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新闻学毕业论文脱口秀

新闻学毕业论文脱口秀

发布时间:

新闻学毕业论文脱口秀

新闻学也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吧,要看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来说,不然范围太广对你是不利的。还有就是你如果要找范围,你可以根据你的方向去网上搜索下,应该有很多的。在这之前你必须要有方向,否则就会跟无头苍蝇一样的。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的社会节目制作公司生态环境研究


分析的省级卫星频道,以促进中国媒体的运作特点的产业化


频道的专业化带来的机遇和混乱的城站


城市电视发展的分析
< />
辩证“收视率”


“哈利·波特”的特殊营销案例分析


妇女杂志
< / a>
在广告


网络媒体的营销策略,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舆论引导


广告创意道德


名人广告效果

媒体:公共开放空间 - 在当前的中国传媒公共< / a>

加入WTO后,中国媒体改革


谁的自由?什么权利? - 的自由记者合法性的思考


传媒集团发展思路


女权主义的大众媒体


广告业务通知和艺术关系的初步


省级电视频道新闻节目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西方媒体集团


国外知名媒体人物研究(可选一个或演化及发展趋势某些类型的性格影响的研究“的传播理念,传播活动)


广播和电视广告,商业活动和产业化





研究组,数字化,高科技的背景下,当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发展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媒体的现代研究/ a>
农民工的社会和伦理,媒体的作用



公共关系案例研究


媒体公共关系研究


视觉文化传播全球化和本地化


新媒体与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传播的案例研究:通过某些类型的工作或工作的创作者,或由一组在深入分析的创造者,以突出视觉文化与视觉文化传播的新趋势。


电视柱可持续发展的电视广告创意表达





在媒体上的广告投入混合


传媒业的内涵和特点


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媒体品牌价值构建


媒体


观众的关注和媒体的影响力的关系



多品牌营销策略的分类广告中的图像的生产经营特点中国探

广告文字




西方的电视广告文化的差异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研究


儒家文化,中国的广告


福建广告公司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电视广告儿童




在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其监管


通信战略研究模糊语言在广告中


代言人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广告的表现手法

城市户外广告创新


广告整合营销

DM广告发展研究


儿童的广告创意研究


广告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电视广告业发展趋势


时代的数码影像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新闻摄影的记者工作条件的调查和研究
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特点新闻摄影研究
当代政治的内容和形式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缺陷及对策有效的对策
当代体育新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当代文化新闻报道
缺点当代娱乐新闻及对策
当代教育新闻报道的虐待和
在报纸上的定价和流通信息的报纸发行量的“环球时报”的商业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对称
思维
和市政

电视新闻,党报广告经营的网络新闻媒体的传播符号的图片

学院新闻与传播教育发展的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发展中国的数字电视的盈利模式
分析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思路
中国媒体购买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探索
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的分析写导语勘探
全国党报的生存策略分析

细节的重要性梁启超新闻思想启迪今天的媒体比较分析

和国外的讣闻报道的“超级女声”看
看电视制播分离“的媒体定位的电视娱乐业务策略
在我们的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或其他名称新闻记者)的梁

新闻联播总体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发展背景下的思想和评论的趋势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改革

电脑游戏行业的经营前景

博客现象研究

IP现象和前景,中国网络分析

网络新闻的编辑和报纸编辑的对比分析

网络版权保护

网络电视,其前景分析

网络流媒体技术的发展

报纸媒体的受众心理研究

电视媒体受众的心理研究

网络媒体观众心理的研究
媒体的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观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其他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

农村文化市场,建立和培养

娱乐新闻的辩证批判
专业频道细分和反分割的竞争对策

在广新闻传媒集团在中国行业的发展对策



的方言电视节目的非科学现象的上升

报经济报道“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报告的可读性研究

技术

“南方都市报”时评

网络传播

典型的人际影响报告在新的时代发展研究

在全国性的报纸报道中对妇女的歧视问题

党报市场营销对策

< />专业期刊市场的问题及对策

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及对策

营销的优点和缺点的“超级女声”在

分析经济新闻“物化”和“人性化”

谈写的新闻理念的人

分析

通讯解释新闻的“解决方案”的趋势

新闻的
报道政治新闻

电视新闻评论媒体特性的通用功能全面的新闻


分析的大都市竞争力的战略





“外观和口感谈论时尚潮流的生活服务报纸的头发文学期刊的媒体与媒体管理的定价策略分析管理人员

大众化的报纸上

渠道的品牌战略和发展的电视

在网上消费群体的发展和购买行为分析

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互补充和整合能力


新闻娱乐化现象
头条新闻语言艺术

风格写作的新时代的新闻评论

主题的新闻课程体系的专业要求,选择专业或专业论文写作参考下面的主题,我希望每个人都在导师的指导下的主题和写作上本科的主题,特别强调的是不太多。

001记者的社会责任理论
002评论用事实说话
003目前的经济报告有报纸和损失,以市场为导向
005
004报纸的批评报道的新闻真实性新闻的指导
007
006
008我看到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引导舆论的作用理论新闻和通信
010对报纸舆论的监督
011

013
014刘少奇新闻思想的毛泽东新闻思想/> 015现代新闻思想
016晚报每日脱口秀
017我们的思想的质量比较
018中国和外国新闻的记者
019新闻客观性< BR />
021 020新闻与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都市快报”喔
022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
023邵飘萍研究

025范长江,024的韬奋的研究
026百科全书的旧中国?“宣言”以来成立的专门研究新闻的历史
027浙江新闻史
028。
029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研究
030迪宝,北京的报纸,小报
031现代外报
032恢复报纸
033现代新闻业务
034 54四补充研究
035“五四”运动新闻业务
036“申报”,“新闻报”,“大公报”
037鲁迅,邹韬奋,范长江,雪花现象
038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新闻

040深远意义的资产阶级新闻自由
041受欢迎的报纸在不同时期的039国民党新闻政策< BR /> 042
043美国著名的报纸和报纸的研究
044的成功在十九世纪的客观原因,廉价报纸报道,新新闻,准确的新闻
045西方著名媒体研究的评估在西方新闻自由理论
046
047的评论对社会责任理论
048“在纽约
049西方报纸的商业报纸(”泰晤士报“)向(或垄断)
050鲁珀特·默多克的运行特性分析。
051竞争在美联社或路透社敏感的研究
054/052报纸和网络
053记者新闻采访与一般研究的异同新闻
055记者在记者的观察
057记者的道德修养

