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078是广州大学招生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校简介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广大(G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建设高校、广东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 、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是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广州大学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私立广州大学创办的1927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

截至2021年6月,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以及黄埔研院/研究生院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880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拥有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前身溯源

广州大学

1927年3月3日,陈炳权、金曾澄、王志远等人创办私立广州大学。定校训为“博学笃行”。私立广州大学成立初期,设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

1928年,广州大学接受私立广州女子中学,设附属中学部,校址在广州市天香街,男女生分班授课。9月,迁校舍于广州市文德路19号,增设高中班。

1930年8月,购买东横街旧警署,改建为大学部校舍。

1931年11月28日,私立广州大学经国民政府政务委员会核准备案。

1937年,接受教育部委托,开办计政职业训练班,分别在澳门、九江、曲林、桂林、台山分设计政班。

1938年2月,广州大学在香港荃湾设分校,8月,分校迁九龙油麻地。10月,广州失守,学校迁至开平沙朗乡。当年在澳门白马行街设立附属中学及计政班,收容失学青年。

1939年,增设社会学系及会计学系;推选孔祥熙为名誉校董。

1941年,师生捐献建国储金多达50余万元,教育部以广大捐献爱国储金成绩特优,列为全国大学之冠,4次电令嘉奖。有在岗教职工3206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18人。

1942年,受民国政府财政部直接税局委托,广州大学代办税务训练班。

1943年,全校师生为支援前线,踊跃捐款,购机一架,命名为“广州大学号”,由教育部呈奉国民政府,受到国民政府特别嘉奖;蒋介石特为广大题词:“化溥岭南”。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广州大学复员广州,在东横街原址复课。陈炳权在美国结束战时经济考察工作后,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兴建华侨堂、文化堂、全美至孝笃亲纪念堂、理工实验场、图书馆等建筑。

1948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广州大学成立经济研究所,招收经济学硕士。是年私立广州大学及附属中小学、分校已有在校生万余人,其中大学部有2800多人。

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学部为主,设立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及附设会议专修科、计政训练班,附属中学及小学,并在香港、澳门、台山设立“广大中学”。将沙河白云山麓60多亩校地辟为农场。

1951年初,广州大学与市内的国民大学、文化大学、珠海大学、岭南大学、广州法学院、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华南联合大学。民国时期的广州大学,毕业生达1万余人。

1952年,华南联合大学(其中的原私立广州大学于1983年复校)撤并。

1983年4月,广东成立广州职业大学,学校属短期、职业性大学专科,学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恢复广州大学校名,由时任广州市市长叶选平兼校长。

1987年6月,广州大学定为副厅级建制。

1992年,香港裕达隆有限公司张松先生、黄彩霞女士向广大捐款3800万港元,建成裕达隆大厦,作为办公、教学综合楼。

1993年1月,广州市教育委员会发文同意“广州大学可与原私立广州大学的关系衔接。”

1996年4月,经济系承办广州大学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培养商学硕士研究生项目。11月2日,举行“广州大学与原私立广州大学衔接大会”。

广州师范学院

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急需师资的需要,广东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广州师范学院,隶属广州市委领导。

1961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广州师范学院与广东师范学院合并,归由市委、市人委领导。

1961年9月1日前,两校初步完成合并工作,校名仍用广东师范学院,属全日制高等师范学校,省重点高校之一。

1962年7月起,停止招生,规模逐渐缩小。1964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调整停办下马。

1978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复办。

1979年2月,市革委会正式发出通知,广州师院归口广州市文化教办公室,按局级单位管理。

1983年,学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立社会心理学硕士点,次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5名。

1986年8月,广州师院按广州地区省属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同等规模和待遇,列为厅级单位。

1993年4月,广州师院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扩大办学规模,由2000名本科生扩大到4000名本科生。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87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由广州市建委负责投资办学。

199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与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联合办学,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隶属广东省建委;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隶属广州市建委。同年9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开始对外招收本科生。

1995年4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广州教育学院

1953年,广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创办。是年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在职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高等院校。

1958年,更名为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1968年,“文革”中,更名为广州市人民教育学院,沦为培训班。

1978年,恢复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名称。

1983年4月,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为师范性质的成人高校,承担在职中学教师及行政人员继续教育任务。

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985年,广州市政府决定依托广州教育学院创办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学,融培养与培训与一体。同年9月,广州市政府将龙洞宾馆移交学校使用。

1994年,开始招收中文、数学、英语等本科专业。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

1975年,广州纺织机械厂职工大学创建。

1985年,由广州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正式接管,并由国家教委批准校名为广州纺织工业职工大学。

1991年,为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经国家教委及广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同年广州市批准纺院为"广州市纺织服装继续工程教育基地"。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1975年,广州市电信局职工大学成立。

1992年,加入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后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1997年,电信学院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42名,专业为通信技术。

1998年,电信学院继续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36名,专业为通信工程。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

