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老挝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老挝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老挝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你去打哈炮就晓得了

浅述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摘要: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由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式的约束,在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情境法”和“问题法”研究性教学方法,相信对高中数学有借鉴作用。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情境法 问题法200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的通知以来,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几年来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进展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广大一线教师应该如何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呢?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一、研究性学习基本涵义所谓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题研究。它要求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得出结论,均由学生来做,因而具有自主创新性;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二、 研究性学习中存在问题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只浮于表面,对于新教材中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检验与论证的过程,而是采用了变相灌输的方式促使学生记住结论而已。其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目前仍是有待解决的课题。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类型,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成为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才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才能比较容易实现。不过,这并不是说只有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才进行研究性学习,也不意味着传统的高中数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恰恰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而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上的很高境界。三、研究性学习方法目前,二期课改已在我校高中阶段全面推开,这对所有教师都是一个新的考验。研究性学习的使用不仅符合课改的要求,而且也是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课堂氛围沉闷等问题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应于当前课改的两种研究性学习方法。方法一:情境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所述问题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设a、b为常数,且a≠0,b≠0,研究函数f (x)=ax+b/x的奇偶性和单调性。本题并没有涉及更深的数学知识,而是学生熟知的两种函数——正比例函数f(x)=kx(k≠0)与反比例函数f(x)=k/x(k≠0)的和,这题的特点是学生利用近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合作和教师的适当指导,都能很快得到解决,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方法二:问题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教师向学生布置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建筑高度的测量研究。如测量嘉定法华塔高度的方案,先选定一点A,在A点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再向前取一点B,在D点测得塔顶的仰角旦为45°,用皮尺测得A、B两点间的距离为a,见下图。设BD=x,在Rt△ACD中,∵a =30°, 。在Rt△BCD中,∵日=45°,于是 ,解得 。∴嘉定法华塔高度 。一方面使学生学习的数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思维,使得教学活动更有效地进行。CB AD图1:问题法求解塔高四、结束语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改革的新事物还有很多值得重视与探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既打好基础,满足眼前利益,又要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现在还存在诸多困难。但是笔者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应注入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活水是不容置疑的,广大的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广泛交流经验,使我国的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更进一个台阶。参考文献:1. 范宝忠,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 第4期。2. 陆开扬,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分层指导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6年10月。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中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始终伴随着对话、课文、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展开。而在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写作要能反映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高考说明也要求学生能根据所给提示写出100个单词左右的英语短文,要求内容连贯、文理通顺、无严重语法或结构错误。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1.写作基础较差。学生感觉英语写作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词汇贫乏,遣词造句能力差,写不出好的句子。写出的句子错误也比比皆是,如:单词拼写错误,词汇辨识不清,搭配不当,画蛇添足;英语应用文格式不清楚,有的考生不能正确地运用书信或日记格式,生硬照搬中文书信格式,犯下低级错误;语序词序位置颠倒,多个修饰语修饰一个中心词时,词序混乱,没有弄清真正主语,不明白英语基本句法;动词时态错误是学生书面表达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也是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最差的显著标志之一。

2.写作内容空泛。如:学生对作文内容感到无话可说的占68%,大部分作文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句子不完整,令意思表达不清;内容单一,甚至表达错误;单词平淡,苍白无力;母语痕迹相当明显,很多考生不注重平时的积累,写出的句子明显是汉语式的英语。

3.写作技巧生疏。如:学生在写作前不审题不构思的占64%,他们常常想一句写一句,东拼西凑,语无伦次;忽视前后句子的衔接,审题不清,段落不分;写完文章后进行修改的不足10%,再加上不懂如何修改,导致明显或低级错误较多;句子与句子之间缺少衔接,造成意思过渡不平稳。

4.从生理和心理方面看。高中学生已相对成熟,而他们所能用的英语语言在英语的书面表达上就是想说的话很多,意思也很好,使用的语言形式却词不达意,错误百出;学生对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持害怕态度的占75%,喜欢的只占10%,畏难情绪和信心不足;学生感到写作费时多,见效慢,影响了写作有效训练的动力。

二、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从初中开始,学生对翻译和写作在心理方面就存在恐惧心理。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信心不足和畏难情绪,培养写作兴趣是很关键的。一方面,要使其明白英文写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短文写作形式多样。写作课后张贴学生优秀论文,在称赞和肯定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作。这样,写作训练就可事半功倍。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得习惯。书面表达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高一抓起才会有效。因此,除平时大量词、句、段训练外,还应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语感和笔头写作能力。

(1)背诵阅读课文中的主旨段落和较多短语、句型的段落。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记忆重要短语、句型,积累话题写作内容和培养语感。

(2)积累短语词汇。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教师可把新教材每个模块的重要短语和句型打印成册,要求学生抄写和背诵,长期积累来提高词汇量。

(3)收集英语写作各种题型的格式和篇章结构,收集常用的开头和结尾的优美句型,背诵佳句佳作。

(4)专项写作训练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系列写作练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作技能,并在课外加以运用实践。(5)坚持一句多译练习。在词汇教学中,坚持用英语解释新单词,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积累,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坚持一种意思多种表达方式的练习。

(6)限时训练,集中精力,一气呵成。在限定时间内,一般20分钟,完成写作、修改、定稿和誊写任务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平时就要注重限时训练,养成良好习惯,时刻提醒学生要善于避生就熟,“曲线”表达,但切忌中文式英语,要用英语思维。

三、精心组织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技能的'教学

在平时阅卷工作中我们发现,阅卷老师喜欢的文章一般都是字体工整、卷面整洁、紧扣主题、条理清晰、语言地道、过渡自然、长度适中、一气呵成,而讨厌的文章一般是层次不清、段落不分、语句不通、杂乱无章、书写潦草、卷面不清。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写作基本技能有: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章,组织语言,遣词造句,修改文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使用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以下是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使用的“五步作文法”模式。

第一步:审题构思,明确体裁和格式。

在平时写作训练中,让学生明确常见的几种文体和格式。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分类,按题材归纳,详细介绍并具体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及格式。

第二步,抓住要点,一一对应。

要点齐全是得高分的关键,要点遗漏则要扣分。一般5-8个要点加上一些次要点构成一篇文章,所以可用列提纲形式或Keywords列出,以免遗漏。

第三步,遣词造句,多用句式。

从近几年高考英语范文来看,一般都以8-10个句子组成一篇文章,因此,多运用一些短语词汇和英语常见句式是写出优秀句子的关键。在中学阶段,应首先对简单句五种基本句型以及Therebe句型等进行强化训练,然后对并列句、复合句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句子结构基本知识,从而从根本上为迅速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短语词汇的运用也能提高写作的档次。因此,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短语及例句,注意一意多译。

第四步,选用连词,连句成文。

写作不仅是句子的堆积,要注意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文章上下衔接自然、紧凑,用好连接词是关键。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能按照合理的顺序或按一定的写作线索选用恰当的连接词,将句子连珠成串,使各句连成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语义连贯的短文。

第五步,检查修改,誊写工整。

写完文章后,应认真阅读,检查文章中的拼写和标点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等;检查词数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内容要点是否齐全,删繁就简,使表达更加精炼,措词更加恰当,减少低级错误;定稿后认真誊写,保证书写规范,正确美观,并保持卷面整洁。

总之,随着新课标和近几年高考评分标准的提高,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若教师注意平时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语言习惯,加强写作技巧指导,并配以行之有效的课堂训练模式,肯定能使学生厚积薄发,写出行文通顺、流畅有文采的佳篇妙作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性教学 渗透

论文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如思维、逻辑、心理等科学品质以及提升学生高尚的人文品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体现和突出人文性,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设置、课程目标,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文关怀。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并不尽然,不乏应试教育和工具功利的痕迹在内,因而需要从多个层面加强和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素养。

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协调,如果说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车轮,那么人文精神则是引领社会发展的航标。然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科学精神的过分强调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滑落甚至缺失。如何传承、弘扬、重建人文精神,成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高中阶段作为个体独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更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开展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是承载人文精神最为厚重的语文学科。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度放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但受分数制度的制约,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度放大,文本被教师肢解开来,按照字、词、句、段落、语法、修辞、逻辑来分析,音乐美、情境美、精神美被剥离,语文教学出现了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局面,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沦为考试机器。

(二)人文教育出现泛化倾向。工具性和人文性同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然而在某些语文课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出现了矫枉过正、人文教育泛化的倾向。语文的工具性被弱化,文本自身的意象美、情感体验、韵律节奏被忽略,人文主题被过度放大,语文课上成了人文课。

(三)人文教育被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向学生强制性地灌输某些道德理念和政治理念,脱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成了政治思想的图解甚至传声筒,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课。

(四)人文教育脱离文本实际。语文教学过于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而忽略了文本的形象性、情感性、内在韵律、审美境界、作家人格操守以及学生的个人体验。脱离了语言和文本的语文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如对诗歌回环往复美的音韵美的忽略;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忽略等。

