人是想生二孩,但却不敢的。我们要有一种家庭友好的政策,让他们不仅仅想生,而且敢生,并且最终会把孩子生下来。当然,这意味着很多政策和服务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其实现在二孩政策实行后,对国家家庭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的,因为选择二孩的家庭还是比较少。

二孩政策论文的参考文献

我觉得全面二和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在放开二胎政策以后,出生率并没有预估计的那么多,所以说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是很小的。随着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出生率又非常的低,这已经是一个研究的问题了,就应该出台一些更优惠的政策,鼓励多生。

在整个动物世界,独苗都是存在的,但往往是个别随机现象。无论是猫狗、鸡鸭、鱼鳖、虾虫,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个体都是有兄弟姐妹的,人类也不例外。唯独中国的80、90后的这一代人,他们成规模的没有兄弟姐妹,成为了这个星球上的全新“物种”。

一、“种群”形成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到底给中国带来了多少独生子女?

这个问题就和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有本科学历一样,国家统计局悄悄地给过我们答案。

2005年,中国进行了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这次调查公布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数据:全国分年龄(0-30岁)独生子女数。这个数据在之后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都没有再公布。

表中的人数数据是按照的比例抽样得到的,因此并不是全部人口中的独生子女的数量,但我们可以按比例放大得到独生子女的绝对数量。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同次调查中的全国分年龄人口统计,得到0-30岁中各个年龄独生人口的比例,如图1所示。

图1. 2005年全国0-30岁独生子女比例及规模(根据翟振武等,2014发表的文章,重新寻找数据源制作)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粗略算出, 2005年0-30岁独生子女的数量为亿。 这部分人活到2018年,也就是13-43岁。

198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有了正式的专门机构负责计划生育工作,而这也是80后出生的第一年(注:80年出生的不算80后)。同样根据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算出,1981年到2000年(80后和90后), 20年间,独生子女的总人口数为亿, 这1亿人,到今天也恰好到了要考虑结婚生子(生殖)的年龄了。

80后和90后的总体人口大约为亿,独生子女的比例为。如果单独考虑90后,则比例高达。 当然,这个比例是有所高估的。因为数据是05年的截面数据,生育了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可能会在05年之后再次生育,但由于没有相关数据支持,在此不作讨论。不过,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政策都是在2014年之后才出台的,因此80后、90后独生子女的数量约1亿人,比例在20%左右,这一结论是比较可信的。

在整个动物世界,独苗都是存在的,但往往是个别随机现象。无论是猫狗、鸡鸭、鱼鳖、虾虫,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个体都是有兄弟姐妹的,人类也不例外。唯独中国的80,90后的这一代人,他们成规模的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成为了这个星球上的全新“物种”。

二、“生殖隔离”

或者的比例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但事实上却是一个足以形成“孤立种群”的比例。

就如同前两天对拼多多的讨论一样, 拥有本科学历的所谓“新中产”阶级,已经和他们口中的“底层”、“无法想象有多穷”的人,完全割裂开来。 他们的信息获取几乎完全依赖智能手机,自动屏蔽了已经在央视刷屏3年的拼多多广告,直到他们关注的公众号报道了“拼多多”上市的信息,他们才意识到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而在之后的讨论中,他们仍然沉浸在“回声室”中,高高在上的评论着底层的人们。他们的惊讶并不是装的,而是他们真的不知道月薪5000以下的人要怎么生活。

以往对于独生子女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成长环境、性格等方面。 但从“物种形成”的角度考虑,独生子女这一“物种”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则是他们的婚姻倾向。

这并不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体面的问题,但却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通常这种问题是由严肃的学者来回答的。北京大学的郭志刚教授和南京大学的许琪助理研究员,2014年在《中国人口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独生子女婚姻匹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论很直观:

独生子女更可能和独生子女结婚,并且非独生子女也更可能和非独生子女结婚。

研究指出, 每100个独生子中有个人和独生女结婚,而每100个非独生子中,只有个人能娶到一个独生女;每100个独生女中,有40个人和独生子结婚,而每100个非独生女中,只有9个人能嫁给独生子。

这种显著的差异表明隔离的“种群”正在形成。

一方面,独生子女属性和城乡户籍、出生地、年龄和教育程度有关,而这些都是已经被反复证明的影响婚姻匹配的因素。 但在作者控制了这些因素之后,仍然通过回归模型得到“独生子女显著的更愿意选择独生子女”结婚的结论,这就说明,独生子女这一属性本身,已经成为了某种择偶标准。 如图2所示,模型五在控制了户籍、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后,“妻子是否是独生子女”依然显著影响丈夫的独生子女属性。

图2. 对丈夫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回归分析

从统计意义上看,婚姻是经济问题。

经济,无外乎两方面,存量和流量。在婚姻选择中,经济存量通常指的是原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即婚姻对象的父母能够给予新家庭的支持。这其实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说清楚: 如果你有两个潜在的结婚对象,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但是一个人是独生子女,另一个不是,你会选择哪个?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可能又要讨论一些不体面的事情了。