1960年,广州市建筑工程局业余工程学院创办。

196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1966年停办。

1973年,复办改名"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0年,更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职工大学。

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

合并发展

2000年4月24日,教育部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教育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等五所广州市属高校及教育资源,合并组建新的广州大学。7月11日,举行新广州大学组建成立大会。新广大取原广州大学和广州师范学院之校训,定新校训为“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2003-2005年,建成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

2004年9月,广州大学首批进驻大学城校区,次年整体搬迁大学城。学校将广园、起义路、麓湖、龙洞等4个校区归还市政府,保留桂花岗校区。

2005年,广州艺术学校、广州芭蕾舞团、广州歌舞团成建制划归广州大学。

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广州大学被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0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10月,广州大学列入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015年,广州大学被列入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试点改革单位。

2015年6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17年,入选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20年,广州大学成立黄埔研究院,打造“信息+智能”创新枢纽。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科教创新园区,分两期建设。二期正式启用并正常运行后,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学习研究人员将达到5000人。

2020年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

2021年4月,“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2021年8月18日,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21年8月18日,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4月13日,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院揭牌。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2021年本科招生专业71个,其中理工类专业39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4个、艺术类专业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4个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6个市级重点学科。

博士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土木工程、统计学、教育学

重点学科

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土木工程、数学、网络空间安全、统计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

省级重点学科项目

数学、土木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学、统计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态物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广播电视艺术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6月,现有在岗教职工3217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01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者136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414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全职外国院士1人、特聘院士3人、双聘院士4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名、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文化英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学者10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8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优秀青年后备人才)195人。

教学建设

培养模式

“1234”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即一个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育人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与课外的“两个结合”;讲台、实验室、科研平台的“三个开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模块+经典阅读+社会实践”“四年不间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321”体育教育工程:即体育教育“四年不间断”,“课程、课外阳光跑(全覆盖)、社团/竞赛”三种体育教育模式并行,引导学生至少掌握两种运动技能,最终养成一生锻炼的习惯。

“平台、课程、师资”三维一体的艺术教育体系:即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教务处、相关院系、团委三位一体”“认知课程、体验课程、创意课程三位一体”,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校外专家、朋辈小老师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有3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共组建33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6月,学校获得了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学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组建了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智能制造工程研究、计算科技研究、大湾区环境研究等15个科研团队。

研究成果

2016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3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3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重点项目1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联合基金项目14项,重大研究计划2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立项共20项(其中:2020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3项;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1项;2018年“城镇公共安全立体化网络构建与应急响应示范”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获国家级重大重点社科项目立项共29项。2019年获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立项3项。2020年获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2020年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饮用水健康风险识别与控制原理”。

2016年以来,学校获得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社科奖励57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优秀成果奖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3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3162项,授权专利1388项。高水平科研论文不断涌现。陆续在《Nature》、《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2016年以来共发表SCI/SSCI论文6255篇,2018年度增长率高达139%。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声像灯光、减震隔震等一批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南海岛礁、故宫博物院等工程中得到充分应用;累计制定30余分国家、省及行业标准。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20年12月,图书馆馆藏图书万册,报刊2006种,网络数据库72个(以总库计算),其中中文数据库36个,外文数据库36个。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档案馆馆藏约13余万卷(册),共5个全宗,分为党群、教学、科研、产品、基建、设备、外事、出版、财会、声像、人物、校史以及实物等共15个门类,主要以1953年后形成的各类档案为主;此外,还保存有在校学生个人人事档案万余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试卷等万余册。

学术期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有廉政论坛、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大湾区文化研究、后理论转向、后理论与后人类研究、传播与社会发展等栏目,侧重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稿件,廉政论坛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并获首届“名栏建设成就奖”。先后入选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来源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注重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重点刊发生物计算技术方面的稿件,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并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

《电镀与涂饰》

《电镀与涂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广东省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连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CSSCI来源集刊,并于2014、2015和2016年连续三次获得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集刊奖(优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刊物每辑分别设置三到四组不等的研究专题,并常设“其他专题”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乐府学》

《乐府学》集刊创办于2006年,2017年1月被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研究中心纳入CSSCI来源集刊,先后设有“文献考索”、“音乐考察”、“文学研究”、“名篇解读”、“唐后乐府”、“年会专稿”等栏目。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集刊,为中国房地产法律实务研究论坛纸质版定期刊物,每卷设有论坛聚焦、理论探索、实务聚焦、域外采风等栏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2月,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54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28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300多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企业安全集团、广州越秀集团等71家企业单位新建合作关系。

学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设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了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进一步在国际学术资源、教育和科技等方面展开合作;先后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逐步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淡江大学工程机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每年派出约1200名学生赴剑桥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西澳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大学交流学习;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合作开办孔子学院。