059采访058记者的知识结构,心理研究
060记者的工作任务
061
056在
062的简要采访时
063记者的采访技术信息就如何深化的积累
064的记者写了经验,探索在新闻导致
065
066新闻

068新闻067新闻结构艺术事实说话
069
070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说到通讯
075的数字通信信息和新闻写作特点和写作研究的情节和细节的数字通信的情节和细节在新闻特写
073
074调查报告
076新闻语言
077
072简要沟通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初步
078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分析
079科技新闻和人文关怀
080通讯写入新的风格081关键事件的讨论

082在“倒金字塔”结构的重要作用,在今天的新闻写作和改进思想
083重视其自身的规律,掌握丰富的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呢?机会的动态信息的作用和加强?简短的新闻报道,改革
084探索解释性报道
085扮演一个角色上的优势,“短,细,快速”的评论发表评论新思路在中国
086专业知识的投机能力,人性化吗? ?论体育新闻
087技术的深度报道,报道称,主要受众意识
088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的初步和背景材料利用率
089面试报告“的观点与材料”独特的传播效应
090不同的专业报告的背景材料上的应用
091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写作的原则?
092列记者哲学理解成功的关键的第一个“范长江新闻奖得主种植和政治味道?李普曼认为政治家办报”
093穆凄嗯时代典型的书面想法“ /> 094访谈,今天记者的思想和启蒙式发展的专题报告和忧虑的前景
095在主题的意见
096评论写作文采合理
097谈具有体积小的特点,小演讲和写作
098报纸
099报刊署名评论文章评论的语言

2000年初步形象化的101
102简短的论文上写作论证方法的图像
103王陶政治评论员特点
104梁启超体“风格在历史的新闻评论
105

109新闻编辑与观众的心理定势
110 106收音机和电视覆核个案研究
107新闻编辑功能
108在最近几年,报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满意的列
111在编辑技能
112的头条原则和艺术
113编辑之间的关系研究
114新形势下的新闻编辑嬗变
115网络传播质量新闻编辑
116编辑策划研究
117
118的长处和短处的广播新闻编辑与观众的关系研究
119在广播新闻语言
120记者和编辑播种团结
121电视新闻的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劣势发挥优势初步
123讨论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机程序
124
122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电视新闻的声音和图像功能于一身的创作和评论
125电台和电视台
126广播电视新闻的现状和趋势
127电视的舆论作用的社会和文化
心理影响
128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功能129电视隐性采访
131个非
130电视评论节目特色“焦点”的权利和权力
132电台和电视台观众的概念变化
133传统媒体的网络传播
我看到134电视如何加强互动节目的
135电视谈话节目的人的问题
136生动的角色在电视新闻报道< BR /> 137电视评论节目客观和主观的兼容性问题
138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信息的写作特点
139爱德华·默罗142广告原理研究
143广告传播和现场直播
140的BBC的结构改革,公共广播和电视的意义
141 CNN对我们的启示

144的广告活动
145广告策划和创意
146广告心理学研究
147广告文案
148电台和电视广告制作
149广告管理和广告法规
150消费行为
151 154名牌战略研究,市场营销和广告
152广告效果调查和决心
153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

155电视广告语言学习
156法律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现状,中国的广告市场分析研究
157 21研究
159广告管理和广告法制建设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广告
158老年人消费市场
160辆巴士行走平面广告研究的
文化遗产研究商品
162 161广告从“消费者”不要购买广告产品的定位
163广告内容的编排与人的认知规律
164潜意识广告的原理及应用
165情绪上诉的情感体验消费决策
166广告和广告作品
167广告效果的测量方法喔
168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
169组压力和覆盖范围方法
170从众心理逆向思维
171媒体公关
172媒体受众调查研究
173公益
174中大公共关系
175的媒体形象传达
176媒体形象的建立和塑造
177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78广播电视行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研究
179传媒集团
180传媒机构管理研究
181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182 183媒体领袖型的研究
中国的媒体管理功能研究
184西方传媒集团发展历史的研究
185中国和西方媒体的经营理念
186媒体垄断和竞争
187发行研究
188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研究
189媒体现代
190中国媒体大扩展的修订机制分析
191行业研究
192媒体人力资源
193媒体管理激励机制的定位和市场细分

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参考主题...... / a>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党性/> 负责的新闻敏感新闻的关系
5,采访前的调查,心理分析
6,深入采访,在新闻导语如何把握的特点
7写
8,重视新闻背景交待
9消息字段描述
10,典型报道 - 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消息的主角是信息时代的< BR /> 12,穆清数字通信功能
有关工作的沟通指导
14头条特点
15种场景短消息感的场景
16/13浅谈> 17的社会作用的新闻评论无产阶级新闻评论功能
的解说特点和写作
19,浅说,广播业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20日,国际广播国际电视在当今的全球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的奥秘的探索
22
23编辑思想与报纸,编辑自身建设和修养
24,以谈论的稿件的基本技能
25。论坛语言与受众心理
26
27家本地企业报告的趋势
28的社会价值的重大新闻照片的摄影师专业质量
29,社会功能,新闻图片
30
31四大媒体广告,广播和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的特点,比较研究
32电视记者的创造性思维
33,谈论电台节目设置
34
35,广播语言特性广??播节目艺术
36,质量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广播(电视)

个人认为,论文的选题应注意这么几点:选择自己的专业领域或熟悉的领域进行选题,这样你才有话可说且得心应手。论点要新颖,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必须明确,不可含糊不清。作为新闻学,可以写当下的热点啊。