二、高中语文人文性渗透的教学措施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鉴于此,《课程标准》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力求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兴趣,在总目标中多处体现对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的重视,提出“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开发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加以引导,既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语文的人文性是以汉语中的思想文化为起源的,因此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性,“让学生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体验汉语汉字表达出来的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把学生作为有情感、有理智、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使语文学习真正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过程,进而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语文的文化价值。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人类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课程内容介绍一些对文化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例子,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三)关注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品味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对于博大精深的文化,做到透彻理解,深刻领悟,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通过介绍背景、联系现实、交流体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反复品味。学生在反复品味的过程中,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提升文化品味,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四)建构完善的人文评价制度性

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学中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全都不重要。这种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也成了评价学生学业的主要依据。在分数这个终极目标下,学生学会了患得患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教师学会了拼命研究命题部门的“考纲”,学会了提前训练应试技巧,失去了教学的个性与激情。新评价机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学生、教师的多元发展,为人文性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结语

所谓“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呼唤人文主义精神走进语文课堂。作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人文主义精神与教学的结合,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农尚仁.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2]付清莲.论高中语文教学之人文精神构建.理论经纬,2009,(9)

[3]李山林.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人文教育的实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问题思考论文

一、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问题的思考

(一)高中语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古板,就会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下降。教师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不足之处,再对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创新,这属于不断更新的过程。像现在我们玩的手机一样,手机中下载的软件也是需要不断更新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玩这款软件,如果一直停滞不前,就会面临淘汰的危机。教学方法也是一样,能够得到学生青睐接受的好方法,教师的教学质量才会提高,进而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二)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有历史、哲学、人文、地理等各个领域,包含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蕴藏的情感也是十分丰富的。学习高中语文,会接触到古典文学、历史人物,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产物,从中可以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具魅力。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而不是对文章简单的理解,要对文章结构进行详细分析,理解文章丰富的情感,使学生与文章产生情感的共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三)教学缺少生活情趣,忽视学生的差异。

语文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生活中有许多经历、感受可以运用到语文学习中。但是,高中生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与社会的接触非常少,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对语文的学习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太过于局限。对于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想问题的角度不同,最后导致对文章的理解不同。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同学们对“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这句话进行翻译,学生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有的同学能够正确翻译出来,而有的同学却把意思跌倒了,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如果老师将理解能力强的'同学作为统一标准,把问题简单讲解,一带而过的话。就会造成不理解的同学一直不理解,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二、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制定的解决措施

(一)对教学方法深化创新。

教师以单一古板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课堂氛围会显得乏味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提不起来,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严重的分歧。整堂课下来,教师不仅没有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还会造成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厌恶的心理,出现偏科的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每堂课的表现,研究分析,找出更适合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同时要创新授课形式,提出一些有启迪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例如:对《石钟山记》一文的学习,老师要求学生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苏轼之间的情感紧密的结合起来,分析“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与“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这两句描绘的情景,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苏轼在看到此番情景所流露出的情感。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平台教学。

当今社会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学校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丰富的内容。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声音、图片、动画结合起来,统一的展现给同学们,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动画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三、结束语

在新课标改革制度下,高中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学校要根据本学校的管理理念与开设学科的不同,制定出适合教师教学的新方案。学习高中语文,要不断的开拓思维,多看一些课外书,多读一些报纸、杂志,可以增强阅读能力,增强写作文彩,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学校和教师应该把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作为主要改革目标,处理好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新教学理念,使改革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高中语文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怎么教育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和学。那么要怎么样更好地教学呢?相信大家在这方面都需要做不少的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0个,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题目一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

2.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5.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6.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分析

7.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8.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育才中学教学实践为例

9.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矛盾及解决策略

11.例谈高中语文选修课“诗歌与散文”系列的教学策略

12.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策略

13.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

14.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

15.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16.高中语文教师文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与分析

17.高中语文教学应开拓优质高效的科学发展之路

1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9.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征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20.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

21.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分析

22.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2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探究

25.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

26.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7.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28.美国高中的“选课指导”及语文选修课实施的对策

29.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

3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基于江苏实验区的调查研究

31.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

32.论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3.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34.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应重视四个策略

35.我国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课程文件比较研究

36.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37.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38.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39.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问题研究

40.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

41.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42.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4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六大困惑

44.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视角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45.基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46.新中国成立后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变化的历史研究(1949-2000年)

47.谈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

48.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49.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阅读”课教学实践为例

50.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5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

52.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5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评价方案构想

54.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55.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56.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57.探析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58.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59.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之我见

60.微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6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63.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

64.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65.关于高中语文口语训练教学的一种构想

66.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

67.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

68.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9.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70.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71.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

72.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73.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7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练习评价

75.高中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76.高中语文教育评价概述(上)

77.高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78.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策略

79.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探究

80.浅析当前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和设计改革策略

81.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82.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83.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84.从教材讲授看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与高考脱节现象

85.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措施探讨

86.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87.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估工具与使用策略

88.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89.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90.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

91.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探讨

92.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

93.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

94.阅读之钥:关注文本细读——也谈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

95.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96.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97.高中语文课堂构建中彰显语文魅力的思路探索

98.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

99.论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及思考

100.浅议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题目二

1、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探析

2、中学语文“任务诱导”教学模式研究

3、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4、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中学文学教育

5、语境与中学作文教学

6、高中古诗词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承

7、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

8、改革开放以来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观的变迁

9、多元取向下的迷惘与坚守

10、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比较研究

11、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12、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知识建构摭谈 语文课程的多媒体教学

13、基于体验的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研究

14、感悟式学习是生成和建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5、近二十年语文中考命题发展研究

16、一位农村语文特级教师发展需要及生活经历的叙事研究

17、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研究

18、在新课标指导下培养高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9、对话式阅读教学实践的反思及改进

20、中学作文主体情感趋动的探析

21、职业高中写作课程的反思

22、叙事学与中学小说教学内容的构建初探

23、中学语文教师教育信念的个案研究

24、论李镇西生活化语文教育经验

25、论绿色作文教学

26、新时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祝福》

27、高中作文训练序列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28、新课程评价标准下的作文评语研究

29、英语记叙文图式训练对中学生阅读水平的影响

30、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31、中职语文发展性学习评价的探究

32、优化语文课堂情境改革与实践:课程与教学整合新视点

33、儒家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探考

34、高中生语文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实验研究

35、人教社三套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部分比较研究

36、建构中学文言文教学文献学知识背景初探

37、中学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8、论“个性化阅读”教学

39、新课程与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40、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初探

41、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42、高中小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4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44、中学生课外阅读常规化探索及实践

45、一体两翼: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双向培养

46、关于高中语文“发展性课堂助学”实践活动的研究

47、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48、中学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方式研究

49、广元本土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50、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提高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51、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52、陇南本土文化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53、中职校商贸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5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实施研究

55、试论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

56、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

57、文化变革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58、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体性学习活动设计

59、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

60、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作文评改策略研究

61、高中语文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

62、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63、承德市乡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调查与反思

64、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65、对吕叔湘语言教育思想的再思考

66、苏教版国标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及其教学现状研究

67、高中开放式作文教学研究

68、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改革研究

69、“南通乡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70、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想研究

71、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72、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73、基于案例的语文教师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74、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系统选编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

7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76、中职校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77、高中高效语文作业实验研究

78、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79、唐彪《家塾教学法》阅读思想研究

80、“当代孔子”-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81、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初探

82、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

83、作文合作学习探究

84、写作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85、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86、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87、高中文言文学习策略教学研究

88、职校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探析

89、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

90、论审美理论在高中文学课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91、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92、《千字文》教材模式及教学意识流变研究

93、建国以来中学语文语法意识变革研究

94、《古文观止》语文教学思想研究

95、《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语文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

96、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研究

97、语文教师实践性学识养成研究

98、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99、中等师范学校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100、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泛语文化的原因及其对策

论文题目是论文的名片,可以一眼让人看出这篇论文主要讲述什么内容。所以论文题目切记不能假大空,而要浓缩其精华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思想。