据2020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全校在读港澳台生共493人,其中香港籍学生413人,澳门籍学生44人,台湾学生36人。2000年,学校与“香港普通话天地”机构合作,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普通话学习推行计划;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互访、参加学术会议及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每年约有300名来自香港的青年学生到广东大学开展交流活动。1996年,学校与台湾屏东师范学院建立了两岸首个公立高校间的姐妹校关系;2015年始,与台湾相关高校轮流举行两岸农村治理研讨会。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广州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广东有4所211大学,2所985大学,目前985和211大学建设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广大(G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111计划”建设高校 [52]  、广东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 、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是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广州大学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私立广州大学创办的1927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

截至2022年6月,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以及黄埔研院/研究生院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880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有在岗教职工3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5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42人;拥有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院系专业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1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5个、艺术类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2022年招生专业74%。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4个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6个市级重点学科。博士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土木工程、统计学、教育学

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6月,现有在岗教职工3217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01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者136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414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全职外国院士1人、特聘院士3人、双聘院士4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名、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文化英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学者10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8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优秀青年后备人才)195人。

教学建设培养模式“1234”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即一个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育人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与课外的“两个结合”;讲台、实验室、科研平台的“三个开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模块+经典阅读+社会实践”“四年不间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4321”体育教育工程:即体育教育“四年不间断”,“课程、课外阳光跑(全覆盖)、社团/竞赛”三种体育教育模式并行,引导学生至少掌握两种运动技能,最终养成一生锻炼的习惯。“平台、课程、师资”三维一体的艺术教育体系:即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教务处、相关院系、团委三位一体”“认知课程、体验课程、创意课程三位一体”,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校外专家、朋辈小老师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质量工程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有3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共组建33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科研平台截至2022年,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3个。组建了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智能制造工程研究、计算科技研究、大湾区环境研究等15个科研团队。

研究成果2016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3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3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重点项目1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联合基金项目14项,重大研究计划2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声像灯光、减震隔震等一批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南海岛礁、故宫博物院等工程中得到充分应用;累计制定30余分国家、省及行业标准。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止到2020年12月,图书馆馆藏图书万册,报刊2006种,网络数据库72个(以总库计算),其中中文数据库36个,外文数据库36个。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档案馆馆藏约13余万卷(册),共5个全宗,分为党群、教学、科研、产品、基建、设备、外事、出版、财会、声像、人物、校史以及实物等共15个门类,主要以1953年后形成的各类档案为主;此外,还保存有在校学生个人人事档案万余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试卷等万余册。学术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有廉政论坛、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大湾区文化研究、后理论转向、后理论与后人类研究、传播与社会发展等栏目,侧重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稿件,廉政论坛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并获首届“名栏建设成就奖”。先后入选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来源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注重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重点刊发生物计算技术方面的稿件,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并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电镀与涂饰》《电镀与涂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广东省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等荣誉称号。《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连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CSSCI来源集刊,并于2014、2015和2016年连续三次获得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集刊奖(优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刊物每辑分别设置三到四组不等的研究专题,并常设“其他专题”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乐府学》《乐府学》集刊创办于2006年,2017年1月被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研究中心纳入CSSCI来源集刊,先后设有“文献考索”、“音乐考察”、“文学研究”、“名篇解读”、“唐后乐府”、“年会专稿”等栏目。《中国不动产法研究》《中国不动产法研究》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集刊,为中国房地产法律实务研究论坛纸质版定期刊物,每卷设有论坛聚焦、理论探索、实务聚焦、域外采风等栏目。合作交流截至2019年12月,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54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28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300多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企业安全集团、广州越秀集团等71家企业单位新建合作关系。

广州大学不是985也不是211。广州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高校、“冲一流”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是以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

11078“广州大学的院校代号即院校代码为11078。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望采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由医学版、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三本期刊组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双月刊,A4开本,双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 1957 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双月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兰州医学院学报》季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