新闻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其实可以从它研究的三大板块来看,其次新闻学不止新闻,还结合了传播学、广告学、电影学、公共关系等学科的知识,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新闻理论创新,新媒体时代,许多传统的理论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急需创新和改进,对于本科生而言,创造一个新闻理论显然太难了,但是你可以看别人的理论啊,比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的主要基础就是出于恐惧心理做出的选择,但是新媒体时代还这样吗,这个理论有哪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都可以来写文章。其次新闻史,这方面有两个写作方法,一是用史料堆积,然后提炼观点发现创新点,这需要很大的阅读量。或者是带着主观思想去研究,比如陈力丹老师的《外国新闻史》就提出了十个问题来研究,带着问题去研究历史。最后是新闻操作,这方面就是业界,新媒体时代肯定传统的编辑操作不能满足了,那有什么改变吗,这就需要去探索和总结了。

脱口秀史炎毕业论文

史炎。今晚80后脱口秀:史炎上海交大毕业,妻子是复旦毕业的,这两口子很厉害。史炎,中国优秀脱口秀演员、培训师,噗哧学院院长。上海笑果文化线下演出、校园招募和培训的负责人2015年,参加《今晚80后脱口秀》。2017年1月8日,参加《吐槽大会》第一季。

是上海交大毕业的。

关注《今夜80脱口秀》节目的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史炎,这位自诩为毕业于上好交大的高学历者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幽默感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好评。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去看看史炎身高体重的资料吧。

史炎身高体重年龄照片微博个人资料

《今晚80后脱口秀》是东方卫视全新打造的高端文化脱口秀,也是中国唯一一档欧美风格脱口秀节目,于2012年5月13日开播,80后新锐相声演员王自健倾情加盟,蛋蛋和王建国为助演演员。

每期通过脱口秀的形式,展现年轻人对社会热点、文化事件、时尚潮流的态度和思想,幽默风趣却又不失智慧与锐度;以冷面笑将王自健为核心,用爆笑脱口秀的方式讲述年轻人的生活。

今晚的嘉宾是史炎,他在《今晚80后脱口秀》,在何弃疗环节笑侃交通大学,自称是交大学生,而史炎的一些资料认证上也显示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史炎认证上海赛托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教学总监,毕业于上好交通大学,因近期参加东方卫视《今晚80后脱口秀》而被观众熟知,脱口秀中,他讲得段子有人喜欢,但也有人觉得太污,他再节目中提到自己是啊红色那个还交通大学毕业的所聊到的一些经历也引发网友的一些臆想。

史炎 SAT/托福知名培训师;脱口秀表演者,出生于1985年4月14日,现在在上海徐汇区赛托教育 (2012 - 2014) 就职。

史炎大学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2003年)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高中毕业于石家庄二中 (2000年) 省理科实验班

史炎老婆郭媛照片资料曝光

跟老婆出去逛街,经常有熊孩子扑过来抱大腿让我买花。年轻的时候经常因为熊孩子叫我“叔叔”而不是“哥哥”而耿耿于怀。

当然现在已经看得很开了,我觉得只要不扑上来叫“爸爸”,都好说。

“神烦这个梗,交大又不是清华北大,拽什么拽?”

提到自己的母校,就是拽?在公开场合提,就是拽?请您去找我们学校最有名的那位学长去,按您的标准,他比史炎学长还拽。

“况且交大在众多大学里也不算有特点的,有什么可拿来调侃的呢?”

是啊,我们交大没啥特点——

也就是出了那么几个历史上的第一,培养了那么几个优秀的学生,现在搞了那么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40几个两院院士而已。

也就是校史上的光辉多了点而已,现在的地位高了点而已。

毕竟,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路还长。

关于史炎的老婆的更多资料网上没有过多的资料,也了能是出于对家人的保护吧。

史炎个人简介

姓名:史炎

出生日期:1985年4月14日

年龄:32

现居地:上海徐汇区

职业:脱口秀演员

毕业院校:上海交通大学 (2003年)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今晚80后脱口秀》是东方卫视全新打造的高端文化脱口秀,也是中国唯一一档欧美风格脱口秀节目,于2012年5月13日开播,80后新锐相声演员王自健倾情加盟,蛋蛋和王建国为助演演员。

每期通过脱口秀的形式,展现年轻人对社会热点、文化事件、时尚潮流的态度和思想,幽默风趣却又不失智慧与锐度;以冷面笑将王自健为核心,用爆笑脱口秀的方式讲述年轻人的生活。

嘉宾史炎,他在《今晚80后脱口秀》,在何弃疗环节笑侃交通大学,自称是交大学生,而史炎的一些资料认证上也显示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史炎微博认证上海赛托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教学总监,毕业于上好交通大学,因参加东方卫视《今晚80后脱口秀》而被观众熟知,脱口秀中,他讲得段子有人喜欢,但也有人觉得太污,他再节目中提到自己是啊红色那个还交通大学毕业的所聊到的一些经历也引发网友的一些臆想。

2012年5月,作为前上海交大相声协会会长,由史炎原创的首部校园原创脱口秀“《交大往事》脱口秀专场——属于交大人的故事”在上海交通大学光彪楼多功能厅隆重上演。得到了交大学生的一致好评。此后,交大往事一直在其个人微博中连载。

脱口秀论文题目

责任是风,把你的烦恼通通吹走。在日常生活中市民是会遇到多种人物的,以责担当为题的脱口秀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围绕的是责任,所以开头就需要点题,所以开头是可以写责任是风,把你的烦恼通通吹走这句话的,是可以直接将题目直接体现出来的,是非常好的开头。