老挝语语法研究论文

老挝话是一种拼音文字的语言,它对发音的要求特别高,只要声音稍微不准一点,别人就听不懂了。1 老挝语如何入门 它的句子结构,又跟中国的语法根本不同,有的话倒过来讲,有些话又顺着读,作为一个初学者,绝对是掌握不了的。况且,它很多词语的发音,中国字又无法准确注音,只能是用比较接近的中文字音来注音。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只要掌握一定的词汇就足够了,不准也无妨,并且借助语言环境,经常讲,反复讲,别人在交谈中会帮你纠正发音的,同时自己听到对方的标准发音,自身也会提高发音的准确性。什么叫语言环境呢?就是你到加油站,只要讲“爱上”,老挝人就会给你加汽油,如果讲“革双”他也一定会给你加柴油。这个“爱上”和“革双”虽然很不准确,但在加油站人家就听得懂。这个加油站,就叫做语言环境。 我推荐: 老挝语专业排名 1 十天学会老挝语 世界任何语言,其语法一般都不重要,老语也一样,只要知道一定量的词语,同样可以进行对话。讲多了,听多了,自然就知道语法了。如果一个初学者,连基本的词句都不懂,拿着书读一句长长的话给老挝人听,对方肯定被搞得莫名其妙。假如你,在这个环境下,用单词,一句一句的讲,效果一定很好。本人认为,初学者用词语跟别人对话,那是最实用了,再加上有语言环境的配合,这样,一定在短期内就可以对话。 由于谈话的深入,你也一定会把自己掌握的词语,按照中国话的习惯自觉的组合起来,这样,不知不觉的,而又轻轻松松地学会了老挝话。譬如,你知道“快”就是[我]的意思,“牙”是[要]、“金靠”是[吃饭],那你在饭店定会这样组合:“快”“牙”“金靠”,那就是[我要吃饭]的意思。又如,你知道“落”便是[车]、“甲蒙”就是[几点]、“务佰”是“开车”的意思,那你也会这样组合:“落”“甲蒙”“务佰”,就是{车几点开出}的意思。这样,你可以根据需要,自己组合语句,跟别人讲话。这样讲,老挝人,人人都听得懂。实际上,中国人日常讲话,也不是按语法标准来讲的;老挝人也一样,只要把词句表达清楚,随便你怎么组合语句,人家都是知道的。如:按照老语的语法标准:“甲蒙”“务佰”“落”才是标准的,可是在实践中,“落”“甲蒙”“务佰”和“务佰”“甲蒙”“落”,不管你怎么组合讲,人家都知道,这是[车几点开出]的意思。 朋友们,只要你认真地把本书中的词汇,按照中文注音读出来,讲出来,灵活应用,不久你就可以跟老挝人聊天了。但是在初期,你必须借助语言环境,进行会话。初学者,根本就没必要学老挝文字,即使你能拼出声音,但又不知道这发音的意思,毫无意义。只有先懂语言,然后再学文字,这样才锦上添花。

导语: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把多种多样的各种教学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标准,将它们归属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3.直观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1、目的要明确

2、现象要明显且容易观察

3、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练习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语言的练习。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二,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6.任务驱动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7.参观教学法

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识。参观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各种植物品种改良技术的工作程序、后代选择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参观教学法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8.现场教学法

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9.自主学习法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

自主学习法主要应用于课程拓展内容的教学,如项目教学未涉及的小作物具体的育种方法和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按照论文的形式并撰写学习小论文,交由老师评价。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写作能力。

教学手段的方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PPT图画片,再加上生动的文学语言,并运用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情景现场,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事内如临其境;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互动性的教学方法,通过互动过程让学生学习记忆,例如上化学课老师找同学一起做实验就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方式。

案列教学法,案例学习就是通过具体案例去理解相关知识,这一点经常运用在法律条文的学习中。

研讨式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学习,类似于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考和理解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经常运用在大学教学中,老师只勾勒出大致轮廓,而具体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学填充。

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常用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教育中,通过给定一定论题,学生下来自行论证,这种方法适用于成人。

教学手段指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现在以多媒体为多。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历史挂图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称为“电化教学”。

教学方法的种类

目前,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 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 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 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

1、教师用授渔的方法而不是授鱼的方法。

教师认真讲授每一堂课、每一章节。老挝文是拼音文字,其词汇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拼读不难,但要记住其多个含义就难了,我们在讲解词义时,都举一反三,把每个词义都讲深讲透并举例用法;在讲授老挝语句子结构特点时,将其与汉语句子结构特点进行比较,最终解决了老挝语各类词汇的用法和句子结构规律。这一方法很重要。我们发现个别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都是因为弄不懂词义,没有掌握句子结构的规律,显得极没有信心,而掌握词义和句子结构规律的学生,学习兴趣大,显得很有信心,学习成绩好。把词义及用法和句子结构规律教给学生就像把钥匙给学生让他们去打开老挝语知识这个大门。

2、加强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训练。

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如何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培养目标的问题,本专业各门课程都要围绕培养目标这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虽然有口语、视听说、阅读和翻译等有侧重训练的课程,但精读课在使学生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也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上述及格方面的训练。我们要求学生课前一定要预习,上课时不看课本而是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课文和回答问题。二年级开始尽量完全用老挝语讲课,到高年级全部用老挝语上课。每一章节都留一定的世界给学生讨论。讨论内容有与该章节词义和语法有关或与思想内容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老挝语进行讨论。老师在讲授词义和语法时,有目的地进行外译中、中译外的训练,而不是等到高年级开翻译课时才进行翻译训练。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都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模仿电台播音员那样朗读老挝语文章,定期进行用老挝文写作比赛,用老挝语讲故事比赛。我们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用老挝语进行交流。基本功训练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将书面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课文过程中采用与学生沟通的互动方式。

教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学生用所学的词汇、语法结合实际造句,鼓励学生大胆对老师的教学提出问题,甚至可以否认。教学中老师虽然处于 主导地位,但在关系上与学生是平等的,课堂上可以争论。这种关系定位使课堂气氛活跃,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要,查找问题的所在,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开辟第二课堂活动。

在我校外语学院教学楼外的相思湖畔开设了外语角。老挝语专业和其他专业学生和在我校学习的老挝留学生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每周定期在那里进行交流。除了外语角活动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我校老挝留学生和老挝籍教师的有利条件,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时间与老挝留学生和老挝籍教师交往,带他们上街买东西或游戏或举行各类活动,练习口语,充当翻译。通过与老挝人的接触、交往,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提高。

5、第三年到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大学留学一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每届学生第三年都到老挝国家大学留学一年,使他们有一年的时间置身在所学语言对象国里。教他们的全是老挝教师,接触的都是老挝人,不仅学到地道的老挝语而且对老挝的社会、风土人情有切身地了解。这一方法很有效,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回来后,能讲一口流利、地道的老挝语。四年级毕业前,一些要老挝语翻译的公司为了考察这个学生能不能用,先让他们跟公司到老挝考察,让他们当公司的翻译。接受考验的学生很有信心,较好的完成了任务,公司就决定录用他们。这些都得益于在国外留学一年。

教学手段现代化

现代化基础

1.社会发展基础

19世纪末以来,世界人口激增带来巨大的入学压力;人类知识总量的激增与老化周期缩短对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涨的民主运动对普及教育的要求等成为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社会因素。

2.科学发展基础

神经生理学家Brodmann认为人的大脑功能分为52个功能区,Sprey裂脑实验研究中发现人的左右脑各有分工(左脑半球主要管理语言、逻辑思维;右脑半球主要管理形态结构、时间与空间)。心理学家Trechler关于感官与学习的关系研究发现,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而获得的知识分别是83%、11%、、、。这表明,各种感官都与知识的获得相关联,教学中应当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特别是视觉、听觉,最好的教学手段是视听结合、兼用形象与声音来呈现教学内容。

3.技术基础

自19世纪末以来,幻灯、电影、电视机、计算机等相继发明,并不断地在教学领域推广使用。这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直接地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基础,正是这些现代科技把教学手段现代化变成了现实。而且,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设备电子化、兼用形声呈现教学信息、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变换“处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适应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它的出现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1)拓展了教育的时空,使传统阶段教育向现代终身教育发展成为可能;(2)引起教育内部的深刻变革,促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冲击传统的教育结构、制度,促使现代教育体系的确立;引起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的变化;把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系统发展成为教师←—→教学机器←—→学生的新型教学系统;发展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改变教科书的概念。(3)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降低了教育成本,增进了教育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学手段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对促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特别是在实践上如何卓有成效地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策略

(一)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整合

从辩证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各有优点与不足。现代化教学手段多长于知识的传授、长于智力发展,而短于品德、情感、审美教育,师生之间缺乏人际交往、情感交往,学生难以从教师那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审美方面的熏陶和感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还存在短于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培养,对眼、耳的过度刺激有害学生的感官。

因此,对待二者不可偏废,应当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协调。所以,应对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出科学的分析,对应当或必须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程内容则做出硬性规定,要求教师必须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在需要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课程内容则要求教师尽可能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发挥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自学、学会自学的作用,而且也使教师能够对学生自学中由教学机器不能够回答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的解答,也可预防学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非常事件、甚至犯罪活动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制定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政策

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由下而上、通过漫长的自然演化使教育完成现代化有所不同,我国教育现代化是与社会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相联系的,如若依靠民众的觉悟、资金的缓慢积累来完成教育现代化则势必延误教育现代化的时机。

因此,必须走由上而下、强化政府行政主导作用的道路。这在珠江三角洲、海南地区已取得了成功。因此,国家应当从宏观政策方面,在政策导向、投资规划、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和项目检查等方面发挥政策性、权威性的指导作用。