[1] 尚琼琼. SNS与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 青年记者. 2010(11) \x0d\x0a[2] 李园园. 校内网对大学生的影响[J]. 青年记者. 2009(17) [3] 梁世敏,孙理,张丽伟. 基于校园SNS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初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x0d\x0a[4] 朱峰,吕伟. 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内网现象为例[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9(03) [5] 刘文娟,袁文芳. 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J]. 东南传播. 2009(05) \x0d\x0a[6] 陈卉.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流行原因分析[J]. 新闻世界. 2009(05) [7] 汪阳. 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状况调查——以兰州地区为例[J]. 青年记者. 2009(11) \x0d\x0a[8] 张楠,钱艳丽. SNS网络社区的出现及走红——以校内网为代表[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3) [9] 张丹. 利用校园SNS网络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J]. 才智. 2009(08) \x0d\x0a[10] 郝若琦. 浅析基于时代的校园SNS网站的盛行原因[J]. 东南传播. 2008(12) \x0d\x0a[1] 刘蕾. 试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09(12) \x0d\x0a[2] 阮敏尔. 大学生虚拟生存的影响及对策[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3] 伍安春,张新福,余惠琼.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及对策思考[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x0d\x0a[1] 田卉,柯惠新.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1) \x0d\x0a[2] 杜骏飞,魏娟. 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x0d\x0a[3] 葛晨光. 高校网络论坛舆论形成及引导刍议[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x0d\x0a[4] 刘建. 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05) \x0d\x0a[5] 王一春. 试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愤青现象[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3) \x0d\x0a[6] 周千贺. 传统媒体和网络的舆论监督及其互动[J]. 青年记者. 2009(23)\x0d\x0a[7] 任海.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x0d\x0a[8] 陶晓华,高健.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J]. 南方论刊. 2009(05) \x0d\x0a[9] 李雪莹,邓飞. 从传播学视角看高校网络舆论及其引导[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4) \x0d\x0a[10] 倪晓莉,陈思路,颜虹. 网络依赖行为研究及其干预模型的理论构建[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丧礼撮要>笺释》(20万字,独著),台北:秀威出版社2012年版。2、《明清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2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6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3、《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续编》(20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4、《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三编》(1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待出版。5、《『朱子家礼』한국 进路:정치 문화정체递嬗》——《The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中国史研究》,韩国:中国史学会主办)2013年总第83号。6、《<韩国礼学丛书>所见朝鲜王朝礼学著述》——《书目季刊》(台湾:学生书局主办)2013年第47卷第3期。7、《“诸夏不如夷狄”?——从<燕行录>看李氏朝鲜的华夷情结》——《学术界》(CSSCI)2013年第3期。8、《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5期。9、《朝鲜王朝礼书考略——兼论<韩国礼学丛书>在域外汉学中的价值》——《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3年第5期。10、《朝鲜王朝政书考略——从通制与典章看中国礼学的朝鲜化》——《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4年第8期。11、《明代南昌墓地案:一则结构功能主义无法解释的案例——兼评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中国图书评论》(CSSCI)2012年第6期。12、“清代汉学:在‘兴奋’与‘紧张’之间——读张循先生《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并收入王绪芬:《2011年清史研究索引》,《清史研究》2012年第6期】。13、“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史学汇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主办)2010年6月总第25期【该文为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儒学研究新进展》第29、31期推介,成功大学三位台湾学者做出评价】,简要版《作为思想的历史: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刊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清代汉学内部的‘汉宋之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2年第9期。15、“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办法的盱衡与启示”——《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3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16、“失落的期刊分级与本真的同行评议——再论我国大陆与台湾学术评鉴制度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2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17、“社会科学成果的取舍标准:我国台湾与大陆学术评鉴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出版业》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该文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社会科学的责任与使命”成果二等奖,同文并收入该年会论文集】。18、“断裂与联结——儒学整体性格的‘汉宋之争’”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0日<历史版>,【《国学新知评论》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为人民网、光明网等近百家网站转载】。19、“家奠吊祭仪制发微”——《中华人文社会学报》(台湾)总第10期【《儒教邮刊》总第15、16、22期分期全文转载】。20、“实质评鉴还是“予取予求”——台湾社会科学成果评鉴的盱衡与启示”——《学术界》(CSSCI)2011年第6期【本文英文版“Substantial Assessmentor Freewheeling Observation and Elightenment on Assessment of Social and Scientific Achievement in Taiwan”,同刊《学术界》英文版《Academics》2011年第6期】。21、“清季张之洞君子儒探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9年第3期】。22、“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一)——婚制、宗法与家族政治摭谈”——《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9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23、“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二)——敬宗收族:家祭、谱法中的宗族政治”——《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24、“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三)——铭旌的祭祀符号:身体、秩序与权力”——《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1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25、“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四)——于心有安:《茗洲吴氏家典》所见神主的昭穆涵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4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26、“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五)——超越时空的礼学对话:《<丧礼撮要>笺释》跋”——《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期。27、“君子儒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11期。28、“边缘到共同体:符号学视野中的女权主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5期。29、“中国古代的家奠吊祭制度”(第一作者)——《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2009年第1期。30、“中国传统民间社会的礼生与民间丧仪”——2013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法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之“第五届·政治法律与公共政策年会”第二场“政体与礼法:历史的视野”宣读【本文英文版“ 'Li Sheng' and Folk Rituals: An Analysis of Folk Funeral Ritu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同刊《学术界》(CSSCI)2014年第6期。】31、“失控的革命话语:梁启超革命观的十年嬗变”——《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5年第1期。32、“共同富裕:历史省思与中国梦的进路”(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33、“传统中朝关系研究的三种话语体系”——《人民论坛》(中文核心)2014年6月(下)。34、“坚守学术底线,建立正和博弈”——《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6月18日学术评价版。 【人民网理论学术动态2014年6月18日以“学术生产过程是一种博弈的过程”为题摘编。】35、“同行评议的权威在于公信”——《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7月16日学术评价版。36、“著书岂能只为稻粱谋”——《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9月19日学术评价版。37、“把握学术传统与时代使命”——《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4月8日学术评价版。 38、“端视当前两种‘学术中心论’导向”——《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7月2日争鸣版。39、“TSSCI的随想:学术生产的永续发展”——《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2月16日学术版。40、“边界与自觉:清代汉学家的问学心态”——《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9月1日学术版。41、“版面费的罪恶在于牟利动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18日评论版。42、“《中国社会科学报》与学林新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20日评论版。43、“想象的乌托邦:16世纪朝鲜使节对明帝国的批判”——《中国民族报》(北京: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2013年12月13日理论版。