脱口秀精选:1、爱情 白雪公主,那么的纯洁无暇, 但是仔细想想,白雪公主,认识一个王子, 灰姑娘认识的那位也是一位王子, 有一个有特殊嗜好喜欢亲青蛙的女人,吻了青蛙一口, 那只青蛙一变,又是王子。 有没有人想过这些王子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呢? 根本这个王子不知道有多花心,到处泡妞, 还无耻到化装成青蛙去泡。 2、情窦未开 我在第一次恋爱之前,我认为自己就是杨过, 而我和书里那个杨过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有一只大雕。 和杨过一样,我从来没想过要考第一, 我只需要爱情,只要找到我的小龙女, 我就可以抛弃学业,退隐山林,搬到市郊住, 但我一定要住宾馆,我不住村屋,我怕蛇虫鼠蚁。 然后每个月最多回市内一次,不过我不会逗留太久, 跟老妈拿了每月的零花钱我就会回去。 没错,基本上整个中学时期我都是在这种超然的思想下渡过的。 当时学校最流行的议论题目是:中学生是否应该谈恋爱? 我认为,我们应该讨论的是:中学生应否读书? 而在初恋之前,我对小龙女只有一个条件:就是漂亮。 我知道我这样想其实很幼稚, 但当时我年纪还很小嘛, 还不知道原来身材也很重要。 3、新鲜 现在交女朋友,对她最大的要求是什么? 不是漂亮,最要紧的,是够新鲜! 什么叫新鲜? 那就是说:交了一年的不如半年的那个新鲜, 因为半年那个新认识,新鲜! 同样,认识半年的不如三个月的新鲜, 认识一个月的就不如半个月的新鲜, 以此类推,终于…… 你认识的这位,没有还没认识的那位好! 那要怎么办呢? 泡不泡好呢?一泡,就不新鲜了。 4、女人伟大 在爱情上,女人最伟大! 男人为爱牺牲是为了追求美丽、算是美丽的异性, 而女人的牺牲就只是得到一个臭男人, 而最伟大的是她们根本不觉得这是牺牲。 如果你告诉一个女人说:小姐,你男朋友说话很口臭! 她会说:哈,人肯定有局部缺点的啦。 你说:他还有狐臭和香港脚呀。 她说:那证明他很平均嘛。 你说:他睡觉打呼噜的声音好吵呀! 她说:那他一定是梦见我啦,好幸福呀! 你说:他撒尿周围乱喷。 她说:哇!好壮啊! 你说:撒完还不洗手。 她说;现在哪还有男人洗手的? 你说:我有。 她说:女人样。 你说:他老骂粗话。 她说:但他心地善良呀。 你说:他还在电梯里抽烟。 她说:现在到处禁烟他躲到这么小角落抽你还想怎么样呀? 5、责任何在? 如果你跟我说,因为我不帅,所以不可以演戏, 你不应该告诉我,因为这不关我的事, 你应该去跟我父母讲,是他们把我搞成这样的, 如果你要罚,你应该罚他们, 以后,谁长得丑,就罚他爸妈不许演戏! 或者只能跑龙套。 我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为了我爸爸妈妈那短短一刹的快感,我已经负责了二十几年, 你以为很容易呀? 我小时候读书不好甚至不及格,我都没要父母负责, 我是自己在试卷上签家长的名的。 每当父母吵架的时候, 我有没叫他们为了我的童年着想,相互忍让一下? 没! 我让他们到街上去吵。 我长大了, 不知应该信什么宗教、不知人活着为什么、不知什么人生目标…… 我都没有要求父母帮我。 反而是我反过来提醒他们: 你们要努力赚钱呀,积谷防饥呀,要不然将来老了无依无靠呀!6、泳池 黄:去游泳池那些不叫游泳,叫浸水。因为在泳池里游泳, 你只可以用一种花式,就是跳式,跳上跳下。 张:如果是高手可以用蝶式,但要潜入水底才能用。 黄:为什么泳池有这么多人? 张:别问了,趁人多你赶快浸一下, 要是人都上去了你会发觉池里的水只是到膝盖而已。 黄:反正也习惯了,只浸一下凉水也算了,但可惜这水一点都不凉,暖暖的。 张:吓!在这里撒尿这么没公德心! 从小到大我爸爸妈妈都教我,游泳的时候尿急,要去隔壁那个池嘛。 黄:下次你去游泳池看见有人一动不动眼神飘忽的那些, 你就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了。 张:特别是那些扒在进出水口的那些,想毁尸灭迹呀? 答案补充 7、起名 起名,只是那些父母把自己没达成的主观意愿强加于子女的身上, 所以大部分女孩的名字不是叫“美”就是“丽”, 男孩子的不是叫“强”就是叫“坚”要不然就是“长”, 但其实我们是不是就好“美丽”, 或者好“坚”好“强”好“长”呢? 其实脱口秀又叫栋笃笑.即英文的“stand-up comedy”,港人黄子华于1990年从西方引进入华人社会的新表演艺术。但当时中文并没有“stand-up comedy”的任何译名,最后黄子华改之成栋笃笑。随后林海峰在其表演则称之为是但噏(是但是广东话中“随便”的意思,噏是广东话中“随口说”的意思),两者皆为英文“stand-up”的译名(前者意译、后者音译)。据黄子华在清谈节目《志云饭局》中说,是但噏是由俞琤改的。栋笃笑简介:

24节气歌或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新闻学优秀的毕业论文

新闻学虽然已是一级学科,但它语言文学的性质没有变。目前,我国学科分类仍将它归入文学门类,被视为人文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体育新闻传播手机媒体影响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简讯、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讯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资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路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资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讯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网际网路络资讯中心释出的《第27次中国网际网路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行动电话使用者达亿,普及率为,手机使用者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资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讯、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开启手机,登入新浪、风云直播等网路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专案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使用者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传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部落格、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援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使用者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资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参考档案:

[1]谭秀湖.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编辑学刊,201401:83-86.

[2]朱志锋.移动终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05:203-204.

[3]吴红梅.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前景分析[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022:33-34.

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思考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变更、创新,让人民感受到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亲民性。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改变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才会有效并优质地传播新闻,使新闻内容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援。笔者对当前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拓宽新闻传播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如今,电子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路成了人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许多人还会通过新媒体对新闻内容进行了解与传播,将重要事件或是舆论讯息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方法相对于以往的纸质传播,广播等更为便捷。但是若想让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更加大众化及普遍化,就需要对新媒体进行了解,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使新闻能够及时有效地传播。

一、关于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征

当前背景下的新媒体顺应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人们不用通过大量的时间去完整的阅读资讯。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变得零碎,但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它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娱乐。通过手机获取新闻资讯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如今网路资讯的划分越来越详细,人们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它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心理需求。