(1)建立一个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政策保障体系。比如建立一个由中央与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专家组成的行政机构,便于国家对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实施具有全面的、整体的管理。

(2)制定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管理制度,对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中的资金投放、项目选择、进展情况、岗位编制、质量效益等方面按照制度、准则进行具体管理,使得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能够落到实处。

(3)采用国家资助、社会赞助与学校出资相结合的策略,多方筹资以解决资金问题。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购买、研制、使用提供足够的资金。

(4)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就学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差距较大的国家,这个实情决定了教学手段现代化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达到某一个水平,而只能是根据各个地区的发育水平、教育发展程度而分地区、有差别地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计划。全面启动与差别实施是我国教学手段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决策思维。有所侧重、分阶段地推进又是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个策略。

教师技术培训

教师在是否乐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效果如何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能动作用。

故应当开展对现行教师、师范学校学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培训工作,使教师懂得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准则,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技术。

1.组织理论学习

要求教师进修有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课程,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开展教学演示

组织教师参加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演示,使教师通过使用演示来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技术。

3.组织教学观访

组织教师参观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较为先进的学校,通过观访提高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认识与使用水平。

4.开展科技活动

组织教师参观新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展览会,传递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新情报与信息。

5.开展研制活动

组织教师参加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自制、检修讲习班,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制作水平、维护水平。

加强微观管理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微观管理也是更好地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1.建立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管理制度

学校、地区乃至国家应当对现有的教学硬件、软件进行整理、分类、登记、注册,且层层上报,建立一个大型的关于现有教学硬件与软件的网络信息系统。这样不但便于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情况的掌握,而且也可以避免现有教学媒体的丢失、破坏,而且还有利于对现有教学媒体的科学配置、统一调度与使用,避免重复购置。

2.建立现代化教学手段设备的互借、租赁制度,扩大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的频率、地域范围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中都存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率低下的问题。有的研究者在对我国目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情况调查之后指出,在许多学校中,现代化教学媒体使用频率较低,常常是点缀在公开课上,摆设在实验室中,而很少真正地进入课堂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多地是在总结评比、参观交流、招生公告等场合充当装饰品而已,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审核课程内容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的域限,界定课程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范围

应该承认,现在存在一些教师不愿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事实。因为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涉及到教学设备的布置准备、教学硬件设备的检查与维护、教学软件的选择或制作、使用后的清洁及收藏等方面的工作,比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要“麻烦”得多。因此,图方便的教师往往不愿意自觉地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此,应当建立一个审核组织,在研究现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现行课程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范围做出规定。同时还制定政策,对在教育、教学中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进行奖励。

提高技术水平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软件技术水平直接制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一方面,教学媒体软件的制作技术尚不全面成熟;另一方面教学软件的制作确有相当的技术难度,因为它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理论与技术,而同时精通多方面学科、熟悉制作全过程技术的人员较少。所以,教学软件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在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规划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紧跟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另一方面,加紧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学校中,特别是师范学校中重视现代教学媒体的教育工作,培养出一大批懂得某分科专业知识、懂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术制作。

当前,国内没有正式出版的老挝语教材,但可以选择一些外语的综合教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老挝语入门教程》、《老挝语练习册》、《老挝语口语课程》等。也可以选择一些老挝语语法书,如《老挝语语法指南》,《老挝语基础语法》等。此外,也可以通过阅读老挝文学作品,学习老挝语,如《老挝民间故事集》、《老挝传统文学作品集》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浅析文学阅读的教育作用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浅析文学阅读的教育作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键词:文学阅读 情感 人格

论文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与鉴赏优秀作品,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同时规定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可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现文学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即谈谈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文学教育是以文学的各种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丰富的价值内涵,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灵结构、塑造完美人性,鼓舞人们创新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

人除了追求物质价值的活动外,也有追求精神价值的活动,而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精神价值的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与鉴赏优秀作品,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同时规定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可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现文学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谈谈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一.对情感的教育

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最能丰富人的情感世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原因有二:一是作者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为基础再现美,创造美,以美来吸引人,感染人。无论是春华秋实、夏雨冬雪,还是晓风残月、惊雷狂飙;无论是飘风流莺、江南水乡,还是悬崖峭壁、边塞长城……凡是人类足迹所到之处,无不可以跃入文学的视野当中。正是将此为素材,作者以其特有的审美能力,为我们展开一个属于人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也仅仅只是为人才存在,这里面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二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都是经过作者情感的浸润,过滤和提炼,它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有情感导向的作用,使他们爱所当爱,憎所当憎,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操。

文学阅读的独特意蕴就在于它不是指向表面的文字,而是指向生命的深层情感,以文字为中介达到对生命的注解,达到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阅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作品来激发、唤醒和强化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深藏不露的情感。如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会感受到“天寒暮岁,风凄木落”,伴随着人对生计艰难的感慨和辛苦挣扎的哀痛。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枯藤老树昏鸦所交织的场景印刻着人的羁旅愁思。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微风轻拂,春酣日照的光景里,让人感受到喜悦愉快的氛围……阅读文学作品,还能使读者心灵中平添一份信心与力量,使他“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朱墨处而为其所染”,且会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如屈原的“上下而求索”、“虽九死犹未悔”的追求精神,就成为有志者的座右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人们当成节操自励的格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柯察金,人们以其为榜样,克服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通过纷繁的生活画面,读者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哪些是值得肯定与赞美的,哪些是必须反对与批判的……真正体现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人与作品之间形成一种情感反应,使人在感知内容的同时也能感知内容情感意蕴,当人要表达情感时,也能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文学阅读能否达到情感教育,要看作品对青少年读者情感(喜怒哀乐爱恶欲)是否调节到共鸣的状态,作者与读者能否心心相印。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为什么会全神贯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是因为作品对情感起到调节的作用:一是激发与增强肯定性情感,从充满高尚情感的作品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培养高尚情感。如李白的《蜀道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赤壁赋》、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都能荡涤读者的心胸,在美的享受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境界和品格;二是调节否定性情感。“ 在共鸣中使否定性情感得到宣泄,所谓的‘长歌当哭’,就是美的快感冲淡了否定性情感。”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就能唤起人的情感态度;《窦娥冤》反面人物的言语“既然有了药且饶了你吧,正是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等,这是剧本对丑恶的形象的评击的台词,“这样的台词可能间接地激起人们对美的向往,也可能使观众肯定着自己认识丑的审美能力,欣赏着自己发现丑的是非观”,此句解释了否定性情感的内涵;三是不同作品形态可以调节情感的强弱。优美的作品往往可以使心灵坦然、缓和、宁适,如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超然洒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如;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阔胸怀……使人生的真谛尽在不言中。同是某一事物,因人们的主观认识各自不同,情感态度也有一定的差别,如有关“月”的诗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花月正春分”、“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漏暗斜月迟迟”……除了人的视觉感受外,还有时间条件、环境条件、心理条件诸多因素的限制性,作品对人的情感变化(强弱)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的内在情感的直接感动,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功能。对青少年而言,文学阅读对其情感的教育,是让他们的心灵穿越由种种文学技巧铺垫出的幽雅小径,找到情感的共鸣,最终达到对自身的了悟。

二.对人格精神的教育

文学教育与人格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如古希腊的史诗教育和中国先秦的诗教,都可看作是一种以文学为手段的'人格教育。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需要广大的青少年通过文学阅读,达到丰富人生阅历,陶冶性情,提高道德品质为目的,使学习生活等方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形成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人格精神。

怎样使生活更富有情趣,人格更完善呢?

1.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提高生活质量。这里说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指物质上需求满足,还指精神上获得愉悦、满足。一个人无论身处顺境与逆境,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说明他极具韧性,毫不脆弱;能够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生活道路,说明他善于调节自己,克服精神困惑,生活不会迷茫。文学作品许许多多的典型形象,需要读者广泛阅读,扩大视野,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以达到文化品位和生活品位的提高。无数的青少年正是阅读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后,懂得刚毅的不颓丧的笑迎苦难的形象背后,是词人卓越的才能和渊博学识的真实写照,是智者的境界和超越,他鼓舞了读者去战胜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和畏惧情绪,使生活更富有情趣,质量更高,人的精神更有活力。

2.思考发掘作品丰富的内蕴,激发对理想追求的热情。“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读者要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读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如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朗诵表演、作品讨论会等,以便理解作品丰富的内蕴,发掘作品中深层的意义,使之在生活中,乃至人生道路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激发起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走向成功,这是一。二是文学阅读对理想的教育不是为了灌输某种理想,而是为了培养对理想的追求。阅读需要投入全部的情感,而情感活动对于人的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它可以使人获得的信念变得空前得坚定,使其对于信念的追求变得无比热烈。正因如此,文学作品常会左右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常会使生活道路发生变化。在以往的岁月里,无数的青少年正是阅读了《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之后,才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且催生无数的自强不息的接班人,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使人生绽放绚丽的光芒,文学作品起到了对人的理想的教育作用。