常州大学 / 院校代码:10292常州大学(Ch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常大”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在中宣部主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求实》、《理论与改革》、《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社会科学版)、《行政论坛》、《安徽行政学院学报》、《福建行政学院学报》、《武汉学刊》、《理论学习》、《党政干部论坛》、《兰州学刊》、《长江论坛》、《科学发展》(上海)、《人才开发》、《党政干部学刊》、《行政与法》、《理论月刊》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或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文章30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中国政治》、《宪法与行政法》、《农业经济研究》等全文转载或索引。科研作品,曾获得湖北省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浙江省省级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其中,关于城镇化“和谐土地征收”、“保护式”土地征收、人际关系压制理论的论文,得到了社会学界同仁的认可,并得到进一步的理论推进。

谈《新编大学英语》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裴云红 使用浙江大学《新编大学英语》的认识和体会 My Opinion on A New Textbook of College English by Zhejiang University [高教发展与评估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穆宝清 , Mu Baoqing 浅谈现代大学英语教学 On Modern English Teaching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College of Education] 傅堤 , Fu Di 《新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初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孙莹 教材与教师角色--兼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二册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徐岚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体会 Some experience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ingdings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刘秀莲 , LiIU Xiu-lian "新编大学英语"的编写原则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College English [高等理科教育 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黄建滨 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评《新编大学英语》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cusing on Learners Comments on New College English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Journal] 朱志敏 , 王静 , Zhu Zhimin , Wang Jing 赏析《新编大学英语》,论探大学英语教学趋势 An Analyse of New College English, Trend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Journal] 田学军 , TIAN Xue-jun 《新编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A Study 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New College English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赵延亮 展示现代英语特色 追求立体化教学--新编英语专业教材《现代大学英语》评价 The Marked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邵春 , 宋玉瑛 , SHAO Chun , SONG Yu-ying 浅析《新编大学英语》中文化层次的设置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l Communications] 张晔 谈谈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 --以浙江大学课题组主编的《新编大学英语》教材为例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udent-centered and ToPic-based Teaching Approach in New College English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缪维嘉 , 陈冰冰 , MIAO Weijia , CHEN Bingbing 试用《新编大学英语》教材及教法的体会 On the Feasibility of New College English and Its Teaching Methods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陈丽秋 浅谈在《新编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To Qualify Students As Autodidacts through Teaching of New College English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 饶妙 , RAO Miao