二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以“新”字作为代表,它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传播速度快,资讯量较大,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实效性、储存性以及选择性都是最强的,它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以及趣味性。其次,新媒体传播的途径较多,我们使用的QQ、微信、微博上每天都会更新讯息,人们再也不用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新闻了。最后,新媒体的互动性强,每条播出的新闻,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新闻后的网友留言版块分享给更多的人。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的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及优势之一就是新闻的实效性增强。在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新闻,但报纸的出版或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间与人们收到资讯的时间存在差异,所以大多数人看到的新闻都是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也有一些人看到的新闻已经是经过处理的或是新闻事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相对较差。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装置连线到网际网路获取新闻资讯,从而可以获得实时释出的资讯,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二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是单向传播的,不具有互动性,人们只作为新闻的接收者,没有办法对接收到的新闻进行评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的进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互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在很多新闻下,都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处让人们进行留言点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让读者与读者进行互动,同时也让读者与撰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闻的互动性推动了正确观点的传播和整个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传统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图片和声音,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逐渐走向了全媒体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文字,图片和声音转化为视讯和影像呈现出来,这种新闻增加了趣味性,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促进了新闻的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都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介,它们与传统的媒介方法相结合,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形式,拓宽了人们的阅读渠道。

四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频次,人们无法随时随地接收到新闻内容,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全时性,任何地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都会传播到网际网路上,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这也弥补了传统媒介时代新闻释出较慢,时间较长等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新闻报道中

自媒体是指民众自己对于娱乐的追求,将自发拍摄的作品传到网路上,争取到较多的点选率和播放效果的微视讯,这也是当代背景下时代潮流的一种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板块,对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报道,也可以将这类新闻释出在其他相关板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价值和人们的关注度,还可以促进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呈现出了同质化特点,为了使读者的反应更大,新闻的影响更大,部分新闻编辑开始使用某些手段将新闻内容夸张化,导致新闻内容严重失真,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今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要反其道而行,坚持报道的深入性以及真实性,给社会传递更多的真实新闻和正能量。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经过,挖掘出新闻中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内容。

三新闻释出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

如今,社会朝着快节奏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新闻的释出量也逐渐增多,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人们寻找新闻变得困难,新闻的数量增多导致人们不能够了解所有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的释出要与读者阅读习惯相契合,在释出新闻时,首先要对新闻进行分类,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次释出的新闻内容应简洁明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内容;最后在新闻的最底端要附上与上述新闻相关的新闻连结,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四、总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这些传播模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要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只有不断地深入到新闻内容本身,不断地把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才能找到更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传播模式,才能使新闻传播效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57+144.

[2]高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20.