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争夺家产的事件爆发在40后、50后的身上: 他们往往生育多个子女,也因为房地产开发、土地征迁等因素积累了不少财富。 而到了耄耋之年,他们的60后、70后子女,却为了财产“反目成仇”,小儿子骂大姐,嫂子打妹夫的事情集中爆发,全国各大卫视均有新鲜素材。

60后、70后没有选择的权力,但目睹了家里这一切荒唐的80后、90后,他们却还没结婚。他们的选择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对于流量而言, 从统计的角度上看,独生子女的收入也往往是大于非独生子女的。 社科院的田丰博士和刘雨龙博士,2014年在《人口与经济》发表了《高等教育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的影响分析》。文章利用第三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发现:

独生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是非独生子女的倍,即使是控制了年龄、性别、父母教育年限、户籍等因素后,独生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依然是非独生子女的倍。

而收入方面,独生子女的收入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显著效应是通过“高等教育”而间接影响的,即在模型中加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一变量后,独生子女的收入和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差异。不过,统计上的中介效应在实际生活中是没什么意义的,差异显著的存在,人们并不在意路径是什么。

在我为数众多的给别人推荐对象的经历中,是否是独生子女也成为了继身高、外貌、教育工作背景、家庭背景后的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基因”延续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全面二孩”是指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8年8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员文章《生孩子是家事也是国事》以鼓励人们响应全面二孩政策,积极生育,以缓解人口红利消失和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然而,因为政策而下降的生育意愿已经很难提高。

中央财经大学的侯佳伟博士和其合作者,201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合227项调查的元分析,全面考察了从1980年到2011年,中国人的生育意愿。文章结果并不乐观。

1980-1989年, 被调查者的理想子女数(理想子女数是指用经济、伦理、习俗等作为权衡标准,使家庭或夫妻认为可接收的最佳的子女数量)均值为人;到了1990-1999年,该指标下降到人;而到了2000-2011年,该指标又下降到人。

2016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范围包括北京、辽宁等10省(区、市)的0到15岁儿童的父母。 调查结果显示,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为,不想生育二孩的比例为,即一半以上的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有很多人认为,独生子女夫妇可能会因为自己童年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而更愿意多生育孩子。但从已有的文献来看,这一猜测是不成立的。

从城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多项调查中可以看到: 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与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差别;城市独生子 女并非都认为有两个孩子最理想,认为理想子女数为一个的比例接近一半或更高;独生子女青年的实际生育数量和生育计划低于生育意愿。 (风笑天,2004,2010;马小红、侯亚非,2008;宋健、陈芳,2010;等)。

甚至有研究发现, 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要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尹勤等(2006)在常州进行的调查发现,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为个,非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为个。

而实际生育率往往比调查中的理想子女数、生育意愿还要低很多。

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数据, 2017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口出生率也从降为。而在30年前的1987年,这一数据为2500万。

不愿多生孩子,甚至不愿生孩子,如同基因一般在这一代的青年人群众扩散。“基因”的密码里不仅仅写着“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更多的则是学区房、月嫂费、课外班、赞助费、出国游学、清华附小课外活动论文......

生物学将物种定义为无法和其他生物交配产生具生殖力后代的族群,因此物种的形成就是生物之间形成生殖隔离的演化过程。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独生子女这一“物种”已经形成,并将延续他们的“基因”。

注释:

1. 因为没有公元0年。公元0年,实际上是公元前1年,自然不能算00后,因此,80年出生的不算80后,应当算70后。

参考文献:

Coyne, J. A. & Orr, H. A. (2004). Speciation. Sunderlands, Massachusetts: Sinauer Associates, Inc. ISBN 0-87893-089-2.

郭志刚, & 许琪. (2014). 独生属性与婚姻匹配研究——对 “随机婚配” 假定的检验. 中国人口科学, 6, 004.

田丰, & 刘雨龙. (2014). 高等教育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的影响分析. 人口与经济, (5), 51-61.

翟振武, 张现苓, & 靳永爱. (2014). 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 人口研究, 2(1).

全国妇联. (2016). 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侯佳伟, 黄四林, 辛自强, 孙铃, 张红川, & 窦东徽. (2014). 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 1980—2011. 中国社会科学, 4, 80-99.

风笑天. (2004). 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 现状与比较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 (4), 175-181.

风笑天. (2010). 生育二胎:“双独夫妇” 的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 社会科学, 2010(5), 58-66.

马小红, & 侯亚非. (2008). 北京市独生子女及 “双独” 家庭生育意愿及变化. 人口与经济, (1), 15-18.

宋健, & 陈芳. (2010). 城市青年生育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及其影响因素―来自 4 个城市的调查. 中国人口科学, 2010(5), 103-110.

风笑天. (2009).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 我们目前知道多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8(6), 57-62.

尹勤, 温勇, 宗占红, 帅友良, & 徐培. (2006). 常州市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2(2), 40-43.

欢迎关注五道口老实人报

分享让更多老实人关注,这也是我们创作的动力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生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纪明莉.寓教于乐--提高幼儿园学前教育活动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58-159.

[2]穆彦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9(10):188.