1.《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姜芄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撰写第12章、第13章。2.《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陈启能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撰写其中第10章。3.《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于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撰写其中第5章。 1.《微观史研究与史学的碎化》,载《历史教学》2011年第24期。2.《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载《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2年第2期转载。2012年4月,被收入张卫良主编的论文集:《“城市的世界”:现代城市及其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书写人民大众的历史——社会史学的研究传统及其范式转换》,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4期摘登。4.《欧美史学新动向——实践史学》,《光明日报》对俞金尧等三人的访谈,发表于《光明日报》“理论·史学版”,2011年9月13日。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1年第11期转载。5.《从中国人口史看前工业化时期欧洲婚姻家庭的特征》,钱乘旦、高岱主编:《英国史新探:全球视野与文化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该书的英文版在英国同时出版Chengdan and Miles Taylo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Chinese History Conference(Peking University), London: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20世纪世界史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7.《关于全球史上跨文化交流的评估》,载《北方论丛》,2009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学术前沿”栏目摘要刊登。8.《资本主义与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环境》,载《学术研究》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0期转载。2011年又被收入《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论文集(田丰、李旭明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9.《“世界历史”与世界史学科定位》,载《史学月刊》2009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0年第1期转载。10.《什么是世界历史及如何构建世界史体系》,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08年第8期转载。11.《“资本主义”与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载《学海》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转载。12.《用唯物史观构建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体系》,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4月26日,受该报访谈。13.《历史上中国已婚低生育率说质疑》,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14.《“反全球化运动”与反资本主义》,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7期。《马克思主义文摘》2007年第11期摘登。15.《与时俱进的德国社会史》,载《科学文化评论》2007年第3期。16.《社会史的定义及开放性》,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17.《现代世界起源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载《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2期。18,《近代早期英国经济增长与煤的使用》,载《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第4期。19.《令人困惑的后现代》,载《学术研究》(广东)200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3期转载。20.《欧洲历史上家庭概念的演变及其特征》,载《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该文于200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21.《中世纪教会婚姻法中的同意原则》,载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22.《中世纪欧洲寡妇产的起源和演变》,载《世界历史》2001年第5期。23.《儿童史研究及其方法》,载《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24.《儿童史研究四十年》,载《中国学术》第2卷,2001年第4期。后来收入陈启能主编:《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5.《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寡妇改嫁》,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该文重印于《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1年第2期转载。该文于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26.《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社会文化基础》,载《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学术动态》1997年第9期摘登本文。该文于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27.《英国18世纪人口和发展的学术史回顾》,载《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28.《从历史人口学到家庭历史学》,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29.《商品化、资本主义化及其他——与黄宗智先生商榷》,载《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30.《中西方家庭的历史比较:差别及其影响》,载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论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载《人民政协报》2011年11月28日“学术家园”版。2.《从“意见”到“决定”:哲学社会科学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9日第二版。3.《学术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10日。4.《人口研究要注重社会变革作用和历史延续的影响——访赵中维教授》,载《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5.《最低工资至少应足以养家糊口》,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29日“经济学”版。6.《继承和创新明显,发展仍有空间》(评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世界历史》2010年第4期。7.《全球史观下的文明传统与交往》,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2期。8.《妇女的历史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评〈西方妇女史〉》,载《世界历史》2010年第6期。9.《养儿防老: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载《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3月10日。10.《访谈英国史学家.里格利》,载《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11.《制度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载《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12.《评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载《中国学术》2003年第2期。13.《历史学需要不断创新》,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14.《阿里埃斯:<儿童的世纪,家庭 生活的社会史》》,载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5.《斯通:〈英国的家庭、性和婚姻,1500-1800〉》,载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6.《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载《世界历史》2000年第6期。17.《找出一个亚洲来源》,载《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0年3月21日。18.《西方家庭史学的发展》,载《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4期。19.《国内对欧洲妇女史研究的综述》,载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主编:《世界史研究年刊》(1996年),总第二期。20.《传统中国国情的再探索》,《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探问工业革命》,作者为剑桥大学教授里格利,发表在《世界历史》2006年第2期(4月15日出版)。2,《现代的家庭研究简史》(上、下),译文,作者为哈佛大学教授奥茨曼,分别载于《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和第4期。