3.促进人格的完善需要作家和作品精神的熏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文学小言》一章说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始未之有也”。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受到作家和作品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培养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情操。如读《硕鼠》,可以感受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强烈的不满与勇敢的斗争精神;读《兵车行》,可以感受到诗人忧心社稷、体恤百姓的高尚情操……且利于提高青少年坚强不屈、坚毅不拔、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着……的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作家正是通过自己的题材、形象,展现了他对生活的评价,对真理的追求,展现着他的爱与恨。一个作家的思想越高尚、感情越纯粹、境界越开阔,对生活的理解越是正确、深刻,读者从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就更多,思想也会越高尚。可见,好的文学作品总能陶冶读者的性情,激励和鼓舞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就是文学的人格精神教育作用。

4.守护精神家园需要文学阅读。阅读活动根本上是基于人类要求完整而全面的表现自己内在本质力量的独特生命需要,以追求完满自足的人生为最高目的的一种自由的超越性活动。因而文学教育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为人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使人在现实中被压抑的各种愿望(或精神)得以自由抒发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此而深刻体悟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其意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读者的生命得到了陶冶和洗礼,提升和拓展,仿佛有一种新的生命在他的灵魂中诞生,他变得丰富和充实,比以往更热爱生命,更自觉、更强烈地要求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二是读者仿佛被赋予了一双更加敏锐和深邃的目光,正是这种目光,不仅引导他穿过重重功利的网络,去重新诗意地理解世界和人生,而且引导他越过种种现实的屏障,去直接关照理想和未来;三是对个人的发展注入源动力,是读者的“精神食粮”,他如“灯火”,“催人向上”。同时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大有裨益。

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种境界之说强调文学境界和人格精神境界的统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所带来的精神境界也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文学阅读在塑造人的感性生命,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培育人健全而完整的心灵和人格方面,有着其它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深入研究文学阅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学阅读》.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中文系 武步海文.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3]《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

[4]《审美谈》.王朝闻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命题导向】 这是一道训练思维的好题,体现了《课程标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精神一是提供的材料丰富、生动,可以激活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二是可借此考量学生的理解、拓展能力及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下;此外,还可检查学生是否熟练地掌握了“感性类材料”的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的方法 【审题指导】 完整的材料作文题,一般由题干、题料、题引和题限等四部分构成审题时应尤其仔细揣摩“题料”和“题引”,应注意以“题引”统摄“题料”、依据“题料”来丰富“题引” 首先,仔细审读“题料”这是一则具体感性、有情节内容的三人对话,高度概括一下,关键词就是“人”“雨”二字“人”是荒岛之人,“雨”是意外之雨遭遇“意外之雨”,“荒岛之人”怎么办?题料描述了甲、乙、丙三人三种不同的心理、情态和行为,我们梳理列表如下: 心 理 情 态 行 为 态度与观点 甲 荒岛无处躲雨 泰然处之 静待原地 荒岛遇雨,泰然处之 乙 也许他处无雨 不辞辛劳 到处寻找 与其坐守,不如找寻 丙 坐无聊,奔无益 慢悠悠 雨中漫步 漫步雨中,享受雨趣 其次,审读“题引”本题题引的关键句是:“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如果身临其境,你将会作怎样的抉择?”解析之,“一些类似的情况”就是题料中“荒岛遇雨”的情形,引申开来,指的就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遭遇的逆境、困境“如果身临其境,你将会作怎样的抉择?”也就是说,如果真的遇雨(遭遇困厄),是学甲、学乙、还是学丙?此外,还有没有可能另择他途?你可以从中选取一种、两种甚或三种(那就成了“边等待,边寻找,边享受”),进行立意写作但因考场作文受时间和篇幅影响,最好是选择自己认同的一种态度说深说透,不宜四面出击当然,无论是从题目材料陈述的三种态度中任选其一,还是列出你所主张的第四种、第五种观点,都最好能体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理念 在写作实践中,为降低难度,方便表达,更多人会选择认同丙的观点,以“享受自然之趣”为作文立意据此,可拟出的标题:《改变无益,何不享受》《何妨吟啸且徐行》《痛并快乐着》《与其静坐奔走,不如雨中散步》《在风雨中享受》;选甲或选已,写作难度可能会大一些,但若议论透彻,同样有说服力,能得高分如选甲,可拟出的标题:《静待人生的风雨》《等待也是一种智慧》;选乙,可拟出的标题:《再小的希望也不应放弃》《荒岛之大,岂无无雨之处》《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 【佳作展示】 1、苦也是甜 面对天降大雨,有人选择静坐,有人选择躲避,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二者都把这大雨当成阻碍何不雨中漫步,享受自然之趣?须知生命中的苦与甜都是馈赠,把苦当成甜,幸福人生从此开启 敢于正视生命中的苦,才有甜的希望村上春树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以生的延续永存”同样,我想说,苦也不是甜的对立面,而是以甜的另一种形式展现人生之路本是崎岖不平,带着受苦的心前行就像背着十字架,只会让人疲惫不堪不妨边欣赏沿途的风景,边带着探索的好奇心理,享受这一旅程是的,人生是旅程不是征程,“最美教师”张丽莉得知自己高位截瘫后,用微笑反过来开导家人,她理性看待了这一苦难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了双腿的她依旧可以幸福地走下去 勇于承受生命中的苦,才有甜的基础贝多芬说:“伟大的人总是用痛苦换欢乐”这样一份面对苦难、面对困难的勇敢,永远回响在历史的天空一份正视苦难的心很重要,但一份迎接考验的勇气更加可贵勇敢地品尝生命中的苦,正如咖啡,深爱它的人知道,只要敢于接受它最初的苦涩,就会品尝它后来的甘醇不断地将苦难咀嚼,则是史铁生的真实人生这个高壮的硬汉,这根不屈的脊梁,坚定地承受生命的击打,直至最后一刻我所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的热情与执著,正是这造就他勇敢搏击的一生苦尽甘来,相信他是体味到了 善于品味生命中的苦,才是至高境界雨中漫步,既不狼狈,反而别有意味有无相生,难易相承,苦亦是甜在黑夜里你不必担心迷路,你还有欣赏夜景的选择,这样,当你穿透黑夜,会发现走过来也是一种享受一根拐杖,一只破药箱,是女村医周月华的一切左腿残疾的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给附近十几个村庄的病人带去关怀她的丈夫艾起则是她奔波的拐杖二十年来,艾起背着周月华风雨无阻地走向各个病患家中,但是他们都把这当成生命中的甜细细品味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身上,让我们看到正能量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把生命中的苦认真审视,勇敢咀嚼,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苦亦是甜 2、泰然与奋然之间 三个人一起流落到荒岛上,天突然下起大雨同样的境遇,甲选择泰然处之,乙却奋然而起,丙则最为潇洒,选择了雨中漫步,苦中寻乐在这三人中,我赞同的是前两人的相加,亦即让泰然与奋然并存 为什么不做最为潇洒的第三个人?因为人世的许多苦难,你其实是只能承受,却无法去“享受”试想:在杀人如麻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面对毒气房和焚尸炉,无辜的犹太人如何去“享受”?在南京大屠杀的万人坑前,面对灭绝人性的日寇的屠刀和枪口,中国的军人和老百姓又如何去“苦中作乐”?即便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面对地沟油、毒奶粉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面对诸多能危及人生命的重大疾病,你同样是无法心情愉悦地去享受已经逝世的残疾作家史铁生,患有尿毒症等严重疾病,他自我解嘲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才写作”,对于时时可能夺去自己生命的沉疴,若要“享受”它,又从何说起? 所以,享受困境,很多时候只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抑或是阿Q式的自欺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泰然承受,而后最大限度地奋起抗争! 面对敌人的屠刀和绞索,你也许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却可以横眉冷对刽子手,以维护自己最后的人格尊严;面对凶险的疾病,也许你最后未必能逃出它的魔爪,却可以与病魔赛跑,在人生剩下的极为有限的时间里去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史铁生就是一边治疗一边思考和写作,从而展示了生命的活力与顽强,成为中国文坛最具创造力的作家之一而且,只要抗争不止,你就不能断定一定不会有奇迹发生在荒岛上四处寻找,也许就真能找到避雨的“洞天福地”;许多癌症病人坚持“抗癌”,最后重新找回了健康;鲁迅奋笔“呐喊”,三十年后旧中国的“黑屋子”终于被打破;四万万五千万中华儿女用血肉筑起长城,最后也赢得了将日寇驱逐出疆土的胜利凡此种种,都证明:正视严酷的现实,而后通过抗争改变现实,是通往新的希望的唯一出路 我又想起了去年NBA最耀眼的一颗新星——华裔球员林书豪他已是火箭队的绝对主力后卫,为球队两创佳绩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在当初他刚刚进入NBA之前,他也曾多次被不同的球队淘汰面对困境,他没有沉沦,而是不断地训练,努力提升球技,力争达到完美在不受赏识时,他泰然处之,之后奋然崛起,后来,终于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今天的世界,像林书豪这样的“达人”有很多:路易·威登为后人留下了风靡全球的“LV”,为无数女性所喜爱;“脸谱网”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在无数网站创始人中脱颖而出;Iphone的创始人乔布斯也是一个愈挫愈勇的人,胰腺癌虽然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他所创造的“苹果王国”,却延续着他生前的辉煌 所以,我认为,能睁开眼睛正视现实是一种勇毅,用不懈的拼搏去尽力改变现实是一种坚强,只有泰然与奋然兼具,才能赢得未来,创造辉煌 3、心态三重境 心态三重境:默然,毅然,怡然 流落荒岛,天降大雨,是泰然处之,是急于摆脱困境,还是悠然于雨中赏玩?我想,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不同的行为 初入人生,学会默然社会是个大染缸,什么人都有若是事事一争,便只是空余笑话韩寒和方舟子便是如此打假战士方舟子挑战80后作家韩寒,两人一度展开骂战那么,这样留给大众就是一地碎片,全无当初的美好真诚若其学会默然,任流言随风飘散,那光景可大不相同而这一心态,最好的代言人便是莫言,“千言万语,何若莫言”不急不躁,静立一角,我就是我,吹响出征的号角 再看人生,懂得毅然处于逆境,“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隐忍,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不辞劳苦,奔走于四方,去解决人生的困难,方能成就大业项羽败在乌江,败在他的傲气,更败在他无毅然之气坚持便是重起的希望,可是他心灰意懒,早无当初的雄心,那么败是必然想起西汉时的司马迁,耻辱于他是一种鞭策,只要心能毅然,那么缚身的茧也只会提高蝴蝶翅膀的硬度征服那滚滚红尘,提剑开辟一个“我”的时代,要心怀毅然 笑谈人生,收获怡然人生最大、最高的境界就是享受它抛下如流光一般的浮名,洗去铅华,返璞归真是谁在高歌“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谁在远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谁在赏梅玩鹤“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谁,是谁……央视播出的“你幸福吗?”带给了人们神一般的回复,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幸福究竟是什么?古人总是那么诗情画意,以自由定义幸福我想,这确是最真的答案吧!怡然的生活,方能收获生命的真谛 西方神教认为人一出生就带着邪恶,昆德拉也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说道:“生命降临,就是承担责任,如同巨神阿特拉斯一般顶起苍穹”所以,我们在人生路上行走,是为了赎我们上辈子遗留下来的,承担这辈子我们必须完成的如若遇到困难,也肯定会遭遇困难,要懂得用最好的心态去面对 风在呢喃,告诫我们遇到纷争要默然,教会我们遇到坎坷要毅然,希望我们怡然享受生活每一天 .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论文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社会实践运用与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为目的。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已提倡多年,其重要性已得到了广泛共识。但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的改革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经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线索,分析指出了当前契机下语文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对策方法。