[3]杨东伶,徐文静.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J].新闻战线,201510:24-25.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摘要]: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相应的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紧张,先后产生了不同乃至对立的看法:或主张新闻学吸取传播学来完善自身,或倡导用传播学来取代新闻学,或批评传播学统治了新闻教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缺乏深入的体认。本文在回顾有关讨论演进轨迹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研究层面或学理层面、学术立场或学术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辨析了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是大众传播学)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由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相互交织,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促进彼此间的互动与吸取,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使新闻学与传播学获得更大的发展,不必人为轩轾,制造“你死我活”的无谓争论。 [关键词]:新闻学 传播学 学科关系一、讨论新闻学与传播学之关系的历史回顾 自1978年开始引进、介绍西方传播学以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就逐渐呈现在国人的学术视域中。这是因为,要阐述什么是传播学,就牵涉到与新闻学的关系。譬如,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者断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学理’为重点,新闻学以‘术’为重点。”[1] 显然,这样的比较已涉及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 进入90年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成为学界关注和讨论的学科建设问题。1992年,王泽华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之比较》一文中比较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提出“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不同层次和分支,但传播学又不能代替新闻学。” [2] 从此,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特别是传播学能否取代新闻学,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996年,喻权域《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调研随记》写道:1995年6月在成都出席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期间,作者利用会议空隙“与来自各大学新闻系、新闻研究所和报社、电台、电视台的学者专家,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结果,“接触过的所有学者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3] 作者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开展调研,且强调“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显然包含了一个前提性问题,那就是学界已经出现了“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观点。 检索有关文献,不难发现90年代中期确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1994年,明安香在《新闻学向传播学的历史性发展》一文中写道,随着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新闻学’这一传统概念和术语同其所研究的众多媒介对象、庞杂的传播实践相比,就像恐龙蛋同其破壳而出迅速为庞然大物的恐龙一样,极不相衬、极不适应。”因此,“当前世界上新闻学正在向传播学发展”,这是一种“历史性趋势”。而“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已确定无疑进入了大众传播阶段。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我国新闻学研究及时转入到以传播学、大众传播学为主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4] 尽管明安香没用“取代”一词,但文章内容特别是结论确乎有“以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意味。1995年,邵培仁在《新闻传播学》一书中则明确提出:传统新闻学“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老,即将成为‘一门绝望的学问’”,“给新闻学植入新的基因,注入新的血液,引进新的方法,是新闻学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5] 。因此,“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再以传播学替换新闻传播学,这实在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趋势,历史的必然,并不以那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左右它、阻挡它。”[6] 其后,邵培仁在一篇论文中又重申:“用‘新闻传播’取代‘新闻报道’、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7] 邵培仁的说法是“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不过他又说“再以传播学替换新闻传播学”,将其观点概括为“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似乎不成问题。与邵培仁的主观设想不同,裘正义则从事实上判定传播学已开始取代新闻学。他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学科的发展即意味着否定。传播学通过自身的研究已部分地取代了新闻学。”[8]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刍议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引言:主持工作是有声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主持人对文字材料的感悟理解,以有声语言的形式传播给受众。在媒体分布多维化、信息资源广泛共享化、媒介形态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节目的制作传播形式和栏目风格越来越受到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而对于一个栏目来说,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又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由许多栏目和版块构成的电视台整体节目中,这些栏目和板块的内部构成都是以主持人主持的形式呈现,甚至更有一些栏目名称直接用主持人的名字命名,使栏目因主持人的个性化而形成栏目独一无二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是节目收视率、栏目成活的关键。对于主持人个体来讲,他们个性化风格的建构不管是对于自身发展还是栏目成功甚至中国电视业的发展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个性风格建构的必要性(一)主持人个性化风格是有声语言创作的题中之义主持人是媒体和受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没有主持人的主持工作,内容再丰富的节目都无法传达给受众。从中央电视台1980年7月12日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节目第一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来到今天二十七年的时间,主持人已经成为中国的受众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主持人的工作处于传播过程中“喉舌的喉舌”。主持是一门对语言艺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它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与受众进行交流,其中有声语言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是与受众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无论新闻、综艺还是娱乐节目都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达的,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整体质量。同时,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有声语言作为一种有声符号必然包含了主持人对书面语言的个人理解、承载着对作品感悟的思想感情。别林斯基说“一个人的一切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怎样分歧,还是有着共同的面貌,标志着仅仅为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色,因为它们都发自一个个性发自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我。” [1]这说明无论一位主持人如何加工、组织素材,原始文字材料的理解和表达都必须经过他所特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感受、性格气质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过滤,不可避免的打上主持人个性的烙印。(二)传媒业的发展和实践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关于个性化,从宏观上看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的多元化需求,从微观上看是传播激烈竞争的必然趋势。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曾经说过:“向未来挺进,就必然要脱胎换骨远离标准化,脱离产品的划一,脱离千人一面的艺术。” [2]《非常6+1》的成功与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主持人有直接关系。制片人哈文说:“节目组几十个人在工作,到了录制现场,就只有看主持人的表现了。主持人就像汽车驾驶员,方向盘、油门、离合器都由他操作,在关键时刻,只有他能控制现场;主持人的作用任何人也替代不了。”这句话通俗地道出了主持人风格的关系相辅相成。随着电视传媒业‘窄播化’进程的加剧,节目主持人‘大众情人’的时代也将宣告结束,主持必将分众化,以最大程度地吸引着自己节目所针对的受众的目标,满足这一特定部分受众的收视需求进而满足他们选择节目的心理需求。与这种分众化趋势所映照的是,个性主持人将会随之受到推崇。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是传播主动一方的最后执行者、是传播体的代表,他们应该成为一个栏目、一家电视台的个性化标志。在遵从社会主流价值判断和对栏目定位及传播对象的认识和遵从的基础之上,主持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独有的感受和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都是个性化的特征。时代发展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传媒的分众趋势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人职业的生存模式更需要传播者自身的个性化。(三)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要求播音主持风格的多元化从“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末,全国二十几家电视台发展到如今年的360家电视台;电视节目套数也发展到了2058套。受众也从二十年前收看几套节目的几个主持人到现在可以收看各个频道的栏目和不同风格的主持人。中国电视的成长与观众的成长是同步的。面对成熟的观众,电视栏目与节目的创新更增强了难度,对电视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播模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丰富了个体的选择。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个对主持人而言“个性即生命”。凤凰卫视“早间说新闻”的异军突起引起大陆电视人的深刻反省。人们如此热烈地欢迎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主持风格充分反映出在内地电视人创造的播音主持风格与受众多元化需求之间存在着急需填补的空白区间。再如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据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收视调查公司的数据统计:《南京零距离》开播第二周,就进入排行榜(周平均收视率)前50名;第六周进入该排行榜前15名;第八周成为该排行榜第一名并一直保持领先。平均收视率为8.8%,最高收视率为17.7%。直今仍保持着高收视率。[3]勿庸质疑主持人孟非直陈观点,不隔靴搔痒的个性化主持方式已经成为了 “节目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成为了观众喜欢的主持人并且在2004年获得了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名主持的称号。受众这种多元化审美需求也可以从主持人观念的不断革新中寻找到端倪。二十年来,对应着电视传播理念与主持人节目的发展变化,主持队伍构成经因了四个阶段,与此同时,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来源、工作机制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第一阶段:主持人节目初创时期 (1980—1983) 2.第二阶段: 主持人规模扩展时期 (1984—1992) 3.第三阶段: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崛起时期 (1993—20世纪末) 4.第四阶段: 主持人节目深入发展时期 (20世纪末—当前)综上所述,二十几年来主持人节目走过的四个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主持人主流演变的轨迹是:从普通话语音、单纯的语言表达的语言基础层面的素质要求,以及一味强调漂亮年轻的误区,向关强调人文素养,重视文化内涵和看好个性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变化。二、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建构的瓶颈因素分析现实的情况是,个性鲜明的主持人毕竟为数不多,特别是在一些省级和地市级电视台,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编制已满,一方面却又缺少优秀的主持人。那么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形成的瓶颈又在哪呢?笔者认为,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形成独特风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都可以是影响个体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言,以下方面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一)院校的模式化培养模式有调查显示:在我国现阶段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队伍当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了70%,而在这70%当中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又占了45%[4]比重之大。这一群体势必会对整个播音主持队伍的的发展起到了领军的作用,与此同时,院校模式化培养的烙印在他们身上也体现无遗。1、专业院校招生选拔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全国播音主持专业院系的招生,基本都被纳入了艺术类招生,考核成绩由高考成绩和专业面试成绩构成。其中专业面试是对考生声音、形象、普通话语言表达方面的先天条件及后天基础做出判断和选择,往往具有很严格的评判标准;而对考生高考的成绩的要求却远低于一般高校的录取标准线。考核标准的跷跷板“相貌、声音”一头被抬高,“文化素质”一头被压低,这种重视了现有显性基础,但忽略了隐性发展潜力的倾向是令人担忧的。同时,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院校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招生条件放低、教学不规范、毕业生就业也成为难题,这些直接影响到播音主持队伍的发展,更加影响到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构成。2、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多数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课程的开设,忽视人文课程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在校时接受较多的语言表达方面和外部形态的有关训练,但人文素养不足,社会了解不深,因此在工作单位表现为:“上手快但内涵不足,出场鲜亮但后劲不足”;主持人节目的深入发展和多样化发展,需要复合型的、有生活阅历的主持人,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上层建筑扎实,基础建设空虚的“工具理性”式的畸形直接导致了技巧载体下的个性表达不足。 (二)主持人自身素质对个性化风格建构的影响素质,按照《辞海》上的解释,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5]而所谓人的综合素质,就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等方面的较为稳定的特点的总和。个体素质的表现形态至少可以体现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作为节目“灵魂”的主持人,自身的素质高低不仅可以影响到个体风格的形成,也直接影响到整个节目的质量。1、缺乏政治性敏感性:2003年2月25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心灵之约》节目正在进行直播,主持人罗刚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谎称要谈“中日友好关系”,在约定的三分钟时间里,这位自称“小原真太郎”的人却大发反华言论,直到三分钟后,罗刚才进行反击。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听众尤其是青年听众强烈的愤怒情绪,主持人罗刚和导播因为工作的严重错误,而被开除公职。这一事件折射出新闻媒体的政治导向性,也为主持人政治素质的建设敲响了警钟。党的指导思想、先进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经济、社会、思想建设的方向标,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关注并上升到思想上层建筑的高度。2、思想、文化素质积淀不足:据调查分析,20—30岁之间的主持人在我国播音主持队伍当中占有45%的比例,40岁以上的主持人仅占4%。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主持人,像丹?拉瑟、汤姆?布罗考等都是人到中年,甚至更大年纪时才坐上了主播的位置。他们几乎都是资深记者出身,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和社会阅历,更准确的说他们有着较高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思想素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群体规范、行事风格、道德取向紧密联系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邃的群体觉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这种能力对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思想把握十分必要;而这里提的文化素质更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晶体智力,总是和一定的专业和相关知识的积淀联系在一起,它对于开拓主持人独特的视野、丰富言语载体的内容、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不无裨益。因此,如何丰富和提高我国主持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形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都是制约主持人主体形成个性化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指对自我情绪和外部形态的良好调控,也不仅指对现场情况的良好协调和随机应变能力,它还应体现在对受众心理、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准确把握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行为反应和问题处理风格,形成个性鲜明的播音主持风格。(三)评价主体对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带来的影响作为评价的两大主体——受众和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机构,两者都可以说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衣食父母”。但是一部分受众和广播电视管理机构的认知不同也是导致主持人丧失个性化风格的主要原因。1评价主体之一——观众电视是动态的传播媒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向性。做为受众,他们的喜好决定了主持人和其栏目的成活和发展。而受众的文化程度、知识背景不同,对于主持人以及节目的喜好就会大相径庭。而这种喜好的交互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因为节目高品位、高质量,主持人的个性化从而提高了受众的观赏水平,另一方面,为了调和“众口”,为了迎合部分观众不高的欣赏水平。某些节目和主持人以牺牲节目风格和自我的个性为代价希望使受众满意。笔者认为:主持人是以双重角色出现在节目中的。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主持人应该考虑受众的社会心态和接受心理。主持人竭尽所能的认识及把握受众的需要,并能追随受众进而引导受众。用真实的、非虚构的空间相互交叉组合的结构方式来传播;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置于文化背景上,把深奥的文化问题化为具体的生活现象。但是主持人也要处理好受众中心与传媒引导的关系,处理好商业利益与社会效应的关系,不懈努力地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少一些庸俗、媚俗,多一些健康、益智、怡情元素。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闻传播中,“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 [6]作为一个主持人,只有用整个身体、用全部力量来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才会有吸引受众的永恒魅力。2评价主体之二——广播电视的管理者广播电视的管理者他们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评价对于主持人个性风格的形成也有巨大的影响。广播电视学会和各级电台、电视台的领导等权威机构和人员对待主持人有着“生杀大权”。但这一评价机构的组成人员更应该紧跟国际接轨,紧跟电视业的发展步伐,由各个方面的人士组成,全面的、立体的、多维度的看待主持人的发展。单从业务的角度去简单地评判一名主持人的好坏,不仅了影响一个好主持人的潜力发挥,更会毁掉一个好的栏目。倾听多方意见、综合考虑主持人的发展才是发展之策。崔永元在一次在央视主题为“珍惜受众信任,推广健康形象”研讨会上直言道: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目前有些电视台把收视率当成命根子,因为收视率影响广告收益,收视率也就成了衡量节目质量和主持人能力的标准,从而造成少数主持人放松自身约束,迎合庸俗、低俗之风。当然这一言论有特定的指向性,它针对的是面向特定审美层次受众的一些娱乐类节目,因为这一群体构成了人群的大多数。追求收视率无可厚非,它是媒体生存的基础,问题是如何形成面向不同群体的不同审美层次的栏目、形成不同主持风格的个性化栏目,这不仅是提升媒体层次的需要,也是社会受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需要,是社会群体自我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不同类别节目,形成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媒体管理主体改革的一个方向。 三、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找到了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建构的症结就像找到了病人的“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身素质的提高主持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提高除了在技术层面、观念形态、知识结构等方面需要“长跑+快跑”之外,更应在综合能力及心理、品格上狠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主持人更多更广的参与节目的选题、策划。随着主持人中心制的逐步推行,更多的主持人将成为节目和栏目组的双重负责人。目前,主持人和所有新闻从业人员一样,正面临着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所多方改变,面临着新技术时代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解决有声语言创作中个性风格平平的主要途径。(二) 建立多维度的用人选拔机制和院校培养方式央视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张斌说:以往的电视是一种很封闭的渠道,现在门槛低了,但是要求更高了。比如北京电视台的元元,上海电视台的曹可凡和央视《今日说法》的撒贝宁都不是从专业院校出来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受众喜爱的主持人,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是他们成功的基础。院校的培养应该尽快制定和改进:1双学位培养复合型主持人 专业院校可以面向各类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开办主持艺术双学位,而不是现今的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2完善就业机制:专业院校应该在学科当中更多的加入实践的比重,并且有用人单位联合办学,指定培养。对招生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对口培养专业方向加具体、鲜明的主持人。这些方式的施行可以改变现在的艺术院校特别是播音与主持盲目过“热”,招生过多,而最后就业情况不乐观的现状。(三)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业务评价机制和评奖制度中央电视台人事办公室的晋延林也曾经说过:国内对主持人人力资源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电视台在管理中还存着一些误区,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水准和主持人个性化的形成。[7]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建立了节目质量评估体系,从观众、制作人、专家等多个层面对节目进行评议和讲评,这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从月评、季评、年评到台评、省评、全国评这些都对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建构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评奖过程中,除了对获奖的主持人奖励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要找到他们的不足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奖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同时业务评价的主体应该采取多元的组成部分,其中除去专家、主管领导之外更应该有主持人同行和受众。多与观众座谈,了解观众需要也是一个必要的途径。结 语有声语言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它的建构元素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视业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已的风格。与此同时,“我们完全不必因为有些人的曲解而不敢提个性化,从客观工作环境讲,如果没有积极的工作机制,不给有潜质的主持人机会和压力,总是简单的重复,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也难以形成;从主观角度看,对于年轻的主持人来说,不要把个性化作为首要的目标,急于寻找个性,更忌离开栏目硬去设计和孤立地追求自我的个性,只有当你全身心地融入到节目当中,关注社会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真诚服务受众,你的创作个性才会渐渐凸显和形成。”