参考文献 [1] 王传顺. "星期五"所隐含的圣经原型[J]. 井冈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9(5):44-46. [2] “一本男孩必读的书”——《鲁滨逊漂流记》[J]. 小学阅读指南:3-6年级, 2011(8):48. [3] 杜海霞, 王海燕. 《福》与《鲁滨逊漂流记》的互文性解读[J]. 考试周刊, 2011(16):30-31. [4] 陈明安. 《鲁滨逊漂流记》,《白鲸》和《老人与海》中海洋的蕴涵和启示[D].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5. [5] 段绍俊. 《鲁滨逊漂流记》带来的启迪[J]. 电影文学, 2010(7):119-120. [6] 张文丽. 《鲁滨逊漂流记》的《圣经》意识[J]. 文教资料, 2009(28):20-21. [7] 钟素花. 《鲁滨逊漂流记》的二元解读[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24(3):95-98. [8] 杨丹. 《鲁滨逊漂流记》的自立精神与教育[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8(5):66. [9] 刘建军, 刘雪峰. 《鲁滨逊漂流记》艺术世界的象征意义[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4):74-77.[10] 王琴, 徐剑. 《鲁滨逊漂流记》译本叙述话语的描写研究[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28(1):108-111.[11] 杜苗苗. 《鲁滨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理想空间建构之比较[J]. 丝绸之路, 2011(22):94-95.[12] 冀桐, 吴丰瑜. 《鲁滨逊漂流记》与成人仪式[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2(2):64-69.[13] 蹇昌槐. 《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J]. 外国文学研究, 2003(6):46-51.[14] 牛红英.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J]. 外国文学研究, 2007,29(5):84-89.[15] 牛红英, 薛丰艳.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自然状态理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2):118-121.[16] 许海萍, 龚金莲.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及物性分析[J]. 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1(11):393-394.[17] 张红梅.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启蒙思想窥探[J]. 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6(4):83-85.[18] 田芳. 《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的自然观[J].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1(10):53-54.[19] Li'An L. Revamping Canonical Novel:The Case of Robinson Crusoe[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7(1):25-48.[20] 杨槟. 北村与笛福小说的叙事策略比较[J]. 韶关学院学报, 2009,30(8):10-12.[21] 朱彦. 从《鲁滨逊漂流记》和《蝇王》看英国荒岛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元素[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23(7):96-100.[22] 孙慧玲. 从经济人到政治人——格列佛对鲁滨逊的超越[D]. 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9.[23] 沈渭菊.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重新解读[J]. 当代小说(新诗文), 2008(5):47-49.[24] 许存勇. 从宗教的视角来解读鲁滨逊的成长[J]. 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1(11):624-625.[25] 许克琪. 笛福的文本以及对殖民主义的批判[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2(2):99-103.[26] 聂淼, 蔡圣勤. 电影《荒岛余生》中的互文性解读[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36):208-209.[27] 苑冰冰. 后殖民视角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D]. 山东大学世界史, 2008.[28] 孟宪丽. 基于后殖民视角下的鲁滨逊形象剖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9):198.[29] 王琴, 徐剑. 基于语料库的《鲁滨逊漂流记》译本翻译规范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4(4):48-51.[30] 周庭华, 魏文. 解读"星期五"民族文化身份的丧失[J]. 长沙大学学报, 2005,19(6):109-110.[31] 仲冲, 高文惠. 经典的反话语:《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重写[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24(3):67-69, 72.[32] 郭爱莲. 境遇相近,结局不同——《鲁滨逊漂流记》与《蝇王》的对比研究[J]. 时代文学, 2010(7):88-89.[33] 韩瑞辉. 库切小说《敌手》中的女性主义叙事视角[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4):38-42.[34] 张云霞. 鲁滨逊“自我”身份研究[J]. 考试周刊, 2011(77):24-25.[35] 杜曼•叶尔江.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表现的笛福宗教观[J]. 甘肃高师学报, 2003,8(6):31-33.[36] 树沐. 难以掩盖的人类发展史-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别样解读[J]. 华章, 2011(6):45.[37] 杨瑶. 试论《蝇王》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移位"性叙述[J]. 新余高专学报, 2008,13(4):42-44.[38] 杨天地. 试论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J]. 时代文学, 2011(14):39-40.[39] 张玲. 探索与开拓——论人文主义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D].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3.[40] 郭爱莲. 相似的开端不同的结局--《鲁滨逊漂流记》与《蝇王》对比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5(1):115-116.[41] 崔维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完美结合——对《鲁滨逊飘流记》的再解读[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8(3):46-49.[42] 许克琪. 英国荒岛文学两部代表作品的后殖民解读[D]. 东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6.[43] 王华. 中世纪骑士文学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J]. 海外英语, 2010(2):110-111.[44] 王华. 中世纪骑士文学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J]. 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0(1):110-111.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锦州医科大学属于二本院校。