1 新课程语文理念

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

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

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理念即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思维为基础的理念。

2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改革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步显著。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热潮必然推翻不了旧有制度对教育的冲击。改革还需继续前进.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距新课程改革之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总的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

2.1主观上的意识问题

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教育是教育的终端执行者。大刀阔斧的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革,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改革就成为空谈。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改革也存在与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仍借用往年备课资料,教师自身意识的不足,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许多老师进行改革,因为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应当随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需要时间累计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改更应当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传达下去。

2.2外部条件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学校信息化不通畅,对新课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视,还停留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条件上,师资力量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新课程改革的闭塞。同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改评价体系。对新课改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导致学校新课程改革气氛不浓,总体进度不高,效果不显著等。学校的指导是对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促进,只有学校花力气,带领教师队伍的改制,才能促进学校课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经费条件的不足,或者专项资金的欠缺,造成课改的硬伤。使得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课改实验。

3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政策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观作用。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条件下实施才能保证其理论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据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条件则成为了阻碍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阻碍。在政策支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性的将解决问题的对策归纳为以下两点:

3.1政策上理论性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政策上的规定。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政策一方面指导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无纪律性和无效性方面的实施。因此,政策在对新课程的改革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只有政策的硬性规定,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新课程的发展。

3.2政策上的物质条件地支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硬件上的支持。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耗费资金如教学器材的提供教学中实践经费的开支和教师的补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相对与此,在资金上的苦难也是导致新课程改革出现瓶颈障碍的必然条件,尤其是相对经济条件欠缺发达的农村学校而言。地方财政的供给不足,导致新课程改革渐而远之。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只有硬件设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

同时,学校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践行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第一线工作,最了解当前教育现状。提高新课程改革步伐,还需要得到地方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普及。首先是教师思维意识的根据.新课程改革缓慢发展重大原因是因为教师思维意识的不跟进.这就使得我们新课程改革不能得到延伸。因此在学校中,学校领导应当对教师进行思想培训,如参加类似演讲比赛,又如参加进修培训等。

总之,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它迫切的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机制去改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一项长远的任务,应当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题目

浅析文学阅读的教育作用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浅析文学阅读的教育作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键词:文学阅读 情感 人格

论文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与鉴赏优秀作品,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同时规定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可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现文学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即谈谈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文学教育是以文学的各种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丰富的价值内涵,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灵结构、塑造完美人性,鼓舞人们创新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

人除了追求物质价值的活动外,也有追求精神价值的活动,而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精神价值的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与鉴赏优秀作品,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同时规定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可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现文学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谈谈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一.对情感的教育

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最能丰富人的情感世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原因有二:一是作者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为基础再现美,创造美,以美来吸引人,感染人。无论是春华秋实、夏雨冬雪,还是晓风残月、惊雷狂飙;无论是飘风流莺、江南水乡,还是悬崖峭壁、边塞长城……凡是人类足迹所到之处,无不可以跃入文学的视野当中。正是将此为素材,作者以其特有的审美能力,为我们展开一个属于人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也仅仅只是为人才存在,这里面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二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都是经过作者情感的浸润,过滤和提炼,它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有情感导向的作用,使他们爱所当爱,憎所当憎,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操。

文学阅读的独特意蕴就在于它不是指向表面的文字,而是指向生命的深层情感,以文字为中介达到对生命的注解,达到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阅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作品来激发、唤醒和强化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深藏不露的情感。如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会感受到“天寒暮岁,风凄木落”,伴随着人对生计艰难的感慨和辛苦挣扎的哀痛。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枯藤老树昏鸦所交织的场景印刻着人的羁旅愁思。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微风轻拂,春酣日照的光景里,让人感受到喜悦愉快的氛围……阅读文学作品,还能使读者心灵中平添一份信心与力量,使他“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朱墨处而为其所染”,且会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如屈原的“上下而求索”、“虽九死犹未悔”的追求精神,就成为有志者的座右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人们当成节操自励的格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柯察金,人们以其为榜样,克服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通过纷繁的生活画面,读者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哪些是值得肯定与赞美的,哪些是必须反对与批判的……真正体现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人与作品之间形成一种情感反应,使人在感知内容的同时也能感知内容情感意蕴,当人要表达情感时,也能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文学阅读能否达到情感教育,要看作品对青少年读者情感(喜怒哀乐爱恶欲)是否调节到共鸣的状态,作者与读者能否心心相印。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为什么会全神贯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是因为作品对情感起到调节的作用:一是激发与增强肯定性情感,从充满高尚情感的作品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培养高尚情感。如李白的《蜀道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赤壁赋》、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都能荡涤读者的心胸,在美的享受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境界和品格;二是调节否定性情感。“ 在共鸣中使否定性情感得到宣泄,所谓的‘长歌当哭’,就是美的快感冲淡了否定性情感。”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就能唤起人的情感态度;《窦娥冤》反面人物的言语“既然有了药且饶了你吧,正是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等,这是剧本对丑恶的形象的评击的台词,“这样的台词可能间接地激起人们对美的向往,也可能使观众肯定着自己认识丑的审美能力,欣赏着自己发现丑的是非观”,此句解释了否定性情感的内涵;三是不同作品形态可以调节情感的强弱。优美的作品往往可以使心灵坦然、缓和、宁适,如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超然洒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如;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阔胸怀……使人生的真谛尽在不言中。同是某一事物,因人们的主观认识各自不同,情感态度也有一定的差别,如有关“月”的诗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花月正春分”、“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漏暗斜月迟迟”……除了人的视觉感受外,还有时间条件、环境条件、心理条件诸多因素的限制性,作品对人的情感变化(强弱)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的内在情感的直接感动,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功能。对青少年而言,文学阅读对其情感的教育,是让他们的心灵穿越由种种文学技巧铺垫出的幽雅小径,找到情感的共鸣,最终达到对自身的了悟。

二.对人格精神的教育

文学教育与人格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如古希腊的史诗教育和中国先秦的诗教,都可看作是一种以文学为手段的'人格教育。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需要广大的青少年通过文学阅读,达到丰富人生阅历,陶冶性情,提高道德品质为目的,使学习生活等方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形成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人格精神。

怎样使生活更富有情趣,人格更完善呢?