正是由于出现了“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议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在1996年引起学界高度重视。李启在《试论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定位》中作了专门探讨,认为“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和新闻学都是独立的学科,它们在研究的重点(对象)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不同,提供的知识和理论也不同,因而相互之间不可能取代。”“传播学同新闻学的关系,可以定位为传播学是一门同新闻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科学。”[9] 1996年5月8日,《新闻大学》编辑部邀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部分师生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教师,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举行专题研讨会。“会议在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作了一番简单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着重探讨了传播学会不会取代新闻学,并预测中国新闻学发展的前景,就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提出建议。”不过,对于“传播学会不会取代新闻学”,会议“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性意见,但是,从中大家都感觉到传统新闻学教学与研究的困境,更看到传播学在我国已站住了脚跟。” [10] 由于“传播学会不会取代新闻学”这个问题悬而未决,学界在如何对待传播学的问题上先后产生了对立的看法。一种是倡导主张借鉴、吸取传播学来改革、发展传统新闻学;一种则是强烈批评传播学对新闻学的“侵占”乃至“一统”天下。 1998年,李良荣、李晓林在《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一文中提出:“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不单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新闻学的发展与借鉴大众传播学的要求愈来愈紧迫”,“借鉴大众传播学的优秀成果是新闻学的当务之急。”对于“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哪些内容”来“为己所用”,文章说:“首先,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受众理论”;“其次,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效果理论”;“最后,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中有关媒介经营理论”。[11] 从字面上看,“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这一表述很容易被解读为“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然而,作者的本意是吸取大众传播学的有关理论来改革和发展传统新闻学。应当说,这种思路是从80年代中期以来就有的一种主流思路。正如吴廷俊所说:“1984年至1988年,中国传播学出现一次高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导入西方传播学,吸取传播学中的合理内核,改造中国传统新闻学,这是当时大多数研究传播学人士的想法。” [12] 2001年,李希光在一篇文章中慷慨激昂地发问:“新闻学教育是培养埃德加·斯诺还是培养施拉姆?是培养一个健全的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家和舆论监督者还是培养象牙塔里的传播理论家?……”李希光认为,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新闻学的前途不是掌握在新闻学专家和学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传播理论家手中,其结果是用理论传播学抹杀新闻学的特点和价值,使新闻学枯萎下去”;而“用传播学那种经院式的教育模式一统新闻传播院系,将会影响新闻院系与主流媒体业界的关系”。“但是今天,不幸的是,新闻传播学教育正在掉进传播学的理论陷阱里”。[13] 李希光的这些批评,点燃了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 “声讨”传播学的炮火。后来有论者呼应说:“传播学成为了近几年来新闻界最为时尚的新闻术语,以至于一些年轻的新闻理论工作者断言道:未来的新闻将是传播学取代新闻学。这种新闻学消失论乃至于成为了一种时髦,在许多人的嘴里传播着。”“在这样的学术理念下,新闻学渐渐模糊着自己的本质,甚至有被传播学所取代的趋势。”[14] 有学者认为,李希光的文章“失之偏颇”,“但问题却很尖锐,可惜没有形成讨论”[15] 。其实,回应是有的,不过没有指名道姓。2002年,张骏德发表《简论中国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一文,认为传播学的引进“对中国的学科建设尤其是中国的新闻改革”产生了“两大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促进了中国新闻观念的更新与改革,推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新闻改革”;“二是促进了新闻学的学科建设”。“因此,在新闻院系中设立传播学课程很有必要。有人担心,目前的新闻教育中出现了‘用传播学统一新闻教育天下’的倾向,担心‘用传播学代替新闻学’会导致新闻教学的失败。这实际是一种杞人忧天现象。目前教育界确实存在某种一哄而起办传播学系(专业)的泡沫现象,但这与用‘传播学代替新闻学’是两码事。正规的新闻学教育仍坚持着它的传统特色,而加进了传播学教育的内容,更有利于新闻人才的全面发展。”[16] 这些论述,显然是针对李希光的。