3个一本专业: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和麻醉学。其余专业为二本专业;也有部分高职专业:如畜牧兽医等。

就业前景:

锦州医科大学采取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2017年以毕业生就业率居培养结果在全国排行第650名。

校训:

厚德修身,是说应不断培育和养成高尚的品德。《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校应以德育人,以德为先,以德为本,培育有德之人,所有师生员工都要以高尚的品德不断改造、砥砺和培养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精术济世,这句体现了医学的特点,古语云“医乃仁术”;古代也有“悬壶济世”的医学典故,所以行医也被称为济世,这句话是说学习上要不断精益求精,以高超的医术去服务民众。今天我院已发展成以医学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而“术”具有包容性,也可以泛指技术、艺术等,而覆盖其它专业。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锦州医科大学

浅谈规范急诊护生教学管理体会摘要】 目的 探讨规范教学管理对急诊科护生带教质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2004年7月~2007年3月在急诊科实习的200余名护生制订周密的带教计划,采取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择优选取带教教师进行带教工作。结果 急诊科护生的急救知识及技能得到了加强,带教教师教学及护理水平得到了提高。结论 规范急诊科教学管理可以提高护生教学质量。 【关键词】 急诊;护士;管理 临床实习是护生将在校内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是对护生进行护理技能的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我科的工作特点,规范了教学管理,采用科学的引导、施教,培养并强化护生的急救意识;把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作为实习带教的重点内容;指导护生进一步提高急救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现总结我科自2004年7月~2007年3月带教的200余名实习护生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根据急诊工作特点及实习安排制定带教计划并逐步实施〔1〕 入科第一周 重点为熟悉环境及就诊流程。急诊科工作环境、性质较为独特,强调“急、快、准、活”,疾病急而复杂。护生初到科室难免有紧张恐惧心理,不知从何学起。作为带教教师,必须掌握其心理,在入科第一天上午,我科特安排了总带教教师热情耐心的接待她们,将护士长、各带教教师及科室其他成员介绍给她们,详细介绍科室的环境、抢救设备的放置、急诊疾病的特点、工作性质及教学安排告之护生,提出急诊科实习要求,让其了解急诊,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逐步适应工作环境。 第二周 安排急诊常见疾病的理论知识小讲课;各带教教师给学生示范心肺复苏的操作,仔细讲解要领;讲解急诊工作流程;指导护生学习吸氧、吸痰、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的使用,鼓励护生多观察,多操作,以加深印象。 第三周 在安排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小讲课的同时,组织护生参与讲课;带教教师指导护生查找资料、进行课件的制作以培养护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护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带教教师言语要亲切和蔼,多鼓励、赞赏、宽慰护生,帮助其树立信心;邀请护生参加科内的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 第四周 在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采取“示范—护生观摩—护生实践”的方式多提供实践机会,使护生在实践中逐步完成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出科前一天由护士长和总带教教师组织理论和操作考试,并请护生认真填写带教教师考评表。 2 具体带教方法 有计划派班 (1)第一周为适应时间,让护生多看,多了解急诊规章制度,熟悉环境及用物摆放,体会急诊工作“急、危、重、随机性协作性强、紧张、责任大”的特点,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2)急诊科晚夜班病人较白天多,病情急,每周会派2~3个晚夜班,这样增加护生的学习及实践的机会。 举办急救讲座 由总带教或带教教师组织护生进行每周至少一次的急救知识讲座,如徒手心肺复苏、除颤、洗胃、静脉置管及气管插管的配合等。 师生讨论会 就护生遇到的一些典型或特殊的病例,如有机磷农药中毒、重症颅脑外伤、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带教教师先提出问题,让护生查阅资料,指导其归纳总结,以小讲课的形式让护生讲授,师生一起讨论;如急腹症的鉴别分诊,可围绕以腹痛为表现的内、外、妇科方面的疾病展开讨论,请几个护生共同完成,以此给护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归纳类比 将护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某一系统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综合归纳找出某一系统疾病的共同点与各种疾病的不同点〔2〕,如引导护生将急腹症、消化道大出血与咯血的共同点加以归纳并比较其不同以帮助记忆加深理解。 注重护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学习各种与护理有关的规章制度及法律知识,在救治病人的同时提高警惕,增强法律观念。 3 提高带教教师的专业素质 择优选拔 选取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操作技术熟练,在急诊科工作三年以上,护生反映好,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带教工作。 明确带教教师职责 带教教师必须参加医院和科内的各种培训或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对每一批轮转到急诊科的护生,指定的带教教师轮转组织一次大讲课;对分派的护生要制订带教计划、带教措施、带教内容;固定带教教师;多给护生动手锻炼的机会。 实行双向考核制 护生实习结束,带教教师要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并且客观、真实地填写护生实习手册。并将护生实习情况汇报护士长,由护士长综合考评后,做出鉴定;护生也考评带教教师,考评结果与年终考核、带教资格任命挂钩。 营造宽松、和谐的实习环境 护士是高风险职业,急诊科又是最紧张的临床科室,护生没有临床经验,因此护生会胆怯、紧张。带教教师要言语亲切、和蔼,多给予鼓励、赞赏、宽慰等心理支持。 4 护生管理对策 (1)严格执行护理部制订的实习生管理制度。(2)组织专科岗前培训,提出急诊教学要求及具体安排。(3)教会护生沟通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培养护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5)强化消毒隔离规范,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5 小结 通过规范急诊教学,我科重视了带教理念,调整了带教思路,改进了带教方法,把带和教融为一体,落到实处,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了实习护生的认可和好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带教教师的培养,组织带教教师培训,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急诊科的急救护理水平较前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参考文献】 1 李映兰,高凤莉.实用专科护士丛书急诊分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方秀新,郝玉玲.护理临床教学.军事医学出版社,2003,1.

锦州医科大学

【院校类别】属于二本院校。有3个一本专业: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和麻醉学。其余专业为二本专业;也有部分高职专业:如畜牧兽医等。

【优势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际示范专业——临床医学。

省际示范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省级特色专业——口腔医学。

省级品牌专业——畜牧兽医、水产养殖技术。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就业前景】

锦州医科大学采取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2017年以毕业生就业率居培养结果在全国排行第650名。

锦州医科大学简介

辽宁医学院地处渤海之滨、风景秀丽的辽宁西部历史文化名城——锦州。1946年学院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迁址辽宁省锦州市,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锦州医学院,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医学院。学院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有普通高等教育、国有民营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多种 办学形式,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3个办学层次;有医学、农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3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32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3个辽宁省重点学科,1个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医疗专科,3个研究中心,10个研究所。学院下设基础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17个二级教学单位,有99个教研室,56教学实验中心,有各类本科实践教学基地122个。学院立足辽宁,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现有研究生980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1020人,有教师718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44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365人。学院有留学归国人员120人。有多人次先后被国家、辽宁省命名为“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教师”等称号;有1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16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学院藏书万册,电子图书万册,设有美国MEDLINE和CBMdisc两种计算机光盘检索系统,拥有美国ASP、BSP等中外全文期刊数据库,设有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总值为万元。学院主办《辽宁医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中国医师能力评价》三种刊物,面向国内外发行。学院注重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先后派出百余名教师赴20几个国家和地区做高级访问学者和进修学习,邀请国外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来学院任教和讲学。招收印度、日本、韩国等外国留学生168人。学院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牢记“厚德修身,精术济世”的校训,秉承“勤俭攻坚”的辽医精神,坚持“以医学为主,医、农、工、管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里的大多都可以,但期刊种类较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你可以去丁香新医学网看看。

  • 索引序列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