1.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提高生活质量。这里说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指物质上需求满足,还指精神上获得愉悦、满足。一个人无论身处顺境与逆境,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说明他极具韧性,毫不脆弱;能够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生活道路,说明他善于调节自己,克服精神困惑,生活不会迷茫。文学作品许许多多的典型形象,需要读者广泛阅读,扩大视野,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以达到文化品位和生活品位的提高。无数的青少年正是阅读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后,懂得刚毅的不颓丧的笑迎苦难的形象背后,是词人卓越的才能和渊博学识的真实写照,是智者的境界和超越,他鼓舞了读者去战胜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和畏惧情绪,使生活更富有情趣,质量更高,人的精神更有活力。

2.思考发掘作品丰富的内蕴,激发对理想追求的热情。“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读者要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读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如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朗诵表演、作品讨论会等,以便理解作品丰富的内蕴,发掘作品中深层的意义,使之在生活中,乃至人生道路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激发起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走向成功,这是一。二是文学阅读对理想的教育不是为了灌输某种理想,而是为了培养对理想的追求。阅读需要投入全部的情感,而情感活动对于人的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它可以使人获得的信念变得空前得坚定,使其对于信念的追求变得无比热烈。正因如此,文学作品常会左右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常会使生活道路发生变化。在以往的岁月里,无数的青少年正是阅读了《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之后,才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且催生无数的自强不息的接班人,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使人生绽放绚丽的光芒,文学作品起到了对人的理想的教育作用。

3.促进人格的完善需要作家和作品精神的熏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文学小言》一章说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始未之有也”。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受到作家和作品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培养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情操。如读《硕鼠》,可以感受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强烈的不满与勇敢的斗争精神;读《兵车行》,可以感受到诗人忧心社稷、体恤百姓的高尚情操……且利于提高青少年坚强不屈、坚毅不拔、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着……的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作家正是通过自己的题材、形象,展现了他对生活的评价,对真理的追求,展现着他的爱与恨。一个作家的思想越高尚、感情越纯粹、境界越开阔,对生活的理解越是正确、深刻,读者从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就更多,思想也会越高尚。可见,好的文学作品总能陶冶读者的性情,激励和鼓舞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就是文学的人格精神教育作用。

4.守护精神家园需要文学阅读。阅读活动根本上是基于人类要求完整而全面的表现自己内在本质力量的独特生命需要,以追求完满自足的人生为最高目的的一种自由的超越性活动。因而文学教育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为人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使人在现实中被压抑的各种愿望(或精神)得以自由抒发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此而深刻体悟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其意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读者的生命得到了陶冶和洗礼,提升和拓展,仿佛有一种新的生命在他的灵魂中诞生,他变得丰富和充实,比以往更热爱生命,更自觉、更强烈地要求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二是读者仿佛被赋予了一双更加敏锐和深邃的目光,正是这种目光,不仅引导他穿过重重功利的网络,去重新诗意地理解世界和人生,而且引导他越过种种现实的屏障,去直接关照理想和未来;三是对个人的发展注入源动力,是读者的“精神食粮”,他如“灯火”,“催人向上”。同时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大有裨益。

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种境界之说强调文学境界和人格精神境界的统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所带来的精神境界也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文学阅读在塑造人的感性生命,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培育人健全而完整的心灵和人格方面,有着其它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深入研究文学阅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学阅读》.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中文系 武步海文.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3]《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

[4]《审美谈》.王朝闻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本文通过对当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背景进行概述,分析当今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现状,从现状入手,着手提出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呼唤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兴趣为主要切入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强调教学目标是养成学生自我阅读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过于死板,不讲究创新性。 教学目标通常流于表面,意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但有的老师对这些目标缺乏“质”的认识,流于表面,对目标的结果过分看重,过于死板,使得教学任务模糊化,教师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导致教师设计的课程无法遵循学生的想法。有些老师为了做到教学效果,刻意模仿名师讲课,矫揉造作效果却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本学校的学生对症下药,设计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创造出高的课堂效率。 (二)教学节奏松散凌乱,缺乏条理性。 在语文课堂上,重点讲究的是领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天马行空,教师上课又随意,很容易造成教学氛围松松垮垮,看则随意,实际杂乱无章。语文不比别的学科如数学,有正确的答案和解析思路,语文比拼的是文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的深度。 (三)课堂氛围缺乏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 在课堂上,老师负责在讲台前授课,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的死记硬背现象,但不意味着老师需要放弃原先的模拟训练。有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无法做出有效的指引,课堂的提问经常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因此会失去阅读的活力和思考的效率[1]。 (四)课后作业流于表面,无法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培养学生重点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训练,教学形式上缺乏模拟训练,作业流于表面的抄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有潜力的学生,缺少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有效的思考习惯,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有些作业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则只有几个人在说话,凑热闹,变成形式主义,效率较低。 二、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策略的方法和建议 (一)教学实施方法多样化。 语文的教学围绕着经典和古文展开,特别是古典诗词,只有在古典诗词的鉴赏方面进行突破,才有可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品位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到语文的乐趣[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述一些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引经据典,深入其中。在阅读方面,引领学生多多朗读文言文,在语境的环境下去体悟其中的含义,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意思。在课后,多促使学生看一些经典著作,包括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只有引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有潜力的学生。 语文离不开阅读理解和写作。写作部分作为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常常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部分。如何写好作文,和日常的积累分不开。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应将作文与学生的人格构建、实际生活、阅读、口语交际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写作时指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构建自信心”,“更好地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在写作时处于主体地位,写其所思所想而非作业任务,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写作潜力,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生活,观察生活,拓展积累素材的途径。 (三)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和写,读和写是相辅相成,互为重要的环节。在阅读过程中激发灵感,引导学生将所思所想写下来是教师教学目的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模仿文章的语言体系,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学习文章中的精华,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创作,借鉴,构思写作思路和锻炼表达能力,从人格修养精神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3]。在文章的选材上强调作者的立意和观点,从中学到相关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文章实践中去,反复比较和揣摩,用手中的一支笔撰写生活的趣味,体验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本文以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为主要论述对象,通过描述当今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强调教学策略有效性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走入书本,有兴趣地学习,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场对话和沟通,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全新的空间和机会,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析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当前不少普通高中的作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写作教学的问题更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只要多读多写,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学生的读与写之间搭架一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练习写呢?本文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就“教”的方面看 1.作文教学的目标不切实际,严重脱离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文的基础现状。而且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缺乏好的作文教材。 2.作文教学的地位仍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之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本来不多的作文课时往往又沦为阅读教学课时的后补;有时还存在随意压缩“综合性学习”及“写作、口语交际”的训练时间,使“以说助写”等环节成为形式。 3.割裂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当前的阅读教学大多只是讲阅读技巧,纯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布局谋篇的技巧,也就难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做到阅读材料的“物尽其用”,而且影响了整体的语文教学效率。 4.作文训练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制约着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老师会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写作类的家庭作业,但少有认真加以批改和讲评者。 5.因材施教做得不到位。据笔者观察,很少有老师考虑教材中的作文训练要求与本班学生实际作文水平间的差距而采取差异化的训练方法。 (二)就“学”的方面看 1.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 写作困难主要表现为:文章写不出新意;不知该写什么;知道该写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作文语言不够生动,等等。此外,部分学生觉得作文拟题和开头比较困难,更有部分投机取巧者以抄袭来应付作业,他们对作文训练不感兴趣。 2.作文难写的原因比较复杂,它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积累、练笔次数和写作能力等息息相关。 首先,这些学生多来自农村,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父辈们并不重视读书,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因此这些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容易形成消极甚至错误的学习态度。其次,这些学生社会信息摄取量少,因而拥有的写作素材不够;阅读量少,而且少量的读往往又是盲目的读,没能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再次,他们缺少有效的写作训练,没能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而这又往往打击了他们坚持写作训练的兴趣。最后,他们生活内容较为单调,思想和视野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很难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来。 二、读写结合: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个时期是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少数民族边境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呢?有人片面地强调阅读,似乎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提升。有人则片面地强调写,认为写能锻炼语言的组织能力,只要多动笔便能提高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唯有读写结合才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理想选择。 因为这是基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写作现状得出的选择: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语文读写能力低,单纯强调读或单纯强调写,他们都会感到非常困难,并会丧失信心和兴趣。但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勤动笔,坚持仿写或是将阅读过程的点滴感悟通过诸如写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并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在写的过程中常阅读,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写作,还能帮助他们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语言素材的积累反过来又能对写作提供帮助。 关于读写要有机结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先生又再次提到:“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强烈反对将阅读与写作人为割裂开来的做法。目前,各学校非常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为什么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这种潜意识中的分割直接导致“读”和“写”的教与学的分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坚持读写结合,在读中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在写的过程中返回去阅读提高读的兴趣。 作文水平是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传统的语文教学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割裂开来,其结果是事倍功半。要想整体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须读写并重,统筹兼顾。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为阅读而阅读”的教学现状,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行文技巧,并充分给予学生大胆模仿练习的机会,加强作文训练。“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读后要督促学生多动笔写。那么怎样勤写多练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把他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使学生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黄麟生教授说:“语文强,语文能力强,尤其写作能力强,学生个人发展的后劲就强。”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也备受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的重视。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读写应当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双管齐下,激发学生多读多写多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发掘读写结合资源,促进读写迁移,达到读写互利共赢 1.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有意指向读写迁移,体现读是为写作储备的理念。 我们可以把作文教学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再分别加以训练。故事性强的文本,我们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能力;写作方法巧妙的文本,就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和赏析写作方法;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文笔优美的文本,则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句;对诗词歌赋,则可以让学生把它改写成散文;对文本中有留空的部分,则可以让学生发挥其想象能力进行补写或续写,等等。这样设计的目标,一改刻板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任务简单,指向明确,假以时日,便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精心创设情境,促进读写迁移。 新课改倡导“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发掘出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元素,要善于把阅读材料变成写作情境。这样,大量的阅读训练实际上同时也是写作训练,不断地为作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阅读教学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3.在阅读教学中学写作,强化读写迁移。 阅读教学除了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外,还有积累词汇与写作技巧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是达到作文教学目标最有利最高效的途径和方法。作文技巧来源于阅读文本,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最终会成为学生的作文语言和能力。学生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之后,它反过来又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是读和写既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理想境界。 (二)以读促写,引导读写结合,达到互利共赢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鲁迅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以上观点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广博的阅读对写作有巨大促进作用。因为只有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作者才能做到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否则他心中纵有万千思绪,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文学作品是优美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诉诸学生的情感,因此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但是能博览群书的学生为数不多,时间、精力、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因此方法就尤为重要了。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专题阅读还是自由阅读,笔者都有意引导读写相结合。 1.课内阅读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处理文本这是先决条件。 除了前文所谈的目标的处理外,课前的自我预习环节要把握好。积累的词汇可连词成话,积累摘抄文中经典语句并适度仿写,对经典句子段落的写法、篇章的构思技巧进行初步的点评赏析,并写出读中所悟、所感、所惑。而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突出阅读目标外,应有意引导作文教学技巧方面的训练。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当堂训练,或通过改写、续写、仿写、同题异构、学后随笔等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使读和写自始至终形影不离。 2.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补充,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本所选文本有限,而课外时间和课外阅读作品相对“无限”。当然,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材料,并适当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有条件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课外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专题阅读。平时我们的阅读仅限于初步了解人物、情节等浅层次的内容,不利于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无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尽管对有些文章,没有必要“细嚼慢咽”;但对人物传记、文学名著等饱含写作技巧的作品则要“咬文嚼字”,不仅要读要想,还要做读书卡,写好读书摘记随笔。 (三)激励强化兴趣,培养意识习惯,达到互利共赢 任何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活动,要想长期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必须先要激发兴趣,逐渐形成意识,然后才能在行为方式上有所呈现。所以读写结合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兴趣和意识习惯上做文章。具体做法如下: 1.竞赛、评比、展示、交流。创造多种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锻炼平时的积累。通过以点带面,以优帮困,提高整体水平。 2.选读、选摘、选登。精选学生优秀习作当堂朗读点评,这既可以激励优秀习作者,又能为写作困难者树立学习的榜样;选摘就是鼓励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经常从各类文章中摘录值得反复学习的内容,形成语文积累;选登就是把学生中的优秀习作挑选出来放在校刊、橱窗或其他刊物上刊登,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写作的信心,感受阅读和写作带来的乐趣。 3.办报、办文学社、办博客。以读写结合为主题,创办校报、手抄报、黑板报、文学社、个人博客。通过媒体展示、发表、互动点评等交流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用活动来强化学生兴趣及意识习惯,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促进学生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提高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效果,对语文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以读促写”和“以写助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有效果。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语文教师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在读中悟写,在写中练读,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1.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2.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3.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4.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5.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6.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怎么教育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和学。那么要怎么样更好地教学呢?相信大家在这方面都需要做不少的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0个,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题目一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