[3]刘雨燕.基于音乐审美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探究[J/OL].黄河之声,2019(18):89-90[2019-10-22].

[4]黄亚.简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基础教学改革[J/OL].黄河之声,2019(18):130[2019-10-22].

[5]路树萍.基于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222-223.

[6]史妙芬.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路径的实践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133-134.

[7]刘昶智,韩骞赓."全面二胎"政策下甘肃省学前教育发展预测[J/OL].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10):120-122[2019-10-22].

[8]田媚娜.技能大赛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230.

[9]陈静.学前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17):191.

[10]贾芸.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J/OL].黄河之声,2019(16):98[2019-10-22].

[11]王阳娟.学前教育专业乐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OL].黄河之声,2019(17):82[2019-10-22].

[12]陶冶.学前教育中的音乐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28):163.

[13]祝晓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表演规范动作的探究[J].当代音乐,2019(10):138-139.

[14]许配.发展性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27-28.

[15]王金花.学前教育中童话故事的作用及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32.

[16]李冕.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现状分析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218.

[17]李天顺.亲历学前教育的一次跨越式发展[J].基础教育课程,2019(19):14-19.

[18]杨眉.中国和德国学前教育制度比较[J].现代交际,2019(18):150+149.

[19]贾福梅.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9(18):157-158.

[20]鲍继艳.学前教育专业装饰画基础课程设计探讨[J].现代交际,2019(18):215-216.

[21]谈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9,39(18):115-116.

[22]刘莉梅.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的创新思考[J].北方音乐,2019,39(18):141-142.

[23]林梓.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及改进建议[J].北方音乐,2019,39(18):179-180.

[24]祁瑞.基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对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18):217+221.

[25]阮思蓉.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思路创新[J].北方音乐,2019,39(18):194+197.

[26]王冬霞.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多维内涵构建的思考[J].艺术评鉴,2019(18):117-118.

[27]张丽娟.体育游戏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09):83.

[28]陈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课程教学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05):46-48.

[29]周新悦.试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9(27):210.

[30]孟庆莲.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视唱能力浅见[J].青海教育,2019(09):39.

[31].青海省学前教育阶段推广普通话工作方案[J].青海教育,2019(09):16-17.

[32]王瑞婷.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222.

[33]郑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54-55.

[34]刘颖,刘先强.学前教育专业融合教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的行动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09):57-69.

[35]莫睿.领悟社会支持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焦虑状况的影响--以贵阳市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145.

[36]王丽.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演唱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9(05):139-140.

[37]贾少慧.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8-9.

[38]张承宇.试论多彩光谱方案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业评价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9):97-99.

[39]叶明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审美教育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7):233-234.

[40]邓广峰.基于"课岗证融合"背景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文化学科教学实践研究[J].北极光,2019(09):170-171.

[41]张珊珊.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改革的反思探索[J].北极光,2019(09):141-142.

[42]刘静.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创造性应用研究[J].北极光,2019(09):132-133.

[43]朱廷美.基于Moodle平台的学前教育手工课程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探讨[J].科技风,2019(27):29-31.

[44]王旭,刘霖芳.情感心理学与学前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05):125-131+144.

[45]周师虹.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中的互动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41-142.

[46]刘洋.传统陶瓷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157-158.

[47]张现睿.浅析现代化幼儿学前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152-153.

[48]肖鑫鑫.信息化时代背景下APP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创新与应用探析[J].微型电脑应用,2019,35(09):132-135+139.

[49]宁灵芝.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9):159-160.

[50]叶晓红,邱心雨.学前教育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9):93-98.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美]戴维·A·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等著.刘占兰等译.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美]戴维·A·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等著.刘占兰等译.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朱宗顺主编.学前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12]王微丽主编.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13]袁爱玲何秀英著.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蔡春美洪福财等著.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5]刘占兰编.有趣的幼儿科学小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6]王攀峰著.行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7]胡惠闵郭良菁编著.幼儿园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8]霍力岩、孙冬梅等著.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研究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3

[19]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0][美]著.李雅静等译.幼儿数学与科学教育(第4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尼古拉斯凯奇等著,张军红等译.孩子的一百种语言.[M].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2][美]贾珀尔等主编.黄瑾等译.学前教育课程(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11

[23]秦元东、陈芳等著.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4]董旭花、韩冰川等著.小区域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5]秦元东、王春燕.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6]何艳萍,主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7]董旭花,主编.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8]陈帼眉,刘焱主编.学期教育新论.[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9]王海英著,学前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0]刘晓东、卢乐珍等著,学前教育学(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1]蔡迎旗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2]董旭花、刘霞等编著,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3]杨娟.大班幼儿戏剧工坊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4]王和琴.幼儿园个性化美术活动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5]欧晓燕.幼儿园性教育实施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6]黄海燕.少数民族服饰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7]刘彤.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语运用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8]史孚.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指导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9]李槐青.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0]朱金玲.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教师指导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 索引序列
  • 单独二孩政策的论文范文
  • 单独二孩论文题目
  • 有关全面二孩政策的论文范文
  • 关于二孩政策的论文文献
  • 二孩政策论文的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