关于脱口秀主持人的毕业论文

要求发给我我帮你看看

开题报告从选题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提纲这几部分。何时要?

这个题目有点大了,我不知道你是怎么通过开题的,也不太清楚是本科论文还是研究生论文,我说些自己的浅薄看法吧。每一类节目主持人的提问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新闻类的主持人提问必须要严谨,逻辑性强,挖掘客观事实,人物访谈类的你可以随意兜圈子跟嘉宾绕,套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如果是娱乐类,主持人在发问的时候就可以加入更多的调侃成分,语言样态也大不同于前两者,主持人的提问方式还是与主持人的节目定位和角色定位有关,这个定位在很大的程度上为主持人节目录制过程中的提问限定了一条不可跳出的轨道。所以我认为你要想把这个问题写好还是应该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单一性地去探讨新闻、社教或文艺其中的一类节目,否则你的论文需要写成一本书,答辩完了就交出版社发行好了。可以就着某一个节目、某一个主持人来谈,去挖掘这个节目或是这个主持人他为受众所认可的原因,结合具体的主持事例来分析,比如从《鲁豫有约》来分析,他的节目是属于那种类型在主持的过程中她有哪些其他的主持人不同的地方,这种特质对她节目的影响在什么地方,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不同的人物她怎样转换自己的提问方式,效果如何,你觉得她有哪些地方不够到位的,另外我认为应该和心理学方面联系起来说,主持人不仅要考虑嘉宾的心理,还得考虑到受众接受心理。要想凑字数的话就随便挖掘一下历史,展望下未来什么的,但是层次要分明,我是想到哪说到哪的,论文如果按这顺序写就乱了

你好,需要写多少字

  • 索引序列
  • 新闻学毕业论文脱口秀
  • 脱口秀史炎毕业论文
  • 脱口秀论文题目
  • 新闻学优秀的毕业论文
  • 关于脱口秀主持人的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