2.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5.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6.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分析

7.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8.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育才中学教学实践为例

9.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矛盾及解决策略

11.例谈高中语文选修课“诗歌与散文”系列的教学策略

12.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策略

13.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

14.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

15.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16.高中语文教师文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与分析

17.高中语文教学应开拓优质高效的科学发展之路

1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9.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征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20.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

21.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分析

22.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2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探究

25.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

26.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7.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28.美国高中的“选课指导”及语文选修课实施的对策

29.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

3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基于江苏实验区的调查研究

31.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

32.论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3.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34.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应重视四个策略

35.我国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课程文件比较研究

36.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37.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38.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39.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问题研究

40.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

41.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42.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4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六大困惑

44.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视角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45.基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46.新中国成立后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变化的历史研究(1949-2000年)

47.谈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

48.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49.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阅读”课教学实践为例

50.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5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

52.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5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评价方案构想

54.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55.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56.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57.探析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58.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59.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之我见

60.微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6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63.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

64.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65.关于高中语文口语训练教学的一种构想

66.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

67.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

68.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9.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70.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71.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

72.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73.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7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练习评价

75.高中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76.高中语文教育评价概述(上)

77.高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78.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策略

79.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探究

80.浅析当前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和设计改革策略

81.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82.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83.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84.从教材讲授看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与高考脱节现象

85.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措施探讨

86.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87.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估工具与使用策略

88.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89.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90.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

91.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探讨

92.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

93.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

94.阅读之钥:关注文本细读——也谈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

95.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96.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97.高中语文课堂构建中彰显语文魅力的思路探索

98.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

99.论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及思考

100.浅议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题目二

1、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探析

2、中学语文“任务诱导”教学模式研究

3、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4、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中学文学教育

5、语境与中学作文教学

6、高中古诗词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承

7、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

8、改革开放以来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观的变迁

9、多元取向下的迷惘与坚守

10、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比较研究

11、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12、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知识建构摭谈 语文课程的多媒体教学

13、基于体验的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研究

14、感悟式学习是生成和建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5、近二十年语文中考命题发展研究

16、一位农村语文特级教师发展需要及生活经历的叙事研究

17、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研究

18、在新课标指导下培养高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9、对话式阅读教学实践的反思及改进

20、中学作文主体情感趋动的探析

21、职业高中写作课程的反思

22、叙事学与中学小说教学内容的构建初探

23、中学语文教师教育信念的个案研究

24、论李镇西生活化语文教育经验

25、论绿色作文教学

26、新时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祝福》

27、高中作文训练序列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28、新课程评价标准下的作文评语研究

29、英语记叙文图式训练对中学生阅读水平的影响

30、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31、中职语文发展性学习评价的探究

32、优化语文课堂情境改革与实践:课程与教学整合新视点

33、儒家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探考

34、高中生语文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实验研究

35、人教社三套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部分比较研究

36、建构中学文言文教学文献学知识背景初探

37、中学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8、论“个性化阅读”教学

39、新课程与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40、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初探

41、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42、高中小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4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44、中学生课外阅读常规化探索及实践

45、一体两翼: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双向培养

46、关于高中语文“发展性课堂助学”实践活动的研究

47、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48、中学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方式研究

49、广元本土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50、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提高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51、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52、陇南本土文化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53、中职校商贸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5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实施研究

55、试论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

56、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

57、文化变革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58、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体性学习活动设计

59、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

60、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作文评改策略研究

61、高中语文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

62、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63、承德市乡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调查与反思

64、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65、对吕叔湘语言教育思想的再思考

66、苏教版国标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及其教学现状研究

67、高中开放式作文教学研究

68、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改革研究

69、“南通乡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70、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想研究

71、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72、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73、基于案例的语文教师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74、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系统选编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

7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76、中职校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77、高中高效语文作业实验研究

78、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79、唐彪《家塾教学法》阅读思想研究

80、“当代孔子”-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81、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初探

82、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

83、作文合作学习探究

84、写作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85、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86、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87、高中文言文学习策略教学研究

88、职校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探析

89、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

90、论审美理论在高中文学课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91、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92、《千字文》教材模式及教学意识流变研究

93、建国以来中学语文语法意识变革研究

94、《古文观止》语文教学思想研究

95、《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语文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

96、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研究

97、语文教师实践性学识养成研究

98、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99、中等师范学校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100、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泛语文化的原因及其对策

论文题目是论文的名片,可以一眼让人看出这篇论文主要讲述什么内容。所以论文题目切记不能假大空,而要浓缩其精华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思想。

  • 索引序列
  • 老挝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 老挝语语法研究论文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